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优质5篇)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优质5篇)

ID:4516497

时间:2023-10-10 23:11:31

上传者:琉璃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板书设计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优质5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板书设计篇一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讲完这节课,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声叫好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朗读视野。

然而,这是一节语文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当学生读完一篇或一个故事,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课型的特点概括出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上回答的几个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语言都不是十分简练,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给他们一个思路,一条线索,让他们准确地说出的大意。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我又拓展了“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深山”的故事,让孩子们充分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才能创新。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这节课,也更加明白了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板书设计篇二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通过自己的课堂实践和领导的点评,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声叫好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阅学生的朗读视野。

然而,这是一节语文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可是,我却把这种读设计、实践为学生的默读全全代替了,使课堂上没有听见一次完整的或个人的或集体的朗读声。今后不管再上任何语文课,我都不会忘了朗读在语文中的作用。当学生读完一篇文章或一个故事,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课型的特点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上回答的几个学生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时语言都不是十分简练,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给他们一个思路,一条线索,让他们准确地说出文章的大意。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纷纷表示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则更加明白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板书设计篇三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中的一篇略读课文,分为8个自然段。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现实意义,旨在教育学生要爱动脑筋,常想别人没想到的事,从而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

今天是我第一次正式上台讲课,虽然之前也试讲过,录过一次微格课,但是这种感觉和正式上课还是不一样的。正式上课总是有一些自己之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以至于要改变一下原来的计划。现在就通过以下几点来反思一下自己这节课的情况。

1.在导入课的时候,我本来是想在正式上课之前先说几句话,告诉同学们他们在上周三位实习老师上课的时候,表现的都很好,期望这节课能再接再厉,然后再正式上课。但是,今天上课前同学们有些乱,我想说安静一下,要上课了。结果同学们就直接说了“起立,老师好”,我当时是没有预料到是这样的情况,所以不得以就放弃了之前的一段,直接上课了。在正式导入时,应该让同学们起来回答问题的,却被我自己给说出来了,使得同学们也没有真正安静下来。在这一点上,我以后还要注意要在同学们安静下来后才开始正式上课。

2.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所以在读课文之前可以让同学们先读一下前面的导语,看看这篇课文到底要让我们了解些什么,再让他们根据老师的学习提示去读课文。而我直接忽略了课前导语这一部分内容,这一点以后我会改正的。

3.在学习生字词的时候,我让同学们自己找一找里面的多音字。其实对于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这一点对他们还不是很容易,这一部分内容可有可无。但是,不得不说,同学们都有一双发现的眼睛,有几个多音字我都没有注意到,却被他们提出来了,现在我已深刻地感觉到教学是老师和学生双向学习的活动。

4.在讲述这篇课文讲了什么事的时候,没有注意培养学生的整合能力,只叫了两个同学回答,而这两个同学讲的过于繁琐,我也没有再让同学们继续整合,就直接展示了自己的答案,这一点做的不够好。

5.讲述课文时有些急躁,重难点没有突出出来,同学们读的也不够多,而且没有注意让同学们自己去发现。在课文感悟方面,总是在同学找出段落之后我就已经把关键词标出来了,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出关键词并通过关键词感悟主人公的情感,这一点我以后会注意锻炼同学们提炼关键词的能力。这一段的板书本来是忘记了,后来是又想到补得,但是没有抓住文章的重点“创新”而只写了“动脑”,而且前面在板书课题的时候,写的字太小,笔迹太清,以至于再让同学读课文时,有同学反映说看不清楚黑板上的字。

6.整个课堂上,讲述课文这一部分用时有点短,以至于后面拓展的这一部分时间太长,有点本末倒置了。其中有一个问题,由于考虑时间的关系,我让同学们讨论的时间过长,对同学们的引导不够,使得后面的交流也没有抓住文章“创新”这一主题,单单是从“想别人没想到的”这个字面意思上进行的探讨,没有真正做到升华主题。

总之,这一次的讲课经过这么长时间的准备总算结束,虽然算不上圆满,但是总也没有出现太大的问题。通过这次课,使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一些问题,也学到了很多上课的技巧。比如在同学听课不认真,没有真正安静下来,或者没有认真听别人讲话时,可以通过表扬几位表现好的同学来激励其他同学,而不是只一味地说要认真听讲。而且,这节课要特别表扬孙正宇、牛俊豪这两位同学,他们在这节课上听课很认真,发言也很积极,使我感觉心里暖暖的。

以后,我会努力纠正自己的错误,尽量做到不犯同样的错误。认真对待每一堂课,备好每一份教案,使自己做得越来越好。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板书设计篇四

在教学《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文章时,因为课文内容较为简单,我让学生作了全面了解之后,问:“我认为二徒弟画的骆驼最多,你们为什么认为小徒弟的画最好?”学生找出了文章的关键段落,也就是画师的话,都赞同画师的意见。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但从深山里可以走出无限多的骆驼,具有代表性。同学们到此也体会到了小徒弟的构思的独到之处,想别人没想到的,才可以有惊人之作,惊人之举。

为了让学生再次体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奇妙,我准备向同学们讲几个经典实例,再让他们自己讲一讲在自己身上发生的独特之举。我先讲了一个小故事,富翁为了考验三个儿子是否聪明,于是把同样多的钱给了他的三个儿子,让他们不管买什么都必须填满一间屋子。最终,只有小儿子买了一根蜡烛,让光亮充满了整间房屋。小儿子是三个儿子中最聪明,最会动脑子的。

第二个例子是宋代皇帝赵佶考验画师出的一道题:深山藏古寺。

第一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前面一座寺庙。

第二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

第三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露出寺庙的一角。

第四个画师:画了一座深山,深山上面一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小路上一个和尚正在挑水。

我问:“你认为那幅画好?”

学生异口同声:“第四幅画的好。”

我追问:“为什么?”

学生说:“第一幅画,寺庙在外面,没有藏起来。第二幅画没有寺庙。”

学生:“第四幅画中有和尚,有和尚就有寺庙。”

“第三幅画也只画了寺庙一角呀,怎么不好了?”

学生:“第三幅画中的寺庙没藏起来,它还露出来一角。”

(没想到学生对“藏”字理解这么深,知道抓关键字来欣赏画。同时,也说明了他们已经懂得,想别人没想到的就会有出人意料的效果。)

原本打算讲“踏花归来马蹄香”的典故,当我把这句诗写到黑板上时,改变了主意:“如果是你,你准备画什么?做到想别人没想到的。”

许多学生举手,纷纷发表看法。

学生:“我准备画一地的花,上面走着一匹马。”

学生:“我准备画一片桃花林,落花缤纷,一匹马从这儿经过。”

学生:“我画一匹马,马身上都是花。”

学生:“我在地上画许多花草,再画一个马蹄印。”

……

最终,候源说:“我画一匹马,再画许多蝴蝶和蜜蜂。”

我不由得“太好了!竟然和古时候的大画家不谋而合。”

为了再次体会出奇制胜的妙处,我再次问道:“好在哪?”

学生:“有蝴蝶蜜蜂,就有花香了。”

……

真的没有想到,学生的想象力竟如此丰富,如此奇妙。只要给学生想象的余地,必能迸发思维的火花。我们的课堂也要“想别人没想到的”,才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想别人没有想到的板书设计篇五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最后小徒弟的画得到画师的称赞。故事启发我们要开阔思维,培养创新意识,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学习本课的目标是:

1、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进一步训练学生默读的能力,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得到画师的称赞?

3、结合课文开阔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文的重难点是理解画师最后说的那段话,画师的话只有一句,但这句话是全文的核心,要认真帮助学生认真理会。

鉴于文本是略读课文,也是一篇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入本课的学习。在学习课文时,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质疑,有位伟人说过,没有对常规的挑战,就没有创造。而对常规的挑战的第一步,就是提问。通过学生提问,让学生自读自悟,品词、品句、讨论、交流,促进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和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学生的学习力。在学生广泛思考、交流的基础上,再拓展延伸,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一些例子,从中受到启发。

本着这样的理念设计教学,我们边实践边修改,边研磨边完善,经历了以下过程:

精彩亮点:

1、教学目标明确,内容安排合理。

2、故事导入创设情境,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充分利用插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4、教学内容注重内外结合。

存在问题:

1、不够大胆放手,被老师设计的表格牵引,把时间花在过多地讲解课文上,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没有得到体现。

2、因为每位学生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让学生品读词语、品读句子不够,学生对画师的话理解不透。

解决策略:

1、把握好略读课文的特点,略读课文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自读自悟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2、发给四人小组一张表格,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帮助学生学习三个徒弟是怎么画骆驼,怎么想的?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充分品词品句后,在理解中读,认真领会画师的话。

精彩亮点:

1、善用激励性语言,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

3、拓展延伸,设计了两部分内容,学生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究方式,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力。

存在问题:

1、时间把握不够好,安排显得前松后紧。

2、小组汇报交流时没有关注到全体成员。

3、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时,显得有点突然,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解决策略:

1、控制好时间,课文内容的讲解控制在30分钟内,拓展延伸部分控制在10分钟内。。

2、小组汇报交流要关注到全体成员,有组员没有发表意见的,可提示本组成员互相补充,或者让其他组同学向他们质疑。

3、充分利用好插图,帮助学生理解三位徒弟是怎么画骆驼的,再让学生用关联词“虽然……但是……”“因为……所以……”评价三位徒弟的画,先同桌互说,再提问,给学生思考的空间。

精彩亮点:

1、教学主线清晰,紧紧扣住“小徒弟的画为什么受到画师的称赞”展开教学。

2、体现了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3、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扶、放处理得体,学生经历了由不会到会的自学过程。

4、充分挖掘教材可以利用的部分,引导学生在观察、想象、说话的基础上理解文本。

5、通过让学生自读自悟的方式,促进学生提有价值的问题和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6、课后的拓展延伸,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7、注重朗读训练,读书形式多样,通过抓重点词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存在问题:

1、板书设计不够精炼,要突出中心。

2、画师的话还要结合插图理解、读透。

解决策略:

1、板书设计可修改如下:

想别人没想到的

大徒弟很多

二徒弟许多

小徒弟两只以少代多

勤动脑善思考

2、当学生对画师的话质疑后,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讨论:为什么小徒弟的画受到画师的称赞?充分让学生动脑动口,在提问个别学生,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朗读画师的画,加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