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群众文化论文(优秀8篇)

2023年群众文化论文(优秀8篇)

ID:4636092

时间:2023-10-14 05:36:43

上传者:灵魂曲 2023年群众文化论文(优秀8篇)

岗位职责是员工进行绩效评估的重要依据,能够客观评判员工的工作表现。善于沟通和协商,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公司名称】运营岗位职责范文:...

群众文化论文篇一

文化的作用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非常明显,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支撑。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文化是它的灵魂,如果没有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对社会中的个体来说,文化是行为准则,影响着个人的行为和思想;对于整个社会来说,文化是社会群体的共同价值观念,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导向作用。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我国的群众文化工作还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政府需要综合考虑,加强群众文化的建设。

一、把握和谐社会视角下群众文化构建的价值

群众文化具有和谐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宣传教化的功能、普及知识的功能和精神调剂的功能。基于上述功能,它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精神上的支撑。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加强人们的思想道德教育,群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精神,我们也应该充分利用群众文化的传播功能大力宣扬公平公正、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等和谐文化精神,使每个公民都拥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良好的精神风貌。同时,也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优秀的道德品质得以传承,构建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体系。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智力支持。在和谐社会中,人们越来越重视对文化的需求,除了学校的文化教育外,我们应该充分发挥群众教育的优势,通过各式各样的群众文化活动来宣传文化知识。利用群众文化这个特殊的文化载体,将和谐文化以寓教于乐的形式普及给社会群众,提高社会成员的整体素养,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群众文化的和谐功能能够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氛围。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的经济发展迅速,但随之而来的是各种矛盾的复杂化。企业的改制、失业的增加以及住房和经济的发展不平衡引起社会上部分人的不安情绪和心理危机。这些都是阻碍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面对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存在,除了用政治和法律手段以外,群众文化也可以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例如:我们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的群众文化活动,促进宣传和谐文化的精神,加强群众之间的心理沟通,可以有效地消除矛盾,增进群众之间的感情,为和谐社会的构建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二、分析和谐社会视角下群众文化构建的问题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和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但是文化的发展却远远落后于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我国文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我国群众文化建设的力度还有所欠缺,经费投入量偏小,资源配置不合理。文化经费的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例明显偏小,并且文化经费支出的增长速度要远远低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这就使得许多地方的文化支出缺乏经济来源而落后。此外在资源配置方面,中西部等贫困地区的群众文化经费远远低于东部发达地区,公共文化资源也体现出重城市轻农村的现象。其次,公共文化机构的建设乏力。到目前为止,从覆盖面上来讲,全国仍然有数百个县没有文化馆的建设,从机构质量上来讲,大多数文化馆的面积较小,设施也不健全,有的还被挤占和挪用,办得好的文化馆简直是凤毛麟角。最后,在供给和需求上体现出明显的不平衡。从总体上看,群众文化的提高跟不上构建和谐社会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也跟不上人民群众对文化和美的追求;从不同地域的发展来看,也体现出极大的不平衡,占我国人口比例较大的农民,文化权益得不到保障,农村的文化活动数量偏小并且形式单一,农民的文化生活非常枯燥乏味。

三、加强和谐社会视角下群众文化建设的对策

为了能够让群众文化在和谐社会的建设中发挥更好的作用,我们必须加强其建设,明确群众文化的主导方向和发展的重点、难点,然后再采取具体、有利的改善措施。首先,国家要重视群众文化,增加文化经费的支出,还要明确各级政府在文化发展方面的责任和义务。其次,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是城市的公共文化建设,更要加强建设农村文化俱乐部,让农民和市民一样享受基本的文化服务。再次,文化馆作为国办的群众文化事业单位,体现了国家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是引导群众尊重文化、学习文化的风向标,所以在完善群众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一定不能忽视文化馆的建设,增加文化馆的投入,通过文化馆的体制改革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文化服务。

四、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是必不可少的,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和谐文化的支撑。希望通过本篇文章的叙述能够加强社会对群众文化的重视,进一步改革群众文化的建设,为和谐社会的发展增添助力。

参考文献:

[2]刘红霞.浅析和谐社会中的群众文化发展与创新[j].大众文艺,2015,(01):10.

群众文化论文篇二

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包含较多,例如音乐改编、舞曲的编制、歌曲音乐串烧、为活动创作主题歌曲等音乐创作活动。但是在基层群众文化活动音乐创作的实际工作中,因为一些原因使得音乐创作者在音乐的创作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不解决就会影响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一、现阶段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现状

1.音乐创作的质量与风格差异显著

因群众文化的主体为群众,群众文化中的音乐艺术创作者也大多为普通的人民群众或是音乐创作的业余爱好者,不同创作者的音乐专业知识、受教育程度、个人音乐素养及文化素质存在差异,导致了群众文化工作中的音乐创作质量及作品水平差异显著,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对群众文化的音乐创作工作带来了较大的负面影响。另外,虽然我国现阶段的群众文化音乐创作中呈现了较为繁荣的局势,但能够真正在广大的人民群众间起到号召力的歌曲少之又少,在对这些歌曲进行创作时,音乐创作者不但要耗费相当大的精力与时间,还要为这些歌曲的上市投入一定的财力,逐渐脱离了音乐创作本身具有的乐趣和意义。

2.缺乏专业音乐创作人才

基层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工作面对广大的群众,为提高音乐创作效果,需要专业的音乐创作人才及专业设备。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员可以根据活动主题及具体要求,在确保音乐符合活动要求的前提下进行独立的音乐创作;音乐创作人员在创作音乐的过程中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人员及专业设备是确保音乐创作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条件,但基层的文化馆单位因为自身规模限制以及经济因素的影响,缺乏专业的人才及设备,进而影响了音乐创作工作的顺利展开。

3.资金不足

虽然现在政府大力的'支持基层群众的文化活动,但还是跟不上群众文化活动的多变性。在资金不足或完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是很难完成创作的,基层群众人员会因为资金的缺乏而买不起专业书籍或是上不起专业课程,从而阻碍了作品的创作。

二、解决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问题的主要策略

1.完善音乐创作所需的硬件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中音乐创作所需要的硬件是指音乐乐器:钢琴、吉他、小提琴、二胡、笛子等等或者是电脑设备声卡、软件等。再加上专业老师的指导,能使大家更快的去学习并完成音乐创作。同时由专业人士带动,更能调动大家想要学习的欲望和学习氛围,再加上乐器的使用,使得整个音乐创作过程中其乐融融。现如今也有许多人采用电脑制作的方式来创作音乐,电脑制作相比传统的方法来说轻便快捷易于整理,但却缺乏了集体的合作意识,在整首曲子大概创作完成之后还需要去录音棚试音,这时应该有专业的录音棚或者录音室来供大家试听自己的歌曲。现代化的创作方式比传统方法要更费资金,如果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使用传统的音乐创作方式会更加得体。

2.做好基层文化活动音乐创作前的基层调研工作

为解决基层群众的音乐、文化水平差异对基层文化活动音乐创作带来影响的问题,基层的文化组织和音乐创作人在进行活动音乐创作前,应该在辖区内先开展仔细的调查研究工作,详细了解各种群众对音乐和文化的需求。同时做好文化活动的策划工作,找到适合大部分人音乐认知的切入点,作为音乐创作的出发点,创作出符合大部分群众喜欢的音乐作品。同时在活动结束后,可以再进行第二次调研工作,找到本次创作工作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这种调研工作既包括了与居民的直接对话交流,也可以是通过社区问卷、网络调查等各种间接的调查形式。最后将调研的结果进行汇总,以便在下次创作工作中提高创作水平。

3.引进专业音乐资源

专业的音乐创作人员是基层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主力,但也是基层文化组织中比较缺乏的资源。传统的工作模式中,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上级文化部门指派专业音乐人才,这种方法造成音乐人才来源单一而且基层单位没有选择的权利。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部分基层文化组织开始利用社会资源选择专业的音乐创作人才,比如:在文化活动中使用音乐志愿者,这样不但可以宣传志愿活动,还能提高音乐创作的质量;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大专业设备的投入力度,基层文化组织除了利用上级拨款外,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力量,最常见的就是与企业、学校及社会等进行文化共建,实现音乐资源共享,进而促进音乐创作工作的顺利开展。

4.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做到共性和个性的融会贯通

在处理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共性及个性关系上,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在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所依赖的生活化土壤中培养提炼新灵感,突破原有的艺术创作限制及瓶颈。其次,大胆运用本民族的音乐形式及音乐风格,在继承的基础上着力创新,提升群众文化音乐创作的魅力。第三,在群众文化音乐创作技法的使用上,要加以缜密思考,选取最成熟最具特色的技法表达方式。

三、结语

总之,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中意义重大,作用显著。在群众文化音乐创作实践中,一方面要重视数量与质量,另一方面为避免群众文化创作陷入误区,应注重在创作形式、创作思想、创作内容上加以创新发展,使群众文化音乐成为助推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

群众文化论文篇三

人本思想是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领域首先提出来的,而人本主义在教育中的应用是其在心理学上的拓展,是指在教育的过程中以人为本,强调以学生为教育管理的中心,重视学生的个体发展。而在学前教育中引入人本主义思想,主要是尊重儿童的心理特点,以儿童的健康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对学前教育进行重新的审视,打破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提升学前教育管理的效率。

一、人本思想教育在学前教育管理中的意义

1.人本思想教育能够构建和谐的教学氛围

社会本身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的属性、种类都是人的主观创造,因此人的主观能动性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决定性作用。当前以人为本也成为了我国科学发展观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了社会与时代共同进步的内涵。学前教育中的团体也是社会组成的一部分,因此在学前教育中引入人本思想是符合社会和时代发展需求的,通过人本思想的引入能够使幼儿获得更为轻松、自由的成长空间,符合幼儿的认知、成长规律,从而构建出和谐的教学氛围[1]。

2.人本思想教育能够为儿童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人本思想教育能够从人性化的角度出发,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面对教育的问题,从而使儿童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学前教育相对于义务教育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首先学前教育面对的教育对象心智不够成熟,如果教育不当容易使儿童留下心理的阴影,同时这个阶段儿童接受的价值观念影响着其以后的价值观形成。其次学前教育中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基本认知为主,主要运用的是形象思维,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以形象的思维为主要的教育方式。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从儿童的心理特点出发,从而使教育的方式更符合幼儿的认知和发展特点,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

二、学前教育中人本思想的渗透途径

1.教育中坚持以人为本

学前教育的对象为儿童,目标是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所以学前教育的本质即是对人的教育。因此在教育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首先,从教师的方面来说,教师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教师也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所以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应该充分调动自身的热情和情感投入到教育中,从而使教学工作能够融入情感,并引发儿童与教师的情感共鸣,这样能够有效的避免教学的空洞性。同时教师需要认识到自身的榜样作用,在儿童的眼中教师是完美的,所以他们会刻意的去模仿教师,因此教师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形象,用自身的行动潜移默化的`实现教育的目的。其次,从儿童的方面来说,要正确认识儿童的主体性,将儿童视为成人进行沟通和交流,给予儿童自由发表自身想法的权利,同时注重儿童的全面发展,根据儿童的心理和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游戏、活动,并在教育中适当的引入情感教育。最后,要注重儿童的差异性,任何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所以在学前教育中,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个体时需要一视同仁,但是在教育方式上却需要根据学生的个性进行针对性的教育,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

2.树立培养“全人”理念

在尼采的理论中认为,生命与知识相比,生命才是第一位的,但是在现代的教育中我们发现,我们往往将知识作为第一位,而将人的天性作为第二位,这使得人的天性被扼杀。教育的价值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社会价值,第二个是个人价值,而我们的教育体系中过于重视社会价值,忽视了个人价值的体现,我们所说的个人价值主要指的是人的发展,所以我们培养的人才都缺乏全面性,或者可以说并不是一个健全的人[2]。

针对当前的这种教育情况,我们需要加强对全面教育的重视,不仅要对教育的社会价值进行提升,同时还要提高对个人价值的重视,从而使教育的两种价值互相促进,更加完善。那么在学前教育中就需要加强对儿童的全面培养,包括儿童的情感、性格、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培养,从而使幼儿能够得到全面的发展。比如,我们在教授儿童交通知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将情感教育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在道路的两旁设置几个虚拟的人物,包括男士、女士、老人,然后让儿童选择当绿灯亮了,你会选择帮助哪个人过马路呢?学生都会准确的说出帮助老人,然后教师就可以适当的将尊老爱幼的思想分享给学生。

3.教育中坚持民主

民主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中的基础,在民主的教育理念下,无论是家长还是教师都需要给予儿童一定的宽容和理解。特别是在学前教育中,由于儿童的年龄比较小,所以在教师和家长的眼中往往不会将儿童视为个体对待,认为儿童没有自主权,而所有的活动安排都应该听从教师或者家长的。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学前教育的儿童已经开始有自我的意识,他们已经有自己的喜好和思想,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他们会表现出强烈的兴趣,而对于他们不喜欢的事物则会排斥。如果儿童的活动都由教师或者家长来安排,那么无法保证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因此教学活动的开展极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在幼儿学前教育中教师必须要坚持民主,给予幼儿更多的自由选择权利。

三、结语

综上所述,人本教育思想是当前学前教育管理中的主要理论依据,同时也是适应时代发展的必然选择。在学前教育中渗透人本思想能够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为依据,选择适合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保证儿童的健康成长,满足学前教育的要求。

参考文献

群众文化论文篇四

摘要:在日益高涨的群众文化需求中,合唱形式被青睐,很多热爱合唱者投身其中,自娱自乐和自得其乐。群众合唱突破了专业合唱团队舞台演唱的概念,为满足当今我国社会的群众文化需求提供了喜闻乐见的形式。本文就合唱走进群众文化的益处做以分析,旨在充分认识这种群众文化形式。

关键词:合唱形式;群众文化;益处

我国物质文明水平的提升奠定了国人的精神文明需求,国人的精神文明需求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包容其中的业余文化需求越来越显现出娱乐性、健美性、合作性的属性,合唱形式正是因为具有这样一些属性而被国人所青睐,越来越多的人喜欢这样的文化形式并自得其乐的投身其中,合唱原本是舞台声乐表演艺术中的一种,以各个声部的协调配合来彰显艺术魅力,带给观众审美感受。而今合唱被群众文化的发展势头推向民间,在声乐方面并非由专业造诣的百姓无论谁喜欢这种形式都可以参与其中,合唱艺术的表现形式发生了变化,其功能也发生了变化,这是社会发展进步的使然,也是合唱艺术大发展的真实写照。本文就合唱走进群众文化的益处做以分析,旨在充分认识这种群众文化形式。

一、合唱满足群众文化生活中追求娱乐性的需求

歌唱能够娱乐人的身心、调节人的身心,让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被绷紧的神经松弛下来、愉悦下来;歌唱可以通过享受声乐美的旋律和歌词的唯美意境来释放生存压力、化解烦恼、进入平和愉悦的心境;歌唱给颐养天年的退休老人提供了高雅的艺术化的休闲方式,让这些“有闲”老人拥有了不再被闲暇时间所困惑,实现老有所乐的极佳形式。《乐记》中有言:“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乐记》中也还有言:“声音之道,与政通矣”。这里所阐释的意思为:音乐是发自于人的内心需求的;音乐可以实现任何人的情感和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音乐大师贝多芬对于合唱艺术特征的阐释则为:“从心灵出发,必将到达彼心深处”。意为合唱是一种人人皆可参与的艺术形式,有着广泛参与的`特性。因为音乐娱乐身心的性能,因为合唱是“通码艺术”的秉性,所以令许多国人青睐这种形式的业余文化生活,自娱自乐的美在其中。在当下我国的各地,从学校到机关,从城市到农村,从广场文化到农家文化大院,从休闲活动的需要到公众公演活动,大合唱的形式成为一道美丽的文化风景线,大合唱的艺术魅力空前地娱乐和感染着国人。据中国合唱协会的不完全统计,我国有数以千万民众热衷于参加大合唱,各类的专业和业余合唱组织应运而生,以广东省为例,这个省份目前拥有具有成建制和规模的合唱团队已经超过一万支。合唱的娱乐性让广大国人激发了空前的参与热情,曾经的央视组办的“激情广场”节目就是鲜活的例证,在著名主持人刘璐的主持下,“激情广场”以大合唱为主要演唱形式,在全国各大城市相继组办,到一个城市火一个城市,到一处地方火一个地方。因为合唱的娱乐功能,特别是人人皆个参加的特性,几乎每个国人都曾做过合唱团队的“演员”,都曾被壮美的合唱之声合唱阵势所感动过。

二、合唱满足群众文化生活中追求健美性的需求

让体质健美是当今国人对自身体质和生活质量的需求,这也是因为国家国力水平的快速提升带动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物质生活的满足刺激了精神需求的发展的必然结果。而今的国人不再是吃不饱、穿不暖的“东亚病夫”,也已经从改革开放的前一段时间所实现的温饱生活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生活的新时期,国人有了稳定、富足、舒心的幸福生活,不再仅仅为满足生存最低级需要的“活着”的生计而身心疲惫的奔波,而是有了要满足生存上档次的“活好,活的更有幸福感”标准的追求。特别是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退休老人越来越多地进入赋闲阶段的生活,这些老人更希望自己的赋闲生活是在体质健美的状况下度过,因而,群众文化活动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受欢迎的广泛的群众基础,群众文化中人人都可参与的、娱乐性极强的大合唱成为满足国人健美需求的可选项目之一。在参加合唱的过程中,每个参与者都可获得歌唱时怎样用声咬字的引导和锻炼,可以从中获得对五线谱的阅读能力,了解乐理知识,感受声部合唱的魅力;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演唱能力有限而不敢再众人面前放开喉咙唱出自己的声音,有了合唱团队做歌唱的后盾,在“众人划浆开大船”的状态下来放歌;可以让自己获得在团队中进行歌唱唱表演的机会,利用这样的机会感受表演的体会,养自己在气质上得到艺术的熏陶,神色、形体的表现都需要“塑性”,从中可以改变一些不良习惯,让自己在举手投足间多了艺术性的健美意味。所以,合唱的群众文化生活令群众所喜欢所乐于参与。这样的例证可从我国各地老年活动中心的活动项目看,可以从我国各地的老年合唱团所展示的社会影响力看。

三、合唱满足群众文化生活中追求合作性的需求

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参与者很喜欢很享受大家共同合作的氛围,众人合唱歌曲有气势、有力量、能够充分体现出团队合作、密切配合的效果,尤其在单位组织的文艺联欢活动中,以某一个主题来确定的演唱会上都会有大合唱的形式,甚至专门举行大合唱文艺联欢活动。富有专题教育意义的大合唱活动不仅能使参与者从中得到合作演唱的快乐情感,还能从中获得美的艺术享受,情操的陶冶,心灵的净化;可以振奋精神,焕发爱国主义热情和工作学习的激情;可以显示出一个团队的精神风貌和凝聚力与战斗力。在社区开展群众文化活动中,参与者也都很青睐于合唱,因为通过这样的群体性歌唱活动可让不熟悉的人们相互吸引、相互给力、相互帮助,能形成气场,能够壮胆,能够摆脱个体表现的害羞感等,总之合作性的需求对于参与者式共同持有的,毕竟人是社会的人,每个人都不愿意孤独,都想能够有个交际圈子,都想享受到有朋友可扎堆的快乐。事实上,合作性需求也是一种从众性的需求,也即个体在社会群体的无形压力下,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社会心理现象,通俗说法叫“随大流”,因而合唱式群众文化活动非常受欢迎,不乏参与者。

群众文化论文篇五

一、激发文化自觉,提高群众文艺的地位

群众文艺的创作一定要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绝不能为评奖而创作,也不该为应景而创作,而是要形成芋向,绝不能为评奖而创作,也不该为应景而创作,而是要形成主活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的今天,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文化艺术的需求,切实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指数。群众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群众文艺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仅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了文化内其重要的作用。如果一个地区仅重视经济发展,却忽视了文化内对整体提升人的文明素质无益,更谈不上让老百姓在丰富的文化生活中享受有益的精神文化生活。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和我圜城乡小康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圜城乡小康社会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广大人民群众对文艺创作的需求,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自觉,才能切实推动社会的全面发展。因此,如何激发群众对文化的自觉就成为一个重要命题,也只有激发群众对于文化的自觉,才能真正提高群众文艺的地位。

二、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与策划

活动要注重社会价值,彰显创新特色,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特点是社会性与群众的广泛参与性。我们在组织与策划群众文化活动时,应着眼于社会发展趋势和社会化需冀,具有创新的思想和智慧,通过具有创意的规划及题材彰显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因此,活动策划要让经常的活动有贤意,让陈旧的文化活动有时代感,让普遍性的活动有地区个性,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提高活动的社会影响力。群众文化活动与其他活动相比,虽然自由度比较大,但组织与策划活动也不能盲目,不能过于随意,也要有组织性,因此要科学也制定活动方案,全面落实责任。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地制定活动方案,全面落实责任。可以从两个方面丝覊仆等可以通过规范性文件与通知,分发到相关部门、单位与人员,争取多方力量的支持。二是群众性文化活动实施的'详细方案。群众文化活动的实施过程中,需要落实创作、编排、灯光、舞美、造型、化妆等人员,落实活动的具体项目的时间,落实活动的整体进度等,确保大家各司其职。组织群众文化活动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很多突发事件,如人员的临时变动、场地的突然变更、天气的剧烈变化以及现场的各类突变动、场地的突然变更、天气的剧烈变化以及现场的各类突需要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尽量消除或解决活动可能存在的风险,确保整个群众性文化活动的顺利开展。

三、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

发挥群众文化的作用,满足人民精神需求是当前文化繁荣和文化复兴的重要支柱。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的,具有公共性、民间性特点的,能够充分发挥基层群众智慧的文化。在多年的不断努力下,我国群众文化的发展已圣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人民的精神生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目前我国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当前我国群众文化的建设尚不健全,城乡群众文化串设的差异较大,贫闲地区群众的精神生活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许多地区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这些问题制约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因此,要繁荣我国的文化市场,发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就必须将群众文化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群众文化工作者要为群众创造健康的、文明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地宣传先进文化、同时,群众文化工作者要特别注意贫困地区的文化建设,要积极开展丰富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向群众宣传科学与文化。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我国当前群众文化建设不平衡的问题,帮助人民群众摆脱落后与愚昧,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群众文化论文篇六

一、群众文化活动简述

群众文化活动得以开展的基础是人民群众,可以说人民群众是构建群众文化的基础条件。与其他文化类型相比,群众文化活动具有独特的特征,即群众性。群众文化活动的适用范围比较广,文化活动的开展可以将人民群众与社会文化进行紧密连接,而且活动开展过程所受到的影响因素比较少,所以群众文化活动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得到广泛的传播,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也有极大帮助。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目的是为了增加人民群众对我国主流文化的了解,也是为了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从而确保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能够顺利实施。另外,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如文化会演、诗歌朗诵等,这些不同形式的文化活动开展方式是为了从多角度展示群众文化活动的魅力。同时,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使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也能够更好地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养。

二、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创新对策

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形式多种多样,根据所处地域传统文化的不同,群众文化活动也应以不同形式进行开展,这就需要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方式进行创新,以便保证群众文化活动能够顺利开展。同时,只有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工作进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所具备的价值才能真正得到发挥。

(一)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机制

从实质上而言,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活动。国家对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给予一定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兴建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场所,可以使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环境得到更好地改善。同时,相关部门也应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对相应的国家政策进行落实,以便对社会环境进行改善,从而确保群众文化活动所具备的作用能够真正得到发挥。

(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

为了使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能够得到发挥,须要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进行创新,以便确保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能够与社会环境的变化相统一。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是以人民群众为主体,在群众文化活动开展过程中,依据不断发展的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内容,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思想内容进行创新,使其具备一定的民族特色,不仅能够更好的调动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也能够推动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同时,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融入些许流行元素,可以激发人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民群众参与到群众文化活动中去。

(三)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由于不同人所处的环境不同,对文化活动也有不同的要求,为了满足人们的不同要求,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也应多样化,但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都较为单一、传统,这就需要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以便确保多样化的组织形式能够满足不同环境下人们的不同精神需求。只有依据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进行创新,才能充分调动人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并吸引更多人参与到文化活动中去,这不仅可以使群众文化活动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也能够推动社会文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且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三、结语

综上所述,群众文化活动是带有社会公益性质的文化活动,这种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使人们所承受的生活压力和工作压力得到缓解,也能够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这也充分体现了群众文化活动所具备的时代价值。同时,基于群众文化活动的性质,以及活动开展所造成的影响,政府应对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机制进行创新,以便确保群众文化活动能够真正发挥作用。

群众文化论文篇七

3.1创新群众文化活动内容。

要想确保有效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活动内容是关键。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群众非常多,因此所选择的活动内容一定要与目前社会发展的形式相结合,及时调整文化活动的内容,让其符合群众的需要之余,还能进行文化的传播。在群众文化活动的不断发展中,群众文化可能会与世界接轨,所以要更为重视对活动内容的创新,与时俱进,让我国的优秀文化得以广泛传播。

3.2大力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

现阶段,人们的经济条件与生活水平都有了较大的提升,人们的注意力不仅仅停留在“衣食住行”上,更多的会考虑到业余生活,那么群众文化活动就是其中一个不错的选择,其除了能够丰富群众的业余生活之外,还能够陶冶人们的情操。由于人们所生活的具体环境、工作环境等都不一样,对于文化活动的需求自然也会有所不一,因此,多样化是群众文化的必然要求。不过,传统文化活动的表现形式都局限于人们所熟悉的集中模式,完全适应不了人民群众的需求,鉴于此,政府相关部门要积极创新文化活动的形式,积极组织开展新颖、富有个性、创新形式的能够引起人民群众注意并大力支持和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与适应社会的发展。

3.3创新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

我国群众文化活动一般分成两种:第一,无形活动;第二,有形活动。无形活动指的是思想方面的活动;有形活动指的是开展具体的、有设备支持的组织活动,两者紧密联系,相互作用,不可分割;无形活动通过有形活动来展现,融入在有形活动中,有形活动又以无形的方式影响着每个人甚至整个国家。组织开展创新形式的有形活动是现阶段搞好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途径,这就要求相关部门不仅要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还要重视维护文化活动的设备。因此,政府要发挥其职能作用,在建设城乡大文化的同时要把我们的具体的文化事业灵活融入其中,只有充分将两者有效结合,才能更好地推动我国文化事业的全面发展。

3.4创新管理机制。

群众文化活动的全面发展是建立在健全的管理体制之上的。现今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相对分散,加上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理念比较落后,大大的限制了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群众文化作用的有效发挥依靠管理理念的创新,同时,要吸纳国外一些国家先进的文化管理理念,并结合我国文化发展的特点将其融入到文化管理工作中。只有正确地认识和分析出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管理中的缺陷,才能制定出创新、合理、有效、完善的管理体制,这样,群众文化活动就有章可循,群众文化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才有重要保障,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群众文化活动。

4.结束语

到目前为止,在群众文化事业当中,群众文化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位置,纵观全文,我们可以看出群众文化活动是具有一定的时代价值,并且会随着时间的迁移变成广泛的社会文化活动,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大力开展群众文化为群众的生活重新注入了新鲜的活力,但是如何实现创新管理文化活动的形式仍是我们急需解决的问题,只有有效地进行创新管理,让我们的文化活动更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这样才能发挥总体优势,让群众文化活动得以健康发展。

群众文化论文篇八

摘要:我校是一所教育资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学校,因此学生的音乐水平层次不齐,差距太大。我尝试着以欣赏课为切入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过程,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出发,分析研究学生,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实施分层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追踪音乐主题,将学生从无知的层次带入有意识的聆听,进一步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体验者。

关键词:差距音乐欣赏分层教学

我校是一所教育资源整合后的寄宿制学校,少数在城市中长大的学生对音乐多少有些了解,尤其是他们当中有许多同学从小就学过乐器或声乐,因此他们对音乐的感悟很多。而多一半来自各乡镇移民区的农村学生由于地理环境和其他条件的制约,接触音乐相对较少,音乐底子薄,有些连doremi都不认识,原先的音乐课等同于唱歌课,对音乐的感受与鉴赏能力极度匮乏。教师面对的是一个复杂多元的局面,学生的学习水平层次不齐,差距太大。

如何改变这种教学现状,缩短城乡同学的音乐水平差距呢?我尝试着以有难度的欣赏课为切入点,制定有计划的教学过程,倡导“以音乐为本,从音响出发,以听赏为主”的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实施分层教学,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做适合各类口味的教学方法,将学生从无知的层次带入有意识的聆听,进一步进入对音乐内涵的感觉和理解,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音乐的体验者。具体分析如下:

一、注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分析研究学生是进行分层教学的前提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对学生有了全面的了解,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分层教学。教师在讲授同一教学内容时,可从一个班级优、中、困学生的不同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出发,以相应的几个层次的教学深度和广度进行教学,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适合本层次的最佳要求。例如把音乐基础好、乐感强、感受能力好的学生分为a组,把音乐基础一般、乐感好、感受能力一般的学生分为b组,而各方面都较差的学生分为c组。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课前做好工作,设计有层次的教学方案和教学目标,对不同的学生进行分层要求,实行分类推进。a组学生注重提高技能技巧和发展能力;b组学生注重培养兴趣,提高技能;c组学生注重基础能力和激发兴趣。

二、注重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进行分层教学的主要方法

主要是教学方法分层使用:针对优生,在体验、比较作品、探究、合作的过程中,层层深入,关注点在专业知识与技能上;对中等生,不能忽略知识技能,但可以设计更多好玩、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提升兴趣;而针对差生,鼓励为主,目的是培养兴趣。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是多听听你将与学生分享的音乐,找出音乐的表现特点,设计一些适合学生认知特点的“焦点”问题,在每一次聆听乐曲中将问题分层抛出,层层深入,引导学生聆听,让学生的思维跟随音乐一起行进。

1、各小组有相同音乐学习任务时分层互助教学模式。在音乐分层教学的初始阶段,我给每个小组分配相同的任务,这样一方面便于调控,另一方面也可让小组间展开竞争。这时要求学生解决的问题不是很复杂,问题本身都有一定的弹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和评价,缓解了不同层次学生间互相“等”的问题,减少了时间的隐性浪费。

2、小组内相同音乐教学内容不同层次学习任务的教学模式。随着教学的`推进,教师要对教学难点和重点进行突破。我把重难点问题分解成不同层次具有一定梯度的三个问题,有难度的由a类生回答,简单问题优待g类生,中等问题则由b等生来回答,让每个层次的学生都有答疑并获得成就感的机会,使每个学生都能均等地参加课堂活动。另外,我注重小组互助的作用,组织“兵教兵”,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完成各自的任务,实现共同达标。

欣赏一首器乐曲,学生不可能将旋律全部记住,而音乐主题往往是乐曲中最具特色并且出现频率最高的,学生记住了音乐主题就会对整个乐曲印象深刻。同时,音乐主题又是乐曲的精华部分,一般较为集中地表现了音乐的情绪与情感或音乐的形象,抓住了音乐主题,也就把握了作品的要领。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音乐主题,对激发兴趣、引发联想、加深理解具有重要的作用。

1、追踪听辨音乐主题。音乐主题篇幅短小,在教学中可以反复聆听;又由于音乐主题一般在乐曲中会重复出现,可以让学生追踪听辨乐曲的主题,了解乐曲的结构,把握乐曲的情绪特点。追踪听辨主题的方式,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乐曲的主题出现了几次;也可以是根据主题的情绪,设计恰当的动作,听到主题时用动作表现等等。

2、演唱、演奏音乐主题。哼唱音乐主题是一种很简单的教学方式,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记忆和理解。哼唱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演唱音乐主题了,从中可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大家的识谱能力,达到理解并喜爱音乐的目的。能力弱的同学可随音乐哼唱,中间能力或能力强的同学可根据节奏视唱旋律,有特长的同学可演奏音乐主题。如在欣赏《梁祝》时我对音乐主题设计了“聆听——交流感受——体验——无意识哼唱——视唱——演奏——舞蹈”环节,采用分层达标教学:能力弱的学生能大概哼唱音乐主题;中间能力或能力强的学生能视唱主题旋律并做出简单的舞蹈表演;有特长的学生背唱出音乐主题,并进行演奏或舞蹈表演。学生对音乐主题的感受更加深切,音乐主题的形象在学生的头脑里也就更加生动鲜活起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发展、快乐成长的氛围,是现代教学活动的新理念,也是教学活动的不懈追求。音乐欣赏教学中“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不仅给优质学生提供了攀高的良好环境,也给那些学习困难者提供了不断获得成功体验的机会,从而达到了让学生全面提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刘恩群班内分层教学初探.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7)。

[3]谢嘉幸郁文武编着音乐教育与教学法.高等教育出版社。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