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国教师报电子版 读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大全16篇)

2023年中国教师报电子版 读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大全16篇)

ID:4661175

时间:2023-10-14 14:08:37

上传者:HT书生 2023年中国教师报电子版 读中国教师报读后感(大全16篇)

征文可以是针对学生、专业人士或公众大众的。要写一篇较为完美的征文,我们需要多进行反复修改和润饰,力求精益求精。下面是一些写作比赛中获奖的征文范文,值得一读。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一

本学期,我校订阅了《中国教师报》,这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 ”。

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一群像我们一样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我们这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

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

闲暇之余,我便抓紧时间阅读《中国教师报》。

慢慢地,我便与她结下了不解之缘,不断地从中汲取“营养”: “国内、外”最新的教育动态,让我领略到国内、外教育不同的的无限风光;“深度访谈”

使我感受到教育的伟大力量;“教师论坛”给了我与名师心与心交流的机会……每一次读,我都受益匪浅。

我品味到了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知识大餐”,她激励着我不断地学习,更让我享受到了一份温馨,一份淡然,一份美丽。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教学理念在逐步改变,教学生活也格外丰富多彩了。

它促使我们更好地认识自我,反思自我,最后提升自我,超越自我;加强和促进了我们与外界的沟通与交流,同时也为我们更好地反思自己,省视自己的教学,为以后工作与生活提供了表达的空间与舞台。

教师爱学生是一种责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的教育过程。

感谢《中国教师报》,她不仅提高了我的教育教学能力,而且让我更加理智地处理教育教学中的各种问题。

随着阅读的深入,在不断陶冶中,我学会了理解,学会了宽容,学会了正确对待学生,学会了乐观对待生活。

在《中国教师报》里我看到了《老师最害怕的七件事》这篇文章 , 老师最怕什么呢?一怕考试,二怕出事,三怕家长,四怕学生,五怕投诉,六怕评比,七怕耽误孩子。

她大胆地 公开老师们的痛处。

贵报刊设身处地为我们老师着想,为广大一线教师代言 , 让教师们深感慰藉!记得中央电视台有一句广告词 : 公益广告是公众的一盏灯,其实我们老师也是学生的一盏明灯。

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

她也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

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必须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她还让我学会了更宽容学生 ,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这一切的一切 , 让我毫不犹豫的喜欢上了她,通过看里面的内容 , 由最初认为教师卑微的我慢慢的爱上了教师这个行业。

读报已有一年之久了,她不仅仅让我快速的在成长,还让我在这漫长的道路上看到了希望。

刚任教时,可以说很多东西都不懂,让我在工作中连连撞墙。

不过通过《中国教师报》的学习,让我在工作中少走了许多弯路,也促成了我现在的得心应手。

这一切成绩的取得,使我不得不感谢她,是它伴随我成长,促使我进步,助我取得成功。

《中国教师报》,我们的良师益友,与我们心贴心,手牵手,影响着我们,帮助着我们,引导着我们。

无论明天怎样 , 我坚信我们每一位老师都会深情的爱着《中国教师报》。

谢谢你,《中国教师报》!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二

去年在上级的推荐下,让我有幸阅读了《中国教师报》。这份报纸是一份“全国教师自己的报纸”,大部分版面刊登的都是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的作品,反映的都是些广大教师真实的生活、真实的工作,真实的教学,切实贴近我们的实际。无论版式还是内容,都令人耳目一新。首先,它亲切自然,平易近人。它给人一种极其的亲切感,站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前沿,反映了我们这群工作在基层一线教师工作动态。其次,它感情真挚,贴近现实,反映了我们一线工作者的喜怒哀乐,我们一线教师对自身生存状态与权益的`关注,对教学、工作、生活、家庭各方面的反思,对人性的思考。第三,它紧跟我们当前教育改革大趋势,紧随对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如何加强继续教育、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读后令人颇为受益。第四,它促进我们对教育教学知识的积累与提升,促进了我们教育教学能力的提高,我们不断汲取有益营养,获得更多的教学理论与间接知识。很感谢推荐者,让我们有了一个认识同行,认识国内广大基层教育工作者的机会,让我们认识、了解到广大校外、国内同行工作者们的教学状态,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反思自身教学,改进自身不足,促进我们自身水平的提高。很感谢它,它让我们这群基层教育工作者坚定信念,让我们在这方热育的热土上继续执着前行,为了一个神圣的信念与一个光荣的使命。

是它在我的心中都建造了一个美丽的“杜郎口之梦”!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三

《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它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要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动人心灵,唤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去思考,我们与其追问“中国教师缺什么”的问题,不如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毋庸置疑,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充满爱,懂得尊重,有着平等意识,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的人;是一个对理想和事业时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成长空间的人;是一个愿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领学生不断发展,对学生一生能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能否真正做到带着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呢?

“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由来已久,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掩埋在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学任务、统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个性得不到重视,思维的火花无法得以绽放,想象的野马无法任意驰骋。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岂有不犯错误之理?更何况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责、抱怨学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也许是你对学生的爱在渐渐消失呢?也许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艰辛与结果的不尽人如意,让自己的内心渐渐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教师需要一种淡定、从容,需要一种执著、大爱的真情流露。爱是给予、是关心;爱是尊重、是了解,爱更是一种责任。师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爱,师爱是一视同仁的爱。给予学生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方面中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次的错误与失败后才得以成功的;学生也只有经过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循环上升,直至无穷,才能够得以成长。

学校应该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而高洁、明丽而清新的校园氛围,少一些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松的氛围,宽容的态度,宽厚的秉性更加适宜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不可以“复制”,不可“替代”的,所以学生们都希望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打压、被束缚。

我们在犯错误的时候,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宽容。遗憾的是,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宽容宽恕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宽容。一些人安于接受别人的宽容,却从不打算把宽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宽容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

把学生的问题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就好像我们教师把控制事物发展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一方全盘掌控,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就会一味的抱怨与指责,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求变思维,它是以学生的改变作为教师改变的先决条件。我们教师何不“由内而外”的进行改变呢?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具有创造力,然后再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而改变学生。

班级学生出现问题,只顾着指出学生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过分强调“错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能力极其有限的人,更何谈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呢?与其抱怨学生各个方面能力水平的低下,不如先从自身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学水平,给予学生们无尽的爱和心灵上的有力支持;然后盼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份苦心,进而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渐渐地会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与不足。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宽容能够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理由。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它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耐心、更加明智、更加富有爱心。宽容属于个人修为范畴,越是历经时间的打磨与检验,越是显出其可贵,所绽放出的光芒也越发夺目。但是,宽容绝非纵容,不是无度的任意妄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师爱和坚持原则下的理解与接受,是情感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种化怒为喜转忧为乐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狭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对别人的宽容。教师应该学着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挑错;应该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制造新的事端。

宽容无不闪烁着仁爱的光芒,宽容学生,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试想天天指责、埋怨甚至伤害学生的老师何谈快乐?何不试着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带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学生呢?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赢得多少人的心。宽容就像甜润的春雨,能够滋润彼此的心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待,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师才会欣赏到学生迸发出的动人的精彩。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禅师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愿教师的宽容是一束阳光,能够时刻照耀着学生;愿教师的宽容是一轮明月,能够照亮学生的一生。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四

当前,中国平板电视的发展超出了许多人的预期,这主要得益于中外企业的共同造势,一方面,中国企业不断推动平板电视的规模化、低价化销售,令平板电视的群众基础快速增强、扩大;另一方面,外资企业又在不断推动平板产品的技术升级,为行业的未来指引方向。

当初,对于彩电平板化趋势,一些国内企业的普遍反应是“来的太快,根本没有足够的时间、人力、资金来应对”。突然而至的技术升级,直接令国内企业在平板化竞争中输在起跑线上。投资面板生产线,需要巨量资金,单一企业难撑大局,但国内彩电企业抱团发展的经验值为零。掌握面板的技术研发和升级方向,需要大量的人员和设备,而当时许多企业的精力仍置于显像管电视的升级改造,缺乏足够的应对准备。

一路追赶,成为最近几年来国内企业在平板市场竞争中的真实素描。当国内企业还在为投产液晶模组欢呼时,外资企业的led新品已经批量上市;当国内企业还在为规划液晶面板生产线而奔走时,外资企业早期的平板生产线已开始淘汰。

认识到困难与问题之后,国内企业不惜通过“资本运作”等手段来缩短与外资企业在平板上的差距。投巨资建立液晶模组生产线,通过资本运作购买等离子面板技术和生产线,全面介入被视为下一代平板显示技术oled的开发。

此战略布局则被认为是“立体的、纵横协力的大平板产业战略发展体系”,后劲看涨。

现在来看,掌握屏资源的主动权很关键,把握平板技术的走势与方向很必要,资本运作、人才储备也都可以快速建立起来。但我们的核心在哪里?我们自己的东西又是什么?纵然,一个企业的清晰战略架构很重要,协同作战的市场架构也很关键,但我们的未来会走向何处?我们的未来由谁掌控?这其中,缺少的不是资金、技术和经验,而是我们对未来发展的思路与憧憬。

笔者以为,当以平板化的发展思路为契机和借鉴,国内企业重新开启一轮更为广阔的彩电时代。这不是资金的问题,更不是人才的问题,而是建立在企业清晰的发展战略规划和综合布局基础上,对于未来的一种掌控。

关于作者: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五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具备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敬业爱生的思想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必定仰慕他的特长、价值,在学生掌握大量信息的时代,教师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明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观念已经不同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具有时代感,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老师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

第二,情感型与技巧型的和谐统一。教师是学生成长期间接触最多的长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对学生具有指点迷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不仅要能和风细雨式地滋润心田,还要有严格训练的公正的长者风范。

第三,创造型与传统型的相互渗透。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即将被点燃的火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六

《中国教师缺什么》读后感

张家港市西张小学钱向东

一、中国教师真的缺乏爱吗?

黄老师把这一章节细分为缺乏尊重、缺乏宽容、缺乏平等。

其实,我认为中国的教师绝不缺乏爱,只不过各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教师深信“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十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绝不姑息。只不过在批评的细节方面不太注意。如:对于少数极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批评教育,不太注意场合,当着许多学生的面来指责,没有丝毫考虑到该生的感受: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但反过来想想,这些学生平时都是些极调皮捣蛋者,老师不想因为该生而影响到其他一大片学生的行为举止。从某方面讲,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也属无难奈之举。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想采用理论上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但实际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对于学生的一些环的行为习惯过于宽容,只是采用耐心说服的方式,而不是严厉制止。表面上看尊重学生,但教师的威信正在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变得无法无天,课堂就会乱作一团。对于这样的.爱,我把它称为溺爱。我以前采用过这种爱的教育方式,但流下了太多的遗憾。这种爱的危害极大,它打乱了平时的教学秩序,没有以铁的纪律、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

另外,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平等。对于这句话,我的理解是: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但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不可能平等的,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地位是不可能改变的。就象水的流动一样,必须经过高处,才能流向低处。只不过在教学方法上需要加以改进。新课程理念中有一条,让学生主动地学习。这种主动性,不是让教师放手不管,而是让教师采用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方法进行引导,学生才能够以浓厚的兴趣来进行主动学习。

二、中国教师缺乏理想与激情吗?

黄老师把这一章节细分为1、教育模式中一些不合理因素的伤害。2、教师自身人文精神的淡漠。3、教师职业的特殊性。

新课程改革中,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考、高考制度没变。这一指挥棒依然悬在空中,给许多老师以窒息的感觉。不管你进行何种教学改革,最终还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你的教学质量。这无形中给教师加大了压力。不可避免,教师的教学重点最终还是在分数上。对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只能流于形式。只要成绩不行,你这个学生就什么都不行。诚如黄燕老师在此书138页上所写的一位青年教师的感受一样,刚开始充满了理想与激情,但一学期教下来,现实的残酷使他再也不敢尝试新的教学理念了。因此,在这样的教育体制下,许多教师不可避免会产生应试教育的想法,全身心投入到:如何提高成绩?如何不丢面子?如何获得领导和同行的赞扬?从而根本就不可能去很好地全面教育学生。

以上是我的一些读后感受。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认为学校领导的工作是出色的。能关心教师,给教师以比较宽松的环境去实践新课程理念。我坚信,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也能够给整个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

(中国大学网)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七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具备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敬业爱生的思想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必定仰慕他的特长、价值,在学生掌握大量信息的时代,教师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明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观念已经不同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具有时代感,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老师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第二,情感型与技巧型的和谐统一。教师是学生成长期间接触最多的长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对学生具有指点迷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不仅要能和风细雨式地滋润心田,还要有严格训练的公正的长者风范。第三,创造型与传统型的相互渗透。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即将被点燃的火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教师的奇迹》就是一扇窗,透过了这扇窗,使我感动于他们敢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创造精神;我更感动于他们追求教育理想的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过程。透过这扇窗他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八

在第28届心理学大会上,美国心理学专家琳达·卡姆拉斯发表的《中美儿童发展》引起了许多人的关注。她的研究结果显示,3岁美国孩子的微笑要比同龄的中国孩子多55.6%。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意味着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一些中国专家认为,造成中国孩子微笑少的原因,与父母对孩子的生活大包大揽以及对孩子高期望有关。

专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揽直接造成了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也不能对自己有一个客观清晰的认识。大包大揽还会使孩子的自制力低下,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会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是浅尝辄止。

美国河郡学院心理学与教育学教授卡萝尔·亨青格的研究表明,与美国儿童相比,中国儿童发生内向孤僻、焦虑和社交问题的比例分别高出92%、31.3%和l3.8%。

高期望和高标准的要求,往往给孩子造成了巨大的压力,也容易使家长在面对孩子时产生不良情绪。卡姆拉斯指出,中国父母在易发怒程度上要比美国父母高出26%.在严厉程度上则要高出52.2%。父母的焦虑、急躁等不良情绪,同样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消极的影响。

长久的不l决乐会导致抑郁症。调查显示,中国目前约有20%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对此,专家的解释依然与家长的高期望以及激烈的社会竞争有关。

临床诊断表明,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通常表现为焦虑不安、抑郁、恐惧等;异常行为问题则包括自闭、攻击心理强、胆小、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成正比关系。

澳大利亚专家莫尼卡·屈斯克利博士,曾设计了一个关于儿童自制力的实验:孩子们面前有两盘巧克力,一盘多一盘少,只要能多忍耐l5分钟,就可以吃到多的那盘,反之则只能得少的那盘。这项延续了7年之久的跨文化实验的结果是,在参加该实验的上百名3至4岁的中国儿童中,超过80%的儿童只忍耐了几分钟就按铃呼唤实验人员要求得到巧克力,而66%的澳大利亚孩子都得到了多的那盘。这意味着:中国孩子的自制力不容乐观。

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雷雳博士发现,自制力较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那些注重现时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而那些性格内向的孩子,由于在现实的交往中遭遇门槛,他们往往求助于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建立自己的`交往系统。“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雷雳说。

在上网的问题上,中国父母缺少与孩子的平等沟通,反而促成了孩子沉迷于网络,之后是父母粗暴的干涉,又激发了孩子的逆反心理。

中国儿童教育的症结集中地体现在大包大揽和高期望值上,而这两点又都可以归为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关注和宠爱。对此,专家建议给孩子留出足够的自我空间,要以平等的方式多与孩子交流,多给孩子一些微笑,多给孩子一些积极的暗示,逐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1.下列对“中国孩子缺什么”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父母的大包大揽使得中国孩子缺乏自制能力、自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缺乏对自我的客观认识能力。

b.激烈的社会竞争,家长的高期望以及家长在面对孩子时的不良情绪使得中国孩子缺乏快乐,缺乏健康的情绪。

c.父母对孩子过度关注和宠爱使得中国孩子缺少足够的自我空间,缺少父母与孩子的平等交流,缺少积极的暗示。

d.社会因素中诸如网络、重现实享乐等方面的影响使得孩子缺乏豁达开朗的性格、自制力和自觉性。

2.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琳达·杰克逊的调查表明美国的孩子经常有父母和朋友交流,他们不经常以网上聊天的方式同陌生人交谈。

b.儿童异常的心理问题表现为焦虑不安、攻击心理强、抑郁、恐惧、胆小等。

c.美国心理学专家卡姆拉斯研究认为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爱笑,美国孩子比中国孩子更快乐。

d.专家分析指出大包大揽造成了孩子人际交流能力缺乏,不知道如何与别人相处,在独立面对问题时常表现出不知所措或浅尝辄让。

3.根据原文提拱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性格内向、自制力差、注重现实享乐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这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

b.孩子表达能力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和父母悲观、失望、自卑等有关。

c.有父母、老师、朋友常跟孩子平等交流,孩子就不会沉迷网络,孩子沉迷网络引导得当,也不会再上网。

d.只要父母对孩子的大包大揽、高期望的现状改变了,孩子的微笑多了,孩子就会健康成长,科学发展。

参考答案:

1.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点语句含义、把握重点信息的能力。d项,第5段是说:“性格内向和自制力差与青少年沉迷于网络有很大关系”,“自制力差的孩子容易受到网络的消极影响”,“注重现实享乐的孩子极易出现网络成瘾的症状”。a项,从第2段可提取相关信息。b项各信息点散见第4、5段中有关语句(5段未句、4段第1句)。c项从未段可知。

2.a[解析]a项见第9段。b项见第6段、“攻击心理强”“胆小”属“异常行为问题”。c项见第1段第3句,该句是作者的观点,不是卡姆拉斯的“研究认为”。d项末句错,从第2段末句知原文说的是“习惯了这种生活的孩子”。

3.b[解析]b项见第6段“异常行为问题则包括……表达能差、注意力不集中,不合群等”“父母消极情绪的强烈程度与孩子出现行为异常问题直接成正比关系”。a见第8段末两句,只可推断出性格内向的孩子容易沉迷网络,使他们在现实中更加封闭和孤立。c说法绝对,原起句在第10段,不能推出c项的结论。d项原起句在11段,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科学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只要父母对孩子的大包大揽、高期望现状改变了”仅为结论的充分条件。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九

在暑假读书活动中,我选了黄燕编着的《中国教师缺什么》和我县自编的《且行且思》来读。当把这本书放在桌子上同仁们,看着标题发表议论:中国教师缺什么?最缺的是钱,随着经济高速发展钱不值钱,教师那点工资的确显得有些羞涩,致使心态不好进取心差的教师出现了消极情况,缺乏了当年的激情、缺乏了工作动力,缺乏了创造,当和尚就要撞撞钟。大家听到这里可能觉得有些俗,就知道钱,我这里提到读书前的调侃,的确当今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我们姑且先放下这一话题,我的理解是教师这一舒适群体不要再被人弱势,解决此问题是根本改变知道,究竟怎么解决---需要我们大家探讨,希望上级关怀。

我觉得书中这些问题的存在并不是没有办法改变,只是,改变并非一朝一夕。在当前的教学生活中,其实我们众多的老师都在努力地工作着。我觉得我们老师大多具有爱心、有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只不过很多时候其做法可能不是很好。

反思日常教学,我觉得我们老师缺乏等待的耐性,特别是我们的课堂缺乏等待。平常被我们所忽视、甚至认为是一种课堂“浪费”的“等待”,有时也能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我认为我们先要“在课堂中学会等待”。

首先,“等待”给思考以时间

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真正能对学生起作用的课,应该是“不温不火”的课,整个课堂里思维暗暗涌动。思维的引发者是教师,而师生之间的互动、学生的活动与评价可让思维活跃。正因为如此,课堂中需要“等待”,这种“等待”能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去充分地思考问题的本质。有时我们发现,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马上要求学生作答,由于问题本身或学生的学力水平等原因,学生在没有作充分思考的情况下,基本上是答非所问或哑口无言。这样的问题再精彩、再切合课堂教学,也是无效的问题。所以,在一个问题提出后,教师要综合观察课堂中学生的思维状态,并对此作出判断――是有意继续“等待”,还是给予适当“提示”,从而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与分析。

其次,“等待”给监督以方式

在课堂上,当我们发现某学生注意力不集中时,可走到该生身边,并且停止讲解。此时,教师“等待”的作用甚至比语言的监督更有效,学生往往能从教师的“等待”中醒悟过来,从而迅速地调整学习状态。

最后,“等待”给尊重以桥梁

当一位学生因为特殊原因还没有准备好上课用的学习用品,这时,我们有意的“等待”,一方面能给该生以适当的“压力”,使他知道教师在“等待”他快速准备好进入学习状态,另一方面也是对该生一种无形的尊重,即教师的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的,不容许有一个学生在没有准备好的情况下进入学习状态,致使该生有掉队的可能。

让我们学会等待,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用从容的心态对待自己所做的工作!

根据教学实际以及书中提到的案例,我有几点体会:

一、教师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态度决定命运。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缺乏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校,今年出一个特级教师,过几年又出两个特级教师。同样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能力、素质都差不多,但因为工作的学校不同,他们的成长及成才速度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哪怕是不同学科的,名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造意识,也会深深打动和影响周围的老师。

长此以往,名师名校现象愈演愈烈,让人欢喜让人忧!

三、缺乏领导的肯定与赏识

曾看到有一位教育博士曾在学校做过一个著名的实验:新学期开始时,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百五十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因为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能够积极地工作并对工作产生兴趣,是靠领导的智慧。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经常从横向比较和考察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少从纵向比较,使许多暂时处于落后的教师始终找不到信心和动力。

我觉得领导对每位教师的肯定和赏识,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是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有力抓手。

四、缺乏被理解

当然对于被家长缺理解,被学生缺认同等观点我也是比较认同的,如何被别人所接受和理解,是我们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只有做到家校的良好沟通才能更好的作好学生的教育工作。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十

本月学校又为我们购买了一批优秀书籍。前段时间我很荣幸的从教研主任手中领过这本书——《中国著名教师的精彩课堂》。本书并不是一般的理论性书籍,它是为课程改革背景下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由35个精彩的课堂实录组成。通过对名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观察、概述和解析,突出体现了这些中小学名师的教学思想、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智慧,为我们学习名师提供了一扇有益之窗。

那我们到底要学习名师什么呢?如何将名师的课堂教学有效地运用于我们的教学实践呢?

其实名师的精彩不在于课堂有多么完美,而在于平常之处显示智慧,在于鲜明的、个性化的人格追求,在于全身心的投入和无私的奉献,在于渗透在片段、细节的理念。

名师的课堂不在于过程的流畅和完美,而在于一种无痕的状态。

名师的课堂不在于多媒体的绚丽多彩,它所追求的是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主动地学习,以获得知识和能力,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追求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和综合化课堂教学的新境界。

总之要学习名师,就要使自己的课堂真正实现“课开始,情趣生;课进行,兴趣浓;课结束,趣犹存”的教学效果。

这本书还需要我在以后的时间中慢慢地去品读。细细地去品味其中的奥妙。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十一

南京之行,我收获多多,还得到了几本好书。最近,读了其中一本叫《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完之后,我深深被教育界的名师所吸引,为他们的事迹所敬仰。《中国教师的奇迹》之中,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人”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这些优秀教师,他们都创造了数不清的教育奇迹,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都给我深深震撼。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激情,对我也有了很大的激励,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具备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敬业爱生的思想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必定仰慕他的特长、价值,在学生掌握大量信息的时代,教师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明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观念已经不同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具有时代感,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老师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

第二,情感型与技巧型的和谐统一。教师是学生成长期间接触最多的'长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对学生具有指点迷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不仅要能和风细雨式地滋润心田,还要有严格训练的公正的长者风范。

第三,创造型与传统型的相互渗透。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即将被点燃的火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教师的奇迹》就是一扇窗,透过了这扇窗,使我感动于他们敢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创造精神;我更感动于他们追求教育理想的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过程。透过这扇窗他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十二

《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对教育充满着现实关怀的书,它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关注教育生活中的人的存在、生成与完善;《中国教师缺什么》是一本要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动人心灵,唤人思考。

教育生活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用心去关注、去思考,我们与其追问“中国教师缺什么”的问题,不如来关注我们的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教师。毋庸置疑,学生希望自己的老师是一个充满爱,懂得尊重,有着平等意识,拥有一颗宽容之心的人;是一个对理想和事业时刻葆有激情,尊重生命,能够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成长空间的人;是一个愿意与学生进行心灵对话,引领学生不断发展,对学生一生能够产生深刻影响的人。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又能否真正做到带着一颗宽容之心来对待我们的学生呢?

“不要幻想所有的孩子都是你眼中温顺的羔羊,很难想象一条大河中只有中规中矩的舒缓,没有湍急和咆哮会是什么样,逾越规纪、桀骜不驯是充满亲和力的表现。”由来已久,学生的个性差异被掩埋在统一的课程内容、统一的教学任务、统一的评价标准之下,个性得不到重视,思维的火花无法得以绽放,想象的野马无法任意驰骋。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人岂有不犯错误之理?更何况是懵懂的少年?在苛责、抱怨学生的时候,你是否想过这也许是你对学生的爱在渐渐消失呢?也许是你的功利心在作祟,付出的艰辛与结果的不尽人如意,让自己的内心渐渐失衡了吧。

古人云:“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做教师需要一种淡定、从容,需要一种执著、大爱的真情流露。爱是给予、是关心;爱是尊重、是了解,爱更是一种责任。师爱是无私的、不计回报的爱,师爱是一视同仁的爱。给予学生师爱,通过情感的沟通与互动,言传身教,能更大地激发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在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中,全身心地投入到各个方面中去,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

一个正确的认识,一个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次的错误与失败后才得以成功的;学生也只有经过犯错误、改正错误、再犯错误、再改正,循环上升,直至无穷,才能够得以成长。

学校应该成为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处所;教师要努力营造一个宽松而高洁、明丽而清新的校园氛围,少一些强制的纪律和苛严的规训。因为人的发展需要足够自主的空间,而宽松的氛围,宽容的态度,宽厚的秉性更加适宜学生个性全面自由的发展;也正因为每个学生本身都是独特的存在,是不可以“复制”,不可“替代”的,所以学生们都希望被欣赏,而不愿被雕塑、被打压、被束缚。

我们在犯错误的时候,常常希望得到别人的谅解和宽容。遗憾的是,我们在希望得到他人宽容宽恕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人也希望得到自己的宽容。一些人安于接受别人的宽容,却从不打算把宽容施之他人。殊不知,如果自己不能宽容别人,就很难从别人那里获得宽容。

把学生的问题视作问题症结的想法本身就成问题,就好像我们教师把控制事物发展的权利都交给了学生,由学生一方全盘掌控,学生一旦出现问题教师就会一味的抱怨与指责,将自己置身于旁观者的地位,这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求变思维,它是以学生的改变作为教师改变的先决条件。我们教师何不“由内而外”的进行改变呢?先改变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变得更加充实,更加具有创造力,然后再对学生施加影响,进而改变学生。

班级学生出现问题,只顾着指出学生的过错,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这种过分强调“错不在我”的作法本身就证明了自己是一个能力极其有限的人,更何谈利用自己的力量去影响学生呢?与其抱怨学生各个方面能力水平的低下,不如先从自身做起。真正有效的策略应该是先改进自己的缺失,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教学水平,给予学生们无尽的爱和心灵上的有力支持;然后盼望学生们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这份苦心,进而能够不断改善自己的行为,渐渐地会有哪怕一点点的进步。

教师要以海纳百川的胸襟,包罗万象的气魄,指点迷津的睿智去理解、宽容、接纳学生形形色色的错误与不足。宽容是一种无声的教育,似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宽容能够给孩子一个自由的空间,给孩子一个学习的理由。

宽容体现了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它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加耐心、更加明智、更加富有爱心。宽容属于个人修为范畴,越是历经时间的打磨与检验,越是显出其可贵,所绽放出的光芒也越发夺目。但是,宽容绝非纵容,不是无度的任意妄为;教师对学生的宽容是师爱和坚持原则下的理解与接受,是情感与理性完美结合的充分展示,是一种化怒为喜转忧为乐的智慧,是一种超然的大智若愚。只有心胸狭隘、固步自封的弱者才吝惜对别人的宽容。教师应该学着做照亮他人的蜡烛,而不是评判对错的法官;应该以身作则,而不是一味挑错;应该想方设法地解决问题,而不是推卸责任,制造新的事端。

宽容无不闪烁着仁爱的光芒,宽容学生,其实就是善待自己。试想天天指责、埋怨甚至伤害学生的老师何谈快乐?何不试着理解、接纳学生的行为,带着微笑去打量自己的学生呢?一个人的胸怀能容下多少人,才能赢得多少人的心。宽容就像甜润的春雨,能够滋润彼此的心灵。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宽容,多一份善待,师生关系才会更加和谐,教师才会欣赏到学生迸发出的动人的精彩。

曾经听过一个关于禅师和小偷的故事:有一位住在山中茅屋修行的禅师,一天晚上散步归来,看见小偷光顾自己的茅舍,但找不到任何财物,便脱下自己的外衣,站在门口等待小偷出来,他怕惊动了小偷。小偷出来遇到禅师,正感到惊愕之时,禅师说:“我的朋友,你走大老远的山路来探望我,总不能让你空手而归呀!夜深了,带上这件衣服避寒吧!”说着,就把衣服披到小偷身上,小偷满脸羞愧,低着头溜走了。禅师望着小偷的背影消失在山林之中,不禁感慨地说“可怜的人!但愿我能送一轮明月给他,照亮他下山的路。”第二天,禅师在温暖阳光的抚摸下睁开眼睛时,看到他披在小偷身上的外衣被整齐地叠好,放在门口,禅师高兴地说:“我终于送了他一轮明月!”

愿教师的宽容是一束阳光,能够时刻照耀着学生;愿教师的宽容是一轮明月,能够照亮学生的一生。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十三

《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后感

南京之行,我收获多多,还得到了几本好书。最近,读了其中一本叫《中国教师的奇迹》。读完之后,我深深被教育界的名师所吸引,为他们的事迹所敬仰。《中国教师的奇迹》之中,有中国教育界的“奇迹教师”魏书生,有中国“教育奇人”钱梦龙,有“神奇教师”孙维刚,有创造“尝试奇迹”的邱学华,有追梦的“激情师者”窦桂梅,有从田垄上走出来的全国名师余映潮,有代表中国教育改革“声音”的李吉林,有中国真正的“草根名师”薛瑞萍。这些优秀教师,他们都创造了数不清的教育奇迹,他们独特的成长与发展经历,以及他们自身充满魅力和智慧的教学实践,都给我深深震撼。通过他们的故事,我感受到了他们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激情,对我也有了很大的激励,使我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了新的认识。

作为新时期的教师,我们该怎样做?

除了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独特的教学风格,具备平等、宽松、幽默的风格,敬业爱生的思想素质以外,还必须具备以下条件:

第一,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学生喜欢自己的老师,必定仰慕他的特长、价值,在学生掌握大量信息的时代,教师更要具有渊博的知识,以明天的知识传授给今天的学生。观念已经不同了,学生喜欢的老师更具有时代感,所以新型的师生关系决定了老师的人格魅力,那就是时代型与知识型的`完美结合。

第二,情感型与技巧型的和谐统一。教师是学生成长期间接触最多的长者,在学生眼里,教师是良师,更是益友,对学生具有指点迷津的指导作用,所以教师需要不断培养自己的健康情感,在教育方法上不仅要能和风细雨式地滋润心田,还要有严格训练的公正的长者风范。

第三,创造型与传统型的相互渗透。教师不应该把学生看作是装知识的容器,而是即将被点燃的火种,教师要给学生创造各种有利于他们发挥的机会和条件,使他们具有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中国教师的奇迹》就是一扇窗,透过了这扇窗,使我感动于他们敢于不断超越自我的探索、创造精神;我更感动于他们追求教育理想的那种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过程。透过这扇窗他让我懂得了一名教师如何才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一步步地发展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使自己成为一名世界上最幸福的老师。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十四

捧读《最震撼心灵的教育——感动中国的100个教师故事》这本书,不知不觉中,我就被书中描述的师生真实情感所感动,更为那一位位教师的教育事迹所折服。吸引我的,是那平凡而细腻的笔触中体现出来的近乎完美的师生之情。

书中最震撼我的是每位教师对爱的执著。中国教坛的“保尔”张学成曾说“人是为了克服困难而降生的,为了孩子献出全部的爱和生命,这才是我唯一的选择和人生归宿。”乡村女教师李子梅老师也说“我从不认为我有多高尚,但离开学生,我的心都是空落落的。让我离开讲台,还不如让我去死。”

他们把教育事业当成自己的事业,把带给学生一生的幸福当成一生的追求。正如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一个老师创造一个感人的场面并不难,但能够像吴玲老师对待王强那样对待每一个学生,难!能够像方佑青老师一样用教书的快乐抵挡病魔,难!能够和特殊山村教师申增江一样将农村教育看的和自己生命同等重要,难!从这许多的教师身上我们看到了为人师者的爱心,耐心,信心,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教育信念。只有爱心的坚持和执着的信念才能创造这一个个的奇迹。

真的,跟这些教师比起来我感到卑微和惭愧,回想以前,面对个别孩子的顽劣和松散,尤其是反复不定时,我总是忍不住会烦躁,会发怒。试问自己,对于一个责备或是训斥过自己的人,既不是父母又不是兄长,你能这样去宽容和包容吗?可这些孩子们能做到。他们眼中没有丝毫的杂质,透出的都是单纯、坦诚。人之初,性本善,在这个社会给予孩子更多影响之前,我们必须把他们培养成品行端正、热爱生活、富有理想、朝气蓬勃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积极进取、敢于创新、富有个性、独立见解的学生;必须把他们培养成自信自强、永不屈服、愈挫愈奋、乐观向上的学生。

“教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渡人的小船,……”这些是人们对教师职业的赞誉。“以天心点燃烛光,引导人类走向光明”更道出了为人师表的神圣和职责,怎样做才无愧于这些称呼和赞扬呢?热爱学生,教育学生是个艰巨的灵魂,性格塑造工程,作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培养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应该像这些教师一样“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们”,他们的教育故事使我认识到:真诚的师爱是促进学生上进的动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学高”和“身正”是教师执业的资本。教师更应该学为人先,与时俱进。藤野先生那严谨的治学态度,公正无私的师德深深地影响着鲁迅先生,时刻激励着他去英勇斗争;陶行知先生一生为师,注意表率,良好的师德风范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因此被人们誉为“万世师表”,成为世人学习的典范。我们要以前辈为楷模,并向身边的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建立起以教为荣,以教为乐的专业思想情感。只有对自己的学生充满执着的爱,才能生发出做好这一工作的高度责任感,才能坚定不移地辛勤耕耘,获得丰硕的教育之果。

读了这本书,让我的心灵受到一些激荡,让我渐趋平庸的心不再麻木,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当教师就要努力以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心情,去干实实在在的事情。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十五

最近,本人有幸拜读了黄燕老师写的《中国教师缺什么》。黄燕老师从中国教师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缺乏理想与激情,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等六个方面,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

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觉得中国教师还缺乏以下几点。

一、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记得钱钟书先生在《围城》中讲过一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

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

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缺乏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

我们常常看到一些名校,比如镇海中学,今年出一个特级教师,过几年又出两个特级教师。同样是师范院校毕业生,在大学的学习成绩、能力、素质都差不多,但因为工作的学校不同,他们的成长及成才速度各不相同。我觉得这一方面取决于他们自身的努力,而另一方面则是学校良好的校园氛围及名师的引领,哪怕是不同学科的,名师的敬业精神,钻研精神,创造意识,也会深深打动和影响周围的老师。

长此以往,名师名校现象愈演愈烈,让人欢喜让人忧!

三、缺乏领导的肯定与赏识

曾看到有一位教育博士曾在学校做过一个实验:新学期开始时,博士让校长把三位教师叫进办公室,对他们说:“根据你们过去的教学表现,你们是本校最优秀的老师。因此,我们特意挑选了一百五十名全校最聪明的学生组成三个班让你们教。这些学生的智商比其他孩子都高,希望你们能让他们取得更好成绩。”

三位老师都高兴地表示一定尽力。校长又叮嘱他们,对待这些孩子,要像平常一样,不要让孩子或孩子的家长知道他们是被特意挑选出来的,老师们都答应了。

一年之后,这三个班的学生成绩果然排在整个学区的前列。这时,校长告诉了老师们真相:这些学生并不是刻意挑选出的最优秀的学生,只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最普通的学生。老师们没想到会是这样,都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确实高。这时,校长又告诉了他们另一个真相,那就是:他们也不是被特意挑选出的全校最优秀的教师,也不过是随机抽调的普通老师罢了。

这个结果正是博士所料到的,因为这三位教师都认为自己是最优秀的,并且学生又都是高智商的,因此,对教学工作充满了信心。

由此,不难看出,教师能够积极地工作并对工作产生兴趣,是靠领导的智慧。

在现实工作中,领导经常从横向比较和考察教师的能力、水平,很少从纵向比较,使许多暂时处于落后的教师始终找不到信心和动力。

在接暂时相对落后班级的时候,领导更多强调的是班级的均衡。其实,这比承认差距更伤接班教师的心。领导应更多地从纵向来比较教师工作的得失,减少横向的比较,更多地肯定和赏识教师。在择校、择班热的今天,如何形成良性循环,使年轻教师更快成长是个值得关注的话题。

中国教师报电子版篇十六

看了《中国教师缺什么》一书,很受启发,也很有同感,也有着一些不同的看法和想法。

我认为中国的教师绝不缺乏爱,只不过各人表达爱的方式不同而已。有的教师深信“严是爱、松是害”的道理。在平时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十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对于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绝不姑息。只不过在批评的细节方面不太注意。如:对于少数极不遵守纪律的学生的批评教育,不太注意场合,当着许多学生的面来指责,没有丝毫考虑到该生的感受:在同学面前丢面子。但反过来想想,这些学生平时都是些极调皮捣蛋者,老师不想因为该生而影响到其他一大片学生的行为举止。从某方面讲,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也属无难奈之举。有的教师(特别是新教师)想采用理论上的教育方法来教育学生,但实际却是另外一种情况。对于学生的一些环的行为习惯过于宽容,只是采用耐心说服的方式,而不是严厉制止。表面上看尊重学生,但教师的威信正在逐渐消失。长此以往下去,学生就会变得无法无天,课堂就会乱作一团。对于这样的爱,我把它称为溺爱。我以前采用过这种爱的教育方式,但流下了太多的遗憾。这种爱的危害极大,它打乱了平时的教学秩序,没有以铁的纪律、规则来约束学生的行为。这是一种以牺牲大多数学生的利益为代价的。

我们要重视教师的心理问题,创造良好的环境。学生的心理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重视,社会各个方面特别是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自身应重视与研究教师的心理问题,开展教师心理咨询活动,提高教师的心理素质,增强其心理承受力和耐挫力,及时做好具有普遍性的教师消极心理的辅导,让教师对工作保持永久的热情和持久的胜任工作的愉悦心理,让教师能带着良好的情绪投入工作,进入课堂。

新课程改革中,在课程功能、结构、内容、实施、评价上都作了较大的调整。但是,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最核心的部分:中考、高考制度没变。这一指挥棒依然悬在空中,给许多老师以窒息的感觉。不管你进行何种教学改革,最终还是以升学率来衡量你的教学质量。这无形中给教师加大了压力。不可避免,教师的教学重点最终还是在分数上。对于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人,只能流于形式。只要成绩不行,你这个学生就什么都不行。()

当然教育生活世界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去思考。本书作者就是这样的有心人。关注所热爱的教育界,思考着她所看到、所听到的现象,深入到“中国教师缺什么”这一问题,从不同的层面进行思考与追问。“教师是灵魂的塑造者,在塑造别人的灵魂前,教师必须让自己的灵魂在现实的面前保持冷静与恬淡,他必须不断的“塑造”与“加固”自己的灵魂。”这是摘自《中国教师缺什么》书里面的一句话。本意是想对照着反思我们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在批判教育如何失败。中国教师缺什么,难道真的缺乏爱?缺乏服务意识?缺乏生命意识等待意识?缺乏激情与理想?缺乏创造?缺乏健康与关怀?我不愿意承认这是真的,而且这根本就不是真的,谁敢说中国的教师缺这些呢?有也只是极个别人,而我敢说我们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很优秀的!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