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 远去的灯盏散文(模板8篇)

最新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 远去的灯盏散文(模板8篇)

ID:4539146

时间:2023-10-12 10:49:28

上传者:雁落霞 最新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 远去的灯盏散文(模板8篇)

个人简历是让人了解你能力、品质和职业发展方向的桥梁。以下是一些成功的自我介绍案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更好地展示自己。

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篇一

记忆是一个奇妙的仓库,那些美好的库藏,可能是一个动人的故事,一张温和的笑脸,一幅优美的画,一个刻骨铭心的美妙瞬间,也可能是一种曾经拨动你心弦的声音。

是的,我想起了一些奇妙的声音。那些声音早已离我远去,但我却无法忘记它们,有时,它们还会飘漾在我的梦中,使我恍惚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常常是在一些晴朗的下午,阳光透过窗玻璃的反照,在天花板上浮动。这时,窗外传来一阵悠扬的女声:“修牙刷坏格牙刷修喂……”这样枯燥乏味的几句话,竟然被唱出了婉转迷离的旋律,这旋律,悠扬、高亢,跌宕起伏,带着一种幽远的亲切和温润,也蕴涵着些许忧伤和凄美,在曲折的弄堂里飘旋回荡,一声声扣动着我的心。这时,我正被大人强3迫躺在床上睡午觉,窗外传来的这声音,仿佛是映照在天花板上的阳光的一部分,或者说是阳光演奏出的声音和旋律,在我童年的记忆中,午后的阳光,就有着这样的旋律。我的想像力很自然地被这美妙的声音煽动起来,我追随着这声音,走出弄堂,走出城市,走向田野,走到海边,走进树林,走到山上,走入云端……奇怪的是,在我的联想中,就是没有和修牙刷的行当连在一起的东西,只是一阵从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地方传来的美妙音乐。我唯恐这音乐很快消失,便用心捕捉它们,捕捉它们的每一个音符,每一次回旋,每一声拖腔。当这声音如游丝一般在天边消失,我也不知不觉被它带入了云光斑斓的梦境。

这声音和浮动的阳光一起,留在了我的心里,就像一枝饱蘸着淡彩的毛笔,轻轻地抹过一张雪白的宣纸,在这白纸上,便出现了永远不会消除的彩晕。因为这些歌声,修牙刷这样乏味的活计,在我的想像中竟也有了抑扬顿挫的诗意。我常常想,能唱出如此奇妙动听的歌声的人,必定是一些很美丽的女人。我不止一次想像她们的形象:柳树一样的身姿,桃花一样的面容,清泉一样的目光,她们彩云一样播撒着仙乐飘飘而来,又彩云一样飘然而去……我从来没有把这声音想成吆喝或者叫卖,它们确实是歌,或者说是如歌的呼唤。然而见到她们后,我吃了一惊,她们和我想像中的仙女完全是两回事。

有意思的是,这些长得不好看的村姑,并没有破坏我对她们的歌声的美好印象。记忆的宣纸上,依然是那团诗意盎然的彩晕。当我在午后的.阳光中听到她们的呼喊时,依然会遐想联翩,走进我憧憬的乐园。

那声音,早已远去,现在再也不会有人要修牙刷。我很奇怪,为什么我会一直清晰地记得它们。当我用文字来描绘这些声音时,它们仿佛正萦绕在我的耳畔。有时候,躺在床上,在将醒未醒之际,这样的声音仿佛会从遥远的地方飘来,使时光倒流数十年,把我一下子拽回到遥远的童年时代。

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篇二

这是一条老旧的温州古巷,远处的河边种着两排柳树,被雾气氤氲成一片绿色的水彩。数年前,我还与那柳树玩耍,穿梭在长长的柳枝中间,乐此不疲地跑着。然而时光就像一阵风,吹开了浓雾,从前那个奔跑的男孩一溜烟从树丛里出来,已经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了。

外婆在家门口朝外面望着,眉眼处尽是藏不住的笑容。当看到我们的车子开过来时,她笑得嘴角都合不拢了。车子刚停好,我就迫不及待跳下车。外婆快步走了过来,拉着我的手,说:“好,好,回来了就好。”

在一番嘘寒问暖之下,我们上了楼。看到厨房里的两盆东西,我不明白了――这一盆萝卜丝、肉丝和一盆稀面粉是干嘛用的?外婆好像看出了我的疑惑,她说:“一会儿给你炸灯盏糕吃。”

晃过神来,外婆已经开始忙碌起来了。她先在一个大勺子里倒上一层稀面糊,再放上一层萝卜丝,填上肉丝,再用面糊将它们齐齐盖住,最后放在锅里炸。我站在外婆身边,看着锅里的灯盏糕慢慢变黄,再渐渐变得金黄,那属于灯盏糕的独特香味也是一阵比一阵浓郁。

终于出锅了,看着盘里金灿灿的灯盏糕,嘴里的'唾液急剧分泌,夹起灯盏糕就往嘴里送。

这种味道,让我想起了在多年前的一个傍晚,外婆拉着小小的我在五马街上买了一个灯盏糕。久违的灯盏糕,久违的味道。

呜,好烫!外婆及时地拿来一杯水,把脆脆的金黄边角咽下去以后,唇齿间依然留着那香味。我又吃了一大口,白萝卜丝就着脆脆边角,果然是绝配。

三下两下我就吃完了这个灯盏糕,这滋味真好啊!我的目光又锁在了还在锅里的第二个灯盏糕。

外婆见我这副馋样,说道:“好吃吧,慢点儿吃,我多炸些,没人跟你抢。”

看着盘里的灯盏糕,回家的感觉,真好。

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篇三

在我儿时的记忆中,母亲是与布鞋联系在一起的。

农村人吃得粗糙,对衣着也不怎么讲究,于穿鞋更是如此,哪怕非打扮不可时,也仅注重上衣下裤的光鲜亮丽,穿鞋似乎可以忽略不计。一般是干活赤脚,休闲穿鞋;雨天赤脚,晴天穿鞋;在家赤脚,外出穿鞋。而所穿的鞋,大多都是自家做的布鞋。那时候,皮鞋、雨靴、凉鞋极其少见,印象最深的倒有木屐。下雨天,会将穿着布鞋的脚套上一双木屐走村串户,深一脚浅一脚的,半点也急不得,弄不好就会崴脚。如今回想起那种穿着木屐盯着脚下小心挪步踢踢qq的情景,不觉颇有几分隋趣。

我们一家八口人,所穿布鞋全由母亲一人“承包”。平时得有两双备着,白天一双,晚上洗脚换上一双。新穿上脚的布鞋几个月就会变旧,再几个月就破了,脱帮了,不能穿了。粗略算来,一年之间,每人起码要穿四五双布鞋,寒冬时节还得一双棉鞋才行。也就是说,母亲每年得“供应”四十多双布鞋,平均一个多星期做上一双,全家人的脚才够得上“体面”。一次,婆婆(方言,即奶奶)将全家人的布鞋收在一块洗刷,竟装了大半箩筐。

正值合作化、人民公社时期,母亲白天要在生产队出工,只有晚上或雨天休息,才抽得出时间纳鞋绱鞋。表面看来,做布鞋是一项并不怎么复杂的手工活儿,但里面的功夫与“学问”,其实精妙、深奥得很。

就工序而言,主要有粘布壳、剪鞋样、糊边、绞边、纳鞋底、绱鞋子等。一双新鞋不可能“一蹴而就”,会耗工费时花费不少心血。

布鞋主要由鞋底和鞋面组成。鞋底穿在脚下,要求结实耐用,多由废布、旧布糊成的“布壳子”纳成;鞋面除实用外,还讲究美观,多以新布做成。

每年三四月间,我家要将村里的裁缝师傅接到家里做几天衣服。裁缝姓邵,左腿有点瘸,走路一跛一拐的。邵师傅的瘸腿对步行虽有影响,却一点也不妨碍他踩动缝纫机的频率,速度甚至比常人还快。做衣的布料不外乎土布与竹布,谈不上质量,但总归每人每年得有件把新衣上身。几天下来,就有一些废弃不用的布头片脑,大的、小的,方的、网的,宽的、窄的,形状各异。母亲把这些布片积攒起来,放在一口红漆斑驳的大柜里。此外,家人每年要换下几件补得不能再补或小了无法上身的衣裤,将其拆开,选出可用的布片,洗净,一同塞人柜中。这,便是做布壳子的原料了。

然后,母亲选择一个格外晴朗的夏日,鸡叫头遍就起床,进到灶屋用备好的面粉熬浆糊,熬得粘稠粘稠的,盛在一个大大的木盆里。将那些收藏的各式布片,一片一片、一块一块地用浆糊贴在卸下的木门板上。昏暗而摇曳的油灯下,母亲像个行为艺术家似的,在长方形的门板上,根据布面的不同形状,这里拼一块,那里补一片,竞“糊弄”得严丝合缝。这样完整的“拼凑”,一般得糊上三层,有时甚至四层。当一轮红日从东方喷薄而出时,母亲已将糊好布片的大门、后门、边门等门板,一块一块地搬至艳艳的阳光下暴晒。晒到中午时分,布片就与门板脱离开来,门板是门板,大张布片则成了做鞋的材料。但仍放在太阳下晒着,一直晒到红日西沉才收进屋内。

这种时刻,婆婆也会帮忙的。婆婆年迈,长期呆在家中,洗衣、做饭、养猪等一应的家务活,几乎由她一人承担。晚上,婆婆睡得也迟,常在油灯下纺纱。她左手摇动纺车,右手捏着的软软棉条,在纺车的吱吱欢唱中,吐出长长的纱线。或搓成母亲做鞋用的棉线,俗称“索子”;或拿到手工作坊织成土布,土布粗糙,可做蚊帐、被套、内衣、内裤等。婆婆年迈眼差,无法穿针引线,只管纺纱织线,是从不做鞋的。

鞋样是做鞋的基础与关键,犹如工程中的设计图纸。母亲剪鞋样时,左手拿一张厚纸,右手握剪,看一眼我们的脚,剪刀咔嚓移动,几个转弯,一副鞋样就成了。而我与妹妹、弟弟们的脚在不断变厚变宽变长,过一段时间,母亲就得重剪。鞋样又有鞋底、鞋面之分。无论何种样式的布鞋,鞋底一样,不同之处在于鞋面。婆婆的鞋样最难剪,因她是一双粽子样的裹脚,剪起来曲里拐弯的,稍微出错,做成的布鞋就穿不进去。

就布鞋的结实耐穿而言,同样的布料,有人做的穿不上一个月,鞋底就磨破,鞋面会脱帮;而有人做的.穿上个一年或更长时间,还很牢实。这当然与穿鞋人是否讲究、爱惜有关,但更多的则是做鞋人的手面功夫,在关键的几项工序上费心思、下力气:布壳之间粘合要紧,鞋底的针脚要绵密,鞋面与鞋底间的缝合要扎实。

不说这些繁复的工艺,仅鞋底而言,就颇见功力。布鞋底子主要有千层底与毛布底之分。母亲做的一般是千层底。所谓“千层底”,顾名思义,鞋底较厚,一层又一层的,在缝合方面须特别留意。千层底层多,为了结实不令脱落,得在底子上反复纳线。这样一来,就有了施展艺术的空间,可在鞋底上纳出各种各样的图案。母亲纳出的千层底既有抽象的几何图案,也有大自然的花虫鸟兽。一双鞋底,看上去就像一幅面。鞋底的布料一般为白色,而索子也是白色,只是层次、深浅有别,图案是凸现的,手感极强。可别小瞧了这些图案或图像,它们都是母亲一针一线纳出的,绵密匀称的针脚,错落有序的排列,生动别致的图案,容不得出现半点差错,否则前功尽弃。而母亲在纳鞋底之前,从不勾画轮廓,总是烂熟于心。她不知做过多少双布鞋,就我所知,没有一只返工的。母亲做鞋,工夫多花在鞋底。她稍一比画,便将针尖对准鞋底某个部位,扎进,用戴在右手食指或中指的顶针箍抵着,将针慢慢往里推进,然后捏紧穿过鞋底的针尖往外拉。实在拉不动时,还得用牙咬住针头,一点一点地往外拔。待将闪亮的针儿全部拉出,那长长的棉索,便在母亲一下一下地拉动中,发出节奏均匀的“哧儿”、“哧儿”声响。然后,又开始下一针的扎入。有时,她会将针在头上篦几下,针尖擦上头油,能更好地透过厚厚的鞋底。母亲心灵手巧,做的鞋结实、漂亮、吸汗、透气、合脚。女人之间会互相攀比,会盯着脚下暗暗较劲。每当我穿着一双新鞋出门,常会引得老少女人特别的瞩目,她们没有嫉妒,只有发自内心的赞叹。有时,我会应她们的要求脱下布鞋,供其欣赏、“传阅”。这时的我,心里便充满了无比的自豪。

妈妈出色的手艺,除了引人啧啧称赞,还会招来额外的劳动与负担。常常地,家里会有不少姑娘、嫂子前来串门“取经”。有来找她剪鞋样的。一个说:“我来把你老大的鞋样脱一个去。”另一个道:“就俺屋里那个死鬼,他那双臭脚呀,你也见过的,随便给剪一副鞋样吧。”大多是前来学艺的,就某个重要环节,请求指点。还有的则带着原料前来,“开门见山”地请母亲替她们做一双新鞋。这样的女人十分特殊,她们的鞋有做给未来女婿的,有送给亲朋好友的,都是关键时刻派大用场的。布鞋做得好不好,是衡量乡村女人是否贤惠、能干的标准之一。母亲总是来者不拒,有求必应,一副笑呵呵的样子,而由此带来的负荷之重可想而知。常常地,母亲飞针走线一熬就是大半夜。第二天又得早早起床,在生产队上工哨子或当当铃声的催促下,踏人熹微的晨光之中。

后来,我考学离开故乡,布鞋穿得就少了。布鞋虽然养脚,但属休闲类用品,在城市谋生的我,脚下不是皮鞋,就是球鞋、雨靴、凉鞋、拖鞋等,大多都是买的。但母亲仍像以前那样,每年都要给我做上几双布鞋,或休假回家给我,或托人顺便捎来。

布鞋见不得水,也容易脏。一次,母亲进城发现商店有胶底出售,便买回家中,代替过去的布底,不仅防水渗入,且清洗简单,干得也快,效果奇佳。慢慢地,就完全取代了自做的布底。母亲以前花在鞋底的工夫最多,不仅纳得绵密结实,还要绣上各种精美图案。换上胶底,少了一道重要工序,费时少,轻省,为她减轻了不少负担。

那年回家探亲,母亲说她的眼睛是越不越不行了,捏针的手有时会抽筋似的上下抖动,今后可能没法做鞋了。我说,如今大家都不怎么穿布鞋了,您早该歇下不做了。这样说着时,突然意识到,得赶紧收藏一双母亲为我做的工艺品似的布鞋才是,最好是以前那种布底的。一番搜寻,还真的找出了一双这样的布鞋。

几年前,耄耋之年的母亲经历一场大病,已无法穿针引线,不仅布底布鞋,即便胶底布鞋,也做不来了。

遗憾的是,我一直珍藏着的那双凝聚着母亲智慧与心血的属于真正意义上的布鞋,在一次搬家时不知搁于何处,竟不知所踪,无从寻觅了。

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篇四

有一年,一架直升飞机在县城的上空盘旋了几圈,在找不到降落的地方后,又拉高于山顶的上空;最后,才在缓缓之中,着落在了山头。

就这样,身体被挤撞着,思想也浮索着,当登至山道的三分之一时,喘气的吁歇中,仰看石道边立岸的山,竟发现,在垂直的一山崖上,竟有人在徒手直攀着,心立马间就被震惊了!

这一处悬崖,高有三十米的样,印象中,从来未听说过,有人在此登上过山顶;但,此时,却有人将腰身,贴于了它,完全就是因为了,它的顶头上,正好是那架直升飞机所落停的位置!

当重新掠起眼,仰望它的垂直时,有人直咻咻地喝斥说,愣球甚呢?!不上就闪开!'话刚落,一个瘦皮小子就支开我的身体,捷足先登!

心里定了这个字后,便给双掌各啐了口唾沫星子,抓了石缝,开始了攀登!

攀登,本是我早熟悉了的一个词。一年一年,在读过的书中,被登山健儿,征服八千米高雪峰而惊叹;也被人生中的,那些在底谷中,仍然求生着奋力向上的故事而敬佩……但,说到底,自身还是从未有过这样的徒手攀登一座峭壁的历史!

哦,上帝呀!那一刻里,我的眼睛,在深深的一闭间,象呢喃中,发出了一个希望被施以拯救的声音。

几乎是三分钟的时间,.我的一双手,终于,搭接在了山顶边的一块岩石上了,只屑奋力的一跃,便可站上了山丛,实现在极近处,一瞻飞机真容面目的梦想!

但,我又真的是疲惫极了,在吁气的一刻,躯体内的那颗心,仍猛烈地跳动着一一那是为这有生以来的冒险而惊魂!

是为一次生命中的攀登,成功了一半,又失落了一半吗?至今,联想起又走过了的大半人生来,自己,都是深感其,这一得失,总是难以回答的。

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篇五

流星疾雨,刹那绚烂如同永恒。当万千心愿随星陨辰落,不论曾经繁华贫瘠,所有的一切并入历史废墟,悄然远去。

滚滚红尘,漫漫旅途,或行或停,不论风景如何,当往事随风,一切终成空。英雄迟暮、红粉骷髅,如旧江南烟雨,却留不住点滴曾经,款款深情。荆棘为柴、坎坑成路,种种物是人非,如流水,一去不回……因果轮回不过虚妄,过去的已然过去,再相似的昨天,今日也会有所不同。我们拦不住时光,昨天的青灯古佛可能是今日的庙堂高阁,今日的荒芜萧瑟也可能是昨天的烟柳柔波,茫茫俗世,百态万象,说不清道不明,不过终究是远去罢了。

时光的轮轴不断转动,世界远去,我也远去,一切远去。有的留下痕迹,有的凝成记忆,更多的则散于风尘。有叹息,有留恋,有梦,有心,斑驳的尘埃,陆离的世界,远去的不会换一种结局。些许惆怅,西风涩酒,走遍天涯,泪湿眼眸。没有永恒的存在,看似亘古的长河,也可能曾经停驻着一黛南山,更何况平凡而普通的我们,百年漫长却又短暂,化土成泥,恍若一梦。

沧海桑田,残缺的记忆碎片成为了最真的回忆。弹指流年,所有的喜怒哀悲一去不回,所有的色彩情调化为心的依托。还记得曾经的梦、曾经的青春、曾经的高谈阔论、曾经的爱恨纠缠……当它们皆已远去,我们感谢相遇,幻想着天涯重聚。不再以开始质疑结局,不再以结局质疑开始,一切远去,除了怀念苦辣酸甜的滋味,一切不再有意义。

远去,不知最终停留哪里,但知岁月如箭一去不返,唯有选择一条路,默默远行。不同的风景,遗留下不同的情。有过伤、有过痛,有过得、有过失,有过遗憾不舍、有过梦醒泪湿,当路上的一草一木有了寄托,故乡黄昏、天涯月明成为了内心久久牵挂的角落。

远去,免不了分离的悲伤。不想挥别,背影孤寂,登楼欲望,千山尽阻;不想走远,梦魂牵绕,大雁南飞,尽是心酸。当所有的.过往化作记忆,所有的未来化作向往,我们珍惜着铭记着而远去,不为留下万古的痕迹,只是为了人生的路有些许的意义。

世界万般,林林总总,没有永远的陪伴,远去是必然。其实,不是所有花开尽是绚烂,不是所有的叶枯尽是凄清,如同春夏秋冬的变动,远去中自会体验到人世的悲欢。这无法更改的历程,却是绘出了完整的人生。

默默远去,不需要太多,一颗波澜不惊的心,便已足够。

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篇六

“娘,我也要灯盏!”这是我8岁的元宵节,满腹委屈地对母亲喊出的话。

那时元宵节,时兴玩灯盏,就是苞谷窝头灯。节日的夜晚里,在小孩手里捧着,摇曳着微光走来走去。别家的娃都玩窝头灯,而我没有,的确觉得是件颜面扫地的事情。枯燥的夜晚,我是愤愤地在墙上抠着泥巴进入梦乡的。有一日,我终于鼓起勇气,向母亲提出了要求。

我向母亲要灯盏的时候,母亲似乎思考了一下,然后说:“好嘛!”就放下了手里的活。印象中,母亲双手是没有停歇过的,白天下地,晚上纺棉,把日子打理得密密实实。

第二天,母亲起了个大早,到村里的石磨道里碾苞谷面。母亲用温水和上苞谷面,翻动手指灵巧地塑形,在笼上蒸出窝头来。

窝头塑的是动物,常见的有鱼呀猪呀等,其上压有凹槽。到了夜晚,母亲在凹槽里盛上新榨的油,插上一绺棉线点燃。啊,这就是我的灯盏了。光明一下子让夜晚连同我的内心亮堂起来。我的'元宵之夜,一样可以和小伙伴们玩灯盏了。

窝头灯盏托在双手里,我小心地迈着步子出来玩。巷子里,孩子们真多啊,每个孩子都握着“光亮”。天气尚寒,却浑不觉冷,个个吸溜着鼻涕,游走在幸福感里。窝头灯,把昔日的阒黑赶跑,人间就灿若星汉了,这是多么美妙啊!

我的鱼形灯槽深盛油多,就燃得持久,可以完败我的同学,因此占尽风头,好不惬意!待油尽灯枯后,窝头照样可以吃,带着点植物油的清香,沁人心脾。即便窝头口感粗糙,难以下咽,然而内心澎湃的快乐还是盖过了糟糕的口感。

童年拮据得就像一道黑暗,母亲善用智慧把它擦出了亮色。元宵的灯盏,虽不华丽,也谈不上有多光明,但它是时光轴上生动的一帧画面。多年后,那一簇微光,仍固执地亮在我的精神世界里。

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篇七

她的全名叫做霓裳羽衣曲。她会起很多富有诗意的网名,如:夏之清韵、静静的山百合。这些名儿很容易令人浮想联翩,瞧,我就自然地就联想到夏日亭台楼榭,池塘荷花、缕缕清风;还有那山野里满目翠绿中白色的纯洁花儿、大唐夜宴,宫女婆纱起舞;更有那春江花月夜,白乐天的《琵琶行》。网名,也许只是一个代号,一个符号,在这个虚拟的世界里代表不了什么,说明不了什么。可我还是喜欢富有诗意的名字,富有哲理的名字。象雁之南,你会感觉到南行大雁双翅的振动空气声;象听雨声,颇有点雨打芭蕉的意境,又有铁马冰河入梦来的气势;象踏雪寻梅,一行迤逦的脚印伸入梅丛深处;如阿默,脑海里便闪现出一个活泼调皮的姑娘;如老修,一个清高的孤独的诗人形象;如关山,大有不到长城非好汉的感叹。如俗人,俗到极处便是雅。

很多时候,我们见不到这些网友的真实面貌,也许只能从网名里猜测他们的外表风采与内心世界。我见过极少数,现实中的他们更脱不了身上的人间烟火气,都是寻常中人:没有仙风道骨、没有玉树临风、没有美仑美奂、没有艳丽惊人,只是机关里的同事和邻家女人。这让人我有时体会到真实也是一种美。

我没有见过霓裳,但我想象中她是美的。她发过好多音乐帖子,恕我人到中年,记忆力减退,不能一一详述。但我忘不了《云水禅心》:似孱孱流水声;似松间清泉声;似小溪跃山石;似飞鸟掠静湖。那一份能洗却灵魂污垢的深沉与静谧;那一份能让人从纷纭杂乱的大千世界里从容下来的平稳与内敛,去浮减躁,安神抚体。我也不能忘记《阿育王》那忧怨的笛声:当它缓缓响起,继而转折,我的心便被人世间最热烈的`爱情所震憾。在将入冬的时节,我又会想到她的《晚秋》:充满对人生美好的向往,对大自然的赞叹。只有在梦里,我才会听到这如行云流水般的四季情歌。诚然,这些音乐都不是她创作的,但她奉献给大家的,仍然是人性的至善之美。是对生活的热爱,是对友情的咏叹,她的帖子人气很旺,就证明了这一点。除此之外,能发精品音乐帖的当属梅子与深谷幽兰。

关山说过:我看着她的背影渐行渐远。

聚散是缘,离合关情。

当车子驶入高高的淮河大堤时,这场聚会的主人红叶手一指说:看,榴花!果然,在堤坡的一侧,绿色的、蓬蓬松松的石榴树风姿绰约地簇拥在淮河之畔。江南才子含笑信口拈来:榴城处处皆飞花,驿站帖帖都是情。人言含笑风流倜傥,才思敏捷。确有他的道理。在餐桌上,含笑风趣幽默的天性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我惊叹于他非凡的记忆力,他对过往的主要帖子如数家珍,甚至连跟帖都记得分毫不差。当含笑指点畅想激扬文字之时,我们的大哥丛林却总是敦厚地微笑着:他言语不多,却让人有一种放心归属之感。我们的另一位版主关山说话象打机关枪一样,诗人浪漫的情怀和如火的热情在他身上痛痛快快地体现出来。焚琴煮鹤殷勤地替主人劝酒,借助于她的美丽风情,六斤佳酿很快落肚。后起之秀军人退伍则来者不拒,叫喝就喝,让碰就碰,大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势。一霎时我恍如隔世;这些网友,我曾经在哪儿见过,可现实却告诉我,我们的确是第一次见面。

想起我们今天聚会的这些朋友:焚琴为了这场聚会,已和红叶大姐在程序上反复“操练”,为的是让大家乘兴而来,尽兴而归。含笑来回坐二十个小时的火车,仅仅是为了四个小时的聚会。军人退伍也好象推迟了与女友的约会。先前我对聚会的种种不正确的猜测早已烟消云散,是的,大家皆为情而来:是同事之情,是网络之情,是友爱之情,是兄弟姐妹之情。

当我要和关山分别时,这位诗人竟然热泪盈眶,拉着我的手,久久不能放开。干脆随我到定远去一趟吧!在他的再三邀请下,我们一行又向定远进发。

庐州相聚小记:

虽是初夏六月,但骄阳似火,江淮大地一片暑热难耐。应了论坛当家大小姐u2之邀,匆匆赶往省城庐州与诸版主相聚。

吾观u2,面若桃花,唇红齿白,着一袭粉红纱裙,端的俏丽无比。或若大家闺秀,举手投足有管理员之风范;或若小家碧玉,殷勤招待圆桌十六方;或若时代女郎,与茶舍帅哥戒子往来调笑。戒子谈笑风生,话首语尾,皆含幽默笑料。与u2浮多大白。戒子色不迷人人自迷,酒不醉人人自醉也。起立已然蹒跚状。

戒子乃帅哥佳宾,也有美眉艳惊四座也。只是飘离动若拂柳,月光如水肤如凝脂。吾辈观之赏之半晌,不知不觉二斤啤酒下肚也。

与网络上和满汉插科打诨,喜笑怒骂,今日得见全席真人,果然快人快语,豪气冲天。与丛林、关山谈起畅想管理大计,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今日与满汉得见,当合影留念。与满汉并坐,肌肤相触,吾心跳超过每分钟90也。

关山见多人合影,亦欲与俏u2合影,合影是假,欲搂小蛮腰是真。书生阿宝急取数码相机。不料u2曰:不可,我乃未婚青年。关山怅然若失,倒头便睡。

吾与雁之南神交已久,今日得见之南风范。与之南一番谈论,方知之南确是高人也。之南谈起人生,言及文学,涉猎哲学,挥洒自如,见微知著,大有相见恨晚之意,方知之南乃论坛真文人学士也。吾赤脚也撵不及。

不觉中已至下午三点,吾急归。之南送至出租车上,挥手作别。吾泪如泉涌。

咦唏!网络是虚,友情是真。饮酒为假,相知是真。嘻笑为幻,同道是真。归记。

远去的灯盏散文摘抄篇八

没有想到命运的安排,二十年前,我重新回到这座城市。作为一名银行职员,我经历了银行经营体制的改革与变迁,也目睹了一座城市的发展和变化,而让人感受最深的莫过于城市的酒杯与灯盏了。

说到酒杯,自古以来,国人就有自己的饮酒文化,那是有酒必喝,“酒逢知己千杯少”,有酒便开怀畅饮,不醉不归,而酒杯就很重要了。自然,酒就成了人们联系工作、相互交流的工具。于是,每到傍晚,那些餐厅、酒店,甚至路边店,就成了热闹的饮酒场所。隔窗观景,酒樽交错,你来我往,酒桌上的豪饮,往往让复杂的事情变得简单,那微微泛红的脸,预示着下级对上级、营销者对客户的尊重,在那种的场合,不管你是不是善饮者,总要有人喝到几分醉,才会散了筵席。人在职场,身不由己。经过岁月的历练,我也由原先的不能喝酒,到现在还可以端杯喝上二两,应该算是一种进步吧!但却闹过不少笑话,有好几次,作为主人我和同事理应要陪好客人,可客人未倒己先倒,在大家喝酒兴致正浓时,忽然发现就喝了那么一点酒的我,早已不在桌上了。结果是因酒精的作用,我躺倒在一旁的沙发上呼呼睡着了,让主客一阵好笑。待我醒来,多有尴尬,客人知我没有酒量也就原谅了我。

其实,对于酒,我一直没有好感。有人认为喝酒可以带来快乐。但酒给我的简直就是难受和痛苦,我从未有过快乐的感觉。只是我,每到酒席上,就不知道如何推辞。作为主人,我理应要陪好客人,不好意思不喝酒;作为客人,人家的盛情好意,我不便拒绝,必须得端杯子。我想,自己的`饮酒历史大抵就是这样形成的吧!原以为有了禁酒令,特别是有了“酒驾”、“醉驾”规定之后,就会减少喝酒频率的。但有人还是禁不住劝酒,只要上桌就会就范,劝酒人总有办法让你喝上三、五两,甚至更多,大不了酒后不驾就是。所以,入夜,我们所见最多的就是酒店门前找车位很难,酒店里面行酒令很欢。无论你在哪个城市,只要走进酒店,就会见到相互劝酒的场景。而那些高档、特色酒店,更是顾客盈门,财源滚滚。也许是我生性好静,又不胜酒力,才一直害怕饮酒吧。有时就宁愿呆在家里煮点面条,也不想去赴宴请。无奈的是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就得面对这种饮酒的交往方式。好在现在年岁增大了,岗位变动之后,我逐渐远离了各种应酬,就少了接触酒宴的机会,人便顿觉轻松了许多。

一个城市的夜,真正美在灯盏。你看,每当夜幕落下,华灯初上,霓虹普照,流光溢彩,映照出一座城市的繁华。近几年来,随着我市城市建设的发展,万丈高楼平地起,十里长街灯盏明。特别是城市“亮化工程”,又真正让市民感受到了现代化城市的气息。而古城东门外环至小北门一段的灯光霓影,更是吸引了成群结队的人们,使古城的夜色又多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置身于这样一个城市,有时我会觉得自己走进了一个童话世界。记得儿时,我们最快乐的事就是在月光下游戏奔跑。那时,我们学习用的是煤油灯,出门用的是马灯,漆黑的夜里,早已安静地上床睡觉了。若不是因贪玩很快进入梦乡,还不知漫漫长夜怎样度过。每想到这些,我们真正体会到了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曾在自己的博客中写过,“电灯、电话”是我们儿时的梦想。如今,电话沟通了世界,而电灯则使一座城市变得金碧辉煌,夜如白昼。那么,当酒杯与灯盏相遇呢,一座城市就会成为不眠之夜。这样的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有酒吧,有影院,有ktv,等等,并已经成为城市人们的一种习惯。说实在的,我是不太喜欢这种生活的。你看,每到饮酒后,人们会寻找五光十色的光影,在ktv里高声一吼,那音乐声、唱和声、击掌声,交错在几平方米的歌厅里,那烟雾、汗渍味弥漫在有限的空间里……霎时,耳膜被各种高亢的声音撞击,眼睛在昏暗、流动的光影里迷蒙,而各种混合的气味却让嗅觉不适。但为了客套,你已无处可逃,只能附和着去吼上几声,为了挥发酒气,还会随着去舞动几下,跳上几曲。除此之外,我就只能躺倒在沙发上睡觉了,当然也是为了躲避再次喝酒的冲动。我实在不好说这到底是不是一种快乐呢!只是我还是会想我的电脑,和那些我能够搜寻到的一些美妙文字,我还是会想能够让自己尽快地安静下来。当然,我也更愿意远离酒杯和灯盏了。

城市的酒杯和灯盏,也许代表了这座城市的品味和特点,是一种地域文化的象征。而改革开放以来,各种文化的融合,中式的、西式的,让人们有了更多选择。拾起日子的余温,我们不妨寻思,当一个人遭遇了酒杯和灯盏,可否在酒醒时分,把心灯点亮,那样,就能少一些喧嚣、浮躁,多一点宁静、淡定。因为,城市需要品味!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