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汇总8篇)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汇总8篇)

ID:4604527

时间:2023-10-13 16:22:50

上传者:碧墨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 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汇总8篇)

诚信是教育的基石,它能够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在写一篇关于诚信的文章时,要注重逻辑性和层次性的组织结构诚信是每个行业都需要重视的素质,以下是几个行业的诚信标杆。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篇一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现小结如下:

1、抓重点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菜园的美丽、恬静,感受花丛追蝶的快乐。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感受美。

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班学生已经积累了40多首古诗,孩子很希望有个展示的机会。时值春天大好时机,我想,何不收集几张图片来让学生看看美好的春光,说说此时此刻想到的诗句,况且也能促进本课情感目标的达成。果然,孩子们的情绪很高,不仅能对着图片恰如其分地说出诗句,还能发出由衷的赞叹:“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春天真是个魔术师,把大地装扮得这么美丽。”“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我知道我成功了,因为孩子的灵性在闪耀了,孩子的情感在喷发了。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预设欠充分

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并且这种生成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只要预设充分,精彩菜会涌现。如:在设计教案时,我意识到“篱落疏疏”是个教学难点,准备用图片、板画、扩词来解决。在两次试教中,学生都能一点就通,难点突破不再是个难题了。但在这次教学中,情况出人意料,学生竟理解为“篱笆很密”。我想如果开始能收集一张“密不可钻的篱笆”图片比较一下,诗意就显而易见了。

2、方法欠巩固

期待更精彩的课堂到来。

我与杨万里比高低——《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

鉴于去年的经验,我打算在本学期一开头便紧紧咬着教学的节奏,毫不松懈。所以,开学第三天,我已经完完整整地上好了两篇课文的内容。

今天,我上的是《古诗两首》,本课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白居易的《草》咏物抒怀,通过描写小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抒发它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总的`来说,这两首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语言清新明丽。

在这两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让孩子进行自主学习。自由地读一读古诗,与同桌讨论已经读懂与还不懂的地方,结果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够通过一些辅助书自主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孩子们自己明白了“岁、枯、荣、离离、篱落”等字词的意思。

其中,《宿新市徐公店》较之前一首相对较难。一些词语也叫难理解。于是,通过书本插图入手,让孩子们观察在图片上发现的景物。基本上孩子们的回答就是大诗人杨万里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接着再把这些景物“篱笆、菜花、儿童”等放入到古诗中整体认读,这样一来,孩子们理解诗意,就比较轻松了。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和诗的意境着实费了些时间,因为这跟孩子们的生活不太接近,但那种童趣的意境还是能够捕捉到。

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孩子们来跟大诗人杨万里比一比,根据文中的插画编一个小故事。由于时间比较短,也有些孩子写得不是很满意。就当这是词小小的练笔吧。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篇二

?宿新市徐公店》描绘的是诗人住在新市徐公店所见的生机勃勃的暮春景色。上完这节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和同事的评价作了回顾、反思,感触颇多,现小结如下:

一、多法并用,感受诗境

1、抓重点词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诗意,我抓住重点词语“篱落疏疏”、“一径深”、“未成阴”等,采用图文对照读、回忆旧知想一想、出谋划策画一画等多种方式,把古诗意境通过学生学习体验活动变成具体的图景,从而让学生体会菜园的美丽、恬静,感受花丛追蝶的快乐。同时,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古诗解读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以读为本

为了增强教学效果,激发学生朗读的情感,感受到大自然的壮美,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我千方百计创设情景,营造氛围,使学生置身于大自然中。我引导学生先看图,说说图意,感受美。

然后让学生自读自悟,联系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从图悟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与此同时,我以读为本,把读和理解、读与想象等有机结合,并不断提高读的要求,让学生边读边思考,学习理解地读,投入感情地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诵中生情,在吟中入境。在一次一次地朗读中,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诗词的想象力,领悟到祖国语言文字的凝炼。

二、创设情景,升华感情

从一年级到现在,我班学生已经积累了40多首古诗,孩子很希望有个展示的机会。时值春天大好时机,我想,何不收集几张图片来让学生看看美好的春光,说说此时此刻想到的诗句,况且也能促进本课情感目标的达成。果然,孩子们的情绪很高,不仅能对着图片恰如其分地说出诗句,还能发出由衷的赞叹:“春天真美啊!我爱春天!”“春天真是个魔术师,把大地装扮得这么美丽。”“这真是‘春色满园关不住’!”我知道我成功了,因为孩子的灵性在闪耀了,孩子的情感在喷发了。

当然,也有不足之处:

1、预设欠充分

课堂具有动态生成的特点,并且这种生成并不是无法捉摸的。只要预设充分,精彩菜会涌现。如:在设计教案时,我意识到“篱落疏疏”是个教学难点,准备用图片、板画、扩词来解决。在两次试教中,学生都能一点就通,难点突破不再是个难题了。但在这次教学中,情况出人意料,学生竟理解为“篱笆很密”。我想如果开始能收集一张“密不可钻的篱笆”图片比较一下,诗意就显而易见了。

2、方法欠巩固

期待更精彩的课堂到来。

我与杨万里比高低——《宿新市徐公店》教学反思

鉴于去年的经验,我打算在本学期一开头便紧紧咬着教学的节奏,毫不松懈。所以,开学第三天,我已经完完整整地上好了两篇课文的内容。

今天,我上的是《古诗两首》,本课由《草》和《宿新市徐公店》两首古诗组成。白居易的《草》咏物抒怀,通过描写小草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来抒发它那种顽强的生命力。《宿新市徐公店》,意境优美,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总的来说,这两首都是描写春天的绝句,语言清新明丽。

在这两首古诗的学习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让孩子进行自主学习。自由地读一读古诗,与同桌讨论已经读懂与还不懂的地方,结果发现,大部分孩子都能够通过一些辅助书自主地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孩子们自己明白了“岁、枯、荣、离离、篱落”等字词的意思。

其中,《宿新市徐公店》较之前一首相对较难。一些词语也叫难理解。于是,通过书本插图入手,让孩子们观察在图片上发现的景物。基本上孩子们的回答就是大诗人杨万里诗中所描写的景物。接着再把这些景物“篱笆、菜花、儿童”等放入到古诗中整体认读,这样一来,孩子们理解诗意,就比较轻松了。这首古诗的学习过程虽然很简单,但孩子们去体会其中的乐趣和诗的意境着实费了些时间,因为这跟孩子们的生活不太接近,但那种童趣的意境还是能够捕捉到。

课堂的最后环节,让孩子们来跟大诗人杨万里比一比,根据文中的插画编一个小故事。由于时间比较短,也有些孩子写得不是很满意。就当这是词小小的练笔吧。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篇三

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在上课前,凑巧,崔老师上了这堂课,我听后受益匪浅,及时修正了我的教学思路,把崔老师课堂上的闪光点复制到我的教学中来,效果还真是不错。

第一个步骤是解诗题、知诗人。在教学时,我先让孩子们解诗题,弄明白“宿”是住宿、投宿的意思,“新市”是个地名,“徐公店”是指姓徐的男子开的店,“公”,是古代对男子的一种尊称。所以诗题的意思就是住宿在新市徐公店,也可以说是在新市徐公店投宿。

第二个步骤是明诗意。先把诗中有理解难度的字、词都让孩子们提出,孩子们不能解答的,再由老师提供帮助。比如“走”,在现代是正常的走路的走,然而在古代,“走”是跑的意思。如何理解它呢?我采取的是这样的方式:先请一个同学上台来走一走,然后让他奔跑起来。然后告诉他们走有现代、古代的不同解释,刚才那个同学已经向我们演绎了一番,现在你们知道“走”在这里是什么意思了吧?孩子们很轻易地掌握了“走”的古代义。

在梳理通字词的意思后,让孩子们连起来说诗意的时候,发生了一个比较有趣的现象,有一部分学生把“篱落疏疏一径深”解释为篱笆稀疏一直伸向小路的深处。这个时候我意识到孩子们还是没有明白是篱笆深远,还是小路深远。这个时候,我就结合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中的篱笆,看看篱笆究竟是什么样的;再观察小路,看看小路又是怎样的?从而很好地解决了这个比较普遍的问题。

在回过头来统观全诗时,我让同学们找找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它的特点。同学们找到了篱落——疏疏、径——深、树——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通过仔细查找,同学们还找到了菜花——与黄蝶同色、大片大片。在找景物及景物特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诗中描绘的画面有了更直观的印象,所以接着我就让学生通过想象,把稀疏的篱笆旁的一条小路伸向远方的悠远情景给展现在出来。再让学生画出路旁树枝上的新叶,那种嫩嫩的感觉,让你看了神情清气爽。如此美的画面,真让你忍不住要走进画中,走进诗中与诗人共享萌动春意。再让学生把画面充斥绚丽耀眼的金黄,春天一下子变得生机盎然,边上的孩童追逐黄蝶的场面更是充满生机。这时一切都水到渠成,诗意诗情全在学生的画中。

不足之处,我没让孩子们介绍杨万里这位诗人的生平,看似简单的这一环节,其实是让孩子们对杨万里这个人产生一定的兴趣,有了足够的了解后,才能真正走进诗的内蕴里,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篇四

在教学《宿新市徐公店》这首充满童趣的古诗时,上课伊始,我先给讲了个有趣的故事:“春天来了,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清晨,一个住在乡村的孩子刚刚起床,推开家门,就看见一只黄色的在院中翩翩起舞。孩子被吸引住了,想趁着蝴蝶落在一朵鲜艳的太阳花上休息的时候抓住它。可是再怎么轻手轻脚,那只机灵的蝴蝶还是一拍翅膀飞走了,沿着乡间的小路,直飞进黄澄澄的油菜花中。孩子追啊跑啊,但茫茫如海的油菜花丛里,哪里还能发现蝴蝶的踪迹?大家想,这时,这个小男孩的心情会怎样?”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他一定很生气。”有的说:“他气坏了。”有的`说:“他大哭起来,因为油菜花是黄色的,蝴蝶也是黄色的,他找不着了。”我故意摆出一副神秘的样子,对他们的答案均无情地给予否定,顺势说:“请看图,这个孩子发现蝴蝶突然不见了,不但不生气,反而很开心,很兴奋。这是为什么呢?”学生们一头雾水,一个劲儿地摇头。我连忙再趁热打铁:“大家认真读读古诗,再好好欣赏,就明白了。老师也很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你们能告诉我吗?”话音落毕,教室里孩子们认真欣赏古诗的情景让我很欣慰:有独自摇头晃脑吟诗的;有用手指指点点与同桌交流的;有神情专注、仔细阅读的。才不过几分钟,一只只可爱的小手就已高高举起,争着发表自己的看法。

这节课我并没有使用,而是借助教师的语言和课本插图,我认为也出了一种学习的情境,所以我认为创设情境不一定要依赖多媒体。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篇五

对于语文教学来说,古诗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对于有一定教学经验的老师来说,我们会总结出古诗教学的一些套路:一把诗歌读准确,读流畅;二读出诗歌的节奏;三理解诗歌的意思;四总结诗歌表达的感情。

对于有着5年教龄的我来说,古诗教学也算是比较熟悉的了。可会上不等于能上好,如何上好一节古诗课还是有很多考究的。

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疫情的影响我们采用了网上教学,因为电视直播上午有点卡,刚好下午有一节语文直播课,我讲了《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

第一次直播授课,我还是做了精心准备的,所以效果还是不错的,受到了很多家长的好评。整节课下来,我自我感觉总体还可以,但是其中有一个环节进行得不是特别满意,那就是第三个环节。第三个环节是理解诗歌的意思,我解释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插图理解诗歌的意思。但现在诗歌教学我们不仅仅要求简单理解诗歌的意思,而且还要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所以我们在诗歌教学中我们经常会问到的一个问题是,读了这句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同样的我也是这么教学的。理解完这首诗的意思之后,我让同学们闭上眼睛,听我朗读,边听边想象画面。朗读配乐,我读得语速也比较慢,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碟,飞入菜花无处寻。读完之后我说,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说一说你刚刚看到了什么画面。

有的说:就像我站在旁边,

有的说:我在追黄碟时差点摔

有的说:有一条小路特别长

有的说:我看到了稀稀疏疏得篱笆

从学生的回答来看,画面都是片段式的。我接着说,能不能把你看到的画面说得更全面点,详细点。

有的说:我看见有一个儿童,飞快得去追一个黄碟,结果黄碟飞入菜花里,小孩就很着急,很伤心。

有的说:我看见了稀稀疏疏的篱笆,长长的小路。我还看见了一个儿童在追蝴蝶。

听到同学们这么说,我开心了许多。可是距离我的期待还差那么一些。如何引导学生说得更完整,更详细。我接着说:有的学生说得时前两句诗描写的画面,有的时后两句诗的画面,还有同学能再详细一些吗?经过我这样又一次的强调,终于有同学说出了相对比较完整的画面:在一个农舍里,看到了稀稀疏疏的篱笆,悠长的小路,一些新发芽的树枝,我看见有一个儿童,飞快得去追一个黄碟,结果黄碟飞入菜花里。虽然有同学说出来,但我能感觉到这种相对比较完整的画面只有个别同学能够说出来。并且花费了这么长的时间。

这节课结束了,我不禁开始思考这个问题。让学生想象画面,能够用自己的话说出这首诗描绘的画面,这是学生学习古诗很重要的目标。可是如何让学生能够顺利地达成这一目标呢?我开始回顾学生的答案,我发现大部分学生的答案都是一个画面,一个实物。之后我又看到了课件上的板书:

静景:篱笆小路树

动景:儿童蝴蝶

我不禁有了新的思考,学生之所以回答的不够完整,很大的原因在于没有抓手,如果我在提问你的脑海中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之前,先做一个这样的梳理,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物?然后根据这些景物让学生再去想象画面,我想大部分同学应该都会有一个更丰富、更完整的画面。

新的尝试我怕还没有做,未完待续,期待新的尝试之后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经验+反思=成长。反思是一名教师成长的重要途经,成长,我一直在路上,反思,我会坚持做。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篇六

?宿新市徐公店》本诗以清新活泼的语言,向读者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在教学时,我先让把诗中有理解难度的字、词都让孩子们提出,孩子们不能解答的,再由老师提供帮助。比如“急走”中的“急”有急忙的意思,和“走”在一起可以理解为“跑”在梳理通字词的意思后,让孩子们连起来说诗意。

接着我就结合插图,让孩子们观察诗句中描写的景物,再次感悟特点。同学们找到了篱落——疏疏、径——深、树——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通过仔细查找,同学们还找到了菜花——与黄蝶同色、大片大片。

在找景物及景物特征的过程中,孩子们对诗中描绘的画面有了更直观的印象,对诗意的理解也加深了。此时,引导学生感悟田园诗这一特征,拓展了解《池上》《绝句》等,学生对此诗歌就有了总体的把握。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篇七

高年级组"古诗教学中品味生活情趣"精品课程研究到现阶段已摸索到此类古诗词教学的基本模式:读通诗句——读懂诗意——读出画面——读悟诗情——发现感受情趣。

1、读通诗句是为了让学生读准字音,在读顺读熟全诗的过程中大致感受诗意,整体把握全诗主要写什么内容。

2、读懂诗意是指逐句理解诗句意思,特别要解决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学生只有在清楚了诗句表达的意思基础上,才能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形成画面,感受诗中美好意境。否则,一些词语意思不明了,想象画面必然受阻碍。例如:“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中“篱落”“疏疏”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首先让学生明白“篱落”是指篱笆,“篱落疏疏”是指篱笆什么样子呢?这时学生联想“稀疏”一词可想到是指篱笆稀稀疏疏的样子,脑海中自然形成画面。

3、读出画面是在理解了诗句基础上,通过想象诗句中描绘的画面来感受诗中意境。这个环节中要正视学生运用词句口头描绘美景能力参差,而且在口头描述时想象的画面受时间与心情紧张影响,想象的画面片断、模糊,书面写作大脑处于深度思维状态,想象的画面就更清晰、丰富,而且在写作时字斟句酌语句表达自然更好。因此教师不必过高期望学生能描述得像写景作文一样语句情境优美。教师还应适机引导学生想象的视线关注整个画面,如:学生想象“树头花落未成阴”的画面时,看到枝头新叶展开,翠绿鲜嫩,但对树下景象会忽略,可强调读“树头花落”提示学生:“树下又是怎样的美丽景象呢?”在这一环节最后将准备好的课件相应美丽春景配上优美的音乐展示给学生,以补充学生的想象,真实的画面与音乐带来视觉、听觉冲击,使学生沉浸在诗中意境,从而也培养了对美的感受能力。

4、领悟诗情,言为心声,诗情也即诗人作此诗的感想心情,领悟了诗情也就领悟了诗人为什么要选择这些内容来写。儿童追黄蝶看是很平常的小事,在学生眼里觉得是小时幼稚天真的行为,学生往往觉得不值得写将其忘记。但诗人却从这样平常小事中感受到了快乐,也带来了诗人对童年童趣的回味,才以诗寄情。由此教育学生要像诗人一样善于细心感受生活中平常小事带来的乐趣,要培养善于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

5、发现感受生活情趣。引导学生将视线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回忆发现以前不为注意的生活小事,重温其中乐趣,达到扩展作文内容,主动描写生活情趣目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课堂表现出对于发现寻找生活中快乐有趣的小事思维没打开。问题原因也许是因为平时不太留意的小事已被遗忘,记忆中的感受不深刻,所以一时想不起。此时我应趁此良机让学生警醒到自己平时确实没注意观察生活,没重视感受自己的日常生活,因此作文内容不丰富,表现不出生活。让学生知道生活即作文。

留心观察感受生活的能力不是一两节课能培养的,教师要有意识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在课上课下随时领着孩子们去观察感受,并通过日记及时记录下来,能力才真正形成。

宿新市徐公店古诗的教学反思篇八

新学期里的第一节被听课,讲授的是诗歌《宿新市徐公店》。对于二年级的古诗教学该讲到什么程度,该以何种形式讲才能更有效地引起小朋友学习古诗的兴趣呢?从上个学期学习了《回乡偶书》和《赠汪伦》的教学效果来看,感觉学生多进行的是机械的背诵,而作为老师的我也没有注意从多种形式上教会学生吟诵古诗的方法并从中体会到学习古诗的乐趣。在备课时,我心里面就意识到要让学生多朗读,在朗读中明白诗句意思,教师稍加讲授个别字词的理解,注意教给学生吟诵的方法。

从课堂反馈来看,学生在学习这首诗歌的兴趣上来讲较《草》的兴趣高,通过自由读、听范读、模仿读、小组读、动作读等多种形式,学生能较好地读通读准读古诗。由于朗读形式较多,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进行了齐读,然后小组读等形式的合作学习,比较少注意到让学生先进行独立读,自行读准字音等形式的独立学习,因此在课堂中出现了部分学生一些字音把握不准,比如平舌音“宿”和翘舌音“市”,因此朗读时要注意设计有层次感的训练。这个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都要记住这一点,设计步骤要考虑到小孩子的认知能力这细节,由浅到深,循序渐进。

古诗的学习,教师得先范读,让学生有个形象的感知,从而进行模仿朗读,读准字音和节奏。评价学生的朗读要抓住闪光点大力表扬,激发其积极性和成功的体验,从而影响其他小朋友也从中学习到正确的朗读。比如在加动作读这个环节,学生陈玉霞就一边吟诵时也加上了自己的动作,可以让她到前面表演吟诵,让其他学生也能根据自己对诗句的理解加上动作,这对古诗的理解会更有形象性。

问题的设计要小而切合学生实际,不应该太大。在揭题这一环节,让学生理解“宿、徐、店”这三个字时,提了这个问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三个字,你知道他们的意思吗?”范围过大,学生一时未能结合到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意思。把问题简化,直接问他们是怎样记住这三个字,教师可适宜引导学生从生活事例中记住这三个字。

古诗里的识字教学也应该让生字从古诗中出来,让学生会认会读之后再把生字放回古诗中读诗句,在这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对古诗生字有重点的把握。

这首古诗课本有一幅很好的插图,可利用插图让学生理解诗句的景物、大致理解诗句意思。在利用插图时,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学生有顺序观察图画,借助插图理解“篱落、树头、急走、一径”等词语。

总的来说,个人感觉古诗的朗读做得还不够到位,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还没很好地激发起来,在课堂上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达到背诵的目标未达成,需要改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