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大全11篇)

2023年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大全11篇)

ID:4616704

时间:2023-10-13 21:52:51

上传者:GZ才子 2023年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大全11篇)

学期计划的制定不仅需要目标明确,还需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有条不紊地执行。想要制定一个高效的学习计划?这里有一些不错的范例供您参考。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一

备课时间:09年11月10日

课题:百分数的意义本课初备课时共9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需求

谈话引入: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李星明等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如下。

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

李星明2516

张小华2013

吴力军3018

提问:根据这张表,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投篮练习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

2、引入百分数

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3、揭示百分数意义

指出: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教师示范64%的读写方法,再让学生模仿着读一读、写一写后面的两个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指导完成“试一试”。

2、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先让学生读出题中百分数,再说说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4、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写出百分数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百分数后自己的想法。

5、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让学生说说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

6、说说自己的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李荣华刘青査虹兰蔡丽霞

备课时间:09年11月10日

课题:百分数的意义练习本课初备课时共9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2、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什么叫百分数?

2、说出下面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

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第4题的填空。

3、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启发学生利用比所表示的份数关系进行思考,沟通比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4、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一说题中5%和60%的具体意义。

(2)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

(3)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1)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题目中的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

在这几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呢?脂肪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呢?

100克黄豆中大约含蛋白质和脂肪各是多少克?其他食物呢?

2、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示意图,理解图意。

3、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

(1)独自看图填空。

(2)汇报交流,并使学生意识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或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

4、讨论练习十九第10题和11题。

(1)第10题,先说出男生占40%是实际意义。

(2)第12题,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情况下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相同,什么情况下不同。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李荣华刘青査虹兰蔡丽霞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二

一、班级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的语文成绩虽然较之以往有了较大进步,但班级学生的语文成绩不稳定,优秀学生不多,后进生占班级总数的1/3左右,个别同学学习习惯较差。

二、本册教学总目标:

1、学习习惯。

(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

(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5)继续学习写钢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培养预习课文的习惯。

(6)继续学习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并养成习惯。

(7)继续培养留心观察的习惯;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8)继续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9)继续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使用工具书,并养成习惯。

(10)继续培养自己修改作文和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的习惯。

(11)继续培养勤于搜集资料和不懂就问的习惯。

(12)培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和在实践中运用所学语文的习惯。

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147个生字。

(2)能够按笔画顺序正确默写生字125个,能够按字的结构把字书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用钢笔书写,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4)继续练习写毛笔字,知道各种类型汉字的间架结构及笔画特点。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一段意思完整、连贯的话。

(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

(4)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5)乐于参加讨论问题,敢于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7)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

6、作文。

(1)能用学过的部分词语造。,能理顺次序错乱的句子。

(2)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3)能修改错误明显的句子。

(4)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

(5)学习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三

备课时间:2009年9月18日

课题:大树有多高本课初备课时共7课时,本课第7课时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重点难点:

让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比的应用价值,增强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课前准备:

尺,竹竿

教学过程:

一、问题引入

2、检查各组准备情况,用具是否齐全,并作适当调整。

3、讨论:要使室外课堂教学有效进行,我们要注意些什么?

二、实践活动

1、量一量,寻找规律

(1)量同样长度的竹竿的影长

动手操作:在太阳底下,把几根同样长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注意:在测量竹竿的影长时,各小组必须同时进行操作。

(2)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同时测量几根同样长的竹竿,其影长是相同的。

2、再把几根长度不同的竹竿,直立在地面上,同时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

学生动手实践,量出每根竹竿的影长,记录在表里,并计算比值。(测量时都取整厘米数,竹竿与影长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师:比较求得的比值,你有什么发现?

小组讨论、交流,从而发现规律:在同一地点,同时测量不同的竹竿,高度与影长的比值是相等的。

3、根据上面的测量和计算结果的结果,推想一根3米长的竹竿,当时直立在地面上的影长是多少?学生进行交流。

根据高度与影长的比确定这里的影长大约是3米的几分之几,再用分数乘法算出结果。

4、能根据上面的发现,想办法测量出一棵大树的高度吗?应该准备哪些测量工具?在小组里交流。

在太阳光下,先用一根竹竿,量出它的高度和影长,在量出当时大树的影长。在表格里填写测量的数据。

师:你能算出大树的高度吗?学生进行交流。

在计算时,可以先算出竹竿与影长的比值,在仿照上面提到的方法求出大树的高度。

师:在测量时为什么我要强调同时测量?

从中体会到数学方法的严谨性与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三、实际运用

1、校园里还有很多比较高的物体,还能测量出楼房、旗杆等的高度吗?

与学生一起测量旗杆。回到教室进行推算。

四、全课小结

谈话:今天我们上了一节有意义的数学实践活动课,这节课上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收获?请你将你的感受写成一篇数学小论文。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四

教学内容: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按比例分配的意义。

2、引导学生在理解题中比的含义的基础上独立探究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并能较熟练的运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增强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探究并理解掌握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结构特点,灵活掌握解决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谈话引入:

这几天我们通过了解有关人体的奥秘,学到了许多数学知识,这节课我们继续了解有关人体的奥秘,探究新的数学知识知识。

2、先出示情境图中明明和爸爸的对话:

教师引导:“如果把明明的体重平均分成两份,一份是水,另一份是其他物质,这是我们就可以说:明明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的比是1:1。实际上人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不是平均分配的,而是按一定得比来分配的。”

再出示情境图右侧的旁白,提问:从图中,你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1)学生观察回答,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一些数学问题吗?

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二、自主合作探索新知

1.解决第一个问题:明明体内的水分及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你能把解决这个问题的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读一读吗?

(2)你对“儿童体内的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是怎么理解的?

多引导学生说一说。

(3)能用线段图或折纸的方法表示出他们之间的联系吗?

学生同位合作完成,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教师巡视。

展示交流:

学生展示交流线段图及画法。

(4)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的过程中指明不同解答方法的同学到前面板书:

2、交流思路,探究算理

解法一:4+1=5解法二:

30÷5×4=24(千克)30×44+1=24(千克)

30÷5×1=6(千克)30×14+1=6(千克)

(1)让两种不同解法的学生说一说这样做的理由,每一步表示的含义。

(2)观察比较:这两种方法有什么区别?

相同点:体重是有水份和其他物质组成的,求水和其他物质的重量也就是把30按照4:1的比例分配。

不同点:一是把比看作平均分得的份数,用平均分的方法来解答;二是把比化作分数,转化成分数乘法问题来解答。

(3)优化算法:他们的方法你喜欢哪个?为什么?说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4)小结:像第二种方法,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的方法叫做按比例分配。(板书课题)

3、解决第二个问题:爸爸体内的水分和其他物质各有多少千克?

(1)师:你能用这种方法解决第二个问题吗?

(2)学生独立完成,同位交流自己的想法。

(3)指名一学生板演并说说自己的解题思路。

怎样知道我们解答的是否正确呢?谁能口头检验一下?

教师总结板书:比中个部分的总数个部分的比

三、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

2、做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独立做后交流解题思路及方法,注意隐藏条件。

3、做自主练习第4题

这是一道按比例分配拓展应用的题目,让学生在独立思考,悟出解答方法。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五、课堂小测:课本自主练习第2题。

课后反思:

本节课在具体的情境中,以“平均分”问题为切入点,在理解“儿童体内水分与其他物质的比是4:1”的含义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自主探究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逐步总结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决按比例分配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掌握较好。但没能很好的利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深入分析,使学生牢固掌握按比例分配问题的特点和解答方法。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五

备课时间:9月18日

课题:按比例分配(1)本课初备课时共7课时,本课第5课时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根据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六2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

(1)男生是4份,女生是5份,一共是9份;

(2)男生相当于女生的4/5,女生相当于男生的5/4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9,女生占全班人数的5/9

2、根据已知条件回答问题:(第76页上第6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5题目和方格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先算一算,再涂一涂。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1: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可以想到: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黄色涂2份。

列成算式是:

30÷(3+2)=30÷5=6(格)每一份有几格

因为红色有这样的3份,所以红色:6×3=18(格)

因为黄色用这样的2份,所以黄色:6×2=12(格)

教师追问:怎样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列成算式:

红色:30×3/(3+2)=30×3/5=18(格)

黄色:30×2/(3+2)=30×2/5=12(格)

3、你是用哪种方法解决的?这两种方法你都理解吗?和你的同桌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理解体会:

1、出示第75页上的试一试:

(2)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2、你觉得今天的问题已知什么?(已知总数和分配的比,将总数按一定比分割成几部分)要求的是什么?(将求按这样分配后的各部分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像这样,将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割成几部分,我们称之为按比例分配问题。(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问题。)

3、在解决时我们关键要理解是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解答时可以怎样想?(转化成整数问题,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还可以怎样想?(先转化成要求的量分别是总数的几比几,再按分数乘法问题进行计算)

四、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2、练一练第2题:提问:在这里将180块巧克力怎么分配?你从那句话中看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把180按35:31:24”进行分配。

3、练习十四第2题:读题理解要求,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把图中的白色部分平均分成两份,可以看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下时间的比大约是1:2。)那么这题实质是求什么?(将90分钟时间按1:2进行分配,求比赛剩下的时间是多少分?)

4、练习十四第4题:

5、补充:

出示一条线段,要求按1:5将线段分成两部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组织交流。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0页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备课时间:209月18日

课题:按比例分配(2)本课初备课时共7课时,本课第6课时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提高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写出几个比值是2/3的比。

2/3=4:6=8:12=10:15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师:这些比是怎么得到的?你是怎样想的?

2、盐与盐水的比是1:10,根据这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1)从份数来理解;(2)转化为分数来理解。

3、从份数理解还是很容易的,转化成分数有点难度,继续训练转化成分数练习。请看书上第76页上的第6题。

学生思考口答。

二、解决实际问题: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2、男生与女生的比是5:3,女生有12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估计学生解决的方法还是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3、总结:以上两题都可用两种方法解答,分别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4、书上第77页上的第7题

(1)学生读题

(2)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三、变式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将40厘米按比例分配,可让学生检验。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

追问:怎么改就可以了?

2、书上第77页上的第8题

(1)学生读题,独立思考

(2)引导学生分析:(1)三种材料是按怎样的比例配制的?你是怎么看的?

(2)第2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是怎样想的?(3)第3个问题什么意思,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引导学生体会到现在按2:3:5来配制,黄沙用去18吨时,水泥只用去18的2/3得12吨,所以还剩6吨,石子要用去18吨的5/3,得30吨,所以又要增加12吨。

(机动)如时间来不及,安排在自习课或数学活动课“大树有多高”一课中。

3、练习十四第9题

第1小题:

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

(24=1×24=2×12=3×8=4×6)。

所以现在知道长与宽的比是3:2,可以确定长是几,宽是几?

第2小题:

读题,让学生体会到按刚才上面研究的方法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

(1)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5、书上第77页上练习十四思考题

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1,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分?

生:因为它们的高相同,而底又是在同一条底上。

如果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2,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2页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六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8~39页的例1、例2,“试一试”“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1、2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按一定比把

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放大或缩小。

2、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在生活中的应用,初步体会图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理解图形的放大和缩小,能利用方格纸把一个简单图形按指定的比例放大或缩小。

教学难点:

使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和交流等活动中,感受图形放大、缩小,初步体会图

形的相似,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情境演示:呈现例1图片在电脑上拖动鼠标并把长方形图片放大的情境。

师:把放大前后的两幅画相比,你能发现什么?

揭示课题: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相比,其中变化有什么规律?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

容。(板书课题:图形的放大与缩小)

二、探索新知

教学例1

1、认识图形的放大

分析题意:

出示例1中两幅图片长和宽的数据。

图1长是8厘米、宽是5厘米。图2长是16厘米、宽是10厘米

数据比较:两幅图的长有什么关系?宽呢?

把图形的每条边放大到原来的2倍,就是把图形按2:1的比放大。

刚才我们在电脑上操作时,把原来的一幅长方形按怎样的比放大了?

2、认识图形的缩小。

我们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的比放大,先独立思考这样才能把一个图形按一定比缩小。

尝试练习:

把第一幅图按1:2的比缩小,缩小后的长和宽应是原来的几分之几?各是多少厘米?

教学例2

1、出示例2

2、探索规律: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相比,你有什么发现?

3、教学“试一试”

量一量,斜边的长也是原来的2倍吗?你发现什么?学生交流

三、练习提高

做“练一练”。

做练习九第1、2题。

第1题要引导学生具体分析相关图形边的长度,并完成填空,再组织交流。

四、总结评价

放大和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你还有什么疑问?

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比例的意义

教学内容:教科书40页的例3,“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引导学生在观察、比较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分析、概括能力,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发展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

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关于比的知识你还了解哪些?(初步了解学生的比的知识的一些基本情况)

2、化简比:12:48:18

3、求下面比的比值:

12:48:185.4:0.94.4:4

二、新授

教学例3

(1)观察、分析:

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图2是图1放大后得到的。

师:你能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吗?

(2)比较、发现:

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

师:你是怎样发现的?

(适当引导学生分别求出写出的比的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3)明确概念:

这两个比相等,把比值相等的两个比用等号连起来,写成一种新的式子,如:

6.4:4=9.6:66.4/4=9.6/6

揭示: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

(4)尝试练习:

你能写出两张照片长与宽的比。

思考:长与宽的比也能组成比例吗?为什么?

(5)自主创造:你能写出一个比例吗?小组能尝试说明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5)明晰方法:

你能根据以上的理解,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说出为什么能组成比例。

三、巩固

1、做练一练

读题分析、说明理由

2、做练习九第3、4题。

3、做练习九第7题: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

四、小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你理解比例的哪些有关知识?能和同学做个交流吗?

学生交流

五、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板书设计

比例的意义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七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0页的例3,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九的第3-7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比例的意义。

2、能根据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3、在自主探究、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理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两个比能否组成比例。

教学难点:在学生观察、操作、推理和交流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和精神。

教学准备:两张照片。

预习作业:

1、预习课本第40页例3,

2、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并比较这两个比的关系,知道什么叫做比例。

3、在课本上完成第40页练一练。

教学过程:

一、预习效果检测

1、昨天学习了图形的放大和缩小?放大或缩小后的图形与原来的图形有什么关系?

2、关于比你有哪些了解?(生答:比的意义、各部分名称、基本性质等。)

还记得怎样求比值吗?希望这些知识能对你们今天学习的新知识有帮助。

3、什么叫做比例?

二、合作探究

1、认识比例

(1)呈现放大请后的两张长方形照片及相关的数据。要求学生分别写出每张照片长和宽的比。

(2)比较写出的两个比,说说这两个比有什么关系?你是怎样发现的?(求比值,或把它们分别化成最简比)

数学中规定,像这样的式子就叫做比例。(板书:比例)

(4)你能说说什么叫比例吗?(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在此基础上概括出比例的意义)

(5)学生读一读,明确: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就能组成比例;反之,如果是比例,就一定有两个比,且比值相等。

2、学以致用

(1)学习比例的意义有什么用呢?(可以判断两个比是否可以组成比例。)

(2)分别写出照片放大后和放大前的长的比和宽的比,这两个比也能组成比例吗?

学生独立完成,再说说是怎样想的?由此可以使学生对比例意义的丰富感知。

(3)你能根据以上照片提供的数据,再写出两个比,并将它们组成比例吗?

3、交流“练一练”的完成情况。

三、当堂达标检测

1、做练习九第3题。

先写出符合要求的比,再说清楚相应的两个比是否能够组成比例的理由。

2、做练习九第4题

独立审题,说说解题步骤,在独立完成。同时找两个同学板演。

3、做练习九第7题

(1)弄懂什么是“相对应的两个量的比”。如240米是4分钟走的路程,所以240米与4分钟是相对应的两个量。

(2)分组完成,同时四人板书,再讲评。

完成后反馈、引导学生进行汇报交流,及时修正自己的答案。

提出疑问,总结全课。

教学反思: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八

备课时间:2009年9月18日

课题:按比例分配(1)本课初备课时共7课时,本课第5课时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使学生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1、根据信息你想到了什么?

六2班男生与女生的比是4:5

(1)男生是4份,女生是5份,一共是9份;

(2)男生相当于女生的4/5,女生相当于男生的5/4

(3)男生占全班人数的4/9,女生占全班人数的5/9

2、根据已知条件回答问题:(第76页上第6题)

二、自主探究:

1、出示例题5题目和方格图,让学生独立完成,先算一算,再涂一涂。

2、组织交流:你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你是怎样想的?

生1:根据红色与黄色方格数的比是3:2,可以想到:把30个方格平均分成5份,3份涂红色,黄色涂2份。

列成算式是:

30÷(3+2)=30÷5=6(格)每一份有几格

因为红色有这样的3份,所以红色:6×3=18(格)

因为黄色用这样的2份,所以黄色:6×2=12(格)

教师追问:怎样验证这个答案是正确的?

列成算式:

红色:30×3/(3+2)=30×3/5=18(格)

黄色:30×2/(3+2)=30×2/5=12(格)

3、你是用哪种方法解决的?这两种方法你都理解吗?和你的同桌再说说解题思路。

三、理解体会:

1、出示第75页上的试一试:

(2)独立完成,组织交流。

2、你觉得今天的问题已知什么?(已知总数和分配的比,将总数按一定比分割成几部分)要求的是什么?(将求按这样分配后的各部分的结果分别是多少?)

像这样,将总数按一定的比进行分割成几部分,我们称之为按比例分配问题。(出示课题:按比例分配问题。)

3、在解决时我们关键要理解是按怎样的比来分配。解答时可以怎样想?(转化成整数问题,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再求出这样的几份是多少?)还可以怎样想?(先转化成要求的量分别是总数的几比几,再按分数乘法问题进行计算)

四、巩固提高

1、练一练第1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组织交流。

2、练一练第2题:提问:在这里将180块巧克力怎么分配?你从那句话中看出来的?帮助学生理解“把180按35:31:24”进行分配。

3、练习十四第2题:读题理解要求,引导学生看图估计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余时间的比,并说出是怎样想的。(把图中的白色部分平均分成两份,可以看出已用去的时间与剩下时间的比大约是1:2。)那么这题实质是求什么?(将90分钟时间按1:2进行分配,求比赛剩下的时间是多少分?)

4、练习十四第4题:

5、补充:

出示一条线段,要求按1:5将线段分成两部分。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组织交流。

五、全课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0页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备课时间:2009年9月18日

课题:按比例分配(2)本课初备课时共7课时,本课第6课时个人复备栏

李荣华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

2、通过运用比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进一步提高解答有关按比例分配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

理解按比例分配实际问题的意义,掌握解题的关键。

课前准备:

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写出几个比值是2/3的比。

2/3=4:6=8:12=10:15

学生独立完成再进行交流。

师:这些比是怎么得到的?你是怎样想的?

2、盐与盐水的比是1:10,根据这个条件,你想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思考:(1)从份数来理解;(2)转化为分数来理解。

3、从份数理解还是很容易的,转化成分数有点难度,继续训练转化成分数练习。请看书上第76页上的第6题。

学生思考口答。

二、解决实际问题:

先独立完成,再组织交流。复习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2、男生与女生的比是5:3,女生有12人,求男生有多少人?

请学生独立完成。

组织交流,估计学生解决的方法还是两种:(1)从份数来考虑;(2)转化成分数问题再解决。

3、总结:以上两题都可用两种方法解答,分别是怎样解决问题的?你喜欢哪种方法?

4、书上第77页上的第7题

(1)学生读题

(2)独立思考,独立解题

三、变式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如学生将40厘米按比例分配,可让学生检验。引导学生寻找错误原因。

追问:怎么改就可以了?

2、书上第77页上的第8题

(1)学生读题,独立思考

(2)引导学生分析:(1)三种材料是按怎样的比例配制的?你是怎么看的?

(2)第2题你是怎样解决的?你是怎样想的?(3)第3个问题什么意思,谁来用自己的话解释一下?引导学生体会到现在按2:3:5来配制,黄沙用去18吨时,水泥只用去18的2/3得12吨,所以还剩6吨,石子要用去18吨的5/3,得30吨,所以又要增加12吨。

(机动)如时间来不及,安排在自习课或数学活动课“大树有多高”一课中。

3、练习十四第9题

第1小题:

长方形的面积是24平方厘米,那么它的长和宽有哪几种可能?

(24=1×24=2×12=3×8=4×6)。

所以现在知道长与宽的比是3:2,可以确定长是几,宽是几?

第2小题:

读题,让学生体会到按刚才上面研究的方法计算出长和宽各是多少,再画图。

(1)请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5、书上第77页上练习十四思考题

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1,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师:为什么可以这样分?

生:因为它们的高相同,而底又是在同一条底上。

如果两部分的面积的比是1:2,说明了分成的这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那应该怎样分?

练习设计:

《教案与作业设计》162页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刘青査红兰李荣华蔡丽霞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九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立体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关系,感受立体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掌握圆柱、圆锥的特征

教学难点:知道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之间的关系,认识立体图

设计理念:本课努力将传统教具、学具和现代多媒体网络技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亲身感受数学,在“找”中学,在“测”中学,在“思”中学,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直观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使数学课堂教学“动”起来、“活”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使数学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2.揭示课题,板书:圆柱和圆锥

教师说明:我们所学的圆柱和圆锥都是直直的直圆柱和直圆锥.观察、辨别

举例、交流

二、动手实践探索特征(一)认识圆柱的特征

1.分组活动,每人拿一个圆柱,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

2.互相交流,什么感觉.启发学生动手实验:

(1)用手平摸上下底,有什么特点.

(2)用笔画一画,上下底面积有什么特点?你怎样证明这两个底面大小的关系?

(3)用双手摸侧面,你发现了什么?

3.讨论、交流、总结

(1)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

并板书:

底面2个平面完全相同圆

圆柱

侧面1个曲面

4.圆柱的高.

出示高、低不同的两个圆柱.

(1)直尺和三角板演示圆柱的高.使学生明确:圆柱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做高.

(二)圆锥形状的认识。

1.引导观察

(1)请学生从课前准备的物体中挑出圆锥体学具,请大家看一看,摸一摸,与圆柱比一比,你看到了什么?摸到了什么?说给同桌听。

(2)让一生上来边指边说,回答后师板书:

顶点:1个

侧面(曲面)

面:2个

底面(圆)

(3)师指导透视图,示范画。

画透视图的时候应该先画一个椭圆,然后在椭圆的正上方画上顶点,最后把顶点与底面连起来。

2、圆锥高的认识

(2)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圆锥的高?

(3)圆柱的高有无数条,圆锥的高有几条?为什么?(教师在黑板上作高,板书:1条)

(4)在下发的练习纸上的立体图上画高,标上字母h。

学生先在小组内活动、研究、交流,再组织全班交流

学生观察、独立思考

学生独立画高,思考高的条数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活动、交流

观察、思考

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自己尝试概括

独立比较

独立画高

三、巩固练习,评价反馈

1.做“练一练”,说出下列物体的形状哪些是圆柱体,哪些是圆锥体?引导学生说说选择的理由.

2.找一个圆柱形和圆锥形的物体,指出它的各部分名称。

3.

学生交流

同座互相指、说

学生连线,交流连线时的思考过程.

学生拿出课前准备的小旗,依次将小旗快速旋转,借助观察和想象,交流自己的发现。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1.这节课你认识了什么?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作业:用硬纸做一个圆柱和圆锥,并量出它的底面和高。课后剪下教材中材料,独立制作圆柱和圆柱。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十

备课时间:11月10日

课题:百分数的意义本课初备课时共9课时,本课第1课时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现实的情境中,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2、使学生经历百分数意义的探索过程,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3、使学生在用百分数描述和解释生活现象的过程,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地读、写百分数。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导探究需求

谈话引入:学校篮球队组织投篮练习。李星明等三名队员的投篮情况如下。

姓名投篮次数投中次数

李星明2516

张小华2013

吴力军3018

提问:根据这张表,你认为哪位同学的投篮练习的成绩好一些?为什么?

二、自主探究,初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学生独立计算三名队员投中的比率

2、引入百分数

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通常把这些分数用分母是100的分数来表示。

3、揭示百分数意义

指出:像上面这样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百分数又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4、介绍百分数的读、写方法:

教师示范64%的读写方法,再让学生模仿着读一读、写一写后面的两个百分数。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1、指导完成“试一试”。

2、做“练一练”第1题,独立完成后交流思考过程。

3、完成练习十九第1题:先让学生读出题中百分数,再说说百分数的具体意义。

4、完成练习十九第2题,写出百分数后,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些百分数后自己的想法。

5、完成练习十九第3题,让学生说说分数与百分数的区别。

6、说说自己的课前收集到的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李荣华刘青査虹兰蔡丽霞

备课时间:09年11月10日

课题:百分数的意义练习本课初备课时共9课时,本课第2课时个人复备栏

蔡丽霞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分数与分数、比的联系和区别,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进一步发展数感。

2、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重点难点:

使学生更加准确把握用百分数表示数量的关系,进一步体会百分数与生活的联系。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什么叫百分数?

2、说出下面百分数的实际意义

地球上陆地面积大约占29%,海洋面积大约占71%。

完成书上练习十九第4题的填空。

3、完成练习十九第5题:启发学生利用比所表示的份数关系进行思考,沟通比与百分数之间的关系。

4、完成练习十九第6题。

(1)说一说题中5%和60%的具体意义。

(2)独立完成书中的填空。

(3)交流自己的想法。

二、综合练习

1、完成练习十九第7题。

(1)出示题目,说说题目中百分数的实际意义。题目中的百分数有什么特点?

(2)讨论:

在这几种食物中,蛋白质含量最高的是哪一种?最低的呢?脂肪含量最高和最低的呢?

100克黄豆中大约含蛋白质和脂肪各是多少克?其他食物呢?

2、完成练习十九第8题。

(1)出示示意图,理解图意。

3、完成练习十九第9题。

(1)独自看图填空。

(2)汇报交流,并使学生意识到:百分号前面的数可以小于或等于100,也可以大于100。

4、讨论练习十九第10题和11题。

(1)第10题,先说出男生占40%是实际意义。

(2)第12题,让学生说一说什么情况下两个学校的女生人数相同,什么情况下不同。

三、全课总结。

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徐攀华吴玉珠吴玉桃郭同林李荣华刘青査虹兰蔡丽霞

苏教版六上教学计划篇十一

教学目标:1、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2、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3、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

教学难点:准确地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

设计理念:明确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进一步明确用分数表示可能性大小的基本思考过程,体会数在表达和交流信息过程中的价值,明确对等可能性的认识,感受可能性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整理与反思出示:左边的条件与右边的哪个可能性匹配。

条件任意投掷出现6朝上的可能性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6不可能出现“6”朝上

正方体四个面上是6,

两个面上是1“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小

正方体一个面上是6,

五个面上是1“6”朝上的可能性有一半

正方体三个面上是6,

三个面上是1每次都是“6”朝上

正方体每个面上都是1“6‘朝上的可能性比较大

提问:请结合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举出一些“一定会发生”的事件以及“不可能发生”的事件,再举出一些“有可能发生的事件”

相机提问:在学生讨论有可能发生的事件中,试着用分数进行表示它的可能性大小。

学生口答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指名回答

集体交流

练习与实践指导完成第1题

让学生根据题意连一连,再让学生说说连线的思考

过程。

小结: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而不确定的事件中,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大一些,而有些结果出现的可能性会小一些。

指导完成第2题

组织小组讨论交流第(1)小题,再集体交流,引导学生说清楚作出判断的思考过程。

(2)先启发学生思考:

5个小球中标有奇数的小球有几个?标有偶数的小球有几个?

指导完成第3题

帮助理解“明天的降水概率是80%”这句话的含义。

明确:这句话就是说明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80%,或明天下雨的可能性是4/5。

指导学生完成第4题

组织学生分别讨论“掷骰子”“做石头、剪刀、布游戏”、“抛硬币”等方法。引导学生在讨论中明确用某种方法决定由谁先套是否公平的思考过程。

指导完成第5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教材呈现的12张牌是什么牌,每种花色各有几张,标有不同的数字或字母的各有几张。

(2)学生分组活动,动手选一选

提高练习:

学生独立连

指名说说思考过程

集体小结

小组交流

全班交流

指名回答,全班交流

学生自由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然后独立判断书上的各种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小组交流,

指名回答

独立解答三个问题。

小组活动。

课后学生思考交流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