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 初三数学教案(模板8篇)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 初三数学教案(模板8篇)

ID:4627199

时间:2023-10-14 02:20:57

上传者:雅蕊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 初三数学教案(模板8篇)

初中教案应包括教材内容的概述、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步骤的设计等要素。轻松愉快的教学教案范文,通过趣味性的教学活动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篇一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圆与圆的位置的种类;

(2)利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求两圆的连心线长;

(3)会用连心线长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

2、过程与方法

设两圆的连心线长为,则判别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的依据有以下几点:

(1)当时,圆与圆相离;

(2)当时,圆与圆外切;

(3)当时,圆与圆相交;

(4)当时,圆与圆内切;

(5)当时,圆与圆内含;

3、情态与价值观

让学生通过观察图形,理解并掌握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培养学生数形结合的思想。

重点与难点:用坐标法判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

问题设计意图师生活动

1、初中学过的平面几何中,圆与圆的位置关系有几类?结合学生已有知识以验,启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举例,并对学生活动进行评价;学生回顾知识点时,可互相交流。

2、判断两圆的位置关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明确两圆的位置关系,并发现判断和解决两圆的位置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注意个别辅导,解答学生疑难,并引导学生自己总结解题的方法。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篇二

教案在今天推行素质教育、实施新课程改革中重要性日益突出,在教师的教学活动中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下面是一篇人教版初三第二学期数学教案,欢迎各位老师和学生参考!

知识目标

1.理解二次函数的概念;掌握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以及抛物线的平移规律;

3.会用待定系数法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4.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了解二次函数的增减性,会求二次函数的图象与x轴的交点坐标和函数的最大值、最小值,了解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和不等式之间的联系。

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应用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直观多媒体演示和学生动手作图、分析,培养数形结合、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体验成功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概念、图像和性质;二次函数解析式的确定。

教学难点会利用二次函数的图象及性质解决有关几何问题。

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启发引导、观察、探索

学法引导:自主探索,化归迁移

课型:复习课

教具准备:多媒体

这篇就为大家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篇三

一、自学指导.(10分钟)

观察:让学生看转动的钟表和风车等.

(1)上面情景中的转动现象,有什么共同的特征?(指针、风车叶片分别绕中间点旋转)

(2)钟表的指针、秋千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变化呢?(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发生变化)

问题:

(1)从3时到5时,时针转动了多少度?(60°)

(2)风车每片叶轮转到与下一片原来的位置重合时,风车旋转了多少度?(60°)

(3)以上现象有什么共同特点?(物体绕固定点旋转)

思考:在数学中如何定义旋转?

归纳:

把一个图形绕着某一点o转动一个角度的图形变换叫做旋转,点o叫做旋转中心,转动的角叫做旋转角.

如果图形上的点p经过旋转变为点p′,那么这两个点叫做这个旋转的对应点.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篇四

教学目标:

l 知识技能

1.了解中心对称、对称中心、关于中心的对称点等概念及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

2.能根据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出一个图形关于某点的中心对称的对称图形。

l 数学思考与问题解决

经历中心对称的探索过程,通过观察、操作、发现、探究中心对称的有关概念和对称性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l 情感态度

通过中心对称的学习,感受对称、匀称、均衡的美感,体验图形变化的规律,感受图形变换和图形的美丽,感受生活中的数学,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

理解中心对称的定义,掌握中心对称的性质,并利用中心对称的性质作图.

教学难点:

中心对称的性质及利用性质作图

教学方法:

观察法、探究法、多媒体演示法,作图法。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篇五

探索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出示投影1)计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的理由1.xyx,(8mn)(2mn),(abc)(3ab).师生共同分析:此题是做除法运算,可以从两方面思考:根据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将除法问题转化为乘法问题去解决,即()x=xy,由单项式乘以单项式法则可得(xy)x=xy,因此,xyx=xy.另外,根据同底数幂的除法法则,由约分也可得=xy.学生动笔:写出(2)(3)题的结果.教师板书:xyx=xy,(8mn)(2mn)=4n,(abc)(3ab)=abc师:以上运算是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你能说说如何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学生活动: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从系数、同底数幂、只在被除式含有的字母三方面思考,讨论充分后,由一名同学叙述,其余同学补充纠正.出示单项式除法法则(投影显示)单项式相除,把系数、同底数幂分别相除后,作为商的因式;对于只在被除式里含有的字母,则连同它的指数作为商的一个因式.

p401学生活动:让四名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余同学在练习本上计算,同伴可交流,互相订正.教师巡回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更正.待四名板演同学完成后,师生共同订正.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在运用法则计算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系数相除与同底数幂相除的区别;

2.符号问题;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篇六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2、理解平均数在统计学上的意义,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点难点: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求平均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理解平均数

2、老师(出示两个笔筒分别装了27枝送给23个女同学,23枝送给23男同学,学生动手分:让女同学和男同学分的一样多。

3、引入“平均数”象哥哥和妹妹分得一样多的5颗就是哥哥和妹妹分到的糖果的平均数。25枝就是男同学和女同学分的笔的平均数。

4、学生讨论:你们喜欢刚才谁的方法?

二、学习计算平均数

1、出示情景图:说说老师和同学们在干什么?

2、出示统计图:引导学生收集信息。

3、引导学生运用“移多补少”的方法求平均每人收集了多少个:利用这个统计图,你们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后交流方法。

5、小组讨论解决的方法并派代表交流,并说说13个就是平均数,那是不是说他们每个人都是收集13个呢?理解平均数是个虚的数。

6、小结求平均数的方法。

三、巩固训练

2、根据统计表算一算,三年段平均每班踢几下?

班级三(1)三(2)三(3)三(4)

踢的次数632654668646

四、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一1、2、3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篇七

重点、难点根据公式的特征及问题的特征选择适当的公式计算.

1.边长为(a+b)的正方形面积是多少?

2.边长分别为a、b拍的两个正方形面积和是多少?

3.你能比较(1)(2)的结果吗?说明你的理由.师生共同讨论:学生回答(1)(a+b)(2)a+b(3)因为(a+b)=a+2ab+b,所以(a+b)-(a+b)=a+2ab+b-a-b=2ab,即(1)中的正方形面积比(2)中的正方形面积大.

例1.利用完全平方式计算1.102。

计算:

1.(a+b+c)

2.(a+b)师生共同分析:对于1要把多项式完全平方转化为二项式的完全平方,要使用加法结合律,为使用完全平方公式创造条件.如(a+b+c)=[a+(b+c)]对于(2)可化为(a+b)=(a+b)(a+b).学生动笔:在练习本上解答,并与同伴交流你的做法.学生叙述。

p381

本节课进一步学习了完全平方公式,在应用此公式运算时注意以下几点.1.使用完全平方公式首先要熟记公式和公式的特征,不能出现(ab)=ab的错误,或(ab)=aab+b(漏掉2倍)等错误.2.要能根据公式的特征及题目的特征灵活选择适当的公式计算.3.用加法结合律,可为使用公式创造了条件.利用了这种方法,可以把多项式的完全平方转化为二项式的完全平方.

课本习题1.14p381、2、3.

1.9整式的除法第一课时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教学目标1.经历探索单项式除法的法则过程,了解单项式除法的意义.

2.理解单项式除法法则,会进行单项式除以单项式运算.重点、难点重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的运算.难点:单项式除以单项式法则的理解.

初三的数学教案全册篇八

1.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

重点:的概念和它的一般形式。

难点:对的一般形式的正确理解及其各项系数的确定。

建议: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本小节首先通过实例引出的概念,介绍了的一般形式以及中各项的名称。

2)重点、难点分析

理解的定义:

是的重要组成部分。方程,只有当时,才叫做。如果且,它就是了。解题时遇到字母系数的方程可能出现以下情况:

(1)的条件是确定的,如方程(),把它化成一般形式为,由于,所以,符合的定义。

(2)条件是用“关于的”这样的语句表述的,那么它就隐含了二次项系数不为零的条件。如“关于的”,这时题中隐含了的条件,这在解题中是不能忽略的。

(3)方程中含有字母系数的项,且出现“关于的方程”这样的语句,就要对方程中的字母系数进行讨论。如:“关于的方程”,这就有两种可能,当时,它是一元一次方程;当时,它是,解题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

目的

1.了解整式方程和的概念;

2.知道的一般形式,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3.通过本节课引入的,初步培养学生的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过来作用于实践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难点和难点:

重点:

1.的有关概念

2.会把化成一般形式

难点:的含义。

第12页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