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优秀8篇)

最新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优秀8篇)

ID:4603325

时间:2023-10-13 15:47:55

上传者:BW笔侠 最新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优秀8篇)

即兴是一种即时创作的表达方式,它能够唤起我们内心的灵感和创造力。在即兴表演中,演员需要快速做出决策,同时要注意与其他演员协作,确保故事情节的连贯性。探索以下即兴表演的视频教程,帮助你更好地掌握即兴表演的技巧和要领。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篇一

大家是不是很好奇我是谁?为什么要消失呢?其实我是一款过时的老式传真机,原本住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大显神通,现在却无人问津静静地呆在角落里。

女孩的妈妈看了看我,似乎感受到我难过的心情,在一旁解释道:“现在科技发达,大家提倡无纸化办公,慢慢减少传真机的使用,把它当废品处理以后还可以回收利用呢。虽然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给我们带来了便捷的.新生活,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它的功劳,而且要谢谢它,因为它呀见证了我们祖国改革开放的成果。”

听了女孩的妈妈的话,我不再难过。想想我们那时代的兄弟们:像板砖一样的大哥大,像豆腐块一样的传呼机,他们不也都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改头换面得到新生吗?我要相信我身处的这个科技发展的时代,相信这个时代勤劳智慧的人们,一定会让我重获新生。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篇二

石头砫子,就是早先用来打地基、打土墙、打胡基(方言huqi)的夯砸器具。制作简单,结构单一。用圆形质底坚硬的青石,在其上平面中心凹入部分楔入约六、七十厘米长的木柱,柱的上方再横装上手柄。使用时提起高度约40厘米,然后用力垂直向下猛夯。它从新石器时代发明以来一直延用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就是这最原始、最不起眼的东西却贯穿了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历史......。

在古代,修建城池、宫殿、庙宇、房屋、兴建土木时,地基的处理皆离不开这小小的石头砫子。也正是有了它的存在才使得建筑物坚不可摧,才有了众多的建筑遗风千年、文明尚存。

凡五十岁以上的关中汉子,对石头砫子并不陌生,大多熟悉或亲自使用过。在我的记忆里,新建一所院落,首先是从圈围墙开始,农村人叫打土墙。

打土墙所需设备:石头砫子4——6个,铁锨7——10把,两根碗口粗3米开外的木架杆,俗称“夹杆”,18根笔直的松木檐林,称作“墙板”,3寸厚、2尺5寸宽、过丈长的木板一页,通常被称做“门头”。程序是按尺寸栽立好两个“夹板”和“门头”,放出墙基的长度和宽度,在“夹板”和“门头”的两边各固定一根“墙板”,装满干湿适宜的粘土,6名汉子提起石头砫子上去开始夯实,就这样打墙工作进入了正式阶段。

提石头砫子的人员共分三组,两两并排。“夹杆”处一组,中间一组,“门头”处一组。六名汉子同时起声、起锤,喊着号子“嗨-嗨-嗨......”,配合着落地锤声“咚-咚-咚......”,苍劲,有力,干脆,悦耳,极为优美壮观。然而,这看似的简单、优美,其实还蕴藏了极强的技术在里面,它的每个环节技术必须掌控到位,比如用力要求均匀,各阶段的力度轻重分布也应合理,更换墙板的先后亦有讲究,否则,刚刚打好的土墙在拆板后会易为平地。

人员分配一般是由有经验的先生把持“门头”,墙的两边各三人负责装土,待土装满一个墙板后共同提起石头砫子去夯打,等墙的高度过腰后,提石柱子减少成四人,留两人装土。夯打力度应从墙基至墙腰前三锤用力狠打,后一锤较弱,俗称“三硬一软”。十八根墙板每边九根,待其全部用完后,必须从最下边倒数第二根拆换,叫“睁眼”,然后再往上叠加。这样每边就形成了四根墙板上下循环,方言叫“四路滚”。由此也诞生了形容人生高潮低谷的关中名言“打墙的板上下翻”。

有条件或人员充足时,也有十人打墙的,其实人员增多并不见得能提高速度,因为多出来的人一般不提砫子不上墙。每一板墙所装的土量并不多,由此就形成了有人“偷懒”的现象。俗语讲了:‘“七快八慢九消停,十人打墙出懒怂”。

围墙圈好后,就进入了盖房子的准备阶段了。早些年,人们经济条件并不宽裕,没有条件全部用青砖砌建,一般多用土制的坯子砌墙,只在窗子周围、墙沿和脸面用少量青砖缥锁。土坯子,关中人叫做“胡基”(方言念huqi)。打胡基这门工艺我就会,是父辈们手把手教给我的。

打“胡基”有专门规格,三面连扣、一面活门的“胡基”托子,得有石头砫子,还得有一方六十厘米长,四十厘米宽,厚两寸的青石板,同时还应备有一笼草木灰和铁锨一把。工作时先把“胡基”托子正放在青石板上,在托子四周内边和底部均匀地撒上草木灰防止与土粘连,再装满湿度合适的粘土,人跳上去踩平,提起石头砫子用力夯打就成。

口诀是“三锨、六脚、十二个窝窝。”三锨是上饱三铁锨土,六脚是指脚踩踏时双脚紧并,分前、中、后各一脚,十二个窝窝是说砫锤击数为横三竖四,共十二砫。这样“胡基”受力均匀,好扶起,不易碎散。

整个过程在按口诀操作时,砫锤击左边时,跳起左脚,夯右边时抬右脚。这样砫锤和人就在小小的木托子方格上跳起、落下、跳起,再落下,协调配合,随着“嗨、嗨、嗨......”就形成了一曲交响乐,再后来,踢踏舞就这样诞生了。踢踏舞的快慢直接影响着成果的速度,舞得好的一天可成“胡基”800多个,舞王可以上千。打好的胡基放置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必须并头靠实,之间留缝宽窄要均匀,适宜晾晒,但缝隙绝对不可过宽,过宽了则会容易倒塌,而且倒时会一倒压二,二倒压三,形成狗撵兔,一天的成绩就会前功尽弃。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石头砫子也失去了它的魅力,土墙逐步被机制砖、水泥砖所替代,再也没有人打“胡基”了。土木结构的房屋已更换成砖混结构的楼房了,地基处理用上了强力电夯机和压路机,高层楼房采用了基桩做基础。至此,石头砫子完成了它几千年来的历史使命而被尘封在记忆里。

不忘初心,记住乡愁,记住过往。愚做此文旨在与大家回顾昔日之传统,珍惜今日之幸福,憧憬明日之美好!

本文作者:吴胜利(微信公众号:三贤文苑)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篇三

原创:踏雪闻香

当现在我们的一代代人,均以普通话语言的形式进行交流,这看起来是好事,不存在语言障碍或者听不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遗憾和不足,因为我们国家地方的方言,正在逐渐流失和将被淘汰。

其实,提到地方方言,她也是一种文化遗产。随着经济社会潮流的发展,不但古建筑,旧遗址不断遭受破坏,我们的方言也在被冷落,甚至于会全盘失落。

那天去菜市场买菜,马路上走来了一老一少。爷爷七十多岁,孙子也就七八岁光景。

爷爷说:“娃呀,孩松了,我娃把孩(鞋)提好?”孙子:“爷爷,你说的啥?孩是啥?我听不懂。”爷爷明显有点生气了:“孩奏是鞋,鞋奏是孩,爷问你,你还是不是陕西人?你咋把老祖宗的话都忘了。”孙子委屈的辩道:“爷你还说我,你们和老师也没教过我呀。”爷爷叹了一口:“唉,也奏是,再不教你们,我们陕西这一马平川人,以后都不会说陕西话咧。”孙子看着爷爷茫然了,他不知道该该怎么回答爷爷了。

听完这段对白,我的心里忽然感觉很难受,也很无奈。要是真正的陕西人,以后都不会讲陕西话了,这是不是一种可悲。

是啊,在大家强力推广普通话和普通话普及的现在。许多地区的小学生年轻人,都已经不再会说自己家乡的方言了。有的甚至连自己所在的城市,所说的方言,是什么都不知道。

很多城市都只剩下那些中年人,在孤独地讲着自己地方的方言。而小学生们,甚至于一些的年轻人,都觉得方言可有可无。现在中国各地,都普及普通话。甚至有人还会觉得,方言只有那些低俗的人,没有文化的人才说的,说说方言怕丢了自己的面子。他们的这些天真的想法,真的让人感觉到特别的心酸。

其实不止是在我们陕西西安和咸阳宝鸡等。甚至中国的许多大都市,如大上海,大北京,广州,重庆等等,这些地方的00后,90后甚至80后,都已经不会再用方言说话了。你要是想和他们探讨这个城市的方言时,他们有的还回反驳:“你知不知道地方方言,只有那些老人家才说的吗?”这些话,着实让人听了以后感到惋惜。

记得听人讲过,南宁电视台曾有一个节目,说主持人上街采访。他问当地的居民:“你们有人知道自己的母语是什么吗?”围观的很多小学生,甚至于年轻人都回答说:“普通话。”当主持人采访到一个中年妇女时,中年妇女回答的是:“是地方话。”主持人很是敬佩这个中年妇女,起码她没有忘记自己的母语是什么。

我的家乡在陕西杨凌。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我们在学校也讲普通话,但回家,遇见老乡,一定是讲陕西话。进入工作单位后,因单位里东北人居多,普通话就成了单位小区的大众语言。

有一次和来我们厂出差的南方年轻朋友,一起上街闲逛,听着附近的老乡和做买卖的,用的是方言也夹杂着一些普通话,觉得即亲切也好玩。

和朋友说了一路的话,几乎都是用普通话交流的。回来的路上,碰见了附近村里的.熟人,我立马改成了方言与她交流。过后朋友问我:“你刚才说的可是陕西话?”我说:“是啊。”朋友说:“其实陕西话也蛮好听的。”我说:“真的吗?”他告诉我:“真的是。可我不明白的是,我的同事也有一个是陕西人。我曾问过那个同事,你们的陕西话是怎么说的。那个同事告诉我,陕西话就是普通话,他自己从小就是讲普通话长大的。”所以这个年轻的朋友就一直认为,陕西的方言就是普通话。听到这里,我很为我们陕西人悲哀,你连陕西话都不会讲,算哪门子陕西人。

还有我曾写过的一篇散文《我的个妈唔》,现在恐怕有极少的年轻人和小孩,能够知道妈唔就是妈妈。还有像我们吃的鱼鱼是什么,晚上把吃饭叫喝(huo)汤,还有那袄,大(da第二声),碎娃,等等就更不用说知道了。

说到这地方方言,她真是一种独特的文化,是完全自我形成的一种文化底蕴。就拿广东方言,上海,北京方言,外地人无法理解,他们也不理解外地人。但这是一种独有的语言,当外地人走进广东,走进陕西,上海,北京,他们便会认为自己走进了一个奇特的地方,对这种地方方言真是感觉到新鲜,奇妙。

朋友聚会的时候,说陕西人到北京买鞋:“给额取一双解放球孩!”北京人听不懂,但会感到奇怪。还有一个人去看头疼,医生问:“你咋不舒服?”他回答:“额啥疼”医生说“你啥疼?”他回答“额就啥疼”也让人哭笑不得,但同时医生也知道了世上还有另一种语言。还有河南人问售货员说:“嫩这布咋嫩苦楚啊?”售货员不解,河南人又说:“苦楚斗是不平展。”售货员仍是不解,河南人怒了说:“嫩咋嫩迷瞪哩,各仪人,你斗不会给我拿个光牛哩!”当售货员明白了意思,迷惑的同时,是不是既增长了知识,又得到了快乐。

所以任何地方,都得有一种地方发展的语言。象毛主席说的湖南话,周总理说的淮安话,都很好听啊。而在很多年前,许多地方,就以这种自己独特的语言形势存在。方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种文化意识,它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各个地方的精神,这是一种独有的文化精神,是地方文化的根源。现在出国留学,是一些人梦寐以求的愿望。而全世界的语言,又把英语作为了主流。

因此,我们的子孙后代,除过说普通话,又开始说起了英语。而地方的语言,反而没有人重视了。殊不知正是由于这种精神,却一直作为一种完整的文化而存在。地方语言,它就像一个无形的图腾,在人们心中无法代替。地方文化,她可以接受外来的文明,但她无法取代本土文化,只是会使本土文化更加饱和,更加完善。

现在普通话的普及和推广,很多地方的方言已经渐渐被遗忘,被取代。还有那些逐年消失的古村落,旧遗址,渐渐被城市的高楼大厦慢慢掩盖,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文化流失现象。

提到我们陕西方言,延续至今,它都一直都存在。方言作为我们的一种启蒙语言,里面包含着一种难解的情缘。它是一个地方最原始的文化,也是家乡的一种烙印。()像我写的妈唔,那句温暖的称呼,还是大唐天子李世民最先喊出来的。

可现在普通话普及的今天,当大家都提倡说普通话,心中是否还会记得,自己开口学语时说出的第一句话?当我们离开故乡,漂泊天涯海角,千里之外,听到一句自己家乡的方言,心中是否还会有一种感动,一份期许?眼里是否还能满含热泪。

记得当年在镇上小巷居住的时候,街头巷尾总能听到许多种语言。山西的,河南的,江苏的,东北的等等。河南人的“谁?我!抓?尿!”曾逗得人捧腹大笑。还有北京的小妞,东北的脑袋,陕西的啥和夺朗,山西的女女,后生,收收,嗒嗒。就怕以后这种七彩的语言,只有在电台、戏剧里才能听到,现实版是很难再见听见的。

故而,看来方言的流失,是一个必定的趋势,即使力图恢复也难有效果。有一次偶尔听人讲,近几年欧洲各国,都在强烈提倡本**语,以抵制外来语的侵入。

我们也期望,我们的地方方言,能够像其他文化遗产一样,得到完整的保留和发扬。也听有人倡导,幼儿园应该开一门方言课,让孩子从小接受方言的教育,以防方言的流失,但这只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根据社会时代发展的趋势,这种愿望最终能不能实现,大家都在期盼中,等待中。希望到那时,千万别让那些多彩的方言,只能像经典的乐曲一样,成为后人提高修养和情操的内容。

下面我借鉴了几个,各地方言的童谣《小老鼠》版本,大家看看有没有意思。

1、(河南洛阳方言版)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喝,下不来。

叫小妮(er),逮猫来。

(zi)溜跑到面瓢来。

2、(山东新泰方言版)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叫奶奶,抱下来。

3.(山西运城方言版)

小老鼠,上灯台。

吃灯油,下不来,

叽里咕噜滚下来。

4.(江西樟树方言版)

小老水(shui),上灯台。

偷油恰(qia),下(ha)不来,

叽里咕噜滚下(ha)来。

5.(山东济宁方言版)

小老鼠,上灯台。

偷油吃,下不来。

叫老猫,背下来。

6湖北宜昌方言版)

老鼠子,上灯台。

偷油吃(qi),下(ha)不来。

叽里咕噜滚下(ha)来

7.(江西赣州方言版)

细老鼠(sei),

上灯台(tuai),

偷油食,

哈嗯来(luai),

叽里咕噜滚哈来(luai).

8.(陕西咸阳方言版)

小老鼠(su)

上灯台(tai),

偷油吃,

哈不来,

叫妈唔

妈不在

咕噜咕噜滚哈来......

真的,写了这么些内容,就是期望我们大家,不仅能够说好,学好普通话。也能够不要忘记,我们的家乡方言。重视和牢记我们的家乡方言,千万不要让她流失和消失吆。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篇四

年前回家,刚到家门口,发现家门前的牛槽不见了。难不成是让人偷了?应该不会啊,谁会偷那几块青石板呢!正在迟疑的时候,母亲从厨房走出来,笑着说:“这孩子真是书读得呆了,到家门口都不知道进来。”我急忙问母亲牛槽的下落。母亲淡淡地回了一句:“家里做地面的时候让你爸给拆了,不养牛还要牛槽干什么?”

说完,母亲转身回厨房做饭去了,留下我呆呆地站在门口。小时候,家里还养着牛,我经常和爷爷去洪泽湖畔放牛,或者去打水草。打完的水草放在牛背上驮回来,放在牛槽的周围,用草叉分散开来晒干,好做牛的口粮。将草散开后,爷爷总爱倚着牛槽吸一支廉价的卷烟,一边吞云吐雾,一边疼爱地抚摸这勤恳的老牛。我单手扶着爷爷背,站在牛槽的边上,小心翼翼地摸一摸牛的犄角,摸完后从牛槽中扯一把草喂牛,牛用嘴拉扯草的一端,很快就将草全部绕进嘴里,不时地用鼻孔奔出一股惬意的粗气。这时爷爷却会叮嘱我:“莫碰它,让它好好吃草。”我问爷爷咱家什么时候有这牛槽的啊?爷爷挠挠了头,说:“你这一问,我也想不起来具体时间,反正比你爸的年龄大。”到了傍晚,为了驱赶牛虻和蚊子,爷爷在牛槽的不远处点燃一堆干枯的稻草,随手从地面上薅起几把新鲜的杂草扔在火堆上,慢慢地弥散开来的烟雾充斥着牛的周围,在夕阳的衬托下,那牛、那老者、那小孩和那破败的牛槽成了整个村庄不可或缺的风景。细细想来,当时的意境简直比王维笔下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显得细腻与感人。

再后来,家家户户都有了手扶拖拉机。于是,长期在中国农耕文化中扮演重要角色的`牛开始退出历史的舞台,再也不复当年的神采。爷爷将牛卖了以后,开始处理与牛有关的配件——牛犁、牛笼头等,留下的只有牛槽和两条鞭子。牛槽慢慢地闲置下来,失去了它最主要的功用。

慢慢地,牛槽变成我和同村的小伙伴捉迷藏最好的藏身地点。很多时候,我会在牛槽的底部铺上一层稻草,用脚踩平,人再躺进去,身子紧贴底部,眼睛凝视着天空,不知不觉就进入梦乡,梦里依稀还能看见牛在牛槽里吃草,发出低沉的“哞”声。

家人和邻居们晚饭后都习惯在牛槽上坐一会,闲散地聊着家常。时间久了,青石板被坐得光亮,似乎牛槽又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意义。

牛槽尚在的时候,我很少为它的命运而担忧,只觉得它和我的记忆是一体的,更觉得它不会就这样地消失。冯骥才先生曾说,现在中国的村庄正在慢慢地消亡。我担忧以后自己拿什么告诉孩子过去的村庄是什么样,很后悔没有和牛槽有张合影。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篇五

会计基本假设一般认为包括会计主体假设、持续经营假设、会计分期假设、货币计量假设四个方面,由于它们是整个会计核算理论的基础,因此,又有会计大厦“支柱”之称,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虚拟社区、虚拟企业、生产的即时化、个性化、柔性化,管理的数字化、实时化、远程化等新的生活、生产方式不断涌现,以至于只有用“网络经济”一词才能概括网络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社会环境决定会计发展,网络经济的出现无疑将对会计尤其是财务会计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当前,一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观点是:网络时代将出现一种临时性的结盟组织——“虚拟企业”,它可以根据工作任务或市场变化迅速地“分合、重组”,于是,企业主体时而扩大、时而缩小甚至解散,将造成会计主体模糊或消失;由于虚拟公司的“忽生忽灭”,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以持续存在为前提的持续经营假设提出质疑;既然持续经营已不复存在,网络又能够提供实时会计信息,会计分期也确无必要;同时,也由于网络时代货币风险的增加,货币计量假设也将受到挑战。似乎会计基本假设行将消失,会计大厦即将倾倒!本文针对这一观点从另一个角度谈一些看法。

一、企业虚拟化与虚拟企业

从会计假设消亡论的立论依据看,企业虚拟化和虚拟企业是探讨问题的焦点,因此,在讨论之前有必要对虚拟企业作一论述。所谓“虚拟企业”,管理学上是指一种“组织类型”,因此,有时也称为“虚拟组织”,它是针对传统的“实体企业”或“实体组织”而言的。在工业时代,企业代表性的组织类型为“实体组织”。实体组织的特点是:完整化(具有完成业务活动的全部功能)、内部化(将每次业务活动的功能、资源内化到组织之中)、集中化(将各种所需的功能、资源集中在一起)。相反,“虚拟组织”则具有专长化(保留自己核心功能)、合作化(充分利用其他组织的核心功能和资源)、离散化(利用电子网络超越时间和空间,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虚拟组织对实体组织的组织优势,两者竞争的结果是实体企业不断消亡或分化,企业出现虚拟化。

可见,虚拟企业本身是无法完成企业“完整功能”的(完整功能显然也具有很大的相对性),必须依靠电子网络建立与其他企业的合作关系,于是,若干个虚拟企业为了完成原来实体企业所具有的“整体功能”就形成了一个“虚拟企业联盟”。在虚拟企业联盟中,有的从事设计、有的从事营销、有的则从事生产等功能活动,但每一项活动对于某个虚拟企业而言总是在发挥它的核心功能作用,具有最强的竞争优势。虚拟企业联盟的边界在理论上可以是“无限的”,也是“多变的”,因为,每个虚拟企业都必须建立起自己的“合作网络”,不断选择更好的、更多的“合作伙伴”,以便在需要时能“一呼百应”,完成“整体功能”。同时,虚拟企业在完成一个特定项目的可能涉及到联盟中的部分成员,在完成另一个特定项目时也可能涉及到联盟中的另一部分成员,正是这一“虚拟企业联盟”,给了人们一种“忽生忽灭”、“虚无缥缈”的感觉,于是,提出会计主体问题、持续经营问题也确在情理之中。

二、会计主体与虚拟企业联盟

会计主体的基本含义是财务会计在提供信息时必须具有明确的空间范围,没有空间范围或空间范围边界模糊都会造成会计信息的失效。例如,企业主将其家用的开支混入其企业的开支范围,则该企业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经济决策而言就会失去效用。显然,虚拟企业不仅具有明确的企业边界,而且由于其核心功能的保留,也更具有竞争力和稳定性,因此,毫无疑问虚拟企业仍然满足会计主体的假定条件,不会造成对主体假设的冲击。问题的关键在于,“虚拟企业联盟”在网络时代是否需要作为会计主体来对待?未来是历史的延伸,考察工业时代的会计主体与企业组织之间的关系.有助于对该问题的认识。

在工业时代,企业是最主要的会计主体,至于战略联盟,尽管在工业时代已广泛存在,但会计管理上并没有产生将其作为会计主体或报告主体来对待的需要。因为会计主体是依存于组织间经济利益关系的,只有组织间存在纯行政式利益关系(如企业内部)或行政与市场混合式的利益关系(如企业集团内部)才需要将它们作为会计主体来对待,以这样的会计主体为前提加工出的会计信息才更有效用。既然战略联盟无须作为会计全体对待,那么,作为企业之间市场化程度更高的虚拟企业联盟则更无须作为会计主体了!因此,定位于工业时代的会计主体假设理论在网络时代并不“过时”,网络时代出现的虚拟企业、虚拟企业集团、以及虚拟企业联盟也并不否定会计主体的存在。

三、持续经营与虚拟企业

网络时代,企业竞争无疑将更加激烈,竞争方式也从财力、物力、人力的竞争转化为知识、信息、人才的竞争,但由于虚拟企业的出现,企业核心能力的形成,竞争难度将逐步增加,企业的稳定性不仅不降,反而也将随之逐步提高,持续经营也将更“名副其实”。此外,无论是工业时代还是网络时代,财务会计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基本目标仍然没有改变,因此,提供会计信息仍然须以会计主体持续存在为前提。

从以上分析可知,认为会计主体将要消亡、持续经营不再存在的观点其不足之处就在于它不适当地扩大了会计主体的范围,将会计主体推向了无须作为会计主体的战略联盟和虚拟企业联盟,并将它们作为了网络时代的“代表”。显然,网络时代,会计主体仍将面向新颖的企业形式——虚拟企业,并仍以虚拟企业的持续存在为前提提供会计信息。

四、会计分期与实时信息

既需要时间也需要成本,会计信息传统加工方式上的成本性和时间性限制了管理人员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于是,将持续经营的过程划分为期间间隔适当的会计分期,定期加工并提供会计信息便成为了传统会计信息加工方式下的最佳选择。从会计信息的内容上看,会计信息具有两种时间属性——时点性和时期性,反映某时刻静态会计要素的信息(资产负债表信息)即是时点性的会计信息,反映一定时期内动态会计要素的信息(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信息)即是时期性会计信息。显然,时期性会计信息的加工与提供总是必须以“时期”为基础或前提的,而不管这个“时期”的长短。

网络时代,电子网络将突破会计信息加工方式上的时间性制约,使会计信息的实时加工和实时传送成为可能,同时,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也使得会计信息的加工和传送成本已不再是重要问题。于是,满足管理需要,提供实时会计信息成了会计信息加工处理上的首要目标。但会计信息的实时化是否意味着对会计分期的否定?诚然,如前所述,会计分期的出现一定程度上确有信息加工技术上的原因,但会计信息的“时期性”特征却是会计分期出现的根本原因。没有一定的”时间间隔”(即时期)如何取得“收入”、“费用”信息?如何得知以时间为基础的企业经营成果?其实,会计信息实时化和会计分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并不是相互否定的关系。所谓“实时化信息”也即是“随时随地”可以提供并反映“最新情况”的信息,因此也称为“即时信息”,其对应概念为“定期化信息”,即“隔一定时间”提供一次的信息。“实时信息”否定的是“定期信息”,而不是“会计分期”。诚然,“定期信息”与“会计分期”在含义上具有一定的联系,都与“期间”有关,但两者也有着根本的区别,前者中的“期间”是指“提供”会计信息的“间隔期”,而后者中的“期间”是指“加工”会计信息的“时期特性”。事实上,具有时期特性的会计信息(即以会计分期为基础的信息)并不一定是“定期信息”,具有时点特性的信息也并非就是“实时信息”。例如,关于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的信息(资产负债表信息),是属于时点性会计信息,既可以在每个月末后编制提供,也可以随时编制提供,前者提供的是“定期化的时点性信息”,后者提供的则是“实时化的时点信息”。又如,关于反映企业经营成果的信息(损益表和财务状况变动表信息),是属于时期性会计信息,一般以一定期间(如一个月)为基础并在一定时点上(如月末)编制并提供,是属于“定期化的时期性信息”,但只要管理上需要,也可以“随时地”以“一个月”或“某一特定的时间长度”为基础编制并提供,也即,时期性的会计信息也可以实时化提供!当然,时点性会计信息与实时化信息有着天然的联系,时点性信息更便于实时化提供,但会计信息实时化并不排斥时期性会计信息。以会计信息实时化为依据否定会计分期,其实质是混淆了信息的实时提供与时期性会计信息的关系。

五、货币计量与非货币信息

货币计量单位假设是指会计所提供的信息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并假定货币币值不变或基本稳定。显然,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的信息主要是货币性信息,货币性信息的效用自然是以币值不变或基本稳定为前提的。

网络时代,一方面由于网络的广泛应用,大大降低了信息收集、加工、传输、披露的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知识信息的增加,也迫切需要提供各种非货币性信息,于是,利用会计信息系统既提供货币性会计信息,同时又提供非货币性会计信息就显得尤为重要。诚然,会计确实主要以货币为计量单位,主要提供货币性的会计信息,因为货币是表示价值量的最直观、最易理解的方式,这也是由市场经济的特性所决定的。然而,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并不排斥非货币单位的补充运用,更不否定非货币性会计信息的提供,它仅仅只是说明货币单位在会计计量中的中心地位。事实上,会计核算中从来就运用着包括各种实物量在内的辅助计量单位,会计信息总还是以货币信息为主,非货币信息为辅,非货币信息还是始终无法进入作为提供会计信息核心工具的会计报表。可以预料,随着网络时代和知识经济的来临,尽管对非货币性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越来越高,但货币性信息仍将始终占有主导和核心地位。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篇六

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在试着抓住最后一丝阳光,看着那最后一丝的阳光在我的手中消逝,然后淡然的转身落泪,倔强的咬住嘴唇不发出一点嘤咛,舍不得那一丝的光亮在我手中就这样消失了,自己却不能好好的守护着,日照东升,日落西下是大自然的规律,是不能更改的大自然的作息,日落是为了等待下一个日升,日升是为了日落做准备,一直都在规律的进行着,却有不自量力的想留住当下的那一丝不可更改的阳光,可笑又可怜。活在当下,快乐并痛着。。。。

我埋怨过甚至痛恨过我的命运,但是这只是过去,现在我感谢我的命运,活在当下,我快乐并痛着,我的思维是病态的,我的心态是健康的,致使我矛盾过,徘徊过,犹豫过,如今活在当下,我清醒着,挣扎着,坚定着,我的那一丝阳光一直在我手中握着,因为活在当下,那一丝阳光在我的心中,每当我迷茫的时候我会尽快的.让自己入睡,我会在睡眠中调节着自己的情绪,思考着我的作为,检讨着我的行为,这是使我逃离不开心的一种方法,我逃避,不是回避,是我长期养成的冷静和判断的一种习惯了,当然入夜会有悄无声息的泪,不是因为委屈,而是气自己那么的没用,曾经好友都说我想太多,可是这已经是我活在当下的一种习惯了,我必须学会调节自己,保护自己。活在当下,痛并快乐着。。。。。

我钟爱茉莉那一缕清香,我钟爱那小小的礼物,我钟爱那瞬间的感动,因为我活在当下,痛并快乐着!

二十一的我小小的梦想,小小的愿望,小小的奢望,希望我的佐耳一直伴我活在当下。。。。。

我的佐耳啊,请在我左边说爱我,因为我活在当下,命运在与我开玩笑。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篇七

月亮出来了,好亮,她还是那么美丽,月儿,淡淡的,白白的,如白兔,有人说月亮上有白兔,是不是它的'毛是月亮辐射的白,我想一定是,如同我的心,心都去了,一无所有,我爱上永远离去,我到家,推开月下的木,爷爷留下来的木门,过了一个世纪了,依然在,却那般新,如初出的月,不知道过了多少世纪,月在人不在,人间多悲哀,我进屋,老屋也是爷家留下的,新的加了红砖,新旧相连,我也是列祖的后来,我可是没妻没子,断了,老了,黄家文字也因为我断了。

hiorzijua(黄家)还了,我没有什么,哥哥做生意去了长沙,姐姐也嫁了,留下黄家我一个人守护老黄家,我也,妈病了,咳嗽,爸也病了,也咳嗽,他们一声咳嗽敲打我的心,我是不孝的无能子,我什么也没说,阴暗的老屋,犹如鬼宅,生养我几十年,我知道时间不容人啊!

散文随笔即将消失的方言篇八

母亲回忆说那条路,她永远也忘不了。天还未亮,母亲就背着弟弟上学去了。鸟儿清脆的叫声,在母亲耳边欢快的回荡。迎着月亮清亮的月光,母亲光着脚,自由自在的走在满地的碎石路上。外婆煮了米汤,装在绿色的水壶里,让母亲带去给弟弟做中午饭。母亲哼着歌儿,从隐没的丛林中传来奇怪的动物叫声,沿着月光洒下的清辉,靠着往日熟悉的方向感,悠然走着。

山儿陡又陡,路儿弯又弯,风儿吹又吹,枝儿摇又摇。月光,渐渐消失在天际,东边的太阳露出了黄橙橙的笑脸,公鸡喔喔的叫着,提醒人们该起来干活啦!它们翘起亮闪闪、五彩斑斓的尾巴,站在石头高处,引来少数母鸡们的青睐,而在多数,都在各家的院子前,啄食昨天主人丢下的米糠、杂粮和剩菜。远处,浓雾像灰色的大海,遮住了蓝蓝的天空,一座座绵延弯曲的大山,像小孩似的,还未睡醒,躲在雾奶奶和云伯伯的身后,继续它们的半梦半醒。农舍,零零散散分布在大山较为平坦的路上。此时,它们的“真面目”才曝光在太阳底下:砖瓦盖的庙宇似的“头”,木做的正方形的“眼睛”,泥土、牛粪和砖头堆的“身体”,家家户户的院门口都养了几条黄色的大小狗狗,只要见到陌生人,它们就声声乱吠。

此时,母亲已经走了近三分之一的路程,远处的田地里,一位驼背的妇人正在挑粪,花白的头发,佝偻瘦小的身躯,穿着打满补丁的衣服,赤着双脚,把粪一勺一勺的泼在田地里。雾已散去,太阳升得老高,天空一片湛蓝,飘荡着几朵棉花糖似的白云,山儿像一朵朵墨绿色的波浪,在广袤的土地上显示着它静的美,“肩膀”的伟岸。清清的溪流绕山而行,仔细地听,仿佛也能感受到溪流愉悦的奔腾。几只鸭子,穿着洁白如雪的“衣服”,不时叫几声,仰起脖子,四处张望,又低下头,准备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一口咬住河水中的小鱼小虾。

母亲背着弟弟,走上那长长的、剧烈摇晃的木桥,脚下是湍急的水流,母亲却不害怕,她能够以最快的`速度,走过这危险的“天桥”。此时,已经有许多孩子在这桥上走过,她们与母亲是同学,在同一所学校读书,天天打照面,彼此都非常熟悉。

每天,母亲都在放学的路上来回两趟,她永远也忘不了启程时的月光、初升的太阳、公鸡的啼叫、延绵的大山、亲切的农舍、勤劳的挑粪阿姨、美丽而充满生机的水流。这一切,都是她至今难以忘怀的乡情。

如今,母亲住在大城市,每天过着忙碌的生活,虽然校园里四季如春,花儿迷人的绽放,绿草茵茵,鸟儿唱着动听的歌曲,也有如少女般婷婷玉立的荷花,还有那长长的珠江水,可是,这里毕竟不是母亲最怀念的故乡。但是,故乡已经比过去改变了许多。高楼和公路抢夺了树木的生长空间,汽车占据了所有的跑道,空气并不再带着青草的香味,人们的宠物狗随地大小便。夏天,马路上热气蒸腾,热浪滚滚,汽车的尾气熏得你直想吐,商场上人潮涌涌,吃的都是添加了千百种化学剂的食品,人们彼此之间都很冷漠,邻居们互不来住,见面也不打招呼。菜市场上,随声叫卖的、讨价还价的、乞讨的、吵架的、卖盗版光碟的、四处飘着脏水和唾沫星子,窄窄的一条街,可以有自行车、摩托车、面包车、板车同时经过。

为了理想,母亲年轻时离开了她日思夜想的故乡,只是在城市生活久了,感到的只是繁杂、拥挤和疲惫。小时候,上学路上的情景,外婆煮的米汤,还有背篓里的弟弟,那时,虽然艰苦,可是却多么亲切、温暖、幸福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