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汇总8篇)

最新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汇总8篇)

ID:4549396

时间:2023-10-12 12:33:30

上传者:薇儿 最新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汇总8篇)

范文范本是指通过大量的实例和经验总结,得出的对应该领域写作规范的准确描述。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一些范文范本,希望对大家的写作有所启发。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自主识字。

教学重点: 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的韵味和美好的意境。

课前准备: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音乐

第一课时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学过很多古诗,你还记得哪首,请你给大家背一背。这些古诗韵律优美,语言简洁,好读又好记,大家都喜欢读古诗,今天我们要再学习一首古诗,题目叫《所见》,板书题目。先听老师把课文读一遍。

二、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诗人生平。袁牧(1719—1798),浙江钱塘(今杭州市)人,清代诗人。著有《小仓山房文集》与《随园诗话》等。

2、理解题目意思。“所见”,即诗人偶然看到的一幅生活画面。那袁枚到底看到了些什么?轻轻打开我们的课本,听老师读这首诗。(学生听教师范读古诗。)

3、学会生字新词。我会认,认识黑板上的生字新词。

三、初读感知,自学存疑。

1、齐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解决疑难。

1、自由读,结合图画理解诗意。

2、小组内交流自学。

3、课堂讨论自学中的疑难处,教师相机点拨。(朗诵指导: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第二句之后要有较长的停顿。要突出“振”、“捕”、“鸣”、“闭口”、“立”等词语。要读出生活情趣。)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五、品悟古诗,熟读成诵。

(一)细读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

1. 自读每句诗,小组交流讨论诗意,师再点拨。

2. 指名说说每句诗的意思。

3. 组织交流对诗句的理解,教师引导学生品悟诗意,作小结。

a. 前两句诗写了牧童的神态,心情。声色俱备,情景交融,勾画出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牧童行歌图”。

b. 后两句诗写了诗人对牧童心思的推想,牧童的机灵敏捷的动作,神态变化,抓住牧童刹那间的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勾画出一幅“捕蝉图”。

c. 整首诗语言清新流畅,明白如话,使得活泼机灵、天真可爱的牧童跃然纸上。(二)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体会诗的停顿、节奏。

牧童/骑黄牛,意欲/捕鸣蝉,歌声/振林樾,忽然/闭口立。

2. 指导朗读,读出牧童行歌的悠然愉快的语气,读出牧童捕蝉的动作神态变化。(自己练习——指名读——评读指导——练读)

3. 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六、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联系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

七、拓展:诗中写的牧童捉到蝉了吗?

八、书写生字

1、示范指导:这节课,还有几个生字朋友,我们要会写。(粉笔演示,重点指导“林”,木字作为偏旁,一捺改为一点,注意点的位置。)

2、自由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复习巩固  背古诗《所见》。

2.说说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

振 欲 捕 鸣 闭 口 立

3.(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图片。)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小池》(板书:2小池)

4.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唐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小池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小池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6.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4)指名反复读。这首诗语言清新活泼,描写动静结合、情景交融,适合反复吟咏想象,加深体会。教学中应以读为主,读出诗情画意。指导朗读时可参考下列提示读出节奏: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小池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小池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三个生字字形都比较复杂,教师应逐字示范,指导写好。

注意:

惜:左右结构。注意左边“忄”的笔顺:忄。右边“昔”字,应写得略宽些。

照:上下结构。上部“昭”字,占三分之二格,四点底要写得呼应顾盼。

柔:上下结构,容易写长。书写时“矛”字时应写短而收缩一点儿,“木字底”要写舒展些。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小池的样子。

相关知识:杨万里(1127~1206),字廷秀,号诚斋,吉水(今江西吉水)人。他是我国南宋时期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诗人,与陆游等并称“南宋四大家”。他一生中写下了2万多首诗,是我国历史上写诗最多的作家。但仅有一小部分流传了下来。杨万里的诗直接从自然景物中选取题材,而不从书本文学上翻新出奇。他对于自然界有特别浓厚的兴趣,自然界的一切,大到高山流水,小到游蜂戏蝶,全都被他写进诗里。他对自然观察得细致,领会得深刻,描写得生动逼真。杨万里的作品有三大特色:一是寓于幽默诙谐中的风趣;二是丰富新颖的想象;三是自然活泼的语言。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古诗《所见》。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1、沈老师知道,咱们班的很多同学学过很多的古诗,也会背很多的古诗,谁愿意把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诵)

--展示学生平时的古诗积累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第二课时

学习古诗《小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通过朗读,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想象出初夏荷塘的美景,激发学生热爱美好事物的情趣。

一、看图揭题,导入。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这是什么?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图文对照,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5、简单讲述诗意。

6、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学习生字。巩固词语。

1.出示带音节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4、认读课后我会读的词语。

六、总结全文。

七、课后拓展:

和伙伴们交流自己会背的古诗。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1、有朗读古诗的兴趣,能从诗中感受到夏天的情趣。

2、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1、学习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古诗,通过朗读能初步感悟诗歌的韵味和夏天美好的意境。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生字词卡片、背诵一首自己最喜欢的古诗、课件、音乐

两课时

课时预设目标:

1、学习古诗《所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通过朗读,感受诗中牧童的机灵活泼,天真可爱。

一、激趣导入

大家听。

2、揭题,释题。

齐读课题。"所见"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指名说说)

小结:所见--所看见的事物(东西)

3、出示课文插图投影:

二、初读课文

1、出示小黑板:预习"三读"法:

一读:读准读通课文。(大声朗读)

二读:划出生字,记住字形(不出声音默读)

三读:读懂句子,学会提问。(轻声读)

2、请同学们用我们学古诗的"预习三读法"来预习一下课文。

把不懂的字、词、句子用横线加上"?"划下来。如:?

3、学习生字。

(1)、预习好了,你能把古诗中的生字读出来吗?(出示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老师相信你们不用看拼音也能读出来。(出示不带拼音的生字)

自己练读、指名读、齐读。

(3)同桌对读,检查。

三、精读课文

1、你能把这首诗流利地读出来吗?指名读(两名)

2、播放音乐,教师范读。

学生闭上眼睛听,初次感悟、体会诗句的意思。

3、学生练读全诗。(4人组内合作朗读)指名1号做朗读汇报。

4、在4人组内交流:古诗写了画中的哪些景物?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5、全班交流。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教师相机解决问题)

预设问题:什么叫"振林樾"?(传遍了树林)

"意欲"是什么意思?(想要做什么事情)

6、理解诗意。

(1)出示课文插图。

a、师指"牛与牧童"图问:这是怎样的一个情景?(牧童骑黄牛)

b、放录音(牧童歌唱的声音)听!牧童高兴地唱起了歌,他的歌声怎么样?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出示诗句: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c、齐读诗句。

(2)演示"牧童捕蝉"的动作及"蝉叫声"。说说第二句话的意思。

心想捕捉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出示诗句: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齐读诗句。

(3)你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说一说吗?(小组合作完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歌声在树林里回荡。心想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马上站在树下一声不响。

(4)挑一句自己最喜欢的读一读。(指名读)

(5)多美的一首诗啊!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配上音乐)

齐读--指名读--男女生读

四、读诗想画面

1、教师配乐朗诵,学生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

2、教师引导学生根据画面背诵。(引背同桌对背齐背)

3、从"林樾"、"蝉鸣"可以看出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季节?

五、写字指导

1、出示生字卡片,用自己的方法记住字形。(指名说说)

2、说说你认为最好记的字是什么?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呢?

3、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林:左边的木的捺改成点。

黄、童:中间一横要写长,其他的横要写短。

范写"黄"、"童"

六、编故事

学完了这首诗,你觉得牧童捕到蝉了吗?小小组里讨论一下,试着编一个故事。

七、课后作业

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把你最喜欢的句子用自己的话写下来,或者画下来。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一)初读感知,了解诗歌大意

1.小组合作,试读课文,讨论词义,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教师可以通过投影或多媒体课件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3.学生提出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二)简单讲述诗意

(三)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带音节的生字认读。

2.去掉音节认读。

3.小组合作,认记字形。

(五)总结全文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1、认识“所”、“牧”等12个生字,会写“诗”、“林”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有朗读古诗的兴趣。

【】

1、:

认识12个生字,会写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读古诗背诵古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

多媒体课件。

【】

一、插图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荷花图。)

2、想想荷花开在哪里?看看小池是怎样的?

(出示课文插图。)

3、古人把这么美丽的小池写成了一首《小池》。

齐读课题,教学“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受

1、那么美的古诗,现在就来听一听!

(听录音。)

师:听完后,你有什么感觉?

2、下面请你自己带着美美的感觉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多读几遍。

3、师:带着你的感情,来朗诵这首诗好吗?

指名读课文,教师随机指导:

师:那么现在谁愿意将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泉眼无/声/惜(细音)细(惜音)流……

(读音和停顿都有问题。)

师:你能把第一句再读一读吗?看清楚拼音。

(该学生还是没有读准确。)

师:你先坐下,我们听一听其他同学的朗读,等一下再请你读一次,相信能读正确了。

(指名另两位学生读后,再请他来读,果然读正确了。师生共同祝贺他。)

4、很多小朋友读得非常的好,下面老师把要停顿的地方划了出来,听老师读一读。

5、下面再请小朋友来读一读,相信会读的更好!

6、揭示作者:

师:刚才的同学在朗读时,都将诗的作者告诉了我们,他是谁呀?

生(齐):杨万里!

板书:

宋杨万里

师:是的,《小池》是南宋著名诗人杨万里写的。他在诗中写了一个怎样的小池呢?

生1:一个静静的小池。

生2:美丽的小池。

生3:这是一个长着荷叶的小池。

师: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1:是春天。

生2:不对,应该是夏天。因为夏天才有荷花的。

生1:可是这儿没有荷花。

生3:这里有荷叶,荷叶刚刚长出来,所以这是早夏。

师:有道理,只是我们不说早夏,是初夏。

板书:

初夏

三、再读,读通读顺诗句

1、这首描写初夏小池的诗写得很美,我们怎样来读好它呢?

先来听听课文录音。

2、齐读课文。

3、指名叫一些学生来读或者背:

师:她哪些地方已经读得好了,不足的地方又在哪儿?谁愿意将它指出来?

4、小组互相朗读:

还没有读的在小组里读,读给同学听听,互相纠正共同进步。同桌两人互相读。圈出生字,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并说说你是怎样记住它们的。同桌把每句诗读通顺。

5、检查朗读情况:

指名读,小组赛读,全班齐读。

四、交流,简单了解诗意

1、师:通过读,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句读懂的?

生1:我读懂了泉水是没有声音的,泉眼“无声”惜细流。

生2:我读懂了泉水是轻轻地流过的,是从“泉眼无声惜细流”知道的

生3:我知道了荷叶刚刚长出尖尖的角,就已经有蜻蜓停在上面了,是从后面两句读懂的。

2、师:你能在插图中指一指那刚露出尖尖角的荷叶吗?

指名该学生上来在图中指出,其余学生一起朗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生4:老师,那我有问题了,为什么蜻蜓是“立”在荷叶上,而不是“停”?

生5:“立”在荷叶上就是“停”在荷叶上。像杂技表演那样倒过来了。

3、师:哪里还读不懂?

生:“泉眼”是什么意思?

师:那我们来看看插图,你认为泉水是从哪边流出来的?

生:是从右上方流过来的(指图)。

师:泉眼也就是泉水流出的地方就在这边。

生:“惜细流”的“惜”我又不懂了。

师:你们谁能用“惜”组词吗?

生:珍惜,爱惜。

生2:哦,就是泉水爱惜流水。

师:是啊,泉眼珍惜地让泉水轻轻流出。

4、“晴柔”说明了天气怎样?所以是初夏。

5、小荷是荷叶还是荷花?

五、画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师:你能把这样的情景画一画吗?

师:你觉得在你的画中应该画些什么呢?

生1:荷叶,泉水,大树,蜻蜓。

生2:还有太阳!

师:为什么要画太阳?

生2:因为这是个晴天。树阴照水爱“晴”柔。

师:好!谁愿意来黑板前跟老师一起画一画?

最后大家一起画一画,指名学生到黑板上和老师一起画,师生一起画,其余画在纸上。将诗与画,情与景融为一体。

六、巩固生字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1.观察图片理解诗句的内容,了解古诗的意境。

2.通过欣赏古诗,让幼儿体会大自然的美。

3.引导幼儿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自己对《小池》的感想。

4.理解古诗内容,能认真倾听,有良好的倾听习惯。

5.理解古诗所用的比喻手法,学会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古典音乐,图片。

一、导入

启发性谈话:小朋友,谁会背古诗呀?背一首给大家听听好吗?

今天,老师和小朋友一起学习一首新古诗《小池》。

二、展开

1、出示课件,引导幼儿观察、讲述,理解古诗的意境。

(1)图上是什么地方?(小池塘)

小小的池塘边有什么?

(泉眼、树阴、小荷、蜻蜓),

从这幅图上,你能看出是什么季节吗?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诗人在炎热的夏天,来到小池边,泉水在悄悄地流淌,树荫倒映在水面上,

一只飞来的蜻蜓站立在嫩嫩的荷叶上。

看到这么美丽的景色,诗人就提笔写下了这首《小池》。

2.示范朗诵,讲解诗意,介绍作者。

(1)教师朗诵古诗。

提问:古诗的名字是什么?这首是共有几句?

小结:很久以前古代诗人写的诗就叫古诗。古诗的诗句简练,朗诵起来也非常上口。

(2)讲解诗意,学说诗句。

泉眼悄悄无声是爱惜细细的流水。泉眼:泉水的出口。惜:爱惜。细流:细小的流水。

树荫倒映在水面上是它喜欢晴天柔和的风光。照水:倒映在水面。晴柔:晴天柔和的风光。

小小嫩嫩的荷叶刚露出紧裹的叶尖。尖尖角:指刚出生的、紧裹着的嫩小荷叶尖。

早飞来可爱的蜻蜓站立在上头。

(3)介绍古诗作者。

杨万里,南宋诗人,是我国古代的写诗做多的作家之一。

他的诗以描绘山水风光、自然景色为主,朴实清新,流畅自然。

3、欣赏录音,学习朗诵。

提问:刚才录音中是怎样朗诵古诗的?你能试着像古人那样朗诵古诗吗?

幼儿跟随教师学习朗诵。

4、配上古典音乐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三、结束部分

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

在理解古诗内容的时候,教师紧紧抓住诗中描写的景物:泉眼、树阴、小荷、蜻蜓,来引出相应的诗句进行学习和诵读,并让幼儿通过图文结合感受泉眼与泉水、树阴与池水、小荷与蜻蜓之间的联系,从而感受自然之间的和谐与美好。为让幼儿更好的感受古诗的意境美,对诗句中关键词做了一定得理解。理解的时候利用了幼儿在平时“词语开花”的经验,对古诗中关键的词语进行拆字组词的方法,这样幼儿不仅很感兴趣,也很容易的理解了字词的意思。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1.学会本课3个生字。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想象诗中描写的美丽景色,增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4.默写课文。

学会本课生字,会朗读背诵课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美丽的大自然的录像片断,并配上优美的音乐。)

同学们,看看这大自然吧,万物总是那么和谐的相处,使大自然如此的美丽。从古至今不知道有多少诗人用他们的笔来赞美过大自然的万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首:《》(板书:2)

2.介绍作者:这首诗是宋朝的杨万里写的。

二、指导看图,初读课文

1.出示图片,说说看到了什么?(塘、泉眼、树阴、几片生机盎然的荷叶、几只小小的错蜒)(板书:泉眼、细流、树阴、小荷、蜻蜓)

2.诗人是怎么描写这么美的的呢?大家自己去读读诗吧。不认识的字,请拼音朋友帮帮忙。

3.学生自由读诗。

4.检查自读情况。出示生字:惜、洗、柔。并指名读全诗,老师正音。

5.全班齐读。

三、指导朗读,体会诗意

1.指导一、二句。

(1)指名读诗的一二句。

(2)看课件。老师配乐说:一道细流缓缓从泉眼中流出,没有一点声音;池畔的绿树在斜阳的照射下,将树阴投入水中,忽明忽暗,清晰可见。

(3)这么宁静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呢?(声音要轻柔、甜美、速度稍慢)

(4)学生自由练读。

(5)指名读。

(6)男女比赛读。

2.指导朗读三、四句。

(1)看课件。老师配乐说:荷叶刚刚从水面露出一个尖尖角,一只小小的蜻蜓就立在它上头了。)

(2)哪位同学知道,这是描写什么季节的池塘?为什么?(初夏。夏季才有荷叶和蜻蜓,而荷叶才刚刚露出尖尖角,说明这是刚到夏天的时候)

(4)指名反复读。读出欣喜的语气。

(5)全班朗读。

3、有感情的朗读整首古诗。

四、老师范读,想像诗境

1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像一幅图。

2指名说想像到了些什么。(学生自由发挥,可以和诗中的一样,也可以联想更多的东西)

五、背诵古诗,总结全诗

1.全班比赛背。

2.你喜欢这首古诗吗?为什么?(板书:宁静、美丽)

3.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当然,大自然更期待你们去爱护万物,保护环境。这样,美景才会越来越美,越来越多。

六、指导生字

1给生字组词。

2指导写字。注意:惜字和借字的区别。照字是上下结构。上面的日和召一样长。

七、布置作业

1默写古诗。

2画画你心中的样子。

古诗小池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教学目标:

1、多种方式识识记“泉”、“流”等7个生字,学会写“尖”字。

2、能正确、流利、诵读古诗。

3、图文结合,初知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1、认识7个生字,通过吟诵古诗,发现古诗之美

教学准备:课件、字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几幅图画,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2、荷花开在小池非常美丽。

3、古人杨万里当时也看到一个美丽的小池,并写成了一首古诗《小池》。

4、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趣味识字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古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

2、古诗中描述小池有哪些景物呢?(荷叶、泉水、蜻蜓等等)

3、(哇,古诗写得这么美,老师也想来读一读)教师示范诵读《小池》。

(2)继续出示“流”的金文和小篆让同学们猜一猜,并看图片,出示带平声符号“流”字,带学生诵读,强调拖长音。

(3)带学生诵读“泉眼无声惜细流”

5、带学生诵读“树荫照水爱晴柔”

猜字谜:把矛放在树上。

识字:柔  诵读“柔”

识字:爱  爱:爱心、关爱

6、带学生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

(1)出示荷的篆文猜一猜这是什么字,识字:荷,带学生诵读,强调拖长音(平声出示图片)

(2)猜字谜:露:路上有雨组成什么字?

7、带学生诵读“早有蜻蜓立上头”

出示蜻蜓图片,诵读“蜻蜓”

8、(1)将平声字归类出示:泉、荷、蜓、才、池,带学生诵读,看这些字的声调,告诉孩子在我们古代,第一声和第二声合起来是平声,凡是平声,都要拖长音。再次诵读这些字。

(2)将仄声字归类出示:小、眼、有,带学生诵读,看看这三个字的声调,告诉孩子在我国古代,第三声和第四声合起来是仄声。凡是仄声都要读短音。让同学们读小、眼、有。

9、教师示范诵读《小池》

(1)学生分小组读

(2)男女赛读

(3)指名读,教师相机评价

(4)全班齐读

10、玩游戏:生字回家

泉、流、爱、柔、荷、露、角、蜻、蜓

(  )眼无声惜细( ),

树荫照水(  )晴( )。

小(  )(   )尖尖( ),

早有(  )(  )立上头。

三、看图猜诗句,理解诗意

1、出示一、二句古诗图片,让学生猜一猜。

2、教师诵读,学生跟着诵读。

3、出示三、四句诗图片,猜一猜。

4、请小朋友们在头脑中想象画图

5、理解“露”字:借图体会意思“长出来了、冒出来了”

6、理解“立”字

(1)小蜻蜓飞过来了,立在了荷叶上,你能给立换个词吗?

(2)指名表演:谁会做做“立”的动作?

7、诵读“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8、写字,出现“尖”字,让学生观察字的结构,田字格的位置,注意“小”字变成部件后竖钩变成一条短竖。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四、总结全诗

1、教师吟诵《小池》

2、小池景色只是大自然中的一个非常非常小的部分,大自然中还有更多的美丽的景色呢。这些美景正等待着小朋友去发现,去观赏,去赞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