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十几减教案 十几减的计算方法(汇总8篇)

最新十几减教案 十几减的计算方法(汇总8篇)

ID:4597042

时间:2023-10-13 13:22:26

上传者:文轩 最新十几减教案 十几减的计算方法(汇总8篇)

通过编写小学教案,教师可以提前预设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针对性地制定解决方案。为了方便大家编写幼儿园教案,小编整理了一些幼儿园教案范文,供大家参考和学习。

十几减教案篇一

教学目标:

1.充分利用插图学习三个声母,能正确地书写三个声母。练习声母和韵母的拼读。

2.学习三拼连读音节的拼读方法。

3.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

教具准备:

插图、拼音卡片、汉字卡片、头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声母,你们还记得声母和韵母的不同吗?

学生背:声母不能独立成音节,韵母可以独立成音节。声母不能标声调,韵母可以标声调。声母本音不响亮,韵母发音响亮。

二、学习三个声母

(一)出示图1

教师启发学生用一句话说出图意。

例:一只和平鸽叼着一根柳条像个9。学生看图,问:你看到了什么?跟同学们讲一讲图意。下面的字母会读的读一读。教一教不会的同学,告诉他你是怎样发音的。

教师边板书边与学生总结:“g”字像个9,尾巴往左扭。

(二)出示图2

学生说图意。小组内互相学一学字母的读音。

例:两只小蝌蚪在水草旁边游玩。

师生总结:“k”字一大竖,蝌蚪中间住。

(三)出示图3

学生自学。不会的请教老师和同学。

师生总结:“h”字一大竖,椅背儿靠左立。

充分发挥了儿歌的作用,使学生易学,易记,兴趣浓厚。

三、练习拼读

(一)教师出示“个”字及音节g-8-g8,读一读字音。想一想,探讨:字的读音与音节读音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出:字与音节想同,拼准音节就等于知道了字的读法。)

(二)练习拼读

1.“课”怎么拼?自己试试。

k-8-k8

2.小河的“河”怎样拼呢?在小组里拼一拼。

h-6-h6

3.我们还可以拼读哪些音节?自己练一练。

出示:歌、可、湖、哭、古、嘎、库、哈、户

4.学习三拼连读音节。

教师谈话导入:同学们,试一试,这样的音节怎样拼?

教师:通过拼读音节,你有什么发现玛?

练习拼读:

g-u-$-gu$

h-u-%-hu%

g-u-1-gu1

以上音节分别拼出了:花、国、火、瓜

通过学生自己练习,总结出拼读要领。

四、巩固练习

学生戴上头饰表演。

教师请几个学生戴上“gkh”再请几个学生戴上“aeu”教师请学生自己找朋友。

通过动态的游戏,让学生主动参与,使学习效率提高。

五、老师指导写字母

让学生自己发现这三个字母应该怎样写?在讨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动笔书写字母。然后,老师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评。

六、教师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gkh”三个字母,练习了拼读,又学习了三拼连读音节。收获真不少。

[gkh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十几减8,9的计算方法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十几减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了解古诗,背诵课文。

2.在课文中随文识字,渗透拼音的认识。

3.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随文识字。

2.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课前活动

你会背哪些诗,给大家展示一下。

二、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会背这么多诗了,真好,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小诗好吗?

板书:山村

2.谁认识,读一读。

三、新授

1.打开书翻到p12页,请你读一读小诗,用你喜欢的符号画出不认识的字。

2.有的同学已经都能流畅地读下来,谁愿意展示一下?(请一生读)其他同学要想把自己不认识的字解决,你该怎么做?(让学生总结,通过认真听别人读来解决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进行听读识字)

3.谁来说说,通过听别人读,你认识了哪些字?(学生可以自由地说说自己认识的字,无论是不是生字表中的,如果说到了二、六、七、八、九、十、花这几个字,就随手把生字卡片贴在黑板上)

(及时引导学生自评,既达到了巩固的目的,又使学生树立起责任的意识。)自己读;老师读;一起读(这时课件中这些生字变成红色的)

4.这首诗是一幅很美的风景画。老师很想画一画。(准备一张宣纸,随手点缀画出诗中描绘的景象,边画边说)描绘诗中的大意。

5.美吗?现在你想怎么读?(引导生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6.现在字宝宝要跳出来了,看你还认识它吗?(出示:二、六、七、八、九、十、花等字。)先一生带读拼音,再抢读。

7.这些字宝宝看见你能读出它的名字,特别高兴。它们又回到课文中去了,快互相指读课文,看你能准确读出它们吗?再互相背一背,看谁最棒。(生试着背)(会的齐背。)

四、写字

咱们的字宝宝还想让你把它请到田字格里去呢!

1.出示带田字格的一、二、三、十,让学生观察。

2.这些字有哪些笔画?(横、竖)

伸出你的手指来写一写,

师说:从左到右,横。从上到下,竖。

请你拿出铅笔,在生字本上准备。先出示在田字格中写好的字。

3.看看老师怎样写的,(师范写,生认真看)

谁来评一评老师写得怎样。(学生自己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包括觉得哪里好,哪里不好。)你们看把“一”的家放在哪里比较好。

4.请你们自己写一写,写完了同桌的朋友互相看一看、评一评。

谁愿意让大家看一看你写的字。(在实物投影展示)

(师生间平等的交流,学生间相互的赏识,为交流情感、分享收获、体验成功提供了空间。)

5.小“一”在对你说:“你把我写得真漂亮,谢谢你们”呢!

6.小“二”跑过来了。快看。(师在田格里书写)

你来写一写。师指导,找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的作业。(在实物投影上看)如“二”写在横虚线上边。(学生评)

小二说:“你把我写在上边,太挤了,下边不是还有地方吗?

7.用同样的方式写“三”“十”

8.哪个认真的孩子发现了我们在写的时候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引导孩子注意到书写顺序:先上后下,先横后竖。

9.现在利用我们会写的字去干活了。

请你打开书第14页,数一数,填一填。(同桌对一对)

图中有:条船两只猫

个水桶条小鱼。

五、小结

孩子们你们这节课都有什么收获啊?

(孩子们可以各抒己见,学会一首诗、会写了几个字等都可以)

(评价的适时适度,使学生享受到了收获的快乐。)

六、作业

你可以把我们今天学的诗配上画,并试着在上边写写你会写的数字,好吗?

教案点评:

《山村》是一首古诗,意思非常浅显,而且不求领会意境。可以通过听读识字、随文识字来认读生字。重点应放在诗中认字和指导书写上。考虑到这一课是学生正式学写生字、动笔写的开始,所以不要着急,应为学生的开笔打好坚实的基础。应带领学生去感悟写字的笔顺、用笔的感觉。由于前边已经带领学生认识了田字格及一些基本笔画,为写做好了铺垫。所以这节课应根据学生的特点,写字不要多,而要精,尽量不安排回家的写字作业,保留充分的时间在课上指导。在这一课,拼音只想安排做渗透性的学习。

[山村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

十几减教案篇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p84例题,试一试,p85“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8、7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8、7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计算8、7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8、7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学生互相说图意。

全班交流,提出:一共有多少把的问题。

应怎样计算呢?

根据回答板书:8+7=□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实物操作。

用小棒代替喇叭,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2、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算法。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8+7=15

25

10

还可以怎样算?

板书:8+7=15

53

10

小结:这些都是“凑十法”,不一定都拆较小的数,有时也可以拆较大的数。

谁来说说这两道题是怎样凑十的?(交流算法)

5、试一试。

书上p84“试一试”中为你们准备了两道题,你能根据提示来计算吗?

提示:先用小棒摆摆再填得数。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学生摆学具,独立完成后同伴交流。

(2)指名板演。

(3)让一生评价。

(4)引导加深理解“凑十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师:这里有一些白菜和苹果,你们如果能很快地圈出各10个再正确地算出得数的话,那么这些白菜和苹果就是你的了。

学生独立计算,交流算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师:我们已经学了8、7加几的算法,现在用你喜欢的算法来计算。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游戏“采蘑菇”:让学生通过计算、比较发现算式间的某种联系,认识当较小的数加较大的数时,可以利用学过的算式直接写得数。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开火车”:分小组进行,每组利用数字卡片进行。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今天我们上的这节数学课你学会了什么?先跟同学说说,再跟老师说说。

五、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教科书p86例题,试一试,p86~87“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8、7。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计算十几减9。

教学难点:理解十几减8、7的计算方法。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你想怎样计算呢?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请大家先独立思考,再四人一组互相讨论:15个怎样减去8个?

2、实物操作。

讲述:假如不能一下想出来的话,可以用小棒来表示,你应该怎样摆、怎样算?(学生摆学具)

3、小组汇报:你是怎样算的?

4、结合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演示不同的算法。

5、讨论:可以分几步计算?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6、试一试。

书上p86试一试中也为你们准备了一道题,请你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交流算法,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1)引导学生看图,说图意。

(2)提示:从图上看,可以想8和几合成13,□里就填几。11-7=□也可以这样计算。

(3)先独立完成,再同伴交流。

(4)全班交流算法。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计算,再比较。使学生加深认识“想加算减”的方法。但不要求统一算法。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游戏“采蘑菇”:如果你们能把这些题都做对的话,蘑菇就是你们的了。小组合作学习。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游戏“夺冠军”:分组进行比赛,看哪组算得又对又快。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游戏“快快长”:同学们,如果你们算对了一道题,喇叭花就长高一节。看哪组的喇叭花长得最高。

(1)小组合作口算。

(2)比较每横行和每竖行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游戏“摘苹果”:请同学们把得数大于5的苹果涂上红色,得数小于5的涂上绿色。如果涂对了这些苹果就送给你了。

学生开火车口算。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十几减8、7)

五、教学后记:

十几减教案篇四

课题: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2~93页。

教学目的:在学生对退位减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己计算来掌握这部分内容的。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数字卡片、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揭示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出示挂图,让学生理解图意,列出算式。

教学时,要让学生选择算法自己计算。然后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算法,再在班内交流。要让学生体会到不同的算法,更要让学生体会到哪种算法既算的快又适合自己使用,引导学生优化自己的算法,但要注意,说某种算法最好,不是由老师说了算,而是让学生在亲身感受、体验的基础上,自觉地去进行比较和选择。优化算法仍然要尊重学生的选择,倡导算法多样化。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己算一算,再组织学生与同伴交流,在成功计算的过程中,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三、巩固新知。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和第2题。

在做第1、2题时可以让学生感受相应算式间的联系,以利于学好减法计算。

2、做“想想做做”的第3、4、5、6题。

学生分组练习,让学生分别把各组题算一算、比一比,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可以组织游戏,或者用线连一连等。

第6题可以让学生看看填好后的统计表,说说从表中能知道些什么,还可以想到什么。

四、课堂总结。

十几减教案篇五

教学内容:国标本一年级上册第86~87页。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熟练退位减法的方法,形成一种学习经验。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黑板、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知。

1、教学十几减8的例题。先联系实际问题引出15–8,再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算出得数。然后把不同繁荣想法在班内交流,使学生主动探究,并交流自己的算法,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

要引导学生把对实物的操作抽象成数的运算,特别是喜欢用“破十法”的学生,要抽象成连续的两步计算。鼓励算法多样化,但不再提倡一个一个减。对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应该指导他们用学具摆一摆,探究算法。

2、教学“试一试”。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做做的第1题。看图解题。

2、做想想做做的第2题,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做。

3、做想想做做的其余题目。

4、创设学生喜欢的形式,训练学生的计算。

四、课堂总结

五、能力检测。

十几减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0~81页。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从实际情境里理解计算十几减9的方法,并能够正确计算十几减9。

2、使学生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培养探究、思考的意识和能力,通过算法多样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在独立的基础上加强与同学的交流,体验与同伴合作的快乐,树立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小棒、数字卡片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二、复习铺垫

口算练习。

9+7=9+4=9+8=9+5=

9+()=119+()=129+()=159+()=18

三、加强操作,理解算理,形成算法。

1、创设情境,引出例题。(出示挂图)

2、加强操作、理解算理。

(1)学生独立操作,边操作边说。

(2)组内交流。

(3)全班交流。

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演示拿桃子的过程,并出示相应的计算过程。

四、自选算法,交流体会

1、“试一试”:12–9=()16–9=()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做。能算的小朋友尝试做,有困难的小朋友可以借助小棒摆一摆,再算。做好后,任选一题跟好朋友交流算法。接着班内交流。(自己喜欢用什么方法做就用什么方法做。)

五、巩固与拓宽

1、“想想做做”的第1题。2、第2题。

3、分组游戏:(1)钻山洞(2)白兔搬家(3)蚂蚁找窝(4)大象摘椰子。

4、做“想想做做”的第4题。

六、全课总结

十几减教案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p7890例题,试一试,p90~91“想想做做”的习题。

教学目标:1、经历从实际情景里提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2、在观察、操作中逐步发展探究、思考的意识和思维的灵活性。

3、能应用知识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作用。

教学重点:能比较熟练地计算6、5、4、3、2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6、5、4、3、2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媒体:电脑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先请学生观看茄子老师带来的礼物(小白兔采蘑菇的情景图),再请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全班交流,提出一共有多少个的问题,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5+8=□。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小组汇报。

2、试一试。

书上p90试一试中为你们准备了3道题,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来计算吗?

学生做完后,小组内互相检查,统计做对的人数,指导做错的学生更正。

三、巩固应用,深化拓展。

1、做“想想做做”第1题--奖水果。

师:茄子老师看到你们这么能干,给你们每个人都带来了好几种水果。都印在了我们的书上,就是“想想做做”第1题,茄子老师还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看图列出算式,就把水果奖给谁。学生做完后,同桌互相检查,统计一下,多少人能得到水果。

2、做“想想做做”第2题--送水果。

师:刚才小朋友们都得到了水果,茄子老师又给我们带来了大西瓜,上面写有“想想做做”第2题的算式。茄子老师又给你们提出了一个问题,谁能又对又快地把西瓜上的算式做完,西瓜就给谁。

学生做完后,比一比、说一说:每组题有什么不同点和相同点。

师:现在大家都做对了,茄子老师说:“书上的西瓜也都送给你们了。”

3、做“想想做做”第3题--送蘑菇。

师:刚才茄子老师送你们各种各样的水果,现在小白兔也想把它采的蘑菇送给它的好朋友,谁愿意帮一帮它?分组游戏。

每个小朋友手拿蘑菇算式卡片,送到合适的朋友家中。

4、做“想想做做”第4题--买东西。

师:刚才你们帮助了小白兔,都是助人为乐的好孩子,现在茄子老师要奖励你们,带你们到玩具店去逛一圈。每一个玩具上有一道题,看谁回答得又对又快。

6、做“想想做做”第6题--统计玩具。

引导学生看第6题,统计表的第一横行有什么?第一竖行表示的是什么?应怎样填写统计表。

学生看懂题意以后,互相讨论,填写统计表。

7、做“想想做做”第7题--开火车。

师:前面我们帮助了小白兔,现在有一个小朋友遇到了困难,他要想回到家,就必须算对这些题。你们能帮助小朋友顺利回到家吗?分小组开火车的形式进行,每人做一道题,哪一组做得又对又快,哪一组获胜。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

师:想一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这些知识你是怎样学到的?先互相说一说,再告诉大家。(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5、4、3、2加几)

五、教学后记:

十几减教案篇八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一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加和减(二)》中第二课时的内容。

教学目标:

1.经历从日常生活过程中抽象数的过程,了解加减法的关系,掌握十几减9的运算技能。

2.能用生活经验解决问题,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十几减9这一数学问题的大致过程。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能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

4.在学生交流合作的过程中,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

5.在他人的鼓励帮助下,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有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流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故事导入:春天到了,天气暖洋洋的,鹦鹉弟弟一大早就挎着小篮子上街去了,走着,走着,正好白云姐姐经过,白云姐姐说:“鹦鹉弟弟,你到哪里去呀?”鹦鹉弟弟对着天空说:“白云姐姐,今天是马戏团的小丑刺猬哥哥过生日,我去给小刺猬买礼物呢!”说完,就继续往前走,鹦鹉弟弟来到水果超市,看到又大又红的苹果,开心极了,就对蓝猫先生说:“蓝猫先生,我想买一些苹果。”蓝猫先生说:“可爱的鹦鹉,我只剩下一箱苹果和这3个苹果了。你想买几个苹果呀!”鹦鹉弟弟说:“蓝猫先生,我想买9个苹果。”(教师边讲故事,边演示故事情节)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13-9

继续提问:那么13-9等于几呢?该怎样计算呢?

二、主动探索知识。体会形成过程

第一层次:个体操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1.学生操作:先摆10个苹果,再摆3个苹果。

2.教师提问:在13个苹果中去掉9个苹果,该怎么算呢?你能为蓝猫先生想想办法吗?看谁想的方法最多。

3.学生独立开始动手操作。

第二层次:同桌交流,不断完善自己的方法。

同桌开始交流,边操作边说出13个苹果中减去9个的操作过程。

第三层次:师生交流,寻求各种解决方法。

教师提问:你为蓝猫先生想了一个什么好办法呢?

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呢?(边说边演示)

此时,学生感情投入,积极性很高,教师抓住机会,指几名学生回答,让学生边说边演示操作过程,若学生操作过程说得不完整,教师可作引导。

在学生的回答中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想法:

想法一:从13个苹果里一个一个地去减,1、2、3……9,最后还剩4个。

想法二:先从10个苹果里减去9个苹果,还剩1个苹果,再把1个苹果和箱子外面的3个苹果合起来是4个苹果。

(10和3),板书:13-9=4

/\

103

先算几减几呢?再算几加几呢?完成板书:13-9=4

/\

103

那么13-9等于几?

老师了解一下,有哪些学生是用这种方法算的,教师给予鼓励性的评价。

教师小结:小朋友的想法很好,从13个苹果中减去9个苹果,可以先从10个苹果中减去9个苹果,还剩1个,再把1个苹果和箱子外面的3个苹果合起来是4个苹果,所以13-9可以这样想,把13分成10和3,先算10-9=1,再算1+3=4(边说边演示)。

想法三:箱子外面有3个苹果,因此先减去3个苹果,然后减去箱子里面6个苹果,这样一共减去9个苹果,最后还剩4个苹果。

也就是把9分成几和几?(3和6)板书:

13-9=4

/\

36

为什么要把9分成3和6呢?

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那么13-9等于几呢?完成板书:

13-9=4

/\

36

想法四:把13个苹果分成9个苹果和4个苹果,因为9个苹果和4个苹果是13个苹果,所以13个苹果减去9个苹果等于4个苹果。

教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