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榆礼赞散文随笔(优质8篇)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优质8篇)

ID:4574740

时间:2023-10-13 02:32:04

上传者:翰墨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优质8篇)

感恩是一种精神,能够让我们更加快乐和开心。怎样写一篇感恩的日记,记录下你内心深处的感激和感动。以下是一些关于感恩的优秀范文,希望能够激发你对感恩的思考和表达。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篇一

在中国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天池的十座高山湖泊中,新疆的天山天池,当数一数二。去过天山天池的人们,无不为那片湖水的高雅、美丽、宁静、清澈而倾倒;无不为那漫山遍岭的塔松,遮天蔽日的云杉而倾心、倾情。可亲爱的朋友,不知你观看过冬日里,那扑面而来的榆林没,只要你用心细看,它将引发你心灵强烈的震撼。

这片榆林,是去天池必经之地;这片榆林,就在临近天池十数公里之处。随公路沿山沟的走势盘旋而上,源自天池的溪水在沟中回环而下,榆林则沿山沟曲折的走势,向天池边逶迤。在中国如此广阔的幅员之内,单单以榆树为林的林区,几乎极难见到;而将榆林定为国家一级保护区,更别无此店。因榆树属慢生树种,胸径一年增加不到半厘米;更因榆树是杂生树种,独自成林极易遭受虫害毁灭。这片榆林,这片高原榆林的呈现,自然让人惊奇不已。

在痕迹勘验中,往往最不被注意的细节,往往最容易被遗漏的细节,独包含最重要的信息。如果不是冬天凋零了万木萧疏,如果不是冬天凋零了这片榆林的叶片,如果不是这片榆林没有了树叶的遮挡,缘何这片榆林能露出本来面目,缘何让人见了这片榆林,顿感惊心动魄的震撼。

披头散发。冬季的榆树已树叶落尽,这片榆林只剩下突兀的枝干,而这片榆树与内地榆树的枝干,大不相同的是,它树冠上的枝条非常浓密;且又非常细软,像细嫩的春柳抽条,细软的像枯发密布;可春柳下垂摇曳,枯发帖服人头,而这榆树树冠上的枝条,则根根怒发冲冠,根根直指苍天;这随风摇荡的枯发,挂着白霜,更夹带着岁月沧桑之感。任谁看到这片榆树,就如见到无数披头散发,蓬头垢面的女人,从沟壑、山峦、雪地中,嘶叫着,向人狂奔而来,无不有惊恐之感。可在这高寒中求生,披头散发,正是为获取更多的阳光,正是为获取生存的强悍。

枝节横生。内地的孩童攀爬榆树,那树干怎么也有几米高;内地的榆树,有如铁的枝干清晰可见。可这里的榆树,主干几乎离地一尺,就开始分出数十枝杈;在分出的枝杈,又迅速分杈;最上面的枝杈,就生长出细软的枯发。以致很多榆树,都找不到主杆,一棵榆树,整个就是枝节横生地生出枝桠一团。生出的这一团团枝节横生,显露着一团团凶险的峥嵘。阴郁乜斜的揣摩着大山,桀骜不驯的蔑视着高寒,深刻复杂就挥别了纯情简单。在这里种活一棵树,比养活个孩子还难。可就在这一个个枝节横生,榆林寻求到了生长的旺盛。

七扭八歪。这里的榆树,无论主干或高或低,无论枝桠或长或短,无论颜色或深或淡,全都七扭八歪,身无一尺直,浑身全是弯。犹如一条条黝黑的巨蟒,遭受重击、重创、重伤,在痛苦的收缩、卷曲、扭动着身躯。这不仅有巨大的伤痛,更有难忍的心伤,不然,何以扭动的如此变形,何以扭动的如此变色,何以扭动的如此变调。每舔疗好一个伤口,就留下一个节结,这七扭八歪的榆林,每棵树都鳞结遍身,每棵树都伤痕遍体,每棵榆树都形态怪异,每棵树都丑陋不堪。这苦痛留下的.伤痕累累,凝结着生存之坚韧,凝结着生长之艰辛,凝结着抗争之不屈,凝结着顽强之不息。

长矛指天。有几棵长的很高的榆树,在枯发密布的树冠顶端,突兀出一根尖尖的枝桠,光秃的像一根避雷针,光秃的更像一把光亮锐利的长矛,直指长天。看着这一棵棵老榆树光秃的顶端,不由让人想起,那一只只秃鹫光亮的头顶,显露出的一种凶悍。如果说,树冠像榆树的羽翼,那伸出的这根光秃的长矛,就是要抢占生命的高端,将又一片树冠横举在寒风凌烈之间,又防止被大风折断,如此自我保护的适者生存,是何等横刀立马的气派。

杂乱无章。作为同一树种的林区,无论云杉、雪松、白杨,均树木粗细有序,树木排列有序,树木生长有序,林区的韵味如诗、如歌、如画。而在这两山之间,沿沟壑逶迤而生的这数十公里的榆林,每棵榆树都择地而生,个性极强,各自为政,只要能避风向阳,各不相依,甚至各自相向。或生于坡,或生于谷,或生于沟底,或生于山崖。整个榆林呈现的就是一片杂乱无章,整个榆林呈现的就是一片无序的争长,每棵榆树枝桠呈现的也是自由纷争的向上。杂乱无章,正是适者的生存之道;弄到杂乱无章,这正是大文章。音乐的变奏、变调,或不依曲调的唱出随心所欲,那是天籁极乐。

也许这都是些不成材的东西,可在这高原高寒中,只要活着,只要生长,只要能为天山撑起一沟一壑的绿叶,那就是榆树对大地的贡献,就是榆树对大山深深的爱恋。甭管枯发多长,伤病几多,面容失色,能将生命之歌,唱响成榆林浩荡,这已是绝代华章,已是奇迹绝响。

谁的生命里,能有这片榆林至死不敢相忘;谁的人生中,能将这片榆林作为人生榜样;谁的旅途中,能将这片榆林作为知己相随,那无论遇到多少磨难,无论身处环境多么凶险,都会不被重用当自用,都会不被溺爱当自爱,都会看到冬天自有冬天的风景,都会感受到冬榆自有冬榆的风采。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篇二

弯弯的江水依偎在城市的怀里,一棵参天古榕屹立水边看着她婉婉约约地远去。虽是临近中秋,依然酷暑难耐,大地就像是一个巨大的烤箱,到处热浪滚滚,唯有这棵古榕树能带给人们一丝清爽凉意。午后,我就躺在这棵大树下乘凉。没有舒服的床席,没有柔软的枕头,没有空调,甚至连一把蒲扇都没有,也顾不得地面凹凸不平,顾不得鼓着绿眼的牛屎苍蝇在头上嗡嗡乱叫,身下垫两张报纸只想躺着眯会儿眼排解一下身心的疲劳。

我们是作为违章建筑拆迁工作政策宣传组来到这个村子里的。这里是城郊结合部,一条出城主干道从这里穿过,政府准备对这里进行统一规划建设。近些年也不知怎么回事,政府城市建设规划到哪里,违章建筑就会如雨后春笋般在那里冒出来。在这棵古榕的周围现在就演绎着这样的戏剧。村民们听说政府准备对这条道路进行扩宽,几天时间在道路两旁的菜地里就建起了一排排违章建筑,有的在一夜间就建了起来。过去人们常说,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这时候,他们连命根子也不要了。我们穿行在这些违章建筑间,但见这些房子头抵头肩并肩,没有一丝儿缝,房顶上也可以跑马了。房子里头空空的`,几根柱子撑着,没有墙体,没有窗户。这样的房子能住人吗?不能。建起来干什么?套钱。每家每户都建有几百上千个平方的违章房,如果政府给拆迁补偿的话,十几万甚至几十万的补偿款一夜间就到手了,现如今还有干什么比这来钱更快的?种地,有的一辈子也挣不到几十万。暴利当前,谁能不铤而走险?古榕树眼睁睁地看着这一切,却无法阻挡这一切的发生。

拆迁!为了法律的尊严,为了规划的严肃性,政府被逼上了梁山。几百名机关干部进驻到了村里,挨家挨户去做宣传动员工作,说服村民们自己动手拆除违章建筑。我们这个小组负责的一户人家,自己在外打工,却出钱由亲戚帮建了两栋违章建筑,我们通过其在家的父亲联系上他,回信说,大家会拆他也会拆。那段时间,党员会、村小组长会、村民代表会连轴地开,说政策、讲道理、摆厉害、话得失,但是在潜在暴利面前一切的话语都是那样的苍白,人们无动于衷。

人们都说,拆迁是天下第一难事。自主拆迁的期限到了,强拆势在必然。有那好事者鼓动村里的老人、妇女端着凳子坐到了马路上,道路被堵了,一堵就是几个小时,喊不开,劝不走,他们要捍卫自己的私利。政府要捍卫法律的尊严、国家的利益。于是那打人的,那牵头闹事的被警察带走了。这样的一幕谁都不想看到,这样的结果谁都不想拥有。但是事情常常不随人愿。

我们在古榕树下呆了一个多月,与古榕树一起看过了国庆六十周年大阅兵盛况,每天都把发生的事说与古榕树听,冠盖如华的古榕树默默地看着、听着,从容淡定地伸张着虬劲的枝条,享受着阳光的普照,它这样已过了一百年甚至几百年,以至达千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问过一位随行和尚:“江上有多少船只?”和尚答道:“两只。一曰名,一曰利。”世人追名逐利乃是常事,在浮世里如何寻求属于自己的那份名和利,却不是谁都能处理好的。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篇三

黄河,长江

自然之水

从天而降

冰层在强烈的日光

照耀下慢慢融化

涓涓淙淙

汇成小溪

汇成江河

万物苍生

有了水,就有了

活的生命细胞

一处雕塑

命名为“黄河之母”

雕塑中,一个沉睡的婴儿

安然卧在摇篮里

年轻的母亲

摇啊摇!

婴儿的笑容多么美丽

母亲亲吻着婴儿

多么慈祥温柔

让人难忘的亲善瞬间

一个炼铁高炉

火光冲天

工人们不畏热流

操控着机器

成吨的铁水从高炉

倒出

工人们汗流浃背

劳动者多么光荣

崇高的劳动令人自豪

湖面上坚冰被渔民凿开

渔民撒下一张大网

等了许久,收网

许多鱼儿被捞上来

欢快的在冰面上扑腾

看着丰收的年景

渔民冻红的双颊

露出满意的笑容

一块水稻田

已经露出成熟的金黄色

在阳光照射微风吹拂下

有些倒伏

农民手拿镰刀

挥汗如雨

辛勤的劳作化成丰收的喜悦

有了这片土地

年年收获

沉甸甸的日子也就有了指望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篇四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伐纣,“诸侯兵会者四千乘”,其中有蜀国参加。从此时算起,古蜀道的出现至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伟大诗人李白在他的名作《蜀道难》里,开篇就感叹道: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蜀道作为我国古代建造时间最早、存在年代最久、跨越朝代多、沿用时间最长、线路最艰险复杂的古交通要道,曾在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交通史上发挥过极其重要的作用。“蜀道”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蜀道包括全国各地通往古代蜀地的道路。而狭义的“蜀道”通常是指陕西、甘肃连接四川的通道。为了区别陕西与四川的秦蜀道,我们把甘肃通往四川、陕西的古道命名为陇蜀道,以体现它的独特地位和价值。陇南九县区有丰富的蜀道“交通遗存”,尤其是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在秦陇与巴蜀之间,起着关键连接作用,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行政建制或者交通要道而言,在历史上均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古蜀道以翠云廊古柏为代表,实现了道路长程绿化,古道中的悬空栈道结构,是山区道路建设中资金耗费最少、破坏环境最小的方式,古蜀道融合了巴蜀文化、三国文化、西南少数民族文化等多种因素。这些特点,都让古蜀道更具有了人文和自然相结合的特点。古蜀道在历史上沟通成都平原至关中平原,融会贯通着沿线不同地域的建筑、文学、民间文化、衣食住行、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成为西部最有影响和最为繁忙的文化与经济交互传播的线路,也是跨越西南与西北最活跃和最兴旺的商贸线路,不仅直接促进了区域间的物流和人际交往,也影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和往来。

古蜀道交通邮驿系统及其遗存,也见证了古代中国邮驿制度的高度文明,是人类信息传播方式和古代交通组织的杰出代表,保存着秦汉至今丰富的历史信息,完整地记录了人类交通发展和多元文明融合的历史进程,是人类交通史上重要的里程碑和文明对话交流的结晶,具有特别的保护传承价值。

清代诗人乔钵有诗赞美:“剑门路,崎岖凹凸石头中。两旁古柏植何人,三百里程十万树。翠云廊,苍烟护,苔花阴雨湿衣裳,回柯垂叶凉风度。无石不可眠,处处堪留句。龙蛇蜿蜒山缠互。休称蜀道难,莫错剑门路。”从此,“翠云廊”成为这条绿色长廊的雅称,而柏树当之无愧是翠云廊的主角。翠云廊以剑阁县城为中心,东南至阆中,西南至梓潼,北至昭化,是古蜀道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古柏雄健挺拔,根茎虬结,风姿绰约地守护着不到两米宽甚至已经没入泥土草丛的古蜀道。

据文献记载和科学工作者对现存古柏研究考证以及民间的传说,古蜀道上大规模植树有6次。第一次是秦朝。秦始皇修筑阿房宫,曾在蜀中大量伐木。蜀中百姓怨声载道,秦始皇倡导在驿道旁植树,还下令在全国各驿道种植松柏,以显示天子的威仪。这次植的树称为“皇柏”。据考察,凡胸径两米以上的古柏,树龄约多年,应是秦代所植。三国以后,东晋、唐朝、北宋、明朝都重视在古蜀道上种植松柏。如此历经多个朝代,跨越一千五百多年的官方植树行为惊世罕见。历届州官在上任离职时都要登记造册、清点移交,并制定了“官民如山,相禁剪伐”,“偷伐蜀道古柏者格杀勿论”的制度。据考证,翠云廊上有13株古柏树干直径都在2米以上(约五、六人合抱),确实是在三国或更早时期种植,历经岁月沧桑而完好无损。”先秦古蜀道上的“状元柏”就是这样一棵古皇柏。

陇南存在着大量古蜀道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最具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的有:祁山道,陈仓道,阴平道和陇蜀道。

祁山道

祁山道起于天水,经天水郡、平南、小天水、礼县盐官、祁山、西和长道、石堡、汉源(西和县城)、石峡、成县纸坊、成县城到达徽县城,之后或南下经水阳姚坪翻越青泥岭到陕西略阳,诸葛亮六出祁山,两次就走的这条线路;或绕开青泥岭经徽县大河店、王家河、白水峡到陕西略阳。祁山道北连丝绸之路,南通陈仓道,直达金牛道。祁山道与广义的阴平道之间也有道路相通。如从盐官向西经礼县城后或北上武山马坞与武山县城相连,或西行经礼县石桥、西和大桥、康县太石、平洛到望关;在成县也可以经西狭古栈道、翻越太石山、过康县平洛到望关;在望关既可以经安化到武都与阴平道相接,也可以经长坝、巩集、白马关、大南峪、窑坪出陇南,再经陕西木瓜园到略阳,继续往东到汉中;还可以经长坝、黑马关、咀台(康县城)、岸门口、铜钱、阳坝、托河出陇南,经陕西燕子砭南下四川。

陈仓道

陈仓道途径陇南徽县和两当县境内,留下了非常重要的蜀道文化遗产。陈仓道起于宝鸡西南大散关,经凤县、两当县、徽县后翻越青泥岭直达略阳、汉中,是修建最早的'蜀道。陈仓道在两当县、徽县的里程约120公里,特别是徽县的青泥古道更是远近闻名。唐肃宗乾元二年,杜甫入蜀途径青泥岭时,也发出“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功山》)的感叹。

阴平道

阴平道为名副其实的川甘捷径,早在汉晋时已经是阴平郡境内之陇蜀通道,三国时魏国大将邓艾经阴平道伐蜀成功更使其天下皆知。当时阴平道起于阴平郡,即今甘肃文县鹄衣坝(文县老城所在地),途径文县县城,翻越青川县境的摩天岭,经唐家河、阴平山、马转关、靖军山、清道口,到达平武县的江油关(今南坝镇),与金牛道连接。后来阴平道从文县继续沿白龙江河谷北上经武都、宕昌、岷县、最后抵达临洮(狄道),从成都直接通向陇西地区。

陇蜀道

陇蜀道文化是迄今为止陇南历史文化中内容最丰富、涵盖范围最广、历史影响最深远的重要文化线路。陇蜀道线路文化的主要内容包括:构成陇蜀道路线的城镇、村庄、驿站、栈道、桥梁、码头、寺庙、关楼、古塔以及古代石刻、摩崖造像、书法、壁画、诗歌、游记、名人踪迹、神话传说等内涵丰富的文化元素,还包括山脉、河流、陆地、植被、关隘、珍奇动植物、古老的行道树等和路线紧密联系的自然元素。蜀道文化线路由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静态遗产与动态遗产、可移动文化遗产与不可移动文化遗产、古代文化遗产与近现代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样性要素共同构成,可以说,蜀道就是古代甘、陕、川之间的生命之路、智慧之路、战争之路、邮传之路、贸易之路、石刻之路。通过“祁山道”文化线路把礼县、西和、成县、康县的伏羲文化、秦早期文化、仇池故国、西狭颂、茶马古道等历史文化,把乞巧、春倌等民俗文化,把盐关镇、红川镇、祁山、晚霞湖、西狭、梅园沟等西汉水流域的文化名镇、自然风光等连接起来。通过“陈仓道”文化线路可以把两当县、徽县的果老文化、“新修白水路记”摩崖石刻、两当号子等历史、民俗文化,把伏镇、青泥村、云屏、三滩等文化名镇名村、自然风光等连接起来。通过“阴平道”文化线路,可以把文县、武都、宕昌三县的阴平故国、武都故国、宕昌故国等历史文化,把白马人民俗、高山戏、氐羌风情等民俗文化,碧口镇、哈达铺镇、摩天岭、天池、万象洞、官鹅沟等白龙江流域文化名镇、自然风光等连接起来;陇蜀道文化线路(文化遗产)涵盖陇南九县区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生态、生产生活、旅游名胜、风物特产的方方面面,是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总和。陇蜀道文化核心是三国文化,以线带点地涵盖陇南的特色地域文化,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泛。可以说,陇南的文化名镇、重要遗址、风景名胜都分布在陇蜀道上。陇蜀道沿线的文化就是陇南特色文化,挖掘、整理、保护和创新陇蜀道文化,就是发展陇南特色地域文化。

近年来,陇南做了许多蜀道申遗工作。陇南参与蜀道申遗的过程,就是对本市蜀道文化价值的挖掘整理弘扬过程,是对蜀道沿线即将消失濒临灭绝的文物、民俗、生态给予抢救性保护的过程,也是为本市打造一条新的具有世界品牌的旅游线的过程。这项工作自启动以来,得到了市内、省内,以及周边广元市、汉中市等地广大蜀道文化专家学者、研究者的大力支持,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就陇蜀道文化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撰写了大量陇蜀道文化方面的论文。,陇南将陇蜀道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创新,列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陇南特色文化大市建设的重要内容,在工作布局中提出了“建设陇蜀道文化发展带”的战略构想。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篇五

常常看到清代有“发配宁古塔”这样“判决书”,却一直不知宁古塔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宁古塔在千里冰封的东北,咋一听地名很朴拙,很有几分诗意。想象中的宁古塔一定是一座老态龙钟的、有几只寒鸦在塔尖上咶噪、有几挂风钤在塔檐上叮当作响、孤独地在夕阳中伫立的历史遗存;一定像电影里的恐怖奇幻的古塔一样:几乎坍圮的塔身,风化皴裂的石缝,石缝中伸出的苦楝子虬枝和枯黄蕨叶在朔风中晃动;白昼有雀鸟喧闹,夜晚有蝙蝠出没....

丙申初春,千里冰封的东北牡丹江依然寒气袭人。因接受纪念在佳木斯勇拦战马抢救少年儿童而献身的刘英俊烈士牺牲50周年大型纪念活动策划任务,我从佳木斯来到了牡丹江(刘英俊烈士祖籍山东,出生在长春,入伍在牡丹江,牺牲在佳木斯,为纪念他壮烈牺牲50周年,中央军事频道和地方举行三地纪念活动),又在海林市文化局、体育局的邀请下来到了美丽的海林,这才走进了宁古塔这个印象中神秘而又肃杀的地方......然而,想象归想象,宁古塔并没有塔,名字是满语的音译,宁古汉语是六的意思,塔是个的意思。哈哈,有意思,原来这个宁古塔在汉语的中表示的,仅仅是一个叫做“六个”的地名而已呀。

如今的宁古塔,已经不见了过去的城池,留在我眼前的只有那一片颓废的废墟,还有这颗宁安哈达古榆。千年古榆,禀天地之灵气,承日月之精华,受阳光雨露之滋润,以大地长生之呵护,历尽沧桑,饱经风霜,阅人间之春色,观朝代之更迭,成了海浪河历史的写照和宁古塔流人文化的见证,也成了哈达人民的骄傲,因此被当地民众敬奉为能够赐福降安的神树。哈达古榆,那伸向天穹的的高高的`树干,和那系满用来祈福的红布条的长长的杈桠,向人们诉说着辽金以来的那些千百年来的流人故事和宁古塔独特的流人文化......

想想当年,流人给家人书信中所描述的宁古塔,是“寒苦天下所无,自春初到四月中旬,大风如雷鸣电激咫尺皆迷,五月至七月阴雨接连,八月中旬即下大雪,九月初河水尽冻。雪才到地即成坚冰,一望千里皆茫茫白雪。”故有曾言曰,“人说黄泉路,若到了宁古塔,便有十个黄泉也不怕了。”

哈达古榆,你在风雨里站立了一千多年,曾记得从你身旁经过了多少流人,又何曾想到过宁古塔能有今朝的繁茂景象?与其说是天地灵气滋养了你历经千年风霜雪雨而一点未减葱茏之气,倒不如说是你已经预知到了历史的长河,会给你浇灌出一个苦尽甘来的盛世繁华,你才这样顽强的活着,活着。

心里有梦,就会有春天;心里有梦,就会有温暖;心里有梦,就会有希望,心里有梦,再苦再难也不会倒下。这个豪迈的梦,你已经从辽金做倒了今天。

明天,已经不是梦......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篇六

夜深了!一切又回归安静,月光优美的洒落大年夜大年夜地,万物没有凌晨的热烈鼓噪,只有那公寓的万家灯火,像是妈妈在细语。“该进屋里了!”我展开眼,朝着光辉走去,只有那榕树依然鹄立,它不会“停格”,也不会画下“休止符”,它正在吹奏一首礼赞生命的交响乐,乐声盈溢在温柔的月光与满天的繁星之中,伴跟着我的身影,它静静地注目,彷酚靡恢止匕的眼神,目送我的离去。

凌晨,第一道金黄色的曙光洒落大年夜大年夜地。这时,你是否看见正在公园中打着太极拳的.白叟,他们固然已是满头白发,却让人认为苍劲有力,和蔼可亲;声音雄浑、办法沉稳,因为他们拥有的是心理上的年青,他们拥有的是年青的活力与朝气,他们所追寻的梦依然是经久而弥新,他们没有一丝一毫的意态阑珊、老气横秋,他们在――礼赞-生命。

凌晨,金色的阳光,唤醒了熟睡中的人们,于是毂击肩摩的街道有了新的生命力:投入工作行列的上班族,背着书包上学的莘莘学子,他们满怀着幻想与幻想,不好高鹜远,能踏扎实实,他们居心去创造新的事物、体验新的生命,他们交错成这城市最美丽的画面,他们也在――礼赞-生命。

午后,一阵骤雨,小草扭捏的身躯,将近不支倒地,树上的鸟儿,水池的青蛙,也纷纷逃离;然而大年夜大年夜雨过后,小草依然挺拔,经历了一场魔难的浸礼,伴跟着天上的彩虹,青蛙与鸟儿正合奏着天籁般的乐曲!

夜幕低垂,庭中一棵齿豁头童的榕树,正在对我倾诉着生平无怨无悔,点点滴滴的快活时光。我垂头冥想,沉醉在温柔的梦境里。榕树枯黄的叶子,是他对生命勇于寻求的表征,它那稠密的树荫,曾经让人们在它的怀里乘凉、憩息!也许它如今有些憔悴,但它的枝干依旧如昔,只是多了岁月的陈迹,它仍是如斯挺拔矗立!生命也是如斯,你可以舍弃一切,但你却摈弃不了生命的本质;它,是完美的,它,也是生命最始与最终的妄图,这一切都近乎完美,而如许的完美恰是榕树对生命的礼赞,榕树的茎叶,甚至连它身上的小虫,都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即使电光石火,至少它曾经拥有过,这棵老榕树,它谅解了一切,有如母亲般收受接收大年夜大年夜地,也为这大年夜大年夜地点缀了最美丽的一页。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篇七

你仙风道骨,鹤发童颜,

在西辽河畔巍然傲立。

诉说着千年的故事,

书写着令人费解的神奇。

你是东方第一树,

你是华夏第一榆。

你是何年何月何人所植无从考证,

但我相信你是苍天播种,大地孕育。

你曾用甘甜的榆钱挽救了少年耶律阿保机,

你还接待过明成祖朱棣,

你被一位有道高僧誉为“蟾宫之桂”。

你还用清冽的甘泉款待过康熙大帝。

十个世纪的漫长时光,

三十六万五千个日日夜夜,

你经历了多少硝烟战火,雷电风雨的洗礼,

你吸取了多少日月精华,天地灵气。

四季轮转,周而复始,

使你兼备了人的情感,神的威力。

不然你缘何能演绎出那“神兵拒匪”的故事,

又怎能“九九折枝”为一代伟人的仙逝而自断其臂?

你虫不生长鸟不居,

常滴甘露为人除顽疾。

你是那样的超凡脱俗,不可思议,

莫非你真的是圣水滋润,蛇仙护体?

你用极富神韵的身姿点缀着塞外草原,

你以颇具神秘的色彩装扮着一年四季。

春日,你芽苞泛绿早早报道着春的'消息,

继而为大自然献出密密匝匝的一树金币。

盛夏,你无私地撑出绿荫一片,

供人们避暑乘凉,享受那清风习习的惬意。

深秋,你那被风霜染红的盛装久久不愿脱去,

同辛苦一年的人们分享丰收的乐趣。

严冬,你裸露出田垅一般的肌肤笑傲寒风,

一任霜雪亲吻着你那无以计数的龙爪龙须。

这就是你,让人魂牵梦萦的东方神树,

这就是你,古榆文化的象征——华夏第一榆!

古榆礼赞散文随笔篇八

既不是享受也不是悲伤

而在与每个明天

比今天更远更长

――生命礼赞

这是我偶尔见读到的一篇小诗,但自从它进入我眼睛的那一个刻开始,便注定了一切。

我们的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都只有一次,它的贵重不言而喻,而现实中的人们往往将它的一天一天挥霍,可人们说:“还有明天!”

可又有那个人算过我们的一生中有几个明天!它并不多,只是我们的大脑欺骗了我们!每个人的一生中的明天是有限的!我们不妨,充实过好每一天,来礼赞生命。就从现在起,怀着一个目标与找到一条道路,坚定不移,执着勇敢的走下去!没必要计较于最后的结果!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怎样华丽和伟大的结果!当你两鬓斑白的时候,你回想自己那充实有意义的一生的时候,你我的心自然也为平静与淡泊!目标不分贵与贱!

有的人的目标是那么伟大与高远。可是到头来,他又一定做到了吗!人固然要一个伟大的理想,可那些人最后还不是把它抛到了九霄云外,让它烟消云散呢!古人云:“无志者常立志!”说的也不过是这些人罢了!

也许有一天,你我都老了!可我们的往事是那样的有意义,不是碌碌无为,悔恨终生。那亦是一个让你我满意的结果了。

看,走吧。愧花正香,月色正明!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