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 杜威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模板8篇)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 杜威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模板8篇)

ID:4634134

时间:2023-10-14 04:47:36

上传者:碧墨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 杜威教育名篇心得体会(模板8篇)

条据书信是一种以书面形式记载某种事件或交流信息的文书,是人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的一种书写形式。在写作条据书信时,我们可以借鉴一些优秀的范文和写作技巧。下面是一些精选的条据书信示范,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写作要求。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篇一

杜威教育作为现代教育领域的巨人,他的教育思想对于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著作《民主与教育》中的名篇更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和家长所翘首以待的“圣经”。通过阅读和研究杜威教育名篇,我对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有了更为清晰的认识,同时也找到了更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以下是我个人的心得体会。

第一段:教育的本质和目标

杜威教育名篇揭示了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性思维和合作精神,使学生具备适应未来社会的能力和品质。这一观点深深触动了我,让我重新审视了教育的目标。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仅局限于书本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第二段:学生中心的教育方法

杜威提出了学生中心的教育方法,强调教育应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兴趣和需求。他主张通过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和实践,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和探索,从而建构自己的知识和意义。这种教育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也提高了教学的效果和学习的深度。对于我来说,这一方法理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教师应该尊重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为他们提供适当的学习环境和资源。

第三段:教育与社会的关系

在杜威教育名篇中,他强调教育和社会的密切关系。教育应该与社会紧密结合,关注社会问题和需求。他提出了以社会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解决社会问题来学习和成长。这种教育方法使学生在实践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帮助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的人。我深深认同这种教育理念,教育应该服务社会,培养有担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四段:尊重个体差异的教育

杜威教育名篇中,他提出了个体差异教育的理念。他认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兴趣、能力和学习方式。教育应该尊重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这一理念让我深刻反思了我在教学中的做法。作为一名教师,我应该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关注他们的特长和需求,提供针对性的支持和指导。

第五段:为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杜威教育名篇作为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借鉴。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是贯穿于现代教育改革的一面旗帜。通过研究和实践杜威教育名篇,我深刻认识到教育改革需要引入更多的实践教育和学生中心的教育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能力,使教育更贴近现实生活和学生的需求。

总结:杜威教育名篇是一部教育领域的经典之作,它以前瞻性的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为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通过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教育的本质和目标,掌握更有效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并为教育改革和实践提供更多的参考和借鉴。让我们共同努力,将杜威教育名篇的理念与实践融入到我们的教育中,为培养有担当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努力。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篇二

暑假里我拜读了陶行知先生的《陶行知教育名篇》,受益匪浅,本书汇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学研究与实践的精髓,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创造的教育”、“创造的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体现了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教学合一”以及“创造的教育”的独特教育思想,对于我们的教育事业具有许多现实意义,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

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六大解放,即头脑解放、手脚解放、身体解放、感官解放、时间解放、语言解放;二是“劳力的基础上劳心”;三是“学做合一”;四是“实验即创造”,创造的本质是活鲜鲜的生命,是活生生的愿望,是在于火一样的热情,是在于探究的兴趣,创造来源于生活的活力、来源于生命的本身。

在“创造的教育”一文中写到鲁滨孙漂流到荒岛上去,白天到海边用手去捧水喝,到黑夜没水喝,他想出了用软土制成的瓶子,再用火烧成,可以装水,这是由行动而发生思想,由思想产生了新价值。当今的学校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创新不很多,教师的教法不新,学生学法不新。因此,现在的教育需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创造力,需要充分的营养,适宜的土壤,良好的环境,还需要建立良好的习惯,需要因材施教,读后感《读《陶行知教育名篇》有感》。我们也要像利波老板那样宽容法拉第,让法拉第在电学上取得辉煌的功绩。

在读到“创造儿童的教育”,首先要为儿童争取时间解放,现今有许多学校还是靠牺牲儿童的时间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成绩”,这就使儿童失去了学习人生的机会,养成无意创造的倾向,到成人时,即使有时间,也不知道怎样下手去发挥他的创造力了。创造儿童的教育,还在于解放儿童的头脑,让他们从头脑里解放出来的创造力,才能创造出辉煌的成就。

教育创新并非标新立异,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已经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新时代的教学就是创新的教学,创新的学习。陶行知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问题方法传授给学生,而应该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效果,也要注意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的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并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由此我们体会到陶行知先生的“创造教育”的真谛。

我们想要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关键要有适宜的气候、一定的土壤、而这些条件要靠我们全体教育工作者去力行。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手脑并用,学会过硬的技能,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使每一位学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用人才。在实际教学中,我将从书上学到的做起,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认真上好每一堂课,以真正的创新理念去开拓自己的新天地。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篇三

杜威教育,也被称为“体验式教育”,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提出的一种教育理念。他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认为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来获取真正的知识和技能。在杜威的教育理念中,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而是积极参与学习的主体。在阅读杜威的教育名篇后,我深感受益匪浅,以下是我对杜威教育的心得体会。

首先,杜威强调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他认为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和经验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老师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仅仅是被动的接受者。然而,这种模式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创造力的发展。杜威提出了“学习者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自己的实践来发现和探索。我深深认同他的观点,因为在我的学习经历中,当我能够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时,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其次,杜威主张将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他认为学校教育应该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的知识能够与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中,学校教育往往与现实生活中的需求相脱离,学到的知识很难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然而,杜威提出的教育理念却可以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通过实际实践的机会,学生可以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提升实际应用能力。这种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的教育方式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适应能力,使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

此外,在杜威的教育名篇中,他还提到了学生的自主学习。他认为学生应该成为他们自己学习的决策者和策划者,而不是完全依赖老师的指导。他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主张以学生的需求和兴趣为导向来组织教学活动。这种教育方式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让他们以更高的积极性去学习。在我的学习中,我也深切体会到了这种教育方式的好处。当我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和方法,我不仅会更加有兴趣,也会更加有动力去学习。

最后,杜威强调了教育的终生价值。他认为教育不应该仅仅是学校里的一段经历,而是需要贯穿整个人的一生。这与传统的教育观念有所不同,在传统的观念中,教育仅仅是一个在特定时期的过程。然而,教育才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事情,它不仅是学习知识和技能,更是培养思维和态度的过程。我深信,只有把教育看作是终身的事业,才能够更好地为个人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通过阅读杜威教育的名篇,我对杜威的教育理念有了更深的理解。他的教育理念重视学生的主动参与、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的结合、学生的自主学习以及教育的终生价值。这些观点不仅为当前教育提供了指导,也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学习和实践杜威的教育理念,我们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和适应能力,使他们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篇四

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

他的教育哲学以实用主义的意义理论为出发点,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一种交互作用,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涵盖了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和教材三个主要方面,同时对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有重点论述。

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教育哲学的理解有一些偏差。

比如作者认为“教育无目的”并非指教育真的没有具体的目的,而是强调教育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没有悬置于它之上的更高更远的目的。

杜威的教育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浑然一体,成为美国当今教育思想中进步主义教育这一主要流派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实用主义

一、杜威教育哲学产生时代背景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

杜威生于1859年,卒于1952年,刚好处在南北战争(1861一186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年代。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美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使美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另一方面,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海外市场的开辟等等,又使美国的经济迅速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一变化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美国己经从早期拓荒者的个人主义进入到一个合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移民问题、城市贫民区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等等。

这些不民主的现象随时都会对美国社会的稳定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社会发生剧变,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己经向前发展的时候,传统的教育以及传统的思想方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大规模扩张,大量移民的涌入,人口的爆发式的增加,特别是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大型企业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教育能培养出灵活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的创造型而非知识型人才。

而在教育领域里,学校的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还是沿袭欧洲旧传统,形式主义占统治地位。

传统教育的模式束缚了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

杜威对传统的经院式教育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在传统学校里,课堂桌椅按几何图形一行行地排着,在这里没有供儿童进行活动的余地,而只是供儿童“静听”的场所;“静听”的方式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意味着教师把早己准备好的现成教材,让儿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东西。

这种僵化的教育显然不利于培养具有开拓精神、求实态度、讲究实效的人才。

作为时代的产儿,杜威十分敏锐地意识到:美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本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教育、文化思想提出新的要求。

如何解决教育和思想文化转变的问题,杜威认为:一方面,要对旧个人主义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创造一种新的个人主义,这种新的个人主义对现代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要对民主主义社会进行改造,使之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即将以物质力量和经济利益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以观念和情感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

在杜威看来,无论是创造新的个人主义还是培养社会的观念与情感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改造社会与个人并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最佳工具。

二、杜威教育哲学的实用主义基础

对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来说,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正是实用主义哲学使杜威摆脱了黑格尔主义,“从绝对主义走向了实验主义”。

实用主义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

它随着科学和科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特别是由于进化论的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

皮尔士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如果我们要把一个信仰或观念弄明白,只需考虑它可能包含什么样的实际结果。

我们对这个结果所具有的概念,就是它的意义。

这就是所谓的皮尔士原理,即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

然而,皮尔士关于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他那个时代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是詹姆斯第一次把“实用主义”这个名词介绍给全世界。

在皮尔士提出的实用主义原理的基础上,詹姆斯重新淦释阐述了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拒绝抽象的不全面的东西,反对空洞的口头上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反对教条,反对一成不变的原则与封闭的系统,反对绝对性与自封的终极真理。

詹姆斯力图使实用主义哲学成为一种贴近生活与现实的学问,力图使哲学从一种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论变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

在皮尔士和詹姆斯的引领下,杜威走上了实用主义道路。

他一方面结合皮尔士对实验的关心与重视,一方面结合詹姆斯对人类心理学的兴趣与实际操作,力图运用实用主义哲学的原理去实际解决人与社会所面临的包括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

三、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

martnihlevnsino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杜威几乎是二十世纪教育哲学发展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包含着实用主义哲学,包含着对交互作用、反思和经验的重视,以及对共同体和民主社会的信念。

杜威坚信教育必须基于大量的经验之上,学生必须从真正的做中来学习,而不只是作为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的容器。

杜威曾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一个实验性的学校—这就是著名的杜威学校,18创立,至今仍是世界学校的典范。

(一)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大毛病是把学科看作是教育的中心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只要成人认为是好的知识经验,就硬把它灌输给儿童。

他提出教育改革的方法,只是把教育的中心搬一个家;从学科上面搬到儿童上面。

依照儿童成长的过程,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

那么应该怎样教育儿童呢?杜威认为,儿童在没有受教育以前,有一种天生的本能、性情和冲动。

而教育就应该以这为根据。

他接着提出了两种训练儿童本能的方法,一是“游戏”,一是“作工”。

杜威认为“游戏”与“作工”是和身体机能最相关的东西。

首先从“游戏”来看,“游戏”是儿童喜欢向某一方面发展的活动,并不是坏的玩耍。

小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创造出许多有意义的游戏,用最容易的方法向孩子们灌输社会实用的知识。

以幼儿园为例,杜威认为女教师是最重要的,她们的工作不是老年人或粗心男子可以胜任的。

因为女性最能细心体会儿童的心情,如果能把幼儿园的教育交到她们手中,她们肯定又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

杜威着重指出体育游戏除了能训练儿童的官能方面以外,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一是能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二是合作精神;三是团队精神。

体育游戏在道德方面能帮助儿童养成一种良好的好汉(psosrtmna)态度;培养他们对体育不记名利的热爱以及尚武的精神。

从“作工”方面来看,儿童在模仿成人动作之余,还有一种喜欢制造的天性。

“作工”可以训练儿童动脑动手的能力,而最重要的能以此向儿童灌输知识。

比如说,烧饭的时候,可以讲化学的道理;种花的时候,可以讲植物学的道理等等。

除了“游戏”和“作工”这两种训练儿童本能的方法以外,杜威还提到了另外两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做戏”和“工作”。

人们对于“儿童中心说”常常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以儿童为中心就是完全放任儿童而轻视老师,时时处处儿童说了算。

杜威所建议的学校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完全以儿童为中心,杜威非常清楚地知道儿童究竟应该学什么,他设计了一套使儿童对学校有热情的工作和学习的心理。

以儿童为中心主要是指对儿童的学校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更新。

(二)教育目的论

杜威指出,“教育的目的—民治国家尤其如此—是要养成社会良好分子的公民;详言之,使社会各分子能承受过去或现在的各种经验,不但被动的吸收,还须每人同时做一个发射的中心,使他所发射的都贡献到别的公民的心里去,也来加入社会的活动。”教育的目的不在培养一帮学者,而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对一个良好的公民来说,能读几本书是不够的,他一定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学校要想培养这种良好的公民,可以从以下三步着手:一是使儿童从感情上有对社会尽义务的兴趣或心理。

二是在知识方面,要让儿童知道社会生活和需要是什么。

三是从技能方面训练儿童,使他有适应社会的需要的本领。

杜威论述到好的教育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特定的个人固有的活动和需要来设定,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要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上;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活动中相互合作的方法,即要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的一般的终极的目的。

可见,杜威的教育目的重现在、重过程、重儿童本身。

同传统抽象遥远的教育目的相比,杜威的教育目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它能够为儿童所理解,切合儿童目前的需要,使儿童全心全意地参加到教育过程中来。

同传统终极静止的教育目的相比,杜威的教育目的是暂时的,带有实验的性质。

这种目的有很强的适应性,因为目的消融于活动之中,目的由活动而产生,目的和手段不可分割,而没有任何终极的目的。

另外,杜威的教育目的与儿童的本能活动以及习惯紧密相连,考虑到特定儿童不同的需要,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这是其实用性的体现。

(三)职业教育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有两个分离出来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是职业教育,一个是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思想是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深入研究了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杜威指出,古代把教育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治人的,一部分是治于人的。

治人的是闲暇阶级,只做官办政治;而治于人的是劳动阶级,只是制造生活的需要。

这样一来,教育偏向于闲暇阶级,通过给他们文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达到以后做官的目的从而治人,但这些知识却也没有什么实用。

而治于人的阶级里,工人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他们不工作就不能生活,师傅除了给徒弟的一点技能上的训练以外,就没有什么别的了。

长此以往,整个社会日益急剧地分化为两个阶级:一个是除了工作以外没有闲暇享受教育的劳动阶级,一个是完全不需要劳动而可以享受正规教育的闲暇阶级。

所以,教育是只针对所谓的上等人物,专门用来教他们用心思记忆、想象,而不必做实际应用,因此只会是文学方面的教育,而在劳动人民的一方面,则完全只会用手足而不用心思。

所以,杜威认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观念,是要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营业教育”,而不是做专门行业的教育。

并不是只懂得专门技能就够了,还应该注重使人懂得实业、工业所应该知道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说既要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之所以这样做背后的科学知识。

否则的话,工人盲目地机械工作,不仅对行业产生不了兴趣,更难于在实践中革新进步。

杜威认为,职业训练不应当与文化修养对立起来,它既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训练,也是“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可以看出,杜威对于职业含义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从而抬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杜威反对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急功近利的事,不能只培养一个人的某一种能力而忽略其他。

教育的任务不应该只注重技能或技术,而隔离其他的兴趣,使职业活动变成毫无意义的机械的忙碌。

可见杜威所关注的职业教育是培养一个发展的人,而不是训练专门技能的技工。

杜威提出了职业教育需要预防和避免的两个弊端,一是千万不要认定某种人天生是可以做成某种事业的。

相反,应该给他们博大广阔面面俱到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和技能都能有广阔的根基,从而更好地在短时间内变成某种行业的人才。

二是千万不要以现在的实业、工业程度为标准。

因为现代工业的变化是很快的,等学生训练好了以后,外面早已经变了,所以教育应该以将来的工业做标准。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杭州大学教育系编.杜威教育论作[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

[3](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6]赵祥麟.外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篇五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被教育所影响和塑造。而杜威教育理论作为教育领域里的重要思想,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杜威教育名篇中,我深深感受到了杜威教育的魅力和教育的力量,也有了一些体会和心得。

首先,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我看到了教育在人类社会中的巨大作用。杜威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其目的是培养人们具备社会生活所需要的能力和素养。他强调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健康地生活和发展。这一点让我深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自己在教育中的责任和使命。

其次,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我发现了“体验教育”的重要性。杜威认为学生通过经验来学习,而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课堂教学。他主张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和经历来获取知识,并将学习与现实生活相结合。这种教育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体验,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也能够更好地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我深觉这种教育方式的独特之处,在实践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更加牢固和实用。

然后,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我意识到了教育需要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杜威提出了“个别教育”的思想,即针对不同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和策略。他认为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学习风格,而优秀的教育者应该能够认识和理解每个学生的差异,并根据其需要进行个性化教育。这种个体差异的关注对于教育来说非常重要,只有真正了解每个学生的需求和特点,才能够给予他们最合适的教育方式和指导。

最后,在杜威的教育理论中,我看到了合作学习的重要性。杜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认为学生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合作,可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他主张学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和合作,通过互相帮助和批评,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水平。这种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能力,也能够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知识的掌握。我深感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我会更加重视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综上所述,杜威教育理论对于教育者和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从杜威教育名篇中,我深感教育的价值和意义,也对教育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和认识。通过体验教育、关注个体差异和合作学习,我们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让他们能够在社会中发展并取得成功。我相信只有将杜威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够真正实现教育的目标和意义。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篇六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陶行知先生是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教育的改革家。其博大精深的教育理论和丰富的办学实践,为中国教育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寒假期间,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认识到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爱心是教育最基本的前提条件。教育是植根于爱,教师有了爱,才会积极地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会对自己的教育对象充满信心,才会追求卓越和创新的精神,才会用智慧和心血去培育好学生。

一、陶行知平易近人、谦虚好学。

读陶行知文章,他的平易近人、谦虚好学,在书中处处能感受到。在《实际生活是我们的指南针》一文中他说道:“我虽觉得我有好多地方可以帮助诸位,但指南针确有些不敢当。我和诸位同是在乡村里摸路的人。我们的真正指南针只是实际生活。”一席话,不仅使人感到他非常谦虚,更体现陶先生求真、务实的态度,既不夸大自己的作用,也不轻视自己的作用。在给《吴立邦小朋友的信》中,他写到:“平时得了小孩子的一封信,如获奇宝,看过了即刻就写回信,回了信就把它好好地收藏起来。每逢疲倦的时候,又把它打开一读,精神就立刻加增十倍。小朋友的信啊,你是我精神泉源!”一个不是真心关心儿童、从内心爱护儿童的成年人是不会有这样的感受的。一个孩子给他的信,陶先生都给予这样认真的回复,待人之诚恳、做事之认真非同一般。

二、陶先生文章是师德培训的活教材。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从陶先生的作品中随处可见他对好教师的殷切期望。他对自身成长提出了四个问题,叫做“每天四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陶先生认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建筑人格长城的基础,就是道德。一个集体的成员,若人人以集体利益为重,注意自己的每一个行动都为集体着想,则这个集体会越来越壮大,这个集体定是有希望的集体。否则,多数人只顾个人私利,不顾集体利益,则集体的根本必然动摇。如此,每个一线教师弘扬“校兴我荣,校衰我耻”的敬业精神。陶先生的“每天四问”为人们提供了进德修业的参考,当作一面镜子,时刻对照自己,“必然可以见出每一个人身体健康上有着大的进步,学问上有着大的进步,工作效能上有着大的进步,道德品格上有着大的进步,显出水到渠成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要教人求真,求真的知识,真的本领,真的道德。”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我们周围时刻充满着变化。一个有强烈使命感的人,应有一种危机感。怎样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不被社会所淘汰呢?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心怀进取心,下苦功夫学。正如陶先生说的那样:“学习,学习,学习,学到人所不知,人所不能……我们要虚心的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朋友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的专,也要学的博。”人类发展永无止境,科学永无止境,肩负着生产新知识,传递新知识的教师队伍建设永无止境。新教师面临着可能被淘汰的危机,要适应知识经济的需要,就要时时更新自己的观念,及时获取相关的信息,不断进取,发展自己,完善自己。

陶先生提出“教学合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先生须一面教一面学”。认为好的老师不是教书,也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教学一方面要老师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对于一个问题,不是要老师全现成的解决方法来传授学生,而是要把这个解决方法如何找来的过程,组织好,指导学生,使学生以最短的时间,经过类似的经验,自己将这个方法找出来,并且能够利用这种经验来找别的方法,解决别的问题。有了这种经验,学生才能自己去探求知识,成为主动学习者。教师应不断研究,才能时常找到新理,只有学而不厌,然后才能诲人不倦。如今,新课程倡导的也正是这种教育理念。

三、教育理论和方法与新课程理念不谋而合。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确,选择了教育,就选择了奉献。有人将教师比作园丁,但是,“园丁的汗水,在绿叶上闪光,教师的汗水,在心灵中结果。园丁的梦境,常常是花的芳香,叶的浓荫,教师的梦境,常常是雅甜的笑脸,朗朗的书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你若把你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把你和你学生的生命放在大众的生命里,这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陶行知为了使大众掌握文化知识,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开展文化教育活动。在我们前辈中间,也有许许多多平凡的教育工作者,无怨无悔地把自己的青春和一生精力挥洒在教书育人这块神圣的土地上。没有流芳百世,没有权力财富,有的只是年复一年的耕耘,有的只是清贫与艰辛。

陶先生倡导“生活即教育”,生活教育,是供给人生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社会即教育”,要把笼中的小鸟放到大自然里,使它们任意飞翔。把学校的一切伸到大自然里,要先能做到“生活即教育”,这样的学校才是学校,这样的教育才是教育。

通过学习《陶行知教育名篇》我认识到在自己的教育工作中,我们的学生最关心的是教师对他的看法如何,最大的愿望是受到老师的关心和喜爱。当我们面对学生时,尤其是那些似乎充满缺点的学生时,更要用亲切的语言、温柔的目光与他们交流,这样,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和信任,让学生亲近你。如果能细心地发现他们的优点,然后真诚而慷慨地去赞赏他们,一定能激发他们内心深处的希望和信心,学生也会自然地显示出友好合作的态度,激发学习热情。只有我们充分相信学生去爱他们时,学生才会相信自己,勇敢前进。只有用爱才能教育孩子。我们要善于接近孩子,体贴和关心学生,和他们进行亲密的思想交流,让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对他的亲近和“爱”,这是我们教育顺利开展一切工作的基础。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篇七

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

他的教育哲学以实用主义的意义理论为出发点,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一种交互作用,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涵盖了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和教材三个主要方面,同时对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有重点论述。

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教育哲学的理解有一些偏差。

比如作者认为“教育无目的”并非指教育真的没有具体的目的,而是强调教育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没有悬置于它之上的更高更远的目的。

杜威的教育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浑然一体,成为美国当今教育思想中进步主义教育这一主要流派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实用主义

一、杜威教育哲学产生时代背景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

杜威生于1859年,卒于1952年,刚好处在南北战争(1861一186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年代。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美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使美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另一方面,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海外市场的开辟等等,又使美国的经济迅速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一变化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美国己经从早期拓荒者的个人主义进入到一个合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移民问题、城市贫民区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等等。

这些不民主的现象随时都会对美国社会的稳定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社会发生剧变,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己经向前发展的时候,传统的教育以及传统的思想方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大规模扩张,大量移民的涌入,人口的爆发式的增加,特别是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大型企业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教育能培养出灵活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的创造型而非知识型人才。

而在教育领域里,学校的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还是沿袭欧洲旧传统,形式主义占统治地位。

传统教育的模式束缚了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

杜威对传统的经院式教育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在传统学校里,课堂桌椅按几何图形一行行地排着,在这里没有供儿童进行活动的余地,而只是供儿童“静听”的场所;“静听”的方式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意味着教师把早己准备好的现成教材,让儿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东西。

这种僵化的教育显然不利于培养具有开拓精神、求实态度、讲究实效的人才。

作为时代的产儿,杜威十分敏锐地意识到:美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本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教育、文化思想提出新的要求。

如何解决教育和思想文化转变的问题,杜威认为:一方面,要对旧个人主义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创造一种新的个人主义,这种新的个人主义对现代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要对民主主义社会进行改造,使之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即将以物质力量和经济利益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以观念和情感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

在杜威看来,无论是创造新的个人主义还是培养社会的观念与情感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改造社会与个人并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最佳工具。

二、杜威教育哲学的实用主义基础

对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来说,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正是实用主义哲学使杜威摆脱了黑格尔主义,“从绝对主义走向了实验主义”。

实用主义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

它随着科学和科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特别是由于进化论的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

皮尔士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如果我们要把一个信仰或观念弄明白,只需考虑它可能包含什么样的实际结果。

我们对这个结果所具有的概念,就是它的意义。

这就是所谓的皮尔士原理,即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

然而,皮尔士关于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他那个时代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是詹姆斯第一次把“实用主义”这个名词介绍给全世界。

在皮尔士提出的实用主义原理的基础上,詹姆斯重新淦释阐述了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拒绝抽象的不全面的东西,反对空洞的口头上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反对教条,反对一成不变的原则与封闭的系统,反对绝对性与自封的终极真理。

詹姆斯力图使实用主义哲学成为一种贴近生活与现实的学问,力图使哲学从一种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论变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

在皮尔士和詹姆斯的引领下,杜威走上了实用主义道路。

他一方面结合皮尔士对实验的关心与重视,一方面结合詹姆斯对人类心理学的兴趣与实际操作,力图运用实用主义哲学的原理去实际解决人与社会所面临的包括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

三、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

martnihlevnsino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杜威几乎是二十世纪教育哲学发展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包含着实用主义哲学,包含着对交互作用、反思和经验的重视,以及对共同体和民主社会的信念。

杜威坚信教育必须基于大量的经验之上,学生必须从真正的做中来学习,而不只是作为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的容器。

杜威曾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一个实验性的学校—这就是著名的杜威学校,1896年创立,至今仍是世界学校的典范。

(一)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大毛病是把学科看作是教育的中心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只要成人认为是好的知识经验,就硬把它灌输给儿童。

他提出教育改革的方法,只是把教育的中心搬一个家;从学科上面搬到儿童上面。

依照儿童成长的过程,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

那么应该怎样教育儿童呢?杜威认为,儿童在没有受教育以前,有一种天生的本能、性情和冲动。

而教育就应该以这为根据。

他接着提出了两种训练儿童本能的方法,一是“游戏”,一是“作工”。

杜威认为“游戏”与“作工”是和身体机能最相关的东西。

首先从“游戏”来看,“游戏”是儿童喜欢向某一方面发展的活动,并不是坏的玩耍。

小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创造出许多有意义的游戏,用最容易的方法向孩子们灌输社会实用的知识。

以幼儿园为例,杜威认为女教师是最重要的,她们的工作不是老年人或粗心男子可以胜任的。

因为女性最能细心体会儿童的心情,如果能把幼儿园的教育交到她们手中,她们肯定又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

杜威着重指出体育游戏除了能训练儿童的官能方面以外,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一是能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二是合作精神;三是团队精神。

体育游戏在道德方面能帮助儿童养成一种良好的好汉(psosrtmna)态度;培养他们对体育不记名利的热爱以及尚武的精神。

从“作工”方面来看,儿童在模仿成人动作之余,还有一种喜欢制造的天性。

“作工”可以训练儿童动脑动手的能力,而最重要的能以此向儿童灌输知识。

比如说,烧饭的时候,可以讲化学的道理;种花的时候,可以讲植物学的道理等等。

除了“游戏”和“作工”这两种训练儿童本能的方法以外,杜威还提到了另外两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做戏”和“工作”。

人们对于“儿童中心说”常常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以儿童为中心就是完全放任儿童而轻视老师,时时处处儿童说了算。

杜威所建议的学校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完全以儿童为中心,杜威非常清楚地知道儿童究竟应该学什么,他设计了一套使儿童对学校有热情的工作和学习的心理。

以儿童为中心主要是指对儿童的学校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更新。

(二)教育目的论

杜威指出,“教育的目的—民治国家尤其如此—是要养成社会良好分子的公民;详言之,使社会各分子能承受过去或现在的各种经验,不但被动的吸收,还须每人同时做一个发射的中心,使他所发射的都贡献到别的公民的心里去,也来加入社会的活动。”教育的目的不在培养一帮学者,而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对一个良好的公民来说,能读几本书是不够的,他一定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学校要想培养这种良好的公民,可以从以下三步着手:一是使儿童从感情上有对社会尽义务的兴趣或心理。

二是在知识方面,要让儿童知道社会生活和需要是什么。

三是从技能方面训练儿童,使他有适应社会的需要的本领。

杜威论述到好的教育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特定的个人固有的活动和需要来设定,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要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上;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活动中相互合作的方法,即要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的一般的终极的目的。

可见,杜威的教育目的重现在、重过程、重儿童本身。

同传统抽象遥远的教育目的相比,杜威的教育目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它能够为儿童所理解,切合儿童目前的需要,使儿童全心全意地参加到教育过程中来。

同传统终极静止的教育目的相比,杜威的教育目的是暂时的,带有实验的性质。

这种目的有很强的适应性,因为目的消融于活动之中,目的由活动而产生,目的和手段不可分割,而没有任何终极的目的。

另外,杜威的教育目的与儿童的本能活动以及习惯紧密相连,考虑到特定儿童不同的需要,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这是其实用性的体现。

(三)职业教育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有两个分离出来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是职业教育,一个是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思想是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深入研究了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杜威指出,古代把教育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治人的,一部分是治于人的。

治人的是闲暇阶级,只做官办政治;而治于人的是劳动阶级,只是制造生活的需要。

这样一来,教育偏向于闲暇阶级,通过给他们文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达到以后做官的目的从而治人,但这些知识却也没有什么实用。

而治于人的阶级里,工人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他们不工作就不能生活,师傅除了给徒弟的一点技能上的训练以外,就没有什么别的了。

长此以往,整个社会日益急剧地分化为两个阶级:一个是除了工作以外没有闲暇享受教育的劳动阶级,一个是完全不需要劳动而可以享受正规教育的闲暇阶级。

所以,教育是只针对所谓的上等人物,专门用来教他们用心思记忆、想象,而不必做实际应用,因此只会是文学方面的教育,而在劳动人民的一方面,则完全只会用手足而不用心思。

所以,杜威认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观念,是要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营业教育”,而不是做专门行业的教育。

并不是只懂得专门技能就够了,还应该注重使人懂得实业、工业所应该知道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说既要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之所以这样做背后的科学知识。

否则的话,工人盲目地机械工作,不仅对行业产生不了兴趣,更难于在实践中革新进步。

杜威认为,职业训练不应当与文化修养对立起来,它既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训练,也是“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可以看出,杜威对于职业含义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从而抬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杜威反对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急功近利的事,不能只培养一个人的某一种能力而忽略其他。

教育的任务不应该只注重技能或技术,而隔离其他的兴趣,使职业活动变成毫无意义的机械的忙碌。

可见杜威所关注的职业教育是培养一个发展的人,而不是训练专门技能的技工。

杜威提出了职业教育需要预防和避免的两个弊端,一是千万不要认定某种人天生是可以做成某种事业的。

相反,应该给他们博大广阔面面俱到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和技能都能有广阔的根基,从而更好地在短时间内变成某种行业的人才。

二是千万不要以现在的实业、工业程度为标准。

因为现代工业的变化是很快的,等学生训练好了以后,外面早已经变了,所以教育应该以将来的工业做标准。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杭州大学教育系编.杜威教育论作[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

[3](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6]赵祥麟.外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文档为doc格式

杜威教育名篇读后感篇八

摘要:杜威是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创立者。

他的教育哲学以实用主义的意义理论为出发点,认为经验是人与环境的一种交互作用,实际经验的过程和教育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涵盖了儿童教育、社会教育和教材三个主要方面,同时对道德教育和职业教育有重点论述。

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教育哲学的理解有一些偏差。

比如作者认为“教育无目的”并非指教育真的没有具体的目的,而是强调教育本身就是它自己的目的,除此之外没有悬置于它之上的更高更远的目的。

杜威的教育哲学和实用主义哲学思想浑然一体,成为美国当今教育思想中进步主义教育这一主要流派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实用主义

一、杜威教育哲学产生时代背景

杜威的教育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时代的产物。

杜威生于1859年,卒于1952年,刚好处在南北战争(1861一1865)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

这段时间正是美国历史上的大转折年代。

在这一历史时期中,美国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

一方面,南北战争为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使美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另一方面,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实验科学和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以及海外市场的开辟等等,又使美国的经济迅速由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这一变化用杜威的话来说,就是“美国己经从早期拓荒者的个人主义进入到一个合作占统治地位的时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同时也给美国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例如移民问题、城市贫民区问题、贫富差距问题、经济危机问题、社会矛盾问题,等等。

这些不民主的现象随时都会对美国社会的稳定构成不可忽视的威胁。

社会发生剧变,社会生产方式与社会生活己经向前发展的时候,传统的教育以及传统的思想方式并没有发生相应的变化。

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后的大规模扩张,大量移民的涌入,人口的爆发式的增加,特别是工业技术的最新成就,大型企业的迅速发展,所有这一切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迫切要求教育能培养出灵活适应急剧变化的现代生活的创造型而非知识型人才。

而在教育领域里,学校的制度、课程、教学方法还是沿袭欧洲旧传统,形式主义占统治地位。

传统教育的模式束缚了对人的创造性的培养。

杜威对传统的经院式教育进行了生动的描述:在传统学校里,课堂桌椅按几何图形一行行地排着,在这里没有供儿童进行活动的余地,而只是供儿童“静听”的场所;“静听”的方式意味着被动地接受,意味着教师把早己准备好的现成教材,让儿童以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得尽可能多的东西。

这种僵化的教育显然不利于培养具有开拓精神、求实态度、讲究实效的人才。

作为时代的产儿,杜威十分敏锐地意识到:美国社会正在经历着一个彻底的和本的变化,而且这种变化必然会对教育、文化思想提出新的要求。

如何解决教育和思想文化转变的问题,杜威认为:一方面,要对旧个人主义进行改造,使之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要创造一种新的个人主义,这种新的个人主义对现代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另一方面,要对民主主义社会进行改造,使之满足个人发展的需要。

即将以物质力量和经济利益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改造为以观念和情感为合作基础的民主主义社会。

在杜威看来,无论是创造新的个人主义还是培养社会的观念与情感都离不开教育,教育是改造社会与个人并使之达到相互协调的最佳工具。

二、杜威教育哲学的实用主义基础

对于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形成来说,实用主义哲学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因为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正是实用主义哲学在教育上的应用。

正是实用主义哲学使杜威摆脱了黑格尔主义,“从绝对主义走向了实验主义”。

实用主义是美国土生土长的哲学。

它随着科学和科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特别是由于进化论的影响。

人们一般认为,实用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

皮尔士是实用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如果我们要把一个信仰或观念弄明白,只需考虑它可能包含什么样的实际结果。

我们对这个结果所具有的概念,就是它的意义。

这就是所谓的皮尔士原理,即实用主义的基本原理。

然而,皮尔士关于实用主义的哲学思想,在他那个时代并没有引起多大的注意,是詹姆斯第一次把“实用主义”这个名词介绍给全世界。

在皮尔士提出的实用主义原理的基础上,詹姆斯重新淦释阐述了实用主义。

实用主义拒绝抽象的不全面的东西,反对空洞的口头上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反对教条,反对一成不变的原则与封闭的系统,反对绝对性与自封的终极真理。

詹姆斯力图使实用主义哲学成为一种贴近生活与现实的学问,力图使哲学从一种抽象的概念化的理论变成能解决实际问题的理论。

在皮尔士和詹姆斯的引领下,杜威走上了实用主义道路。

他一方面结合皮尔士对实验的关心与重视,一方面结合詹姆斯对人类心理学的兴趣与实际操作,力图运用实用主义哲学的原理去实际解决人与社会所面临的包括教育在内的方方面面的现实问题。

三、杜威的教育哲学思想

martnihlevnsino曾在他的文章中提到,杜威几乎是二十世纪教育哲学发展中最有影响的思想家。

他的教育思想包含着实用主义哲学,包含着对交互作用、反思和经验的重视,以及对共同体和民主社会的信念。

杜威坚信教育必须基于大量的经验之上,学生必须从真正的做中来学习,而不只是作为接受老师传授的东西的容器。

杜威曾把他的教育思想付诸实践,在芝加哥大学创立了一个实验性的学校—这就是著名的杜威学校,1896年创立,至今仍是世界学校的典范。

(一)以儿童为中心

杜威认为教育的最大毛病是把学科看作是教育的中心忽视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

只要成人认为是好的知识经验,就硬把它灌输给儿童。

他提出教育改革的方法,只是把教育的中心搬一个家;从学科上面搬到儿童上面。

依照儿童成长的过程,逐渐发展他的本能,直到他能自己教育自己为止。

那么应该怎样教育儿童呢?杜威认为,儿童在没有受教育以前,有一种天生的本能、性情和冲动。

而教育就应该以这为根据。

他接着提出了两种训练儿童本能的方法,一是“游戏”,一是“作工”。

杜威认为“游戏”与“作工”是和身体机能最相关的东西。

首先从“游戏”来看,“游戏”是儿童喜欢向某一方面发展的活动,并不是坏的玩耍。

小孩子喜欢模仿成人的活动,我们就可以利用这创造出许多有意义的游戏,用最容易的方法向孩子们灌输社会实用的知识。

以幼儿园为例,杜威认为女教师是最重要的,她们的工作不是老年人或粗心男子可以胜任的。

因为女性最能细心体会儿童的心情,如果能把幼儿园的教育交到她们手中,她们肯定又是好妈妈又是好老师。

杜威着重指出体育游戏除了能训练儿童的官能方面以外,还能培养他们的社会能力:一是能培养他们的领导能力;二是合作精神;三是团队精神。

体育游戏在道德方面能帮助儿童养成一种良好的好汉(psosrtmna)态度;培养他们对体育不记名利的热爱以及尚武的精神。

从“作工”方面来看,儿童在模仿成人动作之余,还有一种喜欢制造的天性。

“作工”可以训练儿童动脑动手的能力,而最重要的能以此向儿童灌输知识。

比如说,烧饭的时候,可以讲化学的道理;种花的时候,可以讲植物学的道理等等。

除了“游戏”和“作工”这两种训练儿童本能的方法以外,杜威还提到了另外两种教育儿童的方法:“做戏”和“工作”。

人们对于“儿童中心说”常常有一种误解,就是认为以儿童为中心就是完全放任儿童而轻视老师,时时处处儿童说了算。

杜威所建议的学校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完全以儿童为中心,杜威非常清楚地知道儿童究竟应该学什么,他设计了一套使儿童对学校有热情的工作和学习的心理。

以儿童为中心主要是指对儿童的学校教育应该是面向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更新。

(二)教育目的论

杜威指出,“教育的目的—民治国家尤其如此—是要养成社会良好分子的公民;详言之,使社会各分子能承受过去或现在的各种经验,不但被动的吸收,还须每人同时做一个发射的中心,使他所发射的都贡献到别的公民的心里去,也来加入社会的活动。”教育的目的不在培养一帮学者,而是要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

所以对一个良好的公民来说,能读几本书是不够的,他一定还要对社会有所贡献。

学校要想培养这种良好的公民,可以从以下三步着手:一是使儿童从感情上有对社会尽义务的兴趣或心理。

二是在知识方面,要让儿童知道社会生活和需要是什么。

三是从技能方面训练儿童,使他有适应社会的需要的本领。

杜威论述到好的教育目的的三个标准是:第一,一个教育目的必须根据受教育者特定的个人固有的活动和需要来设定,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要建立在学生的活动和需要的基础上;第二,一个教育目的必须能转化为受教育者的活动中相互合作的方法,即要有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第三,教育者必须警惕所谓的一般的终极的目的。

可见,杜威的教育目的重现在、重过程、重儿童本身。

同传统抽象遥远的教育目的相比,杜威的教育目的既是现实的,又是具体的,它能够为儿童所理解,切合儿童目前的需要,使儿童全心全意地参加到教育过程中来。

同传统终极静止的教育目的相比,杜威的教育目的是暂时的,带有实验的性质。

这种目的有很强的适应性,因为目的消融于活动之中,目的由活动而产生,目的和手段不可分割,而没有任何终极的目的。

另外,杜威的教育目的与儿童的本能活动以及习惯紧密相连,考虑到特定儿童不同的需要,适应儿童的个别差异,这是其实用性的体现。

(三)职业教育

在杜威的教育哲学中,有两个分离出来的非常重要的部分,一个是职业教育,一个是道德教育。

职业教育思想是杜威整个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杜威深入研究了职业教育的诸多问题,提出了许多独特的见解。

杜威指出,古代把教育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治人的,一部分是治于人的。

治人的是闲暇阶级,只做官办政治;而治于人的是劳动阶级,只是制造生活的需要。

这样一来,教育偏向于闲暇阶级,通过给他们文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达到以后做官的目的从而治人,但这些知识却也没有什么实用。

而治于人的阶级里,工人没有机会享受教育,他们不工作就不能生活,师傅除了给徒弟的一点技能上的训练以外,就没有什么别的了。

长此以往,整个社会日益急剧地分化为两个阶级:一个是除了工作以外没有闲暇享受教育的劳动阶级,一个是完全不需要劳动而可以享受正规教育的闲暇阶级。

所以,教育是只针对所谓的上等人物,专门用来教他们用心思记忆、想象,而不必做实际应用,因此只会是文学方面的教育,而在劳动人民的一方面,则完全只会用手足而不用心思。

所以,杜威认为职业教育最重要的观念,是要把职业教育看作是“营业教育”,而不是做专门行业的教育。

并不是只懂得专门技能就够了,还应该注重使人懂得实业、工业所应该知道的科学方法,也就是说既要知道该怎么做,还要知道之所以这样做背后的科学知识。

否则的话,工人盲目地机械工作,不仅对行业产生不了兴趣,更难于在实践中革新进步。

杜威认为,职业训练不应当与文化修养对立起来,它既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训练,也是“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可以看出,杜威对于职业含义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从而抬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地位和作用。

但是杜威反对把职业教育看作是急功近利的事,不能只培养一个人的某一种能力而忽略其他。

教育的任务不应该只注重技能或技术,而隔离其他的兴趣,使职业活动变成毫无意义的机械的忙碌。

可见杜威所关注的职业教育是培养一个发展的人,而不是训练专门技能的技工。

杜威提出了职业教育需要预防和避免的两个弊端,一是千万不要认定某种人天生是可以做成某种事业的。

相反,应该给他们博大广阔面面俱到的教育,使他们的心理和技能都能有广阔的根基,从而更好地在短时间内变成某种行业的人才。

二是千万不要以现在的实业、工业程度为标准。

因为现代工业的变化是很快的,等学生训练好了以后,外面早已经变了,所以教育应该以将来的工业做标准。

参考文献:

[1]美约翰杜威.许崇清译,哲学的改造[m].北京,商务印书馆,1958.

[2]杭州大学教育系编.杜威教育论作[m].上海师范大学出版社,1977.

[3](美)杜威.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

[4]黄济.教育哲学通论[m].山西教育出版社,1998.

[5]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

[6]赵祥麟.外国教育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