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阿房宫赋观课报告 阿房宫赋教学总结(实用8篇)

最新阿房宫赋观课报告 阿房宫赋教学总结(实用8篇)

ID:4558989

时间:2023-10-12 20:16:02

上传者:紫薇儿 最新阿房宫赋观课报告 阿房宫赋教学总结(实用8篇)

开题报告要求研究生对所选择的课题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分析,确定研究的方向和方法。随后是一些经典的辞职报告范文,供你参考并获得写作灵感。

阿房宫赋观课报告篇一

阿房宫赋教学实录如下:

师:上课!同学们好!

生:老师好!

师:请坐。上堂课,我们共同欣赏了《阿房宫赋》的前三个自然节,这堂课我们接着欣赏第四节。

版书:阿房宫赋

杜牧

师:在欣赏课文之前,我们先检查一下同学们预习和复习的情况。(幻灯片展示)请同学们回答下面几组字当中,有关字的意义。我们先看第一组:

六王毕,四海一

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

师:找一名同学回答一下。

生1:“六王毕,四海一”其中的“一”是“统一”的意思。

师:实际这属于什么用法?

生1:数词的动用。第二句,一肌一容,尽态极妍其是的“一”是每一个的意思。

师:“楚人一炬,可怜焦土”中的“一”是什么意思?

生1:一把火。

师:一把火,数量词。“予观夫巴陵盛状,在洞庭一湖”这个“一”是什么意思?

生1:“整个”的意思。

师:好,请坐。下面,看第二组“爱”。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

向使六国各爱其地

吾何爱一牛也

师:请同学回答一下。

生2:“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其中的“爱”是“爱护”的意思。

师:“向使六国各爱其地”其中的“爱”是什么意思?

生2:爱惜,珍惜。

师:“吾何爱一牛也”其中的“爱”的意思?

生2:吝惜。

师:好,请坐。下面这几个“族”谁能回答一下?

族秦者秦也

谁得而族灭也

族庖月更刀

士大夫之族

生3:第一个“族”是“灭族”的意思。

师:灭族,使族灭。第二个呢?

生4:第二个“族”的意思是“使杀尽”的意思。

师:第三,族庖月更刀,这仆“族”呢?

生4:“一般地”的意思。

师:士大夫之族中的“族”是什么意思?

生4:是“类”意思。

师:看来啊,大家还是做了预习的。通过上堂课的欣赏啊,大家对“赋”已经有所了解,“赋”在汉代啊,是盛行一时的文体。这种文体,它的内容,大多成了阿谀奉承,它的语言佶屈聱牙,犹如饭里夹沙,令人难以下咽。六朝人也写赋,但是呢,他们工于骈偶,走向极端,堕入了形式主义的泥潭。我们要继续学习的这篇杜牧的《阿房宫赋》,它却既没有汉代大赋的那种形式主义的流弊,也没有六朝的工于骈偶的表面浮华的这种特点。它是借鉴了中唐古文运动的特点,把散文的写作方法引入了赋中。关于赋体本身的特点,上堂课我们在第一、第二自然节的欣赏过程中,已经有了集中的体现。这堂课我们就着重欣赏一下第四自然节,作为散文式的赋的特点。下面,请大家欣赏一段课文的录音。

(放录音)(第四自然段)

生5:加强语气?

师:加强什么语气?

生5:肯定语气?

生5:对比语气。

生6:“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赂秦力亏。”

师:本篇文章,大家想一想,“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实际,从表面上看,作者在写《阿房宫赋》,阿房宫出现的时候,曾经点过。

生7:“六王毕,四海一”!

生8:六国灭亡了,除了秦把他们消灭以外,他们自己还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师:啊,你的意思是说啊,重在指出,六国灭亡的内在自身的原因。好,请坐。那么,同样,下一句话“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与上文相对而言,道理呢,也是一样的。告诉我们秦国灭亡的原因,也不在于所谓的什么呢?从上个自然段找。

生9:“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师:好,请坐。从表面上看,作者曾经进行过描绘,“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这是秦国灭亡的一个直接的导火索,一个外部的表现。作者曾经指出了,在这里呢,又加以否定,重在指出秦国灭亡的原因,同六国一样,都在于他的自身,而不在于其他。那么这个观点是否能立住脚呢?我们现在先不继续往下深究,我们看看下一句话怎么说的。

师:“嗟乎!”继续慨叹,“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这句话实际上是在解释六国灭亡的自身的原因。他是用什么样的一种语气表现的呢?借助假设。借助假设的含义是什么呢?如果真爱其人的话,便不能失败。那也就是说啊,你没有那么做,正是这个过错,所以说啊,六国的灭亡呢,关键在于不爱其人。

生10:因为六国之人这时是天下百姓。

师:为什么是天下百姓呢?

生11:因为秦统一了六国,六国之人这时是天下百姓。

师:秦虽统一了六国,六国的各自百姓还在,为了对举,他提六国之人。作者在这里既谈六国灭亡,还谈秦灭亡,作者在这里,还是为了把矛盾的两个方面对举出来,也是加大了极化对比。那么无论是六国的灭亡还是秦的灭亡都是出于他自身的原因,由两个个别上升到一般,而这一般的结论是我们在读的时候读出来的。所以大家要注意本篇文章虽然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这里的逻辑思维也颇值得我们借鉴。

生11:第一个后人指的是当时的那些人。

师:当时的那些人指是是哪些人?当时是哪个当时?

生12:指统治者。

生13:第一个后人指秦以的后人,第二个后人还是指秦以的后人,第三个后人指秦人的后人的后人。

生14:借古讽今。

师:借什么古讽什么今?

生15:借秦朝的灭亡讽现在的今。

师:现在具体来说是什么时候?

生16:唐朝。

师:好,借古讽今的意思在这就表现出来了。实际上历史的回顾是有现实的用心的,尽管作者的描写极尽夸张之能事,他的目的是在后面的,借古讽今是作者的写作目的。而对阿房宫极尽夸张的描写是对后面议论的一个铺垫,或者说是一个必要条件。前面的描写夸张、比喻、排比越充分,后面的议论也就越发的充实,作者的写作目的也就能够实现。

(生单背诵,齐诵)

师:这个自然节的特点主要是借鉴了散文的特点。句式错落,和第一第二自然节那种赋的排比铺陈的手法大不相同。关于这个特点我们以前就对大家有所交待。我们在这里就不着重交待了。因为一会我们还要总结本篇文章的艺术特点。

师:大家想一下作为全篇的文章,尤其是前两个自然节作为赋的主体,它的描写层次和作者的文脉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我们通过检查大家对课文前几个自然节的背诵来归纳课文的脉络图。

生:这四句写了当时的时代背景。

师:写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在六一毕,四海一的时代背景下,蜀山兀,还有建筑的过程。下面请一个同学接着我背的背,然后同学来归纳。

生: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

师:好。这个部分写什么?

生:主要写阿房宫的外貌。

师:大致的容貌给你的整体的印象,实际上呢是阿房宫的总体的布局。那么二川溶溶起什么作用啊?过渡。由对阿房宫的总体描写转入对其内部描写。好,下面哪位同学接着背。

生:五步一楼――气候不齐。

师:好。他背的这部分写了阿房宫的内况。具体的有哪些描写呢?有建筑之奇,有构造之巧,有歌舞之盛还有桥梁之多,复道的多,等等我们就不一一的说了。我们看由二川溶溶过渡到建筑之奇,构造之巧,歌舞之盛。这是阿房宫赋的第一个自然节,实际上建筑过程和总体的布局,是写阿房宫的总体风貌。由二川溶溶过渡到对阿房宫内状的描写,那么下面请一个同学接着背诵第二个自然节。

生:背诵第二节。

师:他背的部分既写了阿房宫中宫人的来源――来源于六国。又写了宫内的人的生活。而这一部分我们概括一下都是写了阿房宫中宫人的情况。下面再请一位同学接着他背诵。

生:背诵。

生:壮美壮观。

师:壮美壮观或者说是盛大的气势。好,那么对宫人的描写和对宫藏的描写,又集中体现了阿房宫内宫人生活的奢侈。(板书)

生:没有。

师:都是围绕什么描写?

生:阿房宫。

生:环环相扣。

师:还有什么特点呢?二川溶溶,流入宫墙,随着溶溶的二川,我们从对阿房宫总体部局的观察,进入到了宫墙之内。还有歌舞之盛,是为了写下面的宫人做了一个恰如其分,自然的过渡。所以我们说《阿房宫赋》从结构上说,它是环环相扣的。从过渡上说呢,又中非常自然的。

师:既然这是一篇赋,它就要带有赋体的特点。那么《阿房宫赋》在描写上、在渲染上又有什么特点呢?这个问题大家思考一下。

师:大家想一想,写这篇《阿房宫赋》从不同的角度,所以是一个多方的描写。作者在描写的过程中,具体的手法呢,有排比,有夸张,有渲染,而且是反复的渲染。所以说,《阿房宫赋》呢,还有一个特点:多方的描写,反复的渲染。当然,作为《阿房宫赋》这样一篇名篇,它的艺术上的特点呢,是有很多的。我们如果总结起来,也不能一两句话就把它说完。在此呢,我们仅对在上堂课的基础上,我们欣赏的感觉比较深的两点,进行了一下简单的归纳。

生:秦国的灭亡在于秦国的奢侈。还有不爱六国之人。

师:这是借古讽今,是让当时的`统治者借鉴的,是为了本阶级的利益,或者说是为了统治的长治久安。那么关于与此相类似的问题,像我们学过的贾谊的《过秦论》,它也探讨了秦国灭亡的原因。由于秦国,第一个奠定了封建的统治,这种统治,影响两千多年。所以很多人对秦国灭亡的原因都进行了探讨。也分别有许多不同的观点,下面我们就看一看其他人的观点,大家看完观点之后呢,请同学们对这些观点加以评述。

(幻灯片展示并解说)

(王夫之《读通鉴之一》)

师:那么哪位同学说一下,上述文字,表明秦国灭亡的观点是什么?

生:秦王没有知人善任,而任用奸臣。

师:好,请坐。下面我们看另外一篇文章。

(幻灯片展示并解说)

秦政如是,然卒亡其国,非法之罪也。六国公族散处闾巷[之间,秦以守法,不假以虚惠结人。公侯之欲复其宗庙,情也。且六国失道,不逮王纣,此战败而失其地,非其民倒戈也。审武王既没,成王幼弱,犹有商奄之变。周继世亦得胡亥者,国亦亡;秦继世而得成王,则六国亦何以仆之手?如贾生这过秦,可谓短识矣,秦微点(同“玷”)独在起阿房以及童女三千资徐福,诸巫食言,乃坑术士说百姓,其他无过。

(章太炎《秦论政》)

师:大家想一想,作者在这里的观点,是通过推理得出来的。是什么样的观点呢?

生:秦国的灭亡是和王位继承人有关系。

师:怎么推导出来的呢?大家想,秦国灭亡,表面上看是“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有民倒戈。由于倒戈,由于秦二世的无能,国家就灭亡了。而周成王的时候呢,也有人倒戈,但是由于接班人素质好,结果周朝继续兴盛。由此可见,接班人的素质,在国家兴亡这方面呢,是起到一个关键作用。

师:下面就请大家讨论一下,你对他们的观点是否同意?他们的观点是否正确?大家注意,我们不要脱离开材料和课文,现在开始讨论。

(讨论)

师:同学们静下来,哪位同学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生a:秦国灭亡有多种原因,其中最主要,最根本的就是不实行仁政。因为仁政是直接作用于百姓的,而国家的兴亡与百姓有直接关系。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师:好,你的中心意思就是贾谊说得对。好,请坐,有没有和他观点不同的?

生b:我认为是由于奢侈和勤检之间的关系造成的。就是因为它这么奢侈,所以它才灭亡。

师:你认为,勤俭可以兴国。好,请坐。还有没有其他的观点?

学生c:我认为并不是在于奢侈,而是因为接班人素质问题。假设如果胡亥是一个贤德的明君,一方面他可以除掉奸臣,一方面可以勤检持国。

师:有没有同学还有别的意见啊?

学生d:我认为秦国灭亡的原因是任用奸臣。

师:奸臣误国。

学生e:我同意同学d的观点,虽然他说的不全面。在社会的形成,有两个阶级,一个是统治阶级,一个是被统治阶级。他们的阶级矛盾已经形成,秦国灭亡了和其他以后的各个国家灭亡了一样,都是由被统治阶级推翻统治阶级。

师:一言以蔽之。

学生e:秦朝的灭亡,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师:好,请坐。

学生f:我认为学生e的说法不完全正确,如果是仁君,就会缓和这种阶级的矛盾,还是接班人的素质问题。

学生g:接班人只是间接矛盾,抓住事物的本质,应该抓住最主要的本质问题。应该是最主要、最直接的。

师:那你说最主要,最直接的是什么?

学生g:就是仁政。

学生h:奸臣误国不可能是间接的原因,太甲如果没有伊尹的话,也不可能变成明君。还应该是奸臣误国。

学生i:我认为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间接的原因。

学生j:秦灭亡的主要原因是阶级矛盾不可调手的产物,其他原因都是加速其灭亡的一种催化剂。

师:这个问题大家同不同意?

生:(齐答)同意!

师:当然了,阶级矛盾它最根本的表现是经济上的剥削,而经济上的剥削最根本上的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相适应,必然会导致灭亡。

师:我们大家思考问题的方法,大家注意,语文课固然也要归纳历史的原因,但是我们更重要的是把它运用到我们文章的写作上,下面就给大家留一个作业。

阿房宫赋观课报告篇二

清人王扶九在《古文笔法百篇》中称杜牧的《阿房宫赋》“古来之赋,此为第一,所以家传户诵,至今犹新也”。最近再教此文,产生了一些新的想法,觉得以前教学此篇的时候,有些地方没有讲到位。

最让我佩服的是杜牧的此文的结构。古代作文讲究气脉,一贯到底,见出精神。樊川此赋最为出神的地方是起笔十二个字。上课的时候,我让学生去讨论为什么这十二个字传神,究竟好在哪里?经过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妙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起笔非常简洁,而且直奔主题,紧扣阿房宫;其次,这十二个字写尽了秦统一六国的气势,真叫个风卷残云,势不可挡;第三,用一“兀”,一“出”,写尽了阿房宫建筑耗费的财力物力,秦国的豪奢和淫逸由此可见。起势如此给力,直如天雷滚滚,横空出世。难怪他的外甥裴延翰在《樊川文集序》中说“仲舅之文”,“若大吕劲鸣,洪钟横撞”。

而我在想,最为妙绝的是我们读完此文,掩卷遐思,不禁会提出一个问题了,如此强大的秦国,谁可以灭了它呢?既然没有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灭了它,哪是谁灭亡了不可一世的秦国?这些疑问让人感受到了杜牧的赋文文理绵密,无懈可击。更加令人钦佩的是,层层铺叙之后,杜牧同样以十四字作结:“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反差如此强烈,让人唏嘘不已。正所谓盛极而衰,自然之理也。我在教学中给学生设计了一个问题,如果说此文以“阿房宫”为铺叙对象,那么这一段当属可有可无了?去掉这一段可否?大家经过讨论以后,一致认为:不行。理由有三,一是因为从结构上看,写到这里似乎是宕开一笔,而转入抒情或议论,使得文章的结构富于变化;一是因为这里再以对比的手法写尽秦王的骄奢淫逸,仍然是围绕阿房宫从另一角度进行铺叙,并且在内容上进行了拓展;三是与开头形成强烈的对比,暗含秦灭亡的原因并非是六国天下之人,而正是秦人自己。

阿房宫赋观课报告篇三

1、了解“赋”的文章体裁特点,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了解文言词语的活用现象和文言句式。

2、学习文章多用对偶、排比的语言风格,并使之运用于今后的写作中,增加习作的文采。

患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掌握重点文言知识。

患意识。

三、教学方法

朗读体悟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总结历史的兴亡教训可以补察当今为政的得失。在总结秦亡的教训,针对唐敬宗继位后,广造宫室,天怒人怨的现实,杜牧作《阿房宫赋》以讽时刺世,那么,在这篇赋中,杜牧提出了怎样的观点呢?让我们通过学习来体会。(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1、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理解。

2、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投影学生在预习课文时遇到的字词句理解方面的问题,同学讨论,教师强调重点,师生合作共同解决。

(三)深入研读

1、课文内容填充: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老师课前把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越读文章越短,最后只读成一段文字,我想同学和老师的感受是一样的,请看投影:

阿房之宫,其形可谓矣,其制可谓()矣,宫中之女可谓()矣,宫中之宝可谓()矣,其费可谓()矣,其奢可谓()矣。其亡可谓()矣!呜呼!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可()矣。

答案:雄、大、众、多、糜、极、速、悲

2、请学生在文中找出“雄、大、众、多、糜、极、速、悲”的具体内容,并朗读这些内容。

杜牧为文,十分重视辞彩的“华赫而庄整”,作者充分利用赋的特长(“赋者,铺也。铺采~文,体物写志也。”――《文心雕龙・诠赋》),泼墨如云,铺陈渲染描绘阿房宫。请看课文第1、2段。

3、诵读1、2段,感受赋体特点

(1)这两段文字极力描写阿房宫的宫貌是如此的富丽堂皇,宫人是如此之众多,生活是如此之骄奢糜烂,齐读,cai教学媒体展示音(配乐《汉宫秋月》)像。

思考:这两段文字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或找出自己认为好的句段并说明理由)

例如:

品析“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

品析“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何虹”;

品析“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

学生讨论,七嘴八舌地补充,教师适当点拨。

配乐《汉宫秋月》(二胡)

过秦论》、《六国论》、《阿房宫赋》比较分析,理解作者写作意图

4、(1)比较《过秦论》/《阿房宫赋》对秦亡原因的见解。

启发思考:同样是借秦讽时,贾谊在《过秦论》中指出秦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同样,杜牧对秦灭亡也作了深层思考,他提出的见解是――?“灭六果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思考:为什么说“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呢?――“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苏洵《六国论》)那么为什么说“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呢?我们一起学习第3、4段。

从这里,我们看到“多行不义必自毙”!这是历史的辩证法。杜文以阿房宫作为切入口,在杜牧笔下,阿房宫成了秦皇骄奢的见证,封建独裁的象征,秦朝灭亡的标志。(板书)

(2)比较阅读:《阿房宫赋》末段/《六国论》末段(课堂练习,附后)根据同学们反馈的情况再作评析。

(三)巩固提高

仿照下面的排比句的形式,以“啊,老师!”开头,写一个句式相同的句子。(不超过60字)

出示投影:(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啊,黄河!有了你乳汁的浇灌,这贫瘠的土地,才有了青山绿水,才有了茅屋、鸡鸣、老牛的蹄印和孩子的嬉戏绘织而成的田园风光,才有了那神奇而灿烂的文化。

(四)小结作业

尝试背诵这篇文章。

五、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观课报告篇四

诗意渲染——入题

董老师的课堂是诗意的,这一点毋庸置疑。对于天下第一赋的《阿房宫赋》如何诗意教学,倒是一大难题。董老师独辟蹊径,以作者杜牧的诗歌铺路,营造诗的浓浓氛围,把学生带进了历史的沧桑风雨里。试看课堂上引用的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一骑红尘妃子笑”等等,句句切合课堂主题,不偏不倚,恰到好处:间接地折射了借古讽今的旨归。好的课堂是需要引领学生入题的,诗意语文入题的方式自然是诗意手法,诗意手法以诗意渲染为其主要特征。这样的方式来自于老师深厚的功底,胸藏万壑,诗书满腹。

诗意语言——入心

董老师主张情意教学要以境化情、情景交融,要睹物思人、托物言情、以境激情、触景生情,以此打动学生的心灵之弦,感染其情绪,达到激发感情、情景交融,以境化情的境界。而这一切皆以董老师的诗意语言为依托,以此打动学生。如:

昔日的繁华不在,繁华一梦,现在是满目的疮痍。再看,杨贵妃美到什么程度?白居易会这样说:“三千宠爱在一身。”大家说,杨贵妃的时代、唐玄宗的时代,是中国的盛唐,青春的李白,万国来朝。

这样既有理性思考又极富诗意的语言,在董老师的.课堂俯拾即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是最好的教育。学生沉浸在诗意的语言里,如痴如醉,美不胜收。好的教学不是机械的灌输,而是一种感染,一种启迪,一种引领。董老师以其诗意的语言,纵横捭阖在课堂,开张有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的兴趣,把课堂推向诗意的语言高峰,在高峰上学生俯瞰文本,自得其乐。

诗意提问——入境

诗意提问不是直来直去的直问,而是采用含蓄蕴藉、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曲问,这样的曲问重在激活学生内心的诗意,唤起诗心,以求循序渐进,水到渠成。本课以杜牧《答庄充书》中的句子:“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兵卫。”先激取探求为文堂奥,实则指向对《阿房宫赋》的理解与审美,旨在解决《阿房宫赋》写了什么的问题,学习文章气韵、气脉之“气”,探究文章语言表达的特点。

课堂是有境界的,有境界方可有格局,董老师的格局,是诗意的格局,更是大胸怀的格局:立足于学生的.精神生长,着眼于学生未来的发展。

先说文章写了什么的问题——入境第一步。

学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老师:杜牧笔下的阿房宫则不同,他为什么写这样一个阿房宫?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启了理性思考,迅速入境,而不是停留在诗词的记忆与诵读上。

再说文章为何这样写?——入境第二步。

学生:“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剽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秦人视之,亦不甚惜。”这一段不仅正面描写了秦从燕、赵、韩、魏、齐、楚六国搜集过来的珍宝,而且从侧面描写他们的不珍惜。

从学生的思考中,不难发现:他们已经知道写作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阿房宫越是豪华、奢靡,越能体现出政治之腐败,越能发人深省。

最后说文章用怎么样的语言写?——入境第三步。

师:请坐,叠词是汉语对世界语言的丰富和贡献。叠词最早孕育在《诗经》里,诗三百里面有大量的叠词。

“新课标”指出:“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课堂上,董老师诱导学生从言语的细微处发现精妙点,引导学生叠词运用上学习遣词造句能力,养成科学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一堂《阿房宫赋》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那奢华至极的先秦生活,也不只是借古讽今的手法,而应是:书籍是诗意语文生命的底片,无须绚丽与璀璨,一种厚实与丰盈,才是语文最鲜活的存在;语文要从四十五分钟课堂的窄窄时空漫延到广袤的宇宙世界,让学生去倾听历史,关注文化,谈论社会,关乎人生,陶冶情操,修养性情,成就慧根。这便是董一菲老师的课堂格局,大格局。

阿房宫赋观课报告篇五

本课教学,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

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错了。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

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

阿房宫赋观课报告篇六

上完《阿房宫赋》,感觉还不错,但也发现不少的问题。

第一课时,主要的内容是介绍杜牧和赋这种文体。由于学生对杜牧比较熟悉,所以一提到杜牧及他的诗时,学生就能把以前学过的杜牧的诗一字不漏地背出来,这是一种好现象。而我也趁这个机会补充一些关于杜牧的知识,这样,学生就比较容易记住,我觉得这种方法不错,效果也挺好的。接着就介绍“赋”这种文体。由于在必修一讲古典诗歌时介绍过“赋、比、兴”这三种表现手法,所以介绍“赋”时直接由这三种表现手法引入,学生也比较容易理解。例如,讲赋的来源、特点时,学生都能知道一些,我只要补充一点就可以了。当然,赋的分类,还是要我自己来说。象《子虚》《上林》《别赋》《阿房宫赋》这些文章学生都比较感兴趣,特别是《子虚》《上林》。我的想法是把赋的分类讲解了,其中还能够涉及到四个时代的文章特点:汉代的古赋篇幅大,形式较自由,以四言六言为主,也有变革,三言七言等,而且多是问答形式,多生僻字,铺张扬厉,辞采也较为华丽;俳赋,也叫骈赋,形式就比古赋较固定了,而且多用典,带有骈文的特点,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律赋,是唐宋时科举考试时常用的文体,多由皇帝或考官出八个字为韵脚,形式更为固定,压韵也严格,多为文字游戏;文赋,则是相对自由的文体,受古文运动的影响,因而也有人把古赋和文敷合称古赋,其中文赋在铺排的基础上拓开了议论的内容,先河之作就是《阿房宫赋》,典范是《前赤壁赋》,文赋是以写散文的方式来写的,所以在形式上也就有了散文的气势,而且它追求的是清新流畅的文风,这就和其他的赋有了区别。可以说文赋接近于散文了。这样解释了之后,学生对赋这种文体就有了大致的了解,这对以后的学习也有帮助。

第二课时是梳理文言知识。由于这篇课文是高一的第一个文言文单元的第一课书,所以我很注重对文言知识的积累,也要求学生务必把课文中的文言知识记牢,只有把文意弄懂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所传达的丰富的知识内涵。一开始,我对学生是很有信心的,毕竟,我教的两个班学生素质还是不错,我相信他们能根据教辅书的内容自主梳理。然而,我错了。当我口干舌燥地解释了一大通之后,学生还是用茫然无措的眼神看着我时,我才意识到,这些学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那就是,他们对语法知识一头雾水,有听没有懂,连带的,根本没有多少学生弄得懂我所说的文言知识。因此,这一课时,效果其差。同时也使我意识到,学生要学习好文言文,必须把语法知识补上。于是,我专门花了一节课的时间,为他们讲本应在初中时该学却又没学的语法知识。内容包括词性、句子成分和关联词语。讲完之后,收获还是挺大的。虽然学生对语法知识还是一知半解,但这对他们学习文言文已经有很大的帮助,基本上达到我预设的目标。梳理好知识点之后,对课文内容的掌握就简单多了。所以第三课时上得比较轻松,效果也不错。

阿房宫赋观课报告篇七

第4段讽劝后人引以为戒,是前一段的扩展。作者连续慨叹,情不自禁,“呜呼”之后提出论点,阐明兴亡自取的道理;“嗟夫”以下申述论据,指出爱民与长治久安的息息相关。最后用“后人”,委婉提醒唐朝统治者不要重蹈秦亡的覆辙。

三、借古讽今

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借古讽今,借回领历史来向当地统治者进行讽喻,希望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提醒唐敬宗不要为自己享乐而劳民伤财,最终落得亡秦的下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3、4段。

2.完成练习二、三、四。

附:板书设计

阿房宫赋

杜牧

一、解题:

1.赋

2.背景

二、分析

第1、2段:铺陈

阿房宫赋观课报告篇八

《阿房宫赋》较为圆满地结束,结果也令我满意,基本达到了预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重点的解决。下面主要谈一谈《阿房宫赋》一文的“诵读教学”。

一、初步理解,打好诵读教学的基础

诵读教学的第一步是对文章的初步理解。实践证明,只有大致理解了文意,才有诵读的基础。否则浪费时间,难以达到教与学的目的。要达到初步理解的程度,不同的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同。进行诵读教学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用最短的时间让学生对所读文章有一个大致的认识。就《阿房宫赋》来说,要抓住三个方面:

1.掌握文体特点

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特点。《阿房宫赋》是一篇文赋,其特点是:铺采文,体物写志。“铺采文”就是铺陈文采辞藻,指的是形式上的特点;“体物写志”就是咏物说理,指的是内容上的特点。前者是手段,后者是目的。学生了解了这些特点,对驾驭全文的内容必有一定的帮助。

2.了解时代背景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凡文章都有它的写作背景,了解了写作背景对理解文章内容不无益处。诵读《阿房宫赋》时介绍两个方面的背景知识:一是借助《史记·项羽本纪》上面的有关内容,介绍阿房宫的背景知识,使学生了解作者丰富而生动的想象的史实根据。二是利用本文《自读提示》中的第一段文字了解杜牧写这篇赋的时代背景,让学生初步理解写此文的目的。

3.把握文章脉络

古人云:“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尔。”学生要“有所得”,唯一的途径是“读”,诵读教学的根本也就是一个“读”字。

二、《阿房宫赋》一文教学怎样抓住“读”这一根本呢?

1.教师范读

《阿房宫赋》是一篇脍炙人口的作品,千百年来一直受到读书人的青睐。诵读的开始,教师要尽量表情达意地朗诵一遍,使学生入情入境,跃跃欲试,创造一种美好的气氛。

2.学生自读

字、词等方面的障碍直接影响诵读的效果,所以在学生诵读前必须借助书中的注释初读课文,清除文字障碍。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可作重点讲解以加深印象,节省时间。如本文中的“四海一”的“一”,“盘盘焉”的“焉”;“蜂房水涡”,“鼎铛玉石”,“金块珠砾”等,虽有注释,但必须板书,加以强调。

3.教师导读

所谓教师导读就是老师指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读中见情,读出文意,反复朗读,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如气势磅礴的开头四句:“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既写出了秦始皇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统一中国的英雄气概,又暗示了秦始皇兴土木,广声色,不惜人力物力而导致速亡的原因。文笔雄健,气冲霄汉。朗读必须读出气势,读出作者的情感来。又如“矗不知其几千万落”,是在铺陈空阔而密集的宫内建筑之后写的一个结句。读这一句要做到两点:“矗”字要重读,一字一个音节;读出作者对秦始皇劳民伤财的罪行无比愤慨的思想感情。这样指导朗读,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学生朗读

在教师指导之后,就是学生朗读了。在这个时候应鼓励学生摇头晃脑地尽情去读,先领读,接着自由读,后齐读。“体物”的内容指名读,“写志”的内容集体读„„反复朗读,加深理解。

三、熟读成诵,达到诵读教学的目的

文章第四段由五个复句组成:开头两个并列复句指出了六国和秦灭亡的原因,接着两个假设复句,如“使„„则„„”,指出六国和秦若爱百姓就不会有如此下场;最后一个转折复句“后人哀之而不鉴之”,讽喻唐敬宗不要重蹈覆辙。利用句式特点弄清文章大意,背诵起来就很快了。

赋这一文体运用对偶、排比、夸张等手法比较多,充分利用这一特点可以帮助背诵。例如第一段中当背到“五步一楼”这一出句,不假思索就会对上“十步一阁”来,背了出句“长桥卧波,未云何龙,”立即就会对出“复道行空,不霁何虹?”这样利用对偶的句式就能加速记忆了。

又如第三段中间运用夸张和排比构成的一组描写句,就可以引导学生把夸张排比句压缩为“柱头多于农夫、椽子多于工女、钉头多于粟粒、瓦缝多于帛缕、栏槛多于城郭、乐声多于言语”的短句,再充分利用形象思维,按原文把句子展开,这一段内容便可以迅速记下来。

实践证明:诵读教学是一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它变“讲读中心”为“自学指导”,真正贯彻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思想,充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它以诵读训练为主,以知识讲解为辅。打破了“字字落实,句句落实”的旧教学格局,提高了教学的效率。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