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模板8篇)

最新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模板8篇)

ID:4600844

时间:2023-10-13 14:47:10

上传者:QJ墨客 最新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模板8篇)

参加军训是大学生活中的一段重要经历,它带给我们无以伦比的感悟和成长。军训心得是对这段经历的总结和反思,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发现问题、提升能力。以下是一些精选的读书心得范文,希望能激发大家的写作灵感。

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篇一

[作者简介]马少龙(1963-),男,宁夏银川人,北方民族大学体育教学部,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体育教学。(宁夏银川750021)

一、前言

什么是课程?在我国,“课程”一词始见于唐宋年间。唐朝孔颖达为《诗经・小雅》中“奕奕寝庙,君子作之”作疏时用道:“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仍依法制。”但这个课程的含义与我们现代所说的意思相去甚远。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中多次提出了课程,意思多指的是“功课及其进程”。课程一词在英语中最早出现在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文中,意指“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课程一词可以做两种理解,一种理解是把它当做名词使用,指学习的内容及其进程;另一种理解是当做动词,即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获取活生生的经验或体验的过程。

一般来讲,显性课程是指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有意图实施的正式课程,而隐性课程作为一种非正式的课程,其内涵就不那么确定了,至今仍有不少争议。美国教育学家杰克逊在1968年出版的《课程中的生活》一书中,首次提出隐性课程这一概念。而我国学者对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近年来,有关隐性课程的研究不断涌现,内容主要涉及学校的物质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际心理环境对学生心理发展的潜在影响等等。体育隐性课程的研究也在不知不觉中推进,比如体育教学中对于学生学习态度的影响,校园体育文化建设对于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方式等研究,使我们对体育隐性课程的理解逐渐加深。实际上,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而言,它的特点在于内隐性、随机性、不确定性,它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它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如何在体育课中把握与设计好隐性课程的实施效果,推动高校体育教学工作的进步,正是本文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本文针对宁夏普通高等院校的体育隐性课程设计问题,所选取的研究对象为宁夏5所普通高等院校的一二年级学生,通过调查对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和所在学校体育课程开展的文化现状进行分析。

采用的研究方法是:(1)文献资料法。查阅课程论和教学论的相关理论、体育教育等方面的专著以及相关论文,为本研究在理论上做准备。(2)问卷调查法。面向宁夏5所高校发放问卷380份,收回320份,有效收回率84.2l%。并采用重测法,求得问卷的信度系数为0.85。(3)数理统计法。对研究过程中所收集的资料在spss统计软件与excel软件中进行处理。

三、结果与分析

(一)学生体育学习的态度

1.学生对体育运动的态度。在调查中显示喜欢体育运动的学生占90.6%,不喜欢体育运动的有9.4%;在校园中学生喜欢上体育课的占87.5%,不喜欢的学生占12.5%;与其他公共课比较,认为上体育课重要的学生有71.9%。这说明学生对于体育运动有一定的认识,体育课在高校学生中属于较为喜欢的科目。

2.学生对体育隐性课程的态度。隐性课程是在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非公开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只要有体育形式的出现就存在隐性课程。()校园隐性课程在校园体育环境中的体现程度见155页表。通过表可以看出,学生对于体育锻炼和体育隐性课程的态度,主要与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学氛围有很大的关系,其p值分别为0.007与0.023.表示存在显著性差异;eta值分别显示为0.627与0.519,表示这两个因素与体育隐性课程关系密切。这说明体育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环境中的各方各面,校园中体育隐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突出表现在学生体育价值的取向以及整个体育课程实施的阶段,因此应控制好体育隐性的内隐性,使学生意识到这种被隐藏起来的课程信息,并积极地加以改造和设计,以使学生更好地接受它。可见,实施隐性课程,需要在学校体育教育的大环境中。首先应从学生的思想上调整体育锻炼的价值观,树立“健康第一”的理念以及形成“体育生活化”的生活方式,克服体育就是身体的锻炼,与促进智力、提升德育没有一点关系的错误观念。其次就是控制体育课程实施过程,因为每周一次的体育课的教学活动,是捕获体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环节,在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带动、指导,学生能够亲身感受到体育隐性课程的疏导和教育功能。

(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与体育隐性课程

1.从制度文化建设看。校园体育制度文化处于校园体育文化的中介层面,主要有校园体育体制、体育科研管理体制、体育场馆管理体制、各部门与教研室管理体制等,这些都属于通过制度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进行体育文化创造的范畴。我区高校体育制度普遍存在着以分数管理、以校章校制管理和以权力管理的教学管理制度,而没有一个相应的体育教学管理制度来支撑和保障,这对于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深入开展制约性较大。为了更好地突出体育文化建设的方向,使校园体育课程形式丰富多彩,笔者认为对于体育制度文化尤其是管理体制要特别强调以下工作:首先,要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学校要承担起探索和创新的职责,积极地推进校园体育隐性课程的实施,做到有所作为,努力办出自己学校的特色体育文化风格。其次,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目前部分学校的体育管理部门变本加厉地在规章制度上做文章,把教师当成了管理的对象,把领导变成了监工,使教学过程程序化、机械化,这种做法制约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同时,也影响了体育课程的建设。体育隐性课程的开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校园体育制度文化的建设,而积极的制度文化建设能够有力地推动体育课程的建设。

2.从体育文化建设看。体育文化中存在内隐和外显两种模式,其中内隐模式包括体育的价值观念、情感系统和思维方式,当由外显模式输入的信息与内隐模式密码相匹配时,体育文化内隐模式便处于稳定状态,例如:当篮球爱好者运球过人投入一球进筐时,节奏和技巧作为一种文化符号使得观众产生了心理愉悦,当事者本人在心理与情感中也在进行渗透,这就体现出了体育文化的社会功能价值。体育隐性课程的精神文化要素主要包括在体育运动中所形成的各种人际关系,是体育文化内隐模式在体育课程中的体现。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校体育传统与气氛普遍受到学生的承认,有62.5%的同学认为本学校体育发展的侧重点在于体育娱乐,21.9%的同学认为本校体育发展在于体育竞技,还有15.6%的'同学则认为在民族传统体育方面。对于体育类的信息和内容的传播方式在校园中基本上是依托校园宣传栏目以及校园广播站的形式。在调查中发现,经常性的传播占一10.23%.偶尔见到的占70%,根本没有的却占到了19.77%,说明在校园体育信息传播的渠道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拓展,传播的时间阶段应延长、空间结构安排应拓宽。我们对各校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发现组建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在学生对于体育的关注度、对于体育赛事的报道以及对于体育的热情上都高出没有组建运动队的高校,说明组建了校运动队的院校,由于重视体育,各方面的工作都比较完善,从而带动了本校体育工作的发展。而体育隐性课程的建设与此项工作的密切程度很大,只有在大家共同认同的目标中才能实现体育的发展。

3.从物质文化建设看。校园体育物质文化是为了体育目的和需要而作用于校园主体的文化,校园主体便是在校师生本身,物质是通过制度和精神而物化的产物,体育隐性课程中物质文化要素包括体育场馆和设施、体育艺术和交流用品、体育运动技术等。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文化要素为校园体育隐性课程建设服务,要以一种特定的文化氛围影响每位学生,发挥陶冶、导向、激励等功能,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宁夏高校体育隐性课程物质文化基本处于较为乐观的状态,各院校在体育场地设施配备上基本可以满足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需求。在调查中发现,宁夏高校体育场馆、设施普遍受到了学生的认同,有71.9%的同学认为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完全满足需求,25%的同学认为基本满足,只有3.1%的同学认为不能满足要求。宁夏高校体育文化环境中不足状况每校都存在。调查表明,能感受到本校体育文化氛围的学生占43.8%,感受不到的占到56.3%,说明校园体育环境的创设尚存在一定的问题,没有充分地将校园文化同自身体育环境有机结合。这就使体育隐性课程的大部分功能不能很好地发挥,因此在校园体育隐性课程建设中对于校园体育文化环境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提高。体育课程改革不仅在于课程形态的变化和革新,还在于学校体育环境的变化,学校不但要注重将国家课程、校本课程、环境课程融为一体,通过体育课来实现教学要求与目标,同时还要重视发展学生个性,利用体育隐性课程间接地促进学生体育终身化和生活化观念的形成,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在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抓住隐性课程建设的文化促进因素,加强隐性课程文化因素的开发与实施,形成体育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使体育文化与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相融合是一条可行的必由之路。

四、结论

第一,要把握好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校园体育课程建设是标志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重点在校园显性课程,但不能放弃校园隐性课程建设,只有这两方面有机结合才能形成独具特色的体育校本课程的模式。

第二,在整个校园体育教育中,尤其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设计隐性课程要重点处理好学生体育价值观与设计教学过程这两方面,使学生学习效果明显提高。在建设隐性课程中把握学生体育价值观的培养和校园体育课程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影响,以促进校园体育环境建设。

第三,从学校体育文化发展方向人手,正确处理好隐性课程的指导思想。校园文化是高校办学的理念,校园体育文化对于体育课程的指导与影响极为关键,它对隐性课程的影响更显重要,隐性课程建设必然要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人手。

[参考文献]

[1]金林祥墩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3]易剑东.体育文化学[ml.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篇二

[摘要]通过对体育课程建设内容的审视,文章指出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存在很多问题,应把握高校体育隐性课程建设中的树立体育价值观和注重体育教学两个问题,并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结合环境创设校园隐性课程,以促进宁夏高校体育课程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篇三

班主任作为学校教育中的骨干力量,其地位和作用是任何人都无法替代的。班主任在日常生活中和学生接触最多,是学生效仿、学习的直接对象,班主任的一言一行,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对学生的思想、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德育教育工作,是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保证,在实际工作中,我主要采取了下列措施:

一、与科任老师配合

学生的大量时间是在课堂学习,学生大量的问题产生于学习过程中。为了做好工作,班主任必须与科任老师进行密切的交往,从他们那里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情况,还要经常与之共同研究,介绍自己的工作计划和安排,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在此基础上,实行统一组织和管理,协调教育学生,并防止造成互相推诿、埋怨等不利于工作顺利开展等情况。班主任要在学生中正确地树立科任教师的形象和威信,有意识地介绍各科任老师的优点和长处;当学生对教师的教育或教学有不同的看法和意见时,必须诚意、及时地向科任老师个别反映,同时也必须向其介绍学生群体及个体的基础与特点,帮助他们互相正确认识,改进教学或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既教书又育人,同时又能形成学生、科任教师、班主任三位一体,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知人善用

用人,重在扬长避短,知人善用。战国时齐国君的门客鲁仲连曾说:“让猿猴离开树木跳入水中,当然不如鳖;要论钻墙跳房,骏马不如狐狸;让勇士抛掉宝剑去拿锄头,当然不如农夫。因此,如果对人去之所长,用其所短,就连尧舜那样的圣人也一无成就!”用人所长,就是着眼于人的长处和优点。对于任何人,用其所长,避其所短,则成人才;用其所短,弃其所长,则成庸才。用人所长,核心是量才任用,宜帅则帅,宜将则将。量才录用,切忌大才小用和小才大用。

我在选才和用才时,注意对潜在人才的开发,细心观察、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优点和缺点、特长与爱好。应根据特长看其能否担任干部或者能担任某一方面的干部,使他们担任最能施展出自己本事和才能的职务。

我在班主任工作中,注重开发和培养学生干部的独立工作能力。班级工作让学生干部自己去干,班委会议、班会等大型活动都让学生干部主持进行,对班级工作也要征求他们的意见,鼓励支持学生干部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创造地、独立地去设想和主持工作。让学生干部在班级舞台上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才能,表现其创新精神,使他们在沉思和探索中增长见识和胆识,增强自觉性和主动性。

三、疏通引导

引导教育即说理教育。它主要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分清是非,指明方向,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思想教育要以理服人,因为学生中的思想问题,大量属于认识问题,只能采取“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因此,无论是对学生进行激励,还是帮助他们克服缺点、错误,都必须使他们内心深处明晰道理。这并不是说说理教育可以放纵、容忍学生的错误言行存在,而是要对错误的东西剖析得有力,说得学生心服口服。如果班主任不用说理方法,而是对学生采用体罚、变相体罚、罚款或训斥的方法,其结果只能是让错误的思想伪装起来不敢暴露,或者只用钱代教使学生“中毒”而不知“毒”,这都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因此,对学生一方面要让他们敢于暴露思想,一方面要给以精神武装,对讲了错话的学生不抓辫子,而要引导他们通过认真学习、比较、反思,经过独立的思考去接受正确的思想。

说服引导法就其形式而言,有课堂讲授、专题讲座、讨论会、个别谈话和写评论文章等。不管采用哪种形式,都要贯彻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的原则。例如:当我进行个别谈话时,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二:要对学生有深厚的感情,善于同他们交知心朋友。古人曰:“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只有与学生建立起融洽的感情,心心相印,推心置腹,才能使学生无保留地倾吐自己的全部真实思想,心悦诚服地接受所讲的道理乃至忠告和批评。

第三:我注意选择适当的地址和时机谈话。例如:当我发现学生思想政治上要求进步时;或是遇到问题、困难而情绪低落、波动时;或受到批评、处分思想不通时;或受到奖励、表扬而骄傲、自满时;或与别人发生纠纷而影响团结时,就要不失时机地进行个别谈心。个别谈心可在僻静处,也可在公共场所进行;可在教室、办公室,也可以在校外进行。可以使学生感到严肃,用安静、肃穆的气氛使对方知道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认真地思考,也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感到很轻松,在漫步闲聊中,摸清学生的心理活动和思想状况。

第四:我注意了谈话的合理程序和委婉的语言艺术。个别谈心,十分注意由浅入深、由远及近、由异及同的循序渐进的方式。要讲究语言艺术,力求做到鲜明、生动、准确,有逻辑性、知识性和感染力。

总之,学生德育教育工作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繁复。以上是我在工作中的一些不很成熟的认识。谨献给大家斧正。

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篇四

摘要:为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的开设除了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显性课程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传统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

关键词:中学,生物学,显必课程,隐性课程

中学生物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具有中等生物科学素质的德、智、体、美、劳、知、情、意、性、行全面发展的人。为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在中学生物教学中,生物课的开设除了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生物》正式课程即显性课程之外,还必须重视隐性课程(非正式课程)与显性课程的有机结合,使学生在传统信念、价值观和道德行为等方面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本文就中学生物的隐性课程作一些探讨,以期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中学生物学开设课程分析

根据国家教学大纲的规定,中学生物学开设的课程包括中学生物学课程(初中植物学、动物学、高中生物学)和中学生理卫生课程等,它们统称为《生物》,这些课程就是显性课程。显性课程可以通过考试、考查得出学生的学习成绩,从而反馈教学目标的实现情况;但是在中学生物学教学中,学生仅掌握生物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能力等“三基教学”尚不能实现中学生物教学目标,还必须促进中学生德、体、美、劳的综合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和知、情、意、性、行的和谐发展,这些隐性课程至关重要,不可缺少。它贯穿于整个教学中,支持、补充显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中学生进行熏陶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共同实现中学生物学教学目标。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及目标

中学生物学隐性课程的内容包括有关思想、政治、道德、品质、情感、意志、行为和习惯等方面。

1科学的世界观、革命的.人生观、正确的价值观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世界的根本看法,它决定着人们以什么样的人生观把握自己,以什么样的价值观对待社会。中学生正处于逐步形成世界观的时期,使他们懂得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引导他们克服主观片面性,这不仅有利于他们在学习和工作中能正确认识生物界的种种事物、现象及其规律,而且能够促进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1][2][3]

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篇五

班主任作为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应具备良好的素质,科学有效地开展班级建设.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作者:周涛周小海作者单位:周涛(重庆市天府中学)

周小海(重庆教育学院,重庆,400000)

刊名:考试周刊英文刊名:kaoshizhoukan年,卷(期):“”(35)分类号:关键词:班主任素质班级建设学生发展

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篇六

来源:

4月,国家教委印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和初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试行)》,第一次以课程标准形式规定了初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内容和要求,以此规范教育实践。据此,秋季,各地六三学制初中一年级、五四学制初中二年级在思想政治课中普遍开设了心理教育课,使用人民教育出版社或地方自编教材,主要由政治课教师任教。

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决定,心理教育以课程形式进入中学课堂,从根本上改变了较长时间以来心理教育在学校可搞可不搞和无合法地位、无明确要求、无具体措施的状况,使之进入合法、规范发展的轨道,它必将在形成、维护、促进、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上起到重要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一课程的开设意味着心理教育作为现代学校的一个重要标志在我国已经正式树立。

如何实施心理教育?十多年来各地探索出不少有效的教育途径。值得注意的是,一些研究成果中,不约而同地把专门课程放在各种途径的首位。首先,因为课程最能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学校心理教育主要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的以发展和预防为主的教育,目的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凭借课程有可能将教育内容较为全面地实现。其次,从我国教师队伍的现状看,受过心理或教育专业训练的教师奇缺,短时间内对众多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又不大现实。而心理教育课程有专门的教材和翔实的教学指导用书,教师在学习一定的心理学理论的基础上,经过培训、研讨、实践、总结、提高等一系列环节后,有可能把握心理教育课程的基本要求,因而是可行的。当然,专门课程也有其局限性,如难以顾及个体发展的差异性和需要,但这可以通过个别辅导等途径弥补。

就心理教育课程的.建设而言,选择初中年级作为心理教育课程的试行年级,是抓住了一个有利的教育契机。这是因为,初中生正处在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面对因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而产生的丰富而深刻的感受和体验,有诸多成长的烦恼;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升学压力和开放的社会环境带来的各种刺激和诱惑,难免困惑茫然,不知所措。这一成长阶段的特殊性,使得个体这一时期的心理健康显得格外重要。尤其在此时,他们对于自我、对于他人、对于人际关系、对于社会生活表现出极其强烈的认知需求,这种自觉、主动的求知状态,也构成了教育上可遇而不可求的最佳教育契机。因此适时适宜地进行心理教育,能化被动防范为积极预防,达到促进受教育者心理健康的目标,十分有效地对个体的发展发挥作用并对其将来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课程改革的角度看,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无疑优化了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结构,是一次重大的改革和必要的补充。在课程结构符合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及学生发展三大要素中,如果说原有结构更注重前两个因素的话,那么心理教育课程的开设,则是加强了学生自身发展的权重,三大要素逐步达到动态平衡。课程结构更趋合理,更符合教育现代化的需要,也有利于素质教育的推进。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国是新生事物,其建设还刚刚开始,应当尽可能的借鉴国(境)外经验(心理健康教育起源于西方发达国家)和应用国内研究成果,以便少走弯路。

[1][2][3]

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篇七

班级隐性课程又称班级教育环境,它包括该班集体所享有的物质条件、班级文化建设以及师生之间和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等。这种环境对学生认识、判断和评价是非、善恶、荣辱,对他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以及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思想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那么,如何加强班级的隐性课程建设呢?

一、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应注重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班级文化建设主要指布置教室、净化心灵等工作。

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教室的布置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布置教室时,既要注意室内各种设施在颜色上的搭配,又要注意学习园地、团的生活等板报所反映的内容。室内颜色搭配得当,会使教室呈现出一种自然、平静、整洁的气氛,显现一种和谐的美。如学习园地,要能体现一个班集体的学习目标,团的生活要体现学生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走进教室时,顿觉舒畅,好像到了一个最佳的学习地方。

为广开言路,更好地与外界进行思想交流和净化心灵,还可设立文化长廊,使其作为班集体面向学校的一个窗口。

二、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要注重加强班级人际关系建设

1.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由此可见,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并不都那么简单。班主任若要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并起主导作用,不仅要始终如一地关怀和爱护学生,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要有庄重的仪表和高雅的举止等,并做到无私和没有偏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可以想见,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

作为班主任应怎样做呢?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公道正派,起表率作用,带领班级干部、同学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核心力量,自然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信任、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三、加强班级隐性课程建设,还要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树立良好的班风

舆论是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否形成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是衡量这个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通过各种活动来实现这一教育目的。例如,可以经常给学生讲师范生守则,开展有关道德问题的活动,指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等,经常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认识,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

班主任要适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或批评,这一常规管理对形成良好的班风会起到巨大的作用。既表扬好人好事,也要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抵制歪风邪气,形成人人要求进步,争做好人好事的风气,把班级引向正确的方向。

班内要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学习制度、清洁卫生制度、值日生制度、考勤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会使班级在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等方面都能有章可循,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这样,一个良好的班风就形成了。

一个坚强的学生集体需要拥有一批团结在班主任周围的积极分子。班主任要通过观察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状况和言谈举止来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并教育这些学生虚心诚恳、严以律己、以身作则,做学习的模范、守纪的模范,引导他们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团结同学,关心他人。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仍处在养成教育阶段,只要我们注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注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就一定能够搞好班级隐性课程建设。

论中学班主任的素质与班级建设心得体会篇八

内容提要: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是中学德育系统的重要内容之一。从理论的角度上说,德育过程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完整的学校德育应该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学科教学对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和有组织的思想道德教育,以促使学生高尚道德情操和良好行为习惯的逐步养成。但是,由学科教学而开展的德育活动是基本处于静止状态的。因此,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必须研究和开辟新的途径,就是要让学生在环境优美、充满文化气息的班级里学习和生活,就是要通过构建文明向上的班风、营造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及开展各种有益的集体教育活动,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感,培育健康的人格修养。

关键词:隐性课程;班级建设

众所周知,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因其教育影响方式等的不同,一般是通过两种渠道进行的.一是显性课程的渠道.二是隐性课程的渠道.隐性课程具有如下特点:

a、非干预性:主要表现在其教育力量不在现成的教科书和必须完成的学科课程要求中,它没有特定的组织形式,它是需要教师组织专门的活动,通过具体的情境给学生以影响。这是一种相当宽松、自由的课程,是一种无形的教育。

b、渗透性:隐性课程虽然没有规定的教育内容,但它存在于班级工作的方方面面中,这就是隐性课程的渗透性。

c、感染性:人是有情感的,而情感是可以感染的,当一个人置身于一定的情境时,就会被此时此地的情与景所感染而逐渐融入其中。

d、迟效性与长效性,学生自入学的那一天起就自觉不自觉地接受来自隐性课程的各方面的影响,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隐性课程不具有显性的即时效应,它所产生的教育效果,不是过一个晚上就能显现的,而是经常给学生以感染、熏陶、诱导、启示,在他们的内心深处播下种子,期待日后萌发、开花、结果,这是一个长期的日积月累的过程,这就是隐性课程的迟效性。然而在隐性课程的作用下,一旦形成了某种品质,那就不易改变,其影响是长期的甚至可远及人生,这就是隐性课的长效性。

一位先哲曾经说过:管理也是一种教育,作为班级管理者的班主任应当把班级管理提高到课程建设的高度来认识,使班级充满活力,处处都成为具有教育价值的场所,班级管理也应成为促进学生素质提高的有效手段。隐性课程就是学生在学习环境(包括物质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体系)中所学到的非预期或非计划性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度。

一、注重班级隐性课程建设,班主任应树立身教重于言教的育人观。

班主任的形象、学识水平、人格及治学态度是班级人文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隐性课程结构中的重要因素。作为经常接触学生的班主任老师,其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其性格、学识,无一不是学生成长的环境因素和巨大的教育力量。它也是一门“课程”,班主任的表率作用是隐性课程中的一种重要育人因素。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特别强调教师要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模范行动作学生的表率。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班主任的示范作用可以使班主任成为学生敬慕的对象和效仿的榜样。班主任的人格对学生的影响极大,甚至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种高尚的人格,影响着无数青年走上了生活的道路。所以许多人在回忆自己学生生活时,印象最亲切、最深刻的并不是文化知识的获得,而是班主任的人格对他们的影响,从大的方面来说,可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小的方面来说,可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爱好,影响到学生的动作、字体、语言。班主任只有拥有优良的个性品质和作风,在学生当中起到表率、示范效应,才能使班主任在学生德育工作中起到潜在的感化作用,发挥正效作用。

二、注重班级隐性课程建设,应倡导班级文化建设。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人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成长。班级心育首先注重优质的文化环境和情感氛围,努力构建班级文化,方能有助于提高班级生活质量和学生心理素质。特色鲜明、健康向上的班级文化具有独特的育人功能。班级文化建设主要体现在布置教室、净化心灵等工作。教室是学生主要的活动场所,因此教室的布置就成了班级文化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布置教室时,既要注意室内各种设施在颜色上的搭配,又要注意学习园地、黑板报所反映的内容。室内颜色搭配得当,会使教室呈现出一种自然、平静、整洁的气氛,显现一种和谐的美。如学习园地,要能体现一个班集体的学习目标,黑板报要体现班级同学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让人走进教室时,顿觉舒畅,好像到了一个最佳的学习地方。

有形与无形的教育力量的融合构建了班级文化环境,班级文化对于整合学生的过去,创造学生的现在和将来,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心理氛围。人的心态极易被周围环境所感染。因此,创设一种氛围、一种情境对学生心理具有潜移默化的穿透力,这里除了包括班级任课老师群体的心理氛围,家长素养和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外,还特别要重视班级文化环境建设,如物质环境、制度环境、组织环境、行为环境、人际环境以及班风、学风的建设,精心设计,巧于安排,给学生一种积极的心理暗示,使学生在和谐的、积极向上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中耳濡目染陶冶心理素质。班级文化对学生心灵净化和人格塑造有很强的渗透、润化作用。因此,班主任应重视激发全班学生的参与热情,启发他们发挥各自的创造潜能,自主设计和布置班级文化环境,自主开展班级教育活动,引导更多的学生在经常性的活动体验中,接受完美人格和社会责任感的塑造和教育。

三、注重班级隐性课程建设,要加强班级人际关系建设

1.班主任和学生之间的关系

班主任是一个班集体的教育者、组织者和领导者,班主任必须关心和热爱学生。班主任是否关心和热爱学生,主要受其理想、信念、教育观点、职业道德和事业心支配,富于理性特征。而学生对教师是否尊敬和信赖往往是靠学生的主观判断和情绪体验来决定的,有很大的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这样,师生之间就要多接触。班主任要经常深入班级,多找学生谈心,了解和熟悉每一个学生,体察学生的心理动态,为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让学生感受到你在关心和爱护他,在不断地接触过程中,学生时刻会感受着你的温暖,心理距离逐渐缩短,这样学生的心理障碍和思想的片面性也会随之消除,师生的感情更加融洽,班级稳固向前发展。由此可见,班主任与学生的接触并不都那么简单。班主任若要产生积极的影响力并起主导作用,不仅要始终如一地关怀和爱护学生,而且要有高尚的品德和行为、渊博的学识和良好的教学艺术,要有庄重的仪表和高雅的举止等,并做到无私和没有偏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赖。

2.同学之间的关系

同学关系主要指同学之间心理上的关系。在交往过程中,心理距离近的同学,心情舒畅,无所不谈。如果一个同学与班内多数同学有矛盾,可以想见,他的心情不可能愉快,整天都会处于抑郁、孤独和忧伤之中。同学之间的这种关系是如何形成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缺乏心理沟通,是非标准不一,难以形成心灵的默契。作为班主任应怎样做呢?最重要的是班主任要公道正派,起表率作用,带领班级干部、同学们为了一个共同目标,拧成一股绳,形成强大的核心力量,自然形成一个宽松、和谐、友爱、信任、团结向上的班集体。

四、注重班级隐性课程建设,要加强班风的建设。

1.树立良好的班风,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

舆论是个人和集体发展的一种力量,是学生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能否形成正确的舆论、树立良好的班风是衡量这个班集体是否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五十多个年龄和文化上相近的学生编成一个班级,最初只是一个群体,而不是集体。班集体是指那些具有明确共同的努力目标、健全的班级机制、严明的纪律和正确的舆论导向的班级。前苏联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集体是教育的工具”。每个学生都生活在一定的集体当中。集体不仅是教育的客体,而且也是教育的主体。学生在集体中,通过共同的学习、劳动和交往,彼此影响意识和行为。集体正确的公众舆论,不但可以对个体施加强有力的积极影响,而且有助于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和巩固。从而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应。班主任应根据学生的不同个性,开展各种不同形式的主题班会。学生相互间的演说、观点、见解、主张,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渗入到学生的精神领域,或引起共鸣,产生认同;或引起碰撞,发生排斥……这种由被动的接受变为主动的分析、思考,是成人式的说教所无法替代的。

2、开展多种多样的班级主题活动。

班主任在建设班集体过程中,可以采用不同的方式、不同的手段进行一系列的教育。并通过各种主题活动来实现教育目的,其中包括精心组织参加学校的传统活动,发挥传统活动对学生情感发展教育的特殊功能,使传统活动充满创造、赏心悦目、激动人心。如开学典礼、教师节、艺术节、田径动动会、军训、歌咏比赛、献爱心、学雷锋活动、春游、社会服务等,使传统活动成为学生向往和积极参与的欢乐节目。还可以积极开展班级主题活动,创设良好的群体心理,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如主题班会“欣赏我自己”,使学生不仅学会了发现、肯定、欣赏自己的方法,还学会了接纳和欣赏同学的方法,并使学生体验到被同学欣赏的快乐。如主题班会“心灵的沟通”针对学生的逆反心理问题,采用孩子与家长相互书信交流的形式,促进双方的了解沟通,促使学生感受父母之爱,理解父母之心,以情感的力量激励学生努力拼搏。又如主题班会从“黑洞中走出--考试复习效率大家谈”既开拓了学生复习策略的思路,更帮助学生调整好心态,以积极而又冷静的状态进入高效复习。

3.健全班级的规章制度。

在班内制定各项规章制度,如学习制度、卫生制度、值日班长制度、考勤制度等等,这些制度的实施会使班级在学习、工作、娱乐和生活等方面都能有章可循,久而久之就会养成习惯。并通过采取民主管理方式,使人人有岗位、人人能对班级管理发表意见,每个人在班集体中的作用得到发挥和肯定,有问题能在真正民主的气氛中,通过集体讨论协商决定和解决。班主任要积极指导班级、小组进行自我管理,满足学生自主、创造、自我肯定的需要,自然地形成班集体的优良传统(活动传统和精神传统),增强学生对集体的自豪感和归属感。

这样,一个良好的班风就形成了。

五.注重班级隐性课程建设,要重视对家长的心理疏导。

家庭教育有着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不可取代的特殊作用,学校教育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家长发生联系,因此家长心理的研究及疏导也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环节。家长心理失衡,主要表现为家庭督导片面,家长承受力差,情绪失调,这会对学生教育产生负面影响。因此,通过班级家长会、家访等途径,既重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的知识和技能指导,更应重视对家长自身心理的疏导,帮助指导学生家庭改善情感生活质量。让家长了解、关心、重视对子女的情感和情感教育,懂得家庭情感生活环境对子女健康成长的意义,掌握对子女进行情感教育的正确方法。达到班级心理教育与家庭心理教育的协调统一。

我们的学生大多数仍处在养成教育阶段,只要我们注意加强班级文化建设,给学生一个好的学习和生活的空间,规范学生的言谈举止,注重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就一定能够搞好班级隐性课程建设。

参考文献

1.张华著:《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11月版

2.《再议隐性课程》,《教育研究》1991年第7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