最新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大全6篇)

最新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大全6篇)

ID:4481593

时间:2023-10-09 21:57:46

上传者:纸韵 最新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大全6篇)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一

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

通过今天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理解等式的性质: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者除以同一个不是0的数,所得结果仍然是等式。为了学生掌握更好,我出两题判断题:1.等式两边都乘一个数,等式两边相等。2.等式左边乘一个数,右边除以同一个数,所得的结果仍然是等式。在练习中学生较熟练地应用等式的这性质解只含有乘法或除法运算的简单方程。

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二

本节课重点讲授了“等式的性质2”和利用“等式的性质”进行解方程。在教学手段上,采用的现代多媒体技术与讲学两用稿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得到听数学的视听享受,同时也让学生学习到实实在在的知识。在课例安排上,采用性质、例题、练习、思考四层教育法,全方位的巩固知识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一些例题或结论的变形更是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生听课情况总体来说也是比较好的,这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并且从回答的情况来看,很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学生听课的表情告诉我,他们听课的程度——认真。

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

(1)复习导入时,没有注意学生群体的参与性,没有充分让学生全员参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

(2)练习时:层次不明显、趣味性不够,还是与传统的教学一样,比较枯燥,练习时要求的单一化造成,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根据以上几点,今后应该注意:

练习层次化。对练习的要求是由准确到又对又快过渡;对练习的目标是好中差均有所得;对练习的安排要由易到难综合的三方面内容的层次要求。

教学趣味化。在教学中不断采用新颖的活动,诸如小竞赛、小游戏、小实验等,使学生的情绪、情感始终处于蓬勃状态,自尊心、自信心等都能得到满足。

引导学生学习弹性化。这是数学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弹性的学习,更能体现对学生的尊重,也体现教师的教学观是否以学生的需要为着眼点。

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三

《小数的性质》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中的内容。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教师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在教学时,我没有直接出示例1而是先在黑板上写了三“1”。提问:这三个1中间可以用什么符号连接,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回答。接着,我在第二个1后面添上一个“0”成10,在第三个1后面添上两个“0”成100。再问:现在这三个数还能用等号连接吗?(学生就说不能了。)然后教师引导提问:你能想办法使他们相等吗?这问题情境的创设立即引起了学生们的好奇。这个富有启发性、趣味性、挑战性的问题吸引着学生,引起了他们强烈的探索欲望。使他们情不自禁的注入自己的热情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注意力迅速高度集中,纷纷开动脑筋、个个跃跃欲试。通过大家的回答和教师的引导不知不觉引入新课的学习,自然流畅。

新课标指出:教师要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以及数学思想和方法。

教师创设例1这一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教学用具,让学生充分在小组内进行交流、讨论,怎样找出0.1米、0.10米、0.100米的长度。让他们再进行合作分工把他们量、找出来。这一活动教师给足了学生交流、讨论、动手操作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同时结合实物的演示进一步感知1分米、10厘米、100毫米实际都是同一段,进一步看出0.1米0.10米0.100米这三个数是相等的。

教师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

设计多种有趣的练习,使学生的学习气氛非常活跃、积极性很高。他们充分体验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成功的快乐。

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四

不等式的性质是不等式变形的依据,也是探索解不等式方法的基础,学生掌握好本节内容是学好本章内容的关键;本节课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是培养学生类比、化归、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的良好素材。学生经历不等式性质的探索过程,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对学生掌握不等式的性质打下了基础;会解简单的一元一次不等式,并能在数轴上表示出解集,体会化归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通过类比等式的性质,降低了学生学习不等式性质的难度,也为学生理解不等式的性质提供条件,初步培养类比和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在不等式性质的探究过程中使学生经历类比、猜想、观察、归纳、比较的探究过程和启发式教学方式;利用多媒体,增强了不等式的对比的视觉效果,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象直观的'发现规律,辅助对教学重点的突出。

本节课的开始并没有直接提问什么叫不等式,什么叫不等式的解集,而是让学生自己说出一些简单的不等式及其解集;在不等式性质教学过程中也是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归纳总结出性质,改变了以教室为中心的思想观念。在“试一试”这一环节也没有先直接给出完整的解法而是让一个学生板演后发现问题才纠正补充完整。总的来说,这节课进行的还比较顺利,但是在学生探究不等式性质时,仅仅观察了给出的几个例子,而没有让学生再用其他的不等式或换其他的数加以验证,给学生留的空间太小,致使学生在对不等式的性质的认可、理解、记忆上出现了问题,以至于在做练习时不能准确熟练的说出是运用了什么性质,再者板书可能有些简单。今后要扬长避短,不断转变观念,改进教学。

《等式的性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五

本节课立足于学生的主体发展,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能根据教师的导、积极主动地学。知识与能力同步发展,智育与德育溶于一体,较好地实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小数的基本性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组成、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与十分之几、百分之几的互化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学生一般都有去商店购物的体验,都了解0.8元与0.80元相等,1.70与1.7相等,但学生的这种认识相当粗浅,表现在学生不能理解为什么0.8=0.80,1.70=1.7。通过本课的教学,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真正懂得为什么小数的末尾无论添几个0或去几个0,小数的大小不变。本课设计时,并没有采用常用的一步步归纳总结的思路,先归纳小数末尾添一个零,小数的大小不变,再归纳添两个、三个、乃至无数个零的情况,而是一步到位。分别在验证猜测与归纳总结时,让学生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在生生、师生互动中实现对小数性质的掌握。同时,学生已有的数学现实随着课堂教学的不断深入而呈现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动态过程中,教师通过不断创设一个个新的问题情景,不断激起学生一个个新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原有的数学现实不断地被激活。

学生要获得终身可持续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既应注重知识的获取和能力的培养,更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在学习中的渗透。本节课多次渗透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探索精神。

1、引出4分米、0.4米、0.40米时渗透了估算迁移和类比的思想方法;

2、教学0.4米==4分米时,渗透了等量替换思想。

在探究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充分地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教师既没有被学生已知0.8=0.80的现象所迷惑,而轻易放过让学生作进一步探究的机会,同时又充分地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去探索、去发现,每一次都是学生自己讨论,自己发现、自己总结、自己归纳,一层一层不断地深入,不断地完善。

数学是日常生活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生活中处处有应用。本课采用联系生活、引入新知、联系生活、应用新知的教学过程,体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有学问,让学生在生活中学数学,在观察中归纳,提升,在不断发现中逐步完善。

1、第一次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围绕小数的性质,提出诸多细小的问题,学生在这些问题的牵引下被动地回答,被动地接受。

2、本节课中教师还是讲得多了一点,对于学生存在的问题处理得急了一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多给学生一些时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小数的性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除法的意义的教学反思篇六

小数的性质这节课是在教学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以及小数的读与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小数性质的理解和运用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教学本节内容时,在重点关键处我改变传统的只注重理性思考,为把感性的经验与理性的思考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教学,从而突破对于小数的性质这一难点知识的理解。同时通过同学们身边生活实际中的看到、遇到的事情很自然的感受和运用小数的性质,从而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在为生活服务。

的活动空间,让他们自主探索、自主的发现。从而使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让每一个孩子都在探索的活动空间中获得了数学活动的经验。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亲身去经历和感受了的,活动给他们的体验是很深刻的。

我让学生通过横向观察、纵向比较,围绕“变与不变”的特点引导观察、思考、讨论。学生们不仅很快归纳出小数的性质,而且使他们明确了这一知识的形成过程。采取在直观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较好的实现了由具体到抽象的转化。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的事例去证实,从而达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