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革命中的反思心得体会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

最新革命中的反思心得体会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

ID:4526326

时间:2023-10-11 01:30:24

上传者:书香墨 最新革命中的反思心得体会 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学习心得体会(通用6篇)

实习心得体会是对实习期间所经历的成长和变化进行总结和概括的方式。写实习心得体会时,要注重文字的流畅和逻辑性,避免重复和啰嗦的描述。小编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实习心得体会的范文,希望可以给大家一些写作的灵感和思路。

革命中的反思心得体会篇一

从新课程实施以来,作为新课程改革主力军的'一线教师,在新课程面前面临着很多迷茫、困惑,他们在改变着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方式,努力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着自己的教育教学,他们在振奋、憧憬中艰难地跋涉着,同时也无助地徘徊着,他们迫切希望得到有效的专业指导和专业引领.但是目前的新课程教师培训存在着很多的不足.笔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以飨读者.

作者:安瑜荣作者单位:武山县教师进修学校,甘肃,武山,741300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2009“”(39)分类号:g45关键词:

革命中的反思心得体会篇二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教学课堂上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通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觉得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上课时没能将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落实到教学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在优质课的评选中,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课堂的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地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地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投影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实际上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起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教师就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投影机,搞不好课改。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的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教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境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

四、现行评价体系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矛盾突出

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和个性的发展的价值。

3、评价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的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课改的极大阻碍,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来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的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么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素质。

革命中的反思心得体会篇三

新课程的.实施,更新了教师的教育观念,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课改教学课堂上呈现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焕发了课堂教学的活力。通过《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的学习,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以及对平时所听课改研讨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行反思,我觉得当前我们学校教师上课时没能将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落实到教学中,分析其原因,主要是自身存在以下问题:

一、新课程理念“消化不良”。

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转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又是一个新旧矛盾剧烈碰撞、此消彼长的过程。一些教师由于没有将新课程理念真正内化为指导自己的教育思想,就很难将新课程理念转化为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目前,在新课程教学中就存在一些误区,一是在优质课的评选中,一些教师追求形式上的热闹,而忽视课堂的实效性,认为课堂“动”起来了,学生“站”起来了,就是新课程教学,课堂表面不在是以前的满堂灌了,就是新课改所倡导的“活”的课堂。一堂课下来,学生真正学到了什么呢?学生除了“闹过”、“喊过”,真正收获、积累、感悟的东西很少。教师在这方面缺乏理性的思考,没有把提高课堂实效性作为新课程教学的终极目标渗透到教育教学行为中去。二是教师盲目开展小组合作,把它作为点缀课堂的“一道风景”。认为有了合作才是新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合作的必要性和实效性。教师对学生合作小组缺乏有效地搭配和必要的职责分工,对合作探究的内容缺乏精心策划,对合作的情景缺乏有效地创设和渲染,对合作的评价往往侧重个人;三是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多变,一堂课,有的教师又是用多媒体,又是用投影机,又是用直观教具等,教师忙个不停,而学生则玩个不息,课堂看似热闹,学生实际上一无所获;四是课堂评价机械单一。新课程强调对学生的尊重和赞赏,有的教师就是“你真棒”,“好样的”等一些机械性的语言,对学生的评价缺乏个性化和针对性,学生也是雾里看花不知谁对谁错。

二、重教学手段变化,轻实际效能

一提起课改,有人就认为要教学手段现代化,而要教学手段现代化,就非得使用多媒体不可。于是教师就说什么学校条件差,没有多媒体,没有投影机,搞不好课改。诚然,现代化教学手段能够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拓展课堂教学的空间,但它毕竟只是一种为教学服务的辅助手段,不可能也永远替代不了课堂教学的本身,使用现代化手段并不等同于新课改,新课改也不仅仅是采用一些现代化教学手段那么简单。新课改改的是内涵,是实质,而不是外在的形式。只要我们真正把新课改的理念贯穿到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即使不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也能推进新课程改革。

三、课程目标把握不准

新课改教学目标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一体的有机结合。“三维目标”应该是有机地渗透在教学过程中,然而有的教师注重了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却弱化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有的教师还在“双基”教学的困境中挣扎,课堂教学中厚此薄彼的现象依然严峻。

四、现行评价体系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矛盾突出

现行的评价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为:

1、评价内容仍然过多侧重学科知识,特别是课本上的知识,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心理素质以及情感、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2、评价标准仍然过多强调共性和一般趋势,忽略了个性和个性的发展的价值。

3、评价手段与方法仍以传统的考试为主,仍过多地倚重量化的结果,而很少采用体现新评价思想的、质性评价手段与方法。

4、被评价者仍多处于消极的被评价地位,基本上没有形成教师、家长、学生、管理者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的评价模式。

5、评价的重心仍过于关注结果,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发展性评价。

这些问题的存在是新课改的极大阻碍,结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带来一定的难度。新课程改革的提出,学生的发展除了“知识与技能”,还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与价值观”,除了学科的学习目标,还有一般性发展目标,除了学业成绩,还有学习态度,创新精神,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探究的精神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等。无论怎么的分类,这些都是一个人全面发展的方面,也是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应储备的素质。

革命中的反思心得体会篇四

学习了《新课程推进中的问题与反思》后,我始终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入新世纪?这是历史摆在我们面前的严峻课题。人们常说:“谁拥有未来的教育,谁就拥有未来”。新世纪的主人,就坐在我们小学的课堂内,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努力为他们的今后发展做好充分准备,让他们成功地跨入21世纪。为此,教师必须充分展示课堂教学的魅力,让新课程以其鲜活的生命力在语文课堂上逐步繁茂起来。我们全体语文教师必须着眼于学生的未来,认真反思,让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入下去,真正给学生营造一个新的成长空间。为此,我觉得应该从以下个方面着手:

一、以人为本,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新课程理念是以“生命”为逻辑起点,其核心是:教育直面生命。小学教育面对的是处于集中学习的生命活动时期的儿童。这个时期,对于每个学生来说是十分重要、宝贵的,但他们自己却并不完全认识其价值。他们缺乏生活体验,各方面都处于形成状态。这个时期,又是学生充满活力和潜力的生命时期,他们有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和可能。这段时期教育的影响力,超出现阶段而扩展到学生的终身。因此,对学生的热爱和他们多方面发展的关注,是教育不容忽视的价值取向。正因为如此,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善于反思与创造,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重视课堂上师生的有效互动和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增强教学设计意识,重视教学情境的创设工作;要学会充分合理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努力营造平等、和谐和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

另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善于开拓和利用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敢于质疑问题;积极参与知识的探究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尝试将“书本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紧密联系起来。重新全面地认识课堂教学的功能,构建新的课堂教学观。

二、注重全方位互动,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1、控制教师讲授时间

[1][2]下一页

革命中的反思心得体会篇五

今天体育组组织教研活动,活动的主要内容是学习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标准,首先说一下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这是体育与健康课程里最基本的理念也是体育教师必须要掌握的东西,具体如下:

1、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在现代科学发展的社会中,努力建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重点强调体育学科特点,把与学生的健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通过学科教学,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形成健康和安全的良好生活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注重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经验相联系,引导学生体验运动乐趣,提高学生体育与健康学习动机水平,培养学生刻苦锻炼的精神,促进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基本形成体育锻炼习惯。

3、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从课程设计到学习评价,始终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为中心,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中主导作用的同时,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促进学生掌握体育与健康学习的方法,并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

4、关注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保证每一位学生受益,根据不同地区的教学水平,根据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合理选择和设计教学内容,有效运用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努力使每一位学生都能接受学科知识,促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以上4点内容,我们更应该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学校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为今后的体育与健康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革命中的反思心得体会篇六

人类社会迈入21世纪是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发展时代。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使国际竞争日益激烈。这种竞争不再只表现为军事方面的竞争,而是综合国力的竞争,归跟到底是科技竞争,人才的竞争。人才需要培养,我国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开始实施的。所以,新的课程理念无一不闪现着时代的脉搏,时代的要求。无一不预示和充满着民族的希望和光辉。

作为教育工作者,肩负着国家发展的使命与责任,学习并实施新课程理念是时代赋于教育工作者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作为教育工作者,准确把握新的教学理念,并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和检验,才不至于成为空头理论者和理想者,只有以科学的理念武装自己,才能在实际教学中不至于盲动,真正落实新课程改革;才不会把新课程改革当作自己任意打扮的装饰品,也不会把实施新课程当作一场运动来看待;只有把学习新理念与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才会与教师的自我专业成长相益彰,才能无愧于新时代的育人者。沃德说过:“平庸的老师传递知识,水平一般的老师解释知识,好的老师演示知识,伟大的老师激励学生去学习知识。”本人结合学习新课程有关理念和教学实践,谈一谈自己的一点体会和认识,愿与同仁共勉。

一.关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思考

这种理念下,又繁衍出“为了一切学生”和“为了学生一切”的观点,我这里单谈谈对“为了学生一切”的认识,其实,“为了学生一切”中的“一切”与“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中的“一切”是有区别的,前者主要是针对学生来说的,后者是针对老师如何教育来说的,但在领会和实施过程中,尤其对“为了学生一切”这个观点要有所鉴别,不然,用来指导我们的教学会出现偏差。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知道,学生是成长中的人,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新课程下,老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者,而是知识的引领者、参与者和构建者。老师尊重学生,首先是尊重学生的人格存在,把学生看成独立人格主体,独立的人,但不能把学生看成具有成人思想的人,而是一个成长中的独立的人。这个成长中的独立个体,有很大的可塑性和发展空间,这个发展空间需要的是老师的情感关怀,知识的引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育。我们不能改变学生的过去,但我们可以引导出学生的未来。学生由于受家庭、社会及个人先天等因素的影响,个性间表现出很大差异性,我们就是要在尊重学生这些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去转变他们消极的个性特征为积极向上的个性特征,转变他们不正确的情感态度为积极人生情感态度。但不能片面理解所谓为了学生的“一切”,不能为学生之所欲而尽其所欲,“为了学生的一切”是为了什么样学生呢?是为了思想健康、积极向上、求知欲很强的学生呢,还是为了不积极上进、思想意识恶劣,甚至于结伙做案、打家结社的学生呢?这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好象谁也明白,但仍需要引起我们的深度思考。我们关注每一个学生虽不只限于课堂上,但课堂教育确实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因为“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这是一条教学活动的基本规律。我们尊重学生的个性是教育的前提,培育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是归宿。“为了学生的一切”中的“一切”应是学生正确的或把学生引向正确的人生认识,健康的心理机能,健全的人格走向。只有基于这样的认知,才能关注学生在学习成长过程中的各种道德表现和道德发展,并加以引导,使学生在学习、生活中获得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人生体验。这样,学生知识增长过程同时也就成为人格健全发展过程,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和积累,学生也就越来越具有是非心,爱心,越来越具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形成健全的人格品质。

二.对“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间关系的认识

方法。往往要通过创设情景,营造氛围,让学生去体会、体验,领悟,通过较长时间的熏陶、潜在的积累而获得。学生需要参与一定的任务和活动感知,在感知的基础上体验,在体验的基础上有所感悟,最后再内化为自己的东西。这样有既利于学生感到获得知识的快乐,同时,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贯穿于学生成长的每一个学习和生活体验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形成过程就是学生身临知识海洋中,去积极的质疑、探究、释难,再到创新的人生体验过程。这一过程,学生是以主动的而非被动的,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并加以整合,就如牛反刍吃进的草一样,使知识营养供给身心,会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人生价值观。为以后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和学会合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那种只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的获得,而不注重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是不符合新课程要求的。历史上不乏有才能的人,但有的人却给人类社会带来的是灾难而不是幸福和光明,这无须举例。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事物发展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没有量变,也无所谓质变。新课程下,过程与方法就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量变过程,这一量变过程就是学生以怎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来对待自己的成长过程。反过来说,知识的学习和内化过程伴随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从而使学生个性健康成长,健康成长才是质的飞跃。这一质的飞跃使学生更能理解家庭,理解别人,乃至民族、国家,从而树立崇高理想,担负起为人类进步,国家富强而奉献的伟大人生使命。苏霍姆林斯基在《和青年校长的谈话》一书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在于让受教育者把他周围的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悟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给我们以深刻的启迪。可见,学生获知的过程就是情感体验的过程,这种积极的情感投入会使学生主动寻求适合自己获知的方法和手段,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甚至不再满足课堂和书本上的东西,进而更主动的涉猎其他有关知识,这就完全吻合新课程下的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了。那就是,以积极主动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生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人生价值观的过程。

三.课堂教学与课程创新与开发

以前我们一直认为,课堂教学就是执行课程规定的内容。课程是教育的实体,教学只不过是过程手段,因为课程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早已规定,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有效的传递课程的过程,老师是课程的阐述者,传递者,学生只是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新课程下,教学与课程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课程不再是死的僵化的东西,而是处于动态发展中,随着特定教育情境,师生对课程内容有各自的理解和解读,师生是课程的创造主体,课程处在动态生长中,教学过程是师生对课程的创生和开发的过程;是课程的不断生成与转化,课程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是师生交流、体验,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也就是老师用课程教,而不教课程,这是一个新的大的变化。用课程教不仅是一种认知活动过程,更是师生、学生之间精神交流、表现个性,呈现创造性的过程。总结起来说,教学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对课程的生成、体验、开发、质疑、再到提升、发展、创新的生命体验过程。这是新课程下必须清楚知道并认真实施的,不然,新课程实施就落实不到位或还未走出传统教学的樊笼。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