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大全8篇)

最新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大全8篇)

ID:4616125

时间:2023-10-13 21:40:50

上传者:琴心月 最新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大全8篇)

青春是意义非凡的阶段,我们要努力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青春是一个人进行职业规划和选择的时候,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青春意味着活力和创造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青春创业项目。

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一

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无论是青年、中年,还是老年,都伴随着阶段性的快乐和痛苦。叔本华说过,生命就是一团欲望,欲望满足了便无聊,不满足便痛苦,人生就是在无聊和痛苦之间摇摆不定。只有极少数人,经过层层历练,方能修炼出成熟的心智,真诚地对待自己和他人,满心愉悦地面对这个世界。《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弗兰克尔,就是这样一个人。

弗兰克尔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纳粹时期,作为犹太人,他的全家都被关进了奥斯威辛集中营,他的父母、妻子、哥哥,全都死于毒气室中,只有他和妹妹幸存。弗兰克尔不但超越了这炼狱般的痛苦,更将自己的经验与学术结合,开创了意义疗法,替人们找到绝处再生的意义。这本书适合希望寻找生活意义的人们。

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说过,人活在宇宙当中是无意义的,但我们可以通过自我造就,活出精彩。弗兰克尔亦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地自我超越。他在书中标明了一个事实,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总是指向某种事物或某人——不论是作为有待实现的意义,还是你需要面对的他人。人越是忘记自己,投身于某种事业或献身于所爱的人,他就越有人性,越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人类在心里底层拥有一致的集体潜意识,当你看到一个人自我奋斗改变命运,或是看到真挚的爱情时,你会从心里涌现出一股强烈的情感冲动,震颤整个内心。

我建立这个公众号的初衷,就是想让大家通过阅读和写作,去探寻生活的意义。

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二

1、集中营里最痛的不是肉体,而是不公正和不可理喻对心理造成的伤害。

2、作者不愿意叫醒做噩梦的室友,因为现实更恐怖。

3、在这里,对妻子的思念让他领悟到爱是追求的最高目标。

3、幽默是生存的艺术,就像苦难是毒气被灌入毒气室,均匀弥漫,大小是相对的。

4、无法夺取的自由,是人选择态度和行为的自由。

5、“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1、追寻意义会导致内心紧张,这有助于精神健康。

2、必须通过对生命的理解来回答生命的提问;对待生命,只能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意义疗法认为:负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3、发现意义的方式:事业成就,体验某事或人,对苦难采取态度

4、矛盾意向法对抗焦虑,反应消除法对抗过度反应

5、自由-责任缺一不可。

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三

快乐是(而且一直是)一种附加品,如果这种附加品本身成了目的,反而会受到减损。

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人不是众多事物中的一种。事物相互决定对方,但人最终是自我决定的。他成为什么——在天赋与环境的限度内——是他自己决定的结果。

“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仍然对生活说 ‘是’”

人类总是有能力(1)将人生的苦难转化为成就;(2)从罪过中提炼改过自新的机会;(3)从短暂的生命中获取负责任的行动的动力。

幸福也不是能够强求的,它只能是结果。人们一定要有理由才能幸福起来。一旦找到了那个理由,他自然而然会感到幸福。人类不是在追求幸福,而是通过实现内在潜藏于某种特定情况下的意义来追寻幸福的理由。

在过去,没有任何事情是不可逆转地失去了的,恰恰相反,每样事情都被珍藏得很好。当然,人们一般只看到生命的短暂,而忽视和忘记了过去的辉煌,在那里他们收获过自己的生命:信守的诺言、付出的爱及勇敢而有尊严地忍受过的磨难。

弗兰克尔所说,“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被剥夺,唯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

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四

这本书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探寻生命的意义。作者带着我们层层推进,并给出了清晰的答案。

对每个人来说生命的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

“生命的意义在每个人、每一天、每一刻都是不同的,所以重要的不是生命之意义的普遍性,而是在特定时刻每个人特殊的生命意义。”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使命。这个使命是他人无法替代的,并且你的生命也不可能重来一次。这样,每个人生命的任务就是特定的,完成这些任务的机会也是特定的。”

“意义疗法的要义之一:人主要关注的不是活的快乐或避免痛苦,而是看到其生命的意义。”

这些独一无二的意义和使命构成了我们每个人不同的人生。

“我们不应该再问生活的意义是什么,而应该像那些每时每刻都被生活质问的人那样去思考自身。我们的回答不是说与想,而是采取正确的行动。”

“意义疗法认为,责任就是人类存在之本质。”

那自由呢?责任和自由如何取舍呢?

“光说人有自由还不够。自由只是故事的一半,真理的一面。自由是人的生命消极的一面,而其积极的一面就是责任。实际上如果人不能负责任地生活,那自由会堕落为放任。”

读到自由与责任,我不禁会想到沉迷游戏的大学生和出轨的男女,他们为了心中的自由了放下了读书的责任,放下了家庭的责任,那自由便堕落为放任。

抛开形而上的东西,进一步想,追求生命的意义究竟该怎么做呢?作者这样引导我们。

“按照意义疗法,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发现生命之意义。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种就是成功;第二种就是通过体验自然和文化或体验另一个人的独特性,即爱某个人。”第三种需要详细讲,我专门在“面对痛苦”一篇中总结。

“人的生命是短暂的。通常,人们只想到短暂性本身,而不去想它之前有过的丰富果实,他曾经历的快乐和痛苦,曾经做过的许多事情。那一切都不会被否定,也不会被忘却。我应该说,‘曾经存在’是最为确定的一种存在。”

读到“曾经存在”,我自己的脑子里两个小人吵了起来。如果两位武林高手在华山之巅进行了一场巅峰对决后都死去了,如《神雕侠侣》中的洪七公和欧阳锋一般,他们的武学成就也跟着他们一起消失了。这个世界上似乎什么也没有增加,什么也没有减少。那曾经是否存在似乎便无所谓。

而另一个声音说,难道你忘了杨过了吗?他们尽管没有把所有的武学保留下来,至少影响了一些人,比如杨过,这些影响是真实发生的,而且是不可逆的,似乎这么说‘曾经存在’才是确定的一种存在。这么看来,和世界产生联系和相互作用,是保证过往存在确定性的先决条件。进一步讲,想要增加我们自身的价值——改变世界的价值——就要让我们与这个世界产生尽可能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仅可以通过交朋友,也可以用创造畅销书、好故事,或是好产品等方式。

最后让我们放眼到整个人生,我们整个人生的意义该如何去考量呢?弗兰克尔把人生和电影作了个类比。

“当我们在理解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的意义和整个生命的意义时,不妨做个类比,让我们看一场电影:他由成千上万个镜头组成,每个镜头都有其含义和意义,但是在看完最后一个镜头之前,整个电影的意义是不能确知的。但是,如果我们不能理解每个镜头的意义,那么对整个电影的意义也就无法把握。生命的终极意义难道不也是这样?只有在濒死之时人们才能揭示生命的全部意义,而这种终极意义也有赖于生命过程中尽其所能地实现每个单一情境的潜在意义。”

小结一下,作者认为生命意义在于责任,在责任限制下的自由是有价值的自由,用每时每刻的责任规划自己的人生,遵从自己的内心,尽人事。很务实、很入世。似乎和儒家告诫我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成长之路遥相呼应。在成长的初期,修身就是我们的责任,当能力增强后就应该担当起与能力相称的责任,从“齐家”开始,随着能力的增长最后成为能“平天下”的人。至于最后能不能达到“平天下”的境界,就看自己的能力是否配得上这份责任。

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五

看完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第一感觉是失望。首先它很薄,一点没有心理学著作的样子,比如《心理学与生活》,厚厚的、重重的放我床头一年了也没翻几页;其次是它浅显,几乎没有专业术语,即使有也十分易懂,比如“意义治疗”就是启发患者发现生命的意义。如果是网络鸡汤文也罢了,可此书的作者弗兰克尔是与弗洛伊德齐名的心理学家,如此盛名写的书却这样平凡,是不是我漏了什么?于是再翻一遍。

没有。

正如国学大师季羡林给出学习一门外语最重要的方法是勤学苦练一样,弗兰克尔给出的生命意义也很简单:爱一个人且为之负责。

于是我想:是不是生活其实是很简单的事呢。人生就是将简单的事情反复实践的过程。比如:保持身体健康、长期自律、持续成长等。这些都是简单的道理在我年幼开蒙时就已知道,可做到却不容易。

保持健康需要均衡饮食、情绪平和、合理运动。在一桌美食面前说停止就住口,在对着识字卡读了十分钟“你、我、他”孩子还不认识时再读十分钟,在累了一天只想黏在床上时拿瓶水再去健身房一小时。

长期自律不仅需要意志力更需要方法和习惯。放弃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道德执照效应”,就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行了善事之后,他就会获得一种道德优越感,仿佛取得了一种道德许可证:我可以心安理得的地放纵一下自己。“我这周锻炼了三次,必须吃一块提拉米苏奖励自己”很可能一周的训练泡汤了;“我辛苦了几个月,现在喝了几杯酒开车有什么关系”很可能一个家庭就毁了。养成习惯可有效节省我们的意志力,一个有运动的习惯的人就不会为每天的十公里感到累心,可将多余的精力用在解决工作中的各种难题上;一个有读书习惯的人就不会恐惧百万字的著作,只需放在床头,每天翻上半小时,不知不觉就看完了。

持续成长就更难了,需要不断地学习、持续地自我要求。有人从走出学校那一天不再成长,有人则停在工作几年后。其实成长从来都是“瞬间”的、而不是“持续”的。我在生产之前想着生产后花三个月恢复身体,孩子白天交给公婆,晚上和老公轮流值班照顾,一切有条不紊、按部就班。我在生产之后才发现事实的真相:三个月刀口都长不好,婆婆连奶粉温度都控制不了,老公晚上值班将感冒传给孩子引发肺炎。抱怨猪队友有用吗?这一切都需要我瞬间成长、拿出可行办法解决问题。像大s说的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降妖打怪。

弗兰克尔一生都对生命充满热情,67岁学习飞机驾驶、80岁登上阿尔卑斯山,愿我和他一样永远热爱自己的生活。

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六

人在遭遇挫折的时候,会遭到两个层次的打击。第一个是挫折痛苦本身带来的,比如疾病的折磨、工作的辛苦、失败的损失等等。第二层是因第一层而感到的沮丧、羞耻、失望甚至绝望(第二层才是打击的本质,是支撑原来人生的意义突然中断)。

第二层,作为其行为的根基迅速消减。而丧失了告诉自己必须做什么的本能,丧失了告诉自己应该做什么的传统,有时人甚至连自己想做什么都不知道。从而,要么去做别人所做的事(随大流),要么做别人希望做的事(集权主义)。

抽象的生命意义是很难阐述的。意义也不需要太长远,从长远看人都是要死的,所以人生没有什么终极意义(对于终极意义,自己找不到,别人也不可能告诉你)。因此,所追求的就是短暂意义,即自己创造的东西,包括成名、发财、照顾家人、击败同行、气死对手、贡献社会,什么都行。

只要找到,你的生活才有支撑。

寻找意义的方法:

(1)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

(2)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面对某个人;

(3)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

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七

听名字,《活出生命的意义》这本书像鸡汤文,然而,在某种意义上看,本书是一本心理学著作,或者也可称其为精神病理学著作。提起心理学,我们会想到弗洛伊德,还有他的弟子阿德勒。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强调快乐原则(我们可以称其为追求快乐),阿德勒则强调人们为追求权力或追求卓越而活。而作为《活出生命的意义》的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则认为,“努力发现生命的意义”是人的主要动力。当然了,我对心理学没有什么研究,自然也不会来介绍本书的心理学意义。吸引我的是本书被评为“美国最有影响力的10大图书之一”,而作者维克多·弗兰克尔的传奇经历更是使我有翻翻这本书的欲望。其实,但凡一个有点儿上进心的人,或多或少,都在追寻“生命的意义”,正如我在《从“奶头乐”理论说开去》一文中引用的马克斯·韦伯的话,“人是悬挂在他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的动物”一样,我们脱不出对生命意义的追寻。所以,我们借这篇文章来谈谈“生命的意义”。

弗兰克尔是维也纳的精神病理学专家,犹太人。他另一个身份是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当走出集中营那一刻,他孑然一身,父母、怀孕的妻子、弟弟无一幸免,全部死于毒气室中。弗兰克尔没有垮掉,仅用了九天的时间便写出了不朽的作品《一个心理学家在集中营的经历》,后来经增补,便诞生了这本《活出生命的意义》。

那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财富?社会地位?即时的快乐?处于此时、此地的我们追求以上三者,无可厚非,那我们跟随作者的步伐来一次集中营之旅,再回头看看我们追求的这些东西是否值得,是否能称之为生命的意义。

1500名新囚徒坐着每节车厢只能容纳80人的火车,经几天几夜的奔波,终于被押送到集中营,每个人只能躺在自己的行李上,守着所剩无几的个人财产。到站——站牌“奥斯维辛”,这个名字代表着所有的恐怖。大屠杀、毒气室、焚烧炉时刻威胁着可怜的囚徒的生命。我国古代,犯人到达刺配地,先打一百杀威棒,灭灭囚徒威风。集中营也不例外,迎接新囚犯的是早已等待好的同样可怜但因拥有权力而狠心毒辣的囚头,他们负责接管囚犯的行李,而这些行李中藏着稀有物品和原本严禁携带的珠宝。紧接着,考验生死的时刻,所有人员排成两队,男女各一队,从党卫军面前经过,如果他们看你足够强壮,能够干活,就把你分到右边,反之,就会被分到左边。分到右边的人很幸运地可以“享受”集中营的生活,而分到左边的,很不幸,他们拿着肥皂进写着“澡堂”的屋子,然后,在焚烧炉干活的囚犯会说,他们看到一缕缕青烟飘向奥斯维辛的蓝天。

被分在右边的幸运儿开始了他们的集中营生活:

住所——充满肮脏秽物的棚屋,食物——几盎司面包,衣物——不合身的从死去囚徒身上扒下来的不合身的工作服和鞋子,工作——没日没夜的修铁路或者运送同伴的尸体进焚烧炉。

在绝对强大的苦难面前,任何财富、地位,统统是不管用的、靠不住的,而在苦难中,借即时的快乐来消解忧愁,无疑会走向消亡。唯其思考过生命意义而内心强大的人方能坚持下去,倒不是说能坚持到活着出去,而是说他们能以生命的韧劲坚持磨下去,加大存活的可能性。在绝对苦难面前,我们更有机会思考生命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存活在这不那么美好的世界。当然,正如作者所说“遭受不必要的痛苦与其说是英雄行为,不如说是自虐”,苦难不是必要的,但我还是希望我们能设身处地思考,假如我们在绝对苦难面前,什么样的意义能支撑我们维持生命的韧性。

在存在社会关系的奥斯维辛集中营,也许囚徒可以通过谄媚、讨好来获得囚头的帮助,也许因身体精壮而成为囚头,这样可以减轻痛苦,但是,苦难是免除不了的,因为民族矛盾,不会因你成为囚头而解除,即使囚头,也要面临死亡的威胁。那我们再设身处地的思考一例——王守仁。王守仁入驻荒山野店、没有正常社会关系的龙场驿期间,写过一篇传颂千古的名文《瘗旅文》。一日,小吏来报从京城来了一人,携带一子一仆,投宿苗寨,王守仁想去见,因天黑阴雨而未能见成。第二天,王守仁再派人去请,说已经走了,不久,小吏来报,蜈蚣坡下死了一个老人,其余两人在哭泣,黄昏时有人说蜈蚣坡下又死一人,二死一哭,翌日,又有人说,看到蜈蚣坡下横着三具尸体。王守仁于心不忍,带两个童子安葬三人,并写下这篇《瘗旅文》,即安葬旅人的文章。王守仁在文中说,你去国怀乡、游宦千里,心中抑郁,又值饥渴劳碌,怎能不死?但我们要问,王守仁也是去国怀乡、游宦千里,为何挺了过来呢?《瘗旅文》中给出的答案是:“自吾去父母乡国而来此,二年矣,历瘴毒而苟能自全,以吾未尝一日之戚戚也”。王守仁从未自怨自艾。

话题一转,弗兰克尔,在奥斯维辛集中营,又凭借怎样的生命意义而历经苦难而不死呢?作者总结了三点,这三点也是“意义疗法”的精髓所在。发现生命之意义的三种途径是:通过创立某项工作或从事某种事业,通过体验某种事情或某个人,在忍受不可避免的苦难时采取某种态度。第一个途径我们称之为工作,这里的工作是指我们热爱的事业,我们愿意用残存的生命去守护的事业。弗兰克尔在集中营中还守护着自己残存的手卷,希望有朝一日能完成著作,这是他对事业的坚持。第二个途径我们称之为爱,意念中妻子的鼓励对弗兰克尔的生还起了极大的帮助。“通过爱,我们看到所爱的人的本质”,这是多么奇妙的事情,我们能够体验到另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和另一个人生命的经历,你所爱的人能够使你实现你的全部潜能。当然,在前文我们已经知道了,弗兰克尔的妻子在集中营中死去,但他没有崩溃,因为生命的意义还有第三种实现途径——面对苦难的勇气。后来,一位因丧妻而痛苦的老先生找到弗兰克尔,希望得到排解。弗兰克尔问道:“如果你先她而去,而你的太太在你死后还活着,那会则么样?”结果可想而知,这位老先生想通了,“愿意替妻子承担这思念之苦”。面对困难,在一定意义上,一旦找到了意义(比如牺牲的意义),痛苦就不再是痛苦了。

说到这里,就有些唯心的味道了,尼采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故事的最后,我还要营造一个温暖的结尾。弗兰克尔说,“——在美国参加二战后不久,我接到了让我去美国的邀请函,我的父母欣喜万分,我却犹豫不决,我真能忍心撇下双亲,让他们独自等待被送往集中营的命运吗?在犹豫不决时,我看到了我家桌子上镌刻了犹太教《十诫》中一条的大理石,它代表的意义是‘荣耀你的父母,地上的生命将能得到延续’。”

近来在看王守仁的故事,不自觉地将王学与弗兰克尔生命的意义联系起来,对外界财富、地位乃至名声的追求,内心其实及其脆弱,而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内心的宁静与强大,是对生命意义的追求,财富、地位、名声乃是附属品,最后,摘抄书中我最喜欢的一段话作为结尾:

“不要只想着成功——你越想成功,就越容易失败。成功就像幸福一样,可遇而不可求。它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状态,是一个人无意识地投身于某一伟大的事业时产生的衍生品,或者为他人奉献时的副产品。幸福总会降临的,成功也同样:常常是无心插柳柳成荫。我希望你们的一切行为服从良心,并用知识去实现它。总有一天你会发现,当然是相当长的时间之后——注意,我说的是很长一段时间后!正是由于这种不关注,成功将降临于你。”

生命意义的读书笔记摘抄篇八

寥寥十万字,却是我读过的篇幅最短却最有力量的一本书。朋友推荐我读时,听到书名,以为只是一碗鸡汤。按照自己的读书习惯先看了前言、自序、目录、后记,了解作者的履历情况之后,便没舍得放下一个通宵读完了。本书的结构很简单,前部分写的是作者作为一名犹太人活着走出集中营的经历,以自己为研究样本;后半部分写的是“意义疗法“让自己走出困境和虚无。作为一名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这本书并没有功利的阐述,也没有任何说教和目的,只是一种自然的呈现与流露。我个人认为意义疗法是对一切心理疾病最有效的方法,没有之一。曾经因为某种意义而让自己努力磨砺地越来越优秀,曾经又因为某种意义的丢失而让自己一度迷茫感伤,曾经更是因为重新获得某种意义而执着了这么多年,后来又是因为某种意义的突然坍塌而陷入迷失。抑郁是一个很深很泥泞的黑洞,有的人因为长年累月的消耗,有的人是突发事件的打击,而一旦陷进去并非他们不想走出来,而是纵有万千种方法可以尝试,意义的支撑绝对是一个必要非充分条件。

拥有某种意义而让我们即便苦难缠身而感觉美好、即便看不清未来而坚定当下、即便困顿迷茫而不迷失、即便屡屡挫败而依旧自信满满。这种意义就像是一轮不落的太阳,驱赶了一切的寒凉与悲伤;还像午夜的启明星,抚慰着所有的孤独与不安。这种意义就是一个不离不弃的陪伴,是一个柔软的拥抱、一个温暖的问候,让我们安全感爆棚地幸福着。这么重要而美好的意义何处找寻?作者与我不谋而合吧,书中介绍了三种找寻意义的方法:一是从某项事业中取得成功。如果我们直接追求“成功”这个结果,是不会带来幸福的,成功和幸福,是在你投身事业之后自然获得的,是一种副产品,你越想要得到反而会适得其反。正确追求生命意义的方法,应该是去追求这个过程。二是忍受不可避免的痛苦。我们总会面对各种各样的痛苦,而面对这些痛苦的方法就是为这些痛苦找到意义。作者说:“所有这些苦难、死亡到底有没有意义?如果没有,那么压根儿就不该忍受。基于这种偶然之上的生命――不论你是否逃跑――压根儿就不值得活下去。”这句话的逻辑是: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痛苦都是我们生命中的一部分,如果痛苦没有意义,那么就代表生命没有意义。所以每一段痛苦都是有意义的。人们只有在面对挫折和痛苦时才能升华,每一次痛苦都是难得的考验机会。面对痛苦是选择怨天尤人,将责任推给命运还是选择提炼痛苦的价值,超越自己,都在一念之间,人们一直拥有自我选择的自由,是选择抛弃生命,还是把苦难当成磨刀石,把忍受痛苦,转化成对内在力量的考验,不同的选择,使人生具有了不同的意义。三是去爱某个人。作者在集中营中领悟了这个道理,在他坚持不下去,将要面临死亡时,他想到的是他的妻子,爱是人类终身追求的最高目标,爱一个人胜过爱一切,想着她、为了她努力度过每一个难关,支撑着我们走出泥潭。但这三种方法也都有死穴:做事业逆境是常态,忍受痛苦需要我们能够麻痹自己,而爱一个人需要那个人真的欣赏你、真的在等你。否则,只能自欺欺人,而自欺获得的意义,只能让我们丢掉了自己。总之,这本书可以堪称经典,但于我而言,所述方法都尝试过了,也都触及了死穴。还是推荐每个人都应该读一读,在你人生的某个时期,一定能读懂它的珍贵;在你生命的某个阶段,一定用得到。感激维克多・弗兰克,虽然你并没想过这本书要发表,并且会让那么多人受益。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