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模板8篇)

2023年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模板8篇)

ID:4624243

时间:2023-10-14 01:12:48

上传者:雅蕊 2023年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模板8篇)

五年级教案的编写应该遵循教学大纲和教材的要求,确保教学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最后,希望这些范文能够给大家带来启示和帮助,提升我们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一

教学目标:

1.能分辨“朝、舍”的读音及含义。

2.理解诗词大意并想象画面。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文并背诵、默写。

4.能抓住“更尽”体会诗人情感。

5.会用结合注释的方式学习古诗。

6.初步感悟古诗词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大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情感。

课前准备:背古诗,引出摇头晃脑吟诵古诗的方式。

一、找地名,初读解题。

1、直接揭题:今天,我们也将一起学习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2、(播放课件)读题(板书课题),你从诗歌题目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使”(渗透借助注释学习古诗的方法)。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师补充“出使”的通俗说法:就是受朝廷之命去某个地方做官)

知道元二是个人名(师补充:名元常,在家中排行第二,所以人称“元二”。)

二、知诗人,以画解诗。

1.师:读懂了课题,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

2、(课件显示王维简介)王维: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

知道宋朝大诗人苏轼怎么评价王维的吗?课件出示: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3、师: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品一品王维的这首诗,看看其中是否也蕴含着一幅画。

4.初读:请大家自由朗读古诗,至少读三遍。

第一遍,一字一句读,争取把古诗读正确,读准每一个字;

第二遍,大声读,试着读出节奏来;

第三遍,还可以合着节奏摇头晃脑读一读,边读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如果老师没有喊停,你还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继续读下去。

指名回答,完成课作。师:看来大家已经把这两个字牢牢记在心里了。让我们把这两个字带回到诗中去,再来读一读这句诗。

谁还想来读?汇报两名后齐读。

(1)交流:哪些景物?——雨、轻尘、客舍、柳

(2)生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指名说一二

句诗的大意,师根据学生的描述适时给予点评,引导理解:朝雨、浥轻尘、柳色新。

(3)朗读:(课件呈现画面)指名读,师随机点评,如:空气一定很清新;柳树真绿啊;早晨的小雨让客舍旁的柳树更绿了;真是风光如画啊。

师:让我们一起来美美地读一读这两句诗。闭上眼睛再读这两句诗,把这幅画读到你的心里去。

6.这幅画中还有人呢,是谁啊?他们正在干什么呢?诗中怎么写的?指名读三、四句。

(1)朗读,交流:(再次渗透学法)你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指名说,在学生说的过程中引导理解:君、故人。(提醒君的字形,中间一横要出头)

(2)结合“故人”拓展诗句(课件出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过故人庄》,读一读,诗句中的故人都是——指老朋友。

(3)想象,理解情谊:

此时此刻,离别在即,王维是怎么劝酒的呢?假设我是元二,你是怎样劝我的?元二啊,请你再喝完杯中的这一杯酒吧,等你向西出了阳关就没有我这样的老朋友了。(师:你把自己当做王维了,劝得情深意重。)

三、抓诗眼,领悟深情

1.你们都只劝了一杯酒,王维劝元二呢?从哪里知道(体会:更尽——更:再,尽:完。)可见是劝了一杯又一杯啊。为什么劝了又劝呢?猜想一下。(生说,师随机点评)

2.根据学生回答引导:王维为什么会如此不舍呢?再次出示地图,标明两地距离,师适当补充:安西距离渭城??公里,就算是坐马车,元二也要走上大半年才能到达,更何况这一路去都是茫茫戈壁,人烟荒芜。(配图)现在你觉得,王维对老朋友出使安西仅仅只有不舍吗?还有什么?(生说:还有担忧;还有祝愿)

离别在即,王维不舍啊。千言万语都化作了这杯中的酒,酒有喝尽的时候,可不尽的又是什么?(生说)是王维对元二的深深不舍以及切切担忧,因此他饱含深情地对元二说——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3.好一幅离别劝酒图啊。现在我们是不是可以把诗的大概意思说清楚了呢?指名学生说:一个下着小雨的早晨,王维在渭城送元二出使安西。他们在客栈里喝了一杯又一杯的酒,还是不舍分离。

4.人生自古伤离别,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用心去感受王维对朋友的款款深情吧!齐背。

5.在课作本上完成默写。(教师在黑板上给出“渭““浥”两字,供不会写的同学抄写。)

四、多积累,体会真情

1.师:诗人在分别之际写下的诗,我们叫它送别诗。除了我们今天学的这首《送元二使安西》,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生交流的基础上,出示《别董大》。

3.深情朗读《别董大》,尝试背诵。

4.课后作业:把另外能体现人间真情的古诗誊抄在课作本上。

板书: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下着小雨的早晨

渭城

饮酒话别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五、课外拓展

《送元二使安西》课后反思

南靖山城中心小学肖少君

《送元二使安西》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名作。这首诗以送别为主题,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叙事,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即将远赴阳关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歌以凝练的语言记录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具有高度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诗歌中常留下空白之处,给人想象的时空。

想象并非凭空而来,想象依托的是文本。把诗中语言想象成一幅幅现实的画面,一幕幕立体的场景,让学生置身其中,通过想象感受诗句背后的那份情,那份爱,那种味。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做到品读诗句过程中展开想象,通过想象深化语言的感悟。

想象的内容有:

1、景物的想象

在学习《送元二使安西》一、两句时,我边朗读边让学生想象,在你的面前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初读古诗后,就让学生想象在春天看到的景色:朝雨、柳树、旅馆……想象渭城的景色,与后面安西的满目凄凉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猜想学生在理解安西会遇到困难,于是我就补充安西的图片:漫天黄沙、一望无际的沙漠、荒芜人烟。

2、情感的想象

读《送元二使安西》中“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两句,想象诗人与元二是怎样进行分别的。

在一次次渲染离别时的愁绪,学生的情感渐渐地达到了高潮,有几个孩子眼泪在眼眶里打转,大部分的学生已经深深体会到到那份浓浓的离别之情了。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三

1、认识本课会认字,会写要求的生字。

2、自读感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培养读诗兴趣,理解诗中的词句,体验作者情感,培养学生语感。

理解诗意,体会作者的感情。

小黑板

一、谈话导入:

1、谈话:昨天我们学习了古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大家把它朗诵一遍吧。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关于朋友相送的古诗——读诗题《送元二使安西》

2、解题:谁送谁从哪儿出发去哪里?(“使”:出使的意思。)指导学生读题。

3、了解作者: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古诗,了解诗意。

1、初读:请大家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这首诗注意字音读准,诗句读通顺,注意停顿。

2、指名读古诗,生评议;再指名读;齐读。

三、理解诗意

1、自学古诗诗意

(1)借助书下注释,理解字词和诗句的意思。

(2)遇到不懂的地方圈出来。

2、小组交流

3、汇报诗意(抓住重点字词的意思再逐句理解)

四、体会意境,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同学们反复吟诵这首诗,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王维的心情如何?

2、你是从那句话中体会出来的?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体会吗?

3、介绍古诗背景

4、诗中的那个词最能体现王维舍不得朋友走呢?(“更”)

(1)这一“更”字表明了王维已经劝了许多次,饮了很多杯。这都表明了什么?(板书:依依惜别)

(2)这不是普通的一杯杯酒,这时一杯杯离别的酒,一杯杯友谊的酒,一杯杯祝福的酒,让我们来读这首诗,再读这首诗。

(3)想象说话:同学们想象一下,两个老朋友喝了这么多的酒,他们之间会说些什么呢?

5、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其实,王维在送别元二的几年后就去世了,这一别是他与元二的永别,但他们的友情却万古长青,让我们再来吟诵这首诗吧。

6、背诵古诗。

五、拓展延伸

1、出示高适的《别董大》

(1)学生自读、指名读。

(2)教师简单介绍诗意。

(3)指导背诵。

2、展示交流

(1)以小组为单位,展示交流自己收集的送别的诗。

(2)个别汇报。

六、小结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四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20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古诗。本单元的文章以人与人之间的爱和真情为主题,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引导学生去关心帮助他人。《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巨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这首诗洗尽雕饰、明朗自然的语言,抒发诚挚、深厚的惜别之情,以情意殷切、韵味深永独树一帜。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会写2个生字,明确多音字“舍”的两个读音,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方法目标: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采用层进式引读法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离别之情。

3、情感态度目标: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1.收集描写友情方面的名诗名句。

2.了解安西、渭城、阳关分别指的是现在哪个地方?

3.王维和元二在分别的时候可能说些什么?(师提示:a、元二要去安西了,他心里最牵挂的是谁?b、王维来送元二,朋友要去安西建功立业,他最想对朋友说些什么?)

教师准备:课件、酒杯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入境,导入新课,

1.师:在你的成长过程中,一定交有不少朋友吧。说说你和知心朋友是什么感觉?(指名谈和知心朋友在一起的感觉。)(生:很快乐)

师:朋友在一起时间久了,情投意合就产生了深厚的友谊。假如,有一天,由于转学、升学等原因两人要分开了,你的心里会怎么想?指名回答。(生:依依不舍,不愿意离开)

2.师:是啊!我们现代人是这样,古人,也是这样。在古时候啊,由于交通不方便,朋友分离之后就很难有再相见的时候,送行饯别就成为表达深厚情谊的一种习俗。于是,在和朋友分离之时,人们就会写一些诗或文章来送给朋友。

3.师: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二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板书课题1)。(齐读课题)

二、理解课题,了解诗人

1、谁能向我们简单介绍诗人王维?(课件出示2)

(元二:姓元,诗人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第二,故称“元二”)

王维和元二是好友,诗中还有一个词表达了他们之间的关系:故人。

知道使是什么意思?(使:出使)谁奉了谁的命令出使?(元二奉皇帝之命出使)

王维也曾一度奉着皇帝的命令出塞,所以王维最能体谅元二此刻的心情。

2、师:谁能给我们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送元二出使安西)还有谁补充一下,说得更具体:(王维送好友元二出使到安西。)

3、谁知道安西?(安西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新疆是中国最西边的一个遥远的地方。咱们一起看看安西。(欣赏课件3、4:安西图片)

用你学过的词语概括安西给你的印象?(荒芜人烟、寸草不生……)

3.师:打开书,结合课后注释和插图,反复的读一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二、情读古诗,想象画面,走入诗境

(一)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

1、师:读完了吗?我们来看这三个字“朝”、“舍”“更”(板书)它们在诗中怎么念?(课件出示5、)指名认读。师指导学生读好这三个字的发音,并提醒学生注意它们是多音字。(课件出示5)

2、师:好,把这三个字放回诗中多读几遍。指名朗读古诗。(课件出示6)

王维和他的好朋友元二都在长安居住,有一天,元二接受皇帝的使命去安西,唐人相送啊,送到渭城就不能再往西送了,因为渭城以西的路太难走了。于是,这两个朋友他们在附近的小旅馆住下。过了一夜,小声朗读这两句诗,边读边想:你仿佛又看到了什么景色?(课件出示7)(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3.指名回答。估计:小雨,柳树,客舍,酒宴。(板书:朝雨、客舍、柳色)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理解:浥:湿润

(2)客舍:这里指为客人设宴送别的地方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4.师:嗯,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家描绘的晨景。(课件出示8、9)这样的渭城美吗?

师:这里的柳色——很新

师:渭城这里的空气——很新鲜。

师:渭城这里的旅舍——很干净,很舒适,还很清静。

师:渭城这里的朋友——是知音,是故人

你喜欢吗?把你的喜爱带进去读读这两句。(学生读诗)

结合课后注释和美丽的画面,你能把前两句的意思讲讲吗?和同桌互相说一说。再指名说。从诗句中我们也知道送别的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课件出示10:标划时间、地点、环境气氛)

(二)了解西去的背景,明白西去路途的遥远及艰辛。

师过渡:清晨,一场如酥小雨,湿润了路上的尘埃。渭城旅店旁的棵棵绿柳,被雨水冲洗的更加苍翠欲滴。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从课题和前两句古诗中,我们知道元二从渭城出发要去安西。结合文字,我们来看地图,(课件出示11)(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县附近,是唐朝在西域设立的最高军政机构。渭城:秦朝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古代跟玉门关同是出塞必经的关口。)

2、介绍阳关:(出示课件12:阳关图片)这首诗中因为出现了“阳关”这个地名,这个地方从秦朝开始,一直是外来民族侵略我们汉族的必经之地。所以到了汉朝,汉朝的皇帝就在这建起了一道城关,叫阳关。

3、(课件出示13:)这是从渭城到安西。它的实际距离大概有3000多里。有位诗人曾经这样描述这条路:“十日过沙碛,终朝风不休。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唐·岑参)

4、在古代是没有火车、汽车的。只有靠骑马走到安西,也要半年多,3000多里,元二这一路上,会遇到哪些困难?(生自由想象说)

(课件出示16)(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古人)

5、学生自读古诗的最后两句,再指名读。

(三)师生互动谈话,进行多元感悟

1.师:元二即将远行,诗人举杯敬酒,此时此刻,有没有什么话要对他说一说呀?

生:元二,路上要小心,注意好安全。师:好朋友,多么关心啊!

生:元二,多带些水去,不要渴着了。路上要小心一点。师:想得多么细呀!

生:元二,祝你一路平安!这一去就是一年,我会想着你的。

来,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诗人和元二之间的临别话语。(播放课件16音乐:阳关三叠)

同桌先说,再师生互说。

2.师:可我怎么感觉到这不是一杯酒,这里面分明还有点别的滋味!你品出来了吗?(这是一杯离别的酒,因为喝完这最后一杯,王维和元二从此分别。)

师:一杯够吗?不够,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伤感的酒,好友分隔两地,岂能不令人伤怀?

师:一杯能表达伤感之情吗?不够,再来一杯。

生:这是一杯无奈的酒,谁愿意与好朋友分离呢?无奈这是朝廷下达的命令,难以违抗。

师:真无奈,再敬一杯。

生:这是一杯祝福的酒,诗人王维祝福元二一路平安,在安西生活如意。

那就让我们:“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读)

师:诗人劝了一杯又一杯,“更”是什么意思?(再)从“更”这个字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深情厚谊,依依惜别、舍不得……。)

4、指导朗读:

a: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b: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4.师:窗外,柳枝上那挂着的雨滴正悄然滑落,你觉得这还是雨吗?这哪是雨啊!那分明就是点点友人的泪啊!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俗,看到柳树就想到分别。此时,他们还有心看窗外的美景吗?让我们带着这份难过,这份不舍,这份依恋,这份痛心,一起读这两句。(生齐读)

5.一个“劝”字,一个“更”字,一个“尽”字生动地描绘出朋友之间那种难舍难分的友情。(板书:劝、更、尽)

6、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

三、音乐渲染,品味诗境,情读古诗。

1、师: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让我们边听边感受,在音乐声中把友人送别的情景读出来。(自读古诗)(课件出示17)

2、学生展示读古诗。

四、课外拓展

离别是诗,离别是歌,离别总是情。一样的送别,不一样的情怀。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收集的离别诗,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

(课件出示18、播放音乐“送别”)

附送别古诗: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王维《山中送别》

板书设计:20、古诗两首

送元二使安西

景:朝雨客舍柳色

酒诉真情送故人

情:劝更尽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五

教学内容:

人教版语文第七册20《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标:

1、认识和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3、激发对祖国诗歌的热爱,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情厚谊。

设计特色:

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读诗、唱诗,让学生在形式多样、充满情趣的反复诵读中,既读懂诗句意思,又充分感受到诗的意境,获得审美的愉悦,从中感受并热爱中国传统文化。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流程:

一、揭题导入、知诗人,解题,了解时代背景

1、导入: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座宝库。一首好诗,就蕴含着一种心情,一个故事,甚至是一段历史,让人回味无穷。这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

2、知诗人。关于诗人王维你知道多少呢?交流。

3、解题。请同学读读诗题,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解“使”?

4、简介时代背景。

知道元二为什么要去安西吗?王维知道老朋友要去那,特地从大老远长安赶来送他。多么深厚的友谊啊!我们一起再读读诗题。

那么王维又是怎么送别朋友的呢?

二、初读,读准音,读出节奏

1、请大家,自由朗读《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要求仔仔细细地读上两遍,注意诗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们读正确。

2、指名读,读准生字、多音字。

3、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注意读好诗歌的节奏,指名读,再指名读。

4、全班读一读。听配乐朗读。

5、那我们学着他的样子,再读读。

6、小结。

三、想象画面,领会诗意,体味别意

过渡:刚才我们从题目中已经知道,王维送元二出使安西。那么王维又是在哪儿送?什么时候送呢?请大家再默读这首诗,并读读课后注释,边读边思考。

(一)学习前两句,领会诗意

1、交流。读懂诗意,体会美景。

在哪儿送呢?能不能说得更具体一些?什么时候送呢?

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知道的?指名读、再指名读。

我们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那么读这两句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景物呢?

(1)雨:什么时候的雨?这雨大吗?为什么说是小雨?

(2)客舍

(3)柳树:什么样的柳树?

那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谁能连起来说一说。

2、指导朗读

这样的渭城美吗?你喜欢吗?指名读、再指名读。再指名读。男女赛读。

(二)品读后两句,体味别意《送元二使安西》

过渡:多么美的渭城啊!可是就是在这样的一个清晨,就是在这个如诗、如画的美景之间,诗人却要和他的朋友元二分别了。他又是怎么送别友人的呢?我们读读后两句。指名读、再指名读。齐读。

1、体会路途的艰辛

他们只喝了一杯吗?你从哪里看出来?干嘛要一杯接一杯地喝?以后还有机会一起喝酒吗?

那么安西又在哪呢?介绍渭城、阳关、安西的位置以及地理关系。

2、创设情境,读出诗情

(1)指导读(引读)指名读、再指名读

(2)如果你是王维,你还会说什么呢?

(3)如果你是元二,你又会说些什么呢?

3、总结升华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四、会读,有感情

1、读全诗

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2、唱诗

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第一遍请同学们仔细地听,一边听一边感受。第二遍,如果你能行,你可以轻轻地跟唱。如果还暂时不行,就边听边学,千万别着急。第三遍,会的,你可以大声跟唱。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的

1.认识2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舍、君)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友谊。

4.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时局的意思。

2.想象诗歌中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学生收集送别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赠汪伦》这首诗吗?谁来背一背?(生背诵《赠汪伦》)

2.师:谁来说说这首诗的作者李白为什么写这首诗。(因为李白要回家乡去了,汪伦很舍不得他,亲自来送他,李白很感激汪伦)

3.师:从古到今,人们在离别的时候总是特别的难过。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唐朝去,再次见证一段深厚的友谊吧。

4.师板书课题。(20送元二使安西)

二、学习古诗

(一)复习学习古诗的方法:

师:谁还记得学习古诗的三大步骤?

1.解诗题,知作者。

2.抓字眼,明诗意。

3.多诵读,悟诗情。

师:你们的记性都很好。现在,让我们根据学习古诗的这三大步骤,来学习这首古诗。

(二)自主合作学习古诗

1.解诗题,知作者。

(1)师:通过预习,谁来说说这首诗的题目应该怎么解释?

送元二使安西

送:送别元二:王维的好朋友使:出使安西:安西都护府

(2)强调题目读法送元二/使安西

(3)齐读课题。

(4)师:王维的好朋友是元二,在《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李白送别的故人是谁啊?(孟浩然)

(5)师:同学们的记性真好,现在谁再来介绍一下作者王维的生平呢?

2.抓字眼,明诗意。

(1)师:知道了诗题和作者,现在就请同学们根据学古诗的'第二个步骤,四人小组合作学习这首古诗,可以用铅笔在旁边做批注,写下你们的解释或感受。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3)汇报。

渭城朝雨浥轻尘,

渭城(字眼,点明地点):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朝(字眼,点明时间):早上(同朝辞白帝彩云间)

浥:湿润(注意字型)

轻尘:尘埃(注意尘字的小没有勾)

解释:渭城早上的雨湿润了道路上的尘埃。

客舍青青柳色新。

客舍:旅店。

新:焕然一新。

解释:旅店外的绿柳被雨水冲洗得焕然一新。

师小节:这一句诗都是描写作者当时所看到的景物。

劝君更尽一杯酒,

劝:请。

君:对人的尊称,表示你的意思。

更尽:再饮完。

解释:请你再喝完一杯酒。

师:从这句诗中,你看见了什么?感受到什么?(王维和元二喝了好几杯酒却还没离开,看出他们依依不舍)

西出阳关无故人。

西:向西行走。

故人:老朋友。

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解释:等你西行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一个交情深厚的老朋友了。

师小结:从这一句诗你体会到什么?(诗人与好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

3.多诵读,悟诗情

(1)复习诵读方法。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古诗,了解了古诗的大意,接下来请同学自己带上感情,把这首古诗美美地读一读,能背诵的同学就背下来。

师:学完古诗,应该做什么呢?(多诵读,悟诗情)谁还记得诵读古诗的方法有几种?(小组读、轮诵、叠诵、表演读、唱诵)

(2)现在,就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古诗,朗读的时候不要影响其他小组。

(3)汇报:哪个小组愿意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古诗?

(4)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读一读这首诗,可以带上自己的动作。

三、练习

比比谁的反应快

1.___________________,客舍青青柳色新。

2.使:________。

3.浥这个字读________。

4.柳树的颜色是________。

5.古诗前两句是写景还是写送别的?

6.这首古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同学们反应都很快,有兴趣的下课后自己出几道题目考考自己的好朋友。

四、课外拓展

你们还记得以前学过的送别诗吗?(生自己说说以前学过的或读过的送别诗)今天我们学习又学了一首送别的诗,这里还有几句送别的诗句,让我们一起读一读。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

五、总结

一首简短的古诗,往往包含着诗人的不同感情,希望同学们课后能自己找几首古诗来反复诵读,感受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生字书写本。

3.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七

教材分析:

《送元二使安西》是盛唐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王维所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王维的好友元二将远赴西北边疆,诗人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为朋友送行,其深厚的情谊,不言可知。这首诗既不刻画酒筵场面,也不直抒离别情绪,而是别具匠心地借别筵将尽、分手在即时的劝酒,表达出对友人的留恋、关切和祝福。

设计理念:

借助古诗文这一教学平台,通过“读、想、议”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从而突现生的主体作用,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提升学生的整体素养。

教学目标:

1、学习古诗,懂得诗意,熟悉其他送别诗。

2、体味“景语皆情语”。

3、有感情的诵读这首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教学重难点:

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体会古诗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喜欢流行歌曲吗?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古代时候的流行歌曲(放音乐:《渭城曲》)

2、听懂了吗?这是唐朝时期非常流行的音乐,这首歌唱了什么呢,今天我把歌词带来了,你们看,其实也是今天咱们要学习的一首古诗。你们先读一读。

二、分析题目

1、同学们,学习古诗,诗的题目很重要,它是古诗的重要组成部分,现在我请一位同学读读题目。(生读)

2、到底哪种读法才是正确的呢?(生再读)

3、你为什么在元二后面停顿呢?“使”是什么意思?你怎么知道的?

师:借助课后注释理解,你真会学习!元二姓元,名不叫二,因为在家中排行老二,因此,被称为“元二”。“使”是出使的意思,唐朝国力强盛,朝廷常常派一些有识之士到安西去,元二就是其中的一位。现在,我们再来读读课题。

三、学习古诗

1、课题读得真好,后面四句谁来读?

2、请找出诗中的两个多音字。

3、这首诗,表示地名的词很多,包括课题,你们边读边找,圈出来。

5、人们常说,王维的诗,诗中有画,我们来看看这两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情景?

置身于这样的景色中,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读吧,你有什么感受,带着你的感受读。

读诗是最有韵律的,要稍微读的慢一些。

此时此刻,王维心中又有怎样的感受?

这两行诗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借景抒情,我们再来读读这两句,感受他的内心世界。

9、看到此情此景,如果你就是王维,你会说些什么?(课件填空)

(1)是啊!朋友之间有多少知心话要说呀!又有多少说不完的话呀!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师引读————劝君更尽一杯酒——生齐:西出阳关无故人。

(3)多少回忆,多少离愁,多少牵挂,都化作了这一杯浓浓的酒。——师引读齐读后两句

就这么说呀,喝呀,喝呀,说呀,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了,这哪还是一杯酒啊,这分明就是——(板书:情)你们感受到了吗?这是一种什么之情?(板书: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10、向这样的诗歌还有很多(课件出示),你感受到了什么?

11、是啊,他们是多么舍不得分开啊!看,喝完酒后,王维牵着马儿,是送了一程又一程。(出示课文插图)

(1)可送君千里,终须一别。此刻,元二就要起程了,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2)今日一别,不知何时才能相见啊?还有谁愿意朗读这首诗,再送他一程呢?(指名读)

根据史料记载:王维在元二离开的几年后就去世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再来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齐读全诗)

12、就是因为有了这个情,千百年来这些文字才被代代传颂,因为有了情,这首诗不久就被配上音乐,成为当时唐代最流行的,也是现在经久不衰的音乐之一——————《阳关三叠》。接下来,我们就来欣赏其中的一段。

四、课外拓展

(1)老师整理了一部分离别诗送给同学们,喜欢的话读一读,比一比,感受古人淳朴的情怀,体验深情厚谊带给我们的感动和温暖。有兴趣的话,你还可以再搜集一些。

(2)拿起笔,把这首诗写下来,把它永远留在我们的脑海里。

送元二使安西教案设计篇八

1、会写2个生字,明白“使”、“浥”、“更尽”几个词语的意思,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体会友人间依依惜别之情。

3、了解其他送别诗,培养热爱祖国诗歌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含中国政区图、《阳关三叠》的课件。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去认识一位唐朝著名的诗人王维。(出示王维生平)从这段文字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王维?为什么他的这首诗流传如此之广,被世人传唱呢?让我们穿过时间的隧道,来到1300年前的唐朝,去亲临那一个动人的场景吧!

二、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请大家放声朗读整首诗,注意把生字读准,注意诗歌的节奏与停顿。指名读。

2、指名读题。从这个题目中你知道了什么?

理解“使”(出使);

解读“安西”(唐朝的安西都护府,在现在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库车县。)

3、找一找这首诗里还有哪些地方名?解读“渭城”:陕西省咸阳市东北,“阳关”:汉朝设置的边关名,在甘肃省敦煌县西南,在古代是出塞必经的关口。(课件出示地图明确地点)那你知道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吗?没有便利的交通,相隔这么遥远的路程,要再相聚谈何容易!因此,当元二将要远赴安西,王维特意从长安赶到渭城来送行。

三、领会诗意

(1)雨:什么时候的雨?怎样的雨?(朝:早晨;浥:沾湿)板书:雨

(2)客舍(旅店)。板书:客舍

2、这些景物你是从诗的哪几句看到的?(一、二两句)我们来读一读诗中的这幅画:“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你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吗?(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空气变得洁净清凉;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一片生机盎然。)如此的美景,王维有心去欣赏吗?这细雨似乎也在暗中酝酿着离别的气氛呢。你能读出这种感觉吗?(读诗句。)

3、王维和元二是什么关系?从诗歌哪个词中可以看出?(板书:故人)

4、诗中哪几句能让你感受到元二和王维确实是好朋友?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里读出他们是好朋友。)(板书:酒)那么,“劝君更尽一杯酒”,这杯酒只是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吗?你觉得这是一杯怎样的酒?(离别的酒,友谊的酒,祝福的酒,连心的酒……)

引读“这是一杯( )的酒”——生接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5、“劝君更尽一杯酒”,两个好朋友是否只喝了一杯酒吗?(不是)你从哪一个词知道的?(更)是啊,一杯喝完再来一杯。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安西有多远?从渭城经阳关到安西,有多远?(课件显示地图。)(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若是元二用当时最好的交通工具马车,也要半年多的时间才能到达,从杨柳依依的春天就要走到西风萧瑟的秋天了。)那么遥远的路程,那么漫长的时间,一路上又会发生什么呢?作为好朋友的王维其实心里是深有感触的。公元737年,唐玄宗曾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大漠边关,黄沙漫漫,烽火狼烟,长河落日,这一切都让他刻骨铭心。他深深地知道,出塞意味着一路上的风餐露宿,一路上的孤苦苍凉,而出关以后,语言不通,更觉一种无法排遣的落寞。况且,什么时候能回来,也是一个未知数,前途一片渺茫。而如今,他的老朋友也要经历这一番别样的生活,在这离别之际,王维有多少话要跟老朋友说啊!此时此刻,他可能会说些什么呢?元二又会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来写一写吧!

6、老朋友啊,你将远赴荒凉的安西,举目无亲,孤身漂泊,前方的路也许会有坎坎坷坷,但你一定要珍重啊!让我再为你斟上一杯酒吧!(生读诗句)

7、五里一短亭,十里一长亭,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尽的离别情,千言万语就

化作这句话吧:(生读诗句)

8、师:根据史料记载:诗人在送走友人后不满六年(于761年)便真的与世长辞了!此次的告别竟成了永别。让我们一起朗诵这首古诗,铭记这一段以酒相送的千古佳话吧!请大家站起来。

四、课外拓展

师:人生自古伤离别,相见时难别亦难。在浩如烟海的古诗词中,关于送别这一主题,也留下了很多名篇佳句。让我们来读一读,感受一番那种离别的情怀吧!师:岁月穿梭了1300年,王维的这首送别诗仍然以无穷的魅力影响着我们,让我们来电视剧《大敦煌》中的一段词:秦时明月云天上,汉家宫阙在何方?阳关三叠,叠不走万千惆怅。大漠孤烟,见证了百代沧桑。春花谢看秋霜,驼影飘渺映夕阳。悲欢聚散一杯酒,各自东西为情殇。这就是诗歌的魅力吧!这就是古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的财富,同学们,让我们去热爱它,诵读它!

课后反思:

1、创设了多个与古诗对话的角度,每一个角度都是比较新颖的、独特的。阅读的对话,基础在教师与文本的对话。倘若教师与文本的对话能够“见人所之未见,发人之所未发”,无疑课的成功有了一半的根基。

2、以情感为主线构筑对话的流程,给课堂注入了浓浓的人文色彩。语文课中“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融合,感情是一个不错的平台。知识是浸润着感情的知识,过程是流淌着感情的过程,能力因了感情才有动力,方法因了感情才有灵性。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