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文化产业论文(精选12篇)

2023年文化产业论文(精选12篇)

ID:4600008

时间:2023-10-13 14:27:51

上传者:雨中梧 2023年文化产业论文(精选12篇)

辩论是一种通过双方或多方进行对话、辩论和辨证的方式来表达和沟通自己观点的活动,它能够激发思维和思考能力。辩论中的论据不仅要有充分的数量,还需要具备全面性和权威性,可以通过查找学术论文、书籍和新闻报道等渠道获取。这是一份关于辩论赛背景知识和技巧的详细资料。

文化产业论文篇一

徽州文化信息资源的保护管理与开发利用研究

随州市新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

视听产品进出口贸易法律规制问题研究

国家出版基金专题研究

乡村综合治理中的新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两型社会建设背景下农村文化建设研究

北妇社图书编校项目质量控制研究

文化型旅游景区游客体验研究

烟台市普通高校网球运动开展现状及发展对策研究

南阳文化旅游发展研究

舟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我国创意城市创意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研究

文化产业论文篇二

影视剧置身于文化产业的洪流中,为了提升票房、提高收视率,出现了一些与民族文化精神不符、也无益于观众身心健康的现象。文章指出,影视文化产业不能仅以经济效益为指标,而要注重社会效益,避免过度产业化,就须提倡“内容为王”。

关键词:影视文化产业度内容为王

尽管至今仍有人对“文化产业”的命名及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截然两分表示质疑,但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在产业化的洪流中,关键是要正确把握“以文化赚钱”的“度”。纵观当今影视界,并不能令人满意:一方面,科技的迅猛发展为影视生产与传播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另一方面,优秀的民族文化却没有得到等比例的发扬光大,反而陷入了生存的怪圈。

文化产业论文篇三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我国的文化产业得到快速发展。作为多民族省份的云南,民族文化建设也一步步向纵深方向发展。云南在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方面存在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结构不合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因此应制定相应的政策健全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加强文化市场建设和管理,推动云南民族文化产业健康发展。

文化产业是文化市场主体为了满足大众文化消费供应商品或服务的营利性组织及其行为,以营利为目的,如图书、艺术演出、旅游等。文化产业是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分为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文化旅游业、图书报刊业、文物和艺术品业等门类,它涵盖了生产、营销、消费的各个环节,是现代经济形态的存在方式之一,在为社会提供精神产品和服务的同时,也为国民经济发展创造物质财富。

文化产业论文篇四

云南省委第一次提出了“让云南民族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努力把云南建设成为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大省”。云南文化产业真正起步,提出“要像当年抓烟草、抓旅游一样抓好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培育成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支柱产业”,这一年被称为“统一思想年”。云南利用市场规律,推动文艺作品走向市场,代表性的作品《云南映象》为世界所瞩目。是文化产业发展年,出台优惠文化企业的政策,建立文化产业统计指标,将文化产业纳入“绿色gdp”统计范畴。据省统计局数据资料显示,文化产业支柱地位初步确立,成为云南新的经济增长点。至,“纳西古乐”、“丽水金沙”、“印象丽江”等品牌迅猛发展,整个文化产业占gdp比重超6%。《云南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出台。经过近几年的探索和发展,云南已形成了以新闻出版业、广播影视业、文化娱乐业、民族民间工艺制品、演出演艺业、文化旅游业等重点文化产业门类为主导,相关产业联动发展的产业格局,走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云南模式”。

文化产业论文篇五

一、新时期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

(一)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要合理充分的利用资源

对于博物馆文化产业来说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资源的宝库。在博物馆资源的利用上,我们要在确立博物馆公益文化性质为主体的基础上,充分合理的利用现有资源生产出多样的文化产品,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二)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要加强特色产品的开发和创新

博物馆的藏品是文化产业实现发展的文化宝库和艺术源泉,创新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灵魂。博物馆拥有对文化藏品开发的权利,也有着文化产品加工和开发的先天性条件。由于不同地区和类型的博物馆,其主打特色是不同的。这个时候,博物馆应当结合其特色藏品进行特色开发,激发消费者们的兴趣和购买欲。对于文化产业而言,其灵魂就是创新和创意,当消费者看到前篇一律,简单粗糙的纪念品时,其购买欲一定会大打折扣。所以,博物馆在发展其文化产业的时候,一定要坚持自身的特色,对特色藏品进行深入发掘,提炼其中的艺术气息,选择合适的载体表现在观赏者面前,促进博物馆文化品位的提升。

(三)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要不断升级经营管理理念

首先明确博物馆是以公益文化性质为主体,从事科研、教育和传播文化的场所,牢固树立博物馆服务社会、服务人民的思想核心。在文化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上,要不断的创新和升级原来老旧的经营管理理念。把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视为博物馆社会教育、文化服务功能的拓展和延伸,是体现高雅文化内涵、张扬博物馆人文情怀的`特色文化活动。在经营管理方面既要抓经济效益,又要抓长效管理,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激活博物馆的各种发展潜能,培养和造就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高端人才,增强博物馆的活力,推动博物馆事业的创新。

(四)博物馆文化产业发展,要建立多元化的开发和宣传平台

随着时代的发展博物馆文化产业需要建立多元化的开发平台,通过文化产业开发的模式和文化产业产品开发的种类来丰富了文化产业产品的发展空问,应用计算机网络这一新兴技术的平台上,通过网络技术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的了解和认识博物馆,更多的走进博物馆,从而有效的带动博物馆文化产业的和谐发展。

二、结束语

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这就需要当前博物馆在文化产业发展上要加快观念的转变,不断拓宽思路,在思想和行动上要做到与时俱进,及时发现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解决。将博物馆作为文化产业的发展基地,同时还要将其变成教育和科研基地,使博物馆的社会效应更好的体现出来,为参观者提供更加优质、高效的服务。

文化产业论文篇六

第一,进一步推动福建影视产业的发展.影视业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和较强风险承受能力,但也是高收益、高产出的行业,一部本土影视作品的成功对区域知名度的提高有着重要意义,对其他文化行业的带动作用也是非常巨大的.福建省除了继续在动漫产业上做大做强外,还应在电影、电视剧的制作上发力,充分发掘福建的历史文化资源和海峡两岸的感人故事,拍摄出带有福建本土特色又能引起广大共鸣的`优秀影视作品.第二,将民间手工艺术品作为一个重要的行业进行发展规划.随着旅游业和艺术品收藏行业的发展,民间手工艺品的市场前景和价值也日益受到重视.现阶段,福建民间手工艺品主打的是雕刻艺术,特别是寿山石和楠木雕刻艺术,但是由于材质的价格昂贵,只要稍加艺术处理就能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因此具有代表性的高端艺术品还是较为缺乏,因此必须面向国内外市场打造高端精品.另外,福建的工艺品行业一方面应当重视知识产权方面的保护,特别是要注重对地理标示的注册和保护;另一方面应当注重艺术风格的塑造和坚持,坚持具有海西本土民俗气息的艺术风格,同时将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底蕴与两岸统一情怀融入其中.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艺术品的内涵体现将会是福建民间艺术品坚持“本真”,享誉四海的成功所在.

3.2建立专项资金、创新融资渠道

首先,政府应当对符合福建省区域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良好项目和企业提供专项资金支持,促进其稳定、快速的发展;其次,政府要为文化产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通过政府担保或者与银行合作等方式为文化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专门为文化产业行业开发新型的融资产品和信贷产品,对于典型文化企业可以为其提供担保贷款或贴息贷款,促进其快速发展;其次,政府、金融机构和文化企业应进一步加强合作,成立文化产业发展互助基金,进一步扩大文化产业专项基金的规模,丰富文化产业基金形式;最后,政府和企业应当密切与全国性和国际性的文化产业基金合作,充分利用网络交易平台,扩宽融资渠道,吸引优质资金和先进的运营模式进入福建,为本区域的文化产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总之,必须通过政策支持带动资金支持、通过投资环境的改善来丰富融资渠道,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刺激文化产业的发展,引导文化产业进一步加强创新,以更加灵活、多元的融资思维和方式进行融资活动,并结合福建的实际商业环境,形成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投融资体制.

3.3注重人才培养,提升创意水平

政府应鼓励省内高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并根据市场需求对相关专业培养计划的调整进行指导;文化企业应当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中等职业院校合作交流,通过定向培养、联合培养、定制培养等方式,为自身企业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政府、企业和学校应当合作建立文化产业培训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为提升专业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良好的条件;建立文化产业专项奖学金,鼓励省内生源报考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特别是要鼓励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才培养,为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贡献力量.将文化产业人才列入福建省的人才引进计划,同时设立专项资金,鼓励高等院校和企业引进高层次文化产业人次.对投身福建产业发展,工作成绩突出的引进人才要设立奖励基金,对其进行物质激励.对于引进人才不仅要在物质上予以激励,还应在精神上给予人文关怀.

3.4突出特色,创新营销,注重文化产业品牌打造

把握福建文化产业的独特本质,采用创新性和多样性的营销手段,提高福建区域的知名度,打造文化产业特色品牌.第一,差异化概念营销.通过特色品牌和文化产业营销概念的凝练,以短小精悍的、耳目一新的文字表述,或者别具一格的图案、形象,使文化产品与营销概念在消费者心中迅速建立品牌联想.福建地区可以重点突出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风格、海峡两岸情怀、海上丝绸之路等特有的文化资源特点,将特色民俗文化和特色产品结合,打造自己的差异化概念.例如,上街镇可以着力打造“中国木雕第一镇”“,名木飘香?福建闽侯”等品牌形象,永定县可以大力宣传自己的“中国最美土楼”,闽西地区可以打造“畲族原生态、客家美食多”的品牌形象.在对外区域宣传的时候,福建省可以重点突出“海上丝路,唯美福建”的区位特点,将福建的知名度快速提高.第二,体验营销.体验营销方式以消费体验为核心,以诱导性消费为目的,以高水准的消费体验使消费者产生消费粘性.体验营销先将良好的消费体验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再使消费者产生消费冲动,使消费者感到这样的消费是值得的.体验营销的宗旨是让消费者在体验中消费,在消费中享受.福建的“农家乐”“、度假村”就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营销,促使消费者在具有少数民族风情的农家特殊文化气氛的体验中消费,享受那种独有的乐趣,也使“农家乐”成为一种新的消费方式.除此之外,民俗文化村将旅游、购物、餐饮、休闲融为一体的多种经营,节假日的促销活动,个性旅游纪念品的定制,服务水平的提高,都是可以推广的体验营销方式.越高明的营销手段,越需要良好的产品和服务为依托.体验营销对产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更加苛刻,这也是营销的根本所在.总之,福建地区应当不断提升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逐步改善行业环境,做好产业规划,扩宽融资渠道,提高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塑造知名品牌,借助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平潭自贸区的发展契机,将福建文化产业做大做强.

参考文献:

〔1〕赵宏.天津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2〕林孔团,翁木英.省域文化产业竞争力评价与提升———福建与部分省市的比较.福建师范大学(哲学社会科学版),(1).

〔3〕张燕清.龚高建.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现状、趋势及对策.福州党校学报,2012(2).

文化产业论文篇七

由于受到经济基础、技术力量,交通和人才储备等资源条件的限制,资金和人才的匮乏成为云南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而且投资渠道单一,未形成多元化的格局,现在已经集团化的产业如旅游、出版、报业、广播电视等大都是政府投资控制的文化产业。

(2)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偏低

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数量虽多,但多数为小型企业,规模小,实力弱,资源分散,其市场能力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难以适应市场竞争的要求和需要。

(3)产业结构失衡,缺乏创新性

娱乐产业在文化产业中比重过大,新增的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业等薄弱,云南省的'信息科技产业发展对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的开发和利用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态单一、守旧,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和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发展云南文化产业的建议

(1)整合资源,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云南拥有丰厚的民族文化资源,如历史古迹、民俗等,故应从实际出发,分析资源状况、明确产品定位、产品差异化、营销策略,把资源优势通过资源整合、再加工转化为产品和产业优势,实现其经济价值。同时通过借助旅游平台,拓展市场空间。

(2)走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之路,构建文化企业群

组建云南民族地区文化产业集团,形成以产业集团为骨干,各类中小型文化企业共同发展的文化企业群,关键是要优化资源配置,打破文化企业的部门、地区的分割,根据市场需求,按行业组建文化产业集团,从而解决云南文化企业散、小、弱等问题,推进文化产业与旅游、科技、金融的融合发展,利用旅游业带动其他行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推动文化产业的支柱地位。

(3)建立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和筹资机制

坚持“政府引导、企业投资、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思路,扩大投融资渠道,加快多元化发展,走资本运作之路,用市场的手段来主导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文化要素的合理流动、分配、交换等。

(4)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完善文化市场体系

用經济调控手段引导文化产业的发展。除完善政策法规,健全产业政策的行政手段外,政府可以通过减免税收或适当增加投入等经济手段,来推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向文化产业,形成税收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良性政策激励机制。

各级政府角色应从文化“管理者”转向文化“服务者”,为文化单位提供注册、年检、监督等服务和管理,推动文化商品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提供各种文化人才创新的平台,搭建信息交流平台,为文化企业提供各种文化市场信息,协调文化活动的场地、设施、技术、交通等问题,为文化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

[1]尹欣,杨福泉.云南文化发展蓝皮书[m].云南大学出版社,-.

[2]陈瑛,常志文,李艳.云南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互动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

[3]杨文华,纳夏.云南发展民族文化产业的理论与实践[j].云南社会科学,.

[4]闫自松.新媒体时代对云南旅游文化产业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5]赵亮,朱启才.云南省文化产业发展的制度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4.

文化产业论文篇八

作为核心能力的知识要素需要通过制度要素来整合,并以资源要素为载体由市场要素最终体现出来。任何单一的层次都不能代表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只有四个层次的统一才可以代表完整的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

文化产业集群核心竞争力强弱各不相同主要是因为核心竞争力四个层次的强弱不同。一个具有很强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一定是强知识要素层、强制度要素层及强资源要素层(这里的资源主要指人力资源和无形资源),但具有强资源要素层的集群并不一定具有很强的核心竞争力,例如我国西部具有很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是同东部相比,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却很缓慢,这主要是由于西部在创新和制度方面与东部都具有很大的差距。

四个层次中,第一、第二层次的表现形态往往是隐性的,是在文化产业集群内部慢慢积累起来的,是建立在不断的试错与改进之上的,因此很难被模仿。

文化产业集群所处的阶段不同核心竞争力也不同。文化产业集群建立之初往往是资源要素占据主要的地位,社会网络不健全,组织结构不清晰,创新能力也不强,处在模仿的阶段。但是随着不断的发展,集群在不断改进中逐渐会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社会资源网和富有活力的组织结构,其核心的知识能力也逐渐积累,集群定位逐渐显现。到了集群发展的成熟期,集群定位明确,知识积累充分,创新能力不断强化,同时又促进了组织结构的更进一步改善,文化产业集群达到其发展的巅峰状态。

文化产业论文篇九

所谓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是体育产品产业化及体育文化产业化深入发展的结果,是对体育技术、体育经济和体育文化渗透、结合、交融、升华后表现出来的带有高经济价值的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有形载体。[1]当前,我国体育产业产值为3136亿元,所占gdp的比重为0.6%;美国体育产业产值为4410亿美元,约占美国gdp的3%。[2],国务院在《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到2025年,我国体育产业要成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总规模要超过5万亿元。而从世界体育产业发展,尤其发达国家体育产业产值的构成来看,通过创意结合将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粘合起来,发展而成的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在体育产业中的比重日趋提升。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在明晰其功能特征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发展机制,再拓展相关的发展策略,推进其持续健康发展。

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功能特征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由于其通过创意将社会体育资源与文化资源以某种经济运行方式联系在一起共同发展,其在发展中体现出较为明显的社会、经济、文化、体育功能。在社会功能方面,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人在生理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上,会有归属需求、社会交往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等较高层面需求,需要得到满足,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与体育产业的不同在于,其会通过体育活动的创新,不断满足人的新需求,比如在归属需求方面,社会化体育活动创造性的形成体育团队,会将某些具有共同体育爱好的人形成一个群体;又如在自我实现需求方面,某些小众体育爱好者,通过参加小众化体育创意活动,体现自我的存在,实现自我的价值。在经济功能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通过创意的构想与实施,能够将各种资源集聚起来,并且推动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的融合发展。在资源集聚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充分尊重并发挥人才资源的优势,合理利用人才资源的创意思维与专业才能,汇集科技、文化、知识、体育各种资源,形成一种新的体育活动模式。体育创意产业的产业融合功能,是指将各类资源集聚之后,新的体育活动模式,会打破汇集而成的资源之间的产业壁垒,充足产业发展各种要素,进行形成产业发展新合力,推动产业市场效益的最大化。在文化功能方面,体育产业借助文化创意发展,文化艺术依托体育活动推广,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重要特征。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会推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比如各国国家的奥运会,尤其是奥运会的开幕式,促进了世界了解主办国的文化传统;会带动文化的创新与发展,比如体育产业与休闲文化结合,形成的广场舞等体育休闲文化,推动了广场文化的发展;会加强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传统武术等体育活动与电视的结合,就对武术文化保护与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体育功能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能够扩充和壮大体育市场,比如近年来迅速发展的电子竞技体育活动,就日渐形成了一个新的领域,产业活跃度不断提升,产业规模日益扩大;能够引领和带动群众体育活动,类似气排球等体育创意活动,将专业化体育活动适当改造,降低了运动的难度,增加了群众的运动参与度;能够发展和壮大竞技体育规模,最为明显的是类似于nba等专业化竞技体育与传媒的联姻,扩大了竞技体育的受众群体,增加了竞技体育的转播收益,进而促进了竞技体育的发展壮大。

二、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机制

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由外部动力因素与内部动力因素共同推动,并逐渐形成一个较为系统的发展机制,不断促进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产值增加。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外部动力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科技、需求等要素。社会要素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从工业社会进入到后工业时代,社会群体消费不断个性化、多元化,社会发展不断强调软实力的增强,科技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使得人们具有较多的休闲时间,种种社会发展情况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经济要素是指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出现与发展,制造业不再是经济发展的主体,而服务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休闲经济、体验经济等新兴经济形态,改变了经济发展格局,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顺势而生。文化要素是指21世纪本身就属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朝阳时代,各种富有创意的文化符号与文化消费,逐渐与体育产业发展联系在一起,为体育创意产业发展提供文化动力;科技要素可以提现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各个方面,某些科技要素的发展直接促进了体育赛事的改革,而在体育装备行业,各种科技元素的加入,使得体育运动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需求要素主要体现在随着经济发展,人们收入水平增加,以及恩格尔系数的不断降低,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开始增加,相应的开支逐渐提高,消费的`个性化、多元化与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逐渐匹配。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内部动力因素包括价值追求、创意能力两大要素。价值追求是指在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原则的驱动下,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逐渐认识到谋求价值最大化,除开基本的使用价值回报之外,要加大附加值的创造,而附加值的来源则主要是创意的开发与运用;创意能力是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求产业在运营的过程中,不断强化创意原生力,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以创意思维的运用带动整个产业的不断发展。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就是内外部要素不断重新组合叠加,产生新的发展形态的一个过程。而在整个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过程中,内部要素居中,外部要素分布在外围,产业发展通过内外部要素的不断联系,以及产业运营将这种联系转变为一种产品,相互协同,形成一个动力体系,带动产业整体发展。

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策略

在体育文化创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内外部要素的联系与组合,会受到管理体系、品牌资源、人力资源、资本要素等制约,这也是当前困扰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几大瓶颈,为此,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策略有:首先,改革管理体制。我国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由于举国体制在国家奥运战略中有着重大的价值与意义,并且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在体育产业中不断拓展,带有浓厚计划经济色彩的举国体制,即有国家行政机构牵头发展体育产业,其弊端不断显性。在近年来的篮球、足球管理体制改革中,随着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向篮球、足球社会化协会放权,这一领域的体育产业发展开始显现活力。因此,改革管理体制,由社会化体育协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壮大体育产业,才能为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打开通道。其次,强化品牌驱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不论是在装备生产领域还是在赛事组织层面,都是通过培育和发展品牌,促进产业的发展。国外体育装备品牌耐克、阿迪的发展如此;美国篮球职业联赛、欧洲足球联赛等赛事的拓展也是如此。我国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要以品牌为驱动,围绕品牌的培育与发展,整合产业要素,净化产业环境,引导产业升级。在国内体育装备品牌方面,要以各种政策资源优势,引导体育装备品牌的升级换代,要以强有力的品牌保护举措,推动品牌健康发展。在国内体育赛事品牌方面,要以强有力的赛事组织措施,提升品牌的知名度;要以规范化的管理体制机制,确保品牌的美誉度。再者,培养人才队伍。体育文化创意产业需要的高素质人才,注定是体育、文化、经济、管理、科技等因素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各类高等院校应该按照国家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政策意见措施,加大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在相关体育文化创意专业的基础上,通过课程的调整与叠加以及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人才的培养质量,强化人才的复合型能力;另一方面,体育文化创意产业中的各个行业,也应该依据产业发展的趋势,加大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力度,通过选派人才进修,邀请高水平人才讲座等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增强人才的能力素质,以适应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最后,拓展融资渠道。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为此,国家应该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其他产业资金,进入体育文化创意产业;社会资本也应该以敏锐的市场意识,捕捉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机遇,跨行业、跨区域调配资金,促推体育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参考文献: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

[摘要]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发展不仅符合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也是文化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方式。宝鸡市的文化产业集群形成具有外部经济和文化旅游及其品牌等内在驱动力,也有内部发展不平衡,产业链关联度低,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和投融资渠道单一等集群效应低下的原因。宝鸡文化产业的集群发展,要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积极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提升宝鸡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

[关键词]区域经济;文化产业;产业集群;

一、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驱动力

文化产业集群形成的内在动力是企业对集聚好处的追求,主要由市场自发驱动形成产业集群的内部力量。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产生的内在动力主要包括文化旅游市场的推动、企业对外部经济的追求以及品牌效应的形成。文化旅游市场的推动。宝鸡文化资源丰富,是陕西省西线旅游主要市场。近年来,宝鸡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加快历史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法门寺、石鼓山、周秦文化示范区等历史文化景点的开发再建设力推宝鸡成为国内著名旅游城市。积极搜集扶眉战役、工合运动红色资源、掀起宝鸡红色旅游的新篇章,增加宝鸡的人文吸引力。2014年,全市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65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10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8%和31%,旅游总收入占全市gdp的18.5%。[1]宝鸡市以文化旅游市场为依托,推动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外部经济的驱动。马歇尔对“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的解释,是后来学者们研究产业集群的起点。文化产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文化企业和其它机构通过产业关联、业务合作形成集群,建立更为密切的关系,以使企业之间通过信任更好的开展协同。文化产业所产生的外部经济在知识外溢的深度和广度方面体现的更为明显,并且可以创造一种产业集群达到协同所需要的创新环境。宝鸡市的文化企业在行业内可以互相的学习、通过不断的创新以获得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降低企业在集群内部所需承担的经营成本,并吸引同类产品的集中和劳动力的聚集,形成专业化的劳动市场,可以降低企业间招聘员工的成本。在宝鸡市古玩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民间工艺美术品加工等企业之间由于规模经济效应的驱动,促进了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品牌效应的拉动。在一个区域范围内,若某产业产品有一定的生产规模且生产能力较强,市场占有率高,在区域内已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和较高的知名度,这样该产品便建立了品牌形象并可以发挥品牌效应。文化品牌形象的形成可以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而文化产业集群形成更有利于品牌形象的维护和价值的提升,从而形成更广泛的、持续的品牌效应。如美国的“好莱坞影视”,台湾的“新竹”、浙江的“横店影视文化基地”等都以形成了品牌效应。宝鸡市具有内涵丰富的文化资源,为炎帝故里、周秦王朝发祥地,周秦文化、法门市佛教文化、民俗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和生态文化在关中平原西部聚集,构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宝鸡文化。[2]同时,千阳西秦刺绣基地、太白山自然山水、陇县秦源文化产业园区、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的建成,有利于优势文化品牌的形成。“宝鸡社火”、“凤翔泥塑”、“西府饮食”的开发,也加快了品牌效应的形成,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发展。

二、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分析

宝鸡市文化产业近年来发展迅速。在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培育下,文化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文化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产业园区数量和质量均稳步提升。然而,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集聚效应仍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竞争力不足。文化产业内部发展不平衡。宝鸡市在文化旅游业、文化演出业和艺术品加工制作方面发展的较为集中,广播影视业、文化艺术业、文化信息业、文化教育业也在近几年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传统书籍、报刊的出版、制作与发行,音像、电子出版物等领域进步有限。在影视领域,随着歌舞《周颂》的上演、电视剧《炎黄大帝》的开拍,但无论其票房还是口碑及影响力却较弱;此外在动漫、网络、传媒等新兴文化服务业上发展缓慢,相对落后。文化产品供给方面,生产企业群集约化程度不高,创意不够,未能积极的市场化,对政府的依赖性强,未实现集群化发展。从宝鸡市整体来看,县域文化产业发展不平衡,各市县之间独立发展,未形成联动,文化产业的整合度较低。文化产业链关联度低。宝鸡市文化产业从整体来说,各行业的发展较为分散,文化产业的发展动力不足,没有真正做强、做大的龙头企业,缺少产业链形成的基础因素。宝鸡文化产业的主体产业不突出,缺乏完备的支撑产业,带动产业不够发达,衍生产业没有得到真正的拓展,产业集聚效应低,很难形成完整的产业链。[3]地方政府没有对宝鸡文化产业进行集中投资,且宝鸡市的文化资产主要分散在广电、报社、图书等部分,难以形成合力。文化产业从业人员在观念陈,运行机制、经营管理方面专业化不够,因此产业之间难以产生联动效应,文化产业链未能真正形成。宝鸡市的民俗文化底蕴深厚,但大多数还处于小作坊式的运营方式,没有专业的指导和管理,欠缺形成产业链的充分条件。文化产业园区同质化严重。在文化产业园区方面,还未形成多类型的、影响力大的一条完整的产业链。因宝鸡市文化产业园区建立较晚,后期投资力度不够,发展积极性不足,因此许多产业的发展好处与初级的开发和销售阶段。例如宝鸡市的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其依托宝鸡市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使其成为宝鸡市的重要文化品牌,但其所带动的相关产业的发展仍旧缺乏动力,文化产品类型单一。并且园区内的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产业关联度小,同质型园区重复建设,文化产品科技含量低,吸引力不强。文化产业投融资渠道单一。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就是资金的投入不足。投融资渠道单一,风险资本的支持力度不强,以及较低的文化消费水平,这些因素都是导致宝鸡文化产业投融资难的`原因。此外,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的成长初期主要在于市场的投入,其收益主要来源于后期的衍生效益,而这种衍生效益极其不稳定。文化企业拥有的知识产权,文化资源等无形资产,在向银行进行固定资产的抵押贷款方面与其它产业对比来说评估风险较大。诸如文化民俗园区等项目也不具有长久效益。这样来说,文化产业缺少金融渠道的信贷支持,对于外来融资的吸引也不够,因此基本只能靠国家财政,地方政府支持,融资渠道单一。且宝鸡市内的文化消费市场不健全,居民文化产品消费意识薄弱,消费能力有限,而消费定位的不足对于市内带来的外来消费刺激不大。

三、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路径选择

鉴于上述存在问题,宝鸡市文化产业集群发展的路径选择应力争构建出符合宝鸡特色的地域文化产业集群。通过优化文化产业结构、完善产业链、建立文化产业集聚园区,积极推进投融资体系建设,提升宝鸡文化产业集群效应,增强产业竞争力。优化文化产业结构。针对宝鸡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县区不平衡和行业不平衡的特点,宝鸡市应加大资源整合力度,着力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具有市场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宝鸡市应在继续发展重点文化产业的同时,更应大力抓好传统文化产业的创新改造,注意加快调整产业的发展步伐,优化文化产业的发展结构。宝鸡市应注重做大做强广播影视、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和文化演出等“核心层”产业的发展,同时也应加大对动漫创意、广告宣传、传统的民俗艺术品和工艺美术业的培育。在文化旅游业方面,应进一步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以宝鸡的特色旅游资源和历史文化为依托,做好旅游的品牌;以旅游业为重要的载体,扩大文化的传播、消费。在广播影视方面,要继续扩大它的覆盖率,加强对电影电视的制作和开发其衍生品;在动漫业、广告业等新型产业方面,应促进设计创意的相互渗透;在民俗艺术品方面,应发挥资源优势、面向市场,形成有特色、有影响的品牌。通过抓重点、促新点,推进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同时宝鸡应注意各县区之间的平衡发展。推进产业链建设完善。从2005年开始,宝鸡市就以第二批改革试点的进行文化体制改革。2014年,在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思想引领下,文化产业再一次进了深化改革,这对于推进文化产业集群的产业链建设和文化产业园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宝鸡市文化产业链建设方面,首先,缺乏龙头企业的引领;其次,文化产业链的配套设施不完善,上下游企业的关联度不高,并且县域文化企业协作能力较弱。宝鸡市应从自身特色和实力出发,继续加大文化企业内部体制改革,依靠地区政策的支持,进一步加大对文化资源研究的资金、技术投入,使得同一个主题下的文化产品可以更加丰富、相互协作,各个层次、相关领域的产品可以共同推进。西安市利用自己的城市优势和经济实力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文化产业链并得意良性循环,实现了其经济效益。而宝鸡作为陕西省的第二大工业城市,在周秦历史文化渊源方面和西安是互补关联的,宝鸡市可以借鉴西安先进的产业链形成经验,并借助它所形成的市场,加强城市之间的协作,主动积极的走出去,加快自我建设步伐。只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产业链,文化产品之间相互依存、产生联动,才能最大化的发挥文化资源的经济效益,产生强有力的影响力,宝鸡文化产业才能健康发展。打造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就目前而言,宝鸡市的文化产业园区类型单一,多为主题园区。如周秦文化产业示范区、石鼓文化园区等,自身集聚效应低,产业链不健全。宝鸡市可以通过园区之间的集聚效应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使得原有的老园区和新规划的茵香河谷文化旅游区等相关联的文化产业园区形成协同发展,以市场为驱动力、以人力资本、物质资本为纽带,以求培育出一些是实力雄厚、有影响力的优秀文化企业,从而带动整个行业和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促进融资方式多样化。文化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还是由于产业的特殊形态造成的,由于文化产品价值难以评估,造成了企业融资难的现象,因而建立第三方担保机构势在必行。文化企业在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时,第三方担保机构可以对文化企业的产品进行价值评估,并通过担保来提高文化企业的信用度,以便让银行降低风险,从而为文化企业提供贷款。同时,通过担保,还可以增加投资者的信心并降低风险。文化产业的第三方担保为文化企业的融资咨询、项目投资等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当然,文化产业中介担保机构的形成和发展,需要政府相关财税政策的支持和鼓励,因此,文化企业的融资难问题必须有政府的介入和保证。同时,还应建立项目管理债务担保方式,以提高文化企业偿还债务的能力,降低投资风险。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一

天津滨海新区现辖街镇27个,其中涉农街镇12个,行政村151个,农业人口21万余人,农村劳动力11.2万人,耕地面积30.6万亩(204平方公里),农民人均纯收入1.41万元。在当前滨海新区进一步开发开放的大背景下,农业发展应何去何从,关乎区内几十万农民的切身利益,关乎滨海新区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关乎和谐新区与科学发展排头兵目标的最终实现。

一、滨海新区应坚持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方向

受农业资源状况、产业发展态势以及自身固有缺陷等因素的影响,滨海新区传统农业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现代都市型农业成为新时期滨海新区农业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

(一)农业生产要素质量偏低

滨海新区农业用地以质量不高的盐碱荒地和滩涂湿地为主,中低产田面积占耕地面积的70%。城镇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需求量不断扩大,将导致农业用地进一步减少。此外,区域水资源严重短缺,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近海水域环境污染较为严重,也给滨海新区农业、渔业带来较大影响。劳动力素质不高,年轻人由于非农就业机会多、收入高而很少从事农业,导致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和女性化严重。

(二)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

滨海新区靠工业兴区。滨海新区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后,围绕现代制造业基地和宜居生态型新城区的功能定位,滨海新区更加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农业发展空间不断压缩。20,滨海新区完成生产总值6206.87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为0.14∶68.86∶31,产业结构呈现明显的“二三一”特征,总体上看处于工业化后期和城市化中后期阶段。这一时期,农村人口、农业产值占比呈逐年下降态势,农业人口占户籍人口的比重由1994年的30%多下降至目前的20%左右,第一产业占gdp比重由的1.3%下降为现今的不足2‰。

(三)传统农业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滨海新区农业尤其是种植业基本上仍以农户家庭分散经营为主,产业化、组织化程度较低,规模化亟待提高。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基础薄弱,龙头作用不显著,对发展农业产业集群拉动力不强。农产品加工科技含量较低,科技投入不够,缺乏知名品牌和拳头产品,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产品综合利用深度不够,附加值不高,关联产业不发达,对农业的带动作用较弱。

(四)现代都市型农业成为发展方向

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工业化、城市化高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现代农业类型,它既是一种与城市经济、文化、生态紧密结合、融为一体的新型农业,又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起来的具有高科技、市场化等现代产业特征的现代农业。相比传统农业,现代都市型农业是契合滨海新区区情和产业特点的农业,是依托滨海新区、服务滨海新区、适应滨海新区建设发展战略的农业,是与滨海新区工业化、城市化同步发展、城乡融为一体的农业,代表着今后滨海新区农业的发展方向。

二、滨海新区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经验

近年来,滨海新区以设施农业和科技农业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园区为载体,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推进企业化管理和品牌战略,现代都市型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经验主要是:

(一)构建园区支撑的设施农业布局

滨海新区以农业产业园区和科技园区为主要组织方式,着力打造知识、技术、资本密集型的现代都市型农业领航区。滨海新区初步建成市级农业科技园区6个,分别为天津滨海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茶淀葡萄科技园区、天津滨海耐盐碱植物科技园区、天津滨海海水养殖科技园区、滨海东丽农业科技园区和滨海津南循环农业科技园区。依托产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形成了以诺恩、海发、金豚、龙达、华大等企业为代表的精品农业和以节能温室、联动温室、畜牧小区等为特色的.设施农业。年,滨海新区新增设施农业1.1万亩(7.33平方公里)、工厂化养殖6万平方米,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达到158个。

(二)以科技带动农业成为重要抓手

科技的融入使天津滨海新区的农业发生着改变,引领着滨海新区都市型农业走向高端化。“十一五”期间,滨海新区加速研发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农业应用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示范能力,以蔬菜、葡萄、花卉、冬枣、食用菌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生产规模和效益不断提高。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和中国海洋大学等一批国家级农业研发教学机构直接参与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建设。2011年,滨海新区首次设立200万元专项资金,推广农业新品种、新技术,20多项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在滨海新区农、林、牧、渔各领域向纵深渗透。

(三)产业链延伸提高农业效益

延伸产业链条,在农业产业化、科技化、设施化的同时融入二、三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已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好渠道。以茶淀葡萄为例,以特色葡萄种植业为基础,把葡萄深加工、葡萄园休闲观光结合进来,以葡萄先进科技与葡萄酒文化底蕴将茶淀玫瑰香葡萄产业打造为“接二连三”有机融合体,建成集科技、休闲、文化、观光于一体的葡萄科技园区,实现小葡萄大产业。葡萄产业链的延伸为农民新增5000多个加工业、服务业工作岗位,有力地促进农民增收,并带动了当地旅游服务业的发展。

(四)企业化管理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滨海农业科技园区创新体制机制,实行公司制管理模式。在产业组织、土地流转、投融资、科技研发、生产经营和产品销售等方面,以龙头企业为运作主体,建立高效运转的管理机制,提高了农业组织化程度。建立了“公司+农户”的组织化模式,从生产、栽培技术、管理和服务等方面,推进依标种植、统一管理。转变传统的自种自销产销模式,按照公司统一标准,以“订单式”契约作保障。农民按照岗位进行生产作业,成为葡萄种植员工,通过效益增值缴纳社会保险费。

(五)着力打造都市型农业品牌

滨海新区以高效种植业、生态循环农业、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渔业为重点,打造水产良种、设施蔬菜、特色水果和新品植物等一批优质农产品品牌。其中,滨海国际花卉科技园区基本完成30万平方米温室框架搭建,成为夏季达沃斯论坛参观现场;耐盐碱植物科技园与国家林业局、中国林科院合作建设的“国家林业局盐碱地研究中心”已获批复成立,并得到国家财政部3000万元支持;冬枣产业科技园、茶淀葡萄科技园等种植园区已开始集中发力,茶淀葡萄、大港冬枣声名远扬;杨家泊水产养殖科技园初见成效,东方对虾、南美白对虾和渤海梭子蟹等特色产品闻名遐迩。

三、滨海新区进一步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滨海新区应立足于已有农业产业基础,有效整合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大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科技型、设施型、生态型、外延型方向转型升级,加速形成符合滨海新区特点的现代都市型农业体系。

(一)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科技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滨海新区要以科技含量高的设施农业和生产无公害产品的绿色农业为主要生产形式,大力发展工厂化农业和观光农业,构建循环型都市农业生产体系。要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着重发展高效特色种植业、外向型农产品加工业、现代农产品物流业、农业生态旅游业和节约循环型农业5个农业主导产业。“十二五”期间,要积极推动宁车沽、杨家泊和小王庄等农业产业聚集区建设,建成滨海生态农业、茶淀葡萄、国际花卉和观赏鱼等科技园区,加快建设水产科技和冬枣产业园区,规模化新建和改造设施农业、循环水养殖车间。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院所的作用,依靠现代科学技术改造提升农业,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载体,培育和孵化市场前景好、产业带动能力强的农业科技企业,提升农业科技型企业研发的层次和水平。

(二)发挥滨海新区科技创新优势,实行技术对接战略

整合滨海新区的农业科技资源,把科研、技术、人才优势与农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施技术对接战略,将传统的劳动密集型或土地密集型农业生产转变成资本密集型或知识密集型生产,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滨海新区要积极搭建农业科技研发平台,为科研院所和科技人员提供农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优良品种繁育基地、实用技术培训基地,提高农业技术研发能力、应用能力、示范能力。促进滨海新区农业科技人才下乡进村入户,形成科技人员和农户的对接。

(三)总结推广产业化发展经验,带动特色农业发展

进一步总结茶淀镇构建种植业产业体系的模式和经验,引导农业科技园区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条。以现有农产品加工企业为基础,以大型生物技术公司的技术和人才为支撑,以产、学、研合作机制为纽带,进一步提高农产品加工工艺水平和产品质量,向深精加工方向发展,提高产业附加值。立足于农村地区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业观光旅游产业,选准资源条件好、区位优势明显、特色鲜明的地域,根据自然、人文环境特点,加快建设旅游景点和农业生态观光景点,大力发展集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于一体的观光农业,集农作、观赏、休闲和旅游于一体的特色农业,建成更多的特色旅游村、观光蔬菜园和观光渔场等。

(四)发挥农业龙头企业作用,推动产业链的城乡对接

农业龙头企业一方面可以为农民生产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把管理模式、品牌优势植入农村和农业,另一方面可以借助农村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提高在市场上的竞争能力。要推动滨海新区现代化农业产业资源向传统农业领域渗透和扩散,引导农产品加工业或农产品外贸出口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农产品基地,形成龙头企业―生产基地―农户的产业链。要改善现有农业经营模式,在农民中培育农产品经纪人、批发大户和运输大户,重点扶持集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大型龙头企业,增强“公司+农户”、“基地+农户”等产销组织形式对农产品销售的带动作用。发展“订单农业”,与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进行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生产。发挥龙头企业品牌优势,进行品牌深度开发,不断丰富品牌内涵,使农村地区成为名牌农产品的生产基地、优势农产品的出口基地和龙头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五)发挥市场导向作用,促进农业生产要素

配置和市场贸易联动充分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建立滨海新区内城乡紧密联系、组织化程度较高的要素和市场体系,促进资金、资源、信息的深度融合。以农业示范园区为载体,引导滨海新区资金进入科技、设施化农业,鼓励和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建设,着力在种子种苗业、精深加工业、现代服务业和农村旅游业等领域加快发展,逐步形成多元化的农业投入体系。鼓励滨海新区现代商贸企业通过收购、兼并、参股和特许经营方式,参与农村市场建设和农产品、农资经营,使农民在当地就能买到农资、药品、图书、音像制品等生产、生活用品。鼓励大型连锁超市在农村建立农产品基地,或实行合同订单生产,使滨海新区居民吃上放心粮、放心菜、放心肉。引导现代物流企业进入农村,依托滨海新区现代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体系的优势,建立农产品物流服务体系。以完善信息服务设施为重点,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并与滨海新区信息化建设相互衔接。

文化产业论文篇十二

随着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各地的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势头强劲。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面临的工程设施陈旧老化和管理不够完善等问题,必须从专业化、阶段化和安全化管理入手,推进工程建设步入良性发展的轨道。

小型水利工程,主要是通过渠道流量、除涝面积及灌溉面积等方面的指标而加以区分的。农村的小型水利工程,依种类及功能又可分为蓄水设施、引水设施、防洪设施、排涝设施、输水配电设施和生活供水设施等。工程因受众广而体现出公益性和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

1农村小型水利工程的特点

农村水利建设的宗旨是便民和利民,因而是一项公益性的工程建设,建设的主体自然也是广大农民。因此,广大农民对工程建设的期许就应该成为工程建设的.目标,要让工程建设真正体现广大农民的意愿。

2工程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工程设施陈旧老化

农村小型水利设施大多地处偏远乡村,且这些设施经长年的雨淋日晒及其他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设施损毁、老化现象极为严重。

2.2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许多工程的日常管护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然而资金却很难到位,导致了许多设施得不到有效维护,影响了设施的正常使用和运行。

2.3工程管理存在漏洞

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机制不灵活。水利工程管理有许多制度有待于建立和健全。在工程管理上,还未能做到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工程建设。致使有些工程竣工不久就惨遭破坏,给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带来极大的影响。

3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的基本举措

3.1筑牢集约化管理基础

农村水利工程建设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进行。农村水利工程建设必须坚持集约化的原则,让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更加有效,让各种生产要素都能充分调动起来。要让各项技术规程得以全面地贯彻与执行,要让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自始至终都能保持较高的工程质量意识。

3.2将阶段化管理当成工程实施的重点

当前,为了能使我国的小型农村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让小型农村水利工程能够营建出一个安全且高效的环境,不仅要明确工程建设的整体目标,还要建立起工程管理的各个分阶段的目标,然后锁定各个阶段的目标和总体目标,对工程进行管理。这就要明晰工程建设与管理的总目标及各个阶段,切实地提高对工程建设所实施的目标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而对于各个分阶段的目标应该成为控制的重点,要在这一点使管理人员统一思想,形成共识。要在确定下来工程的总目标之后,确定各阶段的目标,再抓好分步实施。要认真落实好各阶段的责任,运用系统工程学的原理统筹规划,加强管理。为了使责任指标真正地体现在各个阶段当中,并能贯彻始终,有必要对各个阶段的质量及技术要求加以明确。要强化对现场管理的组织,强化运行过程的管理,坚决完善工程监管机制和内外业管理机制。同时既要做好硬件设施的管理,也要做好软件设施的建设,使工程建设的整体配套设施齐全到位。

3.3让安全化管理为工程建设划出红线

任何施工都要本着安全第一的原则,隐患重重的建设悖离了建设的初衷,更为法律所不容。如果农村小型水利工程建设存在着安全管理隐患,其后果将不堪设想。不论是农村水电、海塘、山塘、还是堤防和水库等,这些直接关乎广大农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其安全责任必须放在工程建设之首加以严格落实。安全监管由谁负责,由谁具体管理,政府主管部门要对如何进行监管有明确的举措。

在明确了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员的前提下,对责任逐级分解,直到落实到施工现场施工人员。安全管理人员,必须亲临现场,时刻监督,发现问题,及时补救。要使这种监管制度化、标准化,让制度管事管人,将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之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