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大全9篇)

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大全9篇)

ID:4557353

时间:2023-10-12 19:38:10

上传者:曼珠 2023年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大全9篇)

高二教案的编写过程中,教师可以借鉴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五年级教案教学设计,希望能给大家的教学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篇一

1、理解文意,背诵全文。

2、体会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写景。

3、了解背景,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理解文意,背诵全文,揣摩文中写景文字所寄托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本文教学的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解题激趣)

下面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的思想感情与我们的推测是否相符。

(二)展示目标:见前页。

(三)课前检测:

1、注音:藻()荇()寝()

2、填空:《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朝人,号()。

(四)精讲点拨:

1、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先对照注释默读,然后大声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句中停顿。

划分朗读停顿:

(1)念无与为乐者

(2)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庭下如积水空明

提示根据句子的意思划分朗读停顿,不要把句子的意思读破,领字后面需有一个小的停顿。

2、翻译理解。对照注释,疏通文句,划出疑难词语,向同学或老师质疑。注意下列文句的翻译:

欣然:高兴地。逐:于是。盖:原来是。但:只是。

相与:一起。无与为乐者:没有人与我同享快乐。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有闲人。

(五)强化训练

1、思考: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提问后明确:因为月色很美,去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2、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感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3、文章的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几多感慨,有贬谪的悲凉,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把自己的失意寄托于欣赏月色。

(六)课堂检测

1、翻译句子:(全做)

(1)欣然起行。

(2)相与步于中庭

(3)盖竹柏影也。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七)总结评价

全文廖廖84字,记叙的是一个细小的生活片断。但仔细品味,朴素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内涵。从作者的描绘中感受到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感受到作者的人情美。

(八)布置作业:

语文基础训练4——7题选做,4——5必做。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

竹柏——藻荇交横

抒情: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写人:“有闲”——热爱生活

文档为doc格式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篇二

1、诵读:诵读吟唱,品出文章韵味。

2、积累: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3、感悟: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诵读、积累

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一.导语设计:

(一)导入新课:

古有一人:

他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坐过130天监牢。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传世佳作。

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的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的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同学们,你知道他是谁吗?(苏轼)

他就是北宋豪放派词作代表苏轼。让我们共同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设计意图:开头导语对苏轼的生平作简单的介绍,同时也交代了本文的写作背景,让同学们更容易和作者的'心灵碰撞。)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古文味道。

1.学生自由放声课文,自己提出需要注意的字音。

2.指名学生读,师生共评价。

3.听范读。

4.学生齐读,力求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设计意图:文言文的朗读首先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所以设计了几种形式的朗读,以便同学们解决朗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读中品味古文的味道。)

三、再读课文,疏通文意

要求学生结合课文下注释翻译课文,同桌二人合作,古今对译。不懂的可以划出来,小组交流,小组不懂的可以放到全班提问,共同解决。

(设计意图:本环节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小组合作交流能力,同时让同学们疏通文意,为后文理解作者的心境做铺垫。)

四、精读课文,赏析写景佳句体味情感。

设计问题:

1、这篇课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找出相关句子。

2、叙述部分交代了哪些因素?

3、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试着赏析。

4、从文中你读出了什么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篇三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掌握常用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大意。

3、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4、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1、反复诵读,形成语感。

2、品味文中的优美语言,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学习本文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及写景抒情的方法。

月夜图片、多媒体

1、解决生字词注音;

2、看注释、查工具书试翻译课文;

3、查资料了解苏轼的生平及《记承天寺夜游》的写作背景。

投影月夜图作为背景,播放钢琴曲《春江花月夜》。(由图片及音乐营造一种浓浓的学习氛围,从而引入课题。)音乐很美,景色也很美,下面让我们跟随着这优美的旋律,踏着这融融的月色,一起来赏析苏轼的写月名篇《记承天寺夜游》。

1、明确学习目标(投影幻灯片2,学生齐读目标,教师再作强调。)

2、简介苏轼的生平及写作背景。(主要由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介绍,重点是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然后由老师点评、补充。)

3、请个别学生作示范性朗读,然后让学生互相点评。

4、听录音范读课文,要求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注意:

a、朗读的节奏

b、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5、组织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合作翻译全文。

6、以小组汇报的形式,把在讨论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无法理解的字、词、句提出来,在堂上共同解决。(方式:质疑——解疑)

7、以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掌握程度。(投影幻灯片4)

1、文章开头部分交代了哪些要素?(幻灯片6)

明确:时间: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

地点:承天寺中庭

人物:“我”和张怀民

事情的起因:月色优美

3、你觉得作者笔下的月色具有什么特点,给你怎样的感受?请简要谈谈。(提问点评后投影幻灯片7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部分。)

月光如水皎洁空灵

(a、丛中蛙鸣不断。b、村中狗吠鸡鸣。c、几处纳凉人笑语阵阵。)

明确:这3句,任何一句续在后面都不合适,破坏了文中宁静幽闲、清丽淡雅的气氛。

6、文章的最后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具体谈谈自己的想法。(提问明确后投影幻灯片9并插入板书,然后有感情地朗读该句。)

明确:赏月的欣喜

贬谪的落寞

自我排遣的达观

7、你认为文中的“闲人”包含了哪两层意思?(幻灯片10)

明确

1、指具有闲情雅致的人

2、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以诗一样的笔触描绘了月色之美,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意境,同时也流露出遭贬生涯中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它好像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每一个音符都闪耀着银色的寒光,都倾诉着作者皎洁而悲凉的情怀;同时也表达了作者面对逆境达观处世、潇洒人生的难能可贵。

作者在描绘“承天寺”月夜下的景色时,写得十分出色。相信在你们的身边也不乏这样的月夜美景。试采用文中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发挥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描绘月夜下你们认为最迷人的那一刹那。(要求学生用5分钟左右进展开讨论,然后在书面上起草,10分钟以后,老师推荐一些写得比较好的同学在班上宣读,进行美文共赏。老师可作适当的点评。)

1、把拓展延伸的练习“月夜下那最美丽的一刹那”重新修改并续写完毕。

2、背诵并默写《记承天寺夜游》。

3、收集有关写月的著名诗句及篇章,并作好摘录。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篇四

1、读通文意。

2、领悟心境。

3、赏析美景。

1、赏析月景的特点及写法。

2、领悟作者复杂的心境。教学方法:诵读法、竞比法、质疑法、讨论法。

媒体设计:计算机课件

一、设置情景导入课文。播放一组月色图让大家欣赏。导语:人们常说:“月色如画”,在摄影家、画家眼中如此,在散文大家的笔下也毫不逊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古代散文《记承天寺夜游》欣赏一下散文大家苏轼笔下的月色图。

二、简介作者。请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作者的信息,用多媒体展示苏轼的生平,让学生摘要做笔记。

三、读熟课文。自读课文,就难读的词或句子进行圈点,小组讨论解决,如仍有疑问则向老师提出,多媒体展示重点词句,让学生当堂巩固。然后熟读课文(可按下列步骤进行:个别朗读——学生评说——再听范读——一起朗读)

四、读懂课文。1、请学生结合注释和已学过的知识,或查阅工具书自渎理解,有疑问可同桌交流,也可提出大家一起讨论解决。2、请一个同学用现代语言表述文章大意。

五、读课文,欣赏月景。

1、这篇散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一句话概括。

2、作者看到了些什么,划出文中写景的句子。(多媒体展示“赏月图”)

3、这一句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4、这些景物都是客观实景吗,体会“藻荇交横”的妙处。

6、学生用诗意化的语言描述这幅月色图。

7、有感情的朗读此句,当堂背诵。

六、感悟作者复杂的心境。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苏轼与张怀民漫步在这冰清玉洁、宁静淡雅、如诗如画的月色之下,其心境如何呢?快速浏览全文,找出文章中能表达他此时心境的一个字。并结合文章中的词句加以品析。

2、作者为什么会如此清闲、悠闲呢?我们来看作者是在何时何地写的这篇散文?(多媒体出示文章的写作背景)

4、但他却表现得那样的洒脱、安闲,可见其是一个怎样的人?

5、作为一代大文豪、一个大政治家,他想不想做一个闲人呢?

6、朗读最后一句话,读出感慨万千的语气,体会作者复杂的情感。

7、一边欣赏优美的月色图,一边配乐有感情朗读全文。

8、开展背诵竞赛。

七、拓展延伸。月亮在诗人的眼中是一个有情之物。回忆我们读过的有关月亮的古诗文,用下列句式进行赏析。“我欣赏诗(文)的一句,它写出了月亮,表达了诗人情感。”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篇五

1、反复朗读课文,熟读成诵。在读中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意境和感情。

2、联系写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

重点:结合课文来理解一些词和句的含义。

难点:理解作者丰富微妙的思想感情,学习古人写景抒情的方法。

一、导入新课

1、作者简介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在诗词、散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苏轼有不少随笔式的散文,大都取材于日常生活的片段,或渲染出一种情调,或表现一片心境。本文就出自苏轼的一部笔记《东坡志林》,仅83字的写景小品,看似单纯写景,实则是有寓意的,要耐心寻味。

2、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宋神宗元丰六年(1083年),当时,作者被贬谪到黄州已经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的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经过长时间的审问折磨,差一点丢了脑袋。十二月作者获释出狱,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写了这篇短文,对月夜的景色作了美妙的描绘,真实的记录了他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

二、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读通文句,读出文章的韵味)如: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庭下/如积水空明,念/无与为乐者,水中/藻荇交横

三、积累文言词汇,翻译理解?给加点字注音。

解()衣藻荇()遂()至未寝()

看课文注释,了解大意。小组合作,结合注释,翻译全文,深入理解文意。

四、研读赏析,合作探究思考

1、作者为什么会想着夜里去寺庙游玩?

因为月色很美,去寺庙寻张怀民一起赏月。

2、作者是怎样描写月色的?

发挥奇特的想象,用了两个新奇的比喻。月色如积水空明,竹柏如藻荇交横。

3、作者描绘的这幅月夜图有什么特点?给人怎样的感受?

月色皎洁,空灵。

4、文中哪些句子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作者正是借“何夜”、“何处”句点明了这一真谛。这也正是作者能保持乐观进取精神的缘由。

6、文章的结尾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作者最后这一句慨叹,看似平淡,意在点睛。这句话至少有两层意思:一是那些追名逐利的小人,趋炎附势,奔走钻营,陷入那茫茫宦海而难以自拔,何曾得暇领略这清虚冷月的仙境?二是表现了作者安闲自适的心境,当然其中也透出了自己不能为朝廷尽忠的抱怨。

五、小结

这篇短文,对澄澈透明的美妙的月色作了极其生动形象的描绘,真实地记录了作者当时生活的一个片段,透露出他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六、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板书

绘景:月色——积水空明空灵皎洁

竹柏——藻荇交横竹影摇曳

抒情: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潇洒达观、自我排遣的乐观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篇六

本文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短文二篇》中的第二篇,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本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5个字,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空明、澄澈的艺术世界,传达出作者乐观、旷达的心境。文章短小精悍,语言言简意赅,其情其景耐人寻味,可以说是写景抒情中的精品文章,是学生学习写景抒情文章的典范。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年的基础,具备了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再加上本文文字浅显易懂,在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的帮助下,能够自主疏通文意。但要理解“闲人”的含义,对学生来说,还有一定的困难。

三、指导思想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能背诵优秀诗文”的要求。在课堂上采取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充分的对话,加以少量检测,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采取合作的方式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自主全面主动发展的原则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句的含义。

2、赏析文章的景色描写并体味作者复杂的心情。

3、研读“闲人”的含义,感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根据《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以下三点:

1、熟读成诵。

2、通过读,读出作者复杂的情感变化。

3、领略文中月色之美并体会其意境。

由于学生与作者经历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加上八年级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缺乏,我把教学难点定位为:

研读“闲人“的含义,学会乐观面对学习生活中的困难。

五、教法、学法

《课标》中指出“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这样既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创新意识。”因此教法上主要采用:

1、诵读法。

2、创设情境法。

3、多媒体展示法。

4、启发诱导法。

学法: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反馈展示为主。目的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

六、教学过程

导入:有这样一位文人,他一生坎坷曲折,虽才华横溢,但仕途却屡遭不顺,官越做越小,离朝廷是越来越远。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落寞悲凉的文人,有一样东西却自始至终伴他一生,就是月亮。

他笔下的明月浸透了自己独特丰富复杂的人生感悟。

他曾叹月————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他曾问月————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他是谁?

苏轼曾夜游承天寺,留下了千古传诵的名篇,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这篇美文。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篇七

1.结合已学文言知识和注释为文章断句并疏通文意。

2.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着重理解“闲人”含义。

品析文中对月色的描绘,并体会作者的特殊心境,理解“闲人”含义。

理解“闲人”含义。

一课时。

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文言学习,已经具有一定的文言功底,本篇文章较为短小,语言简单,文言字词可以不作为教学重点,可以让学生按照语义完整、停顿为文章加标点,借此来疏通文意。本班学生课堂发言积极,但语文素养一般,口头表达能力欠佳,回答问题时能找到关键点,但表述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提示和帮助总结。语文学习兴趣较高,小组合作讨论完成度较好。

一、导入:

当代作家梁衡在他的《秋月冬雪两轴画》里曾这样写到:“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我们已经在练习中遇到过,今天我们一起来品一品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明句读,晓文意。

结合已有的文言知识和注释,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为学案上的文章加上标点符号。

三、划段落,读美文。

请结合文章内容从表达方式的角度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说说每部分写了什么。

四、析美文、赏美景

1、全班齐读课文,请同学用一句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样的事?

2、月光如何?文中如何描写?

3、请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读到的月夜景色?

4、既然前两句已将月光的澄澈写得如此精妙传神,“盖竹柏影也”一句是否就多余了呢?

5、“盖”字可否删掉呢?

五、感其人,悟奇情。

1、赏空明之月的是个怎么样的人呢?

用“我发现苏轼是一个的人,因为(从文中找到依据)。”的句式来回答。

(适时引入背景):元丰二年七月,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有关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八月,将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经过长达四个月的审问和折磨,苏轼幸免于死,被贬谪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

2、“闲人”二字蕴含着作者怎样的心境?

3、引入作者其他诗文来帮助理解。

贬官密州:“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贬官杭州:“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比好湖山”

贬官黄州:“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贬官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官琼州:“抒说先生睡未足,着人休撞五更钟”

贬官海南:“九死蛮荒无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六、阅东坡,解气度。

推荐阅读林语堂先生写的《苏东坡传》

七、作业

1、背诵全文。

2、选一风景进行描绘,要求融情于景,让阅读文字的人能感受到你的心情。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篇八

一、导入:看对联,猜名人:鱼离水面,置半山,滚东坡,如何陆游?这是一副人名对的上联,猜三位宋代名人(王安石、苏轼、陆游)——引出课文作者。

林语堂在《苏东坡传》中说:“他给天下写出了四篇他笔下最精的作品,一首词《赤壁怀古》,两篇月夜泛舟的前、后《赤壁赋》,一篇《记承天寺夜游》。”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二、读: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文字之美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两遍。教师范读或请学生推荐朗诵好的同学朗读一遍。

三、品:感受语言文字之美以及作者复杂的情感

师:同学们知道苏轼的这篇文章在哪里写的吗?——预设:黄州。追问:为什么苏轼会到黄州去呢?——预设:被贬官。

师:原来苏轼是被贬谪到黄州的,这里老师补充一个背景知识: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新党(支持变法的一派)极为仇视。元丰二年(1079),御史李定等摘取苏轼诗文加以曲解,安上了阻挠变法的罪名,关了4个月,差点被杀,因由御史台告发,审理也在御史台,所以史称“乌台诗案”,“乌台”即是“御史台”。后在王安石等人的求情下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问: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了这篇文章,那么课文叙述了一件什么事? 预设:苏轼和好友张怀民夜游承天寺。(以下赏析课文过程中学生会找到很多句子,在分析句子时把重点字词句的翻译解释渗透在其中)

问:大晚上不睡觉,苏轼为什么要去承天寺游玩呢? 预设: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月色太美了,美到苏轼都已经解衣欲睡了还是高兴地起来去“夜游”。)

问:月色美好确实是“夜游”的绝佳理由,但是月色到处都有,为什么非要去承天寺呢? 预设:“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预设:不认同,从“遂”字可以看出,说明作者去找张怀民是不假思索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和张怀民怎么样?——志同道合。

追问:从注释中大家可以找找两人志同道合的证据吗? 预设:第九条注释: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贬官在黄州。师:是啊,仕途上共同的不顺使得两人惺惺相惜、志趣相投,才能成为志同道合的朋友。问:张怀民的表现当得起“志同道合”这四个字吗? 预设:“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一个“亦”字准确地传递出了两人“心有灵犀”,不谋而合,说明共同的人生遭际之下的两人确实志同道合。“相与”也可赏析。

预设:层次一:先引导学生发现两个比喻句:“如”,“盖”二字可以看出是比喻。1.庭下月光如积水;2.竹柏影如藻荇交横。月光如水,生动写出月光的明亮皎洁;竹柏影比作藻荇,突出月光的皎洁明亮,只有明亮的月光照射之下,才能清晰看到影子,才能可以分明看到“交横”,而非模糊一片。

(引导学生到层次二可以用改句法:改成“庭下月光如积水空明”,可不可以?)层次二:使用比喻却不露痕迹(“暗喻”)。好处:作者漫步中庭,一下子“恍惚”了,几乎以为庭中到处都是澄澈的积水,进一步赏玩,又发现水中都是交错的藻荇,进一步说明了庭中遍布积水。再仔细分辨之下方才发现这是竹柏的影子,回过神来,原来前面的积水竟是满庭的月光啊。作者写文章时已经从恍惚中回过神来了,所以虽然省去了本体,但是前面加了一个“如”字,说明并没有积水。读者刚读到此句很可能不会注意到这个“如”字,直读到“盖竹柏影也”,才恍然大悟,再回头注意到前面的“如”字!这种恍然大悟之下,更加能体会到承天寺月色的澄澈皎洁、清朗空明,竹柏影的清丽淡雅,这一妙句也成功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写的是“月”却一个“月”字也不出现,正如司空图《二十四诗品》中所说的“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对比:这一写法我们国歌的作词者田汉先生就成功地运用过,他写的戏曲剧本《情探》中有一句主人公赞叹月色之美的唱词这么写:“喜今宵,浸楼台,月明如水”,其实这句出自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折的一句:“彩云何在,月明如水浸楼台”,《西厢记》原句直接说“月明如水浸楼台”,直接以水比月,前人已经用过多次,简单而又落入俗套。田汉把句式一颠倒,虽然还是用这个比喻,但是舞台上唱出这句话的时候先出来“喜今宵,浸楼台”,听众很可能一恍惚,楼台为什么会被浸?再接着唱出“月明如水”时一下让观众恍然大悟,月色之美在这样的恍然大悟中就更添一层了!而且句子也推陈出新。

这一对比我们更体会到了苏轼这句话的妙处,其实苏轼“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皆可出”下面还有一句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是啊,“常行于所当行”文意需要,如《赤壁赋》洋洋洒洒,也是倚马可待。“常止于不可不止”一句话成功地写尽了承天寺夜景,那么多一句也不需要了。苏子的这句话对我们写文章也是很有启发的。

板书:赏月——空明 澄澈

师:这真是一个写景妙句啊,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样一个美妙的夜晚,你读懂了苏子的心境了吗?请从文中找出一个体现作者心境的词语。

预设:悠闲、闲适之人、有闲情逸致的人。

追问:苏子认为自己是悠闲之人,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内心呢? 预设:作者身虽被贬,却并不悲观消沉,仍能悠闲地与好友游寺赏月,陶醉于美景之中,体现作者旷达、乐观、潇洒的人生态度。(或者采用教参: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

师补充背景:苏轼面对人生挫折确实心境比较旷达、洒脱,无论遭遇多大的打击,均能积极面对、积极享受生活,实现人生价值。他在《自题金山画像》中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他把这三地的贬谪生涯当做自己的功业。确实他在黄州除了写了这篇《记承天寺夜游》,千古传诵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前后《赤壁赋》也作于此时。惠州在广东,属于岭南地区,古代被称南蛮。同为“唐宋八大家”的柳宗元被贬到同属岭南的柳州时悲凉地写下了:“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凄怆伤怀。惠州虽然偏远,但是苏轼却发现这里荔枝味美,高兴地写下了“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句子,别说一时被贬,哪怕永远住在惠州也愿意!当然命运还在捉弄这位“不可救药的乐天派(林语堂语)”,他最远被贬谪到了海南儋州,那个时候这真是个鸟不拉屎的地方,绝对的蛮荒之地,要找个识文断字的都非常困难,文化处于极端未开化的程度。一个大文豪来到了这样一个文化沙漠,他的态度却是:“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苏子在海南大力启蒙教育,开辟学府、自编讲义,海南历史上第一个举人和第一个进士都是他培养出来的,此后海南逐渐开化,人才辈出,单单宋朝就出了12位进士,苏子居功至伟。而所有这些都是他在被贬谪的情况下做的,他实在是“不可救药的乐天派”啊!

预设:“闲”也可以理解为空闲、赋闲,而且文中结尾还加了一个“耳”字,是罢了的意思。苏轼是说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空闲之人罢了,他人都是有事情可做,实现着自己的价值,只有自己是空闲之人,没事可做之人。包含了作者的自我解嘲的意味,贬官而自许“闲人”,表明作者也并未完全释怀,对仕途失意带着一丝淡淡的惆怅、失意和苦闷。(或采用教参: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师:同学们也许不知道,苏轼被贬黄州仅仅担任了“黄州团练副使”一职。补充宋朝相关背景: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后鉴于唐朝藩镇割据导致国家几百年动荡不休,采取“偃武修文”的政策,重用文官,打压武官。地方的武官根本不能过问地方政事,更何况只是“副”的,当时苏轼一下子从中央高官贬到地方担任武官副职,一下子什么实职都没了,仅仅领一份微薄的俸禄保证基本生活水准而已,据记载,在黄州时苏轼只好精打细算,把每年俸禄分成360份,挂在房梁上,一天用一份。这就是房梁挂钱的故事“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摔了这么重的一跤,差点送命,苏轼有着一丝惆怅、失意是极为正常的。

师:那么总体上,是旷达还是失意呢? 预设:旷达 板书:“抒怀——旷达、乐观”

四、悟

叫两三个学生谈谈即可!

总结:苏轼一生矢志不渝地坚持着自己的政治理想,为此他屡遭贬谪,一贬再贬,饱尝坎坷。但他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在江山风月中自得其乐,让一轮轮圆月照亮他乐观豁达的内心,正如他在《赤壁赋》中所说:“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空明澄澈的月色遇到了苏轼,成就了这篇千古美文。让我们一起试着背诵一遍课文!

五、作业

1.课后阅读林语堂《苏东坡传》。2.阅读余秋雨散文《东坡突围》。

记承天寺夜游教案两课时篇九

《记承天寺夜游》被后人誉为“写月色的绝唱”,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低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作者“解衣欲睡”的时候,“月色入户”,于是“欣然起行”,月光难得,不免让人欣喜。可是没有人和自己共同赏月,只好去找同样被贬的张怀民,这里面有多少贬谪的悲凉与人生的感慨呀!两人漫步中庭,又是悠闲的。自比“闲人”,则所有意味尽含其中。

苏轼自己评论他的文学创作,有一段话很精辟: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皆可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这段话,可与他的`另一段话相补充:“夫昔之为文者,非能为之为工,乃不能不为之为工也。山川之有云雾,草木之有华实,充满勃郁而见于外,夫虽欲无有,其可得耶?”(《江行唱和集序》)

这里最重要的一点是:文,是“充满勃郁”于内而不得不表现于外的东西。胸有“万斛泉源”,才能“不择地皆可出”;胸中空无所有,光凭技巧,就写不出好文章。苏轼的确是胸有“万斛泉源”的大作家。就其散文创作而言,那“万斛泉源”溢为政论和史论,涛翻浪涌,汪洋浩瀚;溢为游记、书札、序跋等杂文,回旋激荡,烟波生色。

《记承天寺夜游》这篇文章只有84个字,从胸中自然流出,“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止”,无从划分段落。但它不是“在平地”直流的。只有几十个字,如果“在平地”直流,一泻无余,还有什么韵味?细读此文,虽自然流行,却“与山石曲折”,层次分明。“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这像是写日记,老老实实地写出年月日,又写了个“夜”字,接下去就应该写“夜”里干什么。究竟干什么呢?“解衣欲睡”,没有什么可干的。可就在“解衣”之时,看见“月色入户”,就又感到有什么可干了,便“欣然起行”。干什么呢?寻“乐”。一个人“行”了一阵,不很“乐”,再有一个人就好了;忽而想起一个可以共“乐”的人,就去找他。这些思想和行动,是用“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几句表现出来的。寻见张怀民了没有,寻见后讲了些什么,约他寻什么“乐”,他是否同意,在一般人笔下,这都是要写的。作者却只写了这么两句:“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接着便写景: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积水空明,写月光的清澈透明,燥荇交横写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作者以高度凝练的笔墨,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

文思如滔滔流水,“与山石曲折”,至此当“止于不可不止”了。“止”于什么呢?因见“月色入户”而“欣然起行”,当止于月;看见“藻、荇交横”,却原来是“竹、柏影也”,当止于“竹柏”;谁赏月?谁看竹柏?是他和张怀民,当止于他和张怀民。于是总括这一切,写了如下几句,便悠然而止: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寥寥数笔,摄取了一个生活片断。叙事简净,写景如绘,而抒情即寓于叙事、写景之中。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一点:“闲”。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冬夜出游赏月看竹柏的,却只有“吾两人”,因为别人是忙人,“吾两人”是“闲人”。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惟其“闲”,才能“夜游”,才能欣赏月夜的美景。读完全文,两个“闲人”的身影、心情及其所观赏的景色,都历历如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