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 幼儿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优质8篇)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 幼儿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优质8篇)

ID:4656284

时间:2023-10-14 12:21:42

上传者:温柔雨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 幼儿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优质8篇)

幼儿园教案是教师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设计的一种教学计划,它起到指导教学、帮助幼儿全面发展的作用。这些高二教案范文是经过教师实践和总结的宝贵经验,非常值得学习。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篇一

由麻疹病毒引起,传染性强,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者普遍具有易感染性。麻疹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集中在3-6月份。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麻疹黏膜斑及全身红色斑丘疹为特征,严重的可出现中耳炎、腹泻、肺炎、脑炎等合并症,甚至危及婴幼儿生命,是严重危害儿童身体健康的疾病之一。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眼结膜、鼻、口咽和气管等分泌物中,通过打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的飞沫传播,也可由衣服、玩具等间接传播,患病后可获持久免疫力。

常见2岁至15岁的儿童,典型症状为一侧或双侧腮腺(耳前和耳下部)肿大,为非化脓性,触之有弹性和疼痛感,民间称之为“猪头肿”。患儿常有畏寒、发热、头痛、咽喉疼痛、食欲不振、全身不适、恶心、呕吐、嗜睡等症状。腮部肿胀在三至四天可达高峰,而持续四至五天后逐渐消退。

腮腺炎病毒可侵犯生殖腺(睾丸、卵巢)及脑、心肌等一些组织器官,并发脑炎、心肌炎等,其中并发睾丸炎、卵巢炎可能影响生育功能。

传染性很强,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其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圆形的小水疱,24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手足口病是一种常见多发传染病,以婴幼儿发病为主,多种肠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种。一般全年均有发生,5―7月为高发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状较轻,大多数患者发病时,往往先出现发烧症状,手掌心、脚掌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黏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勤洗手、多喝水是预防手足口病最简单也最有效的方法。家庭与幼儿园督促孩子勤洗手,父母回家也必须先洗手再接触孩子。成人也会感染手足口病,由于抵抗力强,绝大多数成人不出现症状,但却仍有通过接触传染将病毒带给孩子的危险。

菌痢大多起病急,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粪便中有脓血、黏液,量少。患者常有不洁饮食或菌痢接触史。

作为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多喝白开水少吃冷饮。

2、绿色蔬菜经充分浸泡,洗净煮透后才能食用。少吃或不吃生吃的蔬菜和无皮的水果(生菜、香菜、杨梅、草莓等)。

3、由于天气炎热,食品容易变质。因此尽量不要吃隔夜隔顿菜,凉拌食物尤其要注意饮食卫生的安全。

4、注意个人卫生。食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勤洗脸、洗澡,可在洗澡水里加入花露水清暑解热,浴后扑爽身粉预防热痱。并教育孩子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和人群较为拥挤的地方。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如打喷嚏、咳嗽等。必须去人多的地方,必要时可以戴口罩。不要去患了传染病的儿童家串门。一旦孩子患了传染病,就应隔离,不要去幼儿园及公共场所,以免传染其他人。

5、不要在烈日下活动、长时间行走。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室内避免一直使用空调,以防“空调病”。

6、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注意从小给孩子必要的身体锻炼,多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幼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多是因为抵抗力弱,耐寒能力差造成的。因此建议家长从春天起用冷水为孩子洗脸,增强孩子的抗寒能力。

7、注意给孩子平衡膳食,这样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在饮食上可以多给孩子补充些维生素,多给孩子喝水也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8、严格按照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按时注射疫苗,提高对传染病的免疫力,以预防传染病。

肠道传染病是夏季最常见的传染病之一。预防肠道传染病,要知道在什么情况下洗手,并学会科学洗手。

遇到以下10种情况人们需要洗手:饭前饭后;便前便后;吃药之前;接触过血液、泪液、鼻涕、痰液和唾液之后;做完扫除工作之后;接触钱币之后;接触别人之后;在室外玩耍,沾染了脏东西之后;户外运动、作业、购物之后;抱孩子之前。接触过传染物品,更要经过消毒反复洗手。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篇二

随着春天的脚步向我们走来,各种传染病也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春季是各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而儿童为传染病的高发人群。

1、幼儿免疫系统发育还不成熟,为生理性免疫功能低下时期。

2、幼儿上呼吸道功能不健全,特别容易受到侵害。

3、上呼吸道直接与外界相连,正常情况下,咽部有病毒、细菌等微生物寄生,当突然受凉、抵抗力低下时,局部组织极易受到细菌的侵害,引起炎症。

4、幼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都比较差。

作为家长,可以为孩子做些什么呢?

1、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畅,定期用各种空气消毒剂喷酒房间。注意室内环境的温度、湿度、空气新鲜度。温度在18-20℃,湿度在50-60%最为合适,每天开窗3-4次,每次约15分钟左右,每天用湿布擦桌子的地面,使室内空气新鲜而湿润。

2、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注意从小给孩子必要的身体锻炼,多增加户外活动,提高幼儿对周围环境冷热变化的适应力和对疾病的抵抗力。容易患呼吸道疾病的孩子多是因为抵抗力弱,耐寒能力差造成的。因此建议家长从春天起用冷水为孩子洗脸,增强孩子的抗寒能力。

3、注意孩子的衣着,孩子穿衣要适当,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着要以脊背无汗为适度。很多家长把孩子包裹得很严密,误以为这样就不会得病。其实孩子活动量大、容易出汗,衣服就穿得太多了,孩子不能动,一活动就汗水淋淋,风一吹就易感冒。平时不要给孩子穿太多衣服。

4、注意给孩子平衡膳食,这样可以增强身体的抵抗力。在饮食上可以多给孩子补充些维生素,多给孩子喝水也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

5、严格按照儿童计划免疫接种程序按时注射疫苗,提高对传染病的免疫力,以预防传染病。

6、教育孩子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养成餐前便后洗手的习惯。尽量少去公共场所和人群较为拥挤的地方。呼吸道传染病主要是通过飞沫传播。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篇三

01

“事”出有因

夏季为何易患肠胃病

气候因素: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各种细菌病毒数量远远高于其他季节。因此,孩子接触的餐具和食物很容易受到细菌污染。

饮食因素:不少家长为了给孩子消暑,冰凉饮料、生冷瓜果轮番上阵。饮食不忌口,这些小细节都会导致婴幼儿受到肠道疾病的威胁,引发胃肠道疾病。

身体因素:本身孩子的肠胃发育就不太成熟。外加夏天温度高,孩子出汗多,胃肠道消化液分泌不足,这样一来宝宝胃肠道中的消化酶就比成人分泌的少,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导致宝宝腹泻、拉肚子等情况发生。

02

幼儿预防胃肠道疾病

保健知识指南

一、健康饮水

足量饮水

夏天天气炎热,儿童好动,极易出汗,此时应保证儿童足量饮水。推荐饮水量为1000~1500毫升每日,盛夏季节家长可根据儿童活动量适当增加。

少量多次喝水

喝水需少量、多次,一次性大量饮水会加重肠胃负担,使胃液稀释,既降低了胃酸的杀菌作用,又会妨碍对食物的消化。提醒孩子定时饮用,不要等宝宝感到一分口渴时才让其喝水。此外,幼儿还应多饮用白开水。

二、把好”病从口入“关

保证食物新鲜清洁

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

预防幼儿胃肠疾病的关键是把好“病从口入”这一关,要特别注意卫生。吃瓜果要洗净去皮,蔬菜要洗净,并加少量蒜泥、醋,既能增加食欲,促进消化,又能灭菌解毒。生熟刀砧、案板须分开,外购熟食宜加工、加热后食用。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小儿照看人卫生差,饭前不用肥皂洗手是夏季儿童患感染性腹泻的首要原因。因此,儿童看护者应注意个人卫生,看护人和儿童在餐前便后都应用肥皂充分清洁双手,流水洗碗,成人餐具和儿童餐具分开保管,生熟刀、砧板、盛放容器要分开。

合理食物分类储存

夏季气温高,食物特别容易变质,滋生各种细菌,不要给儿童吃生或半生的各类食品尽量即买即食。不要把冰箱当“保险箱”,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李斯特菌等在冰箱里依然很活跃,它们会在冰箱里大量繁殖并加速食物变质。应根据不同食物的冷藏/冷冻保鲜时间及时取出烹调食用,切忌生熟混放。

三、定时定量

规律进食

定时定量进餐

正常儿童每3-4小时胃内容物要排空、血糖要下降,就会产生食欲。如果吃饭不定时,饭前吃零食或者糖果,胃内总有东西、血糖不下降,就会食欲下降。因此家长保证定时进餐,每天不少于3次正餐和两次加餐。加餐以奶类、水果为主,不随意改变进餐时间和量。

不可过量冷饮冷食

为了解暑,一些孩子会错误的摄入过多的冷饮。幼儿胃肠功能较弱,冷饮刺激肠胃血管突然收缩,胃液分泌减少,消化功能降低,从而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甚至引起胃部痉挛,出现剧烈腹痛现象。因此,儿童夏季解暑可选择自制绿豆汤、银耳汤,但注意要少加糖,尽可能不要让孩子吃冷饮。

四、饮食种类多样

烹调方式多样

种类丰富

食物种类丰富,有利于营养均衡,防止出现营养不良。食物多样化获得更全面的营养,通过食物互补实现膳食平衡。预防挑食偏食,通过接触各种食物,避免儿童因不熟悉某食物而拒绝进食。因此,家长应多在食物的准备上下功夫,提供种类丰富的食物。

烹调讲究

尽可能保持食物的原汁原味;在外形上采用颜色鲜艳的蔬菜,造型可爱的菜式会让孩子更有兴趣,例如用红豆、红枣、南瓜可以做各色花粥,容易入口又有营养,比白粥更能激发食欲。在做菜时家长应兼顾宝宝对饮食色香味及营养的需求,不要只注重自己口味或者只给宝宝喜欢的食物,减少油炸、烧烤等烹调方式,少用饱和脂肪较多的油脂,控制食盐用量,可选择香油、醋、芝麻等进行调味,既能增加食物的口感又能减少食盐的摄入。

夏季是肠道传染病高发期,只要爸爸妈妈积极重视预防,做到饮食卫生、科学膳食,就可以有效阻断肠道病毒的传播,相信在家园的共同努力下,育华宝贝都可以拥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健康安全快乐的度过这个夏天!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篇四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

夏季是传染病多发的季节,主要是呼吸系统、肠道传染病,幼儿免疫能力比较低,所以家长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尤其是以下几种常见传染病:

随着气温多变,病毒和细菌很容易大量繁殖,由于幼儿免疫力低,体温调节功能差等因素很容易染上病毒,为了能保障幼儿的健康,请家长仔细阅读这份夏季幼儿传染病防治指南,用心呵护幼儿平安度夏,为孩子筑牢健康成长的防御墙!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季节性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

[易感人群]

儿童、60岁以上老年人、孕妇、慢性病患者感染后发生重症的可能性较高。

[表现症状]

发热、全身酸痛、咽痛、咳嗽等症状。重症病例可出现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休克等多种并发症,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预防措施]

1、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必要时进行消毒;

2、使用流水勤洗手;

3、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4、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

5、接种疫苗,尤其是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疾病。

[传播途径]

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

[主要症状]

临床以发热、咽痛、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

[易感人群]

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是1-7岁幼儿易得。

[预防措施]

1、经常开窗通风;早晨、饭后及睡觉前漱口、刷牙。

2、饮食以清淡易消化为宜,再辅助一些清爽去火、柔嫩多汁的食品。

3、佩戴口罩,做好防护措施。

4、及时就医,一旦发现应尽快就医,千万不要拖。

细菌性痢疾

简称菌痢,亦称为志贺菌病,是志贺菌属(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病。

[传播途径]

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

[易感人群]

菌痢常年散发,夏秋多见,是我国的常见病、多发病。儿童和青壮年是高发人群。

[表现症状]

志贺菌经消化道感染人体后,引起结肠黏膜的炎症和溃疡,并释放毒素入血。临床表现主要有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黏液脓血便,同时伴有全身毒血症症状,严重者可引发感染性休克和(或)中毒性脑病。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坚持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变质的食物。

2、及时接种细菌性痢疾的疫苗。

3、饭前便后及时洗手,养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尤其应注意饮食和饮水的卫生情况。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

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主要症状]

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

[易感人群]

四季均可发病,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预防措施]

1、勤洗手、讲卫生。

2、勤通风,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

3、儿童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4、患手足口病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急性血性结膜炎

急性血性结膜炎也就是民间人们所说的红眼病,是一种传染性很强的眼病。

[传播途径]

其传染途径主要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接触了病人使用过的物品,如毛巾、钱币、脸盆、键盘、钥匙或门把手等,均有可能被传染。

[易感人群]

从几个月的婴儿到八九十岁的老人都是它们的目标,常常是一人得病,全家中招。一年四季都可能感染红眼病,特别是夏秋季(6~10月),要注意防范。

[表现症状]

急性血性结膜炎共同的临床表现为突发结膜充血,烧灼感、痒、分泌物多,一般视力不受影响,检查发现眼睑红肿,睑结膜充血、乳头滤泡增生,球结膜周边性充血,有时水肿及结膜下出血,结膜囊内有分泌物,要确定病源需作分泌物涂片进行细菌和细胞学检查。

[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不用脏手揉眼,给小孩准备自己的毛巾,不要和别人混着用,特别是在幼儿园的小孩,要特别的注意。

2、不要乱用“预防性眼药水”,以免交叉感染。

夏季传染病预防

1、培养良好卫生习惯

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饭前便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洗手,不乱摸鼻子和眼睛,要教会幼儿正确的擦拭鼻涕的方法。

2、穿衣要舒适透气

最好选择吸汗、宽松、透气的衣服,纯棉制品最合适,穿浅色衣服会让孩子觉得更凉快。

室内公共场所温度过低时,可适当增加衣物,在傍晚散步或者野外行走时,尽量给孩子穿薄款长裤,防止蚊虫叮咬。

3、注意饮食卫生

家长应注意幼儿的饮食卫生安全,为幼儿准备多样化的营养均衡饮食,夏季最好给孩子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油炸食品、冷饮和甜食等。

天气热,细菌、真菌繁殖加快,食物较容易变质,应预防食物中毒,不宜吃剩菜剩饭。

4、经常锻炼,增强幼儿体质

在孩子们平时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选择在阴凉的场所开展活动,并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周末白天带孩子出门,请做好防晒工作,长时间在户外时,家长还需要备好防暑药品,如藿香正气水等。

5、生活作息时间规律

适当增加孩子的午休,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免精力不济,抵抗力下降。

夏季白昼时间长于冬季,起床时不宜催促孩子,可放轻柔音乐,慢慢轻柔地唤醒孩子。

幼儿健康成长离不开家长和老师的细心照料,幼儿的身心健康才是一切发展的基础,用心呵护幼儿让他们安全度夏,一起陪伴幼儿茁壮成长!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篇五

夏天到了,随着气温和湿度的升高,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的速度也大大加快,水源、食物、环境极易被污染,容易导致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

为了保证孩子们的健康,我们为广大家长朋友们准备了这份夏季幼儿传染病防治指南,请大家仔细阅读。

夏季常见幼儿传染病有哪些

01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病毒可通过唾液、疱疹液、粪便等污染手、毛巾、牙杯、玩具及床上用品等,进而引起间接接触传播。

表现症状

手足口病主要表现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疱疹,可伴有其他非特异性症状,如咳嗽、流涕、食欲不振、发热、口腔及咽喉痛等。

治疗方法

1、手足口病尚无特效药,轻症无需药物治疗,一般清淡饮食,多饮水,帮助孩子度过感染期。

2、重症患儿必须到医院对症治疗。

预防措施

1、注意家庭及周围环境卫生,引导孩子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

2、不给孩子喝生水,吃生冷的食物。

3、居室要经常通风,要勤晒衣被。

4、疾病流行期间不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5、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

02

疱疹性咽峡炎

疱疹性咽峡炎是一种由某些肠道病毒感染引起的疾病,传染性很强,经粪口途径传播,尤其5岁以下儿童多发,平均3-5天潜伏期,需要做好隔离消毒工作。

表现症状

常在发病前2-3天突发高热,孩子的体温可达39-40℃。随后出现典型的口咽部疱疹,随后疱疹破溃形成黄色小溃疡,一般4-5个,多则十几个,见于咽后壁及口腔后部,以扁桃体、腭垂、软腭为多。

重点关注:和手足口病最大的区别是,手足口病手心、脚心、口腔等部位都有疱疹,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疱疹只出现在口腔内。

治疗方法

对于肠道病毒,没有特定的抗病毒药物可用,治疗措施主要是支持治疗,包括:

1、注意休息,这对提高孩子免疫力、恢复体力非常重要。

2、监测体温,当体温达到38。5-40℃时,可以口服退烧药物退热,并少量多次喝水补液。

3、咽喉疼痛时,可以进食冰凉的流质食物,如冰果汁、冰棒、冰酸奶、冰淇淋等,不仅可以镇痛,还能补充一些能量。

4、居家隔离,至少2周后才能返回幼儿园或与其他同伴接触。

预防措施

1、每年4-7月或夏、秋季为发病的高峰期,家长自己和孩子都应注意家庭及个人卫生,勤洗手,尽量少去人群集中、空间封闭的地方。

2、接种ev71型手足口病疫苗。

03

细菌性痢疾

细菌性痢疾简称菌痢,是常见的肠道传染病之一,夏秋季多见,是由志贺氏菌(也称痢疾杆菌)引起的,通过饮水和食物进行消化道传播的一种肠道传染病。一般5月开始发病率增高,8-9月达到高峰,10月后发病率逐渐下降。

表现症状

起病急,发热怕冷、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脓血粘液便、腹痛和里急后重是细菌性痢疾三个典型的临床症状。

治疗方法

1、急性细菌性痢疾的预后良好,多数患者可在发病1-2周内痊愈。如果腹泻、脱水,需要喝“口服补液盐”;出现严重脱水时还需要静脉补液(打吊瓶);发烧的话需要物理降温或吃退烧药。

2、值得注意的是:腹泻患者不能采用“饥饿疗法”,应鼓励患者进食易消化的流食,富含钾、钠的饮料,而不是传统的禁食禁水。

预防措施

1、注意饮食卫生,坚持不喝生水,不食生冷变质的食物。

2、及时接种细菌性痢疾的疫苗。

04

红眼病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也称为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是肠道病毒或柯萨奇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起病急,传染性强,为丙类传染病。四季均可发病,但以夏、秋季多见。

表现症状

常见表现主要为眼部刺激症状,如眼红、流泪、畏光、眼痛等。

治疗方法

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没有特效药物,它有自限性,并且很少导致永久性视力障碍。

预防措施

1、在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期间,避免接触急性患者,做好个人卫生,但无需预防性滴用眼药水。

2、病人接触过的物品应擦拭消毒、煮沸消毒或开水浇烫。病人的洗漱用品要严格做到与其他家庭成员或同居室人员分开,不能混用,避免交叉污染。

夏季传染病预防“五部曲”

为了确保幼儿的安全,幼儿园除了做好幼儿的宣传教育、严格执行晨午检制度、认真做好开窗通风、校园清洁消毒外,也希望各位家长注意以下几点:

0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防止病从口入。

饭前、便后应按照6步洗手法正确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需要注意的是:消毒纸巾和免洗手消毒剂不能代替洗手。

02/注意饮食卫生

应注意孩子的饮食卫生安全,为其准备多样化的营养均衡饮食,多吃新鲜的瓜果蔬菜,少吃油炸食品、冷饮和甜食等。不喝生水,不吃生冷食物。

03/规律作息

夏季睡眠时间长于冬季,起床时不宜催促孩子,可放轻柔音乐,慢慢轻柔地唤醒孩子。适当增加孩子的午休,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免精力不济,抵抗力下降。

04/适当锻炼,增强体质

在孩子们平时进行户外活动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尽量选择阴凉的场所开展活动,并及时补充水分,防止中暑。

周末白天带孩子外出游玩时,请做好防晒工作,长时间在外时,家长还需要备好防暑药品等。

05/及时接种疫苗

疫苗接种是控制区域性急性传染病流行最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对于可以通过接种疫苗预防的疾病,要注意及时接种疫苗,提高自身免疫力。

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它的流行与传播。让我们一起努力,用细心与耐心为孩子创造一个可以尽情玩耍的健康环境!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篇六

立夏已至,万木葱茏,枝繁叶茂。同时各种致病细菌生长、繁殖加快,夏季是疾病特别是传染性疾病的多发季节,常见的传染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手足口病、麻疹、水痘、腮腺炎、风疹、肠道传染病、疱疹性咽峡炎等。

夏季常见传染疾病与预防

一、流感

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按规定程序洗手,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应用卫生纸掩盖,个人卫生用品切勿混用。

2、自然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中微生物的数量,是最简单、行之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3、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锻炼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4、由于春季传染病初期多有类似感冒的症状,易被忽视,因此身体有不适应及时就医,特别是有发热症状,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进行治疗。如有传染病的情况,应立刻采取隔离措施,以免范围扩大。

二、手足口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特征。少数患儿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损害,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容易发生死亡。

预防措施:

1、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

2、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3、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4、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

5、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6、手足口高发期,不宜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7、儿童出现发热、出疹等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院就诊。

8、患手足口病居家治疗的患儿避免与其他儿童接触,以减少交叉感染。

9、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

三、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流腮,俗称痄腮,是儿童和青少年期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病人是传染源,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唾液的吸入为主要传播途径。接触病人后2-3周发病。有发热、畏寒、头痛、肌痛、咽痛、食欲不佳、恶心、呕吐、全身不适等,数小时腮腺肿痛,逐渐明显,体温可达39℃以上。

预防措施:

1、在腮腺炎流行时,尽量不要带孩子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去,更不要与已患有腮腺炎的孩子一起玩耍或聚会。

2、幼儿教室要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流通,可用0。2%过氧乙酸消毒。

3、教育孩子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多参加体育锻炼,增强体质。

4、在幼儿园最好有保健员进行监控,定期排查,增加晨检,做好健康教育。

5、发现可疑病例,及时进行医学观察。

6、出现疫情,要及时报告当地卫生机构,并做好活动场所消毒,同时尽早对易感人群进行含腮腺炎成分疫苗的应急接种工作。

7、对接触过传染期流行性腮腺炎病人的易感者(既往未患病或未接种过疫苗者)要密切观察。

四、水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初次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主要发生在幼儿和学龄前儿童。冬春两季高发,其传染力强,自发病前1-2天直至皮疹干燥结痂期均有传染性,接触或飞沫吸入均可传染,易感儿接触传染源发病率可达95%以上。

预防措施:

1、不要接触病人

所以,如果所在地出现有水痘病例,就不要带孩子去一些人群密集的场所,医院也尽量不要去,那里本身就是细菌病毒聚集的地方。

2、适时停课

如果班级里出现了感染水痘的小朋友,家长应该提出停课,幼儿园也应主动停止上课及大型聚会和活动。

3、隔离观察

如果孩子不小心直接接触过病人水痘疱疹的液体、被病人污染过的用具,或是有被患者飞沫碰触到的可能,应将孩子隔离观察两到三周。

4、增强抵抗力。

平时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坚持运动,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提高抗病能力。

5、接种疫苗。

接种水痘疫苗是目前最有效的预防措施。因水痘具有免疫时间超长的特点,只要感染过一次,几乎就不会再发生。所以,建议家长们都带孩子去疾控中心接种疫苗。

五、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脑膜炎双球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多发生于冬春季节,患者以儿童为主,其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痛、呕吐、出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症状。

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最重要)。

2、流行季节尽量少带孩子到人群密集、通风效果差的拥挤的公共场所去。

3、要保持居住环境的空气清洁和流通。

4、发现患者,及时送医,并做好隔离消毒。

六、小儿荨麻疹

小儿荨麻疹,俗称风疹团,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大小不一的红斑性及水肿性反应,常伴瘙痒。引起荨麻疹的原因很多,细菌、病毒、花粉、灰尘等都可以成为过敏原。一般的荨麻疹都是由过敏引起的,因此,要让孩子远离过敏原。

七、疱疹性咽峡炎

小儿疱疹性咽峡炎是柯萨奇a组病毒所致,好发于夏季,它是常见的一种具有流行性的病毒性咽炎。

临床特征为骤起高热伴有咽喉痛、头痛、厌食,并常有颈、腹和四肢疼痛。

疱疹性咽峡炎病程表现:

1、潜伏期:2-7天,患儿没有任何症状,但体内病毒在大量复制。

2、前驱期:1-2天,突然持续高热或反复高热38℃-40℃,并伴有咽喉红肿、食欲不振等症状。

3、水疱期:2-3天,除高烧外,口腔上腭粘膜出现水疱。

4、溃疡期:低烧或退烧,但也到了患儿最痛苦的时期,因溃疡疼痛出现流口水甚至拒食的现象。

预防措施:

1、预防接种(最重要)。

2、引导孩子勤洗手,吃熟食、喝干净水。

3、注意加强日常锻炼。

4、居家勤通风、经常晒被褥、玩具多消毒。

5、公共场所尽量少去。

八、腹泻

夏季,食物中的细菌滋生的速度极快,要是小孩子吃了变质的食物,就很容易拉肚子,如果是患了急性肠炎的话,就会发烧、腹痛、腹泻。

预防知识:

通常腹泻都会产生脱水的现象,要及时给小孩子补充口服补液盐,维持体内平衡。有些小孩子喜欢把手放进嘴巴里,家长们要经常给小孩子洗手,保持清洁,争当卫生小标兵。

九、流行性结膜炎

这是由于被病毒或者是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患此症的小孩子会眼睛发红、发痒、流眼泪,但是切勿让小孩子用手去抓,抓伤眼睛了可不是件小事。

预防知识:

1、要注意小孩的个人卫生,不要用脏手去揉眼睛,特别是手上有口水或者是鼻涕的更不要让小孩去揉眼睛,要养成经常洗手的习惯。

2、给小孩准备自己的毛巾,不要和别人混着用,特别是在幼儿园的小孩,要特别的注意!

3、在结膜炎流行期间,尽量不要带小孩到游泳池、公共浴室、理发店等公共场所,还有人多的地方,以免感染疾病。

4、如患有眼结膜炎的小孩,洗脸的时候一定是要用冻水洗,不要用温水和热水洗!

能会患支气管炎,主要的症状是咳嗽、流鼻涕,严重者还伴随着发烧现象。

十、红眼病

传染源:病人、隐性感染者,1-7天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接触传染、玩具、用具。

症状:眼痒、眼红、异物感、眼分泌物增多、晨起睁眼难。

治疗:饮食清淡对症治疗、用抗生素或抗病毒眼药水、

预防:隔离、消毒、饭前便后要洗手、防交叉感染

夏季常见传染病的预防措施

1、勤洗手

勤洗手是预防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的重要措施。提倡勤洗手,尤其是在咳嗽或打喷嚏后、就餐前或接触污染环境后要洗手。

2、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

保持家庭环境清洁和良好通风状态。经常打扫室内卫生,每天保证一定时间的开窗通风。

3、天气变化多端,注意及时增减衣物

夏季幼儿衣服的增减要适当,并且及时根据天气状况调整。还要注意孩子运动后出汗较多容易着凉现象。

4、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

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高发季节,尽量少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以减少可能与患病人群接触的机会。尽量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平时要佩戴口罩。

5、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6、出现症状应居家休息,及早就医

一旦孩子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应让他在家休息。在公共场所要佩戴口罩,避免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员。如症状较重,应尽早前往医院就诊,以及时获得有效治疗。

7、及时接种相关疫苗

常见传染病一般都有疫苗,及时接种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手段。

夏季饮食注意事项

1、保证钙质的充足供应

春季是孩子长高的好季节。孩子长高主要是骨骼发育的结果,而骨的主要成分是钙。含钙丰富的食物有牛奶、肉类、虾皮、芝麻、海带等。不能让孩子多吃糖、巧克力、甜饮料,因为里面含有较多的磷酸盐,会阻碍钙在体内吸收代谢。

2、多补充维生素c

维生素c能提高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对孩子的身体有很重要的作用,因此应尽量多吃些含维生素c的蔬菜和水果。如:柑橘、苹果、西红柿、青菜、大枣等。

3、多吃粗粮、杂粮有好处

粗粮、杂粮能给人体补充微量元素、各种维生素和纤维素,可以多食用粗、杂粮,如玉米、小米、山芋、干豆等。健康的生活方式对预防疾病非常重要,为了您和孩子的健康,一定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传染病虽然种类繁多,但只要我们重视预防工作,做到早发现、早隔离、早诊断、早治疗,就可以有效地阻断传染病的流行与传播。家长朋友们,我们一起努力,用细心与耐心给孩子一个可以尽情玩耍的健康环境!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篇七

随着气温逐渐升高,由细菌、病毒滋生引起的肠道传染疾病开始流行。下面是小编收集的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手抄报,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肠道传染病是经消化道传播的疾病,病原体随排泄物排出体外后,污染了周围环境,再通过水、食物、手等媒介经口腔进入胃肠道,从而产生毒素引起发病。常见症状有恶心、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严重的会出现发热、肢体疼痛、全身中毒等症状。

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与防治科的工作人员提醒,目前已进入伤寒、痢疾等肠道传染病高发季节,存在疫情发生的风险,儿童和老人因为体质较弱属于易感染人群。因此,请大家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好预防是关键。

专家还给出了预防肠道传染病的“九字真经”:吃熟食、喝开水、勤洗手。一旦发生肠道传染病症状应及时就医,家庭成员同时出现食物中毒现象,请及时就医。

另外,气温升高后,虫媒传染病如乙脑、麻疹等疾病和食物中毒也需要引起人们的重视。流行性乙型脑炎是一种虫媒传染病,主要通过蚊虫传播,发病时间集中在7-9月份,我市2011-2014年都有报告乙脑确诊病例。预防的关键,是做好防叮咬的个人防护,在睡觉时使用蚊帐、纱门、纱窗,点蚊香或涂抹驱蚊水。同时,避免在草堆、灌木丛和林间坐卧休息,遇到跳蚤等害虫叮咬,要灭杀并及时处理伤口。

幼儿园夏季传染病预防小知识教案篇八

夏季常见的传染病有哪些你知道吗?你知道如何预防夏季常见的传染病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夏季常见的传染病预防知识,欢迎阅读。

1.肠道传染病:霍乱、副霍乱、痢疾、伤寒、副伤寒、病毒性肝炎等。

2.蚊媒传染病:疟疾、登革热、流行性乙型脑炎等。

3.鼠媒传染病: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

夏季天气炎热,各类细菌、病毒生长繁殖快,水源食物、环境容易受污染,是各类传染病容易发生的主要原因。老鼠、苍蝇、蚊子、蟑螂等在夏季是繁殖高峰期,它们携带的各种病原体易污染水源、食物、环境,使人类得病。天气炎热,人的体能消耗量大,喝水多减弱了胃肠功能和抗病能力,易致病。

1.伤寒:潜伏期1-2周,起病缓,体温上升,持续性高热,相对缓脉,表情淡漠,无力,皮疹,肝脾种大。

2.霍乱:无痛性剧烈腹泻水样便伴呕吐,日10多次以上,迅速严重脱水。

3.痢疾:起病急,发热、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量少,有粘液脓血便,日几次到10多次以上。

4.疟疾:寒战发热,体温39℃以上,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全身疼痛、乏力,间歇性或隔日发作。

6.流行性乙型脑炎:起病急,全身不适,头痛,高热、恶心,呕吐为喷射状,惊厥抽搐,儿童多见。

7.钩端螺旋体病:起病急,畏寒、发热呈弛张热,全身肌痛特别是腓肠肌痛,乏力,眼结膜出血,浅表淋巴结肿大,易误诊为“流行性感冒”。

8.流行性出血热:又称肾综合征出血热,发热,全身疼痛,乏力,头痛,眼眶痛,腹痛,面额、胸部出血潮红,全身毛细血管广泛性出血,少尿。

1.接种疫苗。进行计划性人工自动免疫是预防各类传染病发生的主要环节,预防性疫苗是阻击传染病发生的最佳积极手段,也是投资小,收效大的预防举措。

2.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要保持学习、生活场所的卫生,不要堆放垃圾。饭前便后、打喷嚏、咳嗽和清洁鼻子以及外出归来一定要洗手,勤换、勤洗、勤晒衣服、被褥,不随地吐痰。保持教室、宿舍内空气流通。

3.加强锻炼,增强免疫力。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在锻炼的'时候,必须注意气候变化,要避开晨雾风沙,要合理安排运动量,进行自我监护身体状况等,以免对身体造成不利影响。

4.生活有规律。睡眠休息要好,生活有规律,保持充分的睡眠,对提高自身的抵抗力相当重要。要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

5.衣、食细节要注意。根据天气变化,适时增减衣服。合理安排好饮食,饮食上不宜太过辛辣,太过则助火气,也不宜过食油腻。要减少对呼吸道的刺激,如不吸烟、不喝酒,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

6.切莫讳疾忌医。在发现身体不适,或有类似反应时要尽快就医,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对患者的房间及时消毒。

1.多食醋,对肠道传染病有预防作用。

2.可饮凉茶,选用金银花、菊花、夏枯草等清凉中药,开水冲泡饮服。

3.多食苦瓜,苦瓜清凉解毒,清热除烦,苦瓜熬汤外洗,可去痱子,消疖肿。

4.多喝绿豆汤,绿豆清凉解毒、利尿、解暑。

5.多食蘑菇汤,提高免疫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