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 母亲的名家散文(大全8篇)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 母亲的名家散文(大全8篇)

ID:4574562

时间:2023-10-13 02:27:41

上传者:书香墨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 母亲的名家散文(大全8篇)

公益活动可以提高社会文明素质,培养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参与公益事业需要坚持不懈地努力,不仅仅关注表面的功绩和成就。这些总结范文展示了公益活动中的成功经验和不足,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篇一

夜里梦到母亲,我哭着醒来。醒来再想捉住这梦的时候,梦却早不知道飞到什么地方去了。

在梦里向我走来的就是这面影。我只记得,当这面影才出现的时候,四周灰蒙蒙的,母亲好像从云堆里走下来,脸上的表情有点儿同平常不一样,像笑,又像哭,但终于向我走来了。

我是在什么地方呢?这连我自己也有点儿弄不清楚。最初我觉得自己是在现在住的屋子里。母亲就这样一推屋角上的小门,走了进来,橘黄色的电灯罩的穗子就罩在母亲头上。于是我又想了开去,想到哥廷根的全城:我每天去上课走过的两旁有惊人的粗的橡树的古旧的城墙,斑驳陆离的灰黑色的老教堂,教堂顶上的高得有点儿古怪的尖塔,尖塔上面的晴空。

然而,我的眼前一闪,立刻闪出一片芦苇。芦苇的稀薄处还隐隐约约地射出了水的清光。这是家乡里屋后面的大苇坑。于是我立刻感觉到,不但我自己是在这苇坑的边上,连母亲的面影也是在这苇坑的边上向我走来了。我又想到,当我童年还没有离开家乡的时候,每个夏天的早晨,天还没亮,我就起来,沿了这苇坑走去,非常小心地向水里面看着。当我看到暗黑的水面下有什么东西在发着白亮的时候,我伸下手去一摸,是一只白而且大的鸭蛋。我写不出当时快乐的心情。这时再抬头看,往往可以看到对岸空地里的大杨树顶上正有一抹淡红的朝阳———两年前的一个秋天,母亲就静卧在这杨树的下面,永远地,永远地。现在又在靠近杨树的坑旁看到她生前八年没见面的儿子了。

但随了这苇坑闪出的却是一枝白色灯笼似的小花,而且就在母亲的手中。我真想不出家乡里什么地方有过这样的花。我终于又想了回来,想到哥廷根,想到现在住的屋子。屋子正中的桌子上两天前房东曾给摆上这样一瓶花。那么,母亲毕竟是到哥廷根来过了,梦里的我也毕竟在哥廷根见过母亲了。

想来想去,眼前的影子渐渐乱了起来。教堂尖塔的影子套上了家乡的大苇坑,在这不远的后面又现出一朵朵灯笼似的白花,在这一些的前面若隐若现的是母亲的面影。我终于也不知道究竟在什么地方看到母亲了。我努力压住思绪,使自己的心静了下来,窗外立刻传来潺潺的雨声,枕上也觉得微微有寒意。我起来拉开窗幔,一缕清光透进来。我向外怅望,希望发现母亲的足迹。但看到的却是每天看到的那一排窗户,现在都沉浸在静寂中,里面的梦该是甜蜜的吧!

但我的梦却早飞得连影都没有了,只在心头有一线白色的微痕,蜿蜒出去,从这异域的小城一直到家乡大杨树下母亲的墓边,还在暗暗地替母亲担着心:这样的雨夜怎能跋涉这样长的路来看自己的儿子呢?此外,眼前只是一片空,什么东西也看不到了。

天哪!连一个清清楚楚的梦都不给我吗?我怅望灰天,在泪光里,幻出母亲的面影。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篇二

父亲的朋友送给我们两缸莲花,一缸是红的,一缸是白的,都摆在院子里。

八年之久,我没有在院子里看莲花了——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院里乘凉。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里添了你们三个姊妹。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半夜里听见繁杂的雨声,早起是浓阴的天,我觉得有些烦闷。从窗内往外看时,那一朵白莲已经谢了,白瓣小船般散漂在水里。梗上只留个小小的莲蓬,和几根淡黄色的花须。那一朵红莲,昨夜还是菡萏的,今晨却开满了,亭亭地在绿叶中间立着。

仍是不适意——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倚斜。在无遮蔽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斜过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也不摇动了。雨声不住的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不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篇三

杨绛

我妈妈忠厚老实,绝不敏捷。

如果受了欺侮,她往往并不感觉,事后才明白,“哦,她(或他)在笑我”或“哦,他(或她)在骂我”。

但是她从不计较,不久都忘了。

她心胸宽大,不念旧恶,所以能和任何人都和好相处,一辈子没一个冤家。

妈妈并不笨,该说她很聪明。

她出身富商家,家里也请女先生教读书。

她不但新旧小说都能看,还擅长女红。

我出生那年,爸爸为她买了一台胜家名牌的缝衣机。

她买了衣料自己裁,自己缝,在缝衣机上缝,一会儿就做出一套衣裤。

妈妈缝纫之余,常爱看看小说,旧小说如《缀白裘》,她看得吃吃地笑。

看新小说也能领会各作家的风格,例如看了苏梅的《棘心》,又读她的《绿天》,就对我说:“她怎么学着苏雪林的《绿天》的调儿呀?”我说:“苏梅就是苏雪林啊!”她看了冰心的作品后说,她是名牌女作家, 但不如谁谁谁。

我觉得都恰当。

妈妈每晚记账,有时记不起这笔钱怎么花的,爸爸就夺过笔来,写“糊涂账”,不许她多费心思了。

但据爸爸说,妈妈每月寄无锡大家庭的家用,一辈子没错过一天。

这是很不容易的,因为她是个忙人,每天当家过日子就够忙的。

我家因爸爸的工作没固定的地方,常常调动,从上海调苏州,苏州调杭州,杭州调回北京,北京又调回上海。

我爸爸厌于这类工作,改行做律师了。

做律师要有个事务所,就买下了一所破旧的大房子。

妈妈当然更忙了。

接下来日寇侵华,妈妈随爸爸避居乡间,妈妈得了恶疾,一病不起,我们的妈妈从此没有了。

我想念妈妈,忽想到怎么我没写一篇《回忆我的母亲》啊?

我早已无父无母,姐妹兄弟也都没有了,独在灯下,写完这篇回忆,还痴痴地回忆又回忆。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篇四

那一年,我的生母突然去世,我不到8岁,弟弟才3岁多一点儿,我俩朝爸爸哭着闹着要妈妈。爸爸办完丧事,自己回了一趟老家。他回来的时候,给我们带回来了她,后面还跟着一个不大的小姑娘,爸爸指着她,对我和弟弟说:“快,叫妈妈!”弟弟吓得躲在我身后,我噘着小嘴,任爸爸怎么说,就是不吭声。“不叫就不叫吧!”她说着,伸出手要摸摸我的头,我拧着脖子闪开,就是不让她摸。

望着这个陌生的娘俩儿,我首先想起了那无数人唱过的凄凉小调:“小白菜呀,地里黄呀,两三岁呀,没有娘呀……”我不知道那时是一种什么心绪,总是用忐忑不安的眼光偷偷看她和她的女儿。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从来不喊她妈妈,学校开家长会,我硬愣把她堵在门口,对同学说:“这不是我妈。”有一天,我把妈妈生前的照片翻出来挂在家里最醒目的地方,以此向后娘,怪了,她不但不生气,而且常常踩着凳子上去擦照片上的灰尘。有一次,她正擦着,我突然地向她大声喊着,“你别碰我的妈妈”。好几次夜里,我听见爸爸在和她商量“把照片取下来吧?”而她总是说“不碍事儿,挂着吧!”头一次我对她产生了一种说不出的好感,但我还是不愿叫她妈妈。

孩子没有一盏是省油的灯,大人的心操不完。我们大院有块平坦、宽敞的水泥空场,那是我们孩子的乐园,我们没事便到那儿踢球、跳皮筋,或者漫无目的地疯跑。一天上午,我被一辆突如其来的自行车撞倒,我重重地摔在了水泥地上,立刻晕了过去。等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医院里了,大夫告诉我:“多亏了你妈呀!她一直背着你跑来的,生怕你留下后遗症,长大可得好好孝顺呀……”

她站在一边不说话,看我醒过来伏下身摸摸我的后脑勺,又摸摸我的脸。我不知怎么搞的,我第一次在她面前流泪了。

“还疼?”她立刻紧张地问我。

我摇摇头,眼泪却止不住。

“不疼就好,没事就好!”

回家的时候,天早已经全黑了。从医院到家的路很长,还要穿过一条漆黑的小胡同,我一直伏在她的背上。我知道刚才她就是这样背着我,跑了这么长的路往医院赶的。

以后的许多天里,她不管见爸爸还是见邻居,总是一个劲儿埋怨自己,“都赖我,没看好孩子!千万别落下病根呀……”,好像一切过错不在那硬梆梆的水泥地,不在我那样调皮,而全在于她。一直到我活蹦乱跳一点儿没事了,她才舒了一口气。

没过几年,三年自然灾害就来了。只是为了省出家里一口人吃饭,她把自己的亲生闺女,那个老实、听话,像她一样善良的小姐姐嫁到了内蒙,那年小姐姐才18岁。我记得特别清楚,那一天,天气很冷,爸爸看小姐姐穿得太单薄了,就把家里唯一一件粗线毛大衣给小姐姐穿上。她看见了,一把给扯了下来“别,还是留给她弟弟吧。啊?”车站上,她一句话也没说,是在火车开动的时候,她向女儿挥了挥手。寒风中,我看见她那像枯枝一样的手臂在抖动。回来的路上,她一边走一边唠叨:“好啊,好啊,闺女大了,早点寻个人家好啊,好。”我实在是不知道人生的滋味儿,不知道她一路上唠叨的这几句话是在安抚她自己那流血的心,她也是母亲,她送走自己的亲生闺女,为的是两个并非亲生的孩子,世上竟有这样的后母?望着她那日趋隆起的背影,我的眼泪一个劲儿往上涌,“妈妈!”我第一次这样称呼了她,她站住了,回过头,愣愣地看着我不敢相信这是真的。我又叫了一声“妈妈”,她竟“呜”地一声哭了,哭得像个孩子。多少年的酸甜苦辣,多少年的`委曲,全都在这一声“妈妈”中融解了。

母亲啊,您对孩子的要求就是这么少……

这一年,爸爸有病去世了。妈妈她先是帮人家看孩子,以后又在家里弹棉花、攫线头,妈妈就是用弹棉花、攫线头挣来的钱养我和弟弟上学。望着妈妈每天满身、满脸、满头的棉花毛毛,我常想亲娘又怎么样?!从那以后的许多年里,我们家的日子虽然过得很清苦,但是,有妈妈在,我们仍然觉得很甜美。无论多晚回家,那小屋里的灯总是亮的,桔黄色的火里是妈妈跳跃的心脏,只要妈在,那小屋便充满温暖,充满了爱。

世上有一部书是永远写不完的,那便是母亲。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篇五

这世界上有无数的灯光明亮着,却未必能照亮人们的心灵,未必能点燃生活的希望。

虽然灯的背景永远是黑暗的,可总有一盏灯凝聚着如火的深情,孕藏着生命的多彩,摇曳着五彩的斑斓。

这盏灯是希望的灯,是温情的灯,是幸福的灯。

我渴望的就是这样的灯光,它为你明亮着,照耀前行的方向。

匆匆赶回家已是深夜,走进小区,四周一片漆黑,走到自家的楼前,唯独有一家灯光明亮着。

在寂静的夜晚,这灯光是如此的耀眼,如此的生动。

我的心海顿时盈满了幸福与感动,因为我知道,那是为我守侯的灯光。

这盏为我点亮的灯,深深地打动了我的心。

一进门,看到的是母亲浅浅的微笑,听到的是母亲柔柔的话语,感受到的是母亲浓浓的爱意。

依偎在母亲的怀里,一天的奔波劳累顿时烟消云散。

无论我多大,无论走得多远,在母亲的眼里我是个永远长不大的孩子,母亲却是我最真实的牵挂。

生活中最平凡、最朴实、最温暖的一幕如灯光弥散开来,柔柔的灯光,暖暖地照亮我的心房,其实,幸福的味道就是这灯光的味道。

在这环绕着温情的灯光中,我感受到的是一份实实在在牵挂,是一份浓浓的母爱。

一缕灯光,一片月色,一份诗意让我有了安静的怀想。

我知道,弥漫在我心深处的就是这样一盏灯。

儿时的记忆中,一盏小小的油灯闪着微弱的光,母亲用她灵巧纤细的手一针一线为我缝补衣服。

学生时代,每到雨天,母亲都会在学校门口的路灯下撑伞等我,是母亲为我撑起了一片晴朗的天空,让我一路享受温暖和幸福。

女儿出生后的每个夜晚,都会看到母亲忙碌的身影。

在柔和的灯光下总能收到母亲递过来的一杯水,一盘点心,一份温情。

受伤的日子,朦胧的灯光成了心中的一道最美的风景,母亲的陪伴与担忧、焦急和关爱都凝聚在无言的感动中。

母爱如灯,总会在疲惫时照亮我的心房,总会在受伤时温暖我的心空。

在我的世界里,母爱是一路的鸟语花香,是挚真挚爱的写意。

是母亲无私的爱,让我懂得了健康重要,懂得了亲情的重要,懂得了珍惜和感恩。

喜欢看母亲甜美的微笑,那笑容比灯光还要美丽。

喜欢听母亲慈祥的话语,那声音比灯光还要明亮。

有了这盏灯,我的世界是光亮的,充盈的。

亲爱的母亲,是您把爱全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

如今您不再年轻,我会用最平常的守候,为您点亮一盏心灯。

我会用人间最纯的情,最真的爱,陪您走过生命中每一个平淡如水的日子……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篇六

母爱如灯,一盏温馨的灯。

“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记忆中,米黄的灯光伴随我成长。

儿时,总感觉到家中那盏煤油灯很光亮,很温馨,就像母亲。

寒冷的冬夜,您伏在床头,那一针一线,是那样的温暖,那样的亲切;您为我掖被子的动作,是那样的温柔,那样的慈爱。

母亲育我,抚我,畜我,长我,爱我,顾我。

现在回想,心头不由刺疼,工作,结婚,生子,奔波,回家的日子越来越少。

前几天看了一篇文章,叫《今生,你还能见到父母几面?》,看后,很震惊,也很自警。

天,今生,父母见面的次数已经能精确的计算出来。

有的离父母很近,却不能常常见面,是我们太关注自己的生活,还是我们太麻木?

不回家看父母,总能在心里找出各种理由,总以为时间很长,这是理由吗?我们不要忘记那盏温馨的灯,不要忘记回家看看母亲,给母亲洗洗脚,唠唠家常。

母爱如灯,一盏起航的灯。

清风吹,船起航。

当我们渐渐长大,求学,求职,身影越来越远离母亲的目光。

母亲,又为我们点燃一盏起航的明灯,给我们照亮远航的路,怕我们迷失方向。

母爱如灯,一盏牵挂的灯。

当我们离开母亲,成立新家,能否还能常常想起母亲的牵挂,牵挂母亲?

当我们的家中灯火辉煌的时候,每一盏灯都有母亲的牵挂。

当我打电话告诉母亲,我要回家看她的时候,她总会说,你工作那样忙,照顾好你们的家庭,我们好好的。

可是她总会提前准备好我们爱吃的饭菜。

于是,我常常不打招呼,想家的时候,买点东西,突然回家。

到家的时候,分明看到母亲惊喜目光,抱着孙子,亲切和媳妇说着话,悄然擦去眼角激动的泪花,我好多次,强忍着不把泪水流下。

心里涌出,母亲,我会常回来看您的。

多少次叫您搬出来和我们一起住,您总说,我们身体很好,还能干,在你们那里住不习惯,你们现在还在奋斗阶段……多少次我不禁哽咽。

母爱如灯,一盏不灭的灯。

一盏盏母爱的灯,汇成了人间伟大的母爱;一盏盏母爱的灯,传颂着中华尊老爱幼的美德;一盏盏母爱的灯,照亮着我们彼此的心灵。

让我们点燃这伟大的母爱之灯,父爱之灯,这是爱的明灯,为自己的孩子照亮前进的路,为自己的父母把爱之灯延续下去,也别人的孩子和父母献点爱心,献点温馨,为整个社会奉献温暖,让人间自有真情。

让我们一起点燃这爱的火焰,为社会和谐付出自己的力量,让母爱的灯,聚集成人间爱的海洋,母爱无所报,人生更何求!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篇七

有这样一个女人,一生都在为你遮风挡雨;有这样一个女人,可以一辈子省吃俭用,目的,就是为了让你更好的生活;有这样一个女人,你痛,她比你更痛,你幸福时,她快乐得就像得到整个世界;有这样一个女人,不论在何时何地,她的心始终都是围着你转。这个人,就是妈妈。

我的妈妈,原谅女儿又在背着你,本想让你看看,但是由于羞涩,每一年写完,不由自主的选择了沉默。为你写文章,是女儿年年必须做的一件事,每到母亲节,我都在你面前只简单说句“妈妈我爱你,妈妈辛苦了。”却在心里深深自责,自责女儿只能在母亲节的这一天,只为妈妈您仅仅写一篇文章,作为表达,祝福。妈妈,灵儿已经二十一岁了,却离不开您的照顾,更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孝顺您。这将是女儿这辈子对您最大最大亏欠。

我的记性不好,时常忘记妈妈您对我的叮嘱:让我常常做家务,少上网,多锻炼。甚至常常开于这样的玩笑。好吃的东西,我总是吃在碗里,望在锅里,您总这样开玩笑“怕我吃?放心,给你留着呢,好的都给你”我是多么自责啊,您总是把一切都给我,我让您享受些,您却为了我放弃一时的惬意快乐,美食佳肴。我好想好想做一次决定,一次不再让您辛苦的决定,做一个只为父母付出,孝顺的好女儿,而上帝却不给我这样一个机会。

妈妈,如果没有您,就不会有今天的我。在未来,我发誓一定一定不会再让您这么辛苦。我是一个不能为您做什么的女儿,我想如果还有来生的话,换我来为您付出,为你和爸爸遮风挡雨。妈妈,母亲节快乐!

母亲的名家散文摘抄篇八

母亲八十三岁了,依然一头乌发,身板挺直,步伐稳健。人都说看上去也就七十来岁。父亲去世已满十年,自那以后,她时常离开深上海的家,到北京居住一些日子。不过,不是住在我这里,而是住在我妹妹那里。住在我这里,她一定会觉得寂寞,因为她只能看见这个儿子整日坐在书本或电脑前,难得有一点别的动静。母亲也是安静的性格,但终归需要有人跟她唠唠家常,我偏是最不善此道,每每大而化之,不能使她满足。母亲节即将来临,杂志向我约稿,我便想到为她写一点文字,假如她读到了,就算是我痛改前非,认真地跟她唠了一回家常罢。

在我的印象里,母亲的一生平平淡淡,做了一辈子家庭主妇。当然,这个印象不完全准确,在家务中老去的她也曾有过如花的少女时代。非常久以前,我在一本家庭相册里看见过她早年的照片,秀发玉容,一派清纯。她出生在上海一个职员的家里,家境小康,住在钱家塘,即后来的陕西路一带,是旧上海一个比较富裕的街区。现在回想起来,那时母亲还年轻,喜欢对我们追忆钱家塘的日子,她当年与同街区的一些女友结为姐妹,姐妹中有一人日后成了电影明星,相册里有好几张这位周曼华小姐亲笔签名的明星照。看着照片上的这个漂亮女人,少年的我暗自激动,好像隐约感觉到了母亲从前的青春梦想。

曾几何时,那本家庭相册失落了,母亲也不再提起钱家塘的日子。在我眼里,母亲作为家庭主妇的定位习惯成自然,无可置疑。她也许是一个有些偏心的母亲,喜欢带我上街,买某一样小食品让我单独享用,叮嘱我不要告诉别的子女。可是,渐渐长大的儿子身上忽然发生了一种变化,不肯和她一同上街了,即使上街也偏要离她一小截距离,不让人看出母子关系。那大约是青春期的心理逆反现象,但当时却惹得她十分伤心,多次责备我看不起她。再往后,这些小插曲也在岁月里淡漠了,唯一不变的是一个围着锅台和孩子转的母亲形象。后来,我到北京上大学,然后去广西工作,然后考研究生重返北京,远离了上海的家,与母亲见面少了,在我脑中定格的始终是这个形象。

最近十年来,因为母亲时常来北京居住,我与她见面又多了。当然,已入耄耋之年的她早就无须围着锅台转了,她的孩子们也都有了一把年纪。望着她皱纹密布的面庞,有时候我会心中一惊,吃惊她一生的行状过于简单。她结婚前是有职业的,自从有了第一个孩子,便退职回家,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成了她一生的全部事业。我自己有了孩子,才明白把五个孩子拉扯大哪里是简单的事情。但是,我非常少听见谈论其中的辛苦,她一定以为这种辛苦是人生的天经地义,不值得称道也不需要抱怨。作为由她拉扯大的儿子,我非常想做一些令她欣慰的事,也算一种报答。她知道我写书,有点小名气,但从未对此表现出特别的兴趣。直到不久前,我有了一个健康可爱的女儿,当我女儿在她面前活泼地戏耍时,我才看见她笑得格外的欢。自那以后,她的心情一直非常好。我知道,她不只是喜欢小生命,也是庆幸她的儿子终于获得了天伦之乐。在她看来,这比写书和出名重要得多。母亲毕竟是母亲,她当然是对的。在事关儿子幸福的问题上,母亲往往比儿子自己有更正确的认识。倘若普天下的儿子们都记住母亲真正的心愿,不是用野心和荣华,而是用爱心和平凡的家庭乐趣报答母爱,世界和平就有了保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