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实用9篇)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实用9篇)

ID:4567506

时间:2023-10-12 23:21:46

上传者:琴心月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实用9篇)

导游词的内容应该简洁明了,能够吸引游客的兴趣,并让他们对景点产生浓厚的兴趣。此外,导游词的结构要清晰,各个部分之间要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以便旅客更好地理解。导游词的撰写要符合专业要求,同时也要注意灵活运用语言,使导游词充满活力和创意。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篇一

《安妮日记》自1950年代起受到公众关注后,批评与质疑也开始不断出现。小编为大家带来几篇《安妮日记》读书笔记供大家阅读。下面是本站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早就听说《安妮日记》讲述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德国犹太小女孩在二战期间躲藏在荷兰的避难所期间所写的日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肆疯狂的屠杀是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惨剧,一个小女孩在避难所还能有平静与祥和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德国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刚过完13岁生日的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开始了长达25个月之久的避难生活,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有所活动。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记录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家人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在安妮的日记里很少会看出这个十四岁女孩悲观的情绪,大多数情况都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她在如此狭促私密的空间里制造各种节日里的氛围,欢快地接受亲人及朋友的礼物,精心准备其他人节日的小礼品,在言语间能够看出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丝毫看不出绝望的情绪。从各种小细节里,我几乎感觉不到安妮正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处境,一个随时丢掉性命的局面。看到这里我豁然明白了为什么封面上的小安妮是面带微笑与平静的表情。

同样是十四岁,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比起安妮生活环境条件好的不只是千万倍,我感谢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及我身边的每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都能像安妮一样时刻保持着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翻开《安妮日记》,致敬这位十四岁的女孩吧,她会给我们希望与力量。

看着醒目的书名、可爱的肖像,翻开崭新的封面,品读着里面通俗易懂的文字,起初我以一颗平常心去阅读这一本书,接着继续读下去我的心情是复杂的,同情、难过、愤怒、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安妮日记》是以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录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为了躲避纳粹党的追杀,一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本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用日记记录生活,就这样她度过了漫长的25个月,她在密室里白天不可以拉开窗帘,晚上不可以开灯;可以说她的生活是暗无天日又痛苦,她是失去自由的,只能在密室里活动,只能靠聊天、阅读、写日记打发时间。安妮,一位成长中的少女,花一样的年纪,但她却承受了她这个年纪不该有的压力,如果没有杀戮,她可以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可以与同学朋友快乐地玩耍,可以享受生活的欢乐。然而现实没有如果,她生活在恐怖的密室之中,整天提心吊胆活着;即使过着如此恐惧的生活,她也没有放弃生活、放弃自己,做一个开朗乐观、理性的女孩。比起安妮,我们非常幸运,生活在幸福、和平的中国,不用担惊受怕,物质丰裕,生活快乐。可是一些同学经常抱怨学习太累,不按时完成作业。因此我经常告诫学生:少年强则国强,祖国的富强就要靠你们这一代,要清楚明白自己肩上的责任。

从历史我们知道《安妮日记》是希特勒领导的法西斯德国纳粹党对犹太人种族灭绝政策的最有力的见证,纳粹党是冷血无情的,由于种族歧视,纳粹党硬生生杀害了600万犹太人,这惨绝人寰的杀戮让我想起了日本侵华的南京大屠杀,整整30万人啊,我们的同胞成为日本人比赛的载体,取乐的对象,夺去同胞们宝贵的生命;这手段极其残忍,极其野蛮,真是丧心病狂、令人发指;这是对生命的践踏、不尊重,日本人为何要疯狂地屠杀?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落后就要挨打呀,只有中国富强,才不被欺负。如今,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国家的综合国力越来越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得到保障,我们要有一颗感恩的心。

安妮,让我们明白:人可以被消灭,但不可以被打败;她永远活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就像她所说:“我希望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历史不能被改变,但可以被牢记。我们要吸取教训,友善待人,与人和谐、平等相处。

再一次翻开它,我已经又长大了半岁。可能正是这个原因吧,我看见的《安妮日记》已经不一样了。

里面讲的是一个在二战时期犹太小女孩安妮两年的密室生活:

在安妮13岁生日后不久,因为当时是法西斯主义,犹太人惨遭迫害,所以安妮一家以及凡丹夫妇和他的儿子彼得;杜瑟尔医生和在安妮爸爸公司工作的克莱尔、米普、艾莉搬到了在荷兰阿姆斯特丹分公司的后屋,安妮在日记里一直称它为“密室”。

安妮自从搬到荷兰以后,就一直生活在阴森的密室里,白天不能打开窗帘,怕别人看见,晚上只能打开一点点窗户透透气,但立刻就要关上;上午吃完早餐以后就不能用水了,因为隔壁会听到;再加上一家人脾气暴躁,经常大吵大闹,克莱尔的体弱多病,外面不断传来的犹太人被杀的消息,搞得大家心神不宁。

在密室生活的两年里,正处于花季少女时期的安妮,在极度的恐慌与不愉快下,在暗淡无光的密室里,度过了少女成长的关键时期。然而她却毫无办法,因为他们是走到处处都会受到德国人歧视的犹太人。战争的残酷令我们无法想像。

在1944年的8月4日,在光明就要来到的时刻,纳粹分子冲进了公司的后屋,逮捕了这些犹太人,结束了他们两年的密室生活,最后,安妮以及她的姐姐、妈妈,凡丹夫妇一家,杜瑟尔都惨死在集中营里。克莱尔被送往德国服劳役,中途逃脱;只有安妮的爸爸活着走出了集中营。

惨淡的生活并没有改变安妮,她还是个爱说爱笑的女孩子。只是最终并没有一个完美的结局。但是,从安妮的这些日记中,战争的残酷无情已经败露无疑。

这并不是安妮一个人的日记,这是二战时期千千万万犹太人的心声。当时的犹太人,可以说为了怎样给他们设计刑法,德国的警察和法院的人都想成傻子了。安妮和其他犹太人一样,渴望自由。

由此我想到了许多许多,我觉得这本日记不仅是在诉说安妮的心情,而且是在描述战争的痛苦。法西斯,这个曾经夺取几百万犹太人生命的词;希特勒,这个曾经让千千万万德国人感到耻辱的名字!战争不仅能使每个人心惊肉跳,让任何一个人可能死去,最重要的是它能将美好的和平毁于一旦!

我真的希望,不论在哪个国家,在什么时候,都永远不要再出现战争这个字眼儿。只有全世界的每个人都和平相处,人类才会有大发展。如果地球真的分裂成了几块,只要人类的心还接在一起,就一定能够渡过难关。但是,人类的心如果被战争隔开了,那就真的没希望了。就像著名的通天塔传说,只要人类没有了和平与团结,就算通天塔真的建成了,也会轰然倒塌。所以和平是人类发展的桥梁。

希望大家记住,不管什么时候,和平都是最重要的!

前两天,我读了一本书,名叫《安妮日记》,它记述的是一名名叫安妮的犹太女孩从1942年到1994年写下的日记,在日记中安妮讲述了作为一名犹太人为躲避残忍的德国纳粹党在秘密小屋中的生活状况。

在日记中,安妮如实的记录了当时的希特勒政府攻下荷兰后制定的一些法规“法令规定:犹太人应在衣服上绣黄色六角星徽;禁止犹太人深夜出门;禁止去一些娱乐场所!……”看到这些规定我觉得十分气愤,他们这样做完全限制了犹太人的自由,没有一点民主可言,完全就是将犹太人逼上死路,这样的情况下,让他们怎么生活!可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安妮一家仍然坚强努力生活着,他们不放弃,他们相信总有一天他们会等来成功的那一天。七月八日,安妮的姐姐突然接到了召急通知,玛格当时仅16岁啊!难道这些惨无人道的纳粹党连一个小女孩也不放过吗?纳粹党的残忍激起了大家的反抗精神,最终,大家决定全家搬进秘密小屋,那是一个办公楼上的废弃屋子,由他们的朋友送来食物,他们生活在秘密小屋里,为了防止被别人发现,他们白天夜里不敢大声说话、走路,只能做一些静态的事情。压抑的生活使大家都变得敏感而易怒,后来秘密小屋中又住进了凡格一家和善良的大夫狄斯亚,自私吝啬的凡格太太总是找安妮的缺点,甚至经常发生争吵,在这样的情况中,安妮学会了忍让,学会了坚强。在秘密小屋生活的这段时间中,安妮并没有放弃学习,还是每天认真的学习各种语言,同时安妮也有了自己的心事,安妮与皮特恋爱了,可是安妮的父亲却很生气,他告诉安妮她应该冷静的处理这段感情,并告诉她将来会有更多的选择,安妮也决定自己应该她冷静的处理这段感情。在这种时候安妮明白坚持下来就意味着胜利,而放弃就意味着死亡。 在他们住在秘密小屋的这段时间,他们的同伴都被成群的逮捕,受到盖世太保无情的对待他们有的被赶上火车送进维斯德堡,还有的被送到遥远的荒芜之地,中煤气而死……1944年,盟军登陆,他们终于等到了期盼已久的喜讯,可他们的食物却越来越少,可他们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态度,相互安慰、鼓励,相信未来一定会很美好。最终,德国失败了,可安妮也走了,她终究没有等到成功的那一天。

通过读《安妮日记》我懂得了即使面临天大的灾难也要学会坚强,要始终保持的处理事情,要保持坚韧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放下学习,不可轻言放弃,要相信自己,要学会在困境中寻找希望,就像安妮说得:“我相信自己”,“包括我的思想、我的愿望以及我的梦想”。

读了《安妮日记》让我深受感触。安妮身在比较富裕的家庭,她原本可以过着安宁的生活,可是在那个年代里就因为她是犹太人,所以她和她的家人不得不到处躲避纳粹党的杀害,由此开始了一直隐居在公司大楼后面的一些隐蔽的房屋里面。

在安妮生活的时代里,她每天白天都要提心吊胆的过着,而我们却不用,我们什么事情都可以不管不顾,只需要舒舒服服没心没肺的生活着。不论做什么安妮永远都是轻手轻脚,更别谈大声喧哗了,这是她想都不敢想的。想想我们,与她比我们过的是多么的令人羡慕,自由,安逸我们都拥有。

从安妮的日记中,我看出了她的害怕,她将居住的房屋称作“密室”,就这个词我们就马上会联想到的就是黑暗,“密室”是四处都不透风没有一点阳光的,住在这种地方她该有多么难过。和我们差不多的年纪,我们经历的却是截然不同的,我们是多么的幸福,她的那种害怕我们也许永远都不会知道是什么样的感觉。她天天必须闷在家里不可以出门,随着夜晚的降临,偷偷瞄一眼月光也是胆战心惊的事,可我们做事完全随心所欲,出家门是最基本的,我们还有散步逛街等等活动,相比较我们便会对自己的生活感觉很满足了。

安妮不敢的我们统统都敢,她要是活在我们这个时候,她该会多么开心,我想她肯定会好好珍惜所有的一切,她会做很多很多自己感觉想做又有意义的事情,绝不会糟蹋这些时光——不过这些想象仅仅只是我们强加给她的,她不可能会享有这些假如,她永远都只是生活在战争时代的女孩。她不能拥有这些假如,可是我们却可以,也许是我们的生活太过安逸,我们身边有那么多虚度光阴的人。

读完安妮的故事我开始反省,我们不该这样的,我们应该好好的把握现在自己所享有的一切,多做有意义的事情,我们不该为了一点点的小事就和同学朋友发生矛盾,做事也不该永远拖拖拉拉的浪费时间。《安妮日记》,这本书真的让我收获了很多,珍惜现在的一切,享受所有的美好时光,带着快乐感恩的心学习成长。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篇二

读完《安妮日记》,安妮,这个比我大几岁的小姐姐,给了我太多的震撼。

为了躲避德国纳粹的追杀,他们一家住进了狭小的“秘密后屋”。他们整天生活在恐惧之中,小心翼翼地活动在没有阳光、没有自由、没有足够食物的几十平方米的小天地里,时刻担心被人发现,被纳粹抓走。这样的生活安妮足足过了25个月。面对这样的生活,安妮从来没有绝望过,她坚持读书学习,希望将来能成为一名记者和作家,盼望着有一天能在一个和平的世界里施展自己的才能,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我关掉灯,想象着我的小房间就是安妮曾经呆过的“秘密后屋”,在这儿住上25个月,那该有多可怕!——我得整天面对恐惧,在黑暗中摸索着行走,不能大声说话,甚至连上厕所冲水都要胆战心惊……我每天都提心吊胆,死亡会随时降临。我渴望自由,渴望和平,渴望见到湛蓝的天空,渴望美丽的大自然,可是,我都不能!我一定会绝望,我想我甚至会发疯。

让我们一起勇敢地面对困难,把自己磨练得更加坚强!有一天能为祖国的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安妮,一个不曾绝望的女孩,一个永远乐观的女孩,一个不愿低头的女孩,她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不断地激励着我们。

真的很难想象,当人们因生活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感到痛苦时,安妮却仍然能够以乐观的心态将这一切化为了为自己理想而努力、奋斗的动力。

文中有一段曾写道“我经常心情沮丧,可是从不绝望。我将我们躲藏在这里的生活看作是一场有趣的探险,充满危险和浪漫情事,并且将每段艰辛的事情当作我日记的材料。”安妮虽然恐惧,但她不放弃,而是把逆境化为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可见她的精神家园是丰硕的,富有的。

再看看我们自己,从小就在糖水中泡大的我们就好似一个美丽的泡泡,尽管耀眼夺目,但却经不得一点风吹草动,随时可能破碎。因此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的挫折而轻言放弃,但相对于经历战争痛苦的安妮,我们所谓的“逆境”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不愿去回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那场全球性的战争,一想起它,脑中便会浮现出遍野的尸首和撕裂心肺的痛苦呻吟,我不要看到不幸的泪,不要看到绝望无助的眼神,我要听到全世界人民高声颂读渴望世界和平的赞美诗,而不是吟唱无助的咏叹调。

读完整本书,我的心中漾起了莫名的感动,有为安妮的不幸而感到悲伤,也有被顽强的犹太人民的斗争精神的感动,的是对那种黑暗独裁统治的憎恶、不屑与鄙视。我悲愤,为什么有人在制造不幸,难道在物质文明飞速发展的今天,战争是维护利益的仅有手段吗?我怅惘,为什么我们不能生活在一个和平的世界,就像桃花源一样,蒙太奇也好,乌托邦也罢,但那儿没有硝烟,没有战争,男女老少平等博爱,愉快地生活在一个宁静的世界,但这可能吗?是的,我敢说可能。因此,我希冀,希冀我们的世界停止战争!希冀白色的和平鸽在这方乐土抛下橄榄枝,希冀我们的人生色彩斑斓。

听,远处传来了颂读赞美诗的声音,浑厚而圆润的嗓音萦绕在我们耳际——人性的光辉!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篇三

安妮,作为一名作者,她只有一部作品,但是,这部作品却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因为它给人所带来的感动绝不是一星半点,这是一个十三岁的女孩对于生活最为真实的感受,这部日记更像是一种生命的延续,它延续了安妮的梦想,安妮的灵魂。

对十三岁的安妮来讲,这日记本就像那个狭小空间中唯一可以真正倾诉所有心声的地方。然而,其实刚开始写日记的时候,她又怎么会想到,即将迎接她的是25个月黑暗得不见天日的光阴呢?安妮说过没有日记,也就无我,日记陪伴着安妮从一个女孩到一位少女的蜕变的全过程,她的思想,她的灵魂都随着这残酷的现实而成长着。作为一名犹太人的她面对死亡的阴影,面对战争,她的心灵一直是和平与真挚的。也许有人会说她的一生充满着悲剧色彩,而我说:她心底所存留的希望,是比一个濒临死亡的人想去求生的愿望更为强烈的。安妮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躲藏藏的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它仅仅是趣味生活的美丽开端。当我抬头凝望天空,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理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所有的梦想:我最大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记者并最终成为享誉盛名的作家。我仍然坚信,人们的内心是善良而美好的'。所以,即使在那样残酷的战争背景之下,我们得到的更多是存在于生活中的美好,而萦绕在每一个角落,随处可见的,是安妮带给周围的每一个人的欢乐和温暖。

安妮的日记是不同于自传抑或是随想录这类的东西,她的日记亦没有华丽的词藻和含蓄的语言,其实,她根本没有将这本日记给那么多人看的准备。她在日记中所记录的是她在这两年间隐秘、艰苦的生活状况,她的苦闷,她对生的追求和期盼,对未来的向往和祝愿,对战争、人性的深入思考,还有她的梦想,她的希望。她渴望可以自由地看到天空,而不是在深夜里,悄悄拉开窗帘所看到的黑暗的一切。窗帘遮住的不仅仅是天空,还有光明,还有自由,她自从进入密室就无比渴望的自由。她曾多次写到阿姆斯特丹的被轰炸所造成的恐惧,也不断谴责种族歧视,她是战争与迫害的见证者,亦是受害者,她在无穷的恐惧中挣扎着生存,却依旧怀着一颗感恩的心。

有人说: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你看。也许,在进入父亲密室的那一刹那,安妮的自由就被撕碎了;也许,在她离去的那个原本应该充满希望的季节里,她绝望过,但是,在她的日记中,你更多的得到是8个性格不一的人对于生存的渴望。她曾这么写道: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持的一个泉源。这是安妮对日记说的,亦是对自己说的。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篇四

在当今社会中,一个商人如果想要赚到钱,就必须努力工作,但是在几百年前的威尼斯,有一位商人叫夏洛克,他不是靠努力工作发财的,而是专门靠放高利贷发财。这个人就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

这个故事是英国伟大的剧作家和诗人莎士比亚写的,它的名字叫《威尼斯商人》,是一部具有极大讽刺性的喜剧。大约作于1596-1597年。剧本的主题是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同时也反映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表现了作者对资产阶级社会中金钱、法律和宗教等问题的人文主义思想。这部剧作的一个重要文学成就,就是塑造了夏洛克这一惟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典型形象。

故事的内容讲的是:威尼斯商人安东尼奥为了帮助好友巴萨尼奥向鲍西娅求婚,向犹太人高利贷者夏洛克借了三千金币。夏洛克因为安东尼奥借给别人钱不要利息,影响了他的生意,又侮辱过他,所以借机报复,在借约上戏言三个月期满还不上钱,就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抵债。后来巴萨尼奥的求婚成功了,安东尼奥因船失事,所以不能如期还钱,夏洛克就提起公诉,要安东尼奥履行借约,从身上切下一磅肉。

开庭审判的那一天,鲍蒂霞假扮安东尼的律师,替安东尼辩护。她用聪明的办法,救了安东尼的性命,也惩罚了夏洛克:法庭判决只许割肉,不准流血,只准割一磅肉,不准多一点也不准少一点,即使是一丝一毫,也要诉讼者抵命。夏洛克惊愕之余要求撤回原诉,但鲍西娅依据法律,剥夺夏洛克全部财产,将其一半充公,将另一半判归受害一方,夏洛克彻底败诉。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最喜欢作者塑造的安东尼奥这个人物,他是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商人的代表,作者对他是有所美化的。他珍重友情,为了朋友而向高利贷者借钱并为此死而无怨;他宽宏大量,面对夏洛克的无耻阴谋,竟逆来顺受;面对死的威胁,他具有古罗马英雄那样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气概。总之,他身上具有正派,重情,温文尔雅等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者为之沤歌的品质。

这个故事真实地告诉我们:钱财固然重要,一个人可以追求财富,但绝对不能做守财奴,因为在这个世界上还有比金钱更重要更珍贵的东西,也是多少钱都买不到的---那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感情和一颗正直仁爱的心灵。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篇五

昨天,我在书店里看见了安妮·弗兰克著得《安妮日记》,这个作家英年早逝,只活了16岁,这部书写了她得童年生活,我看了十二分同情他们。

这本书讲述了:1929年,安妮出生在德国法兰克福得一个犹太家庭。1933年,希特勒上台,开始疯狂地迫害犹太人,弗兰克一家移居荷兰:一次,安妮过生日时,收到一本硬皮笔记本,安妮十分喜欢,给这本日记取名叫“吉蒂”她在上面写日记,写他得喜怒哀乐和她心中得小秘密,一切都那么美好,但在1942年6月,德军占领了荷兰,为了逃避盖世太保得搜捕,父亲带着一家人躲进了办公室得密室。几天后,另一家也挤了进来。在这不随意活动得日子里,安妮接着写日记。时间慢慢流逝,安妮想着可以快点告别这个充满死寂和饥饿得囚牢重返校园。后来她真得离开那里,不过去得是集中营,1944年8月4日,弗兰克一家被发现,后来,凡丹一家和安妮妈妈伊迪斯去世了,安妮姐姐玛格丽特支持不住了也去世了,1945年3月,差三个月满16岁得弗兰克死于伤寒。战争结束后,只有安妮父亲一人生还。他整理出版安妮隐匿期间得日记。

读完之后,我十分同情他们,他们一家和凡丹一家、公司职员,真得好可怜,战争这样无情,伤害了许多无辜得人们,我好同情他们,我和安妮一样,渴望和平,全世界人们一起生活,从此不再有战争,让我们化敌为友,世界一定会更加美好。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篇六

早就听说《安妮日记》讲述的是一个十三四岁的德国犹太小女孩在二战期间躲藏在荷兰的避难所期间所写的日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对犹太人的大肆疯狂的屠杀是历史上惨绝人寰的惨剧,一个小女孩在避难所还能有平静与祥和吗?带着这样的疑惑,我翻开了这本书。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境况对纳粹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杀也在不断加剧。刚过完13岁生日的安妮?弗兰克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开始了长达25个月之久的避难生活,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有所活动。在漫长的25个月里,安妮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记录着发生的每一件事情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反犹太人主义,思考与家人的关系、自然、上帝、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

在安妮的日记里很少会看出这个十四岁女孩悲观的情绪,大多数情况都是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感觉,她在如此狭促私密的空间里制造各种节日里的氛围,欢快地接受亲人及朋友的礼物,精心准备其他人节日的小礼品,在言语间能够看出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追求以及希望,丝毫看不出绝望的情绪。从各种小细节里,我几乎感觉不到安妮正处于一个极度危险的处境,一个随时丢掉性命的局面。看到这里我豁然明白了为什么封面上的小安妮是面带微笑与平静的表情。

同样是十四岁,生活在今天的我们,比起安妮生活环境条件好的不只是千万倍,我感谢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的年代,同时我也希望自己及我身边的每一个十四岁的女孩都能像安妮一样时刻保持着希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

让我们翻开《安妮日记》,致敬这位十四岁的女孩吧,她会给我们希望与力量。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篇七

这个暑假我们对《“新基础教育”论》这本书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认识和熟悉。一种牵挂、欲罢不能的情绪随着新学期的来临,日益明显。在随后的校本培训中,有幸聆听了李家成对本书的精彩导读,目睹了他充满激情与智慧的学者风范。精神振奋之余,信手翻读,有感于其中的一些描述:新时期基础教育观中强调重视“生命性”,认为身处青少年时期的孩子,尽管他们拥有生命最宝贵的时候,却并不知道这一时期对于人生的独特重要价值;尽管拥有各种发展的可能,却不知道如何选择,如何学习,如何努力。最最懵懂少年期,正是成长烦恼时。即使让现在的我们回首看这段时光,我们依旧看不清,说不明是怎样度过的。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游戏的暑假,在等待中六年只晃了一晃就走远了。烦恼着作业,烦恼着考试,烦恼着大人的叱骂,这些烦恼也早已飘摇得无影无踪。我的少年时代,远远不像那时老师常挂在嘴上的那句话“你们像早晨8-9点钟的太阳,世界是属于你们的”。虽然这激动人心的话语,曾多少次激发年少的豪情。可仅此而已,我相信那时的世界从来就没属于过我们,相反世界老是悖离我们的意愿,不是吗?曾经眩目的也仅仅是那年龄,那青春的年龄。只有那年龄说明着我们曾经拥有生命中最宝贵的时候啊!重视“生命性”这样的话,确实令我深有感触,如果我们致力于教育与学生的生命血脉沟通,如果可以表达出那天真快乐的真实生命形态,这是幸事!

书中还有这样的一句话:差异的两端可能是白痴,也可能是天才!白痴往往很快被识别,引来更多的关心和帮助;而天才则有可能被看作怪癖、不守规矩等,遭到更多的批评或限制。强求一致,可能扼杀天才。谁能知道从事教育一辈子的老师,又有几人能有幸教到个把天才,却常常要背负扼杀天才的罪名!这是我原来的认识,原来我不懂,现在却明白了,只要我面对学生一天,就必须面对学生的差异。我们很可能由于对人的认识的“偏差”,会固执地让学生变成我们眼中的模样。如果以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才能激发学生身上隐藏的巨大能量,从他们今天的行为中看到明日的辉煌!

《“新基础教育”论》里不乏这样的话,这样的思想:尊重学生,生命的自觉成长。像是一个丢失了理想的人,在重新找寻理想,“新基础教育论”试图让教育者回归理想。就是像她所说:“教师从每一节课中都能得到生命的满足。”语言中有由衷的深情,洋溢的激情,让我不止一次叹服:新基础真的是春天的事业!

培根在他的《读书论》里说过读书有三个作用:怡情、搏采、长才。即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增长知识、开阔视野。即使难读如专业、理论书籍,我仍感激他拓展了我的视野,丰富了我的心灵,纠正了我的偏见。书籍沉默不言, 他等待着人们的开启。

尽管如此,我仍然要毫不隐晦地说,读自己爱读的书,哪怕只是一瞬间也能让你感到生活的意义。因为好奇,想要了解某个人,而去看有关他的书,或他写的书。这是我读书的爱好。“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徐志摩怀着无限深情和热爱称颂的这一女子---林徽因,一直是我的兴趣所在。当有一天我把《林徽因传》纳入我的收藏,我的喜悦难以言喻。她外貌的美丽,活泼的言语,清新的见识,穿过时光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她身上交织着清新与深刻,热情与忧郁,只有风华绝代这个词能写尽其风情与才华。由于她,建筑学亦变得生动,建筑也有了生命,建筑学家俨然就是艺术家的代言。书已看过一年,然而对于这个人,我喜欢。我也喜欢过一些写作家,如中国新锐作家--- 王小波。可惜在他成名之际,即悄然消逝。喜欢他书的人,近年来成几十、几百倍增加。我衷心希望他的书能地久天长。

诚信、严厉、朴实、坦诚 ……诸多品质融于一体,才曰:“君子乎!”这样的“君子”何处寻觅呢?所以我认为孔圣人言之凿凿的“君子”,那是个理想状态。就像一种梦想,一个目标,它是高远的。但它是存在的,存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内心。

“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培根的话,是要我们能领悟读书的各种妙处。或许各种书籍的内在有许多相通处,兼容并蓄,才可显示书的魅力,读书人身上就有博大、精深之气息。曾经有个人说最会写作的,应该是数学学得最好的人。我前面提到的王小波就是其人,我记得他是留美的理工科大学生,-期间在农村插队时,读完一本厚厚的高等代数,在那样黑暗的年代。他在镜子上用蓝色钢笔演算习题,把镜子都写蓝了。他说那是那么美好的岁月!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篇八

在暑假里,我读了《安妮日记》,才知道战争的残酷远非我等未曾经历的日能想象。我们曾有一阵子期盼战争,以为那可以是我们现在的“痛苦”的结束。但事实上,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悲剧是把生命中有价值的东西撕碎给人看,有人做过统计,自从人类社会有历史记载以来,绝对的和平时期只有不到200年。

人类为了征服与反对征服而进行战争的时候,却往往忽略了人类生存的本义。

安妮日记的读书感悟篇九

当我在新华书店寻找书来写读书笔记时,第一眼我就被《安妮日记》所吸引。曾经我不知在哪里听说过,《安妮日记》主要是讲述了一个名叫安妮的犹太少女在二战期间所写的日记,但是具体的内容我并不清楚。于是借着这次“品味书香,诵读经典”活动的机会,我决定就通过阅读这本书来写读后感。

简介:《安妮日记》是以犹太小女孩安妮的视角记述二战期间密室里的人的生活实录。安妮原本居住在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兴起后随家人避难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漫长的25个月内,她用她的笔记录了她在密室里的每一天的成长经历,并对战争、反犹太人主义、与父母的关系、自然、性、宗教等问题进行了反思。

在我读了《安妮日记》之后,安妮作为一名成长中的少女,她在日记中吐露了与母亲不断发生冲突的困惑以及对性的好奇。同时,对于藏匿且充满恐怖的25个月的密室生活的记录,对我的感触颇深。在我查阅了资料后,我深刻的知道:在二战中,法西斯德国对犹太人实行了种族灭绝政策,这是一场堪比南京大屠杀的恶行。

对安妮,我是同情的。作为一位花季少女,没有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与同学朋友嬉戏玩乐,尽情享受生活的快乐。而是相反的,生活在充满恐怖的密室之中,心情抑郁----“星期天的时候,我的精神状态最不好。这时屋子里的人们情绪都很压抑,气氛郁闷得令人窒息。我们听不见外边的一点声音,屋子里这种死一般的寂静笼罩着我,拖曳着我,好像要把我拖到地狱的最底层……我觉得自己像一只被关在笼子的小鸟,被剪去了翅膀,在黑暗中往笼子的栏杆上撞击。“放我出去!”我心中在哭喊,“放我到有新鲜空气、有欢笑的地方去!”

对安妮,我是敬佩的。作为一名少女,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不屈不挠,最终完成了这本伟大的着作,迄今为止,《安妮日记》已经被翻译成65种语言,在世界各国出版了3000多万册,并且该书已被作为二次大战期间纳粹消灭犹太人的最佳见证。

作为21世纪的小学生,我们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成为国之栋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做出自己的一份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