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8篇)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8篇)

ID:4583942

时间:2023-10-13 06:54:06

上传者:碧墨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大全8篇)

学期总结是一个审视自己学习效果的重要机会,也是促使自己进步的关键一步。在下面这些考试总结的范文中,我们能够看到不同学生对待考试的态度和方法的不同。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篇一

1、大败李信,入两壁,杀七都尉。误:城墙,正:军营。

译文:大败李信的军队,攻下两座军营,杀死七名都尉。

2、有功故出反囚,罪当诛,请按之。误:按照,正:审理。

译文:徐有功特意开脱谋反的人,论罪应当处死,请审理他。

3、高祖遣使就拜东南道尚书令,封吴王。误:拜见,正:授予官职。

译文:高祖派来使者授予(杜伏威)东南道尚书令的官,封他为吴王。

4、府省为奏,敕报许之。误:报告,正:回复。

译文:有关部门为此上奏,(后主)下诏回复同意了这件事。

5、齐孝公伐我北鄙。误:轻视,正:边境。

译文:齐孝公进攻我国北部边境。

6、官人疑策爱也,秘之。误:喜欢,正:吝啬。

译文:过路的官人怀疑陈策舍不得骡子,便把它藏了起来。

7、尧民之病水者,上而为巢,是为避害之巢。误:生病,正:担心,忧虑。

译文:尧的百姓担心水患,因而在水上筑巢,这就是避免灾害的巢。

8、焕初除市令,过谢乡人吏部侍郎石琚。误:免除,正:(被)授职。

译文:刘焕刚被授职市令,拜访同乡吏部侍郎石琚。

9、师进,次于陉。误:依次,正:临时驻扎。

译文:诸侯的军队前进,驻扎在陉地。

10、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误:完毕,正:通“猝”,突然。

译文:天下真正有大勇的人,灾难突然降临也不会惊恐。

11、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误:高兴,正:通“促”,赶快。

译文:楚王赶快接见(尊卢沙),(尊卢沙)没有到,(楚王派)使者多次前去(邀请)。

12、存诸故人,请谢宾客。误:安置,正:问候。

译文:问候那些老朋友,邀请拜谢宾朋。

13、若复失养,吾不贷汝矣。误:借给,正:宽恕。

译文:如果再不赡养母亲,我就不宽恕你了。

1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误:捉拿,正:及,达到。

译文:楚庄王谋划事情很得当,群臣没有人能比得上。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篇二

一、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

1、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不”通“否”,表疑问语气)

2、拜送书于庭。(“庭”通“廷”,朝廷)

3、召有司案图。(“案,,通“按”,审察、察看)

4、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缪”通“穆”)

5、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孰”通“熟”,仔细)

6、不顾思义,畔主背亲(“畔”通“叛”,背叛)

7、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旃”通“毡”,毛织的毡毯)

8、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去”通“弆”,收藏)

9、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无”,没有)

10、信义安所见乎?(“见”通‘现”,显现)

11、法令亡常(“亡”通“无”,没有)

12、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亡”通“无”,没有)

13、武父子亡功德(“亡”通“无”,没有)

14、因泣下霑衿,与武决去。(“霑”通“沾”,沾湿。“衿”通“襟”,衣襟。“决”通“诀”诀别,辞别。)

15、请毕今日之驩,效死于前。(“驩”通“欢”,欢聚)

16、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经)

17、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禽”通“擒”,逮捕,拘押)

18、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员”通“圆”,直径;“尊”通“樽”,酒杯)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篇三

修辞手法是修饰文字词句、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顶真、互文、比拟等。

1.比喻

说白了就是打比方,利用事物间相似的地方,借一个事物说明另一个事物的方法。

2.拟人

是把人的特征给予事物,让事物如人一样说话、活动、有感情。

3.夸张

对某一个事物进行扩大或者缩小的描述,但不是豪无边际没有原则无限的,不同于说大话,而是艺术的扩大或缩小。

4.排比

是把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预期一致的词组或句子排列起来,借以增强表达效果。

5.反问

用问的预期表达确定的意思或加重语气。说白了就是有问答在句中。设问:可以直白的说就是自问自答。

6.双关

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故意让一个词语或一句话获得双重意义。

7.引用

引用别人的话或成语、典故等。

8.反语

故意说反话,用一种本来意思相反的词语或句表达意思。

9.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似的两个句子或短语表达意思相近相关或相反的。

10.反复

为表达强烈的感情有意重复使用某个词语、句子。

11.借代

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而是借用和这个事或人相关的人或事。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篇四

二、三种感情色彩:褒义、贬义、中性。

三、三种人称: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四、句子按语气分为四类: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五、四种文学体裁:小说、诗歌、戏剧、散文。

六、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七、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八、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双关。

九、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十、六种病句类型:1成分残缺;2搭配不当;3关联词语使用不恰当;4前后矛盾;5语序不当;6误用滥用虚词(介词)。

十一、叙述方式:概括叙述、细节描写。

十二、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

十三、记叙线索: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十四、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十五、描写角度:正面描写、反面描写。

十六、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十七、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

十八、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移步换景。

十九、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思想。

二十、抒情方式:直抒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

二十一、说明语言:平实、生动。

二十二、说明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二十三、说明文类型:事理说明文、事物说明文。

二十四、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五、说明方法:举例子、列数字、打比方、作比较、下定义、分类别、作诠释、摹状貌、引用、列图表。

二十六、议论文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二十七、论据:事实论据、道理论据。

二十八、论证方式:立论、驳论(可反驳论点、论据、论证)。

二十九、论证方法:举例(或事实)论证、道理论证(有时也称引用论证)、对比(或正反对比)论证、比喻论证、引用论证。

三十、文章结构形式:总分总、总分、分总(分的部分常有并列式、递进式)。

三十一、小说三要素: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具体环境。

三十二、小说情节四部分: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三十三、破折号用法:表注释;表插说;表声音中断、延续;表话题转换;表意思递进。

三十四、省略号的六种用法:表内容省略;表语言断续;表话未说完;表心情矛盾;表思维跳跃;表思索正在进行。

三十五、引号的作用:表引用、表讽刺或否定、表特定称谓、表强调或着重指出、特殊含义。

1、开头

(1)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记叙文)

(2)开篇点题,提出中心(中心论点)

(3)用故事或典故引出论点或论题(说明时象),激起读者阅读兴趣

2、结尾

(1)深化中心,升华感情

(2)篇末点题,提出中心或中心论点

(3)总结上文,提出倡议,发出号召

3、中间某句话或者某段

(1)结构上的作用是:总起全文、引起下文、打下伏笔、作铺垫、承上启下(过渡)、前后照应、首尾呼应、总结全文、点题、推动情节发展。

(2)语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或人物感情)、点明中心(揭示主旨)、突出主题(深化中心)。

1、审题,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度,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的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

2、答题,文章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这需要根据文章的具体内容来回答,一般作者的情感可以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来,有的也许写得比较含蓄有的是直抒胸臆。

3、文中某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有很多,常用的有八种,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其中考得最多的是比喻、拟人、夸张、排比。

4、概括文章主旨,对于这种题目在回答之前一定要把全文仔细看几遍,可以用关键词来进行回答,也可以从文中去找,在文章的每一段特别是第一段或最后一段的第一句或最后一句,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句子往往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主题。

5、考生经验,在解答这些题时,考生应把握以下三点,要准确理解整个句子的意义,把选项中的词代入句中默念一遍找语感,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目的。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篇五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古:意外的情况今:表程度,很、甚

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鸿门宴》重难点】

一、通假字

距关,毋内诸侯(距通“拒”,内通“纳”)

张良出,要项伯(要通“邀”)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倍通“背”)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蚤通“早”)

令将军与臣有郤(郤通“隙”)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

交戟之士欲止不內(內,通“纳”)

二、古今异义词

沛公居山东时古:崤山以东地区今:山东省

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古:黄河以北、黄河以南今:河北省、河南省

约为婚姻古:儿女亲家关系今:男女结婚

而听细说古:小人的谗言今:详细说来

三、重点文言实词释义(12个)

1.军

沛公军霸上:名词作动词,驻扎。

从此道至吾军:名词,军营。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名词,军队。

勇冠三军:名词,军队的编制单位。

2.击

忽击忽失:动词,攻击,攻打。

因击沛公于坐:动词,杀。

秦王不肯击缶:动词,敲打,敲击。

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名词,碰撞。

3.内

毋内诸候:内,通“纳”,动词,接纳。

帘内掷一纸出:名词,里面,与“外”相对。

内无法家弼士:名词作状语,在内部。

色厉内荏:名词,内心,心里。

4.如

劳苦而功高如此:动词,像。

沛公起如厕:动词,往、去。

固不如也:动词,及、比得上

5.倍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动词,通“背”,违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副词,愈加。

6.谢

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动词,道歉,谢罪。

乃令张良留谢:动词,辞别。

哙拜谢,起,立而饮之:动词,感谢。

7.意

然不自意:动词,料想、意料、估计。

其意常在沛公也:名词,心意、意图。

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名词,意思。

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名词,神态,神情。

8.坐

项王、项伯东向坐:动词,坐下。

因击沛公于坐:坐,通“座”,名词,座位。

坐北朝南:动词,坐落,指位置所在。

停车坐爱枫林晚:介词,因为。

9.举

_如不能举:副词,尽。

举所佩玉以示之者三:动词,举起。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动词,举行、施行。

举不胜举:动词,列举、举出。

10.胜

沛公不胜桮杓:动词,禁得住。

刑人如恐不胜:副词,尽。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形容词,优美的。

此时无声胜有声:动词,胜过、超过。

11.斗

玉斗一双,献与亚父:名词,酒器。

仅凿斗大一池,植数茎以塞责:名词作状语,像斗一样……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名词作状语,像北斗星。

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动词,争斗。

12.置

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动词,放弃、丢下。

置之坐上:动词,安放,放置。

乃置酒大会宾客:动词,摆、设。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篇六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

你不能同时又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因为青春忙于生活,而顾不得去了解;而知识为着要生活,而忙于自我寻求。下面职场本站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文体知识

文学体裁包括古代文体常识和现代文体常识两点。

古代文体:大致上可以分为韵文、骈文、散文,包括史传文。韵文,即讲究押韵的文体,包括诗、词、赋、铭。散文,包括史传文、议论文、杂记文、应用文等。骈文是介于诗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下面择其重点予以说明。

2古体诗、近体诗

唐朝人把唐朝时盛行的格律很严的律诗、绝句称为近体诗,把唐以前的格律不严、形式较为自由的诗称为古体诗。现在一般把律诗和绝句称为近体诗,而把其他的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诗经》、《乐府》也属于古体诗。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两种,又有五言和七言之别。律诗共八句,分四联: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偶句押平声韵,中间两联的上下两句要讲究对仗。绝句共四句,其格律要求大体上与律诗相同,只是上下两句的对仗要求不是很严。

3辞、赋、骈文

辞即楚辞,属诗歌。篇幅、句子较长,句式参差错落,形式自由,多用“兮”字,以抒情为主,有浓厚的浪漫色彩,以屈原的《离骚》为其代表。

赋,源于战国后期,句子大体整齐押韵,间杂散文句式,着力铺陈事物,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代表人物为司马相如。

骈文,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基本上用对偶句构成,讲究用典,词藻华丽,因大多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又称“四六文”,也是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与朱元思书》、《阿房宫赋》便是此种文体。

4词、曲

词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盛行于宋。是诗歌的发展,故称之为“诗余”。它有多种词牌,各种词牌都有其固定的格式,包括字、句多少,平仄押韵等。其句式长短不一,又称为长短句。按字数的多少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字至90字)、小令(58字以下)。

曲,盛行于元代,故称“元曲”,也是配乐的诗。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是清唱曲,杂剧是演出曲。散曲又可分为小令和套曲两类,其中小令由一支曲子组成,套曲也叫套数,由多支曲组成。杂剧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其结构是四折(相当于四幕)加一个楔子(序幕),其构成有科(人物动作、舞台效果的说明)宾白(人物对话、独白等)、唱词,角色有旦(女角)、末(男角)、净(花脸)、外(老年男子)、丑(丑角)等。曲有曲牌,规定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的固定格式。宫调表示曲调声音的高低。

5史传文

属历史散文,包括编年体(如《左传》、《资治通鉴》)、国别体(如《国语》、《战国策》)、纪传体(如《史记》、《汉书》、“二十四史”)、断代体(如《汉书》、《后汉书》)、通史体(如《史记》、《资治通鉴》)

6论说文

古代的论说文是从诸子论学语录发展形成的,它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若干种:“论”议论事理;“说”申说事理。

7杂记文

包括名胜游记、山水游记。书画杂物记、人事杂记四类。杂记文范围很广,在部分题目有“记”字。记载历史掌故,遗闻轶事、科学资料、文字考证等文章均包括在内。

8应用文

包括奏疏类、碑志类、祭文、赠序四大类。

现代文体:现代文体主要指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报告文学、儿童文学、民间文学、杂文等。此外还有实用文,包括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四类。

1.小说三要素:a人物b情节c环境

2.议论文三要素:a论点b论据c论证

3.比喻三要素:a本体b喻体c喻词

6.五种表达方式:a叙述b议论c抒情d说明 e描写

12.八种主要修辞方法:a比喻b拟人c排比d夸张 e反问g反复f设问h对偶(简记为:喻拟排夸,二反设对)

14.七种短语类型: a并列短语b偏正短语c 主谓短语d动宾短语 e动补短语f介宾短语g的字短语(按功能划分为七种)a名词性短语b动词性短语c形容词性短语(按词性分三种)

初中语文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计算机基础知识点归纳

14届,初中语文基础能力测试卷

成人高考2017年生态学基础知识点

初中语文教学总结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篇七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又称《左氏春秋》、《春秋左氏传》。因为《左传》、《公羊传》、《谷梁传》都是为解说《春秋》而作,所以它们又被称作“春秋三传”。

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同矣)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共通供)

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通悦)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智)

一词多义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推辞)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言辞,词句)

《归去来兮辞》(一种文体)

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假如)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及,比得上)

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似乎,好像)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没有,用来表示

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

见其发矢十中_,但微颔之

(稍微,略微)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

(深奥,微妙)

动刀甚微(轻微)

周室卑微,诸侯相并(衰败,衰弱)

越国以鄙远(边邑,以……为边邑)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浅陋)

蜀之鄙有二僧(边境)

过我而不假道,鄙我也(轻视,看不起)

鄙臣不敢以死为我(谦辞,谦称自己)

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时所带的包裹、箱子等。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人。今义:妻子。

词类活用

名词做状语

夜缒而出,见秦伯(在夜里)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在东面)

名词做动词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驻军)

动词做名词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恩惠)

形容词活用做动词

邻之厚,君之薄也(加强,削弱)

使动用法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使……消减)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使……灭亡)

意动用法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以……为疆界)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以……为边界)

特殊句式

判断句是寡人之过也

省略句(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敢以(之)烦执事

倒装句以其无礼于晋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

夫晋,何厌之有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篇八

小升初的复习相信很多学生都在紧张地进行着,学生想要获得一个好的语文成绩,做好基础知识点是少不了的。小编为大家力荐了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点归纳,给大家作为参考,欢迎阅读!

一、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 注:有些是可以换的,不要一律写不能换,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二、动词理解。

三、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 注:有些是可以的,不要一律写不能,要根据题目看看具体能不能哦!)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重逢-离别 偶尔-经常 稀罕-平常 寻常-特殊 迅猛-缓慢 慷慨-吝啬

存在-消失 朦胧-清晰 浏览-精读 冲锋-退却 揳入-退出 隐蔽-暴露

精彩-糟糕 放肆-谨慎 及时-耽误 快活-忧伤 厄运-好运 宠儿-弃儿

指望-失望 厌倦-喜爱 平庸-优秀 允许-禁止 机灵-笨拙 俊俏-丑陋

漂浮-沉没 精细-粗糙 辽阔-狭小 神奇-平庸 特别-一般 喜欢-讨厌

黯淡-鲜亮 关切-冷落 真理-谬误 开放-凋谢 开放-封闭 强壮-虚弱

疑惑-坚信 强盛-衰弱 尊重-侮辱 失信-守信 坚强-软弱 掩盖-揭露

发掘-埋没 承受-推却 约莫-一定 推测-断定 镇定-紧张 严寒-酷暑

笨重-轻盈 临时-长期 严肃-活泼 挺进-撤退 湍急-平缓 沉寂-喧闹

抑制-张扬 危险-安全 清晰-浑浊 漫不经心-专心致志 垂头丧-气扬眉吐气

涨—降 隐—现 凹—凸 深—浅 窄—宽 远—近

高—低 冷—热 横—竖 同—异 浑—清 无—有

明—暗 细—粗 嫩—老公—母 浮—沉 紧—松

轻—重 朝—暮 凉—暖

美丽—丑陋 静寂—热闹 清楚—模糊 镇静—慌乱 伸开—缩拢 威武—沮丧巨大—细小

神秘—平常 原始—现代寒冷—炎热 珍贵—普通 丰年—歉年 舒服—难受 弯曲—笔直

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1.小升初语文必背知识点总结

2.小升初语文知识点汇总

3.小升初语文知识重点汇总

4.小升初语文基础知识

5.2020年小升初1-6年级小学语文知识要点归纳汇总

6.小升初语文必考知识点汇总

7.小升初语文考试必备知识点

8.小升初语文重点知识点

9.小升初考试语文课外知识必备汇总

10.2020年小升初1-6年级基础知识汇总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