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优质8篇)

最新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优质8篇)

ID:4598452

时间:2023-10-13 13:46:44

上传者:文轩 最新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优质8篇)

在竞聘中,我们需要充分展示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以争取到理想的职位。竞聘中如何回答面试官的问题?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一些竞聘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启发和帮助。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内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激发学生对北京的向往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

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具:

多媒体

教学流程:

一、情趣导入新课。

可以播放多媒体课件,北京话的录音导入。

二、比读文----正确流利

1.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正确、流利、有感情。(3分钟内完成)

2.现在我们来比一比,谁的课文读得最流利正确。请每组的2号同学轮流读,其它同学要认真听,注意帮他纠错哟!

三、比识字——读准、记牢

课文我们能读正确了,接下来我们进行第二场比赛:比比谁最先把这些字词读准、记牢。

1.课件出示词语。

2.这些词我们都能读准,那么这些字你还认识它吗?(课件出示字)

四、比分段——理顺

这些字词我们都能读准、记牢,现在我们来进行第三场比赛。课前我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现在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比比看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指名检测。再同桌说说。

五、比说话——读懂

1.出示学习目标:感受北京话的魅力。

2.出示自学指导:自由读文,画出“我”是怎样学习普通话的相关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迁移练习

作者喜欢北京话的原因是什么?

七、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2.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3.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正确美观书写生字。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回忆课文,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北京话》,谁能来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指名检测。指名轮流朗读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北京话》一课,板书课题。

二、比说话——体会写法

我们继续走进《北京话》,一起了解北京话的特点。

1.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读懂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说明方法。

3.生自学,交流汇报

三、比写字——美观正确

1.接下来我们比一比谁会写的字写得美观、正确。

2.课件出示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自己看生字,重点看你不会的,注意每个字的笔顺和笔画。(3分钟后听写)

四、总结

你爱上北京话了吗?现在,我们一起听一段北京话,体会北京花的魅力。

五、作业

抄写会写的字每字3遍。

板书设计:

北京话

好听易懂深远广博不朽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篇二

执教:天津市实验小学刘军

评析:天津市教委教研室王晓龙权玉红

教学设计说明

教学实录与评析

执教教师简介

一、教学设计说明返回本页页首

一、制定目标

湖南师大余同生教授曾经明确指出,在制定教学目标时,“要明确而不含糊,要准确而不随心所欲,要具体而不笼统,要重点突出而不面面俱到,要以语言训练为重点,而不以理解内容为重点。”在制定《捞铁牛》一课教学目标时,本着这个原则,尽量做到明确、集中。

这篇课文在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第五单元。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归纳段落大意”。“读写例话”《归纳段落大意》就是以本课为例进行阐述的。结合本单元训练重点、本课教材特点及学生实际情况,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

二、落实目标

1.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

要围绕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而不要围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环节,这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

在教学《捞铁牛》时,就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设计教学环节。例如在教学课文第二段时,首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总结出概括段意的一般方法。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这一目标,在归纳段意的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这一段,想一想这一段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先……然后……再……又……)接着通过覆盖式投影片按顺序分步演示这四项准备工作,并体会这四项准备工作的顺序是不能颠倒的,进而总结出:写文章应做到“言之有序”。这几个环节是在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的方法”这一教学目标。

2.落实目标过程中注重读的训练。

语文课应该以读为本,已经成为小语界的共识。这节课为了扎扎实实地落实教学目标,注重了学生读的训练。在读的形式上,有指名读、齐读、自由读、默读等;在读的时机上,有初步感知内容时的“初读”,有理解分析时的“细读”,有体会领悟时的“品读”。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前两个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和方法,后一自然段写打捞另外七只铁牛的内容)然后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条理性(第4自然段后三句话),反复地读,反复地体会,便落实了“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写”这一目标。接着再让学生通过“读”来概括这一段的段意……总之,教学中始终通过读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读来落实教学目标,提高了学生阅读的能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为了目标的达成,在教学设计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尽量让他们自读,自悟,自得。教学一开始,就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质疑,让学生们带着自己不懂的问题去深读课文。教学中,努力为学生创造自立学习的机会,如在第二段教学中,放手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多读,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进而达成目标。在教学第三段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让学生之间互相帮助,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反馈目标

目标反馈,是目标教学的特征之一,在教学中设计了以下几个反馈环节:

1.让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内容,同时也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

2.回家做一个小实验,并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过程写成一段话。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是检测学生对“言之有序”的掌握情况,看一看学生是否能按一定的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清楚。

二、教学实录与评析返回本页页首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7课《捞铁牛》(板书课题)。注意“捞”字读一声。大家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捞铁牛。

师:好,这几个同学读得都非常认真,谁先来说一说铁牛是做什么用的?

生:铁牛是拴浮桥用的。

师:那为什么要捞铁牛呢?

生:黄河发大水冲断了浮桥,铁牛陷在了河底的淤泥里。洪水退了,浮桥需要重修,所以人们要捞铁牛。(板书:陷进淤泥)

生甲:和尚捞铁牛时做了哪几项准备工作?

生乙:是用什么方法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丙:为什么不把铁牛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同学们提的这些问题都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学习的目标就是在认认真真读书的基础上,理解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了解课文是怎样按一定的顺序写的,同时初步学习概括段意的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懂了第一段,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二段。现在请同学们自己反复读第二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中所描述的内容。

生:(大声读这一段)

师:现在先请同位的同学互相说一遍,看谁说得最好。

生:(同位同学练习)

师:谁愿意给同学们说一说?

生:和尚先请一个熟悉水性的人潜入水底,看一看铁牛沉在哪儿,然后准备两只大木船,船里装满泥沙,划到铁牛沉没的地方。他再叫人把两只船并排拴紧,搭个架子。最后请一个水手用很粗的'绳子拴住铁牛。

师:这段写捞铁牛了吗?

生:(齐答)没有。

师:那谁能用一句话概括地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生甲:写了和尚做准备工作。

生乙:这一段主要写了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板书:准备工作)

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就是这一段的段意。我们通过认真读书,知道这一段中的四句话都是写“和尚做的准备工作”,所以同学们把段意概括为“和尚做捞铁牛的准备工作”。由此可见,认真读书,了解内容,然后用比较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概括段意的方法。

生:我们可以结合第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准备工作做好了”来概括第二段段意。

师:对,谁来试着概括一下。

生:和尚做好了捞铁牛的准备工作。

师:真好!我们读书时还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联系。

师:谁再来把第二段内容读一遍,我们看一看课文中运用了哪一组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请同学们用笔画下来。

[着眼于言之有序,紧扣教学目标,训练重点明确,指导具有可操作性。]

生:课文中运用了“先……然后……再……又……”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把这几项准备工作联系在一起的。

师:你说的完全正确。下面请同学们看投影屏幕,我们来体会一下准备工作。(师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四项准备工作)

师:和尚先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请一个水手潜到河底,摸清了铁牛沉在哪里。

师:然后做了什么准备工作?

生:准备两只大船,把船里装满泥沙。

师:第三项准备工作是什么?

生:把两只船并排拴在一起,搭上一个结实的架子。

师:又做了什么?

生:请一名水手用绳子把铁牛拴住。

生:(兴趣盎然地看着演示过程)

生:不行,因为船很大,单独划比较好划。

生:我同意孙明的意见。先把两只船挂在一起,划起来就非常吃力。

师: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这样写很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投影出示:言之有序)

生:(齐读)言之有序。

师:谁再来把这一段读一读,同学们再来体会一下这一段是怎样做到言之有序的。

[这里强调训练“言之有序”这个重点,目的不在于反复讲,而在于让学生多体会。]

生:(读第二段)

师:刚上课时,同学们就提出了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铁牛捞上来的。现在我们通过学习第三段,来解决这个问题。

生:第4、5自然段写打捞第一只铁牛的过程。

师:好,这两个自然段请同学们自己学,要求是认真读书,思考两个问题。(出示投影)

思考题:

1第4自然段中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生:(读两道思考题)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来学习。在学习中如果遇到困难,同位之间可以互相商量讨论。老师看哪些同学学得认真。开始吧!

生:(自由学习,讨论。)

[讨论法应该大力提倡,这样的教学安排,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协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师:(巡视,了解学生自学情况并适当指导。)

师:好,我们先自学到这,谁先来说一说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学生先说1、2句的关系,再说2、3句的关系。)

生: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上来。

师:这位同学理解得非常好,那和尚是利用什么把铁牛拔出来的?

生:利用水的浮力。(板书:利用水的浮力)

师:谁还记得刚才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

生:刚才老师提的第2个思考题是:铁牛为什么不放在船上拉回来?

师:好,谁来回答。

生甲:因为铁牛太沉了,水手们根本没有办法把它拉上船。

生乙:即使拉上了船,也会因为太沉,不容易划到岸边。

生丙:对!我同意赵刚的意见。书上已经写到“水手们使劲把船划到岸边”。这说明把铁牛放在水中拖回来,已经很费力了。

师:你能抓住课文中的词语分析,这种方法非常好,值得同学们学习。

生:因为和尚还在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放在水里拉回来可以省一些力气。

师:这几位同学分析得特别好。和尚这时还在利用水的浮力,你们看和尚是多么聪明啊!

师:谁来读一读第6自然段。同学们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的办法是怎样的办法?

生:(读第6自然段)

师:谁来回答?

生:我认为还是把沙子铲入黄河,利用水的浮力拔出铁牛,然后拖到岸边捞起来的办法。

师: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一下第三段段意?

生甲: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捞了起来。

生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生丙: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师:现在同学们是不是知道和尚是用什么办法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

生:(齐答)利用水的浮力。

师:你们真聪明。

师:(小结)现在同学们了解到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铁牛捞上来的,解决了同学们刚上课时提出的问题。所以我们在学习中要善于提出问题,并且通过读书来解决这些问题,这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

师:同学们,第三段写打捞过程,(板书:打捞过程)虽然没有使用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但表达得也很清楚,也做到了言之有序。

师: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

生:想。

师:在看时,请同学们注意打捞过程的顺序。一会儿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师;(放录像)

生:(自己小声说打捞过程)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一段。

生:(齐读)

生:就是格外好,超出一般的意思。

生甲:人们正在议论纷纷,一个和尚说:“让我来试试。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

生乙:我从怀丙和尚说的“铁牛是被水冲走的,我还叫水把它们送回来。”这句话看出他的确很出色。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他这时已经想好借助水的浮力把铁牛捞上来的办法。

生:我觉得他这时已经胸有成竹了。

师:你这个成语用的十分恰当。

师:(总结)同学们这节课上得非常好,你们通过认认真真地读书,知道了怀丙和尚是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同时我们还学习了概括段意的方法,体会到课文“言之有序”的写法。

师:你们都觉得怀丙和尚很出色,打捞铁牛的办法好。那你有没有比怀丙更好的办法?(学生愕然)

[问得好!这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步骤,值得提倡。]

师: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这样做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如果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小组讨论讨论。

生:(分组讨论,气氛热烈)纷纷举手。

生:我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沉铁牛的地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不要把泥沙铲到黄河里去,而是铲到空舱里。这样装泥沙的船慢慢浮起,铁牛也被拔离河底,再把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后两只船挂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办法来回七次就可以把八只铁牛全捞上来。……(其他同学频频点头,表示赞同。)

[此处不止是让学生动脑筋想,还是口语表达训练的好机会。]

师: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

师:昨天老师给同学们做了一个“水中放入盐使鸡蛋浮起来”的实验,课后请同学们自己也亲手做一做,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把实验的过程写成一段话。

师:这节课就学到这里。大家学得很好,谢谢同学们。

附板书:

17捞铁牛

利用水的浮力

陷进淤泥准备工作打捞过程

怀丙出色

总评:

《捞铁牛》这一课,有两个鲜明的特点,即“突出有序,注重自得”。下面我们对这一节课做一简要评析。

一、强调有序

人教版教材《捞铁牛》是一篇叙事记叙文。这篇课文在语言形式方面最明显的特点就是段落层次清楚,行文简明有序。这也是叙事记叙文中最值得学生学习的语言表述形式。因此,刘军老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就紧紧抓住这一特点,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侧重在宏观处引导学生看“序”),从而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2.初步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侧重在中观处指导学生抓“序”)。

3.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侧重在微观处辅导学生“序”)。

围绕既定具体教学目标,精心设计好紧凑、有序的教学环节,是落实教学目标的重要保证。有了明确、集中的教学目标,导学达标才能井然有序。刘军的教学指导思想是建立在“以读为本”和“读书有序”的基础上的。他是怎样引导学生围绕上述教学目标扎扎实实去读书的呢?我们认为,首先抓住三个“读”的环节有条不紊地指导学生“自能读书”,是这节课取得成功的关键。

1.初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基本内容“是什么”。

刘军引导学生进行“初读”,主要体现在第一课时。这从第二课时的导入环节可以看得很清楚。第一课时的任务当然少不了扫除文字障碍,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让学生通过反复读来了解这篇文章写的是什么,即了解怀丙和尚是怎样利用水的浮力把铁牛打捞上来的。

2.细读,分步细想需思考的课文要点“有什么”。

“细读”可安排在第一课时,也可安排在第二课时。刘军把“细读”环节安排在第二课时,先请四位学生按结构段朗读课文,然后重点阅读怀丙和尚为捞钱牛做准备工作一段,接着很自然地引导学生去思考两个重点问题。想好了两个问题之后,第三个问题就是怎样概括段意,老师让学生在熟读进而记住主要情节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就解决了这个问题,至此也初步落实了第二个教学目标,即学习概括段落大意的方法。

3.深读,抓住重点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为什么”。

在这一步,教师一边用覆盖式投影片分步演示怀丙和尚所做的那四项准备工作,一边提出一个非常具体的问题。接着,又提出了新的问题;“由此看出,课文是按照准备工作的先后顺序写的,能颠倒吗?为什么?”然后强调:“按照事情的本来样子写就能写得有条理,我们在写文章时也要按一定的顺序,做到言之有序。”这样,老师又揭示并明确了第三个教学目标: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导学“突出有序”的设计思想就这样一步一步体现出来了。

二、注重自得

如果说《捞铁牛》一课教学的前三个“读”的环节教师主导作用比较明显的话,那么,下面的教学更多的则是意在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前者在读的形式上,无论是指名读、齐读,还是自由读、默读等,主要考虑的是怎样将学生“导入”到了解和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情境中。而后者无论是要求学生再读,还是组织小组讨论和在全班重点发言,则重点是为了“导出”,是使已经进入状态的学生能做到“自学自得”。

教师放手让学生多读,尽可能通过自己的语言实践来理解内容和表述自己对内容的独到理解,进而达成目标。这就是我们天津教研员常说的“读书有序”中的最后一“读”--“评读”。

“评读”的关注点主要不在关于“是什么”、“有什么”和“为什么”的知识方面,而主要侧重思考这样做“好不好”和“怎样做更好”上。这就是所谓“评读”和“创新”层面的知识。这一课“评读”环节处理得非常好,旨在让学生做三件事。

1.比较自得,即深挖语言表达上的不同点,进而学习和总结那些带有规律性的知识。

例如在教学第三段时,刘老师先通过指名读来让学生弄清这一段中三个自然段所写内容的不同。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自学,并通过自读和讨论,使同学之间得以交流思想认识,进一步理解课文中语言的有序性,扎扎实实地落实“学习课文按一定顺序记叙的方法”这一目标。再如,刘老师引导学生继续练习概括段意时问道:“谁能以这一自然段为基础,结合前两个自然段的内容来概括一下第三段段意?”当时学生有三种说法:

(1)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捞了起来。

(2)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把八只大铁牛一只一只地捞了起来。

(3)和尚利用水的浮力捞起了八只大铁牛。

通过比较,学生发现这三句话的前半部分是相同的,即都认为是利用水的浮力,这一点已成共识,而后半部分第三句语言最简洁,只有8个字,而且表意也非常明确,所以用第三种说法比较适合。这就在比较中学习了语言。

2.解释自得,这样做既能检测学生是否已经读懂了课文重点内容,又能练习言语表达。

例如,老师问:“谁先来说一说第4自然段后三句话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这几句话是因果关系。因为水手把船上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了,所以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因为船里的泥沙减少了,船身慢慢地向上浮,拴住铁牛的绳子越绷越紧,所以船靠着水的浮力,把铁牛从淤泥里拔了出来。”学生说出这一段话,就不止是个理解问题,还有围绕一个中心训练言语表达问题。而这一点对于任何一节课来说都是不可缺少的。

3.创新,这是最重要的“自得”表现。为了目标的达成,刘老师在教学设计中特别注意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如,刘老师在教学将到尾声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怀丙和尚捞一只铁牛需要两船泥沙,捞八只就需要十六船泥沙。那么多的泥沙都铲到黄河里去,多不好呀!这样做会阻塞航道,还会污染河水。如果老师给你四只大木船,你能不能只用两船泥沙把铁牛捞回来?小组讨论讨论。”以此来引导学生想出比怀丙更好的办法,体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思想。这是在“评读”中让学生认真思考“怎样做更好”的根本用意所在。

学生通过分组讨论,终于提出具有创造性的建议:先把两只装满泥沙的大船划到铁牛的上方,架好架子,拴住铁牛。然后让另外两只空船分别靠在前面那两只船的两边,让水手们不要把泥沙铲到河里去,而是铲到空船里。这样,装泥沙的船会慢慢浮起,铁牛也被拔离河底,再把铁牛拖到岸边。接着,用装满泥沙的后两只船拴住铁牛,等前两只船把铁牛运到岸边划回来,再分别靠在这两只船的边上,把泥沙铲到那两只船上。用这样的办法来回七次就可把八只铁牛全捞上来。

由于刘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就使得这节课的教学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三、执教教师简介返回本页页首

刘军,男,30岁,大专学历。1988年毕业于天津市第二师范学校。现任天津市实验小学教导处副主任。曾被评为天津市教育系统教书育人活动先进个人、天津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市级语文学科带头人。获天津市“希望杯”创优课一等奖、天津市小学语文教学论坛赛一等奖。《语言文字训练要到位》等数篇论文在全国及市区各级刊物发表或获奖。10月,作为天津市代表参加了全国第三届青年教师阅读教学观摩活动,执教《捞铁牛》获一等奖。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篇三

夏天来了,卖水果的摊子到处都是。有西瓜,葡萄,香瓜等等。其中,我最喜欢吃香瓜。

香瓜是圆溜溜的,它的颜色是浅绿色的。我常常闻香瓜的香味,我闻一闻,就有一股清香的感觉。我把圆溜溜的`香瓜切开来,里面有许许多多的籽.好像是香瓜的孩子聚在一起玩耍。我津津有味的吃起香瓜。香瓜又香又甜,真好吃!

我想:香瓜如果变大一点,它的孩子就会变得更多。香瓜真好吃!我希望别人也品尝品尝。

我喜欢的一种水果作文15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篇四

《我盼春天的荠菜》是浙江省义务教材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打头课文,作者是我国知名作家张洁。文中描写旧社会农村的穷苦孩子以野菜充饥,以挖野菜为乐的故事,抒发了作者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也从另一个侧面揭露财主的罪恶。

1、 学会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圈;理解10个新词语的意思,能用简直、可是、渐渐等词语写句子。

2、 能根据提示较深入地理解词语在句子中的含义。

3、 能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

1、 借助语言文字和课文情景,通过反复研读,品味分析,了解我为什么会盼春天的荠菜,披文入情,读中悟情。

2、 培养学生自读感悟能力。

1、 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2、 感受妈妈疼爱孩子的感情。

3、 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学会运用自然段段意归并法概括段落大意。感受旧社会穷苦孩子的生活是多么痛苦。

由于课文所写的事情发生在旧社会,距现代生活较远,学生体会该文的思想情感有一定难度,因此必须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感悟的学习情景。

布置学生课前查一查关于荠菜的资料,向老人们询问旧社会时穷人的生活状况。

1、导入

投影出示荠菜图片,同学们,相信大家一定吃过不少的菜。(青菜、白菜、花菜)但对于荠菜,大家知道多少?(从生长季节、地点、形状、味道等方面展开说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我盼春天的荠菜》,齐读课题。

1、尽情地读,可轻声读,放声朗读,也可独自读,小组合作读。

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字音,记记新词的字形,想想词义。

(2)读出你的感受,读出你的感情,并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读书结果:

(1) 投影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2) 做作业 本第一题。做完后交流。

3、四人小组分工读课文。要求:读者尽情,听者尽心。

谈谈自己读了课文后的初步感受,提出疑难问题

4、这个故事发生什么年代,从哪里看出来?

5、迅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哪些自然段具体描述了作者盼春天的荠菜的?(9、10自然段)

课文其它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给课文分段,并交流。

分四段:一(1)二(2-3)三(4-8)四(9-10)

6、再次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1、你想读出哪个词语?(盼)盼是怎样的一种感情?(盼望、渴望、期待)

2、分别用这三个词语再次读读课题。

我盼望春天的荠菜我渴望春天的荠菜我期待春天的荠菜

3、可见作者对荠菜有着十分浓厚的感情,课文哪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这一点

4、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5、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具体写了我对荠菜有着特殊的感情?(910)

1、自由读课文910自然段,把描写作者喜爱荠菜的句子划下来,圈圈点点,读读议议。

2、四人小组交流,读读你划的句子,说说你的体会,听听别人的朗读和理解。

3、集体交流

探究主题1:我最喜欢荠菜,把它下在玉米面的糊糊里,再放上点盐花,别提有多好吃了。

一、 好吃,咱们来读读。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二、真的很好吃吗?

1、交流研究成果。

2、既然荠菜味涩难咽,为什么作者认为别提有多好吃呢?(因为她饿)

3、研读课文23自然段。

(1) 谁来读读? 自由读,指名读。

a、刚抽出来的嫩蔷薇枝,把皮一剥,我就能吃下去。

b、才开放的映山红,我会一把把塞进嘴里。

c、更别说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了。

(2)你想要说什么?

a、青玉米棒子?青枣?青豌豆?什么味儿?能吃吗?

b、蔷薇枝?吃下去?

c、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d、从吃的样子看狼吞虎咽:一就 一把把 塞 更别说

e、从吃的食物看都是未成熟的野菜野果:青 嫩 才

(3)真让人辛酸哪!咱们一起来读读吧!出示:

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玉米棒子!你还能说吗?

a、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青枣青豌豆!

b、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刚开放的映山红一把把塞进嘴里!

c、我真没想到,她饿得竟然去吃剥了皮的嫩蔷滚枝吃下去!

我们都没有想到,她竟然饿到了如此的程度!齐读a、b、c。

小女孩为什么会这么饿?(贫穷)

(4)说说那时的人们过着怎样的生活。(如有实物、图片或相关的文字资料则效果更好。)

教师激情演讲,渲染情景: 翻开人类的史册,我们才知道不管在昨天还是今天, 饥饿仍然威胁着人类。在埃塞俄比亚的难民营里,一个孩子已经衰弱得无法移动去寻找食物了。他快要死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群苍蝇的美食。你能想象他此刻最需要什么吗?同样,在炮火纷飞的阿富汗、巴勒斯坦、伊拉克,还有许许多多的儿童像文中小女孩一样饱受饥饿的折磨。谁能饱含感情地读读这两小节呢?指导课文朗读。

出示:最使人感到饥饿的冬天过去了别提有多好吃了。 学生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读。

探究主题2: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

一、怎么会是一种坦然的心情?(我也不必担心有谁会拿着木棍凶狠地追赶我)

1、那家伙立刻拿着粗木棍紧紧追来。

粗木棍他要干嘛?(是为了追到了打起来解恨)多可怕啊!

2、我没命地逃,风在我耳边呼呼直响便不顾一切

风呼呼直响说明了什么?

不顾一切,不顾什么?多危险呐!

3、冰凉的河水呛得我喘不过气来,脑后却传来一阵冷酷的笑声。

谁在笑?

我在河里挣扎,他却在岸上笑,他真

引导学生在读中求悟。抓住立刻 粗 紧紧 冷酷,说明财主家的人十分凶残冷酷。那财主又是怎样的人?结合搜集的材料谈谈,加深对那个黑暗时代的认识。

看,羊儿哗哗地叫着,乌鸦也呱呱地叫着回巢了,按理说(我也应该回家了),而且我也已经听到妈妈在呼唤我,但是我却不敢回家,因为我怕(妈妈知道)。我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5、我怕妈妈知道。我并不是怕妈妈打我,而是怕看见她那双哀愁的眼睛。

妈妈哀什么?愁什么?感受妈妈此时的心情。

身为一个母亲,却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受饿、挨打,却无能为力。

6、如果你就是文中的小女孩,你会对村口呼唤你的妈妈说些什么?此时你最盼望什么?(向往能过上幸福自由的生活。)

7、所以我才会格外珍惜挖荠菜时的坦然心情。怀着愉悦、轻松的心情,有感情朗读句子:而挖荠菜时的那种坦然的心情更可以称得上是一种享受蓝天上白色的云朵。

4、总结全文:

(1)请选择最让你感动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2)我们不能忘记历史,只有知道过去,才会让我们更加珍惜今天拥有的幸福生活。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篇五

……

三、网上查找。

学生自己上网查找自己喜欢的水果的产地,栽培、生长等知识。

四、回顾旧知,仿写作文。

1、学生朗读《我爱故乡的杨梅》,复习该课的观察方法及写作特点。

2、引导学生可仿写,但不要生搬硬套,要有自己的个性。

五、学生随堂作文,教师巡视指导。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篇六

我平常吃水果可是小霸王,除了榴莲我什么水果都爱吃,但最喜欢山竹。

一天,我和妈妈去外面玩,我特别想吃水果,一想就想到了山竹。山竹的`外壳有点黑,皮很厚,肉是白色的,一瓣一瓣挤在一起,有点象大蒜,尝在嘴里又甜又酸真好吃。

我就和妈妈说:“妈妈,我要吃山竹!”妈妈说:“你这个水果小霸王,一天到晚就吃山竹。”我不好意思笑了笑说:“人家爱吃嘛!”山竹本来就是我的好朋友。

我渐渐懂事了,所以都把山竹让给妈妈吃。

以前爱吃山竹是因为好吃,想起来就觉得以前我是馋猫。爱吃山竹只改了一点点,但我还是最爱山竹。

我喜欢的一种水果作文200字

小学生作文(中国大学网)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篇七

你们可能听过这样一个谜语:“没吃时是绿色,吃起来是红色,吐出来是黑色。”对!这谜底就是西瓜!它是我最喜爱的水果。

夏天,烈日当空,晒得大家都头昏脑胀,这时,买个西瓜放进冰箱,冰后品尝,这可是消除解渴的好方法呀!于是,妈妈到菜市场给我买了一个又大又圆的西瓜放进冰箱一会儿后叫我看。“哇!”我大吃一惊,你说为什么,因为这大西瓜可比足球还大咧!我围着西瓜小心翼翼的观察。嘿!这西瓜挺可爱的嘛!头顶上还有个卷卷的小辫,真像个活泼的小女孩的脸。只见西瓜的左侧和右侧的颜色不大相同,一边是深绿色的,到了右侧有点黄白黄白的,看来西瓜妹妹的服装挺别致的,有深有浅,花纹种种,漂亮极了。我用手轻轻敲打这西瓜,“咚咚”看来西瓜妹妹很成熟嘛!我又摸摸西瓜妹妹滑滑的、冰冰的皮肤,肤色蛮好的,看来今天她很高兴嘛!我再把西瓜妹妹抱在身上,哇!和辞海一样重罗!这西瓜妹妹的身材也太夸张了,不过总比那些瘦小子好啦!我给西瓜妹妹做了全面的身体检查,还算不错!挺健康!

我把西瓜一切两半,哇!西瓜肉多丰满呀!都熟透了,西瓜肉旁边有一层厚厚的皮,看来西瓜妹妹穿着一件棉袄呢!这西瓜肉红彤彤的、鲜亮亮的,还不禁发出“滋滋”声,西瓜肉中间夹着一颗颗小籽籽,这可真像一个鲜红的大印章!我把西瓜切好后,不管三七二十一,大咬一口,那冰甜可口的汁水不断流下来,冰凉的、甜津津的瓜肉令我回味无穷,令我的嘴巴不听使唤,吃一个,想一个,连西瓜籽都吞进去了,正如“吃西瓜不吐西瓜籽”也,我一口气吃了四片,真是好过瘾呀!

哇!西瓜真是太太太好吃啦!真是倍儿爽!我最喜爱的水果就是可爱活泼的西瓜!

小学语文观潮教学设计篇八

我喜欢的一种水果

浙江省杭州富阳杭州富阳实验小学一小五三班李瑞我喜欢有水果很多,就像天上的繁星眨巴着双眼,如果你问我最喜欢哪种水果,我便会笑眯眯地回答:“当然是夏天的可口‘菜’――西瓜喽!”

西瓜的生长地有许多,比如:富阳、新登、桐庐……我们的

小学生作文大全

圆个儿的西瓜上长着一个柄,好像刚出生的胖娃娃,用眼睛傻傻的看着你,然后对着你微笑,那傻样,使你哭笑不得,小脑袋,不是大脑袋上“绣刻”了许多花纹,西瓜由绿、黑衣袍装饰着,你看它是不是像赶流行的少女呀!

我忍不住诱惑用自己仅剩下的钱买了一个西瓜,用一把刀“叭哒”一声,清脆的响声,汁水溅了出来,溅到了脸上、衣上……可它还不示弱,拼命地往外钻,像出了笼的小鸟,用勺子往中心一挖,汁水在勺子的头尖滴溜溜的滑动着,“嘀哒”纯天然红色的它向下坠落,在“小井”里开了花,微波向四处荡漾。用舌尖轻轻触动西瓜,那甜味直流心窝。

红色的果肉里有黑色的小籽儿,犹如一个个小娃娃躺在母亲的怀抱里,正沉睡着。

吃西瓜是我的一种享受,也是解渴的妙方,所以我爱它。

[推荐给朋友][显示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