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优质10篇)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优质10篇)

ID:4685525

时间:2023-10-14 22:26:57

上传者:文锋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优质10篇)

护士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以应对各种突发情况。以下是一些实用的工作计划范文,它们结合了个人经验和学科知识,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建议和思路,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一

为了更好的完成学校赋予的任务,抓好初一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任务,整理了七年级上学期的历史教学计划,希望对老师有帮助!

一、教学知识目标及能理培养目标:

1、要求学生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2、理清这段时期的历史脉络,掌握重要的历史时期的有关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用运所学的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思考和处理问题。

二、教学内容:

本学期中国历史教学内容共分为四个单元,叙述从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历史,共需32课,每课教学1课时,复习课需要2课时。

三、背景分析依据:

本学期将根据学校工作精神,以全面贯彻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指导,在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下,以课改内容为样板,以考试改革为突破口,加强常规教学的研究力度,切实深化七年级历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在全面贯彻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知识技能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目标的前提下,突出了以下几点:

一.减轻学生负担,降低难度;

二.增强趣味性和生动性;

三.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四、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整体情况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不会做笔记、个别学生不交作业、课堂吵闹、学习习惯差。10个班每个班级人数在70人左右,各个班级在班风、学风上存在着差异,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五、教学任务和奋斗目标:

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六、主要教学措施:

1.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能力。

这学期的教学内容是授完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本学期教学最核心的内容。这就必须夯实基础,引导学生自己来探索历史发展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能力。

2.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课堂上做到精讲多练,课后认真做好培优补差工作。

3.以多媒体教学为突破口,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本学期根据学校的计划,信息技术的使用是一个重要内容,响应学校的要求,我在这半学期中,力图以直观的、形象的多媒体教学方法来改进以往的教学,力求使自己的学科成为学生喜爱的学科,课堂教学朝着乐、活、趣的方向努力。

4.加强对个别学生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5.强化综合训练,抓住学科的薄弱环节,及时补救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二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12345678910111213

答案cdbcddcaacdad

14.史实与推论:(1)√(2)√(3)√(4)√(5)√(6)√

15.情境分析:(6分)

(1)隋朝;状元(2分)

(2)曲辕犁;筒车(2分)

(3)商品经济;娱乐场所(2分)

16.综合探究:(12分)

(1)贞观之治唐玄宗(2分)

(2)遣唐使、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等人来到唐朝、唐与朝鲜的友好关系、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注意一来一往)(2分)

(3)市舶司(1分);经济重心南移(1分)

(4)回族、新汉人的形成(2分)

(5)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联系;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2分)

南海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容分割;维护统一,人人有责等(1分)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三

期末考试即将到来,同学们要如何复习呢?接下来是本站小编为大家带来的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供大家参考。

一、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

2.“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少小须勤学,文章可立身。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这首诗歌赞颂的是我国古代的(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科举制

3.假如我们生活盛唐时期,为了推广一篇好文章,你会采取哪种省力省时并准确传播的方式( )

a.认真抄写 b.电脑打印 c.雕版印刷 d.快速背诵

a.李白 b.杜甫 c.自居易 d.苏轼

5.在宗法观念盛行的封建社会,姓氏也有贵贱之分。“赵”姓并不是中国最大的姓氏?但在《百家姓》中却排序第一,由此可推断出该作品可能出现在( )

a.西周 b.汉 c.唐朝 d.北宋

6.金庸武侠小说名著《射雕英雄传》讲述的是发生在南宋时期的故事,其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全真七子之一的丘处机为这两个未出世的孩子分别取名:郭靖和杨康。并各赠一剑。丘处机此举是让孩子们勿忘国耻——靖康之耻。根据所学推断当时的国耻是指( )

a.金灭北宋 b.辽灭北宋

c.西夏灭北宋 d.蒙古灭南宋

7.下列货币出现的时期中 ,商品经济最发达的是

8.“孽子孤臣一雅儒,填膺大义抗强胡。圣功岂在尊明朔,确保台湾入版图。”张学良先生的这首诗称赞的是( )

a.戚继光 b.林则徐 c.郑成功 d.郑和

9.我国由古代少数民族先后建立的统一全国的政权分别是

a.北宋、元 b.唐、元 c.元、清 d.明、清

10.1271年,铁木真的孙子建立了元朝,他是( )

a. 李隆基 b.元昊 c. 吉备真备 d. 忽必烈

11.以下哪一项发明最有利于将世界各地联系在一起?( )

a.造纸术 b .指南针

c.火药 d.印刷术

12.中国古代文化繁荣,成就显著。“婉约新词晏柳倡,清真漱玉竞芬芳。苏辛豪气今犹在,铁马秋风更激昂。”这几句诗称赞的是( )

a.《金刚经》 b.宋词 c.元曲 d.四书五经

a.陆游 b. 苏轼

c. 李清照 d. 辛弃疾

14.如果你生活在宋元时期,看不到的社会现象是( )

a、在瓦舍中看戏、听书、看杂耍

b、吃江南运来的大米,

c、大宗交易用纸币支付,不用带大量铜钱

d、朝廷大兴“文字狱”

15.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1到3变化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

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

a.伊犁将军 b.宣政院

c.驻藏大臣 d.乌里雅苏台将军

a.《史记》 b.《资治通鉴》

c.《本草纲目》 d.《天工开物》

18.北宋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被逼上梁山,参加农民起义,这一文学形象出现于( )

a.《西游记》 b.《红楼梦》

c.《水 浒传》 d.《三国演义》

19.北京城成为典型的大一统王朝都城是在 ( )

a、明清时期 b、秦汉时期

c、隋唐时期 d、春秋战国

20.明朝中期以后,苏州松江等地出现了“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现象,这种现象属于

a.自给自足性质的生产关系 b.封建性质的生产关系

c.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d.社会主义性质的生产关系

二、非选择题(21题11分,22题10分,23题9分)

21.阅读下列材料(11分)

材料一:

(1)是古代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道,请写出其名称。(1分)依据材料你能看出这一古代交通要道的起点和终点是哪儿吗? (2分)

材料二:

国别 人物 内容 结果

唐 天竺

玄奘 西行取经 游历16年,带回许多佛经

唐 日本

6次东渡 对日本文化的影响很大

(2)把上表填写完整,并根据材料二说明唐朝在对外交往中实行了什么政策?表中玄奘的著作是什么?(3分)

材料三:从对外关系上说,隋唐宋元都居于主动地位,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显然逆转了……倭寇沿海骚扰,为南方各地带来了极大的破坏。明清之际,西方资本主义已在兴起,而中国……专制者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

(3)是什么政策导致了清朝政府“对于世界形势一无所知”?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4)综合以上材料,联系明清时期对外关系逆转带来巨大变化,你得到什么启示?(2分)

22 .整理回顾:(11分)

宋元时期是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也是民族关系进一步融合、发展的时代。

(1)小明学习了这部分内容后,想制作一个表,请你帮他完成。(请在空格上填写相应内容,7分)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者

辽 阿保机

党项

阿骨打

(2) 与北宋并立的是哪几个少 数民族政权?与南宋对峙的又是哪一个?(3分)(写出政权名称)

(3)“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元朝时开始形成的是哪一个民族?(1分)

23.中国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都注重通过加强中央集权和地方管理等措施来巩固统治。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9分)

——选自《中国古代史》

1、材料一示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个朝代开创的什么制度?(2分)

2、我国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源于材料二示反映的哪一朝代首创的哪一制度?(2分)

3、材料三记载的是哪朝的官制变化?(1分)材料三废除的制度始于那个朝代?(1分)。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此基础上继承前朝制度,在中央设置什么机构,成为皇帝发布政令,处理政务的枢纽。(1分)

4、从材料一到材料三官制的演变可以看出皇权和相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2分)

1.c2.d3.c4.a5.d6.a7.d 8.c9.c10.d

11.b12.b13.c14.d15.d16.c17.c18.c19.a20.c

21.(1)丝绸之路。中国(汉朝)长安,欧洲大秦。

(2)鉴真;对外开放;《大唐西域记》

(3)闭关锁国;影响:中国在世界上逐渐落伍。(言之成理即可)

(4)闭关锁国导致落后,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言之成理即可)

22.(1)

政权 建立民族 建立者

辽 契丹 阿保机

西夏 党项 元昊

金 女真 阿骨打

元 蒙古 忽必烈

(2)辽 西夏、 金

(3)回族

23.

1、隋朝(或隋) 三省六部制(2分)

2、元朝(或元) 行省制度(或行省制) (2分)

3、明朝(或明)(1分)秦朝。军机处。(2分)

4、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到被废除。(2分)

看过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测试题的还看了:

1.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和答案【完整】

2.七年级下册历史期末试卷及答案

3.2016年七年级下册期末历史试卷及答案

4.2015年春季学期七年级历史期末测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四

二、综合题

2、(1)课本地第八页,答有四个方面即可(4分)

(2)“政启开元,治宏贞观”(1分)

唐朝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1分)

(3)“开元盛世”(1分)

3、(1)吐蕃(1分)

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或文成公主入吐蕃)(1分)

(2)x藏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五

二、非选择题:

21、(1)耕作方式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人民生活不富裕。原因:我国政治、经济中心在北方,南方地区地广人稀,没有得到大规模开发,生产技术落后。

(2)东晋建立以来,南方农业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提高。原因:东汉末年开始,北方许多人为躲避战乱开始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南迁的人更多。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劳动力;江南地区战争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南、北方人民利用江南优越的自然条件共同努力。

22、(1)北魏孝文帝。(2)平城地处偏北,不利于加强对中原地区的统治,不利于学习和接受汉族文化;黄帝后来曾迁都河南。故北魏也应迁都河南。洛阳。(3)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族的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跋改为元。还有说汉话,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的官制、律令,学习汉族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等。(4)评价:促进了民族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数民族接受和学习汉族文化等。

23、(1)东晋,王羲之,《兰亭序》。(2)书圣,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六

【授课人】

【时间】

【地点】七年级(3)班

【课题】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程标准对本课要求】了解隋唐科举制度的主要内容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讨论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本课内容。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深远影响,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不断创新。

【重点难点】

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难点:科举制的影响

【教具】小黑板(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学过程】

复习上节课的主要内容并思考:1、为什么唐玄宗统治前期称为“开元盛世”?p13

2、为什么会出现盛世景象?p10

导入新课: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呢?请看p15,请一个同学来说说。

大家想一想: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

(老师解说)科举制度的“雏形”到“创立”和“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三个阶段: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师出示概括制表并解释)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善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义: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长策,赚的英雄尽白头!”

思考p16“动脑筋”:

(有,填空题。)

思考p18“活动与探究1”: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观点?

(不妥,熟悉朝廷礼仪只是有利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但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二、科举制的影响:

小组讨论:科举制的影响

老师: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从对外国、对后世、以至今天影响的角度分析。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为读书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径,政治上扩大了统治阶级基础;促进了教育事业和文学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唐诗的繁荣。)

思考p19“活动与探究2”:中国选官制度对世界的影响。

(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的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的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积极影响。)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大体了解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的过程。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并讨论科举制与当今的考试制度有何异同(小组讨论)。能结合科举制度的历史提出建议的成长记录袋加1-2分。

【结合板书小结】

【板书设计】

一、科举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炀帝

唐太宗

武则天

唐玄宗

开始分科考

正式设置进士科

扩充国学的规模

殿试/武举的开始

多次亲自面试

雏形

创立

完善

二、科举制的影响:

【作业布置】《新学案》的练习

【教学反思】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七

1.关于隋唐科举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科举制形成的标志是隋炀帝始建进士科

b.唐太宗任用高官主考,后来成为定制

c.武则天时,首创武举和殿试

d.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

2.隋朝开创科举制,从本质上说()

a.封建国家选拔官员的需要b.发展教育文化的需要

c.网络人才,扩大统治基础的需要d.掌握政权的需要

3.(山东威海,5)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

a.1100多年b.1300多年c.1500多年d.多年

4.隋朝时废除九品中正制的皇帝是()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武则天

5.确立了进士科在科举制度中的主导地位是在()

a.三国b.南北朝c.隋朝d.唐朝

6.科举制废除于()

a.隋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7.唐朝有人评价科举制度:“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其主要原因是()

a.说明进士科考试之难b.选拔了大量人才

c.提高了庶族地位d.阻碍了学术进步

8“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描述的是诗人孟郊在经历了什么事后的'喜悦心情()

a.他乡遇故知b.金榜题名时c.洞房花烛夜d.久旱逢甘霖

9.阅读下面材料:

材料一:唐朝时,由于应举者多,录取名额少,50岁能考中进士的人,还算年轻,被看作“少进士”,终身不第的居大多数。“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形象地刻画出进士登第的难度。

材料二:唐太宗常到国子学、太学视察,关心学校教学。在他支持下,增筑校舍1200间,增加生员至326.0人。于是,国学之内八千余人,“国学之盛,近古未有”,长安由此成了国内教育中心和文化传播基地。

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科举制度对封建统治者有什么作用?

(2)通过材料二可以知道,唐太宗是如何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的?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八

二、材料分析题:

21、(8分)

(1)张择端(1分);东京(开封)(1分)

(2)瓦子(1分);邸店(1分);轿子(1分)

(3)交子(1分);市舶司(1分)

(4)商品经济繁荣;市民生活丰富多彩(任答一点,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得分)(1分)

三、综合探究题:

(1)秦朝:郡县制;元朝:行省制度

(2)c

(3)水稻或粟。

(4)曲辕犁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5)宋词;元曲。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或火药的广泛运用)。

(6)继承前人宝贵经验,努力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勤思多问,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勇于实践等。(言之有理即可)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九

76.西藏自古以来就是祖国领土的重要组成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10分)

(1)唐朝的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谱写了民族团结的佳话,是因为她们都嫁给了当时的赞普,当时的民族被称为什么?(2分)

(2)请说出元政府又是如何加强对西藏的管辖?(2分)

(3)清初政府又采取了哪些有效的措施,大大加强了中央政府对西藏的管辖?(至少写两点)(4分)

(4)西藏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的区域,我们中学生应该如何维护民族团结?(2分)

77.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结合所学知识探究以下问题。(10分)

探究一制度篇

(1)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开创新的政治制度。元朝在地方上实行了什么行政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分)

(2)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中国的考试制度是什么制度?(2分)

探究二经济篇

材料二:开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讹;不六七年,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3)材料二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哪一盛世景象?(2分)

探究三文化篇

材料三:“中国在许多个世纪以来,一直是人类文明的主要中心之一”。让我们与历史进行亲密接触,寻找其中蕴藏的民族智慧,感悟民族精神。

(4)根据上图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宋朝或元朝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是什么?(2分)并举一例这一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2分)

77.观察下列图片:(10分)

图一图二图三图四

请回答:

(1)图一是中国历史上强盛的历史时期之一,它不仅“迎进来,也走出去”。你知道这是哪个开放的朝代吗?(2分)请举例说明它不仅“迎进来,也走出去”。(2分)

(2)图二反映的事件被称为明朝对外开放的壮举,请说出郑和航行最远到达的地点?(2分)

(3)图三反映了清政府实行的“不顾时世,安于现状”的政策,你能判断这是什么政策?(2分)

(4)图四是有关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的内容,请你联系当前我国对外开放的现实,说明图一图二图三反映的政策或行为给我们带来什么启示?(2分)

人教版初一历史暑假作业测试题就分享到这里了,更多相关内容请看初一历史暑假作业栏目页!

七年级上学期地理教学工作计划篇十

一、单项选择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请把正确选项的字母填在表格内。

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

a、元谋人b、北京人c、山顶洞人d、半坡人

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a、有无语言b、会不会制造工具c、会不会使用火d、能否直立行走

3、半坡氏族和河姆渡氏族遗址都在大河流域,是因为

a、战略地位重要b、适宜航行、交通便利

c、水源丰富、土地肥沃、适宜农业生产d、环境优美

4、台湾各党派首脑如连战、宋楚喻等到大陆访问时都拜谒黄帝陵,是因为

a、黄帝是后人尊称的“人文初祖”b、是因为他自己打败的蚩尤

c、因为他的部落形成华夏族的基础d、是因为他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5、大禹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他所制的“水”是指

a、长江b、珠江c、雅鲁藏布江d、黄河

6、创制“炮烙”等酷刑的是

a、夏桀b、商纣c、周厉王d、周幽王

7、西周众多的诸侯,是通过下列哪个制度产生的

a、奴隶制b、世袭制c、分封制d、禅让制

8、商代最突出的手工业是

a、纺织业b、制陶业c、冶铁业d、青铜制造业

9、“三星堆”文化的具体地点是在

a、青藏高原b、成都平原c、云贵高原d、河南安阳

10、成语“退避三舍”与下列哪次战役有关

a、桂陵之战b、马陵之战c、城濮之战d、长平之战

11、从晋国分裂出来的三个诸侯国不包括

a、韩国b、宋国c、赵国d、魏国

12、历史上有一个“徙木为信”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

a、伊尹b、姜尚c、管仲d、商鞅

13、在战国“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中,地理位置处于最东面的是

a、楚b、魏c、齐d、燕

14、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是谁主持修筑的?

a、商鞅b、李悝c、李冰d、诸葛亮

15、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名医是

a、华佗b、张仲景c、扁鹊d、李时珍

16、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开始于

a、夏朝b、商朝c、西周d、秦朝

17、中国被世界和平理事会定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的是

a、哥白尼b、孔子c、拉伯雷d、屈原

18、主张“兼爱”,“非攻”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老子c、孟子d、韩非子

19、“知彼知已者,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是哪个军事家的名言

a、庞涓b、孙武c、韩非d、孙膑

20、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中,具有环保意识的思想家是

a、孔子b、荀子c、墨子d、孟子

二、填空题(20空,每空1分,共20分)

21、火的使用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北京人已经会使用__________,山顶洞人掌握了_______________的技术。

(b)1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__,2种植的农作物是_________________。

23、约公元前______________年,禹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_________________。

24、秦代修筑的“万里长城”,西起________________,东到_____________。

26、商后期制造的____________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铜器,而_______________是青铜器中的精品。

27、_____________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_______________的进一步推广,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革命。

28、商朝人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称“___________”,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叫做_________________。

29、秦始皇统一货币,在全国统一使用_____________.秦朝还统一文字,把________作为全国规范文字。

三、材料解析(共2小题,每小题8分,共16分)

30、材料:“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问题(1)这句话是谁说的?他的代表作是什么?

问题(2)这句话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1、材料:孔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问题:想一想,孔子的这三段话,对你的学习有什么帮助或指导。

四、问答题(共2小题,32小题10分,33小题14分,共24分)

32、你能说出五个我们学习这一段历史后所接触的历史成语吗?

33、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其对秦国的影响是什么?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