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读书笔记(通用9篇)

人生的读书笔记(通用9篇)

ID:4579204

时间:2023-10-13 04:38:56

上传者:JQ文豪 人生的读书笔记(通用9篇)

人生的读书笔记篇一

人总是在失败中成长最快,又有失败的痛感,这恰恰是其不能轻易低头的矛头,而在一个人有着多年摸爬滚打的经历之后,这种对成功快感的渴望异常强烈,看完摩西奶奶的晚年作品,偶然的机会,又重温刘晓庆的这本书,那段安静的日子,她足够明白“人生不怕从头再来,以面目全非重启人生。”

一个集智慧与美貌于一身的女人,三次婚姻,一次牢狱,人生大起大落,即便身心经历种种,但这没有将这个女人打倒,也并没有接受任何人的帮助,因为她只是想通过自己的力量赢回人生,甚至可以说,她并没有输过,只是稍作休息。

思想的星空,让目光变得深邃。

读了《朝花夕拾》让我了解到鲁迅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气节,为了祖国的发展而弃医从文。

阅读是美好的,通过阅读,可以眺望洁白的天空,让心灵变得纯净。

《成功的花》让我们学会奋斗,在奋斗中成功。

《海燕》让我们学会了在艰难困苦中学会拼搏,在困难时勇往直前。

人生中需要支点,来承载着我们的躯体和灵魂。

生命的支点也许是一段深刻的记忆,也许是一个热盼的目光,也许是一句挚友的暖语……

我人生的支点是读书,它指引着前进的方向,激励着我前进的步履。

人生的读书笔记篇二

当我阅读《人生》这本书时,我深深地被它所吸引。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普通的书,而是一个关于生活、关于人性、关于自我成长的故事。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一个普通的年轻人,他经历了一系列的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不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信念。他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发现、改变,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我看到了主人公如何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如何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态度和信念,如何不断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我也看到了他如何对待身边的人,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如何对待自己的未来。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思考着,如果我是主人公,我会怎么做。我也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和未来。

总的来说,这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书。它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也让我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和思考。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人生的起伏和变化,也更加珍惜自己拥有的生活和未来。

人生的读书笔记篇三

生命的意义在哪里?这似乎已成为千古的命题,每个人在无意间或寂寞里往往想起这个永无答案的命题,我们很多人都有着同样的心路历程。其实这个命题虽然有些虚无,但是一旦没有想个明白或者找到一个能够说服自己的理由,那么它会困扰我们很久很久,甚至让那些偏执的人们走上另外一条道路。梁启超也发出疑惑:“那安分守己的人,从稍有知识之日起,入学校忙,学校毕业忙,求职业忙,结婚忙,生儿女忙,养儿女忙,每日之间,穿衣忙,吃饭忙,睡觉忙,到了结果,老忙,病忙,死忙。忙个甚么?所为何来?还有那些号称上流社会,号称国民优秀分子的,做官忙,带兵忙,当议员忙,赚钱忙;最高等的,争总理总长忙,争督军省长忙,争总统副总统忙,争某项势力某处地忙;次一等的,争得缺忙,争兼差忙,争公私团体位置忙,由是而运动忙,交涉忙,出风头忙,捣乱忙,奉承人忙,受人奉承忙,攻击人忙,受人攻击忙,倾轧人忙,受人倾轧忙。由是而妄语忙,而欺诈行为忙,而妒嫉忙,而恚恨忙,而怨毒忙,由是而决斗忙,而惨杀忙。由是而卖友忙,而卖国忙,而卖身忙。那一时得志的便宫室之美忙,妻妾之奉忙,所识穷乏者得我忙;每日行事,则请客忙,拜客忙,坐马车汽车忙,麻雀忙,扑克忙,花酒忙,听戏忙,陪姨太太作乐忙,和朋友评长论短忙。不得志的哪里肯干休,还是忙;已得志的哪里便满足,还是忙。就是那外面像极安闲的时候,心里千方百计转来转去,恐怕比忙时还加倍忙;乃至夜里睡着,梦想颠倒嗔痴恐怖,和日间还是一样的忙,到了结果,依然还他一个老忙,病忙,死忙。

现如今,我们还是依然坚定不移的遵循着历史的步伐,忙学业,忙工作,忙升官,忙发财,却懵懂不知究竟这是为了什么。当纠缠于日常琐事时,人们也无暇去多想人生目的何在这样的哲学问题了。我们这样日复一日地过着生活,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人的存在又是为了证明些什么呢?“活着是为了什么呢?——为了吃饭。

至于那些追名逐利的人,只是“一种过分的欲求,一面自讨苦吃,一面造成社会上种种罪恶的根源。”不可否认,有些人在不断挣扎着往上爬的时候也给我们社会带来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不少的人却也不过是社会的蛀虫,挖空心思地从普通老百姓的身上榨出自己的利益,这或许就是他们的人生目的所在吧。总归来说,我们这个社会上实际存在三种典型人群。第一种人只把目光集中在自己面对的现实问题上,他们要处理生存、生老病死、升官发财等等问题,这些就是他们的生活目的,不想别的。他们很现实,从不为那些抽象问题苦恼。这种人比例很大,包括很多教徒,他们信教,不是为了解决信念问题,而是想要得到某些实际的利益。第二种人感到需要有一种人生的价值来支撑他们的生命,不然会感到空虚和失落。其中一些人把实现人类某些理想或道德目标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并因此产生一种崇高和光荣的感觉,有的甚至为此牺牲生命在所不惜。另一些人则选择了宗教的道路,他们在想象的天国中也找到了自己的依托,日子过得蛮踏实。第三种人所占比例极小,人类好奇的天性在他们身上表现比较突出。这些人喜欢作哲学思考,他们对人为什么而活着这类问题刨根问底,又找不到答案。这些人有一种不可救药的严肃对待自己的倾向,当他们发现生命从总体上看找不到意义时,会觉得很荒谬,因而产生失落感。

孟子日:人之所以异于者几希。“且道这几希的分别究在何处。梁启超说:“为无目的的生活,人类为有目的的生活,这便是此两部分众生不可逾越的大界线。”

人生的目的是什么,这是每个哲学家都会思考的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每个人也会有不同的解读。若将人生比喻为旅行,那么人就是旅行人,旅行人都有其目的,不知人生之目的,就像不知目标的旅行人。被称为“万物之灵”的理性动物的我们总该明白在及的人生目的何在吧。梁启超并没有给我们明确的答案说人生目的何在,只道:“汝若问我人生目的究竟何在,我且不必说出来,待汝痛痛切切彻底参详透了,方有商量。”这问题的答案确是需要我们自己慢慢去体悟的。

人生的读书笔记篇四

路遥(1949年出生于陕西省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1992年积劳成疾,英年早逝),这个从陕北大山里走出的农民的儿子,用他短暂而平凡的人生为我们在文学的道路上构筑了辉煌的世界。其代表作品有:《惊人动魄的一幕》、《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更让我看到了他对文学事业的执着追求与坚定信念。

《人生》发表于1982年,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和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生活故事为时空背景和整体框架。高加林与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基本矛盾,同时体现了那种艰难选择的无奈。

高加林,生于农村,却不甘心做农民,他向往城里的繁华与文明。当他从教师岗位回到农村时,刘巧珍走进了他的生活,他们恋爱了。但后来高加林又通过努力再次进了城,并凭着自己的才华和上进精神,在县城如鱼得水,但他却发现自己和刘巧珍之间已没有共同语言了。于是他离开了刘巧珍与高中同学黄亚萍走在了一起。可是,黄亚萍在他被揭发后再次回到农村时与他分手,她也爱高加林,但不愿意他做农民。所以当高加林要回农村时,他们的爱情也就随之而终了。

而此时的巧珍已嫁作他人妻了……

书看到最后,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为高加林,也为刘巧珍。其实,高加林内心深处一直深爱着刘巧珍,但他为了自己的前途,还是痛苦地放弃了刘巧珍,当他听说巧珍已经结婚时他更痛苦。或许人生就是这样,有些事或人出现在你面前时不懂得珍惜,可是当你失去时才会后悔,但是任何措施都无法挽回那失去的东西。刘巧珍,用德顺爷爷的一句话来形容:“她是颗金子。”当高加林失意时,她勇敢地表达自己的爱并安慰他,赢得了高加林的心。他们分手时,她只有无尽的泪水。出嫁他人时,她望着高加林所在的山旮旯泪眼婆娑。当高加林再回到农村时,她跪在地上求姐姐不要羞辱高加林。她就是这样一个自始至终、多情善良的姑娘,即使这种爱是痛苦的,她也在默默承受着,永远只有爱。

但是,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指责高加林。小说中所反映的是城市与农村的差距,是一种先进文明和一种落后文明的对抗,而且先进文明对落后文明造成了很大的冲击。而高加林,则处在这个对抗夹缝当中。他生于农村,却不甘心呆在农村,城市的文明触动着他的神经。其实,每个人都有从落后迈向先进的欲望,而这就形成了所谓的人生的岔道口,每个处在这个岔道口上的人,都必须做出选择,但是没有人能够提前预知自己的选择是对是错,只有当他们回首自己走完人生路之后时,才能对自己当时抉择做出评判。

正如《阿甘正传》里所描述的那样:“人生犹如装在盒子里的巧克力,你永远不知道你所要选择的是什么。”

人生的读书笔记篇五

记得第一次听说季羡林先生,是因为他的这句“远离诸虚妄,随顺于众生”。当时就在感慨,这是怎样达观的一个人,能够说出这么朴实普世的一句话。直到现在,我读完了他的《人生的境界》,有了更加深刻的感悟。

季羡林先生的文字质朴无华,没有任何雕琢与修饰,似一位长者娓娓道来,乍一听似是人生道理,细细品味,那更是人生的哲理。季羡林先生的《人生的境界》,给我雕刻出了我在人世间的一个神。他先是让我知道要做成什么样的人,然后让我知道这一生要怎样去做事。原来人真的可以一生保持求道者的初心,虽然外表看起来是温温的,但心思坚定,敢于探索、一生做注。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说,“哲学家必须从感觉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哲学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界。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与宇宙同一,而在这个同一中,他也就超越了理智。而中国哲学总是倾向于强调,为了成为圣人,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他做的都只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有不同的意义。

这本书集中了朴实的美德,并展现了朴实的力量的典范。季羡林先生笔下的朴实带有落尽尘华的纯真,在写三个小女孩和两个乞丐的故事中展现的淋漓尽致。著名学者谢冕曾赞誉季先生:“他是那样的普通,普通的无法和周围的人区分。他如同一滴最平凡的水珠,无声地消融在大江大河的激流之中;他如图一粒最平凡的泥土,加入了无比浑厚的黄土地的浑重之中。”这是多么高的评价!

这本书有着不染纤毫的纯和自然。淳朴恬淡,本色天然,绝没有半点架子和派头。季羡林先生在描写压力和爱情的时候,用笔自然,写的非常真实,没有用过多丰厚的辞藻去堆叠,展现给我们的就是他作为一个过来人的真实看法。《中庸》说:“率性之谓道。”人本来都是平凡的,可当许多人都要显得不平凡时,那个衣着和行止都平平常常的人,就自然露出他的不平凡来了。老子所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就是这个道理吧。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季羡林先生的一生几乎跨越了整个二十世纪,一个正直的中国文人肩负着民族与文化的双重重任走过了一条崎岖的道路。“惟有厚德能载物,岂有量小可赢人”。是的,曾经沧海的季羡林先生,在这本充满人生感悟的书中,其厚德能载得起或深或浅的沉重和沧桑,经历了风雨的心,可在骇浪峰间坦然泛舟。他以自己超然的人格走过血与火洗练的历程,我在读这本《人生的境界》过程中,从字里行间总是看到两个词在熠熠闪光,这便是先生的“仁爱”和“厚德”。这本书中有多篇饱含深情写亲人、写朋友、写自己,令人看到他丰富而细腻的情感世界。季羡林先生在评价许多人的时候都用到了“大节不亏”这个词,我想,这个词同样适用于季羡林先生。先生位尊而平和,待人无半点矜持,人皆称其为仁者风范,只有这样的人才能用笔写下那些沁人心脾的小篇章,让人通过品味他的人生经验而受益良多。

“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这时央视20xx年感动中国写给季羡林先生的颁奖词,写的尤为贴切。通过品味这本书,我体会深刻。外面的种种大风大浪,似乎从来都难以倾覆季先生笔下的生活——这并不是因为季先生对于外界的事情主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因为,在与这世界喧嚣激愤的波澜壮阔之间,似乎存在着一种天然的隔阂。季先生笔下的人生里带有一种“自私的淳朴”。这令他和一切“他人的生活”相分离,从而能够长长久久地安于此事,安于此处,安于此心。

人生的读书笔记篇六

黄河滔滔,历经九曲方能一泻入海;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勘探队伍,一路披荆斩棘,曲折回环。才完成心中的梦想。这正如我们漫长的人生旅程,不可能是一条平滑的直线。弯路无疑将会是它别无选择的主旋律。

弯路会使我们迷失方向,弯路会使我们摔得鼻青脸肿,但是,请别忘了,它同样是我们难得的人生经历。

本杰明曾经说过: “一千次失败才磨砺出一块成功的基石。”没错,弯路就是这样一块人生的试金石,它让经历风雨洗礼后的彩虹更加绚丽,它能使顽石放出金子的光辉,它能使原本平凡的人生从此闪闪发光。玄奘年轻时并未显露慧根,甚至还因为受不了激烈竞争而萌发转寺之念,几次寺中的僧试,他都失望而归。但是他最终在暂时的不得志中清醒了过来,明白自己抱怨寺中竞争激烈无异于自寻弯路。从此他每日三课,潜心修行,终成正果。而像晋朝的周处,少时为害乡里,没少走弯路。但他明白自己的过失后,以之为鉴,不但为乡邻除害,要使自己成了一个品行高尚的人。是啊,弯路不意味着永远失败,珍惜这次经历,从中吸取教训,这才是人生最大的收获。

珍惜每一次转弯,它是年少时的胆大妄为,记录着我们成长的印迹;它是学生时代的贪玩本性,用成绩单上的红色数字警示我们;它是我们人生的暂时失败,把经验铭刻入我们的心底;它是我们走出坎坷、奋然前进的动力,重新将人生引上正确的航线。

是啊, “ 换一个角度,失败和挫折同样是财富”。我们或许不经意间会走上弯路,但是当我们以勇气和自信努力转弯,又回到正途上时,一颗夺目的宝石又被嵌入了人生的黑皮匣中。士季在劝谏晋灵公时曾说:“过而能攻,善莫大焉。”在我看来,改过就是转弯,从弯路中转返,从泥泞中爬起,在一次次失败挫折中浴火重生,这一次次的转弯,都是人生的财富啊!

珍惜每一次转弯吧,黄河因为弯曲而滋润着更广袤的土地;勘探队因路途弯曲而得以深入钻探;那么,我有理由坚信人们也会因为珍惜每一次转弯而将人生的路走得更好!

人生的读书笔记篇七

冯友兰先生认为,人类做事的意义本是客观存在的,有功利的意义,有道德的意义,有天地的意义。但是人们觉解的程度是不同的,觉解了,就处于觉悟状态;不觉解,就处于“无明状态”。人生的意义各不相同,人生的境界也就各不相同,由低级到高级,可以划分为四个等级: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

最低的是自然境界。这种人并无觉解,或不甚觉解,他所做的事,对于他就没有意义,或很少意义。 往上是功利境界。这种人觉解到功利的意义,也就是利己的意义。这种人心目中只有他自己,他做事,完全出于利己的动机。

再往上是道德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社会整体,觉解到道德的意义,自觉地为社会的利益做事,是真正有道德的人,是贤人。

最高的是天地境界,也叫哲学境界。这种人心目中有宇宙这个更大的整体,觉解到宇宙的利益,自觉地为宇宙的利益做事,这样,他就与宇宙同一,具有超道德价值,谓之圣人,达到了人作为人的最高成就。前两种境界是自然的产物,后两种境界是精神的创造。哲学的任务就在于使人觉解,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帮助人达到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成为贤人、圣人。

冯友兰先生认为,中国的哲学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世界未来的哲学要满足人类对于超越人世的渴望,中国哲学可能有所贡献。 答案补充 当读过冯友兰的《人生境界》,我知道了一个人做各种事,有各种意义,各种意义合成一个整体,即构成他的人生境界。“觉解”就是了解(理解)、自觉(觉悟)的意思,可以具体理解为一个人对自己与社会、宇宙的关系以及对自己所做的事情的意义的觉悟与理解。“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觉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对于他们也就各有不同的意义。每个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与其他任何个人的都不完全相同。”我想就像达尔文,小时候看昆虫是顺着本能在做事,对他所做的事并无觉解,属于自然境界;后来他成为生物学家后,是在为社会利益进行观察和研究,属于道德境界。我还想到那则作文素材:有人问三个泥水匠在干什么,一个答道“在砌砖”,第二个答道“在挣钱”,第三个答道“在建造一幢漂亮的大楼”。后来,第三个泥水匠成了一位有名的建筑专家。第一个泥水匠属于自然境界,第二个泥水匠属于典型的功利境界,第三个泥水匠也属于功利境界,但他的功利超出了一般的物欲。正是应了“态度决定高度”那句话。

作为当代中学生,我认为,人生的境界可以引申到读书的境界上来。在读书境界这个问题上,应该推崇苏轼的读书方法,那就是把书当做下酒之菜,读到会意处,就来上一大杯,前人笔记中记载他“每夕读书以一斗为率”,就是读一晚上的书需要一斗酒下去,这和陶潜的读书境界异曲同工,都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是不可学的。还有人拿王静安先生三境界说来说事,实际上他所说的三境界主要指向献身学术,毕竟还是属于小众化的读书境界。以上所举的三种读书境界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以后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谁若是能做到三种中任何一种,将会是很了不起的事情。

人生的读书笔记篇八

这本书看了一大部分的时候心里一直是失望的,觉得它盛名太过,而毛姆的叙述一跳一跳的,他还会突然自己蹦出来阐述些道理,所谓“夹叙夹议”的风格,随意了些,文笔也不够生动,或许是因为翻译的问题。

再者,关于爱情和男女关系的“哲理”很犀利但……有歧视女性的嫌疑吧?即便很多时候女性在恋爱中真的很无理取闹和没头脑可……作者瞎说什么大实话,更多的还是很聪慧明理的女性呐。看到快结束时描述主角画家的结局,猛地攫住了人心,这是最吸引我的部分,然后,就冷静而开放式地结尾了。

作者有意地用一种疏离、陌生的语气描述小说主角的事迹,只是当这一点被反复强调的时候,显得过于倾重神秘性,值得读者怀疑。怎么解释一个40岁、有美满家庭的证券经纪人突然地抛妻弃子,如苦修般倾心艺术、再不与世俗同流?如用玄铁宝剑冷酷残忍地削断一般,他将自己与世俗划割得一清二楚。用作者的说法就是他类似猛地被魔鬼或激情附了身,不能被解释。“好吧好吧,你是作者,你说的都对。”我只能这么敷衍地想了。

关于人生的意义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推崇这一种贬斥那一种有时是很容易的事,可怕的是,有多少人只是随波逐流地过完这“一次性”的一生?书中主角对自己过去的生活进行了破坏性的毁灭,此后的生活是饥寒交迫、痛苦挣扎的,但他的心灵在日益丰盛、圆满。对过去生活的破坏,其实是对自己的否定、逃离、撕裂,连同自我在内,焚烧一切,才能涅槃。

可这样的生活和新生的过程太过惊骇和冒险了,我们舍不得对自己下手,也受不了世俗的眼光,往往落荒而逃,离真实的人生越来越远。如书中主角的原型高更、流浪在撒哈拉沙漠的三毛、归隐务农“心远地自偏”的陶潜一般追寻理想的人太少了,也太珍贵,这些人的灵魂有动物一样求生的野性和本能,他们循着本性肆无忌惮地野蛮生长,而我们受“文明”的驯化,总要想方设法地将这野性和本能藏起来。

不论哪一种生活,都是值得过的,自己的人生和心性,却不能拱手让人,我们只能自己主宰自己,拼了命地对生活刨根问底,一窥无限宇宙中原始又质朴的真谛。

回到宇宙深处的那天,心会像星星一般闪耀。

人生的读书笔记篇九

日期:2023年6月12日

今天,我重新翻开了《人生》这本书,才发现它比我想象的更加深邃。每一页都似乎在向我讲述一种人生,让我体验到生活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在《人生》的开篇,作者便以一种淡然而又坚定的语气告诉我们,人生就像一场旅行,每个人都在寻找自己的方向。我深感共鸣,因为我明白,每个人的生活都是一部独一无二的剧本,我们都是主角,我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演绎着属于自己的人生。

当我深入阅读这本书时,我发现它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揭示了人生的真谛。书中的人物和情节让我思考,让我反思,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和周围的世界。我惊叹于作者对生活的洞察力,他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人生最美的风景,往往就在自己的路上。”这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明白,人生的美好不仅仅在于我们看到了什么,而在于我们如何去体验和感悟。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反思自己。我思考了自己的价值观,我的人生目标,以及我对待生活的态度。我发现自己在成长的过程中,既有欢笑也有泪水,既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正是这些经历,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生,让我更加珍视每一次的挫折和成功。

总的来说,《人生》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让我明白,人生就像一本书,每一页都充满了故事和经历。我们需要用心去阅读,用心去体验,才能真正理解人生的意义。我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能够继续和这本书一起成长,一起探索人生的奥秘。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