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 精品济南的冬天教学教案(大全10篇)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 精品济南的冬天教学教案(大全10篇)

ID:4649321

时间:2023-10-14 09:54:21

上传者:字海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 精品济南的冬天教学教案(大全10篇)

设计一个好的小班教案能够提高教学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这些五年级教案的精彩之处。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一

通过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作者思路。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展开描写,情景交融的写法。

体会拟人、比喻等修辞方法在写景中的作用。

当“冬天”一词进入你的脑海时,你会产生哪些联想?(请学生各抒己见)

我们的省会“济南”的冬天是怎样的呢?让我们随着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济南的冬天”。

1、简介作者、作品

老舍,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龙须沟》等。本文写于1931年春。

2、词语教学:读背“读一读、写一写”结合课文辨析字型字意。

3、思考并分析

(1)、济南的冬天是(?)(把自己读了课文后对济南冬天的印 象填上去,并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内容加以印证。)

(2)、作者通过描写什么来表现济南的特点?(冬天的山,冬天的水)

4、朗读 课文

要求用普 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初步诵读课文。阅读时进行课文的整体把握,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 理清作者思路,可思考以下问题:

——课文写了济南冬天的哪些景物?

——这些景物各有何特点?济南冬天的总体特 点是什么?各段描写之间有何关联?

全班集体研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明确课文主 要内容,并且依照课文的脉络,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1 、自由朗读,思考问题:

a.为什么说济南是个“宝地”?

b.济南是有山有水的地方,文中写了哪三幅山景图,写水是从什么角度写的?

c.第1小节与第2、4、5小节之间有什么关系?

d.文中渗透作者对济南的冬天什么样的感情?

e.标题可否换为“冬天的济南”?

(四人小组讨论)

[明确](b.c.d.略)

a.济南的冬天无风声、无重雾、无毒日,天气“温晴”; 济南天是慈善的,有美丽的山景;冬天水不结冰,水是绿色的。四面环山,像在“小摇篮里”。

e.不可以。因为“济南的冬天”表明所写的是济南这一特定地域的冬天;“冬天的济南”目的在于赞美“冬天”这个特定时令的济南 。

2 、研读第2—5小节:

学生默读课文思考:(四人小组讨论)

a.文中写了三幅山景图,还写了水色,各突出了什么特点?(抓关键词概括)

b.三幅山景 图之间有什么关系?

c.四幅景物图你最喜欢哪一幅,为什么?

(四人小组讨论后明确)

[明确]

a.阳光朗照下的山——温静;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城外的远山——淡雅。水色——绿。

b.第一幅图是总写,第二、三幅图是具 体写。

课堂小结:文章先与北平、伦敦、热带作对比,突出济南天气“温晴”的总特点;然后具体描绘济南的 冬天特有的景致,写山景写了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城外的远山,又绘水色,处处渗透对济南冬天的喜爱。

板书设计: 济南的冬天

总特点:无风,响晴,温晴——贯串全文

对济南的总感受:“温暖安适”的“理想境 界”

阳光朗照下的山慈善

薄雪覆盖下的山秀气 }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城外远处的山如诗似画

冬天的水色——水藻之绿,衬托水之清澈、透明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二

研读文本过程中,为了避免对美文的肢解欣赏,避免鸡零狗碎东剁西砍,需要对这篇优美的经典散文的“美的要素”进行解构,然后建构重组,形成阅读欣赏的活动方案,这个方案就是通过不同层次的比较分析,引领学生逐步走进文本深处。

设计的三次“比较”,从内容理解到个性表达到艺术手法,呈现出思维训练螺旋上升的课堂结构形式;对比阅读过程中,有“放”(学生自主阅读对比分析,交流发现);有“扶”(教师给予适当的示范和恰当的指导);有“收”(精炼的板块小结归纳提升学生活动成果),呈现出收放自如的课堂对话风格。

“比较”是形式,也是内容;是方法,也是过程。三个层面的比较,就是在文本中徜徉三个来回,如是,则不仅能欣赏到济南冬天独特的美,而且能感悟到老舍先生的运笔之高妙。

1、理解文意,感受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2、比较分析,欣赏作者高妙的语言表达艺术。

一、文意理解:自由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中概括济南冬天特点的一个词语。

明确:温晴。

学生活动:读课文,说说在哪些地方读到了“温晴”。

明确:

“没有风声”而且“不是响亮的天气”,是“温晴”;

“小摇篮”里“暖和安适地睡着”,“人们面上含笑”,是温晴;

“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是“温晴”;

“卧着点雪”的小村庄成了“小水墨画”,是“温晴”;

“冒着点热气”的水,绿绿的水藻,“空灵的蓝水晶”,是“温晴”。

这一板块的活动,通过自由朗读,提取信息,迅速抓住济南冬天的总特点,根据这个特点回读课文,通过一个说读活动,强化了对这个特点的认识,这个环节,是为下面的“比读”活动进行的铺垫。

二、精段研读:比较阅读课文第3段和第5段,看看它们有什么异同。

屏幕显示:可以从景物的特点、段落的结构、写景的方法、作者的情感、句式的安排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第一次“比读”活动:先比较两段文字之“异”。

因为这两段文字在表达上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的,可以为接下来“比同”蓄势。

明确:

描写对象不同,前者写山,后者写水;

段落结构不同,前者总分总,后者递进;

表现手法不同,前者虚实相映,后者写实;前者多角反复,后者定点特写;

句式安排不同,前者以长句为主,后者长短句交错。

第二次“比读”活动:比较两段文字之“同”。

通过“比同”,将学生对写景的艺术手法由感性认识提升到理性认识的层次。

明确:

景中都有温晴,围绕共同特点来写;

景中都有喜爱,喜爱之情,情景交融;

景中都有情态,运用拟人手法,使得山水皆含情;

景中都有读者,“看吧……”,“叫你……”这样的祈使句式,拉近作者与读者,使人身临其境。

这一板块的活动,其实是两个层面的比较,“比异”是基础,“比同”是提高;“比异”以美句的赏析为基础,“比同”以写景的规律提炼为目的。在比较中,既完成了语言的欣赏,又对语言表达艺术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可谓“一石二鸟”。

三、纵横探究:文中写“山”的三段文字,探究它们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

这是第三次“比读”活动,是更高层次的阅读欣赏活动。

屏幕显示:可以从山的状态、美的特点、侧重、详略等角度进行比较分析。

明确:

都是写山,着墨不同:第二段全景(正面与侧面结合从大处落笔),第三段用工笔(“山上”、“山尖”、“山坡”、“山腰”多角反复),第四段用白描(寥寥两句,简笔勾勒)。

教师讲析:在文学创作中,这叫“一物三写,各具情态”,它既避免了用笔的单调重复,又使得景物丰富而有层次,细腻而又不失宏阔。

这一板块的活动,是对前一个比读环节的深化,是更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它将学生的阅读欣赏,提高到文学鉴赏的高度,教师的活动小结,是总结,是升华,更是深入浅出地渗透了文学鉴赏的因子,从而使得文本研读有深度,学生积累有厚度。

教学后记:

这个设计,改变了美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美句赏析”通俗手法,意在进行一点创新尝试,这个尝试,是尊重文本个性的,而且是充分运用了文本本身的资源,从教学实践来看,基本达到了教学的预设目标。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三

课标要求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

教材分析整个单元都是写景抒情类的文章,要求学生重视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绘的情景,领略景物之美。把握好重音和停连,感受汉语声韵之美。还要注意揣摩和品味语言,体会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春》的基础上已经对写景抒情类的文章有所了解,本文重在巩固和强化。同时继续强化和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和欣赏写景抒情类文章的能力。

1、饱含深情地诵读课文,读准重音和停连,懂得发现生活中的美,描写生活中的美。

2、体会比喻、拟人手法的妙用,学习表现美的方法。

3、仔细欣赏品读文中精彩的句段和词语,学会对比手法的运用,理解情景交融的妙处。

教学重点朗读、品读课文,欣赏品味文中精彩的句段和词语。

教学难点学习作者用心体验美、用笔表现美的技艺,描写生活中的美。

教法学法小组合作探究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在老舍眼中冬天的济南一切都是美的,可爱的!下面,请随着老舍一起去发现《济南的冬天》洋溢着的特殊的美丽。自主思考联系生活,意会导入。

2、走近作者补充介绍作者老舍学生介绍了解作者、作品常识。

3、听课文录音或教师朗读,学生在语言的熏陶中感悟。播放音频或示范朗读

听范读,并整体感知在听读的基础上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品语言之美引导学生赏析文本。

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描写顺序

语言特点(炼字、叠词等)

写作手法(对比、情景交融等)

小组合作,多个角度赏析课文走进文本,和文本对话,感受文章写景的妙处。

5、品味、质疑

引导学生品读其他精彩语句,并提出疑问。

结合预习以、相关练习以及自己的思考,提出未解决的问题。

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6、小结景物描写技巧

1、布局精心,层次井然

2、运用修辞妙笔生花,文采斐然。

如比喻、比拟等。

3、妙用动词、形容词,语言精美。

如“响晴”、“温晴”、“卧”等。

4、巧用对比,特点突出。

5、按照一定顺序(从高到低)

6、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总结本文写景技巧一课一得,在学习完《春》的基础上,再巩固写景技巧,学以致用。

选取四季中你次喜欢的景物进行描绘,字数300—500字左右,请运用课堂学到的描写方法,至少要用上2种修辞手法。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四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往往过多地分析、讲解,结果既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又浪费了时间,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而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主体参与的程度是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因素。

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从阅读能力的培养来说,学生反复读了,背诵了,自然对文章的主旨、内容、写作技巧、价值等都会有一定的认识。

当然,通过“读”感知课文,这只是阅读教学的第一层面,要进一步知其然,就需要质疑和释疑了。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特别是在研读赏析这一环节中,我没有给学生过多的限制,而是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

在学生反复研读课文,并对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我又适时地予以引导,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以后在这方面要多努力。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五

教学目标

1.熟悉课文内容,理清文章层次结构和主要内容。

2.理解通过比较的写法突出事物的特点。

3.潜移默化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难点

目标2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预习指导]

1.背诵课文1-3段。

2.查字典解决生字词。

[三分钟演讲]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一同学描述此地春天的感受,由此引出北中国的冬天,由于学生没去过,可造成疑问,激发学习欲望。

二、作者简介

三、检查预习:

1.6人背书片断

2.5人上黑板默写生字词,师生共同评价。

四、解题

引导学生理解题目中的提示的地点和季节。

五、分段朗读课文,师生混读,随机停顿,请其他学生接力。这样可保证学生注意力集中,进一步熟悉课文内容。

六、理清文章脉络:

1.问题设计:本文从哪几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的?

2.学生独立思考,找出答案的举手,直到绝大多数学生行了进行提问。

3.提问若干人,保证各种答案都有,言无不尽。

4.教师结合课文内容进行评价订正归纳小结。

参考:天气山景水色

七、分析第一部分:

1.问题设计:

(1)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

(2)用了什么写法?

2.学生思考(方法同上)。

3.抽签提问

4.学生补充后教师评价归纳小结。

参考:温晴:

对比:北平(大风)济南(无风声)

伦敦(无日)济南(响晴)

热带(日毒)济南(温晴)

八、堂上练习:

九、小结课文,提示学生热爱祖国的河山。

a类:完成课后练习二

教师视察后核对答案。

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后半部分:a类

2.巩固生字生词。a类

说课精要

未学之前首先背诵,此做法很好地保证了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和写作及语言的积累。其次解决课文采用先总后分法,易于总体把握。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六

生动的语言可以唤起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读者的头脑中产生具有光、色、态的具体形象,这就是语言的启示性。《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正是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这种语言的启示性,在读者头脑中唤起对光、色、态的丰富联想和想像,形成了一幅幅生动的图画。

老舍先生是如何调动读者的联想和想像,使《济南的冬天》具有绘画艺术的特色呢?

第一,运用色调的对比烘托形象。

老舍先生以“对于一个在北平住惯的人,像我,冬天要是不刮风,便觉得是奇迹”引发读者的想像,让读者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朔风怒号、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用这幅画面中的“寒”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暖”色;又以“对于一个刚由伦敦回来的人,像我,冬天要能看得见日光,便觉得是怪事”调动读者的想像,使读者仿佛看到了一幅伦敦灰雾惨淡的阴郁图画,用这幅画面中的“暗”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明”色。这还不够,作者还让我们看了一幅热带地区毒辣辣的烈日高照的可怕画面,再用这幅画的“热”色衬托济南冬天的“温”色。正是用了色调和对照,用了绘画艺术的“以色赋形”的烘托方法,作者将济南冬天阳光和煦、天朗地秀的总体画面勾勒了出来。

第二,从纷繁景物中,略去次要的部分,抓住主要景物的主要特征加以突出的表现。

这是山水画法。描绘济南的大地,老舍先生所用的正是“以大观小”的中国山水画的构图取景方法。作者展开想像的翅膀飞上济南的云天俯瞰大地,然后对济南大地作了简笔的写意描绘。画城,不画它的东西南北,“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注:此句中的山是济南城中的山)。一些琐碎的细部都被略去了,画的只是冬天济南城秀美的睡态,留下充分的余地让读者去联想、想像,进行艺术的再创造。画山,不画它的上下左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一起笔就抓住了景物的主要特征,紧接着就引导读者展开艺术的联想和想像:“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借这种联想、想像,使画面活灵飞动起来。画人,不画人的男女老少,不但如国画一样略去耳鼻眉目,连形体也完全略去,而只画了济南冬天人物情态的最主要的特征:“济南的人们在冬天是面上含笑的。”和城与山,浑然构成一幅完美的图画。

第三,精心设计景物和构图,层层展现景物形象。

绘画是“空间艺术”,须将空间并列的景物按照美的原则加以巧妙的布置。这种绘画的技巧,老舍也用到他的散文中去了。如果说第二段画的浑然一体的济南大地是一幅写意画,那么第三段画的美态纷呈的济南雪景则更接近于工笔画。

作者依山写景,通过写美的小山各个细部的雪光、雪色、雪态,画出了小山的秀美。在艺术结构上取了两层布置。先进行工笔的分笔描绘,从山上、山尖、山坡一直到山腰,一步步地细看,一笔笔地轻描:它是白的,“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松的翠与雪的白相映生色;它是银的,“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如洗的蓝天与似银的雪相映生辉;它是彩色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它的色,“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是它的态,在色和态的描绘里写出了静中的动;它更有世上最动人的容色,艳艳夕阳的斜照下,它像少女一样“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在傍晚雪光的渲染中画出了形中的情。真是一笔一景,一景一态。这一段分笔描绘,从方法看是用工笔,从意境看依然着力于写意。中国绘画讲究“气韵生动”,分笔描画的雪景,不是呆板的,而是生动的。一连串的动词,将读者带入联想、想像的意境,读者所感受到的不仅是雪的光、色、态的外在美,而且是雪的情韵,雪的内在的美。作者所创造的,正是“气韵生动”这一绘画艺术的最高境界。

正是为了让这种画境更完美,第四段作了雪景的第二层描绘。在分笔勾写后总绘雪景,将古老的城,城内,城外,山坡,村庄,整个大地放入雪景之中。结句直接点明:“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第四,突出自己最鲜明的印象和感受,以唤起读者类似的体验,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济南称泉城,水是有名的;济南的水来自大地的深处,浩浩荡荡,一年四季奔涌不息,这样美的形象如何画出?作者舍弃了济南冬水的种种表象,借自己的印象和感受去概括水的鲜明形象,在鲜明的形象中深入抒写自己独特的感受。先是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绿”,一连串五个“绿”字,作者描写的是绿萍的绿、水藻的绿、水面柳影的绿,托出的却是水的绿。读着这些绿萍、绿藻、绿柳,我们会自然联想到滋养出它们的水,感受到蕴蓄在济南冬水里的绿的精神、绿的生命。接着着力渲染了济南冬水的“活”。水流的一切细节乃至具体形态都淡化了、消失了,留在笔端的,只有水的那股蓬勃的生机:“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自然中的水是不可能流到天上去的,这已是感情化的水,艺术化的水,是老舍先生以画家的眼睛观察景物所得到的独特的印象。在平面的绘画艺术中,为了表现出水的特有的态、特有的势,流水就完全可以流向空中,流到天上去,这不是出色的绘画艺术又是什么?结尾处,作者又在水色、水光、水影之中,用了全篇最鲜亮明丽的色彩给泉城留下了一个美丽的倩影:“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最后要说的是,无论从立意看还是从构图、笔势看,本篇都是一幅完整的图画。阳光、山川、人物、白雪、绿水,各物各景所表现的都是“暖”这一个字。绘天绘地,绘出了这幅山水图的大布局;写雪写水,写的是这幅图的特定细部,而且由天上的暖阳画到暖阳照耀下的暖城暖山,就山而描出山上的雪,由雪而引出雪中的水,笔势顺畅,一气呵成;老舍真是一位丹青高手。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七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生熟读课文,会生字,能准确注音,排除字词障碍

3、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作者老舍的资料。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都经历过冬天,那么,石家庄的冬天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说到北方冬天的时候,我们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那白雪皑皑的画面,千里冰封,万里雪飘,也会想到呼啸的北风,迎面如刀割的凛冽寒风,朔风怒号、冰封雪飘、天寒地冻的萧条画面。总之,北方的冬天给我们的感受既有美丽的雪景,也有刺骨的寒风。然而,在北中国有这么一个地方,不但那里的美景让人流连忘返,而且冬天里没有呼啸的寒风,却有着无限的温暖,那水不但不结冰,反倒冒着点热气,同学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今天,我们一起跟随老舍的脚步一起走进《济南的冬天》,去观看济南冬天的美景,去感受那冬天里的温情吧。

设计意图:由学生熟悉的事物自然导入,给学生以亲切自然之感,同时教师也点到了济南的冬天与一般的北方冬天有不同之处,给学生以提示。

二、验收预习第一项,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出示预习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把易读错的字音和难写的生字记在预习本上,并想办法记住它。

(2)了解文章大意,想想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什么?

(3)搜集有关老舍的资料。

1、通过小组学习的方式,验收预习第一项。

过程:4人小组学习中1号同学当小组长负责组织轮读课文,互相倾听,汇集预习中读音、生字词问题,并互助解决,解决不了的由组长负责记录在预习本中。

2、全班交流自学成果与遗留问题。

3、教师出示整理的本课生字词和易读错的词语。2号同学负责,在小组中读正确。

4、检查词语能否读正确。3号同学读词语。

5、再读课文,要求读正确、通顺。

6、检查课文朗读情况。4号同学在小组读课文。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通过小组学习的主要形式验收学生的认读情况,小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每个同学都能在团队中负责,都有任务,锻炼、培养了每个学生的能力。

三、验收预习第二项,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概括大意。

1、默读课文,然后试着想一想济南的冬天的总的特点是什么?

济南的冬天——温晴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概括文章大意,培养学生概括文章的能力。这在教学大纲中对高年级段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四、再读课文,感受。

1、教师设置情景导入,让孩子们想象济南的冬天的画面。

2、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济南的冬天的?

预设:去感受济南的冬天。

3、配乐创设情境,朗读体会济南冬天的美。

设计意图:让学生理清文章脉络之后,可以整体有序的理解文本,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可以让学生交流的过程更加整合,使学生在课堂上的交流讨论有更热烈,有更多的感受与同伴分享。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八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而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最重要一环。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读的过程是学生对文章感受、理解、吸收的过程,也是想象、加工、创造的过程,它可以把无声语言化为渗透自己感情、意识的有声语言,这一过程是别人替代不了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在课堂讨论中,我还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讨论中学生自己思考,互相答辩,主观能动性得到了发挥。整堂课下来,感觉教学环节设计的还算流畅,教学目标也基本落实了下来。

但是在解决本文的难点——品味语言这点上,我觉得做的还不够到位,在引导学生品位的时候没有做好示范性的'教学,学生品和教师引导的时候显得有点散乱不够集中。因此,语文课也少了很多的语文味。反思过后,发现自己平时缺少对学生语言品味的教学指导。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应该让学生学会从哪些角度对句子进行品味,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帮助学生总结出一些阅读写景抒情散文的方法和写好此类文章的方法,这样让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会对同类文章赏读,学会观察描写景物,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九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的散文名篇,篇幅短小,构思精巧,语言优美。学习这样的美文,既能让学生得到语文的滋养,又可得到审美的陶冶。文章先总写了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再从山和水两个方面分别写济南的冬天,思路清晰,安排有序。

因此,我在教学设计时,抓住济南冬天的温晴的特点,通过对山和水的描绘,来抒发老舍先生对济南冬天的赞美之情。

我整体课堂的设计是两个课时,由于之前学过了朱自清的《春》,学生大致掌握了写景散文的学习方法,因此,我安排了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感受老舍先生对济南的冬天的热爱之情,运用自己在《春》这一课中学到的写景的方法,自学这一课。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主要体现了教学的主体性原则,让学生主动学习。

优美散文的学习如果没有学生读书,或学生读书不充分,那么,即使教师讲得精妙绝伦,学生也不会有多少收获,更难有真切的体会。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还应是学语文的根本。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过程中我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先是教师范读学生朗读整体感知,再是重点朗读品味赏析,最后是集体朗读深入体验。在反复朗读中学生既领略了济南冬天的景色之美,也领略了老舍作品的语言之美。

在课堂讨论中,我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设计了一些问题,如 “济南的总特点是什么?”“济南总特点是从那些方面来表现的?”等等,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去深入探究作品的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后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景物、喜欢的语句段落来进行品味,给学生以较多的空间,更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经验不足,一些问题还是由老师越俎代庖地向学生进行了讲授,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今后的教学中还应更多的关注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发展。

济南的冬天教案三课时篇十

老舍的《济南的冬天》具有无穷的艺术魅力,让人读后怡然陶醉,不忍释手。细细品味,便可读出本文写景上的几个特色。

虚实相生,静景动化文章在描绘雪后小山的秀美景色时写道:“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这确实是令人击节赞赏的神来之笔!作者先客观描述山坡上雪色与草色相间的实景,再用一个新颖贴切的比喻,艺术性地为眼中实景涂抹一份亲切的色彩。进而展开浪漫的想象,让人心驰神往于更迷人的艺术境界之中。“一件带水纹的花衣”喻山坡雪色与草色相间之景,颇为别致,其花之秀色撩人眼目,其“带水纹”之乍静还动的神态,爽人神志。这静中见动,隐含生机的景观尚是实写,而“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则是引人悠然遐思的艺术虚笔。这样,静景动化,化出了盎然生机;虚实相生,生出了无限情趣。

妙用修辞,摹形传神文章借助比喻绘山状水,无不生动贴切,神态活现。“小摇篮”喻阳光下的老城,济南城的形状特点鲜明突出。“日本看护妇”之工作帽状写山上矮松披雪的形象,给人以素净纯洁之感。“小水墨画”喻“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的形象,自然激起人们的鉴赏热情。除大量的比喻外,作者还以拟人手法赋予景物以人的心态与情感。济南城“暖和安适地睡着”,足见其恬静闲适。小山们能“低声地说:‘你们放心睡吧,这儿准保暖和。’”连济南城周围的小山也显得很有温情。夕阳斜照下的山腰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其娇媚之态宛然可掬!作者正是这样妙用比喻、拟人修辞,摹形传神,写出了景物的神韵,写出了对济南的一片深情。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