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通用8篇)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通用8篇)

ID:4565987

时间:2023-10-12 22:38:45

上传者:梦幻泡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通用8篇)

公司宣传语应该贴合公司的战略定位和目标受众,以强化公司的市场地位和竞争优势。公司宣传语的创作要注意用词精准,简单明了,能够快速引发受众的兴趣和共鸣。成就未来,您身边的管家 - 全方位的企业服务提供商。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篇一

郑板桥自己是个读书人,他并不是看不起读书人,他看不起的是:读书就是为了做官。

郑板桥自己最重视的还是儿子的品德。他对弟弟说:“我不在家,儿便是由你管束,要须长其忠厚之情,驱其残忍之性,不得以为犹子而姑纵惜也。”

他主张,他的孩子和仆人的儿女应平等对待。他说:“家人儿女,总是天地间一般人,当一般爱惜,不可使吾儿凌虐别人。凡鱼餐果饼,宜均分散给,大家欢喜跳跃。若吾儿坐食好物,令家人子远立而望,不得一沾唇齿,其父母见而怜之,无可如何,呼之使去,岂非割心头肉乎!”

为了教育儿子“明好人之理”、“爱天下农夫”,郑板桥还抄录了使小宝且念且唱、顺口好读的四首五言绝句:二月卖新丝,五月巢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襟;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得放脚眠,蚊虫跳蚤出。

后来,郑板桥不放心小宝的成长,就把他接到身边,经常教育小宝要懂得吃饭穿衣的艰难,要同情穷苦的人。由于郑板桥的严格教育和言传身教,小宝进步很快。当时潍县正值灾荒,郑板桥一向清贫,家里也未多存一粒粮食。一天,小宝哭着说:“妈妈,我肚子饿!”妈妈拿出一个用玉米粉做的窝头塞在小宝手里说:“这是你爹中午省下的,快拿去吃吧!”小宝欢跳着走到门外,高高兴兴地吃着窝头。这时,一个光着脚的小女孩站在旁边,看着他吃,小宝发现了这个用饥饿眼光看他的小女孩,立刻把窝头分给小女孩一半。郑板桥得知小宝的举动,高兴地对着小宝说:“孩子,你做得对,爹爹喜欢你。”

人生,幸福不是目的,品德才是准绳。

[]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篇二

汉高祖刘邦平定淮南王英布叛乱后,在返回长安途中,路经沛县。南北征杀十余年,头一次回到故乡,重见故乡父老兄弟,真是无限的感慨。这一天,高祖在沛宫摆宴,款待乡亲父老,把酒临风,喜气洋洋。正当这时,门外忽然传来一阵吵嚷,高祖好生奇怪,忙放下酒杯问道:“门外为何如此吵嚷?”高祖话音一落,县令一旁“刷”地站起,伸过头去往外侧耳一听,才慢慢安下心来,转身跪在地下向高祖叩头道:“皇爷恕罪。今早卑职来拜皇爷,遇一乡民拦路喊冤,状告本城店主霸鹅。因奉皇诏,卑职不敢耽搁,……不想他们闹了上来,使皇爷受惊,卑职罪该万死,罪该万死!”高祖听后沉思起来,他听说这个县令昏庸无能,靠着做郡守的岳父才得以重用,今天我何不亲眼看看这位县令的本领!高祖暗暗拿定主意,连忙吩咐:“官清民安,民事为大,尊县不妨即速审理!”没等县令回答,高祖就已离开桌案,向大家拱手招呼道:“此处为堂,我等暂且一避!”

县令一听,吓出一身冷汗,心中连连叫苦。你想,一个小小的县令,能有多大的胆量敢在皇帝面前审案?何况这样的一个无能之辈!县令不敢推托,只好硬着头皮擂鼓升堂。那乡民被差役带到堂前跪下,哭诉道:“……二十只鹅为小民所养,指望卖鹅来购买农具开垦荒地,养家糊口。昨晚下店,不料店主霸鹅,反诬小民刁赖……求老爷为民作主哇!”

县令听罢,装模作样,手指店主大喝一声:“店家,你平白无故霸鹅,该当何罪!”谁知那店主没有害怕,听到喝声就扑通跪在地下,连忙分辩:“老爷容禀:小店家闻高祖皇爷将要返乡驾临,久备鹅二十只,孝敬老爷以备皇爷受用,不料这乡野流贼,仗着如今皇爷法宽,爱民如子,就胆大包天,来得我店,见鹅起意,生下这谋鹅的歹毒之心……求青天老爷明镜!”县令听完,觉得店家说的也有理,心想,这可怎么了结呀……随后眼珠一转:咳,村夫流民,判轻判重谅他也不敢怎样,再说,本县若连一个村民也治不了,在皇爷面前,不是显得大大的无能了么,想到这里,忙吩咐两边:“野夫民贼,骚扰本县——给我拿下,重责四十,收入南牢,听候发落!”

那乡民毫无惧色,连声高喊冤枉,被差役强行架出。

其中的破绽,高祖爷早就看得一清二楚,心想:天下要有这样一批“青天”,将要造成多少冤狱啊,俺这汉室江山,要不了多久就会败在这批人手里……高祖忍着怒气走进大堂,冷冷地问:“青天大人,此案可理清断明了?”

县令一听高祖这口气,知道不妙,吓得浑身发抖。停了一会儿,高祖又问:“此案审理得如何了?”县令猜不透高祖的意思,吓得面色如土,哪里还敢哼一声,急忙跪在地下,连连叩头。高祖抬头环视一周,微微一笑道:“诸位父老兄弟,县令大人不作回复,想必案子没有结果!既然如此,店主岂能逍遥?”说着又向众人摊开两手,轻轻说道:“战场识良将,治世出英才。你们,谁能——”大家心里都很明白,皇爷想招贤理案呀!可是,在这种情况下,哪个敢站出来冒这个大险呀,众人只是你瞅我瞧,谁也不吭一声。

这时,角落里一个身体瘦弱、双目炯炯的人一声高呼,双膝跪在案下道:“皇爷万岁,万万岁,恕小民无罪,俺愿一试!”

刘邦闻言大喜,忙离座向前双手搀起。大家一见此人,不免一惊:“这不是书生李良吗?”李良直起身,对高祖说:“要将两家唤回,当面说清;并速将白鹅送上,俺要审鹅,鹅供为证!”“审鹅?”众人大吃一惊,交头接耳、议论纷纷。

“是审鹅!二十只全审——请备二十管笔,二十块帛,要鹅一一招供!”李良说得如此平平静静,连高祖也暗暗吃惊,不禁疑虑重重:此人莫不是疯魔中邪,天下哪有审鹅一说,鹅岂能写字招供?李良依然不慌不忙,转身对高祖躬身一礼,说道:“请皇爷万岁明天审察!”

第二天,李良开堂审鹅。高祖上坐,店主和乡民跪在堂下,沛城众位父老兄弟列坐两旁,门外还有不少人等候着观看稀奇。李良不急不躁,安如泰山。看看大家等得有点儿不耐烦了,便回头高声吩咐:“将二十只鹅的招供呈来!”

话没落音,二十个差役一人捧着一块帛,从后堂急急走上来。这时,大家的双眼瞪得象一对对铜铃,目光“唰”地一下落在帛上,仔仔细细地瞧呀瞅呀,可是,帛上除了鹅屎外,别的什么也没有,更没有什么“招供”!许多人由失望变得紧张起来,个个都在为李良担心啊。

这时,李良站起来,对着布帛看了一会儿,忽的,他皱起了眉头,一声猛喝:“店家!如今真象大白,你开黑店,霸占民鹅,二十只鹅已将实情供出,铁证如山,你还有何话说!”店家自知理亏,吓得两腿筛糠,瘫倒在地,最后只得点头认罪。李良呼叫左右差役,把店家拿下。又转脸对惊呆了的乡民说:“老乡,现在物归原主,把你的二十只鹅赶走吧,换回农具,多开荒地,好生过日子……”

李良见众人还愣在那里,不知究竟,就指着帛微笑着说:“城里人养鹅,鹅吃的是粮食,屙的是黄屎;乡下人养鹅,鹅吃的是青草呀,你们看,这块块帛上,不都是青青绿绿的吗?”众人这才恍然大悟。这时,只见高祖伸手拉住李良,连声赞道:“好,好!你这才称得上是沛县的青天!”从此,让李良任沛县县令。

李良治沛多年,百姓安居乐业。刘邦选贤的佳话,一直流传到今天。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篇三

**战争那会儿,英国商人把**卖到中国,不仅赚取了大船大船的白银,还使很多中国人染上毒瘾。

林则徐妙用竹筷子因为吸**烟,中国人体质日渐衰弱,被洋人称为“东亚病夫”。

当时有个大臣名叫林则徐,他主张禁止**买卖,皇帝同意了他的意见,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他到广州去禁烟。

刚到广州,英国的大使便发来请柬,请林则徐到醉仙楼吃饭。

醉仙楼是广州当时最有名的酒楼,既有做中餐的名厨,又有煮西餐的大师。

话说林则徐刚刚坐下,英国大使就说:“林大人,难得你远道而来,我们一定要好好招待——我们英国有一道甜点,味道甜美可口,象征甜蜜快乐的生活——请大人品尝。”

大使一挥手,英国厨师端上来一盘冰淇淋,他在英国大使面前放一套刀叉,在林则徐面前放一双竹筷子。

林则徐从没吃过冰淇淋,见它在冒烟,以为这东西肯定很烫,于是他把嘴巴凑近冰淇淋,使劲吹使劲吹,等冰淇淋不冒烟,就融化了。他用竹筷子挑了一点放进嘴里尝,发现它跟冰雪一样凉。

在场的洋人齐声大笑,嘲笑他说:“林大人,你不免太谨慎了。”

吃过冰淇淋,林则徐说:“我们中国人重视礼仪,所谓‘来而不往非礼也’。我也要请你们吃一道甜点。”

林则徐把中餐厨师叫过来,吩咐他做一道福建甜点“芋泥”。

过了一会儿,中餐名厨端上来一盘“芋泥”,那“芋泥”看上去跟雪糕倒有几分相似,闻起来香喷喷的,只是不冒烟。

英国人一见芋泥,食欲大开,马上大口吃起来,没想到,那“芋泥”外冷内热,里面原来是滚烫的,洋大使被芋泥烫伤了舌头,呲牙裂嘴,忙不迭把芋泥吐了出来。

林则徐微笑说:“大使大人,你不免太心急了。”

吃过甜点,便要上正菜,林则徐让厨师做了一盆发菜,他向洋人介绍说:“这道菜是有名的海味,它的名字叫发菜,谐音‘发财’,意头很好,是广东人爱吃的名菜。”

发菜细细的,软软的,用筷子夹十分方便。

林则徐一夹一小把,吃起来津津有味。

洋人用刀子和叉子,无论怎么切、怎么叉,都不能把发菜弄到碗里,洋人手忙脚乱,忙得满头大汗,连一丁点发菜也吃不着。

“一道好菜讲究色、香、味三美,这发菜黑不溜秋,卖相不佳,即使味道鲜美,也说不上名菜。”英国大使说着,把洋厨师叫上来,吩咐他做一道大青鱼头。

不一会儿,大青鱼头烧好了,每人面前都摆上来一份,每一份都是一个圆骨碌的大鱼头,洋人用刀子切开鱼头,用叉子一块接一块吃,吃得得意洋洋。他们一边吃,一边想看林则徐出丑。

圆骨碌的大鱼头,用两根竹筷子,怎么吃呢?

林则徐拿起竹筷子,想了想,先挑鱼眼睛吃了,然后拿筷子从鱼眼眶戳进去,就这样他夹起了整个鱼头,夹得比洋人用刀叉还要稳当。

林则徐用竹筷子夹着青鱼头,慢慢地吃,稳稳当当地吃,他吃得很有风度。洋人讪讪地笑了。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篇四

叶天士自恃医术高明,看不起同行薛雪。有一次,叶天士的母亲病了,他束手无策,多亏薛雪不计前嫌,治好了他母亲的病。从此,叶天士知道了天外有天,人上有人的道理。于是他寻访天下名医,虚心求教,终于成了真正的江南第一名医。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篇五

西汉时有一个大学问家名叫匡衡。他小时候就非常喜欢读书,可是家里很穷,买不起蜡烛,一到晚上就没有办法看书,他常为此事发愁。这天晚上,匡衡无意中发现自家的墙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来是墙壁裂了缝,邻居家的烛火从裂缝处透了过来。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把凿子,将墙壁裂缝处凿出一个小孔。立刻,一道烛光射了过来,匡衡就着这道烛光,认真地看起书来。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着墙壁,借着邻居的烛光读书。由于他从小勤奋好学,后来匡衡成了一名知识渊博的经学家。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李密牛角挂书。隋朝李密,少年时候被派在隋炀帝的宫廷里当侍卫。他生性灵活,在值班的时候,左顾右盼,被隋炀帝发现了,认为这孩子不大老实,就免了他的差使。李密并不懊丧,回家以后,发愤读书,决定做个有学问的人。有一回,李密骑了一条牛,出门看朋友。在路上,他把《汉书》挂在牛角上,抓紧时间读书。此事被传为佳话。

王羲之小的时候,练字十分刻苦。据说他练字用坏的毛笔,堆在一起成了一座小山,人们叫它“笔山”。他家的旁边有一个小水池,他常在这水池里洗毛笔和砚台,后来小水池的水都变黑了,人们就把这个小水池叫做“墨池”。

长大以后,王羲之的字写得相当好了,还是坚持每天练字。有一天,他聚精会神地在书房练字,连吃饭都忘了。丫环送来了他最爱吃的蒜泥和馍馍,催着他吃,他好像没有听见一样还是埋头写字。丫环没有办法,只好去告诉他的夫人。夫人和丫环来到书房的时候,看见王羲之正拿着一个沾满墨汁的馍馍往嘴里送,弄得满嘴乌黑。她们忍不住笑出了声。原来,王羲之边吃边练字,眼睛还看着字的时候,错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夫人心疼地对王羲之说:“你要保重身体呀!你的字写得很好了,为什么还要这样苦练呢?”

王羲之抬起头,回答说:“我的字虽然写得不错,可那都是学习前人的写法。我要有自己的写法,自成一体,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经过一段时间的艰苦摸索,王羲之终于写出了一种妍美流利的新字体。大家都称赞他写的字像彩云那样轻松自如,像飞龙那样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认为我国历史上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包拯包青天,自幼聪颖,勤学好问,尤喜推理断案,其家父与知县交往密切,包拯从小耳濡目染,学会了不少的断案知识,尤其在焚庙杀僧一案中,包拯根据现场的蛛丝马迹,剥茧抽丝,排查出犯罪嫌疑人后,又假扮阎王,审清事实真相,协助知县缉拿凶手,为民除害。他努力学习律法刑理知识,为长大以后断案如神,为民伸冤,打下了深厚的知识基础。

民族英雄岳飞生逢乱世,自幼家贫,在乡邻的资助下,拜陕西名师周桐习武学艺,期间,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离失所,萌发了学艺报国的志向,克服了骄傲自满的情绪。寒暑冬夏,苦练不缀,在名师周桐的悉心指导下,终于练成了岳家抢,并率领王贵,汤显等伙伴,加入到了抗金救国的爱国洪流中。

这个故事讲述了,屈原小时侯不顾长辈的反对,不论刮风下雨,天寒地冻,躲到山洞里偷读《诗经》。经过整整三年,他熟读了《诗经》305篇,从这些民歌民谣中吸收了丰富的营养,终于成为一位伟大诗人。

东晋时,祖狄是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他青年时代就胸怀为国立功的大志。

他有个好朋友刘琨,也是一位抱负不凡的人。他们两个同做"司州主簿" (司州,今河南洛阳一带,主簿,掌管文书簿籍的官吏)时,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家危局看法相同,共同怀着光复河山的报国之志,两个人夜间同睡一床,经常谈论国家大事到深夜。

有一天半夜,忽然听得鸡啼。祖狄使用脚踢刘琨说:"你听听,这鸡啼的声音是多么激越昂扬,它是在叫人奋发图强啊!"于是,俩人便披衣起床抽出宝剑,在鸡啼声中舞起剑来。 "闻鸡起舞"的成语,就是由这个故事而来的。

孟子的母亲十分注重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影响作用,孟子小时候,孟母为了能使他受到良好的教育,曾先后迁居三次。

据说,孟母起初带着年幼的孟轲,住在一所公墓附近。孟轲看见人家哭哭哀哀地埋葬死人,他也学着玩。孟母见了,说:'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不合适!"很快把家搬到了一个集,市的附近。在新家附近,孟轲看见商人们自吹自夸地卖东西赚钱,觉得很有趣,便又学着玩。孟母看在眼里,心里想道: '不行,孩子住在这里也不合适。"于是,她又寻找迁居的合适地方,很快将家搬到了靠近学堂的地方。在这里,孟轲不久就开始学习礼节,提出上学的请求了。孟母这才高兴地说:"这里才是适宜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便在这里住了下来。

后来,孟子果然未负慈母心,成了有名的学者和思想家。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篇六

当年,霸王领兵到了江苏六合县东南一带,见天快晚了,就下令安营扎寨。

那时,韩信还在霸王手下当将官。夜里,霸王和众将军饮酒作乐,吃得高兴了,便对韩信讲:“别人说你有能耐,我要和你打个赌,怎样?”韩信打了一躬说:“不知大王以何赌输赢啊?”霸王说:“我们两人,一个在东边山洼里筑一座城,用来挡山外的敌兵;一个在孙赵和金塘营之间掘四十九口井,让军民都有水吃,两样都要在今晚完成,晓星一出为准,你敢吗?”

韩信心想:“造城是地面上的事,一点不马虎不得;挖井是地下的事,深浅可以讨巧。”心里想挖井。

霸王又问:“你是造城还是打井?”韩信说:“我们做两个阉子,抓阉作数。”

霸王拣一个,上面是造城。韩信说:“大王抓的是造城,那个当然是打井了,大王就造城吧。”其实,两个阉都写着“造城”,霸王大老粗,不知道中计哎。这样嘛,就各领一千兵动工了。

韩信带兵到了金塘营,他把兵先分成一班班地去挖井,自己坐在祠堂里饮酒。霸王怕输,亲自到场地催工。忙得十兵们个个气喘八哈,大汗直淌。

韩信见大快二更了,叫探子去看霸王弄得怎祥了,回报是筑了一半。韩信又问井挖得怎祥了,探子报说:才有十几口井。韩信不慌不忙,叫来两个牙将。咬了耳朵,二人就分头去了。韩信下令:“快替我备马,随我到大王面前请功。”

见了霸王,韩信问:“大王。你的城筑得如何?”霸王说:“有一半高了。”

韩信说:“你看晓星已出了,大王输了。”霸王抬头一看,晓星果已挂在半空中了。就问韩信:“你的井难道都打好了?”韩信说:“清大上去查点吧!”霸王不信,跟他一同查看了。

一路上,韩信指指点点说:“沿路三七二十一口,外围村边四七二十八个,不错吧?”霸王点着头,心里很感奇怪。

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韩信到霸王处请功以前,已经派一个牙将传令,叫士兵在沿途必经之处,挖的真井;在外围不显眼的地方,只挖一半,就放下井栏;霸王不会查到的地方,只放了一个井栏,一锨也没挖。霸王粗心,只顺着韩信指的路走,看到井栏,便以为真的了。那晓星也是假的。是韩信指派另一个牙将,把一盏点亮了的灯笼用风筝放到天去,乍一看,真像是晓星出在半空一样,霸王又当真了。本来霸王在晓星出之前能筑好城的,见晓星出了,就停了工,所以到现在这上城还有一角没有城墙,后人就称它是霸王城。

城内村庄就叫小城里。孙赵到金塘营的一带井多,但多数只有一半深,是韩信打的井。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篇七

大一统的中国刚刚缔造的时候,蒙恬没有机会去享受一个开国功臣应得的荣华,而是肩负着更艰巨的使命——北定匈奴。公元前221年,蒙恬率大军攻破齐都,实现了秦始皇梦寐以求的全国统一。正当咸阳城里欢庆胜利的时候,秦国北部边境传来匈奴频繁骚扰并大举南侵的消息。匈奴军队杀人放火,抢劫牲畜财物,边疆人民苦不堪言。这时,秦国刚刚统一,人心思定,军民厌战。蒙恬不顾连年征战的辛劳,接受命令“北逐戎狄”,收复河套一带。

面对匈奴的挑衅,秦始皇选择了蒙恬领兵出征。这里的原因大概有二:其一,青年时代的蒙恬长年在北方边境守卫,对匈奴的战法极其熟悉,这是那些长年征战中原的老将们所不能比的。其二,蒙恬是秦军里最富有进攻精神和野战能力的将领,秦朝其他将领打的多是中原地区的攻坚战,对于塞北草原上与匈奴的野战并无多少经验。

公元前215年,蒙恬率领30万能征善战的大军,日夜兼程赶赴边关。扎下大营后,他一边派人侦察敌情,一边亲自翻山越岭察看地形。第一次交战,就杀得匈奴人仰马翻,溃散草原。公元前214年的春天,又爆发了最具决定性的战争。蒙恬跟匈奴人在黄河以北,进行了几场战争,匈奴主力受重创。最后匈奴人被彻底打败,向无限的北边逃窜。史书上记载:匈奴人向北(逃窜)七百多余里。

蒙恬并没有辜负众望,一战定河套,打得匈奴魂飞魄散。贾谊也曾形容说“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这正是对河套战役功业的称赞。后来中原再次大乱时,匈奴却不敢深入汉境,这不能不说与此战有很大关系。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蒙恬被封为将军,攻齐,因破齐有功被拜为内史(秦朝京城的最高行政长官),其弟蒙毅也位至上卿。蒙氏兄弟深得秦始皇的尊宠,蒙恬担任外事,蒙毅常为内谋,当时号称“忠信”。其他诸将都不敢与他们争宠。

秦统一六国后,蒙恬奉命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河南地(今内蒙古河套南伊克昭盟一带),自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以北)至阴山,设三十四县。又渡过黄河,占据阳山,迁徙人民充实边县。其后修筑西起陇西的临洮(今甘肃岷县),东至辽东(今辽宁境内)的万里长城,把原燕、赵、秦长城连为一体。长城利用地形,籍着天险,设制要塞,有力的遏制了匈奴的南进。后受遣为秦始皇巡游天下开直道,从九原郡(今内蒙包头市西南)直达甘泉宫,截断山脉,填塞深谷,全长一千八百里,可惜没有修竣完工。蒙恬征战北疆十多年,威振匈奴。

中国古代励志小故事有哪些篇八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