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儿教案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教学反思(优秀5篇)

小事儿教案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教学反思(优秀5篇)

ID:4507134

时间:2023-10-10 20:47:45

上传者:雨中梧 小事儿教案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教学反思(优秀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事儿教案篇一

在本节课中,学生们学会了很多的知识,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我把学习时间还给了学生,让他们多想、多说、多做。教师成为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这样会使师生关系变得更加和谐,孩子们会学习得更加轻松愉快。

学生们能够主动地去学习,愿意参与各项活动。他们的思维很活跃,能从不同的角度说出自己的收获。

不足:

1. 有个别学生发言不积极。

2. 学生们的知识不够丰富。

改进措施:

1.我们要多关注学困生,应为他们设计一些问题,争取让孩子们都能尝试到成功的喜悦。

2.教师应让学生多看书,要多查阅资料,争取使孩子们的视野更加开阔一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争取让孩子们能轻松愉快地学会所学知识。

小事儿教案篇二

《大家的事情大家做》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关心你、爱护他》中的最后一个话题,它体现了新课程标准“帮助学生融入社会,学习做人”的核心理念。这是继三年级教材中《我的角色与责任》这一单元学习后的又一次螺旋上升,也是从“责任”的角度延伸第四单元的内容:一个心中有爱的人同时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我们在对这个特定群体献出爱心的时候,也应当对非特定群体的社区、社会公共事务充满责任感。本课旨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

本节课在设计上从以下三点进行考虑:

1、努力调动和利用儿童已有的生活经验。通过自身的观察、调查、了解等活动和互相交流,扩大他们的`经验,深化他们对义务和责任的感悟。

2、创设情境、体验、合作式教学:针对孩子的现实问题,从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出发,在创设生活情景,把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中经常见到或者经历过的场面呈现给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合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在这种“准真实生活”模拟中学习,在“亲历、体验”中,使学生的情感与行为体验不断丰富,自我认识不断加深,从而感悟、明确作为社会人自己的责任与义务,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愿意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

3、拓展教学时空,组织生活实践。引导学生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愿意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发放《雏鹰小队公益活动计划》指导学生课后参与社会,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使品德课真正与生活接轨起来,真正做到回归生活、为生活服务。

由于受到大环境的影响,“社会上的事要由大家来做”这一意识深入人心单靠一节课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在本节课教学中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要真正落实于行动,在今后的现实生活中,还需全体师生不懈努力。

小事儿教案篇三

在我的记忆中,有许多事都令人难忘。尤其是那一件小事,总使我挥之不去,因为它让我明白了同学之间的友情是多么珍贵。

开学两个星期,孙宇涵就因在走廊里奔跑,把腿摔骨折了。第二天,我们大家便看到他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走进教室。老师对我们说:“孙宇涵的腿骨折了,大家多帮助帮助他。”我们都点了点头。一下课,我便走到孙宇涵旁边,问:“孙宇涵,等会儿就要上下一节课了,你要不要我扶你去音乐教室?”孙宇涵摇了摇头,说:“没事儿,我自己能走楼梯。”我听孙宇涵这样回答,便回到位子上,等音乐老师来上课。

上课了,大家都出去排队了,我便轻声对王老师说:“老师,我们班有一个同学腿骨折了,我扶他到音乐教室吧。”王老师点了点头,同意了。我来到孙宇涵旁边,把他从位子上扶起来。孙宇涵一开始不太愿意,我帮他拿起拐杖,一边递给他,一边笑着说:“是老师让我扶你的,你自己一个人下楼梯有点危险,老师不放心。”孙宇涵一听,不好推辞,便让我扶着。来到楼梯口,我对他说:“孙宇涵,我帮你拿着一根拐杖,你扶着楼梯的栏杆慢慢走下去,老师说不用担心迟到。”孙宇涵点了点头,把右手拿着的拐杖递给了我,随后用右手扶着栏杆慢慢地走下去。我跟在一旁,时不时用手去扶一把孙宇涵,让他好保持平稳,不然一不小心,他就有可能会摔跤。走完一层楼梯,孙宇涵便停了下来,歇了一会。我扶着他,说:“再走一会儿,就到音乐教室了,坚持一下。”他笑了笑,说:“嗯,加油!”孙宇涵直起身,扶着栏杆,一级一级地慢慢移下来。

突然,只见孙宝涵脚下一滑,差一点就要滑出去了,说时迟,那时快,我三步并两步,一把拉住他的衣角,另一只手紧紧抓着护栏,才算化解了这场差点就要发生的“危机”。只见孙宇涵脸涨得通红,显然是受到了惊吓。我们来到二楼,孙宇涵停了下来,从我手里接过拐杖,说:“胡宸溢,谢谢你!当时要不是你及时拉住我,我可能又要摔一个大跟头了,另一个腿可能也要骨折了。”我摆摆手,笑着说:“没事儿,这是应该的。你腿骨折了,我当然要帮你,同学之间就是要相互帮忙。”我们来到音乐教室门口,一起进去,我让他先坐下,然后把拐杖靠在了墙壁上,再回到自己的座位。老师看了看我,投来赞许的目光。

小事虽小,但是很有意义。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助人为快乐之本。伸出援手,帮助他人,我们也能收获幸福。(指导老师:周剑芳)

小事儿教案篇四

我并不是个不明事理的孩子,但是要我承认错误的时候那真是一件比举重还困难很多的事。然而那次,我终于主动说出了“对不起”。

“你怎么会在这儿?”妈妈突然探头进来说。我搞了个措手不及,惊讶极了,看见后面的爷爷奶奶的时候,都懵了。

原来爷爷奶奶买完菜回家后发现我不在,连忙去公园和小区找了两圈,还是一无所获,只好打电话给妈妈,妈妈听到后立刻来找我,对于找到来说就是万幸。

看见妈妈爷爷奶奶这样来找我,我就很责怪自己,尤其是在看见大人们内有批评我的情况下,更是内疚,可是我很想道歉,但是我没有一点勇气,可是我觉得真该道歉,虽然我没有一点道歉的勇气,可是我必须得道歉。想到这里,我鼓足勇气,说:“妈妈、爷爷、奶奶,对不起!”大人们看了看我,一起说:“好孩子,没关系。”

小事儿教案篇五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了解社会是由大家组成的,社会上的事要由大家来做。

2、知道大家共同努力,做事就容易。

3、了解社会上有很多人,他们自愿为他人和社会提供服务和帮助。

4、产生为他人服务的愿望。我认为前三个目标是打基础,做铺垫,最终都需要落实到第四个目标上。所以,既要让学生认识到大家的事情应当大家做,又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也是“大家”中的一员,不可把自己置之度外 ,不能总觉得是在看别人的事,说别人的事。

因此,我在课堂上借助纸屑创设具体、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充分意识到:“我”是集体的`一员,我该为集体做什么。课前做了两种预设,课堂上出现的是第二种预设的情况,课后我在想:其实这里的处理方式可以更好的。我当时抛出的问题是“你们觉得捡纸屑是谁的事?”学生都脱口而出:“是大家的事。”是啊!这样的道理他们应该早就听过很多遍了吧?他们当然知道老师想要的答案是什么,口头上这样回答心里就一定是这样想的吗?试想,如果换一种方式提问呢?指名问一个同学:“你觉得这是你的事吗?”也许这时孩子就会有所犹豫,我可以追问:“为什么犹豫?想说是自己的事,但心里又有点不这么想,是吗?”这样就会激发学生内心的冲突,课堂上有冲突才有生成,那样的出的结论才更真切、更有分量,不是吗?所以,我觉得这里火候还差一点。

之前设想好要在课前把树叶卡纸当作礼物发给每个学生,让他们先放在文具盒里,等小组讨论时再拿出来,这样可以节约课堂时间,也可以在课前活跃气氛。而我却忘了这个细节,等到小组讨论时才匆忙发下去,而这里的学生不太善于小组交流,甚至不知道该怎么分组,他们很腼腆,不太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伴听,习惯拿到纸就开始写,我当时只是在小组中提醒:“先说一说,再写下来。”其实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及时让全班同学停下来,再做强调的。或者,我课前把纸片发给他们放在文具盒里,这时,他们也许不会这么迫不及待地写,那么交流会更充分的。

我在巡视小组交流时,发现有一个小组学生不在讨论,就问了原因,一个孩子说:“我说了好多,他们都不同意。”我让他说给我听听,他说:“渣土车经常会掉下很多渣土在马路上,我们可以把渣土铲掉。”我鼓励那个学生把他反对的理由说出来:“大胆地说,也许你的想法有道理呢?”可他始终害羞地不肯说。于是我轻轻问他:“你是不是觉得这样在马路上不安全?”没想到我这一问说到他心坎里去了,他一个劲地点头,我摸了摸他的头:“你考虑得很周到啊!要自信一些!”后来,我以这个小组的同学为典型,提醒大家在课后的延展活动中要全面考虑,注意自我保护,水到渠成。

这样的一堂课,从准备到上课,再到课后反思,这个过程对我来说就是最大的收获,使我对思品教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包括思品课该如何把握教材、开发教学资源、以生为本设计教学,以及如何激发课堂生成,实现知识与生活的“超链接”等等。由衷感谢我的同事,一天的时间从备课到磨课,让我在学习的同时也深深地感动,为自己是一名屯小人而自豪,因为这是一个团结的、携手并进的大家庭!

所以,不论成绩如何,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我非常感谢这次锻炼的机会,今后一定再接再厉,不断超越自己,带给学生更加精彩的课堂!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