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实用19篇)

最新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实用19篇)

ID:4652111

时间:2023-10-14 10:47:35

上传者:飞雪 最新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实用19篇)

工作心得是汇总和总结工作中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教训的一种材料。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些高分的培训心得范文,希望能够给大家在写作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的思路。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一

一本好书能启迪人的智慧,涤荡人的灵魂。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它犹如一股清泉,沁人心脾;它又仿佛是慈父严师,不断地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书中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读后有很多的启发和感触。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这条建议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重要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所教的学科方面的书,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外,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自己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谨记心中,多读书,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二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中的名言中讲到: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不要让儿童由于功课上的落后而感到一种没有出路的忧伤,感到自己好象低人一等。这也是我们在面对学习困难的学生时应该做到的。在工作中我也尽量做到如下:

后进生不是天生的。他们中有的是受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有的是父母离异,不正常的家庭教育造成的';有的是身心发展中各种消极因素恶性膨胀的结果。由于后进生存在不少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经常受到老师们的批评,家长的指责,同学们的白眼。他们往往在同学中抬不起头。他们需要的是老师的关心,家庭、集体的温暖。实践证明,要转化后进生,只有使后进生动情。我们只有用心灵的温暖去医治他们心灵的创伤,用精神的甘露去洗涤他们精神上的污垢,只有消除了后进生对老师、家长、同学的对立情绪,才能开展转化工作。首先,从各方面去关心他们:在学习上热情地给予指导,遇到困难时给予真诚的帮助,有了点滴进步及时鼓励,犯了错误进行耐心地教育,使他们时时感到老师的爱护与关心,使逐步改正错误和缺点。

要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就得深入了解,全面分析后进生的特点和形成原因,坚持在了解中教育,在教育中了解。每接一个新的班级,我首先了解的学生具体情况,做到心中有数。

实践证明,只有全面了解后进生的情况,才能有的放矢,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

后进生的缺点较多,也较突出,容易被大家发现。他们也有优点和长处,只不过不太明显和突出,时常被大家忽视。往往这一点就不利于调动后进生自身的积极因素去克服消极因素。我认为,作为一个班主任就应该注意发现后进生的微小进步,坚持一分为二,优点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积极引导,可以创造条件让他们施展自己的长处,以自身的长处逐步克服一些短处,从中让他们看到希望,增强进步的信心。

对后进生的不良行为,不能掉以轻心,听之任之。如果我们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消除不良行为的苗头,任其发展下去,必然导至从小到大,形成恶习,但是大张其鼓地批评教育,处理不当,也会损害他们的自尊心,做出事以愿违的事。

我坚信,终有一天,顽石是会点头的。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三

每每拿起这本书时,我的视线就被书中闪光的思想、精练的语言深深吸引,书中的很多建议对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

在学校时常听到一些教师感叹:”这些孩子怎么了,明明课堂作业会做,可没几天就把已经学的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仅仅是因为学生在上课时对知识进行了强记或仅仅是因为听课时注意力不够集中?这一教学现象一直困扰着我们。

是什么原因导致学生们在前一天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当时都懂的情况下,到了第二天会忘记,或者做作业会出错呢?作者指出:面对新的知识,也许当时学生懂了,可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只停留在表层上,缺乏温故知新与反复实践的巩固过程,所以第二天造成印象模糊或者忘掉。即“懂得还不等于已知,理解还不等于知识。为了取得牢固的知识,还必须进行思考。”(见第十一条建议第2段)

如何保证学生对知识有一个回顾与再思考的过程呢?他以几何教学和讲解俄语副动词二个教学案例揭示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使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老师的讲解)去理解所学的内容,这样获得的知识是经过自己加工的,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知识留在他们头脑中的印象就会是深刻而持久。

可是,每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老师时常会担心课上时间不够用,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在赶教学进度!而结果也往往是欲速则不达!怎么办?苏霍姆林斯基在文中的一段话给我们教师指出了方向,他说:“请你毫不犹豫地在每一节课上特意留出时间让学生掌握新教材吧!这些时间会得到百倍的补偿。思考知识时的脑力劳动越有效,学生完成家庭作业所需要的时间就越少,下一节课上检查功课所花的时间就越少,因而可用来讲解新教材的时间就越多,这样就会形成一个良好的循环。”

“我们每一个教师都很熟悉这种情景:当被提问到的学生刚刚开始回答问题的时候,所有其余的学生就各干各的事情了;对回答进行思考的,顶多也不过是少数几个有可能被提问的学生……怎样才能在检查功课的时候,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思考,以便使教师对全班的工作都能检查到呢?”(书中所说的检查主要是针对前一天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的口头检查。)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第十二条建议中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方法,那就是运用草稿本的方法。就是每到上课的时候,教师有针对性地对前一天所学的知识出一些题目,这些题目不是简单的知识的再现,而是经过教师的精心选择、加工和思考,将知识点融入到题目当中,这些题目学生答出来必然对知识深入了解,重新思考,并会实际运用。这样做的好处是:一把检查知识变成了知识的积极动用;二教师可能密切注视学习困难的学生的工作情况,考虑到他们的个人能力和特点。那么,这些作业教师如何进行评判呢?在第十五条建议中,作者给出了教师检查学生作业本的三个法, “可以说,凡是有经验的语言、文学、数学、物理教师,都有自己的一套检查练习本的方法。经验证明,最合理的一种方法是定期抽查:教师每隔一段时间收几个学生的练习本进行检查。只有测验作业才需要全部检查。”这也是我们目前教学中作业批改的方法之一。我想,对于课堂草稿本上的练习情况检查,教师可以采取巡视了解、请其他同学进行回答补充等形式进行督促和简短的练习情况点评,因为我认为:布置了练习任务教师不进行及时的检查,久而久之还会回到“一人答题,其他人无动于衷”的状态。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四

休息两天看了王辉先生的《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这本书从对新教师“基础素养”的建议 ,给了我这个教学领域一个新的方向和洞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必须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和人际关系能力等基本要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质量,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刚上平台的时候,我一直告诉自己要不断加强语言素养,学会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两只眼睛,想让他们多听少看。”能“说”的人,未必能“听”。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连说话的速度都在加快。很多人都有强烈的表达和倾诉的欲望,但又有多少人有倾听的欲望呢?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艺术的基础是,教师能够以多种方式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我们的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和与学生交谈,以了解学生的一些趋势。然而,许多老师总是认为学生是孩子,不愿意听他们的对话。尤其是学生犯错的时候,不给说话的机会,允许训斥。这样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一个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情绪,还要用心去倾听声音背后所表达的某种思想或想法的萌芽,并做出适当的分析、评价和积极的引导。

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学会听,才能要求学生认真听。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事半功倍。

教育家陶行知老师说:“‘创造’的最好条件是民族。”在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眼里,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老师不要因为成绩、家庭背景、学生性格或者个人好恶而“特别尊重”学生或者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个有感召力的老师,应该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包容每一个学生的缺点。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不要以貌取人,以成绩取人等等。可以让他们老师爱的阳光均匀地照射在每个学生身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只要进展不大,就要充分肯定。让孩子自信一点,觉得老师还在乎我,我想表现的更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成绩不代表一切。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个性。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广泛的,不求回报的。如果要把我们的爱献给每一个学生,做一个让学生热爱和敬佩,被自己的人格征服的老师,可能是我们最大的乐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把每个学生理解为一个有个人特色、有自己志向、有自己智慧、有自己性格结构的人时,这就能帮助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同样的机会,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成长和阅历。作为班主任,我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把握真理,关注死亡,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思想认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好感。让学生真诚地感受到,跟随这样的班主任,会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在学习上有很大的提高,在情感上有很大的满足,让学生成为最成功的人,增强“守时”意识,让学生努力成为值得信赖的人,这是防止学生纪律松懈的首要任务,也是班主任给学生情感满足的好机会。同时,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投入大量的思想来提高他们的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五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建议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同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应该“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可以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现在我终于明白原来我没有在备课中考虑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考虑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内容,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来就因为我这种欠缺考虑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建议:那就是读书,每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建议,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直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曾经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可以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六

《给教师的建议》中有这样一句话:那位历史教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读完这段话,我的感情是复杂的,想要发几句感慨,却又无从谈起。教师的工作是一门技术也是一门艺术,小课堂实际上也是一个大课堂,有人听课的时候感觉自己的'知识捉襟见肘,因为真正的课堂是经验的积累,岁月的磨练,是不断学习的结果。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的知识含量有多少,沧海一粟;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我的课堂离这种境界还有多远,永无止境。读书,学习,沉思,只有潺潺不断的流水,才有永远保持活力的小溪。而一切,都要从脚下的第一步启程,从今天启程。

霍姆林斯基强调要“让每一个学生体验到取得成功的个人的、人格上的欢乐”,这句话也让我感受颇深。从我担任某个班的英语老师以来,有个孩子a就从来没有带过英语书,上课一直找机会与周围的同学讲话,就更别提学习了,找他谈话也没有任何效果,有的学生甚至劝我:老师,他一直那样,说了也没用。我没有对他严加批评,反而是每次上课都去看看他带书没有,可能是实在觉得不好意思了,有天上课终于桌上有课本了,我有点惊讶,但非常高兴,顺便把兜里的一颗棒棒糖奖给了他,告诉他,老师非常高兴看到他的进步,他非常开心,以后英语课上再也没出现过没带课本的现象,也能听点课了,虽然离成绩优秀学生的距离还有很远,但毕竟迈出了进步的第一个台阶。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天使,孔子讲“因材施教”,作为老师,要爱每一个孩子,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被老师尊重的快乐。

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涵盖了教育的方方面面,感悟也不能一言以道之,好书如知己,是我灵魂上的朋友,为我排疑解惑,陪我前行,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向大师学习,做到善于学习,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七

今天,我们四年级组一起阅读并讨论了第30条“谈谈直观性问题”。通过阅读,我们知道培养注意力的唯一手段就是施加作用于思维,而直观性只有根据它刺激思维过程的程度,起着促进注意力的发展和深入的作用。使用直观手段,对教师有很高的要求,既要懂得儿童心理学,又要懂得掌握知识的过程。

乌申斯基曾写道,儿童是“用形式、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所以直观性是儿童的脑力劳动的一条普遍原则。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直观地展现景象、现象、人物、历史并不罕见,并通过这些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益。

在文中,有一句话让我们年级组老师陷入思考,继而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这句话是这样说的“在运用直观性时,必须考虑到怎样由具体过度到抽象,直观手段在课的哪一阶段上将不再是需要的,那时学生已经不应当把注意力放在直观手段上。”这句话强调了直观性也是要有选择地使用的,讲究一个时机,它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一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

我们的语文姓“语”,学习的对象是语言,这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本质特点。我们该考虑直观性什么时候介入,怎样介入对语言的发展是有促进作用的。就拿多媒体辅助手段来说,这确实对增大课堂容量,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有很大的促进作用。但如果我们把多媒体这个配角当成了主角,把直观展示代替了语言探究,这就是我们教师发生了认识上的偏差,用直观性剥夺了学生语言探究、语言实践的机会。

我们对上述案例讨论后找到了对策,那就是我们还是要立足文本,在直观展示的时候更注意课件的内在美。课前,教师要在深入解读文本,设计有利于学生语言发展的教学流程上花大工夫,明确课件的使用是为了使已有设计更有利于学生学习而采用,而不是为了追求轰动效应才加进去。在制作课件时,要注意排除对学生学习的干扰,不追求华丽的外表,把是否能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放在第一位,真正为课堂教学服务。在多媒体展示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加强与学生的互动与情感交流,让课文中的文字描述与眼前的景象叠加,然后转变为更为个性化的语言从学生的嘴里流淌出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让我们用苏老的一句话作为自勉“运用直观性原则是需要很高的技巧,需要了解学生的思维和心情的。”只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总结,我想,一定能恰如其分地选对方法,用好方法。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八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教学主导者必须具备优良的师德、师智、师能。教师可以也应该让自己多才多艺,让自己的精神世界更加丰富,让自己脱离庸俗。那么,教师在读书中聆听前人的教诲,不仅是寻求教育思想的营养,教育智慧的灵感,也是情感与意志的洗礼。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告诫“每天不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是激活教学与科研的最重要的源头“活水”之一。经常走进大师的心灵,与圣贤对话,能够体悟教育真谛,更好守望道德,人文和科学领域,进而探索教育理想及职业生涯,最终超越昨天之自我,完满地实现教师明天的人生梦想。

教育不仅是科学,教育更是艺术,要求教育者必先受教育。阅读无非是与智者、经验和大师分享,而不是孤芳自赏和惟我独尊。分享是双向沟通、彼此给予、共同拥有,教育其实也就是老师和学生分享人类的精神财富,就是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分享,意味着教师更多的是展示,而不是灌输;是引领,而不是强制;是平等的传递,而不是居高临下的施舍。

“书到用时方恨少”,读书会让教师更加深沉,远离肤浅.。真正的学习不再是负担而是享受,使你体会到如坐春风之中,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精神旅行。心与书的交流,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也是心灵的涤荡与素养的提升。当然,读书有时也劳累、孤寂和清贫,但其中的乐趣你体验了吗?伴随着心领会神,豁然开朗,让自己始终保持着一份纯净而又进取的心态。只有这样教育才是气象万千的生命活动,是浮想联翩、精神焕发和创意生成的成长过程。

面对浩如烟海的书山文海,有些不知所措,很重要的要精选,如培根所言:“书籍好比食品,有些只须浅尝,有些可以吞咽,只有少数需要仔细咀嚼,慢慢品味。”读书不仅要多读,还要“奇文共与赏,疑义相与析”,同时千万别把书读死,沾染“唯书唯上”积习。同时,还有注意和教学的结合,把阅读、思考和反思有机结合起来。

“处处留心皆学问”,更新、充实、优化自己已时不我待,因为假如一个不读书的教师,必然缺乏文化积淀,穷其终生,也只能一个教书匠。尽管目前学风还是比较功利和浮躁,只得从点滴做起,日积月累,切忌怨天尤人,让我们为中学教育教学默默耕耘,相信明天会更好!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九

休息两天看了王辉先生的《给新教师的50条建议》。这本书从对新教师“基础素养”的建议,给了我这个教学领域一个新的方向和洞见。作为一名新教师,我必须具备语言表达能力、肢体语言和人际关系能力等基本要素。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如何影响教学效果的质量,尤其是作为班主任。刚上平台的时候,我一直告诉自己要不断加强语言素养,学会妥善处理各种人际关系。

古希腊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上帝给人两只耳朵两只眼睛,想让他们多听少看。”能“说”的人,未必能“听”。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现代社会,连说话的速度都在加快。很多人都有强烈的表达和倾诉的欲望,但又有多少人有倾听的欲望呢?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应该学会倾听孩子的声音,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艺术的基础是,教师能够以多种方式理解和感受学生的内心世界。”倾吐是最好的方法之一。我们的老师应该积极倾听和与学生交谈,以了解学生的一些趋势。然而,许多老师总是认为学生是孩子,不愿意听他们的对话。尤其是学生犯错的时候,不给说话的机会,允许训斥。这样不利于教育好学生。我自己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一个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老师,不仅要倾听学生的情绪,还要用心去倾听声音背后所表达的某种思想或想法的萌芽,并做出适当的分析、评价和积极的引导。

所以作为老师,首先要学会听,才能要求学生认真听。这样才能让学生信服,事半功倍。

教育家陶行知老师说:“‘创造’的最好条件是民族。”在老师,尤其是班主任的眼里,我们应该平等地对待学生,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老师不要因为成绩、家庭背景、学生性格或者个人好恶而“特别尊重”学生或者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一个有感召力的老师,应该懂得尊重每一个学生,营造一个适合个性发展的宽松环境,包容每一个学生的缺点。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学生,不要以貌取人,以成绩取人等等。可以让他们老师爱的阳光均匀地照射在每个学生身上。我们要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多表扬,多鼓励。只要进展不大,就要充分肯定。让孩子自信一点,觉得老师还在乎我,我想表现的更好。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有自己的个性,有优点也有缺点,成绩不代表一切。作为教师,我们希望学生全面发展,突出个性。让他们健康快乐的学习。

总之,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应该是无私的,广泛的,不求回报的。如果要把我们的爱献给每一个学生,做一个让学生热爱和敬佩,被自己的人格征服的老师,可能是我们最大的乐趣。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曾说:“当教师把每个学生理解为一个有个人特色、有自己志向、有自己智慧、有自己性格结构的人时,这就能帮助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作为班主任,我们应该给每个学生同样的机会,正确引导他们健康成长,给他们自由发展的空间,从而培养他们的个人成长和阅历。作为班主任,我一定要在此基础上把握真理,关注死亡,提高学生各方面的思想认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好感。让学生真诚地感受到,跟随这样的班主任,会在思想上有很大的进步,在学习上有很大的提高,在情感上有很大的满足,让学生成为最成功的人,增强“守时”意识,让学生努力成为值得信赖的人,这是防止学生纪律松懈的首要任务,也是班主任给学生情感满足的好机会。同时,有必要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投入大量的思想来提高他们的学习。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

岁月流金,经典永恒。今年寒假有幸阅读了《给教师的建议》这一经典著作。时隔五十多年的今天,虽然教育的形势已不同于苏霍姆林斯基所写书的那个年代,但是当我翻开书的那一刻,他亮闪闪的教育思想和朴实无华的语言依然如同一泓清泉,清爽甘甜,沁人心脾。

《给教师的建议》中第18条是:学习之母不应变成后娘。孔子在《论语》中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虽然复习是学习之母,但是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位本来慈善的母亲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扮演了狠毒后娘的角色。主要原因是:学生被迫在短时间内完成超负荷的复习内容,导致其身心俱疲。不仅没有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反而伤了身体,乏了兴趣。学生在学校里不仅仅复习一门课程,还要学习其他功课。回想起自己从教以来,也曾犯过类似的错误。现在再回头看,这确实是一种老师累、学生苦,又达不到预期效果的做法。针对这种情况,苏霍姆林斯基给出的建议是:根据不同课程和具体教材的特点,布置不同类型的作业,采用不同形式的方法。例如:在复习理科类科目时,可以采用综合复习法,以完成实践性作业为主。在复习文科类科目时,则要撇开教材,不看细节,仔细了解主要内容。在本条建议的最后,苏霍姆林斯基还介绍了自己常用的一个小技巧:要求学生在笔记本专门留出的空白边上,用红铅笔记下应当永远记住的内容,以便他们翻阅课堂笔记时,可以复习。苏霍姆林斯基的这条建议告诉我们: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虽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复习方法;但是,应当遵循的总原则是一致的,即:既要符合学科的知识习得特点,又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这样才能够既达到复习的效果,又保护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在这条建议的背后,我看到了苏霍姆林斯基对学生的爱。苏霍姆林斯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对教育充满了爱,对学生充满了爱。因为他爱学生,所以才会处处从学生的立场出发,来思考和解决教育中的问题,才会抓住了教育的本质,才会写出这么伟大的著作。

其实,教师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不必要的学习负担,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也是爱学生的表现。寓教于乐,让老师教得开心,学生也学得开心,这才是教师在教学上对学生的真正关爱。

苏霍姆林斯基作为一代大师,他没有用居高临下的方式,进行空洞的理论训导,而是以提建议的口吻,将其三十多年的教学经验向我们娓娓道来,让我们感受到了教育的亲和力和渗透力。作为后辈,我会继续向大师学习,不断地充实和丰富自己,不忘教育者的初心,努力践行教育人的使命。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一

本学期我阅读了苏联闻名苏霍姆林斯基写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书中谈了一百条建议,读着此书,就似乎一位智者站在你面前,循循善诱。下面就谈谈我的心得体会。

书中还有很多理论对我影响深远,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句话:“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这就集中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赏识教育的思想,他认为教师的赏识是实现成功教育的核心所在。

作为一名教师尤其要常常刷新赏识教育的思想,赏识每一个孩子,关注每一个个体,摒弃冷眼和偏见,用真情去浇灌,用爱心去培育,用亲情去呵护。在浇灌、培育与呵护中观察、发现并准确把握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使他们的闪光点得以升华。让每个幼儿都获得不同程度的体验与成功。使他们感到“我是最棒的!”“我能行!”从而正确地认识自己。因为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建立自信,只有成功才能让孩子有主动参与一切活动的愿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告诫教师们的那样:“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

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赏识教育让自由、欢乐与舒畅回归课堂,回归孩子的一日生活,赏识教育把自信、创造与成功,带给孩子,还给孩子一个完整的自我。赏识教育在师生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让沟通与关爱解开每个学生的心锁。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二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读完此书发现,虽然现在教育形势发生了很大改变,但苏霍姆林斯基那光辉的教育思想对现在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本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值得教师深思的问题:"为什么在初一年级就开始出现落伍的,考试不及格的学生而到了初二,三年级甚至有落伍得无可救药的学生呢"是这些学生太笨,是他们上课不专心听讲,还是从教师自身寻找原因。

因为曾经遇到过这样的学生,所以我不由得陷入了沉思: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教育的公平性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弱势群体。学生再幼稚,也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他们不是我们恩赐或施展个人魅力的对象,更不是等待我们塑造的苍白魂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劲生。苏霍姆林斯基曾提到,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走到他们跟前,看看他们有什么困难,提出专门为他们准备的习题。学习差的学生脑力劳动的效果如何,不能要他们光听别的学生流利的回答,记黑板上的内容,而要设法使他们独立思考,因为思考的过程已经包含对知识因素的利用。要促使他们在每一节课上,在脑力劳动中哪怕获得一点点进步也好。

说说容易做做难。我觉得我做得就不是很好,因为我给学生上着同样的课,提着同样的问题,做着同样的作业,考着同样的试卷。我想,我做得不是很好,是我缺少教育素养的原因吧。而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恰恰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而我呢,大部分时间忙于上课,批改作业,管理班级,教育孩子,有多少时间煞有其事地捧着教育名著或教育杂志阅读呢所以今后,我要象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三

第三十三条建议是写给刚参加学校工作的年青教师的。这条建议给我一种强烈的感觉,就是特别强调阅读的重要性,在这条建议里,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读书对于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青教师的重要意义。他建议大家每个月要买三本书,一种是关于自己所教的学科方面的书,一种是关于人物传记的,还有一种是关于心理学方面的书。这三种书对于一个从事教育的人来说,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买书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读,那么读又是为了什么呢,除了充实自己的精神生活之外,重要的是要建立起自己的智力大厦。教育——首先是关心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要掌握这一门艺术,就必须多读书、多思考。你读过的每一本书,都应当好比是在你的教育车间里增添了一件新的精致的工具。

读到这里,我有些惭愧,也有些后悔,参加工作已有十几个年头,自己买了几本书,又真正读了几本书呢?如果从参加工作以来都像苏霍姆林斯基说得那样去做的话,那么,现在我的书架上也应该有近百本的书了。

“要想给孩子一杯水,自己先要有一桶水。”这在我们教育事业中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必须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教师应该要不断培养自己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静下心来,善于对书本中的内容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储备能量,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让自己的“一桶水”永远取之不不尽、用之不竭。

“学无止境,教海无涯”。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把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谨记心中,多读书,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四

在阅读教育书籍时,我经常看到一个响亮的名字——苏霍姆林斯基,并看到文章中引用的他的经典名言。但他从未真正安定下来阅读他的作品。最近,我碰巧遇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一本书——《给老师的100条建议》,这真是一本好书!

其中一篇文章《谈教师的教育素养》提到,教师获得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读、再读。阅读应该成为教师的精神需求。

看了《老师的时间从何而来》后,我真的感动了很多。我也经常抱怨我没有时间而且很忙。每天早早到校,很晚才离开学校,备课、上课、更换作业、课外辅导和处理学生之间的问题都变得有些不知所措,还忙于生活中的琐事。就在我看不到方向的时候,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答案——老师的时间来自阅读。“只有每天不间断地读书,一个人才能与书籍形成一生的友谊,就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一条每天不断注入思想的大河。”它可以被描述为“另一个幕后拥有光明未来的村庄”。我明白为什么这么多优秀的老师在课堂上总是如此的得心应手、足智多谋和娴熟。无论学生发生什么意外事件,他们都能熟练地引导和让教室焕发光彩。想想你自己的课堂,也做了精心的准备,教学环节是相通的,但课堂总觉得语言贫乏,缺乏感染力,教学难。我突然意识到优秀的老师平时一点一点积累,在日常工作中练习,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经验,一生备课。然而,我只在上课前几个小时备课,“当书被使用时,仇恨就少了”。效果当然不同。

一位优秀的高级教师曾经说过:“一个只读两本书(教材和教学参考)的'老师无论如何都不是一个优秀的老师。”阅读可以提高一个人的教育、爱和社会良知。这是成为“真正教师”不可或缺的“精神基础”。“有些人说他们没有时间看书,但关键是他们不想看书……”我完全同意这样一条阅读格言,也有同感。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真正的人应该在他的灵魂中有一个精神财富,那就是喜欢阅读的精神。”

阅读书籍和苏霍姆林斯基,你会觉得教育可以伴随你一生。老师们,你们是人类文明的继承者。你怎么能不看书就让你的学生成为朋友呢?阅读!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五

“教师”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职业,还记得在经过了县教育局组织的新教师培训之后我终于踏上讲台成为了一名教师。那时的兴奋难以言表因为终于可以站在讲台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把自己所学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转眼间六年的时间过去了,我也渐渐体会到了作为一名教师的酸甜苦辣。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如有道题左思右想,还是不会做;又如有个知识点,自己演练了很多遍,可就是感觉很别扭,不知道怎么更好地让学生掌握;再如有调皮的学生,上课老有怪动作,自己费劲九牛二虎之力,没有丝毫转变......!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很多年轻教师,都是耻于向身边的同行请教。总觉得自己堂堂一名某某师大的高材生,而且现在也是老师,连这都搞不定,多丢人啊!!

可是,你不请教,老教师一般是不会主动指导你的,一来是他怕你不高兴,觉得他小瞧你;二来教师都有所谓的“自尊”,“你向我请教,尊重我,我可以说说,你不请教,我为什么要说?”!

其实,老教师也是从年轻过来的,更何况老师有不懂、不会的问题,是很正常的。老师之所以在学生面前好像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是因为老师在课前通过请教等方式把自己不懂、不会的问题解决了。!

所以,要想在学生面前“无所不知,无所不晓”,那就要在课前勤学好问。!

同时,即便是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也可以向老教师们请教。

再有就是要坚持听身边教师的课!

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中就有一条,多听别人的课。他指出:“看优秀老师的课,就是读活的教育学,活的教学法。这与读书的感受是大不相同的。”并引用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的话:“不看别人的戏,就演不好自己的戏”,提出“也可以这样说:‘不听别人的课,就上不好自己的课。’”。!

记得刚走上讲台的时候,去听老教师的课,感觉非常一般,根本没有我讲的好。后来听课听多了,才发现,“外行看热闹”,我根本就还没有入行。

听了一段时间别人的课之后,听课时,我常常带着自己在上课过程的问题。才发现,“姜还是老的辣”,“我为什么就没有想到这个问题可以这么巧妙处理呢?我怎么就不知道这样过度到下一个问题呢?”这个时候,我才觉得,我有点入门的意思了。

再后来,我听课时,边听边对照自己的教学设计,寻找各自的优缺点,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优化。这样,我就省了很多去查资料,选例题的'时间,又省时,又省力。!

当然,还要感谢那些无私让我们年轻教师听课的老教师和年轻的前辈们。所以,在平时,我对他们是非常尊敬的,是发自内心的尊敬!

第要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言行

我们通过请教,只能够解决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听课,也只能主要解决课堂上的问题。

而且,有些教师即使你请教,他也不会悉心指导的。有的时候,很多教师也不愿让你去听课。所以,要真正从同行们那里学到东西,你就必须时时处处留心身边同行们的一言一行。

当身边的教师和学生谈话时,我仔细聆听,学习如何与学生谈话。当身边的教师教育违纪学生时,我仔细聆听,认真分析学生违纪事情始末,学习应对不同违纪事件的不同策略。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认真备课时,我不动声色,仔细观察,记住他所用的资料和备课的每一个环节。当身边的身边的教师在批改作业时,我借机到跟前,观察他的批改方式,感受他那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只要我们时时处处留心,身边教师的一言一行,便都在我们的心中。“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便会时时处处都有所收获!

比如,刚接触我们的有些老教师的时候,看到他们都很潇洒,不拘小节。可经过自己的细心观察才发现,他们付出的远比我想象的多。他们虽然经验已经很丰富,但备课依然非常认真;跟班、和学生个别交流,都非常认真、细心。这些,都是一本本活的教材,也是对我无时无刻的无形鞭策。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六

读了这篇文章,让我知道了宽容真的不仅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精神。

郑杰老师说的很有道理,如果我们凡事只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别人是错误的,如果我们不能同有不同见解、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如果我们与任何特立独行或标新立异的人都无法沟通,那么我们还没有学会宽容。

我起先担任班主任的时候,对我的学生特别严厉,每当他们犯了一点小错误时,我都会上纲上线的批评他们,也许这种方式对于小学生们似乎无法适应,我发现最初一个个活泼可爱的孩子们渐渐的变得不爱说话了,上课没精神,不爱举手回答问题。问题出在哪儿呢?我开始反思我的班主任工作。我试着和他们聊天,试着了解他们内心的想法,特别是那些调皮的孩子,终于找出了问题所在。那是一个孩子的话惊醒了我,“寿老师,您总是批评我们,是不是不喜欢我们啊?”可怜的'小东西们,他们也只是想获得老师的肯定。他们还只是孩子啊!

不知不觉中已进入了一个多元化的世界,进入这个世界的资格就是具备宽容精神。宽容不易,才使宽容成为美德。

其实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尝试、经历磨练和失误,最终变得聪明起来的过程。每当你充满信心采取行动时,你永远无法预见会有什么样的结果,或成功,或失败。不论最终成功与否,这些尝试都是可贵的。事实上,你往往可以从失败的经历中学到更多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就是这样成长起来的,他们在错误中吸取经验,在挫折中成长。而作为老师的我们,面对他们所犯的错误,必须学会宽容,学会谅解,并加以适当的引导,才能让他们在错误中不至于丧失了信心,而迷失方向。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七

这个月读了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这本书是苏霍姆林斯基30年教育经验的总结,为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很大的帮助。

在阅读上,苏霍姆林斯基提出靠阅读扩充知识。他在书中提到阅读的重要性,学生不经常阅读科学书籍和科普读物,就谈不上对知识的兴趣。如果学生一步也不越出教科书,那就无从说起对知识有稳定的兴趣。他还提出,科学技术迅速发展,我们不能把所有新的知识交给学生,所以阅读科学书刊就成为教学过程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如何阅读上,他支出,应该以大纲外的知识火花来照亮某些问题,老师只需要打开窗口,故意留下一些东西不讲,让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游泳,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作为老师,在教授学生的同时,也要有丰富的知识和读大量的.书籍,正如平时所讲的“交给学生一瓢水,老师要有一桶水。”

苏霍姆林斯基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愿望。诱使儿童自觉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如果你想做到让儿童好好学习,要维护和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自豪感。很多孩子在学校学习,没有获得过成就感和自豪感,得到的是挫败感,那他在学习上必定萎靡不振,终日昏昏欲睡,学习打不起精神。所以老师在日常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孩子的自豪感,让孩子觉得自己能学会,能学好,有进步,能得到老师的关心,父母的赞扬,同学的肯定。

这本书体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思想,体现着相信孩子、尊重孩子,用心灵去塑造心灵,给我很大的启迪。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八

最近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他的教育理论深深地鼓舞着我,让我在教育道路上走得更加有信心、更加有激情。我觉得它真的是教师的必读书,读好它,可以做教师,可以做名教师;可以做教育家,因为它是教育的智慧结晶。

苏霍姆林斯基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的教师,所以写出的东西没有深奥的教育理论,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与生活,就如同一位身边的良师益友在耳边娓娓道来,道出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这里有差生转化的问题,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有课堂教学管理的问题,有班主任工作的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

苏霍姆林斯非常重视师生的读书问题,这本书有一百章,大约有400多处提到读书。他认为师生读书可以解决太多的问题。我们教师是如何读书的呢,我们教师读了多少本教育名著,仅靠书本,实践证明,如果教育仅局限于书本,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更是教育的`悲哀。中国教育报有这样一段话:“教师不读书,已是教育发展的严重瓶劲。一位不读书的教师,难以以身作则教导学生热爱读书。如果教师长年不摸书本,如果从学校走出的学生们除了会做练习题,所有的好书与他们无关,这是多危险的事啊。遏制这种危险的蔓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老师们先捧起书本。”可见,教师读书问题已不是教师个人的问题,小处来说是教师本身工作的需要,大处来说是教育发展的需要,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需要。为此,有人曾说:“我一直认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实质上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给教师的建议条心得体会篇十九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阿·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中小学的实际问题,专门为中小学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尽管今天的教育形势与苏霍姆林斯基写书的年代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但他那闪光的思想,精炼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就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我们一颗颗干渴的灵魂,它就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教师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常读常新,每次读都有新的收获和体验。

翻开书,一百条推荐之首便是作者在反复的教导我们“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首先就要我们了解,每个孩子都是独立不一样的个体,在学校里,教师不就应“一视同仁”,尤其是在学校生活的最主要领域――脑力劳动的领域里,对儿童要个别对待。

为什么同时教授,有的学生能够很容易很完美的掌握,而有的学生却什么也学不会,此刻我最后明白原先我没有在备课中思考到孩子们的差异性,没有周密的思考到每一个学生在上课时将要做什么,没有因人而异,为他们挑选适合他们学习的资料,使他们取得一点小小的成就。原先就因为我这种欠缺思考的备课,使我的课堂中产生了很多的无效劳动,而无效劳动――这大概是学生和老师可能遇到的莫大的严重危险吧。正是苏霍姆林斯基首条解决了我初为人师的困惑。

在读到“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一段时,确实让我产生了很大的共鸣。作为一名教师,的确发现时间总是不够用,每一天总是备课、上课、训练、写反思等,仰望时钟,一天时间却又过去,可收获却不大。于是,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往下寻求答案。

作者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推荐:那就是读书,每一天不间断的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鼓励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在热烈而紧张的劳动中抽出时间来逐渐地,一步步的积累精神财富,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他教育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学习教育同行们的优秀经验,取得他们的优秀信念,深入思考优秀教师的经验,将有助于我们看到: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要取得某种结果,都取决于哪些因素。

读到这些推荐,突然很懊恼自己的消极,一向抱怨工作太忙,时间太少,而忽略了学习,忽略了读书,忽略了我所教给学生的教科书里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这一简单的道理。以前雄心壮志的想过,要完善自己,但是现实的工作却成了我颓废最好的理由。为什么不能在闲暇之余读读手边的书,为什么不能在没有课的时候多去听听同行们的经验,为什么不能在晚上清闲的时候写写一天的教学日记,想想,时间真如流水就这样荒废了。

书是知识的源泉,聪明的殿堂!它会给人气力,读书能够改变人生。读完了《给教师的建议》,我不时地反思自己,提醒自己要把这些宝贵的经验转化成自己的工作方法,应用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俗话说:“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一名新时期的教师,应当主动地去学习。因为只有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学会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赢得自身的发展,才能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教师’所不可缺的“精神底子”。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