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优质8篇)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优质8篇)

ID:4631919

时间:2023-10-14 04:08:07

上传者:紫衣梦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优质8篇)

诚信是一种责任,它是个体行为和社会文明的基石。怎样建立诚信品牌?我们需要注重产品质量,讲究售后服务,赢得消费者的信任。下面是一些关于诚信的优秀范文,给大家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篇一

电视综艺节目作为电视节目的主力军之一,在国内电视荧屏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开始进入了起步阶段,经过长期的发展,电视综艺节目也走入了类型化的趋势。可以说,类型化是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必经之路。中国的电视综艺节目也必须在类型化的路途中寻找切入点和突破口。类型化是需要辩证对待的问题,类型化既是电视节目发展历程必须经历的阶段.也可能引发种种负面影响和弊端。

节目形态版权引进、节目形态的多元融合、大众生活形式移植。对于电视综艺节目而言.节目形态版权引进以及节目形态的多元融合是重要的创新手段。湖南卫视的《名声大振》、《舞动奇迹》都是引进英国的电视节目类型。随着电视市场全球化的趋势,这种电视类型在不同国家相互引进的方法仍然会继续盛行。而电视综艺节目同新闻资讯类栏目,明星谈话类栏目,真人秀类节目的多元融合,也将随着电视节目宽容度的增加而逐渐流行起来,央视的《咏乐汇》就是综艺节目和谈话类栏目很好的结合体,不但延续了谈话类节目丰富的信息量,还加入了歌唱、话剧、小品等传统曲艺形式,让人耳目一新。

(二l讲究格调。要娱乐不要“愚乐”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篇二

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节目从大项上分可归为三类:新闻、文艺、广告(专题可附属于新闻、文艺、广告,不单独划分),而栏目是指将主题相似、形式相关、时间相对精炼的内容划入同一板块,再串联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以系列的形式播出。“栏目化”的电视节目,因其时间固定形成周期,既整合了台里的资源又能够吸引受众收看,使电视媒体的影响发挥到极致。现在“看电视”不但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习惯,而且已成为老百姓娱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促使电视台节目制作有了“时段”意识,从根本上体现了电视工作者“以人为本”的行业理念:力争在最佳的播出时间,服务最广大的收视观众。就电视文艺而言,“栏目化”是将荧屏上呈现的文学艺术进行“电视化”的重要手段。“栏目化”对电视文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意义毋庸置疑。“栏目化”是电视台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电视文艺有了相对广泛的包容性和相对的时间长度后,类似电视杂志的相对固定的模式使电视台的制作有了标准。要求电视文艺编导在创作开始时,就必须考虑栏目的整体风格和形式,考虑节目内容和互动环节。因为,栏目的定位会给具体节目本身增加许多限制。电视文艺“栏目化”的目的是要吸引广大观众,所以只能而且必须在“老少皆宜”和“雅俗共赏”上下功夫。“栏目化”使电视文艺走向一种新的发展层面,同时也提出了问题:既要将节目内容、形式、风格相对固定,还需要满足广大观众收看到形式多样、内容独特的节目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创意、制作节目时分工更加明确,布局更加合理。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观众的选择性日益广泛,台与台、频道与频道间收视率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电视节目“栏目化”的发展必然向栏目的“专业化”方向转变。

我们知道电视节目的“专业化”现象,是媒体高度兴盛、发展的结果。是竞争的大势所趋。“专业化”自然成为电视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出路。“专业化”突出表现在各种媒体的内容与形式都在考量自身拥有的优势及不足,尽量扬长避短,以求发挥媒体本身的最大效应。而电视台的新闻与文艺从内容到形式本身就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单就文艺频道而言,综艺晚会、日常性栏目、文艺专题之间也是各有所长。电视文艺的“专业化”体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栏目不再强调“大杂烩”式的'综合性,而是从内容的专业性、单一性考虑,强调特色和个性的展示。力求每期栏目都是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对广大电视观众而言,栏目的“专业化”本身意味着电视媒体追求高水平的服务意识:一方面因观众需求尽可能提供相关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努力营造和达到娱乐的效果,为受众提供美好的声画感受。

为了这个目标,电视文艺编导就需要设计运用诸如现场访谈、观众参与、传播专业知识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节目元素,更深入的为各种层面的电视观众着想。如郑州台推出的大型戏曲专业化栏目《周末大戏院》(每星期六晚20:00首播),为广大戏迷观众奉上120分钟的戏曲文化盛宴。这是一个邀请戏曲名家做专场演出的电视文艺栏目。内容以我省戏曲名家、名角折子戏和经典唱段为主,名家、名角在栏目中全面展示唱念做表功夫,穿插特邀嘉宾助兴演唱,配以专家点评,名家访谈、戏迷互动等精彩环节,凸现出郑州台用电视思维设计文艺栏目,用专业化结构栏目的创意理念,让传统戏曲的光辉闪耀荧屏。

文艺栏目的“专业化”有着独特鲜明的主题和定位。

以往那种包容量过大、各方面兼顾的栏目逐渐黯淡退去,新兴的专业化栏目强调挖掘同一主题的深度,以特定的内容、形式、风格吸引不同层面而又相对稳定的收视观众群。可以说文艺栏目的“专业化”体现了当代电视栏目的发展趋势。电视文艺“栏目化”“专业化”的根本动因在于“大众化”和“市场化”。这不仅仅体现在行业观念上,更表现在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上。随着科技的发展,观念的扩展,电视节目的品种样式将层出不穷。专门针对各种层面受众的节目会日益丰富起来,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游戏环节的发展。这种互动形式的强调,对于活跃现场气氛、放松心情、增加栏目对观众的吸引力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说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电视文艺栏目也会附上商品的标签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有时甚至把收视率视为决定栏目成败、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专业化”栏目的节目内容必须通过“参与”“互动”来吸引观众,以求增加栏目本身的关注度。郑州台专业化的文艺栏目《周末大戏院》从起就注重将“在节目中增加观众参与的互动环节”的新思路越来越多地落实到栏目专场和栏目晚会中。这种戏曲专业栏目综艺娱乐化的新形式、新看点得到广大戏迷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可以说加强(栏目)节目内容中观众、演员、主持人三方面的互动,已成为《周末大戏院》的鲜明特色。在每期节目的内容表现上,强调创作与成品相结合,戏曲与舞蹈相结合;名家与戏迷结合,剧种与行当结合。每期节目表现形式尽可能丰富多彩,有变化、有兴奋点;在互动环节的设置上尽可能采用综艺晚会的方式,要逗起来、乐起来。从某种角度讲,形式即是优势。无论哪个(频道)栏目,专业性、针对性将成为其生存发展的最基本单元。同时,这还意味着电视节目“大众化”的服务,实际上进入了“分众”时代。所谓“分众”时代是指不同功能和内容的电视节目(专业化栏目)服务于不同个性的“大众群”。电视媒体不再向“大量的各不相干的人群传递‘大量的、相同的、公共的信息’,而是侧重于向特定的人群传递特定的信息”。

栏目“专业化”对电视文艺编导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专业化戏曲栏目具体到每期节目的挑选、修改、调整、包装,其结果如何、效果好坏,无不是由电视文艺编导知识积累的程度,欣赏情趣的高低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与否来决定的。当然每期节目不能仅仅根据编导自己的需求、好恶来做,栏目的具体内容要对应广大戏迷观众的需求,要适应他们的审美品位。因为进入专业化时代后,电视文艺节目的受众细分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看到,未来电视文艺的发展必然会是多层次、多品种、多风格并存的。在市场化影响下,从争取高收视率的角度来说,电视文艺必须将喜看电视、常看电视的人群作为自己专业化栏目的收视对象。要研究他们的收视心理、收视兴趣。观众永远是求新求奇的,他们的眼光“非常专业”,会从表面到深层,从简单到复杂来看待播出的电视文艺节目。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开拓新的节目形态和表现形式。当然,电视文艺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突出时尚性,善于捕捉专业化栏目表现的艺术形式所发生的一些新变化、新动向:如新作品、新演员、新载体、新流派等等。说到底,电视文艺“栏目化”“专业化”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必须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对栏目内容所涉及的专业艺术门类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从而奠定最基本的艺术感悟、鉴赏、创作、评价能力。笔者从事电视文艺导演工作二十余年,深切感受到:艺术本身的内容和样式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还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电视文艺的“栏目化”、“专业化”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要有不断进取创新,观念不断更新的意识和准备。不断研究和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成功经验,加强栏目自身的专业性的内在支撑。电视文艺的“栏目化”“专业化”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节目与人的关系,更加明确目标受众,要加强自身宣传的力度,增强电视文艺的可看性,以期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娱乐文化需求。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方向。愿我们共同努力,一路高歌前行。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篇三

台湾综艺节目以敢玩敢整、尺度限制少著称,受到许多人的喜爱,收视率很高,被越来越多的内地综艺节目仿效。

一、模仿无罪,原创不强

国内综艺节目的开端,是1990年央视《综艺大观》的开播,发展至今,仅有二十年历史。即使是从1983年央视举办第一台春节联欢晚会算起,也不到三十年。而台湾的综艺节目已有近五十年的历史,各种形态的发展较为充分。因此,内地综艺节目对其进行借鉴无疑是一条捷径,但借鉴时却缺少必要的创意。台湾著名综艺节目主持人凌峰谈到内地目前综艺节目的现状时觉得“有抄袭,没创意。抄袭说白了就是偷,这不是做电视综艺的态度”。[1]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台湾综艺节目在内地的“山寨版”。很多内地主持人也难逃模仿台湾主持人的道路。在台湾,“综艺天后”小s以麻辣幽默著称,内地的著名主持人谢娜也常常因其搞笑的语言风格和强烈的表演欲望被人们拿来与小s进行类比。温文尔雅的何炅“何老师”也被人们拿来与“读书人”蔡康永进行比较。

许多电视台还直接引进台湾主持人入驻主打综艺节目,使内地的综艺节目与台湾综艺节目越发相似。如《周末不加班》的阿雅、《天天向上》的欧,他们语言犀利,善于调动现场气氛,具备极强的搞笑功力,且能身兼数职,主持、模仿、唱歌、跳舞等才艺信手拈来,再加上他们对节目制作流程比较熟悉,且在内地观众中拥有一定知名度,“拿来就可以用”的台湾综艺主持人成了内地各大电视台的抢手货。

二、生搬硬套,恐难长远

台湾已进入后综艺时代,表现为综艺界渐露疲态,进入了节目内容循环复制、同质化严重、收视率急剧下跌、观众大喊审美疲劳。综艺主持人阿雅表示,“我对目前台湾电视综艺节目的`现状很不看好。这些年来,台湾除了类似《我猜我猜我猜猜猜》、《康熙来了》这样的老牌娱乐节目,很久没有什么新创意了。做什么节目都是一窝蜂,同质化趋势太严重,我觉得很难在那里有更好的发展,不如转战综艺形式更为多元化的内地。”[2]台湾的主持人、制作人纷纷转战内地市场,业内人士将这种现象归结为台湾“后综艺时代”需要拓展市场。

台湾本土培养出的主持人虽然在风格上自成一格,但节目内容往往流于表面,缺乏深层的文化素养。内地和台湾地区的文化价值体系有一定差别,如果台湾主持人无法理解内地价值观,他们该如何打动内地观众?内地综艺节目如果只注重表面热闹的泡沫文化,一味模仿不求创新,走下坡路是迟早的事。

再说内地综艺节目的鼻祖《正大综艺》。在开播后的前几年,《正大综艺》的收视率一直高居央视二套的首位,原因在于其形式灵活、内容多样,由《动物神趣》、《真真假假》、《中国真奇妙》、《世界真奇妙》、《猜猜看看》等演播室现场节目和《正大剧场》组成,集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参与性为一体,既有文艺性又有故事性,在当时是综合性最强的综艺节目。近年来,《正大综艺》收视率逐年下降。据调查统计,经常收看这一节目的人占40%,偶尔看看的占30%,而过去经常收看,现在不太收看的占27%,[3]《正大综艺》已失去了超过四分之一的观众。《正大综艺》失宠的原因有很多,除了电视频道日益增多,人们有更多样化的娱乐方式之类的外部原因,节目缺乏新意也是最重要原因。

台湾在90年代进入综艺节目发展的黄金时期,更多电视台的开播,使节目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台湾综艺节目不断推陈出新,节目形态日趋成熟多元。由此可见,形式内容的创新使90年代的台湾综艺节目胜过了内地综艺节目。

因此,模仿台湾综艺节目,要学习其创新的精神,如果停留在节目形式的简单复制,随着从节目样式到节目内容的趋同,这些综艺节目不可能吸引人们长久的关注。

三、致力创新,另求发展

过多引入台湾综艺节目的元素,并不能满足内地观众的需要。很多电视台正在为改变这一现状做出努力。从打造自己的金牌主持,到节目编排、舞台美术等方面,内地的综艺节目正在力求形成自己的特色。当然,仅仅变革形式是远远不够的。内地综艺节目应有创新意识,深刻挖掘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勇于尝试新技术,打造符合自身特色,易于被受众接受的有发展前景的综艺节目。以来,江苏卫视已经推出了多档全新的综艺节目。

[1]倪自放.内地综艺模仿台湾路线图:原创太弱拷贝为主.齐鲁晚报,-5-30.

[2]同上。

[3]张凤铸.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86.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篇四

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化必然带来大量的同质化的电视综艺

节目。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所引领的婚配交友类节目已经大量的出现在电视荧屏上,湖南台的《我们约会吧》,安徽卫视的《缘来是你》等等,很多地方台都陆续被这类节目的风潮所吸引。同一类型的综艺节目过剩地出现在观众视野当中,这种模仿和克隆造成了收视拥挤。节目的类型化带来了节目模式毫无顾忌的抄袭。表面上呈现出一种表象的浮华.而从本质上综艺节目离不开娱乐.观众看电视综艺节目的主要原因是希望在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之中寻求精神娱乐和精神慰藉,娱乐是电视综艺节目满足受众需求的重中之重。电视综艺节目既要满足电视观众放松身心,发泄情绪的娱乐功能,也需要传承传统艺术形式,设置积极的舆论话题。这就要求电视综艺节目不能流于娱乐层面,电视从业者必须正视自己文化传播的责任,做有品位、高格调、雅俗共赏的电视综艺节目。高格调和通俗化、有品位和平民化是不相矛盾的,《开心辞典》等益智类的综艺节目曾经引领的收视风潮充分证明了知识性很高,格调清新的节目只要保证质量,同样能博得观众的眼球,尽管益智类综艺节目的高潮告一段落,但这并不意味着观众停止了对高格调节目的需求。

(三》创造品牌。本土化中求发震讲。这种克隆在某种程度上缩短了电视节目的生命力,当大量类型同质的电视节目同时出现时.很大程度的消减了电视节目的新鲜程度和观众的期盼度与兴趣度。由于这些电视节目质量不统一,同类型中劣质的电视节目会激起观众对这类电视节目的冷漠甚至反感。从而伤害其他同类型的电视节目的收视率和竞争力,加快了这种类型电视节目的衰老速度。

(二)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化加尉了媚俗倾向

媚俗化倾向是电视节目病态发展共有的特点.而电视综艺节目类型化的趋势加剧了这种负面效果。当某一类型节目成功的引领收视率的时候,必将带来大量的跟风者,这种类型的综艺节目的密集出现会引起媒体议程设置的偏差。根据美国著名的专栏专家和政治家李普曼“虚拟环境”的理论可知,类型化的电视节目在某一时期集中的出现,会带来虚拟环境。

电视节目品牌化是市场化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收视率,拉动广告、赞助等项目发展的必然要求。否则,电视台将会由于资金实力局限难以发展。甚至难以生存。在很长的时间之内.国外优秀的电视综艺节目都将是国内节目模式的风向标。如何完成引进节目的本土化.如何打造同类型节目中的金字招牌,是国内电视台尤其是地方卫视能否成功突围的关键。《非诚勿扰》在与湖南卫视的同类型节目《我们约会吧》的竞争中胜出,就要归功于江苏台本土化做的非常好,节目反映了迅速发展转型的中国社会所表现出的多种价值观和人生观。反映出住房、养老、就业等中国社会的热点问题,让《非常勿扰》与英国的原型节目区分开来.而不仅仅是一档普通的婚配交友节目。综艺节目品牌化有助于建立稳定的收视群体。延长电视节目的生命周期.解决类型化下节目带给观众的审美疲劳所的失衡以及人们对现实价值取向的失衡。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出于对利润的考虑,必须以收视率作为节目生存力竞争力的首要指标,特定类型的电视综艺节目收视率高,那么就有引发这一类型的电视节目成为某一时期内的紧俏商品。这种收视率至上的情况引发了电视综艺节目的媚俗倾向,感官化、异质化的意识形态被高度集中的宣扬.电视节目的审美品格则被搁置在一边。比如《星光大道》作为与真人秀结合的综艺节目,同《超级女声》一样强调对草根平民偶像的挖掘,选秀类的综艺节目以此为节目的价值核心,全国上下都掀起了选秀的热潮。这类综艺节目的火爆和集中排斥了其他综艺节目的正常发展,对平民偶像的趋之若鹜构成了一种病态的价值取向。

二,改进策略及建议

{一)加强创新,共性中凸显个性

导致的关注度下降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陈林侠.目前综艺节目的文化病症与突围fjl.中国电视,2004(10).

1997.

【4】狳敏.电视节目类型偏好调查叨.中国广播电视学干寸,,

2002(8).

【5】张凤铸,关玲.中国当代广播电视文艺学『m1.北京:北京

广播学院出版社.2003.

节目创新是防止类型化所导致的电视综艺节目同质化的重要手段。电视综艺节目形态的创新从技术手段上讲有三种:

128

万方数据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篇五

电视台制作播出的节目从大项上分可归为三类:新闻、文艺、广告(专题可附属于新闻、文艺、广告,不单独划分),而栏目是指将主题相似、形式相关、时间相对精炼的内容划入同一板块,再串联组合形成一个整体以系列的形式播出。“栏目化”的电视节目,因其时间固定形成周期,既整合了台里的资源又能够吸引受众收看,使电视媒体的影响发挥到极致。现在“看电视”不但成为老百姓日常生活的习惯,而且已成为老百姓娱乐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电视节目的“栏目化”促使电视台节目制作有了“时段”意识,从根本上体现了电视工作者“以人为本”的行业理念:力争在最佳的播出时间,服务最广大的收视观众。就电视文艺而言,“栏目化”是将荧屏上呈现的文学艺术进行“电视化”的重要手段。“栏目化”对电视文艺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意义毋庸置疑。“栏目化”是电视台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电视文艺有了相对广泛的包容性和相对的时间长度后,类似电视杂志的相对固定的模式使电视台的制作有了标准。要求电视文艺编导在创作开始时,就必须考虑栏目的整体风格和形式,考虑节目内容和互动环节。因为,栏目的定位会给具体节目本身增加许多限制。电视文艺“栏目化”的目的是要吸引广大观众,所以只能而且必须在“老少皆宜”和“雅俗共赏”上下功夫。“栏目化”使电视文艺走向一种新的发展层面,同时也提出了问题:既要将节目内容、形式、风格相对固定,还需要满足广大观众收看到形式多样、内容独特的节目的需求。这就要求在创意、制作节目时分工更加明确,布局更加合理。随着电视事业的发展,观众的选择性日益广泛,台与台、频道与频道间收视率的竞争日益激烈,促使电视节目“栏目化”的发展必然向栏目的“专业化”方向转变。

我们知道电视节目的“专业化”现象,是媒体高度兴盛、发展的结果。是竞争的大势所趋。“专业化”自然成为电视可持续发展的最好出路。“专业化”突出表现在各种媒体的内容与形式都在考量自身拥有的优势及不足,尽量扬长避短,以求发挥媒体本身的最大效应。而电视台的新闻与文艺从内容到形式本身就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和特点。单就文艺频道而言,综艺晚会、日常性栏目、文艺专题之间也是各有所长。电视文艺的“专业化”体现在越来越多的新栏目不再强调“大杂烩”式的'综合性,而是从内容的专业性、单一性考虑,强调特色和个性的展示。力求每期栏目都是主题鲜明、内容集中。对广大电视观众而言,栏目的“专业化”本身意味着电视媒体追求高水平的服务意识:一方面因观众需求尽可能提供相关信息内容,另一方面努力营造和达到娱乐的效果,为受众提供美好的声画感受。

为了这个目标,电视文艺编导就需要设计运用诸如现场访谈、观众参与、传播专业知识等信息量大、互动性强的节目元素,更深入的为各种层面的电视观众着想。如郑州台2007年推出的大型戏曲专业化栏目《周末大戏院》(每星期六晚20:00首播),为广大戏迷观众奉上120分钟的戏曲文化盛宴。这是一个邀请戏曲名家做专场演出的电视文艺栏目。内容以我省戏曲名家、名角折子戏和经典唱段为主,名家、名角在栏目中全面展示唱念做表功夫,穿插特邀嘉宾助兴演唱,配以专家点评,名家访谈、戏迷互动等精彩环节,凸现出郑州台用电视思维设计文艺栏目,用专业化结构栏目的创意理念,让传统戏曲的光辉闪耀荧屏。

文艺栏目的“专业化”有着独特鲜明的主题和定位。

以往那种包容量过大、各方面兼顾的栏目逐渐黯淡退去,新兴的专业化栏目强调挖掘同一主题的深度,以特定的内容、形式、风格吸引不同层面而又相对稳定的收视观众群。可以说文艺栏目的“专业化”体现了当代电视栏目的发展趋势。电视文艺“栏目化”“专业化”的根本动因在于“大众化”和“市场化”。这不仅仅体现在行业观念上,更表现在电视节目的内容形式上。随着科技的发展,观念的扩展,电视节目的品种样式将层出不穷。专门针对各种层面受众的节目会日益丰富起来,其中突出的特点就是游戏环节的发展。这种互动形式的强调,对于活跃现场气氛、放松心情、增加栏目对观众的吸引力无疑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说明在市场经济的背景下,电视文艺栏目也会附上商品的标签参与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当中,有时甚至把收视率视为决定栏目成败、节目好坏的唯一标准。所以“专业化”栏目的节目内容必须通过“参与”“互动”来吸引观众,以求增加栏目本身的关注度。郑州台专业化的文艺栏目《周末大戏院》从2009年起就注重将“在节目中增加观众参与的互动环节”的新思路越来越多地落实到栏目专场和栏目晚会中。这种戏曲专业栏目综艺娱乐化的新形式、新看点得到广大戏迷观众的认可和喜爱。可以说加强(栏目)节目内容中观众、演员、主持人三方面的互动,已成为《周末大戏院》的鲜明特色。在每期节目的内容表现上,强调创作与成品相结合,戏曲与舞蹈相结合;名家与戏迷结合,剧种与行当结合。每期节目表现形式尽可能丰富多彩,有变化、有兴奋点;在互动环节的设置上尽可能采用综艺晚会的方式,要逗起来、乐起来。从某种角度讲,形式即是优势。无论哪个(频道)栏目,专业性、针对性将成为其生存发展的最基本单元。同时,这还意味着电视节目“大众化”的服务,实际上进入了“分众”时代。所谓“分众”时代是指不同功能和内容的电视节目(专业化栏目)服务于不同个性的“大众群”。电视媒体不再向“大量的各不相干的人群传递‘大量的、相同的、公共的信息’,而是侧重于向特定的人群传递特定的信息”。

栏目“专业化”对电视文艺编导提出了更高要求,特别是对戏曲艺术的鉴赏能力。专业化戏曲栏目具体到每期节目的挑选、修改、调整、包装,其结果如何、效果好坏,无不是由电视文艺编导知识积累的程度,欣赏情趣的高低和社会经验的丰富与否来决定的。当然每期节目不能仅仅根据编导自己的需求、好恶来做,栏目的具体内容要对应广大戏迷观众的需求,要适应他们的审美品位。因为进入专业化时代后,电视文艺节目的受众细分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我们应该看到,未来电视文艺的发展必然会是多层次、多品种、多风格并存的。在市场化影响下,从争取高收视率的角度来说,电视文艺必须将喜看电视、常看电视的人群作为自己专业化栏目的收视对象。要研究他们的收视心理、收视兴趣。观众永远是求新求奇的,他们的眼光“非常专业”,会从表面到深层,从简单到复杂来看待播出的电视文艺节目。这就促使我们不断开拓新的节目形态和表现形式。当然,电视文艺一定要顺应时代潮流,突出时尚性,善于捕捉专业化栏目表现的艺术形式所发生的一些新变化、新动向:如新作品、新演员、新载体、新流派等等。说到底,电视文艺“栏目化”“专业化”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必须善于学习、善于钻研。对栏目内容所涉及的专业艺术门类进行深入的学习了解,从而奠定最基本的艺术感悟、鉴赏、创作、评价能力。笔者从事电视文艺导演工作二十余年,深切感受到:艺术本身的内容和样式一直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而且还在不断的更新和发展。电视文艺的“栏目化”、“专业化”要求电视文艺工作者要有不断进取创新,观念不断更新的意识和准备。不断研究和借鉴其他艺术形式的成功经验,加强栏目自身的专业性的内在支撑。电视文艺的“栏目化”“专业化”促使我们认真思考节目与人的关系,更加明确目标受众,要加强自身宣传的力度,增强电视文艺的可看性,以期跟上时代的发展,满足广大电视观众日益增长的娱乐文化需求。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方向。愿我们共同努力,一路高歌前行。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篇六

以娱乐化的精神面对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娱乐化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已经得到很多教师的认可,但是,由于部分教师的能力水平有限,往往较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作为教师应该通过积极地学习与进修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对于其他教师的授课经验与技巧也要进行借鉴,并与自身的`教学方法相结合,不断地汲取经验,总结娱乐化教学的技巧,促进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娱乐化教学并非只是单纯性教学理念的引入与实施,教师要注意对娱乐化教学精神的贯彻与领悟,使娱乐化教学观点更加成熟与全面。例如,在教授有关童话故事的教学内容时,老师要注意让学生们在童话故事的选择上占有主动性,使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挑选喜欢的童话故事,然后,再让学生对故事里的形象进行描述或演绎,从而利于学生掌握童话形象的特性。在表演结束后,再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对故事内容进行交流与总结,使学生主动利用故事内容进行练笔,从而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可以给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在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充实自身的知识体系。所以,老师对学生心理特性的正确把握尤为重要,只有在了解学生特性的基础上,针对性地对娱乐化教学的方式进行选择,才能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游戏元素较好地融合在一起,使课堂游戏呈现趣味化与知识化,真正做到寓教于乐,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出娱乐化教学模式的作用。

(二)游戏可以使拼音教学变得简单欢快

在教学过程中,将丰富多彩的游戏或活动与学生特性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一直受到教育改革理念的推崇。所以,在小学语文的拼音教学中,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可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例如,老师在对小学语文教材中声母、韵母的内容进行讲解时,可以设计“把玩具还给小熊”的小游戏,准备不同的“玩具”与“小熊”,分别对它们的声母与韵母进行标注,然后告诉学生们:“小熊的玩具丢了,我们把玩具送到它的家里好吗?一定要找到正确的小熊哦。”然后请一位同学将玩具丢到地上,同学们看到玩具以后,师生一起拍手唱歌:“哎呀呀,哎呀呀,小熊的玩具掉地上啦,我们一起把玩具还给它。”接着请同学将玩具还给小熊,学生按照玩具上的字母与对应的小熊放到一起,如果放对了,就一起说:“这就是它有玩具,放还给它吧!”如果还错了,就一起说:“不对哦,这不是小熊的玩具哦”再请一位同学帮小熊找到正确的玩具。“归还玩具”的游戏可以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对声母与韵母的理解也应加深刻,从而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三)游戏让阅读教学不再乏味

小学阶段的学习对学生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在课堂中加入游戏环节可以使学生的想像力与创造力得以较好地发展。有相关学者研究发现,当代小学生由于成长环境过于独立,他们的内心世界呈现较孤独与缺乏承重力的特性,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较为严重,而游戏正是改善这种现象的方式之一。小学生可以在游戏中增加对表达方式的认知,在娱乐的同时,也可以促进学生在交流合作方面的沟通能力。阅读作为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部分,在阅读过程中增加趣味性,可以使学生的思维得到训练,想象力得到丰富,同时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也更加充分。例如,在讲授《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模拟扮演活动来帮助课文的讲解,表演时可以利用戴头饰或贴标签的方法对角色进行代入或区分,让学生对课文中的部分情形进行再现表演。与此同时,老师要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启发式的提问,比如,“老虎”与“狐狸”的排列顺序产生的原因,狐狸为什么得意,老虎是怎么样意识到自己被狐狸利用等等问题,使学生们在对问题的思考中,对故事的前因后果有更清晰地理解,同时也能加深故事与现实之间的关联,使学生在阅读课文的时候对角色形象的想像更加具体化,从而提高思维能力。

(四)游戏可以使写作训练不再枯燥

小学生对写作文有着较强地抵触心理,学生眼中写作文不仅难以下笔,而且时常觉得写作过程很窘迫,往往急得抓耳挠腮而不得其法。事实证明,将游戏内容添加到写作训练中,可以有效改善这种情况,能够改变学生对写作文的态度,感受到写作的乐趣。例如,在教学生们进行人物外貌描写时,老师可以设计一个“写写我的同学”的游戏,让学生们随意挑选一位同学进行认真仔细地观察,并将目标同学的外貌特征写在卡片上,并在卡片背后标注目标同学的姓名。然后,老师再把卡片进行收集与随机抽取,将随机抽取的内容进行朗读,让学生们对描写目标进行猜想。如果,学们很快猜出描写的是谁,则说明描写者对目标同学的描写比较仔细与准确,如果学生们猜不出描写对象是谁,则说明描写者的描述存在不足。老师要针对描写内容进行点评,使学生在相互的比较与学习中掌握人物描写的技巧。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化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小学的教育改革也在面临全新的挑战。当代小学语文教学中,推广并应用娱乐化教学方法有着比较深远地意义。娱乐化教学模式可以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老师在应用娱乐化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对娱乐化教学方式的选择,掌握小学语文教学中识字、阅读、识拼音等内容与趣味性游戏相结合的方法,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另外,老师也要正视自身的不足,不断地借鉴与总结其他老师的教学经验,使小学语文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密浩.浅论游戏化教学在小学语文中的应用[j].课外语文,(10):166.

[2]陈红霞.游戏教学,漫步语文殿堂――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新课程导学,(16):66.

[3]陈荟竹.语文教学中儿童审美想象力的培养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篇七

摘要:中原民俗文化有着鲜明的民俗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民俗文化缺乏活力,濒临消失。分析中原民俗文化的发展状况,整理优势资源,在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以娱乐化体验为构建的核心模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为构建的出发点,大力推广民俗产品,寓教于乐,开拓中原民俗文化传承的崭新模式,而这一模式,也必将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进行的更远、更宽、更广。

关键词:娱乐;体验;中原民俗文化;传承

中原地区拥有着朴素的民风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这一地区自古就被誉为中华文明摇篮和礼仪之乡,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许多风尚和习俗,并代代相沿,积久而成了鲜明的民俗特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一变化导致传统的民俗文化由于缺乏活力,濒临消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中原民俗文化传承与中原文化的前途和命运有关,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总体形势有关,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进行发展与创新,是目前中原民俗文化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这一问题关系到中原民俗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能否增强,涉及到中原民俗文化开发和利用效能能否提升。

一、中原民俗文化的发展现状

民俗文化是人类在不同的生态环境和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并在独特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传递、演变成不同的文化类型和模式。民俗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典型的根文化特征,还具有集体性、传承性、传播性等特征,对中国民俗文化乃至民族文化都有着重大的影响。虽然中原民俗文化具有先天良好的基础和发展优势,但是目前,在中原民俗文化的发展建设中,人们过于关注的是其“外部”的价值,即中原民俗文化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反而忽视了中原民俗文化的“固有价值”,即中原民俗文化在使用中的实际价值和精神力。由于保护不善、盲目商业化等因素,使得中原民俗文化濒临消亡的种类愈来愈多,事实上,遏制这一现状继续发展的唯一方法,需要创新的思路和策略,树立一个“内在价值”的新概念,以实现中原民俗文化的自然传承与永续发展。

二、中原民俗文化的发展优势

了解中原民俗文化的价值与优势,关系到中原民俗文化的生存与发展,关系到中原文化的前途命运。因此,有必要对中原地区民俗文化的优劣进行界定,理清中原民俗文化的价值分类,从而理清中原民俗文化保护与发展的关系,为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条件。1.优秀的中原民俗文化。展现中原人民品质和智慧的民间文学,如花木兰传说、盘古神话、大禹神话等;至今仍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民间美术工艺,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沐京灯笼张、卢氏县民间剪纸、汴绣工艺等;独具中原特色的传统戏剧和曲艺,如豫剧、越调、灵宝皮影戏、河南坠子、洛阳河洛大鼓等;精益求精的民间传统技艺,如禹州钧瓷烧制技艺、洛阳唐三彩烧制技艺等;技艺精湛的传统医术,如洛阳正骨、中医针灸等;享誉海内外的功夫文化,如少林功夫、温县太极拳、漯河心意六合拳等。2.庸俗的中原民俗文化。集中体现在各类封建残余思想,如信奉“三纲五常”、认同男尊女卑观等;各种迷信活动,如迷信鬼神、相信天命观、信仰宿命论、巫术等。理清了中原民俗文化的价值分类,也就明晰了中原民俗文化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方向。毋庸置疑,我们要大力传承、发展中原民俗文化中的优势元素,积极改造中原民俗文化中的不足项目,依法取缔庸俗中原民俗文化,将中原民俗文化的优势最大化的体现出来,充分发挥中原民俗文化在文化强省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三、中原民俗文化传承发展中娱乐化体验的必要性

体验式娱乐主要是满足人的“体验需求”,它的核心是在消费过程中产生愉悦、难忘、酷等等体验,例如目前国内出现的“飞行体验中心”、“职业体验馆”、“4d电影”等即为这一类型的产物。因此,将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娱乐化体验相融合,在市场中加入娱乐元素,对中原民间文化发展具有创新的意义。首先,娱乐化体验是近年来市场和消费者关注的焦点,是一种崭新的传播与营销理论,体验式营销为娱乐化传播提供可以参考的营销框架,娱乐化传播则归纳了所有的娱乐元素与消费者的娱乐心理,将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与最前沿的市场体验模式相结合,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有探索和研究的价值需求。其次,人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是逛个超市、看个电视就能满足的状态,中原民俗文化要想在发展的潮流中不被时代淹没,需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用现代化的传播观念、传播方式进行传承,而娱乐化体验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将这些宝贵的民俗文化以高科技的手段加以包装,使得人们在享受体验式娱乐项目的同时,愉悦的接受文化的熏陶,从而实现传承的这一过程。最后,民俗文化有其特殊的性质、文化、历史等因素限制,使得娱乐化体验模式在民俗文化中的应用具备其他行业所不具备的特征。以满足大众娱乐心理及娱乐需求为前提,发掘民俗文化的娱乐功能,是迎合大众娱乐的`天性。用娱乐体验的方式为民俗文化注入活力,能够吸引大众的关注和主动参与,为尘封在记忆里的民俗文化注入符合时代发展的跃动的活力,具有极强的潜力和发展空间。

四、构建中原民俗文化的娱乐化体验模式

随着生活物质水平的增长与提高,单纯的物质追求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转而追求精神产品的时代已经到来。现代人的消费重点已经从“实体满足”转向“精神愉悦”,从有形转向无形,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享乐要求更高,需求更多。在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过程中,以娱乐化体验为构建的核心模式,以满足人们的精神追求为构建的出发点,不仅能够推广民俗产品,而且能够寓教于乐,极大地拉近消费者与民俗文化的距离,使其能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自然主动地接受文化产品,而这一模式,也必将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进行的更远、更宽、更广。中原民俗文化是民间的一种文化形态,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和发展趋势:一种是作为文化遗产,讲究自然、真实,强调文化生态平衡;另一种是将民俗文化作为一种生活文化,强调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强调以新的文化形式和现代传播媒介来推动民俗文化的发展。后者本身就是将民俗文化以文化形态的形式构筑的体验形式。如果在结合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根据消费者的娱乐和休闲需求进行创新,通过开展多层次的体验模式,为消费者创造独特的娱乐式体验,对于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播和推广,必将开启一扇崭新的窗口。以娱乐式体验为基础的推广方式,可应用在民俗文化产品的方方面面。在全国广为流传的民间美术工艺,如朱仙镇木版年画、沐京灯笼张、卢氏县民间剪纸、汴绣工艺等,可通过如今流行的手工作坊等推广方式吸引消费者,使其参与其中,亲手接触到这些传统文化产品,手手相教,口口相传,而不再局限于家族传承,这种模式将会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性;展现中原人民品质和智慧的民间文学,如花木兰传说、盘古神话、大禹神话等,可通过4d电影的方式进行展示,将会更有说服力和接受度;传统戏剧和曲艺,如豫剧、越调、河南坠子、洛阳河洛大鼓等,可与现代音乐结合进行推广,春节晚会上所展现的《华阴老腔一声喊》这一节目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将传统曲艺与年轻人熟悉和喜欢的现代音乐大胆融合,在内容上挖掘,使得这一表演模式更具传承性与民族性,也更容易被年青一代所接受。

五、结语

中原民俗文化不仅是河南、中国,更是全世界宝贵的文化财富,对于其传承、发展和推广是我们不容推辞的责任和义务;娱乐式体验是现代社会流行、人们大力追求的休闲方式,这种方式被大多数人所推崇。将前者的传承发展建立在后者的技术基础之上,是古今融合的一种手段,这种手段为传承者提供了一种崭新的视角,构建了一种新的发展模式,为中原民俗文化的传承发展另辟路径,对传统文化资源的转化也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派恩,詹姆斯吉尔摩著,夏业良等译.体验式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5.

[2]埃尔李伯曼,帕特丽夏埃斯盖特.谢新洲译.娱乐营销革命[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7.

[3]刘景亮.河南民俗的价值及保护[j].河南:河南教育学院学报,.4.

[4]王学俊.河南传统文化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价值和作用[j].河南:美与时代,2013.2.

[5]吕淑珍.以文化创意产业助推中原民俗文化发展研究[d].河南:郑州大学,.4.

浅论电视综艺节目的平民娱乐化论文篇八

关键词:泛娱乐化,心理健康课程论文,教学改革

引言:

就一个院校而言,健全学生心理素质的一个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在全校范围内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普及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大学生的整体心理素养。所以,泛娱乐化心理健康课程论文背景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培养目标、科学设置及合理改革也就显得特别重要,如何结合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采取多种教学手段,来切实有效传授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内容,提升高职生的心理承受力,达到教学效果的最大化,是当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值得深入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职心理健康课程泛娱乐化倾向的原因

1、高职院校学习氛围单薄,是泛娱乐侵袭的软肋

一方面,高职院校学生自身学习兴趣低,很容易受到新异事物的影响。媒体网络的传播能力迅速,高职教育环境自身已被“泛娱乐”侵染。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氛围容易受到泛娱乐化的影响。另一方面,高职教育向来重视专业技能培养,对素质教育课程有所忽略。心理健康课作为素质教育课,虽慢慢受到重视,相对于专业课,其地位不高,对泛娱乐化警惕不足。

2、心理课堂教学内容故事笑话比例增多、知识缺乏系统性

为了增添课堂的笑料,取悦学生,让学生快乐学习,有的教师大肆搜刮与心理学沾边的故事笑话,心理课堂气氛活跃,但心理健康知识体系被瓦解。有的同学对基本的心理常识都不能完整叙述,只记得课堂上的笑话和故事,更别说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的技能了。

受泛娱乐化的影响,心理健康课教学效率低,原本一学期课程只能部分完成,学生在娱乐情境中,以“笑”代替了思考,以“故事,笑话”代替了常识理论,以“趣味活动”代替了心理技能训练,心理健康课程的知识体系被瓦解,心理健康问题被轻描淡写,心理健康科学性被降低,心理健康课程在学生眼里越来越不受重视。

3、高职教学评价科学性不足

高职教学评价受“泛娱乐化”影响,存在科学性不足的问题。在高职课堂教学评教中,有的学校之间把是否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作为评教标准之一,多媒体教学,翻转课堂在一些公开课,示范课中,被积极运用。还有就是“教学手段多样化,学生反映,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等均是评价标准中的重要指标。至于教学的效果,学科性等往往在众多指标中,被忽略,导致课堂求形式,轻内容。

学生心理健康是完善学生人格、塑造学生心理的重要方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达到学生心理健康的一种重要的途径。下面是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课程改革的一些思考。

二、泛娱乐化下高职心理健康课程的改革措施

1、全面重点地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在新生入学之初,用一学期的时间向全体新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适应新环境,形成正确的健康观念,树立近期及中长期奋斗目标。教学内容共九章,即:高职生心理健康概述;高职生自我意识辅导;高职生人格发展辅导;高职生学习心理卫生辅导;高职生爱情心理辅导;高职生人际交往辅导;高职生的情绪与情感;高职生挫折与应对;高职生幸福教育。教学手段以理论讲解为主,辅助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测评,朋辈心理辅导,认知改组训练,行为训练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相关学习内容,并内化在自身的实际行为当中。通过一学期的理论知识学习,学生对心理学由陌生到熟悉,对心理健康由漠视到关注并积累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为后续心理学与专业知识的专项研究中奠下基础。

2、高职心理教师要坚守自身的专业精神和提升自我的教育姿态,追求本真的教学

高职心理教师专业队伍一直在建设,从学术角度而言,师资整体的专业水平是在提升的,但专业教师如果在授课中为迎合学生降低自己的教育姿态,放弃自己的专业精神,专业教师队伍建设将功亏一篑,教学的本真也势必流失。当后现代、消费主义与泛娱乐化的时代成为教师的生存背景,教师应该深思教师的精神向度和教育姿态如何呈现?作为心理健康教师,首先要树立心理学的权威感,在课堂上要坚守心理学的科学性,不能为了娱乐听众,而传播一些本没有科学依据的内容。其次,作为心理健康教师,要正视学生的心理需求的同时,引导学生积极健康地处理心理问题,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力、适应力、自信心、耐挫力等等。再次,面对学生对权威话语的批判和对低俗文化的倾向,心理健康教师要借助课堂,培养学生的价值观,引领学生正确透过现象分析本质的能力,不能为“娱”所“愚”。

3、创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

泛娱乐化在一定程度上,解读了学生对课堂的追求。作为心理健康的教师,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严肃课堂,但一定要保持对教学的本真追求。抵制泛娱乐化,心理健康课堂要构筑心理学应有的情境性,而非简单的娱乐。应在心理情境中,提升学生对心理活动认识,分析,乃至心灵觉悟及自我训练。“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课堂的生命力在哪里?在于通过真正的教学,促进学生生命成长,提升学生的生命价值,并延伸至课下生命意义的发挥。心理课堂无论在教学手段选择上,还是在活动设计上,都不能放弃心理学的评判标准及心理健康的教育目标。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多是以问题的视角编写,高校都是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这样的做法收效甚微,因此,在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经验的基础上,还要培养学生的积极品质,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开展:(1)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使学生的情感与认知共同发展,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行为模式,从学生固有的积极潜能出发,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与积极品质。

(2)进行情境教学,如人际交往情境、挫折情境等,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提升学生处理问题的能力。

(3)对于有争论性的话题可采取辩论赛的方式开展,通过辩论赛前的准备,赛中的辩论,赛后的总结、指导扩展学生的知识积累,让学生通过辩论选择一种正确且适合自身的处理方法。

(4)团体辅导、团体训练课也很有必要,这样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及帮助学生培养积极的品质。

三、教学改革的未来展望

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特点,课程改革应具备实践性、针对性、应用性、实效性等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回归学生的生活中,培养高职学生的吃苦耐劳坚强意志和心理品质。

教学改革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效果、教学方法与手段等方面都得到了广泛的认可。但同时也还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如何始终坚持以学生的体验、实践为主线,切实了解学生心理需求;如何进一步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与水平;如何加强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等等,都对教学改革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如此,高职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还会在探索中前行,在探索中思考时效性、可操作性、社会性和整体融合性等问题从而达到不受泛娱乐的影响。

四、结语

总之,在泛娱乐的背景下要重视教学的教育性和心理学的学科性,尊重心理健康课程的建设标准,从教学目标达成和教学效果真实水平对课堂进行评价,降低课堂形式在评价标准中的比重,为心理健康课教学改革创造良好的评价环境。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