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模板8篇)

最新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模板8篇)

ID:4532768

时间:2023-10-12 09:25:04

上传者:曼珠 最新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模板8篇)

一个简明扼要但内容完整的个人简历,可以为求职者打开职业发展之门,为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创造更多机会。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范文范本,供大家参考和借鉴,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篇一

江水潺潺,清风绵绵,我随手采下一朵芙蓉,放在鼻尖,一阵清香涌遍全身,在这风平浪尽的江面上,闻着芙蓉的芳香,本是何等悠然?!可是,这舟上,却少了一个享受花香的人。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江面,身边是疏疏密密的花间,而如此的悠闲之中,只有我一人在这里思念。

我抬头问天,问他现在在哪里?我低头采花,想把最美的花瓣送到他心间。可是,苍天不闻孤女心,神仙不管世间情,我望向很远很远的远方,在海天相接的某一处,有一个星点,我相信那就是他对我最好的诺言。

也许他现在无法回来,我愿把我的思念随将飘远,直到飘向他的身边。他,应该能感觉得到吧!然而这江水又是多么的缓,似乎它也有着说不出的思念,无法表达,无人传送,只好在花海之中默默的留恋。风轻,或繁;花盈,或斓;水静,或湍……一切都如同命运所安排,在兜兜转转之间始终逃不掉那永远的结果,那永远的孤单。而我,却依然无法平静,想把手中的一朵朵芙蓉,变作飞鸟,愿它划过最高的天际,看一看在遥远的他的容颜。

高一:王一鹏

上一篇:记忆

下一篇:念乡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篇二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三、鉴赏品味?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篇三

《涉江采芙蓉》是新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古诗三首》中的一首。这首古体诗不论是艺术上,还是在思想上都已经达到了十分纯熟的境界。《古诗十九首》在中国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在高中语文古诗教学中也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因此,它十分重要。

二、关于学情

这首诗歌在内容上难度不大,可以做多角度解读。新课程标准鼓励学生作个性化解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就此作些探讨。

学生通过小学、初中的系统学习和本册古诗部分的集中学习,有了一定的古诗鉴赏能力,对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也有了一些积淀,兴趣渐浓,这是进一步引导学生热爱古代诗歌、学习古代诗歌的一个前提。

三、关于教学方法

1、联想想象法

2、意象分析法

3、探究合作法

四、关于教具

1、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投影片

2、课文配乐朗读

3、课文意境视频资料

五、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以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品论导入。

2、提问: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篇四

1、知识方面

(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篇五

【教学目标】

1、了解关于《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大家知道这个评价说的是什么吗?它指的是《古诗十九首》的语言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了。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其中的一首——《涉江采芙蓉》,体味一下这“一字千金”的语言魅力。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

三、诗歌鉴赏品味

1、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提示: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明确: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正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艺术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和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诗歌讲究“起、承、转、合”,这两句在结构上是暗转过渡,为表现主人公的情绪由欢欣洋溢转变为下面的黯然销魂作铺垫。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提示:“所思”是时时刻刻在他心头的,“涉江采芙蓉”也是为了她,如果诗首就开门见山地把她表出,诗就平淡无味了。这句话是全诗发展的顶点,顶点同时也是转折点,一方面替上文的发展暂时作一结束,一方面为下文的发展作一伏线,所以照例是要摆在中间的。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明确:“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了主人公孤独、忧愁、怅惘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是写主人公与环顾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6、最后两句除了表达主人公黯然痛苦的心情,还能体会到什么?

明确: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

7、试对这首诗的艺术特点加以概括。

明确: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二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四、问题探究

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

这首诗写的是游子采芙蓉送给家乡的妻子。采摘花草赠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里多有表现。它寄托了什么呢?让我们看看《古诗十九首》中的“庭中有奇树”一诗: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

由此可以看出,送花草给“所思”是在思念之情铭心刻骨时自然而有的一种举动,并且所送的花草或为“芙蓉”,或为“奇树”开的芳香浓郁的花,这又表现了对“所思”的珍惜之情。

不过,花草很快就会枯萎,送花草给远方的亲人是“无理”的想法,当送花草的人一转念间意识到花草无从寄出时,内心的痛苦与惆怅可想而知了。

“涉江采芙蓉”这首诗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意境高洁、清幽,一是含蓄不尽,余味悠长。

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读者似乎看到主人公孤单、忧愁、怅惘地立在船头,徒劳地往故乡的那个方向张望,他看到的是什么呢?是他不敢去仔细计算的迢迢路程!“漫浩浩”一词,读起来即给人以路途绵延无尽的感觉。故乡在哪儿?“所思”在哪儿?至此,抒情主人公感情痛苦到极点。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这样,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像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效果。最后两句也并没有顺接上面两句,而是从眼前想到此后的生涯,主人公更深的担忧是,如果两个相爱的人此生都不能相聚相守,那就只能是“忧伤以终老”了。黯然的情绪真是令人消魂!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篇六

一、感知层次:?

1、了解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涉江采芙蓉》。?

二、感受层次:?

1、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三、感悟层次:?

1、环境描写和人物形象之间的关系;?

2、古诗中“思乡怀人”情感的审美价值。?

【教学重、难点】?

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情感,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设想】?

1、教具:多媒体;?

2、教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3、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投示: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3、提问:诗歌中出现的人物形象是谁

三、鉴赏品味?

结合多媒体图片明确:抒情主人公在芳草萋萋的江边出现了,她要去采摘芙蓉花。?

2、诗歌描写“多芳草”的“兰泽”有什么作用

3、朗读“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两句,回答:?

提问:抒情主人公采芙蓉花做什么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篇七

2、感受诗歌的思想内涵;?

3、运用想象描摹诗歌的艺术画面。?

重点难点:1、?运用想象和联想描摹诗歌画面;?

2、?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法、赏析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板书“钟嵘《诗品》:‘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二、?文学常识介绍?

《古诗十九首》是南朝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誉为“五言之冠冕”,以平浅质朴的文字展深情。

三、诵读感知

1、多媒体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试背诵。

四、?诗歌分析鉴赏?

1、你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这首诗表达了游子的思乡思妇之情。

2、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表达感情的方式是什么?其目的是什么

明确: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

3、怎样理解“赠花”的行为?

这是环境描写,也是象征。“芙蓉”“兰泽”“芳草”等意象,意在从侧面烘托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所表达感情的纯洁、美好。

3、三、四句一问一答,在诗歌中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4、诗人真是看到芙蓉芳草才想到“所思在远道”的吗?如果不是,诗人为什么要这样写

5、五、六句的“还顾”、“漫浩浩”具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涉江采芙蓉》高中语文教案设计

高中语文涉江采芙蓉说课稿篇八

1、知识方面

(1)识记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2)背诵全诗。

2、能力方面

(1)领会诗歌的思想内涵;(2)培养学生朗读诗歌的能力;(3)培养学生通过意象来赏析诗歌的能力;(4)探究诗歌的表现手法。

3、情感方面

体会诗歌含蓄不尽,余味悠长的游子思乡、爱人离居的愁情别绪,积淀人文素养。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诗歌的朗读;(2)诗歌的赏析;(3)诗歌的表现手法

难点:通过抓住意象来赏析诗歌。

【教学方法】导读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以有关芙蓉的名句引入课题。

二、通过导学案学习有关古诗十九首的文学常识,了解写作背景

《涉江采芙蓉》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篇。《古诗十九首》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并非一人所做。从内容看,主要写的是作者的失意和哀伤,写游子、思妇的离愁和相思。由于作者文化素质较高,又继承了《诗经》和《楚辞》的传统,吸收了汉乐府的营养,所以不但善于运用比兴,而且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风格,语言浅近凝练,自然和谐,艺术成就很高。是五言诗成熟期的代表作。被刘勰称为“五言之冠冕”。它是五言诗的发端,在我国古典诗歌中有着承前启后的重要地位。

三、引导赏析

(一)初读,整体感知(听配乐朗诵,初步感知作品)

1、试为这首诗划分节奏。(学生划分,师生共同明确)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2、诗歌的感情基调如何?你认为全篇中哪个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教师明确)

明确:诗歌的感情基调忧伤。是“思”字浓缩了作者的情感。

明确:是采摘芙蓉。这种行为在古代诗歌中常见。

4、诗歌中的主要意象是什么?为全诗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明确:芙蓉,即荷花,为全诗营造了高洁,清幽的意境。

(二)再读,讨论交流(请学生个别朗读,之后小组讨论作答,教师明确)

1、三、四句一问一答,在全诗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明确:这是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高雅,感情的纯洁、美好。

3、你认为这首诗的抒情主人公是一个男子还是女子?

?提示: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言之成理即可。

(三)精读,合作探究(教师指点精读个别诗句,学生讨论交流作答)

诗歌表现手法:1、借景抒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