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精选17篇)

2023年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精选17篇)

ID:4643127

时间:2023-10-14 08:07:24

上传者:翰墨 2023年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精选17篇)

就职是实现个人职业目标的一次重要机会,它可以为我们带来新的发展和成长机会。在写就职总结时,我们可以列举出自己在工作中取得的成就和个人成长的收获。对于想要写好就职总结的人来说,这些优秀范文将是一个很好的参考。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内角和》(p67)。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通过操作活动,使学生自主探究发现三角形内角和是180°。

2、会利用三角形的内角和求三角形中未知角的度数。

3、使学生能在知识应用的过程中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操作实验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自学的能力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结合实际生活,体验数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难点:运用三角形的内角和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教学课件、硬纸片制作的各种三角形、三角尺。

学具: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各一个,量角器、两个三角板。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两个三角形的对话,引出学习内容(板书:三角形的内角和)

2、课件出示:

两个直角三角形,算算他们的内角和分别是多少?(师生共同活动)

3、师:同学们我们来猜一猜,想一想,

(1)大小、形状不同的三角形,它们的内角和一样吗?都是180吗?

(2)三角形按角分,可以分为哪几类?

(二)探究新知:

根据学生回答,课件依次出现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

师述:通过测量的方法可以验证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但是由于形状不同的三角形有无数多个,我们不可能通过测量的办法一一验证。测量总有特殊性,不可能说明全部三角形的内角和都是180。为了能够准确的论证“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180°”这一命题的正确性。我们需要寻找一种能证明任意一个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的方法。

1:活动一:量一量

合作要求:

(1)小组分工

(2)用量角器测量你们小组内的三角形每个内角的度数。

(3)最后要求计算出三个角的和是多少?填在表格里。

(4)汇报、总结、发现规律:不同形状的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

2、撕一撕,拼一拼

(2)学生动手操作,交流、汇报。

3:折一折,拼一拼

师示范:把三类三角形纸片,分别把三个角都折起来,结果会怎样呢?

实验发现:三个角都折起来最终闭合,组成一个平角,180°,所以说: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归纳总结:三角形有3个内角,内角和是180°。

(三)巩固应用(课件出示p67做一做)

1.完成书中85页“做一做”。

2.数学书69页第1、2、3题

(四)、梳理反思,全课总结

这节课你都学习了哪些内容?

我们通过测量法、剪拼法和折叠法,一起研究和验证三角形,不管大小、形状是否相同,内角和都是180°。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二

抱龙小学马桂兰

课文简说

本文讲述了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二是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学习,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2)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读文。

2、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引导学生掌握生字词,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感情朗读,感受人与人之间的美好的情感,体会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教学重难点、关键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因为真实,因为就在我们身边,我在读这个故事的时候,格外感动,我想你们也一样,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你觉得特别令你感动的句子和段落可以反复多读几遍。

二.引导学生读课文:

你可以读一段,也可以读几句话,只要是令你感动的,让你心中有所触动的。

三.学生自由读课文。

四.学生交流感受。

生:我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钱得救了……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师:这里你为什么而感动?

生:小钱得救了。

师:这是一个美丽的结果,患有严重白血病的小钱最终得救了,很多人在这样的时刻容易留下幸福的眼泪,这是一种感动。

生:我读课文的第五段。朗读:“针头向皮肤刺去……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把最后一句话再读一遍,要读通顺。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要想读好课文,首先要看清楚词语,不能读破了。你仔细看看,轻轻练练,相信你一定能读好,大家都试一试。

生:朗读:“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生:突然发生。

生:事先一点也不知道,突然发生了。

生:我读课文的第二段。朗读:“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终于在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师:先说说什么地方感动了你。

生:小钱只有18岁,就患了白血病,很可怜;骨髓很难找,终于找到了,真让人高兴。

师:是大悲大喜,悲喜交加。小钱患的是白血病,白血病又叫血癌,很难医治,小钱的生命就像--你再读读这句话,刚才没有读通顺,这次看仔细。

生:朗读:“生命就像不曾开放就将面临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重新绽放。”

师:你能在这句话中找到一组反义词吗?

生:“凋零”和“绽放”,凋零就是凋谢,绽放就是开放。

师:人们常说“生命如花”、“岁月如花”,那是比喻生命的美好,让生命更加美好是人类永远的追求,于是你就有了这大悲大喜的感动,你的感觉是和全人类的感觉一致的。

生:我读课文的第四段。朗读:“在这场灾难中……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你读得很投入,说说你的感动。

生:这位青年不顾家人的安危捐献骨髓,我很感动。

师:他之所以这样做,那是因为他知道--

生:拯救生命更重要。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根据国际上骨髓资助的有关规定,骨髓资助者和受捐人在一年内是不能见面也不能知道对方的身份和姓名的,但一年以后就可以了。我们来想象一下,一年以后的某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台湾青年相遇了,会是怎样的场景?可以想象,也可以和其他同学配合表演。

生:(想象、表演)

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你刚才想象的或表演的情景吗?

生:激动。

……

生:他还会非常感谢李博士。

师:为什么?先不要急着回答,先仔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读课文,特别要注意描写李博士的句段。我要看看谁理解得最正确,思考得最全面,表达得最清楚。

生:(自由读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的理解。

生:李博士为小钱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取骨髓。

师:对,但不全面。我相信你和你的同学一定能回答好,你可以自己说,也可以请你信任的同学帮忙。

生: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去骨髓。

生: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台湾青年身上抽去骨髓,并一路奔波送到杭州,为小钱作了骨髓移植手术。

师:看看,我们有多能干,竟然把这个问题回答得这样全面,真不简单。为我们的成功鼓掌。掌声更应该献给李博士,在突如其来的余震中,他沉着地坚持工作--让我们来一起读读这段话,相信你们一定能读好!

生:(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这位李博士就是台湾的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他是那样令人尊敬,他主持创办了台湾慈济骨髓捐献中心,征集到23分骨髓样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华人骨髓库,救助了众多的白血病患者,今年的4月15日,他第100次携带着台湾同胞捐献的骨髓来到大陆。让我们记住这位可敬的老人!(出示李政道博士的照片)让我们在深情地读读这段话。

生:(深情朗读第五自然段)

师:(出示李博士一天的工作安排表)我们来看看李博士这一天的工作,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李博士真辛苦,连续工作了十几个小时。

师:是什么力量支撑着他这样长时间的工作的呢?

生:为了救小钱得命。

生:我想到了一个词语--奔波,真不容易。

师:你很善于联想,很会学习,看着图表就理解了一个词语。

生:我觉得很奇怪,台湾和杭州很近,为什么还要往香港走?

师:是啊,为什么呢?一直飞过来不是更近,更节省时间吗?时间就是生命啊!

生:(无言)

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是一次跨越海峡的拯救行动,这是一次和死神争夺生命的较量,最后,生命在人们的无私的给于中复活了,生命之花在人们的爱和奉献中重新绽放了。小钱得救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的时刻,有很多人需要我们帮助,我们的一点点捐助,一句温暖的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能给别人很大的帮助,也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快乐,让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我们的世界将变的更加美好!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案教学设计(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上册)]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三

今天对复式折线统计图进行教学,在教学地过程中产生了一些思考,使我对于复式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记得去年学生在画复式折线统计图的时候,很容易在描点的时候和复式条形统计图混和在一起,今天课堂上本来打算让学生比较一下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有哪些不同的地方?学生也发现画的时候不同,当提到为什么不同的时候,产生了很多的的想法?有的学生说因为折线这里的单位长度就是一月只有一个,而前面是一个同学有两格的,这是我就把一月一格变成了一月两格,这样是否就可以像复式条形统计图一样的呢?为什么未出现不同呢?两者是否可以统一呢?带着这个问题,我思考了复式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那就是两组数据进行比较。有了这个就可以发现,在复式条形统计图的时候为什么没有采用一格呢?就是因为不便于看了,而复式折线统计图采用一格就非常地便于比较,比较哪两个月相差最多,哪两个月相差最少?哪两个月相等?如果采用一个月两格的话就达不到这样便于比较的效果。而复式条形统计图就算是采用了两格,但是是相邻的两格还是非常的便于比较两组数据的,这样就好看又便于比较,所以也就有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的不同之处,这里的不同只是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两组数据的比较的效果。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四

授课日期9月3、4日课时2

教学目标1.认识“窃、腋”等7个生字,会写“窃、炒”等14个生字。正确读写“窃读、炒菜、锅勺、踮起脚、饥饿、惧怕、充足、屋檐、一碗、真酸、支撑、书柜、哎哟”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主要内容,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并受到感染。

3.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师生共同品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深层次对话的形式之一。在各自“品读”中,让师生之间展开自由的对话,通过对话,来相互启发,相互感染,共同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重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窃读的复杂滋味,感悟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求知的渴望。

难点:学习作者通过细致入微的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来表达感情的方法,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

教学和媒体准备1.让学生搜集名人读书的故事和读书名言。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交代背景。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

你是怎样喜欢读书的呢?生表述.(2个左右)

提供一些成语给学生,如:废寝忘食、夜以继日、通宵达、爱不释手……

2、今天我们进入第一单元的学习,请阅读单元导读。

交流读好书的意义。

交流学习本组课文的要求。

3、过渡:接下来我们走进一位女作家--林海音的童年,看看她是怎样酷爱读书的。

揭示课题并齐读。

(1)你怎么理解窃读?这个词语呢?

窃字在字典里有3种意思,请选择。

(2)简单介绍作者: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林海音。

二、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先自己把课文读一遍,不理解的词句作个记号,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什么。

2、词语学习。

窃读贪婪惧怕饥肠辘辘支撑腋下哟

饥饿屋檐酸

知趣光顾鼓励暂时

读后分析:

“贪婪”什么意思?(渴求而不知满足)

“腋下”在哪里?(俗称“胳肢窝”)

“饥肠辘辘”什么意思?(形容十分饥饿。)

字形指导:惧、檐、酸、

3、读了课文,你知道童年的林海音是怎样读书的吗?

正如大家说的那样,因为家里穷,买不起书,童年的林海音只能在书店里偷偷地读完一本又一本书。所以作者说这是:------(怎样的读?)

窃读我们也可以说成什么?(偷读)

课文主要写什么?

4、理清脉络,默读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窃读”这个特殊的经历?

(时间顺序或“窃读”事情发展顺序)

“去书店--在书店--出书店”找一找,分别是哪些段落。

分组齐读各部分内容。

完成口头填空:

以“窃读”为线索,作者按事情发展顺序记叙。课文开头先写“我”放学后()赶往(),在那里()地阅读书籍的情景的记叙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作者用()作为文章的结束。

三、深入学习,感受“窃读”的滋味。

1、课文中有一句话直接道出了作者窃读时的滋味,能找出来吗?生默读。

交流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1)这是一种什么滋味?你能把它读出来吗?(指3-4名学生读)

(2)那作者快乐的是什么,惧怕的是什么呢?大家联系上下文,好好想想。

我们虽然无法亲身感受到那种窃读的滋味,但是,作者笔下的文字是鲜活的,这些文字会告诉我们作者的心情。先让我们在1-4自然段中去找找作者窃读时的快乐吧!自己默读1-7自然段,开始!

(交流时,引导学生养成以下交流习惯:我从这些语句中感受到了作者的快乐。生读句子后再说感受。)

【句段一】

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1)分析:因为他找到了想看的书,所以心中是很快乐的。

这句话中有一个字最真实表现了作者当时极度的快乐,哪一个呢?

“啊”字是作者看到了她心爱的书时的惊喜,是与老朋友重逢般的惊喜,来,读一遍!读出这种惊喜。(指3-4名学生读)

(2)联系上下文,出示句子: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分析:从这句话中,你感受到了作者窃读的快乐,还感受到了什么?(急切)

就带着这种寻书的急切和找到的快乐,同桌之间相互读一读.

出示整段:我跨进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着脚尖,从大人的腋下挤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总算挤到里边来了。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找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地方了。

分析:在这段文字中,作者的动作描写是很精彩的,大家找找看!

从这些动作词中感受到了什么?说明理由。

指导朗读:从急切到惊喜。

【句段二】

急忙打开书,一页,两页,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

是的,这时候的作者也是这样快乐,她正快乐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里。

再读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

写出了“我”强烈的求知欲,对读书的渴望。

正如高尔基的名言:读书吧,就像一个饥饿的人扑向面包。--高尔基

【句段三】

我有时还要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其实,我的心里却高兴地喊着:“大些!再大些!”

分析:再度这句话,这些都是什么描写?

发愁的表情和快乐的内心对比描写,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趣味盎然地写出“我”为雨天能够有个充足的理由读书而高兴无比,更加表现出了“我”对读书的热爱。)

2、总结。

那么我们下节课再来体会她窃读的惧怕心情吧!下课!

作业:完成抄写本。

第二课时

一、复习词语。

1、齐读上节词语,听写几个较难写的:屋檐、惧怕、酸、支撑。校对。

2、通过上节课的阅读,我们品味到了作者窃读时快乐的味道,作者为能找到想读的书而乐、为可以躲在人群中读书而乐、为可以因为下雨更长时间地读而乐,窃读真是其乐无穷啊!

过渡:下面咱们再来品一品窃读时的另外一种滋味--惧怕。

二、继续深入学习,感受别样滋味。

1、请大家快速阅读5-7自然段,你从哪些描写中体会到这种怕。

交流:

【句段一】

我害怕被书店老板发现,每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我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一本书要到几家书店才能读完。

(1)朗读。

(2)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你认为会是怎样的一种情况呢?

(预设:1、书店的人少了,她容易被发现。

2、书店的店员或老板已经发现了她,盯着她看以示警告。

3、书店的店员或老板用语言呵斥,轰赶她出去……)

当学生想象表达时,教师适时点拨老板的眼神、语言、动作等。

(3)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话,这段话选自林海音《窃读记》原文中的一段,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指名一位同学读这段话。

(5)也许这样的事情已经不止一次地发生,所以,她学会了察言观色,学会了伪装和保护自己。

简单交流句二、三。

所以--接说句式:当她感到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再读下去的时候,她会:知趣地放下书走出去,再走进另一家。

为了隐藏自己,她会:贴在一个大人的身边,仿佛我是他的小妹妹或小女儿。最令她开心的下雨天,为了让别人更相信自己,她会:“装着皱起眉头,不时望着街心,好像说:“这雨,害得我回不去了。”

师小结:这是一个酷爱读书的孩子,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为了获取更多的知识而做出的一种努力啊!

2、正因为没钱买书而又极度渴望度读书,所以作者不得不窃读。作者提心吊胆地读,担惊受怕地读,窃读时又惊又喜欢,阅读的快乐与心灵的惧怕交融在了一起,幻化为一种复杂而又难忘的滋味,所以作者这样写,读--【出示】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

3、“窃读”还有别的别的滋味吗?默读8-9段。

(1)“饿得饥肠辘辘”是什么滋味?简单交流作者读书太饿了,太累了,腰酸了,腿疼了,脚也麻了。一直站两个多小时,收获很多,也付出很多。

这都是写的窃读的“苦”。

(2)“日光灯亮起来”是什么滋味?

(作者什么也没吃,却咽了一口唾沫,说明她一定从书中收获了很多知识,心里非常高兴。)

(3)“我走出书店时”是什么滋味?

(身体上很疲惫了,她却感到浑身轻松,说明她读完书后非常的高兴和满足。)

4、小结:正因为有读书的乐,所以才会克服那么多的苦怕,即使提心吊胆,即使遭遇冷眼斥责,即使双腿酸麻,即使饥肠辘辘,林海音也对窃读乐此不疲,坚持不懈。

三、收获巩固,总结全课

1、她总会想起国文老师鼓励他们的话,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是怎么理解的:

【出示】记住,你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

粮食哺育的是身体,而书籍哺育的是灵魂,一个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健康成长起来的人。

随机出示名言朗读。

【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2、作者是怎样把这种“窃读”的别样滋味写出来?

(1)复杂的心理描写

(2)细致的动作描写

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句子。通过这些描写的语句你感受到了一个怎样的林海音?

(强烈的求知欲望、酷爱读书……)

3、林海音就是在读书中成长起来的一位著名作家,因为从小就有这样的丰厚的阅读积淀,长大了的林海音从北京新闻专科学校毕业后任《世界日报》记者。30岁时回到故乡台湾,她主编、创办好几份颇具影响力的报刊杂志,并兼任世界新闻学校教员,业余还进行孜孜不倦的个人创作。她的创作是丰厚的,讫今为止,已出版十八本书。其中的一本小说集《城南旧事》同学们课后抽时间读一读,让书香伴我们成长,让我们也成为快乐的读书人吧!

从学生的生活导入读书生活,奠定全文学习的生活环境。

第二环节,经过4年的训练,如今只需在难的地方点拨一下,不必面面俱到。

注重培养课堂交流的好习惯。

第三环节,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安排,顺学而导。珍视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体现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适合点拨语言文字的学习,为下一节课的梳理渗透。

启发学生想象,挖掘文字背后所隐藏的感情。

导入原文,为了更好地理解作者的处境及文章句子所表达的含义。

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品悟语言,体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落实语文的基础。

借作者及故事引导孩子做快乐的读书人,落实情感目标。

作业(活动设计)搜集课外勤学苦读故事至少3则。延续文本的学习,在拓展中不断积累。

板书设计1、窃读记

快乐动作描写

惧怕强烈的求知欲望心理描写

苦热爱读书

信息技术应用分析

知识点学习水平媒体内容与形式使用方式使用效果

以上教学设计中涉及到的知识点集体交流时,需时较长,学生的空间、记忆、概括等能力水平有限制作ppt,图文结合电脑与白板结合非常好,节约了时间,使课堂高效完成。

[窃读记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五

转动转盘,决定哪个组回答。

2、师:恭喜你们获得了第一面红旗。我们看下一题,指针停在这四种颜色区域的可能性各是多少?(课本练习二十第2题的第1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再在小组中交流。转动转盘,决定谁回答。

3、师:看来难不倒你们,继续看下一题,如果转动指针100次,估计大约会有多少次指针停在红色区域呢?(课本练习二十第2题的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把答案写在练习纸上,再在小组中交流。转动转盘决定哪个组回答。

4、师:请看下一题,6个同学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小强在一块长方体橡皮的各面分别写上1、2、3、4、5、6,每人选一个数,然后任意掷出橡皮,朝上的数是几,选这个数的人就来当“老鹰”。你认为小强设计的方案公平吗?(课本练习二十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中交流。转动转盘决定哪个组回答。

5、师:今天的智力大比拼到此结束。看看哪个组获胜?

师:如果我们的智力大比拼继续下去,一定是这个组获胜吗?

师:为什么不一定呢?你能用今天学到的知识来说一说吗?

四、收获与感受

师:同学们,在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中,你们有什么收获?你们对这节课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总评]本课教学设计体现如下几个特点:

1、在活动中领悟新知。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抛硬币(40次),抛长方体等实验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的兴趣。

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正确地处理了教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重活动,更重思维含量!多次引导学生透过游戏展开思考,把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提升了数学活动的价值。

2、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足球比赛、抛硬币实验、飞行棋游戏、转盘游戏、老鹰抓小鸡游戏等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游戏,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精神。透过这些常见的活动,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让学生喜欢数学。

使用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转盘开展智力大比拼的游戏,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应用拓展新知识,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六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请看。你们猜这是哪个星球?她漂亮、美丽吗?为什么?(她有好多的水、她是我们的家啊、还有点电啊、还有煤、石油。)我们把水、电、煤、石油。统称为--能源(板书)。

(二)活动开始。

1、统计10户家庭用水用电情况。

下面请同学们拿出你们经过辛苦调查“某月10住户交纳水费、电费、燃气费的情况表”

根据上题表中的数据,解答下列数学问题:

(1)谁家三项共交费最多?交纳金额是多少?

(2)谁家三项共交费最少?交纳金额是多少?

(3)交费最多的比交费最少的多多少?

(4)10住户平均交纳的电费是多少?

2、请同学们汇报。

谁知道我们东莞市现在每吨水、每度电、每罐气的价格?那么平均每户用水多少吨?多少千克呢?如果10千克是一桶水?那么平均每户用水多少桶?那为什么有的住户用得多,有的住户用得少呢?(节约)板书--节约。

平时我们不在家,就是在学校,那我们学校用水、用电、用气情况怎样呢?想知道吗?这是我们霄边小学进几个月用水、用电、用气的调查表:

金额项目

月份水费电费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七

(一)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三)教学重、难点

(1)“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四)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单行纸一张

(五)教学过程

1.揭示课题,复习铺垫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2.探究新知,理解归纳

(1)概念教学: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课件显示: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课件显示: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课件显示x=150的下画线)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课件显示:方框)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课件显示:方框的左边的箭头与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课件显示:解:)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天平左右两边同时拿走3个方块,使天平左边只剩x,天平保持平衡。(教师随着学生的回答演示课件)

师: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3)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出示课件)

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b.x=2是方程5x=15的解。()

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填空题

x+3.2=4.6

x+3.2○()=4.6○()

x=()

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3.拓展延伸。

(1)解方程x一2=15(课件显示)

师:看来,解加法方程同学们掌握得很好,老师得提高一点难度,敢挑战吗?

生:敢。

师:谁愿意读读这个方程?

[学生都争着读这个方程,可激烈了]

师:这是一个含有减法的方程,你能根据解加法方程的步骤,尝试完成。(指名xxx同学到黑板板演,其他同学在单行纸完成)

[学生试着解方程并进行口头验算]

(2)集体交流、评价、明确方法。

师:xxx同学做对了吗?

生:对。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加2?

生: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2,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由板演xxx同学面向大家回答)

4.提炼升华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课件显示全过程。)

生: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5.全课小结,评价深化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书本图

x+3=9验算:x-2=15

解:x+3-3=9-3方程左边=6+3=9解:x-2+2=15+2

x=6方程右边=9x=17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八

教材第126、127页的内容及第129一131页练习二十五的第1-3题和140页的第11题。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其特点,根据需要,选择条形、折线统计图直观、有效地表示数据,并能对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和预测。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体会统计在生活中的作用。

三重点难点

归纳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了解条形统计图与折线统计图的区别。

四教具准备

投影及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投影出示第9-14届亚运会中国和韩国获金牌情况的统计表。

学生回忆并回答,师生达成共识,可以利用折线统计图把数据表示出来。

提问: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数量增减变化的情况。)

师生共同完成两个国家所获金牌的折线统计图,然后老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呈现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

(二)教学实施

1.老师提问:怎样做才能更方便地比较两国获得金牌数量的变化情况呢?

学生思考,并说出可以把两个单式折线统计图合并成一个。老师与学生共同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并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统计图。

2.提问:观察、比较单式折线统计图与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不同点?

学生试总结出:复式折线统计图可以比较容易地比较出两组数据的变化趋势。在制作复式折线统计图时,要注意画出图例。

3.引导学生回答教材第126页例2中的问题,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从两条折线的变化趋势,可以看出中国获得金牌的数量呈上升趋势,韩团则趋于平稳。

4.指导学生完成教材第129页练习二十五的第l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得出7一15岁的男生、女生平均身高都随着翎龄的增加而增高,但13岁之后女生的身高增长趋于平稳,增长速度比男生慢。

5.完成教材第129、130页练习二十五的第2、3题。,学生看图回答问题,全班交流。

6.完成教材第140页的第11题。

(三)思维训练

下面是年1月22日到28日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指数的统计数据。

22日23日24日25日26日27日28日

1月11917414395115173163

1月

查阅20同其北京市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指数,填入表中,然后利用下面的材料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和同学们进行交流。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九

“众数”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数和中位数的基础上来认识的一种新的统计量。上完这一课后,我感触颇深:

一、在生活情境中提出概念。

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要求紧密联系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我创设了“为迎接六一儿童节的到来,我们年级准备组队参加集体舞的表演,要选报舞蹈队员”这样一个学生喜欢、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如何从20名队员中选拨10名队员这个问题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课本中的主题图,将学生置身于现实的问题情境之中。抓住童心,激发兴趣,然后通过学生对选拔方法的探究,顺理成章地引出了众数的概念。

二、在学以致用中区别概念。

度各不相同。

当然,在本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不足,如:对待学生的生成问题,处理方法有的不是很妥当;对学生的评价也不够到位,评价性的语言也不够艺术。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经历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的过程,并能运用这个规律确定积的小数位数。

2.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验证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的能力,渗透转化思想。

3.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探究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

教学准备:ppt。

课时安排: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单位转换:填一填

0.5米=( )分米 3平方分米=( )平方米

0.08平方米=( )平方分米

2.口算:

20×40= 4×6= 7×6= 8×9=

2×4= 0. 4×6= 7×0.06= 0.8×9=

[设计意图]在接下来的新知探究环节,我要让孩子自主探究出0.3×0.2的计算方法,其中就用到通过单位转化将小数转化为整数来计算;小数乘整数是学生第一课时学的内容,复习这一知识,为研究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探究新知

(板书) 广场 花坛 瓷砖

长: 30米 3米 0.3米

宽: 20米 2米 0.2米

2.他们的面积你会算吗?试一试。(学生独立完成)

3.交流:谁来说说你算到的结果是多少?(完成板书)

要算广场和花坛的面积,很简单,算得都不错。瓷砖的面积你算到多少呢?是怎样算的?

4.这样,同学们在小组内先交流一下,听听同伴的方法是不是有道理。

5.谁来向大家介绍一下你计算0.3×0.2的方法?你听明白了吗?

6.学生交流:0.3米=3分米,0.2米=2分米,2×3=6(平方分米),6平方分米=0.06平方米,0.2×0.3=0.06(平方米)

是啊,根据这样的方法,我们发现0.2×0.3=0.06,真了不起!

9.施工人员觉得用长0.3米宽0.2米的瓷砖太小了,想改成长0.5米宽0.3米的瓷砖,这样每块瓷砖的面积又是多少呢?(学生独立计算)

10.交流:你是怎样计算的?(板书算式、结果)

11.回过头再来看看我们课开始时口算的几道小数乘法题,

观察0.2×0.3=0.06,0.5×0.3=0.15等一些算式,老师发现一个问题,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呢?你有什么发现?把你的发现和同桌交流一下。

12.全班交流:原来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中小数位数有关,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完成这张表格:

现在看起来更加清楚了,说说你发现什么了?

13.到底同学们得出的这个结论是不是适用于所有的小数乘法呢?请大家举个像这样的例子验证一下,看看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之间是不是存在着这样的关系。(交流)

(学生举不出0.5×0.2这样的例子,就由教师引出,讨论。)

[设计意图]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联系旧知,运用转化的策略算出0.3×0.2的结果,在学生初步会计算0.3×0.2的基础上,及时巩固计算0.5×0.3的结果,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一组算式并质疑“同样都是小数乘法,为什么有的结果是一位小数,有的结果却是两位小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在学生根据表格体会到积的小数位数与乘数的小数位数的关系后,创设了验证的环节,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这个结论的认识。运用猜想——验证——概括的模式,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到了发展。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十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生理解众数的含义,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能选择合适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与学过的统计知识(平均数、中位数)的比较,认识众数。

2.让学生在统计数据、观察分析、合作探究、联系生活中理解众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数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计算能力,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自信心。

2.通过经历在实际问题中求众数的过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身边处处有数学,体会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也对学生进行了保护视力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认识众数,理解众数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难点:众数和中位数、平均数三者的区别,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如何选择合适的统计量来表示。

教具准备:相关课件、计算器、学习卡。

教学过程:

一、在生活情境中体验,培养统计意识

1、创设情境,出示数据。

师:“六一”儿童节快到了,为了庆祝“六一”国际儿童节,我们学校的五年级准备编排一个集体舞,每班选10人,这是五年(2)班的24位候选同学的身高数据。

(课件出示24个数据)

2、整理数据,完成学习卡。

学习卡

(1)求出这组数据的平均数。

(2)求出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3)完成下列统计表:

身高(米)

人数(人)

3、小组汇报交流。

二、在数据整理中体验,训练统计能力。

1、提取数据。寻找10个身高比较接近的几组数据。

2、分析比较数据。在比较中让学生了解到接近众数的10个数据更加适合于参加集体舞。

3、揭示课题:在一组数据中,出现的次数最多的那个数据,在统计学上,我们称它为众数。(板书课题)众数能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课件显示)

三、在分析比较中体验,提高解题能力

1、分析三个统计量的特点。

下列几种情况一般使用什么统计量?

(1)五年(1)班有50人,五(2)班有45人,要比较两个班的学习成绩,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在演讲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3)要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

2、了解三个统计量分别与什么有关。

四、在练习中体验,学会统计描述。

1、(课本第123页做一做)

五(1)班同学的左眼视力情况如下:

5.04.95.35.24.75.24.85.15.35.2

4.85.04.55.14.95.14.75.04.85.1

5.04.84.95.14.55.14.65.14.75.1

5.05.15.14.95.05.15.25.14.65.0

(1)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

左眼视力4.54.64.74.84.95.05.15.25.3

人数

(2)这组数据中的中位数与众数各是多少?

(3)你认为用哪一个数据代表这个班同学视力的一般水平比较合适?为什么?

2、125页完成第4题。

学校举办英语百词听写竞赛,五(1)班和五(2)班参赛选手的成绩如下:

五(1)班:88878887859698908791

93998795889294888788

五(2)班:82868789949583969284

93978598998891908180

这两组数据的众数各是多少?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止一个,也有可能没有众数。

五、在分析中总结延伸

1、畅谈收获。

2、布置作业。调查本班同学左右眼的视力,找出这组数据的众数.

附板书:

众数

平均数整体水平所有

中位数一般水平位置

众数集中情况次数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十二

《中位数》,一看到这个名词,脑子里最直接的反映是:什么是中位数,有什么应用价值。什么是中位数比较好理解,但是,为什么学习中位数呢?平时生活中,我们用得最广的是平均数,对平均数的体验也较多,要学生舍弃平均数选用中位数体验的过程就需要相当地清晰。因此,我们把课的难点定位为:理解中位数的意义,即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教学的重点是理解中位数的意义,掌握求中位数的方法。教学设计为:体验地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探索性地学习求中位数的方法。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们首先改变了教学内容,在体验学习中位数的意义时,用了两个具体的生活事例:一、游客的年龄。大部分游客的年龄都在8岁左右,出现了一个69岁的极端数据,使得17岁这个平均年龄无法反映出这批有老有小的游客的年龄特点,从而引入学习中位数的必要性。二、讨论圆圆的口算成绩是不是处于小组的中上水平,该不该奖励,让学生体会到因为有偏小的数据的出现,用平均数来与圆圆的成绩比较并不合理。这一例子,既是为了强化学习中位数的必要,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中位数比平均数更能反映出一组数据的中等水平。但是,中位数的使用有其存在的局限性。虽然每一组数据都有中位数,但是,并不是所用的数列都用中位数来描述一般水平,一般来说,是在出现偏大或偏小这样的数据的时候才选用中位数来表示一组数据的平均水平,这个知识点,是通过比较前面两组数据的特点得出的。

中位数的求法是既穿插在中位数的意义的理解中进行教学,又有独立教学的时候。在教学年龄问题时,学习数据个数是单数时中位数的求法;教学成绩问题时,学习数据个数如果是双数时,该如何求中位数,这时所给的数据都是按顺序排列的。而打乱顺序的一组数据,又该如何求中位数呢?这里,主要让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认识到不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的数是不确定,而从小到大或从大到小排列后中位数是确定,从而理解求中位数时,数据应该排序。到这时,有关中位数的知识才算完整。

巩固练习也是根据教学重难点进行设计,起到了巩固知识的作用。但是,在设计教学中,还是存在一些疑惑的:如对于中位数和平均数这两个统计量来说,使用最广的仍然是平均数,中位数的使用并不高,利用中位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并不多,那么,利用中位数来解决实际问题的习题该如何设计?一节课的容量有限,在这节课中,该不该让学生体验中位数有时比平均数大,有时比平均数小,有时趋于平均数,什么时候出现这些情况?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的设计时反复思考,却无法取得一致答案的问题。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十三

《白公鹅》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略读课文。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分别从白公鹅“慢条斯理”地走路,“无忧无虑”地活动等方面介绍了白公鹅“海军上将”的派头。作者运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拟人和有趣的反语等修辞手法,使白公鹅显得更加鲜活,更加与人亲近了。本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精读课文《白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在《白鹅》中学到的阅读方法自主阅读本文,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的不同方式,以及各自的语言特点,拓宽阅读视野,丰富语言积累,提高阅读和习作能力。

1、准确认读生字词,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白公鹅的特点,体会作者对白公鹅的喜爱之情。

3、比较《白鹅》和《白公鹅》的写作特点,学习作者的观察与表达方法。

1、通过阅读,了解白公鹅的特点。

2、体会作者的语言特点。

比较《白鹅》和《白公鹅》表现方式的异同及其语言特点,体会不同作家对同一种动物的不同表现形式。

1、同学们,前一节课我们认识了丰子恺先生笔下的那只“架子十足”、高傲而可爱的白鹅。今天,俄国作家叶·诺索夫又要给我们介绍一只鹅,它是一只大公鹅。它有哪些特点呢?在学习课文之前,让我们大胆地想象一下。(板书课题)

2、学生围绕白公鹅的‘公’字和本文作者是外国作家这两点作大胆想象。

3、学生汇报,教师对学生作出的种种想象给予评价。

4、同学们作出了许多有趣的猜测,都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叶·诺索夫笔下的这只公鹅是不是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呢?下面就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这篇课文,看看白鹅和白公鹅到底有什么异同。

(设计意图:采用对比的方法导入《白公鹅》的学习,让学生对学习本课的兴趣更浓,同时,教师在谈话中提示了初读课文的目标指向。)

1、学生在自读课文中,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深入体会其含义。

2、课件出示重点词:

腔调 派头 掂量 涟漪 勾当 属于 主宰

慢条斯理 无忧无虑 耀武扬威

(课件以颜色对比的方式突出几个易读错的词和需要重点理解的词。)

3、指名分段试读课文,注意正音,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设计意图:体现略读课文自主学习的特点,以检查预习的形式进行字词教学,为下一步自学讨论打好基础。)

1、课件出示表格。让学生先回顾课文《白鹅》,再读《白公鹅》,画出重点词句进行对比阅读和交流,看看这两只鹅有什么异同。

2、学生4人小组合作完成表格填空,老师抽学生汇报填写情况,并给予评价。

3、同桌或小组讨论:这两只鹅的“步态”有什么异同?

(学生很容易从课文中找到两只鹅“步态”的异同,但是写法上的异同,教师应给予引导点拨。比如,作者在写法上的不同体现在:丰子恺笔下的鹅是通过与鸭子比较,而叶·诺索夫笔下的鹅则是具体描写如何落步,过泥泞路及被狗追时的步态。)

4、由点到面分析《白公鹅》与《白鹅》表现形式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1)结构相同,都是先介绍鹅的特点,再从几个方面具体描写;(2)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鹅的形象可亲、可爱;(3)采用反语表达对鹅的喜爱之情,语言风趣幽默。

不同点:(1)叙述重点不同。丰子恺通过吃相描写白鹅的高傲;叶·诺索夫主要通过鹅强占地盘的举动展示白公鹅“海军上将”的`派头。

(2)叙述语气不同。丰子恺更多的是善意的揶揄;叶·诺索夫更多的是欣赏、夸赞。

(3)结尾不同。丰子恺是抓住鹅的吃相,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来结尾;叶·诺索夫从白公鹅的一举一动展开种种遐想,表达对白公鹅的喜爱,用人的心理去推测鹅的心理,突出鹅的放肆,更加幽默有趣。

(设计意图:采用填表格的方式,让学生在自主阅读、合作交流中学习不同作家写同一种动物的写作风格,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同学们,我们通过学习可以看出,不同的作家写同一事物,由于他们观察的角度不同,描写的侧重点也不同,语言风格也有各自的特点。丰子恺的语言风趣幽默,善用反语,你能试着用他的口吻说几句话吗?比如,看课本上的图,说说此时的白公鹅在干什么?(扑打翅膀,岸边的树都在抖动;厉声叫嚷,要与谁打架;直奔渔竿,赖在这里……)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提升这一环节,让学生把所学的这两篇课文的写作方法应用到本单元的习作之中,也就是抓住动物总的特点,再从不同的角度来分别介绍,能让动物的特点体现得更真切、更鲜明。)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十四

胡晓晓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九册第57、5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方程的解”、“解方程”的含义以及“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2)初步理解等式的基本性质,能用等式的性质解简易方程。

(3)关注由具体到一般的抽象概括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代数思想。

(4)重视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教学重、难点:“方程的解”和“解方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利用天平平衡的道理理解比较简单的方程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出课题

师:老师在天平的左边放了一杯水,杯重100克,水重x克,一杯水重多少?

生:(100+x)克

师:在天平的右边放了多少砝码,天平保持平衡呢?(教师边讲边操作100克、200克、250克)

师:请你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100+x=250(课件显示:100+x=250)

师:这个方程怎么解呢?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解方程。(板书课题:解方程)

二、探究新知

1.认识“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概念

师:(出示课件)那你猜一猜这个方程x的值是多少?并说出理由。

生1:我有办法,可以用250-100=150,所以x=150.

生2:我有办法,因为100+150=250,所以x=150

师:xxx同学的想法太棒了!我们一起探索验证一下。请看屏幕,怎样操作才使天平左边只剩x克水,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我在天平的左边拿走一个重100克空杯子,在天平的右边拿走100克的砝码,天平保持平衡。

师:你能根据操作过程说出等式吗?

生:100+x-100=250-100

师:这时天平表示未知数x的值是多少?

生:x=150

师:是的,xxx同学的想法是正确的,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100,就能得出x=150。我们表扬他。

师:根据刚才的实验,我们来认识两个新的概念---“方程的解”和“解方程”。

师:指着方程100+x=250说:“x=150是这个方程的解。(课件显示:方程的解)

师:

100+x=250

100+x-100=250-100

指着方框说:“这是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解方程。

师:在解方程的开头写上“解:”,表示解方程的全过程。

师:同时还要注意“=”对齐。

师:都认识了吗?请打开课本第57页将概念读一次,并标上重点字、词。

师:你们怎么理解这两个概念的?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谁来说说你想法?

生1:“解方程”是指演算过程

生2:“方程的解”是指未知数的值,这个值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使这个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两个解有什么不同?

生:“方程的解”的解,它是一个数值。“解方程”的解,它是一个演变过程。

[设计意图:通过自主学习、组内交流、合作,达到培养学生自主、互助的精神。]

2.教学例1。

师:要是老师出一个方程,你会求这个方程的解吗?

生:会。

师:请自学第58页的例1的有关内容。

[学生独立学习例1的有关内容,设计意图: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让学生发现]

师:四人小组讨论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交流。]

师:(出示例1)左边有x个,右边有3个,一共用9个。根据图意列一个方程。

生:x+3=9(板书:x+3=9)

师:x+3=9这个方程怎么解?我们可以利用天平保持平衡的道理帮助理解,请看屏幕。

师:球在天平不好摆,老师在天平上用方块来代替它。怎样操作才使天平的左边只剩x,而天平保持平衡。

生:x+3-3=9-3(板书:x+3-3=9-3)

师:这时天平表示x的值是多少?

生:x=6(板书:x=6)

师:方程左右两边为什么同时减3?

生1:使方程左右两边只剩x。

生2: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师:“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减3,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就是解这个方程的方法。

师:这个方程会解。我们怎么知道x=6一定是这个方程的解呢?

生:验算。

师:对了,验算方法是什么?

生:将x=6代入原方程,看方程的左边是否等于方程的右边。

(板书:

验算:方程的左边=6+3=9

方程的右边=9

方程的左边=方程的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师:以后解方程时,要求检验的,要写出检验过程;没有要求检验的,要进行口头检验,要养成口头检验的习惯。力求计算准确。

3.练习

师:现在老师看看同学们对于解方程掌握得怎么样。

(1)判断题

a.x=3是方程5x=15的解。()

b.x=2是方程5x=15的解。()

(2)考考你的眼力,能否帮他找到错误所在呢?

x+1.2=4x+2.4=4.6

x+1.2-1.2=4-1.2=4.6-2.4

x=2.8=2.2

(3)填空题

x+3.2=4.6

x+3.2○()=4.6○()

x=()

(4)将课本59页做一做的第1题的左边一小题写在单行纸上。

4.小结:解含有加法方程的步骤。(口述过程)

三、巩固延伸

师:谁能说说解含有加法和减法的方程的步骤?(随着学生,显示全过程。)

生:

解方程的步骤:

a)先写“解:”。

b)方程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一个相同的数,使方程左边只剩x,方程左右两边相等。

c)求出x的值。

d)验算。

四、全课小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

2、以小组为单位自评或互评课堂表现,发扬优点、改正缺点。

3、对老师的表现进行评价。

[板书设计]

解方程

例1:书本图

x+3=9验算:x-2=15

解:x+3-3=9-3方程左边=6+3=9解:x-2+2=15+2

x=6方程右边=9x=17

方程左边=方程右边

所以,x=6是方程的解。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十五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让学生探索并掌握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的变化规律;能将这规律恰当地运用于实际计算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使学生经历积的变化规律的发现过程,初步获得探索和发现数学规律的基本方法和经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学习活动的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和归纳总结能力,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乐趣,增强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同时培养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观察事物的辨证思想。

教学重点:发现并运用积的变化规律。

教学难点:积的变化规律的探究策略。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呈现研究素材:

6×2040×5

160×56×10

6×4080×5

2.口算出得数。

3.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分一分吗?为什么这么分?

再次呈现:6×10=60160×5=800

6×20=12080×5=400

6×40=24040×5=200

4、仔细观察、比较这组算式,你能发现什么?

学生自由说

师: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和积是怎样变化的?积的变化有没有规律呢?是什么规律呢?这节课我们来研究这个问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2、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3、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4、教师相机总结: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几,积也乘几。

5、师生共同探究第二组算式,并总结出规律: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几,积也除以几。

学生举例说明。

7、师:既然许许多多的乘法算式中都有这样的积的变化特点,它就是今天我们探究的积的变化规律。谁来把这个规律再说一说。

学生说,教师引导学生说简单些。总结出: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积也乘(或除以)几。

8、师:这个规律我们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使用,你知道什么地方我们使用过?

三、运用规律,解决问题

1、根据8×50=40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6×50=32×50=8×25=

指名学生回答

2、神奇缺8数来挑战

12345679×9=111111111

12345679×18=

12345679×27=

12345679×36=

3、一辆汽车在公路上以60千米/时的速度行使,4小时可以行()千米。一列火车在铁路上行驶的速度是汽车的2倍,这列火车用同样的时间可行()千米。

先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交流解法,鼓励学生用两种方法解答。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师:在这节数学课上,你们还有什么收获吗?

学生回答

五、巩固练习:

1、找出规律再填空。

16×17=272

16×34=272×()

16×34=272×()

(16÷)×17=272÷4

2、判断题

(1)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乘4,积应该乘5。()

(2)两数相乘,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除以10,积应该除以10。()

(3)长方形的面积=长×宽,如果长不变,宽变为原来的3倍,则面积也变为原来的3倍()

(4)路程=速度×时间,如果时间不变,速度变为原来的几倍,路程也会变相同的倍数()

3、算一算,想一想,你能发现什么规律?

18×24=432

(18×2)×(24÷2)=

(18÷2)×(24×2)=

附加课前小研究

《积的变化规律》课前小研究

班级:姓名:

一、课前演练

(1)5扩大3倍是()。扩大6倍是()。

扩大10倍是()。

(2)150缩小3倍是()。缩小5倍是()。

(3)70缩小10倍是()。扩大3倍是()。

(4)320缩小10倍是()。扩大2倍是()。

二、我来研究

(1)6×2﹦()80×4﹦()180×5=()

6×20﹦()40×4﹦()180×15=()

6×200﹦()20×4﹦()360×5=()

仔细观察两组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三、我也可以写我想说:

四、得出的结论: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十六

四年级8班吴明睿

我的家在开县。这里没有江南的瑰丽秀美,没有大城市的繁华热闹,没有高原林海的壮观景象,但是,这里的一草一木,一人一物,一切细微不显眼的事物,却都让我时时震憾。因为,我是开县人,我热爱这片赤热难忘的土地。

清晨,爸爸开着车,送我去上学,一路上,我尽情领略着开县的美景,路旁草儿探出绿色的小脑袋,张望着大地。株株细柳,宛如江南水乡的少女,在舒展着自己轻柔如水的秀发。各色的花儿开了,形态各异,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万紫千红。辛勤的小蜜蜂飞来飞去忙着采花蜜,美丽的蝴蝶绕着花儿翩翩起舞。远远望去,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儿。

新修的万开高渝公路宽阔平坦,一座座粉妆玉砌的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红艳艳的太阳升起来了,给那些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披上了一件件金色的外衣,这时的开县热闹起来了,上班的、赶集的,络绎不绝的人们往返于街道两旁。叫卖声、汽笛声,像一支欢快的交响曲,伴随着家乡人民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让他们以饱满的热情迎接新的一天的到来。

俗话说“一年之季在于春,一天之际在于晨”,在这美好的春光里,我们新一代的接班人应勤奋学习、掌握本领,为建设祖国、建设家乡作出贡献。

我相信,我们开县的明天会更加灿烂辉煌!

[我的家乡(学生作文范文)(人教新课标四年级下册)]

体育新课标教学案例篇十七

一、描写人的品质:

平易近人宽宏大度冰清玉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废寝忘食大义凛然

临危不俱光明磊落不屈不挠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描写人的智慧:

料事如神足智多谋融会贯通学贯中西博古通今才华横溢出类拔萃博大精深集思广益举一反三

三、描写人物仪态、风貌:

憨态可掬文质彬彬风度翩翩相貌堂堂落落大方斗志昂扬意气风发威风凛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

四、描写人物神情、情绪:

悠然自得眉飞色舞喜笑颜开神采奕奕欣喜若狂呆若木鸡喜出望外垂头丧气无动于衷勃然大怒

五、描写人的口才:

能说会道巧舌如簧能言善辩滔滔不绝伶牙俐齿出口成章语惊四座娓娓而谈妙语连珠口若悬河

六、来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三顾茅庐铁杵成针望梅止渴完璧归赵四面楚歌负荆请罪精忠报国手不释卷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七、描写人物动作:

走马观花欢呼雀跃扶老携幼手舞足蹈促膝谈心前俯后仰奔走相告跋山涉水前赴后继张牙舞爪

八、描写人间情谊:

恩重如山深情厚谊手足情深形影不离血浓于水志同道合风雨同舟赤诚相待肝胆相照生死相依

九、说明知事晓理方面:

循序渐进日积月累温故知新勤能补拙笨鸟先飞学无止境学海无涯滴水穿石发奋图强开卷有益

十、来自寓言故事的成语:

自相矛盾滥竽充数画龙点睛刻舟求剑守株待兔叶公好龙亡羊补牢画蛇添足掩耳盗铃买椟还珠

十一、描写事物的气势、气氛:

无懈可击锐不可当雷厉风行震耳欲聋惊心动魄铺天盖地势如破竹气贯长虹万马奔腾如履平地

十二、形容四季特点:

十三、形容繁荣兴盛景象:

济济一堂热火朝天门庭若市万人空巷座无虚席高朋满座如火如荼蒸蒸日上欣欣向荣川流不息

十四、描写美的景和物:

美不胜收蔚为壮观富丽堂皇金碧辉煌玉宇琼楼美妙绝伦巧夺天工锦上添花粉妆玉砌别有洞天

十五、描写山水美景:

锦绣河山高耸入云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重峦叠嶂山明水秀高山流水白练腾空烟波浩渺

十六、描写花草树木:

繁花似锦绿草如茵郁郁葱葱古树参天万木争荣百花齐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桃红柳绿绿树成荫

十七、描写日月风云:

大雨如注滂沱大雨银装素裹皓月千里晨光熹微云雾迷蒙风清月朗春风化雨暴风骤雨风驰电掣

十八、带有近义词的成语:

兴国安邦翻山越岭百依百顺背井离乡长吁短叹道听途说丢盔弃甲调兵遣将甜言蜜语眼疾手快

十九、带有反义词的成语:

东倒西歪南辕北辙前赴后继前俯后继左推右挡

承前启后舍近求远扬长避短弃旧图新优胜劣汰

二十、aabb式:

二十一、aabc式:

二十二、十二生肖成语: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