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7篇)

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7篇)

ID:4534006

时间:2023-10-12 09:41:32

上传者:飞雪 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实用7篇)

通过写实习心得,我们可以对自己的实习经历进行总结和回顾,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以下是一些学生组织的军训总结,他们通过团队合作和积极参与完成了军训任务。

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一

沈老师工作满腔热情,勇挑重担。除做好教育教学等学校管理工作外,他还曾担任校信息员、教研组长,并被聘为镇通讯员。作为组长他带领教师实践新课标,主动上研讨课;作为信息员他勤奋撰写稿件,多篇信息稿在市、区教育网和《南湖晚报》上发表、获奖,曾获区积极信息员、镇优秀通讯员称号;暇余,他还积极参加镇团委等组织的各类活动――镇文艺汇演的主持、敬老爱幼教育和金点子论坛等等。

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二

沈老师十分重视教科研工作,携课题入课堂是他的教学特色。他的课题成果也因此获市教科研成果一等奖。所任教班级中考成绩的三指标连续五年列全区前茅。他还善于通过做课题、写论文深入研究教学中的问题,近年来主持、参与了5项省、市级课题研究,撰写的论文中6篇获市一、二等奖或在《中小学教学研究》等省级刊物发表,获得了市教科研标兵区教科研先进工作者等荣誉。

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三

上海交大一位普通老师晏才宏的命运,受到很多媒体的关注。这位被许多学生评价为“碰到过的最好的老师”,因为没有论文,没有科研成果,直到去世一直是个讲师。可是学生却希望高校多一些这样“问心无愧”的好讲师。和研究机构不同,大学最基本的功能还是教书育人。能考上大学的自然都是可造之材,能不能通过大学的学习成为真正的人才,关键就在于老师的指点。能够得到名师的循循善诱,往往可以收到“胜读十年书”的功效。

其实要把一堂课上好并非易事。已故的北师大校长陈垣曾感慨,自己研究数月的成果有时还不够一堂课来讲。中国新闻史专家方汉奇讲了多年的中国新闻史,史实早已烂熟于胸,但每次上课前依然会认真准备两个小时,增加最新的发现与感想。为了考证民国初年黄远生被害的真相,他去美国访问时曾专门到旧金山;为了了解邵飘萍在日本的流亡生活,他也曾到日本查寻,力争接近历史的真实。研究成果放到教学中,更令学生耳目一新。

现在相当一批教师对教书不感兴趣,导致教学水平下降。对于一些老师来讲,课可以少上或不上,但论文不能不写,科研不能不搞,而且在有的学校, 5 搞科研可以折算成课时,课时却不能折算成科研。讲课凑合了事,误人子弟,受害的是国家的未来。

说到底,学生才是教育的服务对象,学生满意的教师才是好教师。教师潜心科研并没有错,学校鼓励教师从事科研也没有错,但让教学上有成就的老师坐职称的冷板凳,这让人心寒。所以,有人建议要像鼓励科研一样鼓励教师上讲台,可以制定教学、科研两类考评指标,由教师自愿选择。选择以科研为主的老师,课可以少上一点;而选择以教学为主的老师,论文就不用写太多。当然,如果处理得当,大学的教师是可以将教学与研究都做得很好的。曾经听清华的老人讲起朱自清先生。他是当时清华中文系的系主任,是名教授,又是大散文家,却亲自教中文系最基础的写作课,亲自为学生改作文卷子,碰到写得好的习作便亲自修改并推荐给有关的报刊发表,对待学生像一团火一样。在完成教学、处理好系里杂务的同时,他还继续语言学、美学、文学史的研究,并且不间断地进行文学创作。

桃李满天下,薪尽火相传,对于教师,这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

师德师风张桂梅先进事迹心得体会2

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四

自工作以来,我始终坚信“没有爱的教育不能称之为教育。”爱是源泉,爱是力量,爱是智慧,所以我一直用自己温暖的心去关爱每个学生,用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每一个小过失,用欣赏的目光去关注学生的每一个闪光点。

“让每一片绿叶充分享受到阳光,让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这一直都是我的育人准则。古人说:“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一个教师只有处处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表率,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工作。因此,在工作中,我特别重视提高自身的人格魅力,用实际行动去影响和教育学生。课堂上,发现有同学趴在课桌上,我会走到他跟前,摸摸他的头,善意的提醒他,并关切地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发现有同学学习退步了,我会立即找其了解原因,寻找对策。当然,每一个班里都会有一些调皮捣蛋、学习成绩落后的学生,他们常常会遭到冷漠和厌恶,但是在我看来,无微不至的关怀似乎比讽刺和挖苦更能令他们进步。因为每一个人的内心都有渴望被外界、被他人肯定的需要。所以我用鼓励和表扬代替了随意的责备和批评,用谈心和交流帮助他们重拾对学习的信心。事实证明,这种做法还是显有成效的,当时班里的几个学困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成绩也有了较明显的提高。

除了扮演好教师的角色以外,在班主任工作期间,每天,我都坚持早到班,迟下班,及时的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上有困难就给与帮助,学习上有困难就给与指导。“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由于我的耐心教育和真心付出,渐渐地师生间的距离近了,学生对我的信任度也越来越高了。现在虽然他们已经步入了大学的殿堂,但每年的教师节,我的办公桌上、电子信箱里都会收到许多来自天南海北的祝福,我想,一个老师,最大的幸福莫过于此。

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五

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认真的参加了本次学习和活动,通过系列学习,我对教师师德师风在工作中的重要性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对自己今后工作中应该强化的一些方面也有了粗浅设想。

一、应进一步重视自身的道德形象,追求人格完美,重视教师职业的特质修养和个性魅力,有更高的人文目标。教师的一言一行,都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教育着学生。一名称职的教师要以对历史、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高度负责的精神,努力做好教书育人过程中每个环节的工作。

二、行风成败、师德树否,建立在教师良好的业务素养之上。教师春风化雨、言传身教的技艺、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爱,能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它不仅能够提高教育质量,也会促进学生的成人和成才,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人格形成、职业选择和人生道路的拓展。

对我而言,不喜交流、不善沟通是我的短板,这也是业务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将在工作中,强化专项技能。因为教育不仅是认知过程,更是情感交流过程,师生情感交流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教师心里有了学生,学生就愿意和教师在一起,且有亲近感;教师尊重,理解,关心学生,学生就将更尊重老师,师生诚坦相待,心心相印。

三、现在整个社会都希望学校能契合时代要求,真正意义的与时俱进。这是对我们学校的重大而长期的挑战。教学硬件设施、教师业务能力、学校办学理念等方面都与社会期待有一定的距离。我作为其中一个分子,必须办好螺丝钉的角色,从细处做起,全方位打造自己的师德形象;从实处坚持,通过阅读拓展教学视界。

师德心得

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六

陈xx: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哲学组组长。1953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历史系,1956年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研究班毕业后留校任教至今。著作和论文曾获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一等奖,两次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两次获吴玉章奖金一等奖。

早上6点半,86岁的陈xx准时起床,下楼散步半小时,边走边听评书。这是他一天中难得的休闲时光。

回家,吃过早饭,他便端坐在电脑前开始工作至少3个小时,然后读书看报,每日如此。

一间斗室,电脑、书架、书桌占据了大半空间,吃饭、读书、写作、给学生上课都在这里。这个一生勤勉的人,其实早已著作等身、桃李满天下,是我国著名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自1956年走上讲台起,近一甲子倏忽而过。今天,陈xx依然和学生在一起,“学生们经常来问问题,我的家门永远向他们敞开。他们喜欢陪我散步,在人大的林荫道上。除了教室,我的家和林荫道都是课堂。”

读书、写作、讲课是陈xx最大的爱好。“我一生教书,最大的收获是心态永远年轻,因为我永远和年轻人在一起,永远与书为伍,增加知识,更新脑袋。对我来说,教书育人是最快乐,也是最适合我的工作。”谈到学生,他有着孩子气的笑容:“我的收获是有一群好学生,有三个长江学者,有一个人的毕业论文入选了首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不少学生已经是教授了,已经有了自己的学生。这是‘青出于蓝’的快乐。”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郝立新是1984年陈xx带的第一届硕士生。在他的印象里,陈xx待人宽厚温和,讲课生动。“每到陈老师上课或者讲座,总会有很多人涌入教室。我还记得有一年,先生讲《反杜林论》,居然有人乘飞机赶来听课。”

哲学,似乎是很艰深复杂的学问,陈xx却总是能带给它别样的魅力。“哲学应该是可爱且可信的。我不同意把哲学搞得高深晦涩,完全由概念到概念。我喜欢具有生活气息,因此我讲课从来不照本宣科。我讲自己所想的东西,我讲的问题基本上整理出来就是文章。对我来说,教学、科研、文章都是一体的。”

在郝立新看来,陈xx还是谦逊温润的长者。“有一次,我在教研室备课,陈老师也在。当时有几个青年教师在讨论道家文化,陈老师马上停下来,虚心向他们请教,非常谦逊。在校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陈老师,他总是在思考。”

陈xx身上有宽以待人的书生气,却也有坚持原则的“师长气”。“我告诉学生,只要你选择马克思主义专业,你就必须有坚定的信念。我们这个专业和别的专业最大的不同在于,它不但是知识,而且关乎信仰。如果没有信仰的话,你这门课不可能学好。不相信马克思主义的人来学习马克思主义是绝对不行的。当然,也可能你开始并不十分理解,但是你必须在学习中慢慢理解,慢慢掌握。如果你抱着一种‘这个学科容易学、容易混’的态度,你趁早转到别的学科去。如果你学的东西和你的思想对不上号,只有两条路,或者改造你自己,或者背叛这个事业。这两种人我们都能见到。我们这个专业有个特点,专业、职业、信仰三者必须统一。你单纯把它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是不行的.,这是我们和其他专业的教师最大的不同。我不仅传授知识,同时也传播一种信仰。”

校园里走过一批又一批学生,从当年穿蓝布裤的到今天穿牛仔裤的。“尽管时代流转,但只要我还站在讲台,就必须与时俱进,关心最新的时事。可我从来不迎合学生,我是有原则的,错误的思想思潮,我对它们有分辨能力,也要提高学生的分辨能力。学术应该是坚定的,是一以贯之的,不该是赶时髦的。”陈xx说。

陈xx被学生称为“行走的马列字典”,只要学生写论文时遇到不清楚出处的引文,每每问他,他的回答总能精确到章节。

他鼓励学生多读书,“专业外的书籍要‘杂’,经典著作要‘精’。”但是,对于知识的运用,他对学生却要求严格,做他的学生不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大学最大的特点是什么?既是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培养人的地方。很多人不懂得这个道理,他只相信一个口号,知识改变命运。但是实际上‘知识可以改变命运,也可以送掉你的命’。法国哲学家蒙田讲过一句话,‘一个没有善良知识的人,任何知识对他都是有害的’。很多造假药的人,他们都是有知识的人。提炼毒品的人,可能是化学系毕业的大学生。所以大学必须既要传授知识又要培养人,而且首先是培养人。在封建社会,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大特点是读书做官;在工业社会,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大特点是用知识创造价值,即所谓‘知识资本’;在发展中国家,知识改变命运的最大特点是阶层流动;在我们国家,知识应该和民族命运的改变相结合。你不仅要改变自己的命运,也应该同时有助于改变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这四种情况都是不一样的,对于我们来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发展中国家,社会主义的属性就决定了个人改变命运的同时,也要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这才是最正统的道路,既有自己的才能同时也有自己的贡献,我们高校应该培养这种人,不能培养所谓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郝立新说:“陈老师总是告诫我们,哲学是时代的思想,要用哲学思维破解现实问题,不能脱离现实。陈老师就是这样,一直站在时代的前列,思想永远富有活力,可以说,他的学术生命永远年轻。”

师德师风典型先进事迹心得体会篇七

他一直牢记教书育人的宗旨,他总是想,做一名教师就应该深爱每一名学生,给每名学生都创造一个成才的机会,让每名学生都拥有一片阳光地带。他认真执教,为人师表,在学习和生活中处处关爱学生,和学生做心贴心的交流,努力以心换心,以爱博爱,唤醒孩子的心灵,让他们感到,老师是亲切的,学校是温暖的,学习是有趣的。

他不光爱学生,还把他的爱中注入艺术的成分,15年来,他的倾听,不知让多少学生将烦恼释怀,他的话语,不知打开了多少学生的心结,他的关爱,不知给多少学生送去了温暖……他坚持教学面向全体,他坚信每一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他将更多的爱与关怀给予学困生,他用信任的笑将爱撒满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爱心得到了爱的回报,一届又一届送走的毕业生对他,这是他的幸福,更是他用爱浇灌出的硕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