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故居心得体会 鲁迅故居观后心得体会(模板8篇)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 鲁迅故居观后心得体会(模板8篇)

ID:4663952

时间:2023-10-14 14:53:39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 鲁迅故居观后心得体会(模板8篇)

培训心得是对自己参加培训的投入和收获的总结和回顾。下面是一些优秀学生在军训中的心得体会分享,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和思考。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篇一

冬日的阳光照耀在大地上,虽然积雪还没有完全融化,但我们的心犹如受到了拂面的春风,今天天气仿佛是特地为我们准备的——今天是冬令营。同学们各个兴高采烈,纷纷议论着。

这次冬令营我们要前往绍兴,去“访问”著名的作家鲁迅先生和“瞻仰”大禹皇帝。

“到了!到鲁迅故里啦!”一位眼尖的同学激动地叫了起来。我顺着他手指的地方望去,果然,“鲁迅故居”四个大字引入我的眼帘。车还为停稳,我们就像出笼的小鸟,蜂拥而下。下车后,飞奔向这次参观的目的地——鲁迅故居。来这里认识这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我们跨过高高的门槛,踏着一块块青石板铺成的石板路,走进了既富丽堂皇又古色古香的鲁迅故居。十分气派的大客厅里,一张张檀香木雕做成的桌椅,显得那么古老;一幅幅精美的图画,显得那么豪华……我瞻望着墙上鲁迅先生锐利的眼神,听着导游的介绍: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楼后隔一天井,是灶间和堆放杂物的三间平房。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直至1899年出外求学……在这里,我了解到了鲁迅先生的妻子是按照“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旧礼俗;在这里,我知道了鲁迅童年有个小伙伴叫闰土,他在这里告诉了鲁迅很多的新知识;在这里,我看见了“百草园”,高高的围墙上爬满了藤,一棵桑树,一棵皂角树,一片菜园,虽然还“覆盖”着残剩无几的白雪,但我的眼前仿佛看到了它生机勃勃的场景,出现了鲁迅和那些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在大院里的情景。

走出鲁迅故居,我们品尝了“孔乙己”的茴香豆、绍兴的臭豆腐,我们忽忽悠悠漫游着。

最后“咔嚓”一声,在鲁迅先生的巨幅照片前留下了我们的身影。我们也随着大家一阵“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朗诵离开了鲁迅故居。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大禹皇帝的纪念馆,知道了大禹治水的艰辛。

快乐的时间总是很短,现在已经接近黄昏了,我们也恋恋不舍地上了车。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篇二

昨天,我们跟随爸爸开车来到了浙江绍兴市,你们知道绍兴最有名的名胜古迹是什么吗?那就是鲁迅故里。

它们家有一个后院,名叫“百草园”,那里是鲁迅幼童时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地方,听妈妈说,儿时的鲁迅在这里留下了快乐的时光。在“百草园”的中央,有一口井,据说鲁迅小时候非常调皮,常在井口上跳上跳下。

不远就是鲁迅的纪念馆,首先呈现在我眼前的是鲁迅爷爷的雕像,下面标着1881—1936年,屈指算来,鲁迅爷爷的寿命才五十五岁。通过纪念馆的资料,图画显示,我得知鲁迅爷爷是我国伟大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医学家,其中有一段话,每天鲁迅在学习中要做到三到,这三到分别是:心到,口到,眼到。这就是他给自己订的学习方法。在纪念馆里,展示了鲁迅爷爷生前的许多文学作品,有很多我都读不懂。我稍微能理解的是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在广阔的天地里》:“我生在都市的大家庭,从小就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所以看到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但我母亲的母家是农村,使我能够和许多农民亲近,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很多痛苦,和花鸟并不一样了。”我读完这段话后,隐约的感觉到,当年的鲁迅虽然出生富裕的家庭,但思想上没有一丝瞧不起穷苦农民,并富有同情和怜悯之心。

参观完鲁迅纪念馆后,我们来到了鲁迅幼时读书的地方,“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从前是一个书塾,书屋正中的墙上挂着一幅画,画着一棵古松树,底下卧着一只梅花鹿,画前面是先生的座位,一张八仙桌,一把高背椅子,桌子上放着笔墨纸砚和一把戒尺,听导游说学生的书桌是从自己家里搬来的,分裂在四面,,我看到鲁迅的那一张书桌在东北角上,当年鲁迅就在那里读书,习字的。

随着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已经到了中午12点,通过了参观鲁迅故里,我今天认识到鲁迅爷爷是一位多么伟大了不起的人,甚至在世界上都闻名远扬。我敬佩你—来自绍兴的鲁迅爷爷。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篇三

正月初三,我和爸爸妈妈、外公外婆自驾去绍兴游玩,出发前,外公笑称这可是专门为我设计的“文化之旅”!

第一站,我们去了鲁迅故居,在这里,鲁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青瓦粉台,虽然老房子颇有些年纪,但保存得非常好。小堂沿、祖母卧室、鲁迅起居室……看过文字介绍,再看看陈列的一件件旧物件,我仿佛穿越到了鲁迅小时候,那个有长妈妈讲故事、小鲁迅嬉戏玩耍的情境。

从鲁迅故居出来,走不多远便是此行的第二站——鲁迅纪念馆。纪念馆共有二层,一进大门,看到的是鲁迅先生的半身雕塑,旁边赫然写着“俯首甘为孺子牛”这几个大字,妈妈说,这是鲁迅先生一生的写照。在纪念馆,我了解到了更多鲁迅的生平轶事,比如家境从富裕到落魄,从被人宠爱的长子长孙到天天跑药铺当铺被人瞧不起……这些都给鲁迅的成长带来多么巨大的影响啊!

三味书屋是我们一行的第三站,据说这是当时绍兴城里比较有名的一个私塾,鲁迅小时候就在这里听寿镜吾先生上课。我看到了当时鲁迅求学时用过的一张硬木书桌,桌角上刻着一个“早”字。原来,有一次鲁迅上学迟到,受到寿先生的严厉批评,他很惭愧,就在书桌上刻了“早”字用来告诫自己。可见,偶然犯了错不要紧,顶重要的是要能牢记在心,积极改正!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篇四

寒假里,我们一家去了绍兴,游历了鲁迅故里、周恩来故里、贺秘监祠……但我觉得还是鲁迅故居最好玩。

到了鲁迅故居。我们一路狂奔,来不及问路就迈进了那高高的门框。一走进去就到了大厅。大厅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古色古香的木头家具,上面覆盖着厚厚的灰尘。一看就知道大文豪鲁迅小时候生活在一个生活条件优越的家庭里。

鲁迅小时候卧室里的床给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雪白的蚊帐后面是一张还存留着清朝气息的、整整齐齐的木床。床底下有一个尿壶,但怎么看都像一个地震仪。也许是上面的四条飞龙让我产生了联想吧!爷爷说那张床设计得太精致了,就拍了许多照片。

三味书屋是鲁迅的学习天地。细心的我发现,鲁迅的课桌上刻着一个“早”字。因为有一天,鲁迅上学迟到了,被先生骂了一顿,就在桌子上刻了一个“早”字,提醒自己早点到校。这个办法真好!回去我也在桌子上刻一个吧!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篇五

我早就听说鲁迅先生是中国数一数二的大作家、大文豪。今年寒假有幸来到绍兴,让我看一看鲁迅先生幼时生活、学习的地方。

我们从故居的正门进入,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白墙黑瓦,显得非常的简陋,正当惊讶时,听到导游介绍说,鲁迅先生在当时也是富豪人家,但为了显示当时鲁迅先生的清廉,就用了白墙黑瓦。随后我们又参观了鲁迅先生的客厅、卧室、厨房等地后,便来到了有名的百草园,此园坐落于鲁迅故居的最北面,这里是鲁迅先生儿时与伙伴嬉戏之所,我以为百草园必定是鲜花满地,芳香浓郁,风景别致,谁想只是一个菜园,周围几株百年古树,镌刻着园内的风雨岁月,世间沧桑。

从故居出来,没走几步就到了三味书屋,我想这大家应该都知道的,绍兴旧时耕读之风盛行,家塾私塾星罗棋布,“三味书屋”就是其中之一了。“三味书屋”原名为“三余书屋”,三余取义为“冬着岁之余,夜者日子余,阴雨者时之余也”。后来塾师寿镜吾先生儿子将”三余”改为“三味”,取“读经味如稻粮,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之意。”此处为鲁迅先生读书之地。三味书屋正门一间房内,正面是一副梅花鹿图,旁边是八张桌椅,乃是学生习文读书场所,鲁迅先生的书桌上还刻了一个早字,以时刻提醒自己,激励自己。我终于明白了鲁迅先生为什么能成为一个大作家,是因为他儿时的努力为他奠定了基础,我们正处于这个黄金时期,一定要以鲁迅先生为先榜,时刻激励自己,鞭策自己。

此次鲁迅故居之行真的是不虚此行,必定铭记在心!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篇六

寒假里我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冬令营活动,(华东六日六市游)虽然时间很紧张,但是我对参观的各个景点都有印象,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鲁迅故居了。

鲁迅先生是闻名世界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革命的一颗火种。

走进鲁迅先生的故居,里面挤满了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鲁迅先生的半身铜雕像,他神情严峻,炯炯有神地凝望着远方。雕像两侧刻有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跨过左边那扇门,里面分为三个房间,陈列着鲁迅先生生前用过的物品。

我又来到了百草园,只见棵棵高大的皂夹树挺立在眼前,它们长得十分茂盛。出了百草园向东走,穿过小桥,就来到了鲁迅先生的第三间房,大厅正中上方,摸挂着一块匾,匾上只见苍劲有力的大字“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砖木结构的房子,那是鲁迅先生小时候学习的地方,像我们的学校一样。我不由得想向到鲁迅先生和小伙伴们摆头晃脑的样子。我走近先生的书桌前,发现桌上有个早字,听导游说:“那时的鲁迅先生家里,因为种种原因巳经败落,父亲又得了重病。妈妈让他到当铺当掉衣服换钱给父亲治病。因此鲁迅先生上学迟到了,受到老师的责骂后,以勉励自已学习上进,吃苦耐劳。”听到这里同学们却退去了嬉笑的神情,静静缅怀这伟大的人物。

我们因时间有限,离开了鲁迅先生故居。但是“鲁迅祖居”、“三味书屋”、“鲁迅故居”,一件件旧物,一个个典故,让我沉醉其间。同时我非常庆幸,我们生长在美好的时代,可以愉快的、幸福的生活和学习。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篇七

鲁迅爷爷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也想去看看大作家鲁迅爷爷小时候的乐园--百草园,还有他念书的地方--三味书屋。暑假的某一个早上,爸爸终于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同意我们一大家子,去鲁迅爷爷的故里游玩,终于亲身经历了一次精彩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烈日炎炎,毒辣的太阳光狠狠的烤着大地,即使隔着鞋底,似乎也能感到大地的滚烫,天地仿佛一个大火炉。首先我们来到充满田园气息的百草园。一进门首先映入我们眼眶的是一大片一大片充满生命气息的绿油油的菜畦,还有一堵其貌不扬,而且长满野草的矮墙,我走到一口井边,心中不免疑问:这就是鲁迅爷爷书中提到的光滑的石井栏吗?我把手轻轻的放上去摸了一下,还真的挺光滑的,百草园中点缀似的,种植着几棵树,只是我也分辨不出来是什么树,其中只有皂荚树我还能勉强认出来,只不过这时已经过了结果期,妈妈帮我找到了那棵古老的松树,桑树上结出的紫红紫红的桑果,鲁迅爷爷书中提及到的: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单是周围的短短的矮墙一带,就有无限趣味。”鲁迅爷爷笔下的百草园令人神往,可在我亲眼看来却显得有些乏味,有点小小的失落。

在百草园又逗留了一会,我们就进入了三味书屋,这是一座古老但又稍显破旧的旧房子。并不是很白的墙,乌黑的门,石板铺的地,我们很快就找到了鲁迅爷爷念书的教室,教室中间的上方挂着块木牌子,上面遒劲有力的写着四个大字:三味书屋。牌子下方是一幅画,画上画着一只梅花鹿,伏在一棵松树下。教室里有八个座位,鲁迅的座位在左边的一个角落里,桌子的右下角还刻着一个早字,表达了鲁迅的勤奋。

鲁迅儿时无限乐趣的游乐园,只不过是一个普普通通毫无特点的一个菜园子,而他读书的地方只不过是一间简陋的房子,然而正是这样平凡的地方,却走出了一个极其伟大的文学家,我们现在拥有环境优美的公园,设施齐全的学校,还有一流的教学环境,这里会走出什么样的人呢?我真的很期待。

鲁迅故居心得体会篇八

周日的上午,我怀着敬仰的心情和妈妈来到了阜成门内的一个胡同里,因为鲁迅先生的故居,就静静的坐落在这。

北京的初春还是有些凉意,但我看到大门口桃树上的花苞,我的心里顿时温暖了起来。人一进门,就好像来到了另一个世界,幽静的四合院,淡淡的阳光洒在房檐上,一点也不显得冷清,似乎还有人居住在这里。这个青瓦灰墙四合院很小,院子的中间有一棵大的丁香树,听故居的管理员阿姨告诉我这棵丁香树是鲁迅先生亲手栽种的,算算到今年都86年了,活的可好了。我想鲁讯先生一定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这里到了春天肯定是滿园飘香了。

院子北边的房子是正房是鲁讯先生的母亲和妻子朱安的卧室,西边是厨房,东边是女工们的卧室,南边的房子是鲁迅会客和藏书的地方。堂屋的后面,接出的一间小房子,是鲁迅的卧室兼工作室。这里每间房子的布置都是鲁迅先生亲自设计的。家具都是深色的。非常古朴典雅,摆设也很整齐对称。房屋的后面还有一个小院子,有两棵枣树,不过是后来补种的。(就在这个四合院,鲁迅先生在此居住的两年期间完成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印行了《中国小说史略》、《热风》等著作,同时还主持编辑了《语丝》、《莽原》等周刊杂志。

在故居的东边,有一个陈列大厅,摆放着各种展板和实物,浓缩了鲁迅先生一生的经历。“在绍兴的”部分主要展示了从鲁迅先生在绍兴时的童年和少年时光,他经历了家道的败落,也由此体验了人生的辛酸。接着,“在南京”、“在日本”的求学经历,使青年时期的鲁迅抱定“救国救民”的信念,后来又毅然做出“弃医从文”的决定。在北京”的教学与革命经历,使他有机会宣传进步思想,在反动派的白色恐怖之下写出慷慨激昂的战斗檄文,唤醒沉睡的国民,激励人们革命救国。在他看来,一个民族的命运,远远重于个人的得失。鲁讯先生的一生,是与整个国家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种精神,也就是我们民族的精神。

看完这些,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他的精神鼓舞着我,我不但对鲁讯先生更加敬仰了,而且,心里真的明白了什么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以上就是为大家整理的4篇《鲁迅故居实践活动心得体会实用参观绍兴鲁迅故居的心得体会》,希望对您有一些参考价值,更多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