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会计准则论文选题(汇总16篇)

最新会计准则论文选题(汇总16篇)

ID:4612845

时间:2023-10-13 20:34:55

上传者:笔尘 最新会计准则论文选题(汇总16篇)

典礼是一种仪式化的方式,它赋予了一种特殊的意义和象征性,让人们对典礼的价值有更深的理解。典礼的时间、地点、礼仪流程等方面需要提前进行周详安排,并通知相关参与者。请大家阅读以下典礼范文,希望能够对你们撰写典礼有所启发和帮助。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一

在会计规范的发展初期,会计与税法几乎不存在差异,会计基本是是按照税法的要求进行规范。详细内容请看下文我国关联方会计准则。

随着经济发展,会计与税法的不同作用越来越明显,也使得会计与税法的分离成为不可避免的趋势。本文以关联方及其交易为例,分析关联方定义、关联方交易的会计和税务处理方面,现行会计准则与税法的规定存在的较大差异,这对会计与税务的实务工作者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明确提出了关联方认定的基本标准,即:一方控制、共同控制另一方或对另一方施加重大影响,以及两方或两方以上受一方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构成关联方。在很多情况下,两方或多方是否构成关联方,需视具体情况而定。会计准则对关联方的认定提出了三条标准,即控制、共同控制、重大影响。控制是指有权决定一个企业的财务和经营政策,并能据以从该企业的经营活动中获取利益。共同控制是指按照合同约定对某项经济活动所共有的控制,仅在与该项经济活动相关的重要财务和经营决策需要分享控制权的投资方一致同意时存在。当一方拥有有另一方20%或以上至50%表决权资本时,一般认为对被投资单位具有重大影响。在关联方的内容上,会计准则涉及的关联方有:该企业的母公司;该企业的子公司;与该企业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其他企业;对该企业实施共同控制的投资方;对该企业施加重大影响的投资方;该企业的合营企业;该企业的联营企业;该企业的主要投资者个人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该企业或其母公司的关键管理人员及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该企业主要投资者个人、关键管理人员或与其关系密切的家庭成员控制、共同控制或施加重大影响的其他企业。

我国的企业所得税税法并没有专门定义关联方,仅以举例的形式来说明关联企业,即:关联企业,是指与企业有以下关系之一的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在资金、经营、购销等方面,存在直接或间接的拥有或者控制关系;直接或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拥有或者控制;其他在利益上相关联的关系。可以看出,与会计准则使用的关联方概念不同,税法使用的是关联企业概念,没有将个人以及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涵盖在内,范围偏窄,不利于税收监管。

与会计准则更强调实质重于形式不同,税法在界定控制、共同控制和重大影响时,主要以持股比例进行确定,且持股比例的标准与会计准则的数量标准略有差异。税法规定的关联方,是指相互间直接或间接持有其中一方的股份总和达到25%或以上的;直接或间接地同为第三者拥有或者控制股份达到25%或以上的`;企业与另一企业之间借贷资金占企业自有资金50%或以上,或者企业借贷资金总额的10%是由另一企业担保;企业的董事或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一半以上或有一名常务理事是由另一企业所委派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必须由另一企业提供特许权力才能正常进行;企业生产经营购进原材料、零配件等由另一企业控制或供应;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商品由另一企业控制;对企业生产经营、交易具有实际控制的其他利益上的关联关系,包括家属、亲属关系等。从关联方的内容上看,会计准则与税法有以下方面的差异:税法所指的股份是否包括非表决权股份没有明确说明;对于控制股份没有达到25%但实际上具有重大影响的企业是否应视为关联企业,税法没有解释;会计准则规定当一方拥有另一方20%或以上的表决权资本时一般对被投资企业具有重大影响,可认定为关联方,而税法认为应该拥有25%或以上,才视为关联企业;会计准则没有把借贷资金比例当作认定关联方的标准,而税法有此规定;会计准则和税法均未考虑潜在关联方。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二

1会计准则制定环节

作为会计准则执行过程中的有力保障,会计准则在制定过程中的科学性、合理性直接影响会计准则的执行。首先,会计准则应当基于国家现实的经济情况,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而制定。其次,会计准则的具体性也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的效果。会计准则的具体性能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减小会计准则对象操纵会计利润的空间。准则在制定过程中所选择的范围越大,准则选择权越有可能被滥用、导致偏离执行准则实质精神的几率越高(高利芳,)。另外,会计准则一经制定后的稳定性会影响会计准则的威慑力从而影响执行效果。

2会计报告编制环节

会计报告的编制环节是会计准则执行的首要环节,会计准则执行的程度直接取决于会计报告的编制。具体来说,公司的管理层态度、公司治理结构、公司业绩等会影响会计准则执行。首先管理层对会计准则的接受程度就会影响会计报告的编制。若管理层对会计准则认可并支持,便会推动会计准则的执行。若管理层对会计准则是抵触的,那往往会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消极影响。另外管理层作为经济人,同时受利益与伦理的约束。当违规成本远大于收益时,管理层自然执行准则。但当违规成本小于违规收益时,管理层可能会倾向于编制虚假财务报告,以误导投资者来获得收益。同时若管理层在很大程度上受伦理观念支配自身行为,便会仍选择遵守准则而不会冒险违规。股权高度集中时,当股东的控制权愈大,在产生侵占少数股东权益的动机时,便能操控会计信息及会计政策从而影响会计报告编制。对于部分由于国家股股东缺位而造成的制造虚假会计事项的'公司,而所有者监管方面又监督不足,导致真正具备会计决策权资质的的管理部门及公司,会出于自身利益操纵会计政策的导向,对会计报告编制产生不利影响。另外董事会的独立性、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等董事会的特征会影响董事会的监督效率,进而影响公司会计准则执行情况。独立董事、审计委员会职能的发挥都对会计准则执行具有监督促进的作用。公司业绩也会对会计准则执行产生影响。根据我国《证券法》规定上市公司连续三年亏损就退市,因此由于业绩持续不佳而面临退市风险的公司往往无暇顾及会计准则的执行效率,而将大部分精力都用于短时间内提升业绩上面。业绩好的公司对业绩的关注度相对较低,其执行准则的意愿度会更高,准则的执行情况可能会更好(高利芳、曲晓辉,)。

3会计报告的审计环节

注册会计师往往整合考虑会计报告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出具审计报告,而审计报告的结果会影响投资者的信心,从而能影响公司的会计行为。会计报告审计对保证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即对会计准则的有效执行有着直接的积极作用。而内部控制审计则有助于提高注册会计师对公司内部控制的了解程度,扩大内部控制测试范围以及程度有利于增强查错防弊能力,从而可以提高审计质量。

4会计报告的监管环节

我国会计报告的监管部门包括财政部、证监会、银监会等。与会计报告对象的内部控制制度或公司治理不同,监管部门的监管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以明确的法律条文确定了违反会计准则所带来的法律后果。通过监督检查和处罚措施增加公司不遵从会计准则的违规成本,从而约束企业的会计行为。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三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的会计信息质量

(三)有利于提高企业整体管理水平

7,企业所得税的改革对国内企业的影响是什么?

企业所得税税率改革前,企业所得税率是33%,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规定一般企业所得税的税率为25%,非居民企业在中国境内未设立机构、场所的,或者虽设立机构、场所但取得的所得与其所设机构、场所没有实际联系的,应当就其来源于中国境内的所得缴纳企业所得税,税率为20%.

8,企业应该如何面对金融危机?

一、加大力度,催收货款。

二、减人增效,降低成本,保本经营。

三、稳定市场,站稳脚跟。。

四、降低库存,盘活资产。

9,面对金融风暴,作为一名管理人员,集体减薪和裁员你会选择哪一个?

这个问题主管因素比较多。我的回答是:我会选择集体减薪,原因是我认为企业是一个集体,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度过难关,企业发展的好,自然多得,既然企业现在处于危机之中,大家更应该团结在一起,待企业度过难关后,一起分享集体加薪的欣悦也不愧为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

10,市场前景,加薪和升职,你更重视哪一个?

我选择职业前景,我始终坚信提高个人的专业素养和技能后,加薪和升职的机会只会多不会少。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四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的该准则的颁布和实施对规范我国企业无形资产的会计核算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将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会计原则委员会在1970年8月发布了《会计原则委员会意见第17号一一无形资产》(apbno.17),随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又发布了几项公告和解释,对无形资产的会计处理和信息披露进行了规范。接着,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综合考虑各国有关无形资产会计处理实践的基础上,也于1912月公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8号——无形资产》(iasno.38)对相关的内容作出了规定。笔者拟就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涉及到的三个重要方面与国际和美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进行比较分析,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

一、内部产生的无形资产的确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无形资产》第13条指出,自行开发并依法申请取得的无形资产,其入账价值应按依法取得时发生的注册资、律师资等费用确定;依法申请取得前发生的研究及开发费用,应于发生时确认为当期费用。现将其与国际和美国会计准则的相应部分作以下对比分析: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对研究及开发这两个术语未给予内涵及外延上的界定;而iasno.38第7段将研究定义为“指为获取新的科学和技术知识并理解它们而进行的具有创造性和有计划的调查”;将开发定义为“是在开始商业性生产和使用前,将研究成果或其他知识应用于某项计划和设计,以生产新的或具有实质性改变的材料、装置、产品、工序、系统和服务”。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公告第2号——研究及开发费用会计处理》也对研究及开发的内涵及外延给出了类似的界定。而我国既没有给出研究与开发的概念,也没有对研究及开发活动的范围进行界定,这必将造成企业在研究及开发费用确认上的不确定性及随意性、也降低了这方面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可比性。

会计准则则将具备上文所述的三个条件的费用予以资本化,而将研究及开发费用均列入当期费用。国际和美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比我国以是否依法申请取得这一简单、一刀切的标准似乎更为合理科学一些。

二、无形资产的摊销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第15段对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及摊销方法作出了规定。关于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我国的规定与国际及美国会计准则在最长摊销年限问题上有差异。iasno.38摊销部分指出“有一个允许推翻的假定,即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自其可利用之日起不超过20年”,“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可能存在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某项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是一个长于20年的特定期间”。美国apbno.17也规定“如果不能确定无形资产的有效期,则应在不超过40年的期限内摊销。而国际会计准则规定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无形资产的最长摊销年限才能长于20年;而我国规定为“如果合同没有规定受益年限,法律也没有规定有效年限的,摊销期不应超过10年”。我国的规定正体现了该准则始终遵循的稳健原则,而且也顺应了目前科学技术高速发展与快速更替,大量无形资产寿命迅速缩短的趋势。这将有效制约企业试图通过提高无形资产摊销年限来虚增利润的行为,从而堵住了一条许多公司借以进行利润操纵的渠道,规范了企业无形资产的核算。

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规定“无形资产的成本;应自企业的取得当月起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即我国无形资产的摊销采用直线摊销法。该规定与国际及美国会计准则的规定也稍有不同。美国apbno.17规定假如企业能证明其他摊销法更为合适,可不用直线法;iasno.38相应部分有如下规定:“在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内系统地分摊其应折旧金额,存在多种方法,这些方式包括直线法、余额递减法和生产总量法。对某项资产所使用的方法应依据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来选择.并一致的运用于不同期间,除非从该资产获取的经济利益的预计消耗方式发生变化。”可见美国及国际准则中对无形资产摊销方法的规定在考虑了稳健及简便核算的前提下,企业又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比我国的规定要灵活务实一些。

三、无形资产的减值

我国无形资产准则中最大的突破在于首次提出了对无形资产提取减值准备的要求,这将促使我国企业提高对无形资产的重视程度,使其所提供的财务状况更加真实可靠。美国及国际会计准则也都有相应的规定。美国apbno.17规定“应定期审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如果情况表明原来预计的无形资产的获利能力已大大降低时,就应减少其账面价值”。iasno.38第97段规定“在确定无形资产是否减值时,企业应运用《国际会计准则第36号——资产减值》(iasno.36)。该项国际准则解释了企业应如何检查其资产的账面金额,如何确定资产的可收回金额,以及何时确认或转回减值损失”。

首先,对何时应对无形资产的可回收金额进行估计,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第16段列出了三种情况即“(-)该无形资产已被其它新技术等所替代,使其为企业创造经济利益的能力受到重大不利影响;(二)该无形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幅下跌,在剩余摊销年限内预期不会恢复;(三)其他足以表明该无形资产的账面价值已超过可收回金额的情形”。但与此形成对照的是iasno.36第9段分内部及外部信息来源两种类别并列出七种迹象,即“外部信息来源:(l)资产的市价在当期大解下跌,即跌幅大大高于因时间推移或正常使用而预计的下跌;(2)技术、市场、经济和法律等企业经营环境,或是资产的营销市场,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3)市场利率或市场的其它投资回报率在当期已经提高,从而很可能影响企业计算资产使用价值时采用的折现率,大幅度降低资产的可收回金额;(4)报告企业的净资产账面金额大于其市场资本化金额。内部信息来源:(5)有证据表明资产已经陈旧过时或实体损坏;(6)资产的使用和预计使用方式或程度已在当期发生或在近期将发生重大变化,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7)内部报告提供的证据表明,资产的经济绩效已经和将要比预期的差。”可见国际会计准则的有关规定远比我国无形资产的相关规定要翔实具体,其指导性及可操作性也就更强一些。

场相当不完善,销售价格应如何确定?在我国目前现行的会计制度中没有考虑折现这一问题,而且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中考虑折现的情况也不多见,企业应如何预期未来现金流量?采取何种折现率来进行折现?这些问题在我国目前的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中均无指导性意见。为此,笔者建议我国应该参考国际及美国无形资产准则中的相应规定,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的解释和说明,给企业以更切实、更具体的指导。

综上所述,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更多的体现出一种稳健及简化核算的原则。而我国加入wto在即,无形资产在社会经济生活和企业经营管理中所起的作用将愈来愈重要,这迫使我们必须考虑如何进一步完善我国无形资产会计准则,使其既有一定的现实性,又有一定的前瞻性;既考虑到中国现实,又考虑到与国际惯例接轨。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五

我国新的会计准则体系在年元月首先在我国上市公司试行并建议其他国有企业运用,到,必须全部使用20颁布的新的会计准则。新的会计准则符合了国际会计准则的要求,在新颁布的会计准则中部分会计政策和核算方法与国际会计准则相一致。运用新准则对上市公司经生产经营活动将产生重大且深远的影响。

二、新会计准则及上市公司利润概况及其研究现状

(一)新准则概述

会计准则通俗地说是一种规范。新准则首先在我国的上市公司试行,然后在其他国有企业推广实行,新准则包含三个层次的含义:基本会计准则、具体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具体有38项细则。

(二)上市公司利润概述

经济学家希克思1946年提出的,他说:“一个人的收益是他在期末和期初保持同等富有程度的前提下可能消费的最大金额”。

在新会计准则中再次引入公允价值则规范和扩宽了上市公司利润的来源,使上市公司利润来源更加真实客观、信息更加具有可比性。

三、新会计准则实施的必要性

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经济全球化已进入全新的时代,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新会计准则体系是现代社会的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是顺应国内外经济环境和经济发展的产物。

新的会计准则的实施可以防止上市公司会计舞弊、规范上市公司利润和上市公司上市行为具有重要意义。

(一)新企业会计准则的发展是促进会计核算适应经济发展进程的要求

我国经济的市场化和国际经济的一体化,要求我国必须建立一套统一的会计语言来进行国际间交流和投融资活动,要求建立一套公认的会计标准来进行约束。我国经济的发展于20融入国际市场中,必须提供一种适合在国际间交流的会计信息,这样才能给大家提供一种真实可靠地的会计数据信息。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改革与试行,为构建一个统一的会计语言平台奠定了基础,从而顺应了当前经济的发展需要。

(二)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是维护社会公众利益的需要

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修改了旧会计准则中一些不科学的规定,促使编制的财务报告更能准确反映企业经济本质,以提高会计数据质量、服务投资者经济决策为目标,按照国际会计惯例对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作了严格和科学的规定,进一步强化对信息的约束,有效地维护投资者的权利,有利于社会公众作出正确而理性的决策,从而维护了我国的经济秩序和投资者合法利益。

(三)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是规范上市公司经营者的需要

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的实施,不只为上市企业提供了科学统一的.会计核算规范,更增强了会计数据信息的客观性和真实性,而且还能更好的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防止上市公司操纵利润和会计舞弊行为,从而使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具有可比性。

四、实施新会计准则给我国上市公司利润造成的影响

实施新会计准则对我国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重大而深远的,本文仅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一)存货管理及计价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新会计准则在存货核算办法上,取缔了“后进先出法”这种计量方法,采用“先进先出法”。对于生产周长的企业,如果原材料价格一直不断的下降,核算办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将提高成本,促使本期利润的下降。相反,如果原材料价格一直处于不断上升状态,改变存货计量的核算方法,会导致本期利润的上升。

以前上市公司普遍采用“后进先出”这种方法进行核算,而06年颁布的新准则要求这些企业不能再使用这种核算方式,而核算方式改为“先进先出”等方式时,这些企业的本期利润就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新准则还要求公司不能自主选择存货核算方式,这样做是为了控制企业利用核算方式调节利润,使得企业的经营和会计信息更加真实。

(二)计提减值准备对上市公司利润的影响

根据“谨慎性”原则:新会计准则规定公司需要对未来可能出现较大损失的各项资产计提各项减值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等8项内容。资产减值准备的计提和转回能够造成上市企业的利润在会计年度之间调整,从而保持上市企业的年度利润的平稳。新准则中资产减值准则实施后,企业计提各项资产减值准备将不再允许随意转回。主要是为了规范我国上市公司利用计提减值准备调节公司利润的行为。

那么上市公司的“隐藏利润”将不再“浮出水面”。

(三)投资性房地产改变核算方式影响

上市公司的利润新准则规定:“只有存在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才可以采用公允价值计量。”这种核算方式的提出,公允价值的变动可以直接确认当期损益。在我国房地产行业的上市公司中,采用公允价值这种核算方式进行会计处理,可能会使当期的利润突增。而关于这种核算方式带来的税收的问题又可能导致上市公司的资产总价值的降低。

一旦公司采用公允价值核算投资性房地产,就不能对再对投资性房地产计提折旧等。目前对于这种核算方式的税收问题还没有相应的具体规定。

五、消除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利润影响的方法

新准则使上市公司利润有消有长,在新旧准则的交替过程中,部分公司会利用交替过程中的漏洞加强对利润的操纵。这样就要求国家采用一系列方式方法来规范,防止随意操纵利润行为的发生。

(一)建立健全企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强化注册会计师的独立性、加强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1.上市公司要建立健全企业的内部财务核算制度,通过各方面的相互牵制和制约,降低企业的财务风险,保障广大职工的利益,同时也有利于经营者开展正常的财务工作。

2.注册会计师行业实施的是社会监督,其出具的审计报告具有独立性,注册会计师独立性的强弱,可以很好杜绝行业内违规和弄虚作假现象的发生。

3.在新旧准则交替的过程中下,会计人员应该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坚决抵制会计造假行为。要经常对在职会计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会计人员的理论知识和业务能力,使其自身综合素质不断提高,可以更好的维护社会经济的发展。

(二)加强政府对上市公司的监督力度

我国上市公司在2007年牛市大背景下公司市值得到长足的增长,但在年在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上市公司市值大幅缩水,甚至破产。因此,政府就有必要加强对上司公司的监督。

为了适应新形势下上市公司的发展需要,政府应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一方面规范上市公司的经营行为,使上市公司更好地防御风险,同时对上市公司的违规违法行为进行严厉打击。

(三)上市公司在规范利润方面的策略我国新会计准则引入公允价值计量,体现了会计信息的国际化。但我们也应该清楚地明白,我国在引入新核算方式的同时,应该将加强对其正确的使用,公允价值的提出、资产评估等新的会计概念并不是很完善,应加强对其特别关注:第一,需要加强资产评估人才的培养,使其建立完善的资产价值评估体系,有利于各项资产的评估工作。比如对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公司应聘请权威的机构为其服务与评估,将使企业的会计信息更加阵势可靠。第二,需加大上市公司的表内外的披露的力度,要求上市公司充分具体地披露因新旧准则差异造成的利润影响。第三,要加强外在经营市场的建设,上市公司应下大力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加强自身监督体系的建立,将公司自身监管和社会监督有效地统一结合,提高上市公司的会计工作的质量。

六、结束语

以上影响的因素在上市公司的首次执行年中表现突出,所有者、投资者针对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应结合经营情况对其利润的高低做出正确而合理的判断。在规范会计制度的同时,加强新准则的执行力,提高所有者、投资者识别会计信息的能力,最终促使我国新会计准则和上市公司的良性结合,树立社会大众对我国经济的信心,促进我国上司公司长远的发展。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六

新会计准则遏制利润调节利润

【内容摘要】

会计是企业的商业语言,会计准则的变革必将对我国企业利润产生重大影响,其既有正向的、还有负向的、甚至还有不确定影响方向的。笔者主要从新会计准则对企业遏制和调节利润这两方面影响进行分析,谈谈对新会计准则的认识。

2月15日国家财政部正式发布了新会计准则体系,并于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1经问世,就受到了理论界、实务界各方的广泛关注。新会计准则在理念、体系等方面,实现了与国际惯例趋同。新准则的出台,对企业财务利润将有何影响呢?利润永远是企业的生命线,新会计准则对利润的影响必将起到“牵1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下面,笔者从利润的角度来说明新会计准则的影响。

1.新会计准则将遏制企业利润操纵

新会计准则充分考虑了中国特殊的经济环境和会计环境,修订了若干业务核算准则,其中重要的内容是:较多地压缩了会计估计和会计政策的选择项目、限定了企业利润调节的空间范围,对会计信息披露的要求将显著提高,对会计操纵行为的约束力将明显增强,进1步规范和控制企业对利润的人为操纵,具体体现在:

1、关于存货计价的处理

存货发出计价,取消“后进先出法”。从理论上讲,企业从后进先出法转向其他方法,如先进先出法时,会造成企业毛利的波动。中国经济环境中确实存在通货膨胀的因素,后进先出法的取消,对先前采用此法的上市公司利润有正向作用,但这种正向作用的大小则会受到中国通货膨胀程度的影响。这1核算办法的变动,将使企业利用变更存货计价方法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的惯用手段不能再被使用,使所有企业的当期存货消耗费用,反映的是实际历史成本,而没有人为调节因素。便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提高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2、关于资产减值的处理

新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已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内不得转回。”而此前的会计准则允许资产减值准备转回,为上市公司提供了操纵利润的空间。科龙电器由亏损15亿元到实现盈利1亿元的神话,其中充分利用转回资产减值准备是主要手段。从短期的角度看,既然该准则是在20起开始施行,那么很多已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打算在未来年份将其冲回来提高利润的上市公司,很可能会赶在新准则实施之前,即在冲回计划计提的减值准备,从而大幅度提升利润。

3、关于企业合并的处理

同1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以账面价值作为会计处理的基础,放弃使用公允价值,以避免利润操纵。目前中国企业的合并大部分是同1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合并对价形式上是按双方确认的公允价值确认,而实质上并非是双方都认可的价值,尽管公允价值是要经过中介机构评估确认,但是人为操纵因素过多地干扰了公允价值的实现。因此,相当1些上市公司通过合并重组1夜暴富,甩掉亏损帽子的事例屡见不鲜。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合并对价按资产账面价值进行会计处理,这是从我国资本市场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育的实际出发,谨慎地使用公允价值,规范企业盈余管理行为,提高企业利润的可信度。

4、关于合并报表的处理

扩大了合并报表范围,凡是母公司所能控制的子公司都要纳入合并报表范围,而不以股权比例作为衡量标准。新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而不1定考虑股权比例。所有者权益为负数的子公司,只要是持续经营的,也应纳入合并范围。这1规则的变革,阻断了1些企业利用分离若干子公司,缩小持股比例,将经营状况不好的业务从合并范围中剔除,从而粉饰企业集团整体业绩的惯用伎俩。

2.新会计准则也可能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

新会计准则更多地体现了和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具有较大的积极意义。但新的会计准则在鼓励企业发展的同时,也有可能带来强烈的负面效应,即操纵利润现象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1、关于债务重组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规定:由于债权人让步,债务人获得的利益将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利润表,而原来是计入资本公积;同时引入公允价值,以实物抵债,将以公允价值计量。在新会计准则下,上市公司可能因为债务豁免产生巨额利润。因此,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在公司出现亏损或面临“st”的情况下,出于维持公司业绩或保住“壳资源”的考虑,通过债务重组为上市公司注入优质资产。负债较大可能发生债务重组的公司利润有大幅提升的`可能性。

2、关于无形资产的处理

新《无形资产》准则将企业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区别对待,允许开发费用资本化。这将对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较大,将会极大地改善他们的经营成果,资产结构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有利于增强它们在市场的竞争力。但是,在实际操作中,由于无形资产研发业务复杂、风险大,将很难明确划分研究和开发两个阶段。因此,公司如何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也就决定了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的分界点,从而达到了操纵业绩,进行盈余管理的目的。

3、关于借款费用资本化的处理

新《借款费用》准则中扩大了借款费用资本化的资产范围。新准则规定,如果相关资产的购建或生产占用了专项借款之外的1般借款,被占用的1般借款的利息支出允许计入资产。根据该准则,公司有可能操纵利润。例如,企业如欲提升业绩,需要扩大利息资本化范围,则可以采用1定手段使专项借款之外的1般借款利息支出符合计入资产的要求,另1方面将已完工的固定资产长期作为在建工程核算,这样既延长了利息支出计入资产的时间,又减少了折旧的计提,从而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

4、关于公允价值重估资产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提出,在有确凿证据表明投资性房地产的公允价值能够持续可靠取得的情况下,可以对投资性房地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后续计量。公允价值模式下将投资性房地产公允价值的变动确认为损益,而不再计提折旧或进行摊消,这意味着地产公司在调节利润上可以对这两种模式进行选择。近几年房地产市场高速膨胀,并且业内也预计涨势将来会有个渐进攀升的过程,由此上市公司1旦采用公允价值法来计量其早些年购入的投资性房产,必将大大提高其净资产和当期净利润,意味着上市公司中的投资性地产溢价将在账面上充分体现巨额利润。

5、关于非货币性交换的处理

新会计准则规定,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如果满足条件,应当以公允价值和应支付的相关税费作为换入资产的成本,公允价值与换出资产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过去非货币交易产生的收益,只能计入资本公积金,新会计准则实施后可直接计入当期收益,进入企业利润表。高价卖家当,是上市公司包装利润最常见的手法。例如,上市公司的1块资产(或股权)账面值1000万元,却以万元或更高的价格出售,通过非货币交易也可以轻而易举地“做”利润。据有关机构以上市公司非货币性交易340亿元的规模测算,上市公司20因新准则而增加的收益约为75亿元。

总之,通过对以上部分准则的分析可以看到,这次会计准则的改革对于企业利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既有正向的、还有负向的、甚至还有不确定影响方向的。新会计准则的出台给企业带来了挑战和机遇,1方面会计准则的技术难度系数加大,另1方面是会计自由裁量权加大。我们希望看到通过1系列来自行政执法、行业自律、舆论监督、群众参与相结合的市场监督体系的压力,使新会计准则更体现公允,会计信息更加有用和准确,以减少企业治理层对利润的操纵,让每个企业都实现财务健康!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制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4)《新会计准则扩大上市公司利润操纵空间》。邹虹。《证券时报》2006.3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七

内容摘要:美国是世界上会计准则建立最完善的国家,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适应证券市场发展需要,是在为证券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和用途发生根本变化,这就要求区分会计准则本身目标与政府的政策目标,明确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即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为资本市场服务,为投资者和债权人服务。现有的《会计法》制定于我国经济刚刚转型时期,现在经济环境的变化使得《会计法》某些内容已经滞后,会计准则的制定应该吸收多方利益团体的参与,尤其是有关证券市场方面会计准则的制定,证券市场的参与者,包括上市公司、中介机构、投资者和证券监管部门应具有相当的影响力。

关键词:证券市场会计准则会计信息

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指出我国证券市场的规范与发展是近期的根本任务。发展是在规范基础上的发展,而规范市场的基础在于信息披露、尤其是会计信息披露的规范。一个证券市场的成功是与高水平的会计信息披露制度密不可分的。前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总会计师迈克尔。萨顿曾说过“美国资本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美国上市公司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高质量的会计准则是高质量的会计信息披露准则的基础,可见会计准则对于证券市场的重要性。我国加入wto将使我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进程加快,证券市场的`国际化必然要求会计准则的国际化。我国会计准则需要更多地参考国际经验,向国际标准靠拢。本文从世界范围证券市场发展对会计准则建立、成熟的影响角度谈谈我国会计准则国际化问题。

一、证券市场发展是会计准则发展的根本动力

会计准则是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的。美国是世界上会计准则建立最完善的国家,其公认会计准则的建立从一开始就是为了适应证券市场发展需要,是在为证券市场服务的基础上成熟起来的。在1900-1933年间,美国以股份公司形式组建的企业日渐增多,证券市场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然而,在证券市场发展初期,上市企业更多地重视市场的筹资功能,市场监管也相对宽松,缺乏有效的会计信息披露规范,致使企业管理当局能够控制财务信息披露的内容与形式,对会计信息进行操纵。会计的目的更多地是满足内部管理者的需要。这种状况随着上市公司的增多,引起了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广泛不满。

1929年发生经济大危机时,许多财务帐面状况良好的企业纷纷倒闭,使投资者和债权人损失惨重,社会各界意识到规范会计信息披露的必要性。为改善公众对企业财务报表的疑虑,加上市公司监管,美国1934年成立了证券管理委员会(sec),对上市公司的财务会计和报告准则、审计程序进行监督,领导民间机构制定会计准则,引导企业财务会计和报告实务的发展方向。美国会计师协会(aia,1957年改为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简称aicpa)和纽约证券交易所开始着手共同研究解决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问题,进行可操作性会计准则的制定。从1938年到1958年,共颁布了51项会计研究公告,在sec的支持下,成为美国当时唯一公认的会计准则。

[1][2][3][4]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八

【要害字】会计准则;国际化和谐;国际交易

一、会计准则的效果

(1)会计准则的散布和施行使不一样行业的公司在处理各种详细会计计算业务时有了共同的,可比的计算规范,使全社会所有公司都能相对客观、公正地进行会计计算,然后规范了公司的会计计算做法,进而进步了会计信息的质量。

(2)拟定会计准则,规范公司会计计算做法的意图之一,即是维护那些不能对公司的会计材料进行直接操控的出资人和债仅人的利益,让他们能及时获得公司实在牢靠的会计报表,以便行使他们自个的权力。

(3)会计准则供给了公司会计计算的根本原则和规范,在审计报告中有必要清晰公司所提交的会计报告是否遵从了会计准则。

二、会计国际化的寓意

国际化是指由于国际交往的开展,客观上请求各国在处理有关业务上,经过彼此交流、彼此和谐,然后到达选用国际规范和共同通行做法的做法。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在没有先入为主的条件下,各国之间进行的会计准则的和谐,这种和谐是在对等、独立、自愿条件下进行,没有任何一方以高高在上的姿势推行某种规范的状况,和谐各方面经过交流、商洽、和谐,采纳抛弃(抛弃自个已有的规范)、改善(改善已有的实务)、承受(承受它方的主张)、退让(在某一商洽上退让)、进步(进步自个的规范)、重建(和谐各方设立新的规范)等方法,来到达各国会计规范的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多主体、多方向的和谐,而国际会计准则的和谐是单主体、单方向的和谐,它是指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向国际推行国际会计准则的作业。并且,从规模来看,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包含了国际会计准则和谐的内容,因而,后者归于前者的一个组成部分。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从其规模来看,有一国与另一国之间的会计准则和谐,有地区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以及全球性的会计准则和谐。从和谐情绪看,又依据经济开展需要自学采纳和谐做法的自动和谐,也有在外界压力下不得不采纳和谐做法的被迫和谐。综上所述,所谓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指和谐主体在必定的规模或许结构内,构建一个交流、平衡机制,采纳自动或被迫方法,消除与各国会计准则的区别,在各方认可的基点上达到共同的进程。

三、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意义

1.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开展国际出资。第二次国际大战以后,国际间的经济竞赛日趋激烈。公司要想在竞赛中求得生计和开展,就有必要改善运营办理,加快技术进步,使商品不断地更新换代,合理而节省地使用资本,这一切都需要很多的资金。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也需要很多的外来出资。在资本流动进程中,一方是资金需要者,一方是出资者,两边都需要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特别是对出资者来说,假如可以很快地把握资金需要者实在牢靠的、详细的和理解无误的财政信息,那么他就会敏捷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反之,假如缺少这种必要的财政信息,他就无法作出准确的决议计划。要使公司供给的财政信息在国际上具有可比性、可信性,就有必要和谐各国的会计准则。一样,资金需要者也需要了解出资者的财政状况。

2.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加强跨国公司的办理和促进跨国公司的开展。这些年跨国公司的开展反常敏捷,不只发达国家安排跨国公司,开展中国家也开端安排跨国公司,有些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广泛全国际。这么,假如身处国际各国的子公司的财政报表都是以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为根底编制的,那就不只会简化财政作业,进步作业效率,并且会有利于跨国公司内部运营状况的对比、剖析和查核评估。

3.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有利于推进国际交易。在国际经济国际化的今日,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于国际经济以外。在这种状况下,国际间的交易越来越开展,越来越扩展。在国际交易交往中,购销两边都需要使用发表的财政信息来了解对方的财政状况。假如购销两边都依据根本一样的会计准则来编制财政报表,发表财政信息,那就有利于两边的了解和交流,有利于作出判别和决议计划。所以说,会计准则的和谐对开展国际交易具有很大的推进效果。

4.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化能使公司会计部分节省开支,下降编制财政报表的本钱。在各国会计准则存在不一样的状况下,公司会计部分通常需要编制很多套不一样的财政报表,以满意不一样国家会计信息的需要。这么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政的无穷浪费。假如各国对会计报告与发表的请求不存在过多过大的不一样,就能大大下降会计方面的开支。一起,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对下降审计方面的开支也具有一样的效果。

四、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

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是一种必然趋势,这种和谐涉及到与会计准则相关的各个方面,从会计准则和谐作业的根本内容来看,其一般包括利益的和谐、方针的和谐、做法的和谐等多方面的和谐。

1.各国之间的利益不一样,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本动因。满意利益需要,或尊敬他方的利益需要,保证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中,和谐各方的利益都能得到较好完成,这是和谐成功与否的要害。从参与和谐的各国来看,它必然要思考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给本国带来的利害得失,而对这种利害得失的思考通常会放在一个更大的规模和更长时刻来思考,即所谓视野放宽,眼光放远,将眼前的得失与久远的利害作对比,然后思考对和谐结果的承受程度。在利益和谐的进程中,最主要的问题是清楚地和谐各方的利益地点,以及如安在各方之间寻求利益的共同点或结合点。只在处理这个问题,才能使和谐各方发生相关性。找到共同的利益,就有协作的根底,寻得互补互利的方针,和谐才有条件。经过利益相关的和谐,各方的尽力,才能保证各方的需要和利益都能经过会计准则的和谐得到满意。

2.方针的和谐。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是一种有意图的国际性活动,其终究或最高方针是树立一套国际性的会计准则,用以进步各国的会计实务,这个方针实际上即是会计准则的国际化,表现为各国会计实务的共同性;其次才是进步各国会计信息的可比性,经过和谐,在各国较好地完成其经济方针和经济利益的根底上,使各国会计准则在必定的规模或边界内趋于共同以树立一个可对比的结构。有利于它们在会计准则国际和谐问题上获得一致,这也是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根底和保证。

3.做法的和谐。所谓做法,是指各国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所采纳的情绪和举动。一个国家对会计准则国际和谐的情绪活跃仍是消沉,首要要看和谐能否给该国带来利益。对做法的和谐,要经过深入细致的交流作业,把各国潜在的和谐志愿调集起来,使之投入到和谐的举动中来,经过和谐进程,亦可使各国之间不利于协作的抵触做法或情绪得到化解。

在上述要素的和谐傍边,利益和谐是最根本的。会计准则的国际和谐能否顺利进行,要害在于各国的利益在和谐中不受危害,或许在某些方面遭到危害而另一些方面得到补偿,或许短期利益遭到危害而久远利益得到保证。而方针是详细,方针和谐会使利益和谐明朗化、详细化。做法和谐是利益和谐、方针和谐的终究落脚点,只要利益有保证,才会转化为和谐的举动。

参考文献

[1]张琪.中国会计与国际会计的和谐化.常识与立异.(7)

[2]李新宇.中国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现状剖析.公司家天地下.2008(8)

[3]吴克平.中国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趋同剖析.财会通讯.2009(36)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九

1月1日,我国事业单位就要开始实行《新规则》了,这标志着我国事业单位财务会计管理将要进去一个新的纪元。随着社会资源大量被占用和消耗,已逐渐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社会各方面矛盾日益变得激烈,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新规则》的及时推出起到了强心针和润滑剂的作用,政府明确的表明其非营利性的特性以及主动要求全社会监督的态度,将有利于缓解社会矛盾,对于全社会的稳定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2]孙萍.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11期

[3]王园.现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的改进建议[j].今日科苑;2004期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十

为了进一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根据企业会计准则执行情况和有关问题,针对上市公司今年以来执行新会计准则的情况,财政部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以下简称“1号解释”),回答了包括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金额如何进一步复核在内的10个问题。其以财政部文件的形式发布,效力等同于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

答:企业在编制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整过程以及作出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原同时按照国内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对外提供财务报告的b股、h股等上市公司,首次执行日根据取得的相关信息,能够对因会计政策变更所涉及的交易或事项的处理结果进行追溯调整的,以追溯调整后的结果作为首次执行日的余额。

点评:按照“1号解释”的要求,在编制执行新会计准则的首份年报时,应当对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的账面余额进行复核。例如复核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判断资产是否存在减值迹象,如存在减值迹象,则进一步估计其可收回金额,经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在附注中以列表形式披露年初所有者权益的调整过程以及修正的项目、影响金额及其原因。投资者在上市年报中看到的年初净资产,很有可能与该公司在季报和半年报中披露的数额不一致。

由于新会计准则扩大了可以资本化的借款费用范围,不再限定只有为购建固定资产而专门借入款项所发生的借款费用才可以资本化,如果是为购建或者生产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占用了一般借款的,也允许将相关利息费用资本化,从而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趋同。因为b股、h股上市公司可能就“一般性借款费用资本化”因素进行了追溯调整,理财投资者可以通过有关境内外会计准则差异调节表推断这一因素对期初股东权益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原来境内外差异来推断:会计准则实现趋同后,新旧会计准则下的净利润差异。

答:中国境内企业设在境外的子公司在境外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境内不存在且受法律法规等限制或交易不常见,企业会计准则未作出规范的,可以将境外子公司已经进行的会计处理结果,在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的原则下,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调整后,并入境内母公司合并财务报表的相关项目。

点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在整个企业会计准则中,具有统领左右、沟通前后、把握全局的地位。在会计实务中,由于经济交易事项的不断发展、创新,具体准则的制定有时会出现滞后的情况,一些新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具体准则中尚未规范但又急需处理,此时应遵循基本准则,以确保各具体准则的内在的一致性。

答:经营租赁中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是指在租赁谈判和签订租赁合同过程中发生的可归属于租赁项目的手续费、律师费、差旅费、印花税等,应当计入当期损益。金额较大的应当资本化,在整个经营租赁期间内按照与确认租金收入相同的基础分期计入当期损益。

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应予资本化或是费用化,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并按《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进行计量。

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分别下列情况进行处理:

1.出租人提供免租期的,承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摊,免租期内应当确认租金费用;出租人应将租金总额在不扣除免租期的整个租赁期内,按直线法或其他合理的方法进行分配,免租期内出租人应当确认租金收入。

2.出租人承担了承租人某些费用的,出租人应将该费用自租金收入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收入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配;承租人应将该费用从租金费用总额中扣除,按扣除后的租金费用余额在租赁期内进行分摊。

企业(建造承包商)为订立合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未满足上述条件的,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点评:1.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1号——租赁》第二十三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在经营租赁下,承租人和出租人发生的初始直接费用,应当计入当期损益(管理费用)。以上新解释又根据重要性原则,将金额较大的资本化,再分期计入当期损益,体现了会计上的配比性原则。

2.旧借款费用准则规定不适用于与融资租赁有关的融资费用,在解释中拓宽了新借款费用适用范围,将承租人在融资租赁中发生的融资费用先按借款费用准则处理,再按租赁准则计量。

3.出租人对经营租赁提供激励措施的相关规定,与204月30日财政部发布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意见(二)规定一致,并且继承了旧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没有新旧处理差异。

4.新建造合同准则第15号第十七条所述的“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是指企业为订立合同而发生的差旅费、投标费等。建造承包商与客户在进行商务谈判时,商谈的结果具有不确定性,为简化核算,该准则规定因订立合同而发生的有关费用,应在发生时直接确认为当期费用(管理费用)核算。以上解释要求费用能够单独区分和可靠计量且合同很可能订立的,应当予以归集,待取得合同时计入合同成本,较第15号准则更加科学。

四、企业发行的金融工具应当在满足何种条件时确认为权益工具?

答:企业将发行的金融工具确认为权益性工具,应当同时满足下列条件:

1.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给其他单位,或在潜在不利条件下与其他单位交换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合同义务。

2.该金融工具须用或可用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如为非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应当不包括交付非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义务;如为衍生工具,该金融工具只能通过交付固定数量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换取固定数额的现金或其他金融资产进行结算。其中,所指的发行方自身权益工具不包括本身通过收取或交付企业自身权益工具进行结算的合同。

点评:以上解释与《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第六条与第七条表述一致,特别是在当前金融衍生工具不断创新与发展的情况下,以上解释对非衍生工具或衍生工具在权益工具中的界定更加清楚,对卖方和买方规避风险起着导向性的作用。

五、嵌入保险合同或租赁合同中的衍生工具如何处理?

答: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规定,嵌入衍生工具相关的混合工具没有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同时满足有关条件的,该嵌入衍生工具应当从混合工具中分拆,作为单独的衍生工具处理。该规定同样适用于嵌入保险合同中的衍生工具,除非该嵌入衍生工具本身属于保险合同。

按照保险合同约定,如果投保人在持有保险合同期间,拥有以固定金额或是以固定金额和相应利率确定的金额退还保险合同选择权的,即使其行权价格与主保险合同负债的账面价值不同,保险人也不应将该选择权从保险合同中分拆,仍按保险合同进行处理。但是,如果退保价值随同某金融变量或者某一与合同一方不特定相关的非金融变量的变动而变化,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应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如果持有人实施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的能力取决于上述变量变动的,嵌入保险合同中的卖出选择权或现金退保选择权,也适用上述文件。

点评:有时一项衍生工具可能是包括该衍生工具和主合同在内的混合(组合)金融工具的组成部分。嵌入衍生工具使得本由该合同要求的现金流量的一部分,全部根据特定的利率、证券价格、商品价格、汇率、价格或利率指数或其他变量等进行修改。在我国实务中,嵌入保险合同或嵌入租赁合同是衍生工具的重要内容,以上主要是对《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的解释。

六、企业如有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和其他非流动资产,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答:《企业会计准则第4号——固定资产》第二十二条规定,企业对于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应当调整该项固定资产的预计净残值,使其反映公允价值减去处置费用后的金额,但不得超过符合持有待售条件时该项固定资产的原账面价值,原账面价值高于调整后预计净残值的差额,应作为资产减值损失计入当期损益。

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非流动资产应当划分为持有待售:一是企业已经就处置该非流动资产作出决议;二是企业已经与受让方签订了不可撤销的转让协议;三是该项转让将在1年内完成。符合持有待售条件的无形资产等其他非流动资产,比照上述原则处理,但不包括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规范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的投资性房地产和生物资产、保险合同中产生的合同权利。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处置组,处置组是指作为整体出售或其他方式一并处置的一组资产。

点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第5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单独规定了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的会计处理。非流动资产主要是指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终止经营是指对企业的车间、分部、子公司等予以处置或将其划分为准备出售对象。根据该准则规定,如果企业管理层准备处置该部分非流动资产和终止经营,就应将这部分资产从非流动资产转出作为流动资产,停止计提折旧或者摊销,采用账面价值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孰低计量,账面价值高于公允价值减去销售费用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我国根据实际情况,没有单独制定这一准则项目,而是采用以上方式处理,达到类似效果,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赞同我们的做法。

在资产负责表日,企业可将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与其他固定资产一起合并列示在“固定资产”项目中,但需在报表附注中披露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名称、账面价值、公允价值、预计处置费用和预计处置时间。持有待售的固定资产从划归为持有待售之日起停止计提折旧和减值测试,一般说来,会使利润增加。

财政部制定的《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号》,回答了包括首次执行日有关资产、负债及所有者权益项目金额如何进一步复核等在内的10个问题,本文将继续承接上期解读如下。

答:1.企业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投资,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应当采用权益法核算,在按持股比例等计算确认应享有或应分担被投资单位的净损益时,应当考虑以下因素:

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与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内部交易损失,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8号———资产减值》等规定属于资产减值损失的,应当全额确认。投资企业对于纳入其合并范围的子公司与其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也应当按照上述原则进行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

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投资企业在被投资单位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或利润时,按照规定计算应分得的部分确认应收股利,同时冲减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2.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执行新会计准则后,应当按照子公司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中应分得的部分,确认投资收益。

点评:1.投资企业与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损益按照持股比例计算归属于投资企业的部分,应当予以抵销,在此基础上确认投资损益。而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权益法)下对投资损益的核算在实务中更为复杂。解释仅指投资企业直接与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之间发生的内部交易,以及投资企业通过子公司等同联营企业、合营企业的内部交易损益需要调整。这种调整对于拥有联营企业、合营企业且大量存在这种需要抵销内部交易损益的某些集团公司而言,其损益的确认将受到相当大影响。

2.投资企业对于首次执行日之前已经持有的对联营企业及合营企业的长期股权投资,如存在与该投资相关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还应扣除按原剩余期限直线摊销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确认投资损益。这条规定针对的是原准则下联营企业、合营企业新旧衔接后投资损益的确认。由于在新旧衔接时,原准则下尚未摊销完毕的股权投资借方差额作为新的投资成本的一部分,在新准则实施后,投资企业在确认应享有对被投资单位的损益时,应将这部分予以扣除。

3.企业在首次执行日以前已经持有的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应在首次执行日进行追溯调整,视同该子公司自最初即采用成本法核算。这条规定对于拥有子公司投资较多的集团公司而言,首次执行新准则将带来较为复杂的追溯调整,将原准则下(权益法核算)确认的投资收益进行追溯调整,这将对母公司的资产负债表和集团公司的合并利润表带来较大影响。

八、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的限售股权如何进行处理?

答: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在重大影响以上的股权,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企业在股权分置改革过程中持有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的股权,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

点评:以上解释,对股改限售股的会计处理问题作了明确规定,上市公司所持股改限售股份,对股改限售股的处理以对被投资单位是否具有重大影响为界线,在重大影响以上的,应当作为长期股权投资,视对被投资单位的影响程度分别采用成本法或权益法核算;界线之下应当划分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其公允价值与账面价值的差额,在首次执行日应当追溯调整,计入资本公积。这一规定意味着,部分上市公司在编制年年报时,年初净资产将较一季报、半年报和三季报中披露的金额有所上升。

答:1.上述产生的暂时性差异,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或递延所得税负债,同时调整合并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但与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的交易或事项及企业合并相关的递延所得税除外。

2.执行新会计准则后,母公司对于纳入合并范围子公司的未确认投资损失,在合并资产负债表中应当冲减未分配利润,不再单独作为“未确认的投资损失”项目列报。

点评:这一解释与2007年4月30日企业会计准则实施问题专家工作组意见(2)第七问一致。对纳入合并范围严重资不抵债并准备持续经营子公司的处理,以前的规定是母公司确认被投资单位发生的净亏损,以投资账面价值减计至零为限;对未确认的被投资单位的亏损分担额,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时,可通过设立“未确认投资损失”项目来维持合并报表的平衡关系。

这种规定操作的结果是,母公司合并报表时无需在当期将子公司的超额亏损部分确认为损失,因此有些上市公司会将公司自身的亏损通过关联交易等转移到已超额亏损的子公司身上,而母公司在合并利润表中对该超额亏损部分无需确认,不对股东权益产生影响,以提高母公司的业绩,给投资者一个虚假的信息。新规定则将合并净利润直接减留存收益,减母公司权益,不再单列“未确认的投资损失”,从而实现了与国际准则的趋同,将应由母公司负担的超额亏损部分也作为母公司的损失。

十、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应如何进行确认和计量?

答:企业引入新股东改制为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资产、负债应当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并以改制时确定的公允价值为基础持续核算并入控股股东的合并财务报表。改制企业的控股股东在确认股份有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时,初始投资成本为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及相关费用之和。

点评:新合并财务报表准则所依据的基本合并理论已发生变化,从侧重母公司理论转为侧重实体理论。合并报表范围的确定更关注实质性控制,母公司对所有能控制的子公司均需纳入合并范围,而不一定考虑股权比例。根据新《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的规定,公司将现行制度下对控股子公司采用权益法核算变更为采用成本法核算,在编制合并会计报表按照权益法调整,而权益法的核算基础主要是以公允价值为计量基础。企业改制过程中的资产、负债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也主要是出于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十一

一、新会计准则的上风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尽可能地鉴戒了国际惯例,夸大了会计准则的可理解性和可操纵性。这些准则都是针对当前我国财务会计发展中的热门、难点题目,特别是上市公司会计处理中所面临的题目做出的具体规范,既有助于进一步完善我国会计准则体系,又有助于规范我国的会计实务。新会计准则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

1.新会计准则体系在理念和内容上有所创新

新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在充分鉴戒国际惯例的基础上完善了我国的准则体系,具体包括1项基本准则、38项具体准则和应用指南。其中基本准则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了实质性修改、补充和完善。具体准则涉及领域从过往偏重工商企业扩展到横跨金融、保险等众多领域,覆盖了各类企业的各项经济业务,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经济业务会计处理规定的不足,规范各类上市公司的会计实务,进步会计信息质量,真实、完整地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主要创新表现在:

(1)新会计准则体系体现了理念上的创新,体现了面向市场经济的理念。新会计准则体系包括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和相关应用指南,形成了一个体系,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领域。新会计准则强化给企业财务报表的使用者提供充分和有用的信息,以便使其做出正确的决策。

(2)在会计处理的具体内容上,引进多项新的概念。如:公允价值概念引进。新会计准则引进了公允价值计量,有了较大改动,例如要求上市公司在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中考虑换出、换进资产的公允价值以及交易是否具有贸易实质,要求上市公司在债务重组交易中考虑重组债务的公允价值,并要求在利润表中确认相关损益。这些规定使上市公司的资产和交易得到更为公允地反映,在一些发达的西方国家,公允价值已经运用较为普遍,所以,此次国内引进公允价值,是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

2.递延所得税资产和负债体现更加直观

原会计准则规定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通过“递延税款”科目核算,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导致暂时性差异产生的纳税影响通过“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核算。新会计准则关于所得税的核算方法,体现了与国际会计准则第12号趋同,这种会计处理方法更加直观。

3.新会计准则体现与国际会计准则的趋同

新会计准则充分鉴戒国际财务报告准则,除极少数事项外,已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实现了趋同。新会计标准充分地体现了这一客观要求,将实质重于形式列进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此外,在资产计价、负债核算、收进确认和完善财务报告体系等重要方面与国际会计惯例基本一致。

二、新会计准则对财务的影响及不足之处

新会计准则的实施对上市公司业务处理起到很大的作用,尤其是新会计准则中引进了公允价值的调整项资产减值损失、计提所得税内容的调整,这种变化不仅仅是与国际惯例趋同,更体现了观念的变化,克服了原基本准则在会计目标定位上的不足之处,即会计不再简单地被看作是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工具,而要成为企业治理者与投资者、债权人以及相关利益主体之间的交流工具。新会计准则的实施为改善我国上市公司业务处理提供了新的思路。

1.新会计准则是会计准则国际趋同化的需要

此次颁布的新会计准则体系基本实现了与国际会计惯例的趋同。新准则体系中六个会计要素的定义以及各要素的确认条件,均已完全符合国际惯例;在坚持历史本钱计量属性的基础上,引进了重置本钱、可变现净值、现值、公允价值等计量属性,也实现了与国际惯例的实质趋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与中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共同签署联合声明,对我国新会计准则体系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已经实质趋同的事实予以确认和肯定。

3.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仍然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会计信息的横向可比性可能进一步降低,财政部在发布会上称新会计准则于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其他企业鼓励执行。换言之,除了上市公司必须执行新会计准则外,对于新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中存在差异的地方,其他企业仍然有较大的选择空间。由此可见,新会计准则的运用仅限于上市公司,与同行业的非上市公司相比较,二者提供的会计信息可能基于不同的核算标准,导致其可比性降低。

三、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产生的影响

1.新、旧会计准则的主要变化

(1)会计基本原则方面

新会计准则继续保存了1992年11月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的重要性原则、谨慎原则、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等,也夸大了可比性、一致性、明晰性等原则。但权责发生制和历史本钱不再作为会计核算的基本原则。

(2)会计要素计量方面

新会计准则在应用公允价值时把握这样一个原则:以历史本钱为基础,同时引进公允价值,但是运用公允价值总体上要把握两点:一是要存在活跃的市场;二是交易双方在完全自愿的情况下,也可以说是公允的。考虑到中国市场发展的现状,此次准则体系中主要在金融工具、投资性房地产、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债务重组和非货币***易等方面采用了公允价值。

2.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在国际趋同的背景下,我国构建了与中国国情相适应同时充分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趋同的、独立实施的会计准则体系。从纵向上看,新、旧会计准则体系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因此,笔者以为,客观地评估实施新会计准则体系可能带来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1)取消后进先出减少利润操纵

关于存货发出计价,新会计准则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当存货价格处于上涨时期,采用后进先出法,将使当期本钱用度上升,减少当期利润;若采用先进先出法,则会增加当期利润。若存货价格处于下降时期,情况则正好相反。新会计准则杜尽了企业采用变更存货发出计价方法的惯用手段来调节当期利润水平,将更加有利于对企业的经营业绩进行分析和比较,进步了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

(2)所得税的影响

新旧会计准则的差异体现在:在计税基础上,旧会计准则夸大收进和用度与纳税收益和纳税扣除之间的差异,主要是从发生额的角度进行分析;新会计准则夸大企业在某一特定时日的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与其计税基础之间所存在的暂时性差异,从余额角度进行分析。在所得税确认上,旧会计准则要求企业采用应付税款法和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新会计准则要求企业一律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递延所得税。新准则完全杜尽了虚增利润的手段。

(3)限制资产减值杜尽虚增利润

旧会计准则有短期投资、存货、长期投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等减值预备。新准则指出,除了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所得税、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石油自然气开采等特别规定外,资产价值中的资产包括单项资产和资产组。旧会计准则答应企业转回已经计提的资产减值预备。有的企业固然年年有利润,但却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局面。为了遏制这种利润虚增现象,新会计准则明文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杜尽了企业利用资产减值来调节利润的做法。

与旧会计准则相比较,经多次修订后的新准则体系不但鉴戒了国外宝贵经验,在内容体系、会计政策选择运用上实现了与国际惯例接轨,体现了“国际趋同”,使之更符合我国大多数会计职员的思维模式与业务素质要求。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加快我国会计国际化的进程和融进国际经济体系的步伐。由新、旧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在以上三个方面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新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财务报告有着重要的影响。

总之,新企业会计准则更体现公允,会计信息更加正确。它的实施使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和透明度进一步进步,更加有利于国际投资者在内的广大投资者理解,更加有利于公司相关利益职员进行财务分析,计量体系更加严谨和科学,减少了公司治理层对利润的操纵,维护国家企业投资者的利益,也为企业决策者的决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参考文献:

[1]葛家澍,耿金岭.企业财务会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中华会计网.新企业会计准则[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刘永泽,陈立军.中级财务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十二

财办会[2015]24号

国务院有关部委,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财政部驻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有关单位: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我们近期草拟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现印发给你们,请组织征求意见,并于2016年4月30日之前将意见反馈至财政部会计司。

联系人:财政部会计司制度二处刘丽华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三里河南三巷3号100820

邮箱:liulihua@

附件:

1.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

2.《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收入(修订)(征求意见稿)》起草说明

财政部办公厅

2015年12月7日

附件1

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十三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企业年金基金的确认、计量和财务报表列报,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企业年金基金,是指根据依法制定的企业年金计划筹集的资金及其投资运营收益形成的企业补充养老保险基金。

第三条企业年金基金应当作为独立的会计主体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

委托人、受托人、托管人、账户管理人、投资管理人和其他为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提供服务的主体,应当将企业年金基金与其固有资产和其他资产严格区分,确保企业年金基金的安全。

第二章确认和计量

第四条企业年金基金应当分别资产、负债、收入、费用和净资产进行确认和计量。

第五条企业年金基金缴费及其运营形成的各项资产包括:货币资金、应收证券清算款、应收利息、买入返售证券、其他应收款、债券投资、基金投资、股票投资、其他投资等。

第六条企业年金基金在运营中根据国家规定的投资范围取得的国债、信用等级在投资级以上的金融债和企业债、可转换债、投资性保险产品、证券投资基金、股票等具有良好流动性的金融产品,其初始取得和后续估值应当以公允价值计量:

(一)初始取得投资时,应当以交易日支付的成交价款作为其公允价值。发生的交易费用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二)估值日对投资进行估值时,应当以其公允价值调整原账面价值,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

投资公允价值的确定,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第七条企业年金基金运营形成的各项负债包括:应付证券清算款、应付受益人待遇、应付受托人管理费、应付托管人管理费、应付投资管理人管理费、应交税金、卖出回购证券款、应付利息、应付佣金和其他应付款等。

第八条企业年金基金运营形成的各项收入包括:存款利息收入、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公允价值变动收益、投资处置收益和其他收入。

第九条收入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认和计量:

(一)存款利息收入,按照本金和适用的利率确定。

(二)买入返售证券收入,在融券期限内按照买入返售证券价款和协议约定的利率确定。

(三)公允价值变动收益,在估值日按照当日投资公允价值与原账面价值(即上一估值日投资公允价值)的差额确定。

(四)投资处置收益,在交易日按照卖出投资所取得的价款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确定。

(五)风险准备金补亏等其他收入,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确定。

第十条企业年金基金运营发生的各项费用包括:交易费用、受托人管理费、托管人管理费、投资管理人管理费、卖出回购证券支出和其他费用。

第十一条费用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认和计量:

(一)交易费用,包括支付给代理机构、咨询机构、券商的手续费和佣金及其他必要支出,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确定。

(二)受托人管理费、托管人管理费和投资管理人管理费,根据相关规定按实际计提的金额确定。

(三)卖出回购证券支出,在融资期限内按照卖出回购证券价款和协议约定的利率确定。

(四)其他费用,按照实际发生的金额确定。

第十二条企业年金基金的净资产,是指企业年金基金的资产减去负债后的余额。资产负债表日,应当将当期各项收入和费用结转至净资产。

净资产应当分别企业和职工个人设置账户,根据企业年金计划按期将运营收益分配计入各账户。

第十三条净资产应当按照下列规定确认和计量:

(一)向企业和职工个人收取的缴费,按照收到的金额增加净资产。

(二)向受益人支付的待遇,按照应付的金额减少净资产。

(三)因职工调入企业而发生的个人账户转入金额,增加净资产。

(四)因职工调离企业而发生的个人账户转出金额,减少净资产。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十四

(一)收付实现制

收付实现制亦称现金制,所有收进和用度的确认均以现金流进和现金流出为标准,即只有收到现金的收进才能确以为实现的收进,只有付出现金的用度才能确以为实际发生的用度。国家征收所得税的目的是公平征税,而且税法夸大“有支付能力”原则。所以,税法采用收付实现制会计,这种计量基础尽管不能将收进与用度恰当地配比起来,但在会计和治理上较权责发生制简便而客观。

(二)权责发生制

权责发生制亦称应计制,所有收进和用度的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己经发生为标准,即一项收进只有当期享有了该项收进的权利才能确以为实现的收进,一项用度只有当期承担该项用度的责任才能确以为实际发生的用度。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向企业利益相关者提供决策有用的财务信息,所以,从净收益的计量及其结果来看,企业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较之收付实现制会计提供的净收益信息更为公平而公道。

二、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暂时性差异采用的是全面分摊法

(一)部分分摊法

部分分摊法是指仅对一次性非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作跨期所得税分摊,而对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则不作跨期分摊。对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来说,当旧的差异转回时,又有新的暂时性差异发生将其转回,而使原确认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永远不需要支付或不可抵减,会计确认以后不能转回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是毫无意义的,故可以不作跨期摊配。主张部分分摊法的人以为,重复发生的暂时性差异所产生的递延负债是一种远远无期的负债,通常不会产生现金流出,不需要跨期分摊。因此,采用部分分摊法时,只对那些预期在将来能够转回的暂时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予以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全面分摊法

全面分摊法是指对所有的暂时性差异无论是否重复发生都要作跨期分摊,以反映他们对所得税的全部影响过程。主张全面分摊法者以为,根据暂时性差异的定义可知,既然它是暂时性的就不会是永久性的,每一种暂时性差异总是要转回的,这是由持续经营的假设决定的。新所得税会计准则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按照暂时性差异与适用所得税税率计算的结果,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递延所得税资产以及相应的递延所得税用度(或收益),本准则第十一条至第十三条规定不确认递延所得税负债或递延所得税资产的情况除外。这正是新所得税会计准则中暂时性差异采用全面分摊法的体现。

三、可抵扣的亏损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

新准则规定:企业对按税法规定能够结转后期的可抵扣的亏损,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于抵扣的未来应税利润为限,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在以后经营期内的应税利润充分转回作出判定,假如不能,企业不应确以为所得税资产。

另外,新会计准则中还有以下几种变化。

(一)减值确认的变化,旧会计准则没有规定对“递延税款”账户借项计提减值预备。新会计准则充分体现了谨慎性原则,规定在特定情况下,可以对“递延所得税资产”账户计提减值预备。现行准则第二十条规定: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对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复核。假如未来期间很可能无法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用以抵扣递延所得税资产的利益,应当减记递延所得税资产的账面价值。在很可能获得足够的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记的金额应当转回。

(二)企业亏损处理的变化,经营亏损的处理由前溯和后转两种方法。我们国家采用的是后转。旧会计准则规定,对于可以接转以后期间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在亏损弥补当期不确认所得税利益。现行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对于能够结转以后年度的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应当以很可能获得用来抵扣可抵扣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纳税所得额为限,确认相应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即以后结转抵减所得税的利益在亏损当年确认,称之为当期确认法。按照该方法,企业应当对五年内可抵扣暂时性差异是否能有足够的利润来抵扣进行判定,假如不能取得足够的利润来抵扣亏损,则不应当确认。

(三)报表附注表露的变化,旧会计准则只要求企业在报表附注中表露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新会计准则规定企业应当在附注中表露与所得税有关的下列信息:所得税用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与会计利润的关系说明等等。固然表露的内容更加具体,加大会计工作量。但是可以为报表使用者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

(四)所得税项目列报和表露的变化,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在资产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资产”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及按能够结转后期的尚可抵扣的亏损和税款抵减的未来应税利润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资产;在负债类科目中设置“递延所得税负债”科目,核算企业由于应纳税暂时性差异确认的递延所得税负债。这种处理方法可以清楚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更有利于企业的正确决策。旧准则规定损益项目仅包括企业本期所得税用度,具体是在利润表中的“利润总额”项目下设置“减:所得税”项目,以反映企业本期所得税用度;而新准则规定,损益类科目不仅包括企业当期所得税用度,还包括递延所得税用度。新准则在财务报表附注中对所得税用度的主要组成部分,与计进权益项目相关确当期和递延所得税的总额等项目单独表露,内容方面的列报和表露,新准则更详尽、完整、规范。

综上所述,中国企业所得税制改革取向、新的企业所得税制的基本框架应该是:同一的纳税义务人,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同一的税率,推进所得税制的国际化;同一的税基,实施中心与地方同源共享的分税方式,解决好企业所得税的隶属关系题目。因此企业所得税的题目要从理论上加以明确,以保证企业所得税的顺利实施;要进行考虑,制定完善的法规体系;建立透明的信息表露机制,增加企业所得税的透明度通过会计和税法的规范处理和监视,才能使我国企业的改革顺利进行下往。

参考文献

[1]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2006

[2]盖地:企业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探讨[j]财务与会计2005,3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十五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规范存货的确认、计量和相关信息的披露,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制定本准则。

第二条下列各项适用其他相关会计准则:

(一)消耗性生物资产,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

(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适用《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

第二章确认

第三条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第四条存货同时满足下列条件的,才能予以确认:

(一)与该存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

(二)该存货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第三章计量

第五条存货应当按照成本进行初始计量。存货成本包括采购成本、加工成本和其他成本。

第六条存货的采购成本,包括购买价款、相关税费、运输费、装卸费、保险费以及其他可归属于存货采购成本的费用。

第七条存货的加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以及按照一定方法分配的制造费用。

制造费用,是指企业为生产产品和提供劳务而发生的各项间接费用。企业应当根据制造费用的性质,合理地选择制造费用分配方法。

在同一生产过程中,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产品,并且每种产品的加工成本不能直接区分的,其加工成本应当按照合理的方法在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第八条存货的其他成本,是指除采购成本、加工成本以外的,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所发生的其他支出。

第九条下列费用应当在发生时确认为当期损益,不计入存货成本:

(一)非正常消耗的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

(二)仓储费用(不包括在生产过程中为达到下一个生产阶段所必需的费用)。

(三)不能归属于使存货达到目前场所和状态的其他支出。

第十条应计入存货成本的借款费用,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处理。

第十一条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但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除外。第十二条收获时农产品的成本、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的成本,应当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

第十三条企业提供劳务的,所发生的从事劳务提供人员的直接人工和其他直接费用以及可归属的间接费用,计入存货成本。

第十四条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

对于性质和用途相似的存货,应当采用相同的成本计算方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对于不能替代使用的存货、为特定项目专门购入或制造的存货以及提供的劳务,通常采用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成本。

对于已售存货,应当将其成本结转为当期损益,相应的存货跌价准备也应当予以结转。

第十五条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

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估计将要发生的成本、估计的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

第十六条企业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取得的确凿证据为基础,并且考虑持有存货的目的、资产负债表日后事项的影响等因素。

为生产而持有的材料等,用其生产的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高于成本的,该材料仍然应当按照成本计量;材料价格的下降表明产成品的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该材料应当按照可变现净值计量。

第十七条为执行销售合同或者劳务合同而持有的存货,其可变现净值应当以合同价格为基础计算。

企业持有存货的数量多于销售合同订购数量的,超出部分的存货的可变现净值应当以一般销售价格为基础计算。

第十八条企业通常应当按照单个存货项目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对于数量繁多、单价较低的存货,可以按照存货类别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与在同一地区生产和销售的产品系列相关、具有相同或类似最终用途或目的,且难以与其他项目分开计量的存货,可以合并计提存货跌价准备。

第十九条资产负债表日,企业应当确定存货的可变现净值。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

第二十条企业应当采用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第二十一条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存货的账面价值是存货成本扣减累计跌价准备后的金额。

存货盘亏造成的损失,应当计入当期损益。

第四章披露

第二十二条企业应当在附注中披露与存货有关的下列信息:

会计准则论文选题篇十六

2月,财政部发布了《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与现在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新准则做了较大变动,如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加权平均法,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本文主要对新准则的有关进行,希望对财务人员深入理解新准则有所帮助。

一、新准则的适用范围

存货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一种重要资产,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如直接购入,投资者投入,通过债务重组或非货币性交易取得,但应当注意的是并非所有按存货管理的资产都适用新准则。例如,对于消耗性生物资产和通过建造合同归集的存货成本,应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5号―生物资产》和《企业会计准则第15号―建造合同》确定;通过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债务重组和企业合并取得的存货成本,应分别按照《企业会计准则第7号―非货币性资产交换》、《企业会计准则第12号―债务重组》和《企业会计准则第20号―企业合并》确定。

二、新准则和旧准则的不同之处

相对于旧准则,新准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变化:

(1)取消了后进先出法和移动平均法。企业在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时,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个别计价法,取消的原因主要在于后进先出法下成本流与实物流在大多数情况下不一致,而移动平均法过于繁琐且无太大必要。由于先进先出法更侧重于反映公司长期的经营情况,对于那些生产周期较长、存货较多、周转率较低的上市公司将产生一定的。如采用后进先出法的家电公司,由于显像管价格不断下跌,如果改为先进先出法,将导致成本上升,利润下降;而那些以有色金属为原料的公司,由于有色金属的价格不断上涨,如果把后进先出法法改为先进先出法,将会增加利润。

(2)允许因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资本化。对于因存货而发生的借款费用,旧准则的规定是直接计入当期损益;而新准则规定,如果是为生产大型机器设备、船舶等生产周期较长的资产而借入的款项所发生的利息,可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7号―借款费用》的规定,在满足有关条件时予以资本化,计入存货价值。

(3)取消了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的分次摊销法和净值摊销法。规定企业应当采取一次转销法或者五五摊销法对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进行摊销,计入相关资产的成本或者当期损益。

(4)改变了投资者投入存货入账成本的计量。除了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以外,新准则还针对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的情况作出了例外性规定,这时应按公允价值确定存货的成本,符合新修订的《公司法》关于“对作为出资的非货币财产应当评估作价,核实财产,不得高估或者低估作价”的规定。

三、新准则与税法的差异

会计制度以及会计准则对收益、费用、损失的确认和计量标准与税法存在差异,在新准则中的体现之一是对存货跌价准备的处理不同。新准则规定,在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以前减记存货价值的影响因素已经消失的,减记的金额应当予以恢复,并在原已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的金额内转回,转回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而税法规定,企业所得税税前允许扣除的项目,必须遵循据实扣除的原则,除国家税收规定外,企业提取的各种减值准备,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只有在该项资产实际发生损失时,其损失金额才能从应纳税所得额中扣除。企业已提取减值准备的资产,如果在纳税申报时已调增应纳税所得额,因价值恢复或转让处置有关资产而冲销的准备允许企业做相反的纳税调整。下面举例说明:

某公司某库存商品成本100万元,预计进一步加工所需成本20万元,预计销售所须交纳税金、费用30万元,预计售价140万元。该公司的账务处理如下:

2.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借:管理费用100000贷:存货跌价准备100000

3.期末结转本年利润:借:本年利润100000贷:管理费用100000

假定该公司20实现利润总额800万元,其中,计提存货跌价准备10万元,假设所得税税率为33%,所得税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该公司所得税处理为:

1.税前会计利润=8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800+10=810万元

2.应纳所得税额=810×33%=276.3(万元)

3.本年应交税金:借:所得税2763000贷:应交税金一应交所得税2763000

4.年末结转本年利润:借:本年利润2763000贷:所得税2763000

若公司采用会计法核算所得税,其他事项不变,提取的存货跌价准备应作为可抵扣暂时性差异,该公司20所得税会计处理为:

1.税前会计利润=8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800+10=810万元

2.应纳所得税额=810×33%=276.3万元

4.年末结转本年利润:借:本年利润2730000贷:所得税2730000

如20该商品的`价值全部恢复,公司实现利润总额仍为800万元,无其他纳税调整事项。该存货价值恢复而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应计入当期损益,并增加的利润总额。但因为公司在进行年纳税申报时已将该减值准备调增应纳税所得额,所以年该减值准备转回时可不再计入当期的应纳税所得额。

若公司采用应付税款法核算所得税,2006年所得税会计处理为:

1.利润总额=8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800―10=790万元

2.所得税额=790×33%=260.7万元

4.年末结转本年利润:借:本年利润2607000贷:所得税2607000

若公司采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所得税,因存货价值恢复而转回的存货跌价准备作为应纳税暂时性差异,2006年所得税会计处理为:

1.利润总额=800万元应纳税所得额=800―10=790万元

2.所得税额=790×33%=260.7万元

4.年末结转本年利润:借:本年利润2640000贷:所得税2640000

此外,二者的差异还体现在:

(1)对投入存货的初始计量不同。新准则规定,投资者投入存货的成本,应当按照投资合同或协议约定的价值确定,如果合同或协议约定价值不公允,应按公允价值确定;税法规定,投资者作为资本金或者合作条件投入的存货,按照评估确认或者合同、协议约定的金额计价。

(2)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的审批程序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发生的存货毁损,应当将处置收入扣除其账面价值和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计入当期损益,但未规定相应的审批程序;税法规定,企业在存货发生永久或实质性损害时,扣除变价收入、可收回金额以及责任和保险赔款后确认的财产损失,须经税务机关审批后才能在申报企业所得税时扣除,其中的可收回金额可以由中介机构评估确定,未经中介机构评估的,其可收回金额一律暂定为账面余额的1%。

(3)发出或领用存货的计价不同。新准则规定,企业应当采用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或者个别计价法确定发出存货的实际成本;税法规定,纳税人各项存货的发出或领用的成本计价方法,可以采用个别计价法、先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移动平均法、后进先出法等。

综上所述,存货作为一种企业生产经营所必需的重要资产,涉及会计核算的各个方面,对存货进行正确的确认计量并披露相关信息,对于真实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具有重要意义,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应对新准则进行准确的理解与把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