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 两位数加一位数(通用8篇)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 两位数加一位数(通用8篇)

ID:4634222

时间:2023-10-14 04:51:53

上传者:JQ文豪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 两位数加一位数(通用8篇)

教案是教师进行教学组织和管理的重要依据。请大家认真阅读这些三年级教案范文,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改进。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篇一

(一)知识教学点:使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二)能力训练点

1.能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

2.会运用学具进行计算操作。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能口述计算过程。

4.继续培养学习的迁移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培养学生勤于动手,勤于动脑的好习惯。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1.48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56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34=30+()57=7+()

3.口算:5+3+40=20+70+6=

4.4+2=30+2=你是怎样算的?

5.导入新课。

教师板书:34+2=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教师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1.教学例1:34+2=。

(1)34用小棒怎样摆?图示:

启发学生明确:3捆小棒表示3个十,4根小棒表示4个一。

(2)在单根小棒下面再摆2根小棒,表示34+2(渗透相同数位对齐的思想)图示:

然后让学生对照自己摆的小棒想一想:应该怎样得到结果是多少根?引导学生先把单根的小棒(4根和2根)合起来,再和整捆的小棒(3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6根。

(3)归纳算法:

引导学生根据操作过程分组讨论34+2的计算方法。启发学生明确:34可以看成3个十和4个一组成。计算34+2应该先算4加2得6,再算30+6=36,所以:

(4)反馈练习:5+3=92+6=35+3=87+1=

并说一说口算步骤。

(5)想一想:2+34=

引导学生可以摆小棒算一算:要先算2+4=6(即个位数加个位数),再算6+30=36,所以2+34=36。

或者启发学生思考,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得数是一样的因为34+2=36,所以2+34=36。

(6)反馈练习:65+2=6+69=2+65=69+6=

2.教学例1:34+20=

(1)出示算式:34+20=

启发学生动手摆一摆,互相讨论一下,应该怎样计算?

(2)图示:

引导学生明确:两位数加整十数,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再加个位上的数。

(3)引导学生总结算法:先算30+20=50,再算50+4=54,所以34+20=54。

教师归纳板书:

(4)如果把34和20交换位置,你会做吗?板书:20+34=。

引导学生归纳:还是先算30+20=50,再算50+4=54,所以34+20=54。

(5)反馈练习:教科书49页,做一做2。

3.引导学生对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明确: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也就是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即“相同数位的数才能相加”。(板书)

三、巩固发展

1.85=80+()63=60+()

49=()+987=()+7

2.教科书49页:做一做3。

3.53+40=()先算()+()。

53+4=(),先算()+()。

4.判断:(说出错误原因,算出正确得数)。

50+35=85()

3+26=56()

13+40=17()

44+5=94()

78+20=98()

29+30=69()

5.算算比比:

说一说上面两题计算方法有何不同?

四、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引导学生结合例题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十一第1题

六、板书设计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篇二

教学内容:(p61例1和练习十一1~4t)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的口算方法,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重点: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捆扎好的练习本,磁性教具。

教学过程:

一、旧知复习,引入新知。

1、30+65+2060+49+40

30+6050+2060+4050+50

2、65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29是有几个十几个一组成的?

二、创设情境,自主探索

今天学校新到了一批书,老师打算发给同学们,我们班有个同学,我们先算算有多少本书,看够不够发给同学们。

1、观察,课件出示主题图

要求: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数一数,你知道它们有多少吗?一捆有多少本?

数学书有多少本?语文书有多少本?

2、小组讨论:

看图提出问题,谁能提出不同的问题?怎么能算出来?3、合作探究:

如果要你算出有多少本数学书,你能怎样算?

想一想,你是怎样列式的?用小棒摆一摆,你是怎么算的?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5、全班反馈:a动手操作,理解口算办法。

b总结算法,计算时要注意计算的单位,个位上的数要加在个位上。整十数要加在十位上。

6、比较算法,加深理解

让学生认真观察两个算式,

这2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在计算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怎样计算?你是怎么想的?(分组说,后指名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促进理解

1、p61的做一做。

先在书上完成“做一做”第一题,请同学讲一讲上下两题有什么关系,并举几个例子口头考考其他同学。

2、p63的练习十一的第一题和第二题

(1)独立计算后集体订正。

(2)指名说53+4和20+67是怎么计算的?

(3)你是怎么算的?

(4)小组互相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3、出示p63:3图

(1)你从图中看到了什么?你能完整说出来吗?

(2)你根据这些信息列出算式吗?

(3)说出结果,你是怎么算的?

四、全课总结

五、作业设计

p63的4题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篇三

(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

1.口算。

30+28+1050+74+20

20+3060+2080+1050+40

2.口答:

(1)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3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4)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3.30+40+6=4+3+50=

1.导入新课。

教师再次出示算式:30+2,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师: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是我们学过的知识。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

板书:34+2.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你们会计算吗?知道计算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

2.教学:34+2=____.

(1)动手操作,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4根,右边摆2根。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4人一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结合实物这样回答:

先把单根的小棒(4根和2根)合并起来,然后再和整捆的小棒(3捆)合在一起,一共是36根小棒。

也可能结合算式这样回答:

先把个位上的4加2得6,再加30得36;

十位上的30不变,个位上4加2得6,30加6得36.

(2)观察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4加2呢?(因为个位上的4表示4个一,2表示2个一,4个一和2个一相加得6个一,是6)

师:也就是个位上的数和个位上的数相加,(边讲边用红色粉笔把4和2连起来,注明得6)再算30加6得36.

板书:

接着,可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把34分成30和4,先算个位上的4加2得6,再用6加30得36)

(3)变式练习。

试算:2+34=____(板书:2+34)

师: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已经学会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口算。现在老师再把34+2这道题改变一下。

板书:34+20=____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下面我们接着学习两位数加整十数。

板书:两位数加整十数。

3.教学:34+20=____.

(1)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捆零4根,右边摆2捆。边摆边口述计算过程。

(2)结合摆的过程,概括出口算的方法。

师:34+20应该怎样相加,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式子下面用线段先把34分成30和4,先算30加20,也就是整捆和整捆相加,得5个十,然后再加上个位上的4,得54)

板书:

师:计算时要先把整捆和整捆相加,也就是十位上的数和十位上的数相加,然后再加个位上的数。

(3)变式练习

试算:20+34=____(板书:20+34)

先让学生自己想一想应该怎样算,然后老师再提问: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为什么?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4.引导学生对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进行比较。

讨论:34+2和34+20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两位数加一位数,一位数要与两位数个位上的数相加。两位数加整十数,整十数要与两位数十位上的数相加)

5.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

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

师:怎样计算这些题呢?计算时要几个十和几个十相加,几个一和几个一相加,这也就是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

1.先说口算过程再计算。

43+5=43+50=

2.口算:(一组一组地出示口算卡片)

5+32+64+53+2

35+392+64+253+72

25+32+653+4644+4

25+3020+6530+4644+40

3.接力比赛。

每行发一张卡片,每张卡片上有6道题,从最后一位学生做起,每人做一道题(人数不够的由第一位学生完成),做完后往前传,由第一位学生交给老师,最先做完而且做对的一行为优胜,老师奖给每人一朵小花。

以一张卡片为例,题目为:

36+205+4317+40

50+248+3133+6

4.在教科书上做p49做一做的第1,2,3题。老师行间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这节课的重点是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的口算方法,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比较难。通过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集体讨论、试算等方法,给学生创设了主动参与探究活动的情境,使学生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学习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在教法设计上还注意了知识的迁移,由30+2→34+2→34+20的变化,将整十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一位数,两位数加整十数有机的联系起来,减小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坡度。另外,适时地进行变式练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并为学习加法交换律做了早期孕伏。

在练习的设计中出现44+4和44+40一组式题,再次强化了相同数位的数相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篇四

本节课是两位数减整十数和一位数的教学,在教学中模仿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但是这节课有了之前的两位数加整十数和一位数的经验之后,孩子在思考计算方法是节省了很多时间,孩子会迁移用之前的方法,这也是我很开心看到的。学会怎么算之后,我让孩子比较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之处,孩子能迅速发现两道算式在计算过程中一个是十位上先进行计算,另一道算式是个位上进行计算。接着我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呢?孩子试着从减数入手,虽然回答的结结巴巴,但大概意思我还是能听明白的,这个地方让我发现了孩子其实真的很不错,有了初步分析思考的能力。

本节课的亮点体现在:1.动手操作的有效性。在动手操作这一块我组织学生用小棒和计数器来探究两位数减整十数的计算方法。而在探究两位数减一位数时,小棒,计数器只是作为个别学生辅助计算的工具。

2.注重于生活的联系。以学生最熟悉的春游场景作为学习素材,学生在观察,讨论与交流中,体验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和数学的价值。

3.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从摆小棒到拨计数器再到算法,一步步帮助学生从具体形象思维到半抽象思维最后抽象出算法,给了学生理解的空间和时间。

4.环节清楚,层次分明。本节课只有简单的四个环节,但一环扣一环,牢牢的抓住了教学的重点难点,在学生感兴趣的前提之下进行教学。

5.注重教学的层次性。在第二环节探究算法的过程中,45-30我采用了让学生摆一摆,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的方法,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和经验帮助学生理解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并抽象出算法。而在探究45-3的算法时我提高了一个层次,让学生把两位数减整十数的算理迁移到两位数减一位数上来的,提示学生老师欣赏能自己独立算的小朋友,让学生独立说一说计算方法,并通过小棒和计数器来验证此方法的正确。

不足之处:1.算法的抽象体现的不到位。一节课下来,学生依然依赖于数的分成来做题,还是具体的算理,没有抽象出算法。

3.减法模型的建立体现的不到位。在教学例题和试一试时,我都把它们加入了情境,此时,可以问问学生什么时候用减法做,帮助学生建立减法模型。

4.数学思想方法渗透的不够。在做想想做做第2题时,可以让学生上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继而引导学生发现被减数不变,减数越来越小,差越来越大。

《两位数减一位数或整十数》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篇五

教学目标:

使学生初步学会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题目,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具、学具准备:

挂图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初步掌握计算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

20+4032+1040+4856+30

42+75+234+648+51

上面哪几道题先算几加几?哪几道题先算几十加几十?

二、新课:

上节课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和整十数和计算方法,同学们掌握得不错,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计算方法。

先让学生根据观察估计一下,够不够每人一瓶,再指出:具体算出有多少瓶纯净水,就知道每人一瓶够不够。明确要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2、解决“有多少瓶”纯净水的问题。

(1)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列出算式24+9

(2)分组用小棒摆一摆,讨论怎样计算

(3)请小组的代表介绍本组的计算方法。

先把24揍成30,再算30+3得33。

先算4+9得13,再算13+20得33。

3、练习:出示“做一做”。让学生独立完成,允许有困难的学生和同学讨论。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计算的。

4、小结:根据学生发言,给学生以充分的肯定。然后,小结:进行两面三刀位数加一位数时位加法的计算,可以先算几加几,加得和数和原来的整十数相加;也可以先把两位数凑成整十数,再加余下的数。

三、练习:

1、练习十一第5题。让学一按上下两题一组进行计算。引导学生发现:上面一题材的计算正好与下面一题先算几加几完全相同。帮助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

2、练习十一第6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后,引导学生观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篇六

1、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计算,培养学习兴趣和计算意识。本科的教学设计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资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情境,使计算教学成为学生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计算方法,又可以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遇到问题能够从数量上进行观察和思考的兴趣与习惯,促使学生形成初步的计算意识。

2、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在“探究新知”这一过程中,创设了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和数学活动,激励每个学生在动脑观察中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而,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方法,组织学生交流计算方法,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明白了算理,掌握了算法。

3、组织好练习,进一步培养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要达到这个目标,除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掌握算法,还需要组织好练习。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篇七

本节课,我借助学生熟悉的练字这个情景,引出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选取富有童趣的学习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动手操作,经历口算过程,理解算理,从具体到抽象,使学生的思维过程更清晰、条理。

从写字的情景出发引出两个实际问题,列出两个有联系的加法算式后,让学生通过操作理解算理,探索算法。教材在编写上也采用了左右对比的编排方式,演示算理的小棒图和表示口算过程的算是对照,使学生“理清算明”。最后在通过比较计算时的不同,再一次体会相同数位上的数才能直接相加。

我个人觉得不足之处是:在学生自主探究前,没有必要强求学生先摆一摆学具再列式计算,应该允许学生直接列式计算。在学生介绍自己的计算方法的时候,可以通过追问等方式让学生思考这样算的道理,要求学生解释算理,这也是学生感觉到最困难的。“能不能想办法让自己说清楚你的算法呢?”可以用小棒来摆一摆。”这样,学生对使用学具就真正有了需要,而且学具的使用也能真正为教学服务,而不仅仅是为了体现教材呈现出的方法走过场。

两位数加整十数一位数不进位教案篇八

(一)使学生学会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不进位加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二)使学生掌握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口算的思维过程,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重点:掌握口算的方法.

难点:理解相同数位的数相加的道理.

1.口算.

30+28+1050+74+20

20+3060+2080+1050+40

2.口答:

(1)42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2)37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5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4)1个十和6个一组成的数是多少?

3.30+40+6=4+3+50=

1.导入新课.

教师再次出示算式:30+2,让学生说怎样计算?又是怎样想的?

师:整十数加一位数的口算是我们学过的知识.现在老师把这道题改变一下.

板书:

34+2.

师:观察算式,这道题是怎样的两个数相加?启发学生回答.

师:两位数加一位数,你们会计算吗?知道计算方法吗?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

板书:两位数加一位数

2.教学:34+2=.

(1)动手操作,理解口算方法.

让学生摆小棒,左边摆34根,右边摆2根.

师:要求一共有多少根小棒?怎样计算?4人一小组讨论:你是怎样计算的?

学生可能结合实物这样回答:

也可能结合算式这样回答:

先把个位上的4加2得6,再加30得36;

十位上的30不变,个位上4加2得6,30加6得36.

(2)观察算式,掌握口算方法.

师:为什么要先算个位上的4加2呢?(因为个位上的4表示4个一,2表示2个一,4个一和2个一相加得6个一,是6)

板书:

接着,可让几个学生说一说口算步骤.(把34分成30和4,先算个位上的4加2得6,再用6加30得36)

(3)变式练习.

试算:2+34=(板书:2+34)

师:先算几加几?再算什么?得数是多少?

学生口述计算过程,教师板书:

板书: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