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 高中生读三国演义心得(模板8篇)

2023年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 高中生读三国演义心得(模板8篇)

ID:4641312

时间:2023-10-14 07:22:44

上传者:念青松 2023年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 高中生读三国演义心得(模板8篇)

决议是我们为了掌控自己的生活、发挥潜能和实现个人目标而制定的长远决心。决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和情况?小编为大家搜集了一些决议成功的秘诀,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一

故事的开头是天下大势特点,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从秦灭,楚汉纷争,最后统一天下。从汉献帝,天下分为三国,原因是宦官把持朝政。建宁二年四月,在温德殿突然出现一条大蛇,一会大蛇不见后刮大风下大雨,到半夜才停。如此不祥之兆,使得人心惶惶。

《三国演义》作为我国的四大名著之一,当然有一定的可读价值。《三国演义》虽然是部小说,但其中有很多的史实是未曾改变的。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了解到许多关于三国时期的历史,并且对作者罗贯中的遣词造字能力叹为观止!整篇故事的连接性很强,没有太多的突兀性。让人感觉到这书中的一幕幕场景正常的像日常生活又不正常地如小说中的巧合。

开始故事的主线是刘备、张飞和关羽三人结拜后发生的事情。就像一棵茂密的大树,以他们三人为主干,以董卓、袁绍、吕布等人为旁支,给读者构造出一幅令人惊喜的画面来。

除了故事的整体很有特点之外,故事中各各人物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符合小说的情节的一大特点:跌宕起伏。人物关系密切,自然故事情节是环环相扣的。看完一回还想看下一回,并且对于故事情节丝毫不会感到厌倦。

作者塑造的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如关羽就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的形象,貂蝉就是一个不惜出卖自己来换取天下太平的英雄女子……这种例子太多了,真是数不胜数。

就比如说第十四回中,曹操希望让刘备和吕布这二虎通通消失掉,荀彧有一计,给刘备一封密信,让他杀掉吕布。又要通报吕布,之后双方就会自相残杀,肯定有一方先会被对方杀死。

这之前还有一个故事就是刘备有一个县城,但吕布来了刘备就让给吕布了,张飞和关羽都很生气,这回当刘备得到曹操的信儿时不愿意杀吕布,但张飞要杀吕布。于是刘备给曹操回了一封信说这件事暂且缓一缓。这一计不成荀彧又有一计,暗暗叫人通问袁术,说刘备要讨袁术,同时诏告天下,刘备要讨袁术。两边相并吕布必起疑心。

留张飞守徐州,刘备关羽领军队讨袁术。袁术听说刘备要讨自己很气愤,让纪灵杀奔徐州。纪灵和关羽大战三十回合,不分上下。荀正和关羽交战时,只一回合,关便将荀斩于马下。

从这一小段故事可以看出,刘备是一个做事稳重、小心谨慎的一个人,而关羽则是说的很少,做的很好的一名杰出的武将,张飞,是一个做事只管出了心里这口气就好,才不管什么天王老子或是其他。

仅仅这三个人,可以看出作者写书意图之一就是通过塑造三种性格看似完全不同但其实完全相同的人物来映射当时现实社会的一些现象。虽然这本书不像《西游记》那本书映射的明显,但我想这些只需我们读者稍加留心就可以看出来。

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二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妈妈就对我说,阅读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于是从小人书开始阅读渐渐的伴我成长,慢慢的我也喜欢上了阅读。

最近我读了一本我国古代的章回体小说《三国演义》,这是我国首部章回体小说,作者是罗贯中。这本小说向我展现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画卷,讲述了从汉灵帝平定黄巾之乱到西晋太康元年三国统一之间的百年历史。阅读中我知道了有像诸葛亮一样才高八斗的人,也有像董卓一样恶贯满盈的人,更有像周瑜一样“小心眼”的人。

我最佩服的人是诸葛亮,他为人正直、善良而且神机妙算,竭力辅佐刘备。他心胸宽广,曾经七擒孟获。孟获不服一次他就放一次,就这样来回了七次,终于使得孟获不得不服,并且成为刘备麾下的一员猛将。

三国期间爆发了一场人尽皆知的赤壁之战,也使得《草船借箭》这则故事家喻户晓。由于诸葛亮的才华横溢,周瑜嫉妒在心,决心除之而后快。他要诸葛亮三天之内造出十万支剑来,意欲除之。但诸葛亮不慌不忙,运用草船借箭的方法巧妙的造出了十万支剑来。

诸葛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有勇有谋。正是因为他我爱上了《三国演义》,爱上了古典文学,更爱上了阅读。

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三

《三国演义》这本书写的是一个农民起义动摇东汉王朝的统治,让中国成为一个群雄称霸的时代故事。作者罗贯中把每一场战斗都写得淋漓尽致,并且创造了许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礼贤下士的刘备,拥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张飞和魏武帝曹操等人。之所以,《三国演义》在古代能成为文化的一颗明珠的原因。

在这本书中,有许多家喻户晓的故事,如:官渡之战、火烧赤壁、草船借箭、三顾茅庐、煮酒论英雄、空城计退敌……这些故事读起来惊心动魄,震撼人心,深受大家喜爱。

在这些三国人物中,我最喜欢关羽了,因为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唇若涂脂,善使青龙偃月刀,胯下赤兔马,长得十分帅气,又有英雄气概,而且在他的戎马一生中立下了许许多多战功,如:温酒斩华雄、过五关斩六将、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战功。

恰恰相反,我最不喜欢的人物是周瑜。因为他妒忌诸葛亮的才能,就想害死他。像他这样的心胸狭隘、妒贤嫉能的人,谁都不会喜欢他。

总之,请大家多读《三国演义》,让这颗代表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明珠更明亮吧!

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四

读《三国演义》有感世界着名文学家莎士比亚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的确,看书能带给我们许多好处。它能让我们开拓视野,让我们丰富感情,让我们增长知识等等。在我看过的书中,《三国演义》印象最深,它里面的故事《火烧连营》更是让我深有感触,得到人生的启示。

《火烧连营》主要讲了在三国时期,蜀国的皇帝刘备因为东吴杀死了自己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心生悲愤,于是就一赌气率领七十五万大军进攻东吴。但由于扎营不当和气候问题,被东吴的军师陆逊用攻,导致蜀国的军队火烧连营,几乎全军覆没。

读了《火烧连营》,我深有感触,不禁为刘备感到惋惜。七十五万大军,为了一口没争到的气而命丧黄泉,多悲惨啊!本来,蜀国粮食充足、兵多将广、实力强大,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猛将,完全有能力统一天下。但由于刘皇叔的冲动,让怒气冲昏了头,不听手下的劝告,气冲冲地去攻打东吴,结果把更多兄弟的性命都赔了上去。征战沙场多年的刘皇叔居然被一介书生打败,而且输得那么惨,这对刘皇叔来说是多大的耻辱啊!自从那一仗后,蜀国便因小失大,不但没能报到仇,而且开始走向下坡路,成了三国中实力最弱的一国,多可惜啊!刘皇叔的冲动导致了他的蜀国败北!

读了《火烧连营》,我又不禁想到了自己,自己不也有过因小失大的事情吗?

记得小时候,我有一个好朋友。有一天,下课后,我和他各自拿出了自己制作的小木船来玩。在玩的时候,他不小心撞了我一下,我手中的小木船立刻飞了出去,裂开两半。我顿时火冒三丈,不听他的解释,一把夺过他的小木船摔在地上,变成两半。他看后,愤怒地对我说:“我以后没你这个朋友!”说完便跑出了教室。我也怒气冲冲地走了。打那以后,我们便没有再说过话了。

现在回想起来,我十分后悔,后悔自己当初冲动用事,因小失大;后悔自己因为一个小木船而失去了一个好朋友;后悔自己因为一次吵闹而失去了一段珍贵的友谊。

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五

翻开历史的长卷,多少英雄人物为我震撼,多少历史事件使我诧异。

有人说,一本书是一片叶,一叶知秋;有人说,一本书是一场戏,一戏人生;有人说,一本书是一杯水,一杯沧海。就像《三国演义》一样,它作为一本书,可知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也像是在演义一场戏,让人着迷。

站在历史的海岸上看着那一道道历史沟渠:楚大夫沉吟泽畔,九死不悔;魏武帝扬鞭东指,壮心不已;……他们选择了永恒,纵然谄媚诬蔑视听也不随其流扬其波,这是执着的选择;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也要仰天长笑,这是豪壮的选择;纵然一身清苦,终日难饱,也愿怡然自乐,躬耕陇亩,这是高雅的选择,如陶渊明悠然南山,饮酒采菊……在一番选择中,帝王将相成其盖世伟业,贤士迁客成其千古文章。

在读完《三国演义》之后,总的说来应该是开卷有益吧!我读到了刘备,关羽,张飞桃园三结义的友谊董卓祸国殃民的奸毒;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智慧;曹操赋诗的奸诈,但又有雄才大略的心怀。我还读了草船借箭,蒋干中计,曹操赋诗,借东风,七擒孟获等精彩的历史事件。

在《三国演义》所有的人物和事件中,我最喜欢诸葛亮和草船借箭。

诸葛亮草船借箭,不战而胜,为什么诸葛亮不费力地轻而易举得到十万只箭呢?我想,罗贯中把诸葛亮塑造成一个有智慧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他向周瑜保证三天之内必定“造”出十万只箭,这在当时的情况下是不可能做到的,这只是周瑜想故意找诸葛亮的茬。但是,诸葛亮却能运用三天中雾最大的一天来借箭。是敌人万万没有想到,让曹操以失败而告终。在当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且有计谋与智慧的人可以说几乎没有,而诸葛亮作为这一种人物形象让人回味无穷。

大家都知道在三国纷争的背景下,刘备代表了蜀国,曹操代表了魏国以及孙权代表了吴国,他们展开了三国鼎立,三方角逐的场面。在历史上,人们都有“拥刘反曹”的倾向,这一倾向导致了后来刘备胜利为王的结果,我在想,为什么人们要“拥刘反曹”呢?在我看来三方争霸,各自都有优劣,都应该有公平的机会去争霸,应该体现当今的奥运精神:公平、公正、公开。可是人们却单一的“拥刘反曹”。我认为曹操和刘备他们各自有各自的优点,对于评价任何一个人,即使是他们天差地别,也应从好与环,优缺点去考虑。正如曹操亲帅大军征战,为争取民心,下令军队沿途不得践踏百姓的庄稼,违者格杀勿论。可偏偏就是曹操自己的坐骑受惊吓后进了老百姓的田地,他虽经众将苦劝没有取下自己头,但也割下了自己的头发以示惩罚,中国古代,视发如首,把头发割掉,在当时已算是一种不轻的刑罚,曹操能割发,以示自刑,体现出他纪律严明和体裇百姓所以说人是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的。所以说人们都是有自己的优点,评价一个人应全面评价。

诸葛亮是在“三国”中的一个亮点人物,三国时期,诸葛亮领兵评定了南方部落(云南一带的少数民族)的叛乱后,想要任命当地的土人担任官吏来管理。有人进言反对诸葛亮说:如果留下外地人在这里当官就要留军队,留下了军队,军粮无法解决,这就是一难我们刚刚打败夷人他们有的父兄死在战场,留下外地人而没有军队保护,必然会有仇杀之恨之类的祸患发生,这是二难。以前夷人常有废除或杀害朝廷官员的事,他们自己感到罪孽深重,他们留下外地官员,也是始终不会得到他们拥戴的,这是三难。现在,我打算不留官员,不留军队,不远送粮食,是考虑到各种典章制定已基本制定社会次序已得到初步整顿,夷汉王间大致可以相安无丰了。

总之,在《三国演义》这本书中,有多少英雄人物,各有各的特色,我从书中学到了诸葛亮的智慧“智绝”。关羽的“义绝”。曹操的雄才大略,豪放。

盈盈月光,我掬一杯最清的,落落余晖,我拥一缕最暖的,灼灼红叶,我拾一片最热的;萋萋芳草,我摘一束最灿的;漫漫人生,我要采世最重要的——义气,百万史书,我选择了经典的一本——《三国演义》。

若人生是一片土地,那么读书便是耕耘,想收获生活的人,要学会读书;若人生是一个海洋,那么读书便是舟楫,想到达生活彼岸的人,要学会读书。因为一本书,是一种人生。人生即沧海。书是精神的食粮我想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妇孺皆知,但若要领悟其中的真谛,唯有到书中去领悟,亦要坚持读书……让我们一起坚持读书,让书融入我们的机体吧!

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六

一部荡气回肠的英雄传奇,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英雄故事,一本家喻户晓的文学名著,这就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三国演义》。

这本书主要讲了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军起义开始到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西晋统一期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例如:有聪明多疑的曹操、有少年持重的孙权、有爱惜人才的刘备,还有才华横溢的诸葛亮和周瑜等等。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个故事就是桃园三结义。故事讲了在东汉末年,身为中山靖王之后的刘备身怀大志,但是他当时穷困潦倒。后来,他在街上碰到了身为逃犯的关羽和身为屠户的张飞。三人一见如故,便选在一个桃花盛开的园林,结为异姓兄弟,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像刘关张这三个桃园兄弟情深的故事还有很多,比方说:张飞挑梁虎牢关、关羽寻兄千里走单骑,刘备复仇宁肯锦绣江山都不要等等。兄弟三人都没有违背誓言,做了一辈子的忠义之士。

记得有一次我答应和爸爸一起去爬山,但我却又和朋友一起去玩了。我没有告诉爸爸,让他白白等了我一个下午,使我成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失信人。后来爸爸对我说:“人无信不立”。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诚实,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信守诺言、不虚伪欺诈。从那以后,我很惭愧。是的,我不能做“狼来了”中的那个孩子,而要做一个有诚信的人。正所谓“诚信既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也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生存之基”。

如果一个人把生活中最重要的诚信都掉了,那这个人还有什么呢?“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等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佳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诚信是一个人永久的身份证,所以,让我们打开诚信的大门,用我们永久的身份证去面对人生吧!

《三国演义》真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多读经典,多写感悟,一起成长。

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七

这几个星期,一直阴雨绵绵,正是读书的最佳时间。我坐在窗前,再次阅读《三国演义》这本书。

《三国演义》主要讲刘备、孙权、曹操争夺天下,最后三国归晋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仁义的刘备,勇猛的张飞,奸诈的曹操,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最敬佩的还是英勇无敌、忠心耿耿的关羽。

关云长温酒斩华雄是家喻户晓的一个故事,曹操赏赐给关羽一杯热酒,让关羽喝了出去退敌。关羽则道:要先迎战,后喝酒。只过了一会儿,关云长便提着华雄的人头进来了,就却还是温热的。华雄可是一员大将,一上阵就斩了曹操好几员大将,而关云长一下就斩了华雄,真是英勇非凡。

在一次战斗中,关羽被毒箭射中了,名医华佗赶来替他疗伤时,已经毒入骨头了。华佗想先给关公打上麻药,再蒙上眼睛,最后动手术。关公不愿意,一边和别人谈笑风生地喝酒下棋,一边伸出右臂让华佗疗伤。整个过程,关公动也没有动一下,哼也没有哼一下!真是勇猛至极。

2赤兔马、新袍子、锦囊,然而都没有留住关羽。在得知了刘备的下落后,他挂印封金,带着两位嫂嫂离开了曹操。他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归心似箭,谁也无法阻拦他归附刘备的脚步,关云长的忠心耿耿、忠心护主,令人敬佩呀。

赤壁大战时,曹操败走华容道,因此前曹操曾经对关羽有恩,所以关羽最终放了曹操,回去领罪,关云长真是重情重义呀。

《三国演义》中还有很多关羽的故事,如“三英战吕布”、“桃园三结义”等等,也都是惊心动魄、精美绝伦的,非常值得一读。

读了《三国演义》,我知道了做人要讲义气、仁慈,始终要像刘、关、张、三人那样,团结友爱,万众一心,希望大家也能来读一读这本书,并从中获取许多有益的知识。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高中读三国演义读后感篇八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名著一一一《三国演义》,这本书描写了三国时期的社会斗争和社会生活。书中有许许多多的小故事,比如《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七擒孟获》、《三顾茅庐》等。

在众多的故事中,我最喜欢的是《七擒孟获》这个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刘备死后,蛮王孟获造反。诸葛亮率领军队南渡水,想要平定南方这一带的战争。当诸葛亮到达南中时,听说蛮王孟获在这里威望很高,就决定擒拿孟获,诸葛亮一共抓住了孟获七次,又放了孟获七次。每次孟获都找各种理由,诸葛亮为了让他心服口服,便决定陪孟获“玩”到底。第一次,孟获说胜败乃兵家常事,到第二、三、四、五、六次,孟获要么说是手下人内讧,要么说是地方险峻,诸葛亮都把他放了。到了第七次,孟获用藤甲兵来战,诸葛亮用火攻,打败了孟获。此时的孟获输的心服口服,他大喊道:“丞相天威,南人不复反矣!”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诸葛亮不仅是一个神机妙算的人,他还是一个宽宏大量的人。他抓住了一个造反的人,完全有理由一刀斩了孟获。诸葛亮却没有这么做,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感化孟获,把他纳入了自己的旗下。孟获虽是个鲁莽之人,但也被这种宽宏大量所感动。

生活中,我和诸葛亮完全相反,他制服一个人不是将他杀死,而是用另一种方式来感化他。而我呢?我的徒弟一不听话,我就揪他耳朵,想用暴力解决问题,导致他越来越不信任我,开始反感我。何老师与我谈心时说过这样一句话:“所有问题都不是暴力能解决的,想让别人信任你,必须要换一种更妥当的方式去感动别人,这样别人才愿意选你当师父。”

所以同学们之间产生了矛盾,我们一定不要大打出手。换个方式,也许可以把“敌人”变成朋友!由此可见,最大的力量不是拳头。我们如果像诸葛亮一样对待孟获,就会少一个敌人,多一个朋友,正所谓“得人心者得天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