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 中班音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优秀8篇)

最新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 中班音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优秀8篇)

ID:4578454

时间:2023-10-13 04:21:51

上传者:影墨 最新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 中班音乐公开课一等奖教案(优秀8篇)

教案需要经过反复修改和完善,以保证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和教学效果的提高。下面是一些四年级教案的范例,供大家参考,希望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灵感和启发。

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1、欣赏歌曲《胆小鬼》,理解歌词的内容,初步学唱歌曲。

2、观察教师的动作提示,尝试用拍手的方法掌握歌曲中的休止符的时值。

3、明白自己吓唬自己就是胆小鬼,知道害怕时可以寻找成人帮助。

5、能唱准曲调,吐字清晰,并能大胆的在集体面前演唱。

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1、喜欢欣赏杨柳青年画,感受并体验年画欢乐、喜庆的气氛,激发孩子热爱家乡的情感。

2、学习有序地观察、欣赏年画,能大胆表达自己对画面的理解。

3、感受音乐的欢快热烈的情绪。

4、对音乐活动感兴趣,在唱唱玩玩中感到快乐。

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教学目标]

(一)认识汉乐府民歌主要继承了《诗经》的现实主义传统;两汉及魏晋南北朝是古代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认识本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学习本诗通过人物对话及在尖锐的矛盾冲突和曲折盾冲突和曲折的情节发展中塑造人物的特点。

(三)学习本诗的铺陈、比、兴手法。

教学难点

1.通过人物对话分析理解男女主人公的真挚感情。

2.把握作品的深刻思想内容,理解作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导入。

谁记得,《木兰诗》选自何处?北朝民歌。

师:乐府诗歌是自《诗经》、楚辞之后而兴起的,是文学史上的珍品,《孔雀东南飞》与《木兰诗》齐名,与之并誉为“乐府双璧”。

谁能讲讲关于“乐府”和“乐府诗”的知识呢?

乐府诗是指一种合乐的古诗,因传自乐府官署而得名。乐府原为汉武帝刘彻设置的音乐机关,专事制作乐章并采集整理各地民间俗乐和歌辞,分别用于朝廷典礼和宴会上演唱。这些乐章、歌辞,后来就叫“乐府诗”,成为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历魏晋南北朝至隋唐,乐府诗的范围逐渐扩大,一些虽未合乐而袭用古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体裁的作品,也统称为乐府。

因此,“乐府”,就成了一种诗体的名称了,其中属于汉代的就叫“汉乐府”。两汉乐府诗体裁以五言为主,兼有七言和杂言。句式灵活自由,语言流畅,通俗易懂、琅琅上口,生活气息较浓。乐府诗主要保存在《乐府诗集》。

3、课本所选的这首《孔雀东南飞》最先原题是《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后又有人将其题作《焦仲卿妻》。后人又取诗歌的首句,题为《孔雀东南飞》。它是中国最早的长篇叙事诗。师: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过: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我们的文章演绎的又是怎样的一段爱情?让我们继续学习诗歌《孔雀东南飞》。

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清规戒律。“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看诗歌的发展,《孔雀东南飞》与《诗经》、《涉江》有什么不同?(《诗经》、《涉江》是抒情诗,《孔雀东南飞》是叙事诗。)

明确:(1)、主要人物:刘兰芝、焦仲卿、焦母、刘兄(2)、矛盾冲突:有“遣与被遣”、“休与不休”、“爱又难爱”、“嫁与不嫁”等,其中焦母与兰芝的矛盾构成故事的主要冲突,也是焦、刘爱情悲剧的根源。

(3)、情节内容:请归

求情

叙别

被遣

结誓

还家

拒媒

避婚

死别

告母

徇情

合葬

3、这首诗讲述了什么故事?

它叙述和描写了东汉末年庐江郡小吏焦仲卿和妻子刘兰芝的爱情婚姻悲剧:东汉建安年间,才貌双全的刘兰芝和庐江小吏焦仲卿真诚相爱。可婆婆却对兰芝百般刁难。兰芝毅然请归,仲卿向母亲求情无效,夫妻只能话别,双双“誓天不相负”。兰芝回到娘家,慕名求婚者接踵而来,先是县令替子求婚,后是太守遣宰为媒,兰芝践约抗婚,然而其兄恶言相向,兰芝不得已应允太守家婚事。仲卿闻变而来,夫妻约定“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兰芝出嫁喜庆之日,刘焦双双命赴黄泉。

4、按什么顺序叙述?时间顺序。以什么为线索?以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爱情和封建家长制的迫害为矛盾冲突的线索,按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别离、抗婚、殉情的悲剧发展为线索来叙述。写作这首诗歌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否定什么?肯定什么?揭露了封建礼教破坏青年男女幸福生活的罪恶,歌颂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忠贞爱情和反抗精神。

课文分析

1、概括诗前小序的内容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结局,作诗的缘由。

2、诗歌开头“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起什么作用?

兼用比兴,以孔雀失偶来暗示夫妻离别。孔雀徘徊反顾为全诗奠定深沉悲哀的基调。统摄全篇,引起下文故事。

3、尾声化为鸳鸯充满了什么色彩,结构上有何作用?

浪漫主义色彩,呼应开头寄托人们追求恋爱自由,生活幸福的强烈愿望。

1、第9段,“鸡鸣外欲曙……精妙世无双”。用了什么手法?

生:本段用了铺陈、排比的手法。

师:能给大家具体解释一下铺陈吗?铺陈,即铺叙,详细地叙述。

师:请用本段中的一个词概括它的内容。严妆

这段描写由足至头、至腰至耳、至指至口、至步,一连串渲染夸张的铺陈排比,不但写出人物的外在美,更写出人物的人格美。美就美在她的沉着、镇定,美就美在她那特别的涵养。

这一段文字优美,请同学们倾听范读,认真揣摩品味它的妙处。

2.师:诗中有多处使用了铺陈排比手法,同学们能否再找出一两处。

第2段“十三能织素……十六诵诗书”,写出了刘的聪明能干。

从13岁说到17岁,一一道来,是否太繁琐?本段还用了什么手法?

不繁琐。这是纵的铺陈,按时间顺序,意在强调兰芝多才多艺,很有教养。罗列数字,应作互文看,交叉叙述。

它与情节的发展有什么关系?

为下文兰芝被休作铺垫,以激起读者的同情。

第13段有类似的内容,是不是有点重复?

不重复。更突出兰芝从小聪明,很有教养,并且转换了叙述的角度,使文章显得错落有致。

3.学生读“交语速装束……郁郁登郡门”(21段)

富有、有权势。

那么刘兰芝对这富有的郡守感兴趣吗?

不感兴趣。她嫁给郡守完全是兄长的逼迫。

她的心思依然在焦仲卿身上,那她想怎么做呢?

“等待焦仲卿来迎娶她”。

所以作者不惜笔墨,浓墨重彩,写太守办喜事豪华排场——

衬托出刘兰芝不为富贵所动的节操,她对仲卿的爱和忠贞经得起任何严峻的考验。而且太守家的喜和兰芝明为允婚、暗作死计的悲凉心境形成对照,强化了悲剧性。

“十五府小史,二十朝大夫,三十侍中郎,四十专城居。”;“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课后同学们注意体会比较。

铺陈、排比手法,夸张、渲染地写尽人或事的各方面情态。它实际上也就是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只是受汉大赋的影响,描写更加细腻更加淋漓尽致,往往一气贯注,渲染某种氛围和情绪。赋,一般分为三类,赋景观物象、赋事态情状、赋人物形象。赋是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手法,如《沁园春?长沙》上下阕均用了赋,平时要注意鉴赏并运用。

去掉诗的开头、结尾,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性。去掉后与原诗进行阅读比较,体会艺术效果有什么不同?分别说一说它们的作用。

“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以孔雀徘徊起兴,有统摄全诗,引起故事的作用;以美禽恋偶比喻夫妻分离,用具体的形象渲染悲剧气氛,奠定全诗哀怨悱恻的感情基调。比兴手法在现代的一些流行歌曲中亦常有运用。如《花心》:“花的心藏在蕊中,空把花期都错过。你的心晶莹剔透,心中一定还有梦。”

尾声。在刘、焦合葬的墓地,松柏、梧桐枝枝叶叶覆盖相交,是为连理枝,象征了爱情的不朽。合葬化鸟,生不能相守,死要化作比翼双飞的鸳鸯鸟。“相向鸣”,是他们爱情与幸福的歌唱,悲愤与压抑的控告。结尾的浪漫主义手法,反衬现实,寄托人们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在结构上,结尾的鸳鸯双飞和开头孔雀失偶遥相呼应,体现了构思之巧妙、用心之良苦。

故事的尾声与我国一些民间文学相似,“彩虹万里百花开,蝴蝶双双对对来,天荒地老心不变”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的“七夕相会”。这是人物形象的浪漫主义发展,闪现出无比灿烂的理想光辉,使诗文起了质的飞跃。

主要情节

兰芝是不愿离开焦仲卿的,为什么她要自求遣归?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君家妇难为”

兰芝遣归是焦母逼迫的,为什么兰芝在离别前还要向焦母告别?这表明兰芝从小受过很好的教养,有礼有节,举止得体。

这个比喻第一次出自刘兰芝之口,表示刘兰芝对爱情坚贞不渝,永不变心。第二次是焦仲卿说的,他用这个比喻来责问刘兰芝为什么改变初衷。表明人物之间产生了误会,出现了分歧。这两次比喻和故事情节的发展是一致的,并能推波助澜,使情节曲折起伏,生动感人。

兰芝是忠子爱情的,为什么最后还是允婚了,这岂不破坏了兰芝的形象?

兰芝殉情之意早巳决定,允婚是假,殉情是真。如果兰芝不允婚,就没有后面太守家准备迎亲的一节,便达不到加强悲剧气氛的效果。

联系上下文,理解“黄泉共为友”的含义。

分析:在揭示了婆媳之间的矛盾后,焦仲卿明确地表示要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以此来向焦母求情。说明仲卿对爱情的珍惜和忠贞。

联系全文,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1)向焦母求情时,仲卿表示与兰芝永不分离的决心:“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2)在焦母的压力下——仲卿则表示了他坚定的信念:“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4)在送别兰芝的途中,仲卿还是信誓旦旦:“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负!”(5)在得知兰芝改嫁的消息后,一线希望已绝,他毅然表示:“吾独向黄泉!”(6)兰芝已死,活着又有什么意义?于是他——“自挂东南技”。

由此可见,焦仲卿一直追求幸福的爱情生活。后来的一切活动,都发端于“黄泉共为友”。可以想象当初说这句话时,焦仲卿已抱定了宗旨:要是爱情破灭,就以死相抗!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进一步理解“黄泉共为友”。

分析:故事发生在“汉末建安中”。当时的背景是: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的那套伦理纲常逐渐占据了统治地位,并发展到了相当完备严密的程度。在婚姻制度方面就规定有“七出”、“天下无不是之父母”等等清规戒律。

“天下无不是之父母”,这正是焦、刘悲剧的根本原因。在这一时代氛围里,在焦母的淫威下,焦仲卿敢于站在兰芝一边,表明与兰芝“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的坚决态度,实在是难能可贵的。面对儒家所规定的封建家长制度、封建礼教,焦仲卿举起的那面反抗的旗帜,无疑是茫茫长夜中的一道闪电!人物性格分析兰芝:聪明多才,知书达理,不慕荣利,坚强、反抗。

焦仲卿:他是兰芝向封建家长制和封建婚姻制度作斗争的伙伴,有正义感,重感情,守信用,有刚强的一面。但也有懦弱的一面,对母亲的责难默默无声,斗争无力。没有兰芝斗争彻底,它也是封建社会的受害者。

焦母:突出的反面形象。他是一个极端蛮横无理的的女性。对于兰芝和仲卿的美好爱情,毫无认识和同情,一意专行。对仲卿软硬兼施,目的是要仲卿速遣兰芝,以维护他的家长威风,是封建家长制的代表。

刘兄:反面形象,性行暴戾,趋炎附势,丑态毕露,典型的市侩形象。

1.兰芝没有遵从封建礼教的妇德要求,“本自无教训”,“举动自专由”,虽然温顺,能干,但骨子里有倔劲,因而为焦母所不容。

2.兰芝多年不育,焦母为传宗接代考虑,找借口驱逐兰芝。

3.焦刘两家贵贱悬殊,门第不对,焦母见异思迁,为娶进罗敷而逼走兰芝。

4.焦母无法理解也不能容忍仲卿与兰芝间真挚热烈的爱情。(焦母丈夫早逝,恋子情结)《礼记?本命》中载:“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焦母迫害刘兰芝用的是第一条。《礼记》中还规定:“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焦母压制焦仲卿用的就是孝顺这一条。刘兰芝回娘家后,也受到家长制的威压。那么刘兰芝、焦仲卿是不是从根本上反对这些封建教条呢?不是。刘、焦两人所反复辩解的是他们并没有违反这些封建规范。因为他们不能,这才是悲剧中的悲剧。

你认为此诗最有价值的是什么?

几千年来,封建礼教、家长制等传统文化的冷漠与残酷,使无数美丽的爱情成为“牵牛织女”,化作“双飞蝴蝶”,飞出“东南孔雀”。

爱情是美,爱情是诗,爱情是一首永恒的歌!我们的古人历尽了爱情的沧桑,饱尝了爱情的悲苦。让我们牢记这些血的教训,珍惜这人间每一分美好的感情。

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中班的幼儿喜欢唱歌,但是他们对于音高的把握不准确,所以常常听到他们唱歌有跑调的情况。而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能分辨不同音的音高是音乐活动所必须要掌握的能力,于是本次活动结合主题《秋天》让孩子们在游戏的过程中尝试分辨sol和mi的音高,在把怕我注音高后,会对幼儿唱歌有一定的帮助。

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一、复习歌曲:

1、播放音乐磁带,幼儿听音乐跟随老师做律动进入教室,找座位坐好;

2、发声练习《老师弹琴我唱歌》:教师弹琴,和幼儿一起进行发声练习。提醒小朋友用好听、自然的声音来唱。

3、复习歌曲《小树叶》。

师:上次音乐活动我们学唱了歌曲《小树叶》,这首歌一共几段?每一段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请幼儿回答)

老师弹琴,幼儿演唱;请另一位老师把幼儿唱的过程录下来,用投影仪播放给幼儿看。看后,教师用神秘的表情和口吻对孩子说:“今天,我们来把这首歌编成舞蹈好不好?”激发幼儿创编舞蹈的兴趣和愿望。

二、创编舞蹈:

1、师头戴大树头饰扮演大树,幼儿双手各拿一个树叶扮演小树叶;启发和引导幼儿根据《小树叶》这首歌的歌词和所表达的情感,一句一句地创编舞蹈动作。

如:老师启发孩子:“秋风起来了,小树叶会怎样动?它是怎样离开妈妈的?什么样的动作表示心里害怕更形象呢?春天小树叶会回来,我们用什么样的动作表现呢?……每一句都分别请几名幼儿将自己编的动作跳给大家看,大家共同选出一些动作一起来学跳。

(允许幼儿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跳)

2、有人做小碎步的动作后,请这名幼儿做示范,告诉幼儿这个动作叫“小碎步”,大家一起学习这个动作;教师根据幼儿学习情况做适当的讲解和指导。

3、编好后,请幼儿分组表演这个舞蹈。每次请3―4名幼儿,共请3―5组幼儿表演,其他幼儿演唱。

4、集体表演:大家一起跟随音乐边唱边表演这个舞蹈,并将幼儿的表演拍摄下来。

5、欣赏:播放录像,请幼儿欣赏自己的表演。欣赏后,老师说:“我们请其他班的小朋友也欣赏一下你们跳的舞,好不好?”

三、游戏:风爷爷和小树叶

老师戴“风爷爷”头饰扮演风爷爷,小朋友手拿“树叶”扮小树叶。场地的一侧放一个拱形门(做山洞)。

游戏开始,音乐响起,“小树叶”自由飞舞;音乐停,“小树叶”要保持姿势,原地不动;音乐再次响起,“风爷爷”开始“扫”树叶,“扫”(碰)到谁,谁就飘过门洞(拱形门)回到座位上。

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绿线里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4个自然段。

3、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挂图。投影、磁带

主要板书计划

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外形:红嘴红脚毛灰蓝色蓬松的球儿

珍珠鸟

雏儿:飞落站撞信赖能创造美好境界

挨近蹦到喝瞧

活动:啄笔尖啄手指

飞到扭动挤开钻进

落到趴睡咂嘴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习生字新词。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鸟语》这一课,懂得了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人和鸟儿友好相处的乐趣。

2、揭示课题

(1)出示挂图,让学生观察后说说珍珠鸟的样子。

(2)师小结:珍珠鸟体形小,因它后背有珍珠似的白点而得名,是一种观赏鸟。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

(2)读顺句子和课文

(3)给课文各个自然段标上序号。

2、学生按要求自学

3、检查自学

(1)抽读生字,读准下列字句的字音。

撞傍蹦腻扭蔓雏

(2)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拨开雏儿细腻淘气扭动

不由自主信赖索性居然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轻声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2、学生交流

四、指导学字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生字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解珍珠鸟的外形特点,活动范围,理解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深刻含义,培养学生爱鸟护鸟的思想感情。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学生交流,师板书:住处:舒适温暖安全

3、引导学生体会:

(1)开头用“真好”反映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3)“我”喜欢珍珠鸟还有哪些表现?

(4)齐读第2自然段

4、指导朗读(用喜欢、亲切的语气读)

5、师小结:这两个自然段主要讲了“我”给珍珠鸟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和安全的住处。

三、学习第3——6自然段

1、指名读第3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圈出有关词句。

(1)出示句子;

三个月后,那愈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

过不多久,忽然有一个小脑袋从叶间探出来。

瞧!多么像它的母亲,红嘴红脚,灰蓝色的毛,只是背后还没有生出珍珠似的白点;它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

a学生自由读,体会并找出描写鸟特点的词语。

b学生交流,师板书:雏儿外形:红嘴红脚

毛灰蓝色蓬松球儿

(2)齐读第3自然段

(3)师小结:这一自然段作者按部分到整体的顺序写了雏儿的外形特点。

2、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想想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2)生交流(板书:活动)

(3)同桌讨论,课文是怎样描写珍珠鸟雏儿的活动的?圈出有关词语

(4)根据学生交流,板书:飞落站撞

挨近蹦到喝瞧

啄笔尖啄手指

(5)“渐渐地它胆子大了”“它完全放心了”这是用什么手法写雏儿的?这说明了什么?

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3、学习5、6自然段

(1)师引读,第5自然段,用一句话来写雏儿的活动情况。

白天,生接读„„„

傍晚„„„

(2)板书:飞到扭动挤开钻进

(3)指名读第6自然段

a出示图,观察图上“我”“雏儿”在干什么?展开想象

b指名看图说说(板书:落到趴睡咂嘴)

c这一自然段里哪些句子写到了“我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d指导朗读第5、6自然段

4、师小结:第3—6自然段讲了珍珠鸟雏儿的外形特点。

活动范围以及与“我”的亲密相处,想想该用什么语气读?

5、指导朗读

6、齐读第3—6自然段

四、作业

五、1、试背4、5、6自然段

2、想想珍珠鸟是怎样信赖“我”的。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七节,理解反问句的意思。

2、会用“居然”、“不由自主”造句。

一、复习检查

齐读课文

二、学习第7自然段

1、指名读,想想这一自然段共几句话?

作者称珍珠鸟是可爱的小家伙,这些概括了上文的哪些方面的内容?

2、指名回答

3、“不由自主”是什么意思?

4、课文最后一句是什么句式?能不能换种口气来说?

5、为什么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境界?(板书)

6、指名朗读

7、齐读第7自然段

三、总结课文

四、指名背诵第4—7自然段

1、分段指导

(1)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看着板书引背

(2)第5自然段,出示:

白天,它____________;信晚,它_____________。

(3)第6自然段,出示:

有一天,我伏案写作时________,我手中的笔__________。不一会儿,_____________它睡得好熟呀!_________。

(4)第7自然段,出示:

看着___________我不由自主地_______________;信赖,__________________。

2、指名四人试着完成填空,练背。

3、连起来背诵。

四、再读课文

1、生默读,想想珍珠鸟是怎样逐步信赖我的2、同桌互讲

五、指导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六、布置作业

1、组词。

拨()淘()换()纽()

拔()掏()唤()钮()

2、造句。

居然——

不由自主——

3、解释字义。

1).雏儿在我肩上睡得好熟啊!(

秋天,果实成熟了。(

米饭煮熟了,香喷喷的。(

2).珍珠鸟在里面,就像躲进幽深的丛林一样安全。(

这个问题他讲得深入浅出。(

夜已经很深了,王老师还在备课。(

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1、创设情景,使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认识水果宝宝。

2、通过触觉、视觉、味觉等方面,让幼儿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和味道。

3、幼儿能积极的回答问题,增强幼儿的口头表达能力。

4、培养幼儿勇敢、活泼的个性。

1、苹果、香蕉、桔子、梨子各若干个,并用布袋包好。

2、切成片的水果,并用牙签插好。

3、课件:西瓜宝宝图,水果图片。

一、猜一猜

1、出示西瓜图。

小朋友你们看,他是什么啊?(西瓜)

对,西瓜宝宝今天要过生日,谁想去啊?还可以带一个宝宝去,就是布袋里的宝宝。请你们摸一摸布袋,猜猜里面是什么宝宝。

2、幼儿摸布袋,猜猜里面是什么。

二、认一认

1、请小朋友打开看看,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幼儿说出自己布袋中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

2、请手中是红色宝宝的举起来给我看。

请手中是圆圆的宝宝举起来给我看。

请手中是香蕉宝宝的举起来给我看。

3、请小朋友把你的宝宝放在桌子中间。这些宝宝合起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水果”。

你们还吃过哪些水果呢?老师出示课件(水果图),幼儿根据图片回忆。

三、说一说

1、现在请小朋友带着你的宝宝到西瓜宝宝家去。可是,西瓜宝宝不认识你的宝宝,你应该怎么介绍呢?请个别幼儿尝试。(老师当西瓜宝宝:“你是谁啊?你的宝宝叫什么名字?他是什么样子的?”幼儿回答。)

2、大家一起来。

四、尝一尝

1、小朋友,欢迎你们。我准备了好多好吃的,请大家尝一尝,告诉我,你吃的是什么,它是什么味道的。

2、幼儿品尝。

3、组织交流。

五、小结。

今天我很高兴和小朋友一起认识了许多水果宝宝,知道了它们的颜色和形状;还品尝了许多水果,知道了他们的味道。谢谢你们。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带来的6篇《中班优质一等奖公开课科学教案》,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百合花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感受声音的轻和响;

步体验在不同的场景中发出轻和响不同的声音;

学会自我控制,兼顾他人。

2、玩具动物一只、轻和响的分类标志各一;

3、噪音的录音。

1、讲述故事,引出轻和响(声音越讲越轻,直至听不到)能听到我的声音吗?为什么?

原来,为了能让别人听清楚,我们必须用响亮的声音说话。

2、用响亮的声音介绍自己

3、听噪音录音,感受响是不是所有的时候都要用响亮的声音呢?

(听噪音的录音)你能听清楚他们在说什么吗?为什么?

有时候,所有的人都在大声说话,就太吵了。

4、回忆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区分轻和响1)、在幼儿园你都会做些什么?(随着幼儿的回答逐一出示图片)2)、什么时候需要轻轻的,什么时候需要响一点呢?(出示轻和响的分类标志)3)、将一日生活各环节图片按照轻和响的要求分类。

5、实践轻和响1)、大声的向老师问好、大声的唱歌2)、小动物想睡觉了,轻轻的哄小动物睡觉;小动物睡着了,轻轻的搬椅子、轻轻的走路。

该活动最大的亮点在于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感受、区分和实践不同场景下的轻和响,真正体现了"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教育观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