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大全8篇)

最新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大全8篇)

ID:4690001

时间:2023-10-15 00:07:47

上传者:书香墨 最新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大全8篇)

环保宣传语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号召力,可以提醒人们珍惜资源、减少污染。环保宣传需要注意激发人们的环保意识与积极参与。接下来,为大家分享一些优秀的环保宣传语范例,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吧。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一

1.1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配合形势教育编书。1986年,镇江市开展精神文明教育活动,为配合市委的宣传工作,我馆汇集了大量的地方文献资料,编辑出版了《镇江市民精神文明读本》,该书介绍了镇江市的概况、自然地理、政治经济和人文史籍,并为镇江市组织的“历史文化名城知识竞赛”提供了详细的资料。为配合镇江市知识工程办公室举行“名城镇江”知识竞赛,我馆又编写了《名城镇江》一书,该书中镇江历史沿革、自然概况、山川秀色、人文荟萃、物华天宝、乡风民俗、名城新姿、千古绝唱等方面内容的编写,都来自于大量的馆藏地方文献之中。该书的大量发行,对镇江市青少年了解镇江、建设镇江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1.2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发掘古代文化遗产。镇江面积不大,但文化沉积深厚,文化内涵丰富,是国家级文化名城之一。镇江山青水秀,是名符其实的山水城市。历代名人歌咏镇江山水之作多不胜举,名城因名人而提高了镇江的文化品位和知名度。挖掘这些诗词歌赋的内涵,以及对这些名人的考证,编辑成书籍出版,一方面能使人们了解镇江,另一方面也宣传了镇江,提高了镇江的知名度。几年来,由我馆馆员利用地方文献编辑出版的书籍就有。《镇江书话》、《镇江书史》、《南山诗征》、《镇江南山史话》、《名城镇江》、《镇江人物大辞典》等。

1.3建立地方文献特色数据库。因为镇江是一座具有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古往今来,许多名流学者。或祖籍镇江,或旅居镇江。他们在镇江国下了许多下朽的伟大著作和璀璨的篇章。如: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梁太子萧统的《昭明文选》、宋朝刘勰的《文心雕龙》,在国内外都具有相当的影响。刘勰的.《文心雕龙》至今仍有其伟大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镇江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理论家刘勰的故乡,刘勰祖籍山东莒县,他的先辈因战乱举家南甫下,一直住在京口(今镇江),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化名人,有关部门专门在镇江的风景区建设了以“文心阁”为主体的“文苑”,并于204月,由中国《文心雕龙》学会和镇江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了《文心雕龙》国际学术研讨会,取得了圆满的成功,但在会上就收到国内外著名学者学术论文56篇。与此同时,“中国・镇江《文心雕龙》资料中心”在我馆挂牌。我馆工作人员采取向国内外专家学者发函征集、上门查阅、复印、计算机网上查阅、学术光盘检索和会议上搜集等方式,目前共收到论文余篇,港台论文1692篇。在这样短的时间里,搜集到这么多的资料,倾注了工作人员大量的心血和付出艰辛的劳动。为此受到了专家的好评,也为完善我馆地方文献做出了很大贡献,《文心雕龙》资料中心对这些资料进行了分类、装订,然后陈列上架供借阅。同时为方便读者查阅和对外交流,专门建立了《文心雕龙》信息数据库。目前已录入信息2033条,信息数据库按分类、篇名、出版地、出版时间、著者等条目录入。这样读者就可以根据需要检索、查阅有关资料。

目前我馆建立的第二个地方文献信息数据库是“镇江信息数据库”。这个库建于,主要是录入《镇江日报》上刊载的镇江当日发生的动态性信息,按分类、题名、著者、主题词、出处、日期等条目录入。目前已录11000余条。读者来馆查阅19以来刊登在《镇江日报》上的重大新闻,可以通过电脑,快捷简便地检索到相应的内容,不再一页一页地去翻报纸,极大地方便了读者。

2我馆地方文献工作中存在的不足

几年来,我馆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中取得了下少的成绩,但也存在不足之处笔者认为:

2.1没有一个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机构,没有专职人员全面负责地方文献的搜集、整理、保存、开发、使用等业务。长期以来,我馆即没有地方文献室,又没有专职人员负责,都由兼职人员做。他们除了做地方文献工作,还要兼职其他工作,这佯就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这项工作,顾此失彼,必然会使这项工作受到影响。另外,地方文献的分编工作,都是由采编部门做,因为采编的工作量本身就很大,也很繁杂,有时就有可能将地方文文分编送到其他部室,这样就造成了地方文献在馆内的流失。

2.2地方文献搜集的范围不够广泛。杜定友先生在很早就说过:“地方文献是指有关本地的一切资料。”很明确地指出了地方文献的范围,其载体有图韦、杂志。报纸、图片、画片、拓本、表格、传单、票据、文告、手稿、会议文件、电影拷贝、电视片、录像带、照片、多媒体文献等。目前我馆收藏的范围不够广泛,仅局限于书籍、杂志、报纸光盘牟如上所说的其他收藏可说寥寥无儿,这就使许多有价值的其他载体的文献漏存。

2.3地方文献采访方面的问题

由于采编部门人员少工作员大,完成正常的工作已经很吃力,再难以投入更多的人力去从事地方文献的专门采集。有一些书籍就会漏购。目前我馆还没有建立呈缴本制度。本地区的出版部门没有形成向图书馆呈缴地方文献的意识,没有制度就没有约束。更不好催缴,只能凭情面去征集。

3开展地方文献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要做好地方文献工作,有许多重要的因素,如:地方文献的数量和质量,工作规划和组织工作人员素质,数据库建设,整理开发,服务方式等等。但有一点必须明确的是:地方文献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发挥地方文献的社会服务功能,使之在区域文化教育和经济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就我馆目前地方文献工作笔者建议:

3.1建立地方文献专门机构,承担馆藏地方文献所有业务工作。由其专门负责地方文献的采集、分编、保存、读者服务等各个环节,并把地方文献各项业务工作,纳入正规化、制度化和标准化管理轨道,由专人集中精力,全力以赴开展工作,这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保证。

3.2尽快建立呈缴本制度。尽快取得上级领导部门的支持,达成共识,以市政府或市人大的名义,签发有关出版单位无偿向图书馆缴送新出版物的通知,然后加强催缴工作。并要采取一方面接受呈缴本,另一方面给地方文献工作人员以采购自主权的两条腿走路方针,使新书的搜集得到有效的保障。

3.3扩大收藏范围。笔者认为,在实际工作中,应根据不同的地域特点,结合本区域经济、人文和科技发展实际情况、地方出版物和地方人士著述,不论其是否与本地有关均可视为地方文献,作为重点收藏,不论何种载体,均在收藏之列。

3.4注意出版动态,加大访求力度。采访人员在加强与地县图书馆联系的同时,尽可能多地了解掌握最新文献的出版动态,特别是院校和出版发行部门,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需求,提供优质服务,以达到互通有无。

3.5经常开展书展和图书征集、交换活动,是地方文献藏书补充的有效措施。定期将本馆收藏的有影响的地方文献,有重点的分批进行地方文献作品展,一方面让读者了解馆藏、利用馆藏,另一方面加强市民对地方文献收藏的意识。对赠书者发放“收藏证”,并凭此证在本馆提供优质服务以提高“收藏证”的权威性和严肃性,经常组织本地作家签名售书,以扩大地方作者的知名度。

3.6加强地方文献数据库建设,有计划地开发地方文献资源。建立多种类型地方文献数据库,充分发挥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优势,标准化著录地方文献,编写本地区联合书目,建立本市各馆地方文献数据网络,真正达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姚奎荣嘉定县建立县内出版物呈缴本制度,图书馆杂志,1991(1)

2图书馆目录学资料汇编,北京:书目文献出版社,1983

〔出处〕贵图学刊(2)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二

要做到“三落实”,即计划和措施落实,组织和人员落实,征集经费落实。图书馆在实施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前应制订出切合实际的文献征集规划,落实各项具体措施,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使整个征集工作有计划、有重点,有步骤地顺利开展,[6]计划是协调和监督的手段。其计划应当包括如下一些内容:地方文献收集的目的;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工作原则、规范和工作模式;所需的经费和条件;人员组织与分工;实现的目标和方向;完成目标的时间与步骤;每一阶段的自我评估等等。

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中,由于是由多人合作共同完成的,为了便于合作和今后工作继续开展,必须使工作条理化、系统化。为此,我们应当运用和遵循情报研究学上的两个原则。

*不可替代性与可替代性相统一。所谓不可替代性是指在地方文献工作中,根据各人的特长和优势,每个人员都有明确而具体的分工,当某人在工作时,任何其他人的工作都不能替代他的这一部分工作,[7]例如某人擅长交际,公关能力强,就让他发挥这方面的长处,联系有关单位搞好合作开发和征集工作,其他人在这方面才能相对没有这么出色。某人是开发型人才,就让他熟悉和掌握文献信息知识和业务,对文献信息进行开发,其他人也不能取代他的地位……等。所谓可替代性是指当某人不再继续担当某项工作时,他留下来的资料是有序的、系统的积累,其他人可以遵循一定规律,立即使用这些资料,并且在此基础上继续进行工作。[8]例如,原来搞征集的人员不再从事这项工作,由于他平时注意积累经验,并把工作步骤,工作心得记录在案,并注意把原先已建立联系的单位的信息留给接班人,新人就会容易接手,因此,有很多工作经验就不会失传。不可替代性与可替代性相统一的原则,是衡量工作好坏的一个重要标志。作者本人对这方面就有很深的体会,由于作者本人以前不是从事地方文献工作,刚接手时,对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应该如何开展,工作范围,工作步骤,原来的联系网络……等等都不清楚,但由于种种原因,原来有联系的单位已失去联系,又要重新建立网络,觉得很无奈,因为地方文献工作很注重资料的积累,工作经验的积累,很多同行出于多种原因,往往不会把搜集回来的资料进行有序化和系统化,总结出一定的规律,当这部分人员不再从事这项工作时,这项工作就出现断层。新的人员又要重新进行资料的积累、经验的积累,重新开展这项旧的工作。我们应努力做到新人员的接手,是原工作的延续发展而不是原工作的重新开始。

在地方文献工作中,一直存在着一个如何使个人积累提供给大家使用的问题,在以往的积累工作中,个人积累既缺乏统一的规范和要求,又很少相互交流。尤其对于那些知识性、经验性的日常点滴积累,每个情报人员都有各自的心得体会,但往往是人调离了工作岗位,工作心得也一并带走,如何使个人劳动成果转化为集体的财富,是地方文献工作中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例如,对每一阶段的工作进行总结,对每一阶段的成果进行评估,让这些知识和经验成为文字。

2.2广开采购渠道,加强情报意识

*做好书目信息的收集。在书目信息系统中,采访人员首先通过征订书目对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实现全面的信息控制。除新华书店系统编制。发行的《社科新书目》和《科技新书目》之外,对地方出版社的征订书目也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采取以现购为主,订购与现购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地方文献的采购。

*随时留意跟踪出书信息。一本书从编著到发行,有时会经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因此跟踪图书出版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例如,在1985年,我馆地方文献工作者己从广州市地名委员会获悉。《广州市地名志》一书将要出版,但直到1989年9月该书才正式出版发行。虽然我馆1985年已凭书店的`征订单预订了,但该书的出版因经历了从境内到境外的变化,发行渠道从新华书店改为自办发行。采编部实际上并没能购入该书。全国书市只有展品,地名委员会拆迁了。经过许多努力,1993年我馆地方文献工作人员才从地名委员会购入此书。整个购书过程经历了8年。因此,许多书的出版发行如果不紧紧抓住出书的线索,不断访求,就会造成漏订。所以跟踪图书出版情况是购书的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

*注意非书资料的搜集。地方文献的载体很多,除书面记录外,还有古代的拓片、金石、竹简和近现代的胶卷、磁带、光盘,甚至有关地方重要活动的装饰物等。声像资料是当代记载信息的重要工具,随着社会进一步的发展,声像资料会越来越多,地方性的很多重要活动会以声像资料的形式加以宣传和发行。例如广州电视台的《1994年第四届白兰氏“美在花城”广告新星大赛》cd碟随此书发行、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在纪念开播五周年发行的cd及vcd“岁月留声”、广州建城22城庆纪念cd《永远的广州》及城庆会徽、广州市市徽、广州市花、广州市吉祥物的领带夹、胸章、匙扣……等等,因此,很有必要对这些非书资料加以足够的重视。

2.3建立合理的社会信息关系网络,有效地开发地方文献

如图所示:

现以征集地方志为例,建立一个出书单位的网络。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编志办”

征集志书的方向可采用以纵向为主,各种联系互相配合的做法。由于此法按照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是一种切实可行的办法。其他的党政机关、科研教学机构、企事业单位、地方群众团体以及地方一级的各种学会和协会也用同样的方法。

除了注意纵向的征集方法外,也应注意横向的征集,即除了注意从上级单位征集了解其下属单位的出书情况外,又注意从下级单位注意了解其同级单位出书的情况,或其他有关资料的出版情况。例如我们在征集《广州市民乐茶场志》的时候,注意了横向搜索其它农场的编志情况,于是又发现了新的线索。

此外,还可以从其它图书馆,从出书机构,从广播、电视和各种报纸书刊等大众传媒上获得各种书刊的出版消息,发函索取、电话联络或派员上门征集。

2.4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提高高层次文献咨询工作的质量,发挥地方文献的巨大潜能

如何处理好藏与用的矛盾,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料,是地方文献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地方文献内容广泛,类别繁多,数量庞大。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决策机关、科研和教学工作者,以及新闻、出版、艺术等方面的社会教育工作者。这些读者要求地方文献工作者根据决策、生产、科研和教学的需要,及时地提供出某一特定主题在一定时期内的全面而丰富的文献,而且应该是经过选择的、可供特定用户参考或直接应用的文献。对于服务方式,除传统的一次文献服务外,更多地要求提供专题书目索引、专题资料汇编,乃至针对某一主题的综述、述评等高层次文献情报服务。因此对它们的加工应只是简单的分编、登录而应转向深入开发分析出其中所含的信息元,并广泛运用电脑、光盘、缩微、复印等现化技术,先进手段将分散在不同文献中的相关信息分析出来,对这些信息加以收集。储存和整序、加工,完善地方文献检索体系,编制各种地方文献书目素引,联合目录,各种专题数据库,为社会提供所需要的信息产品。

采用适合于文献揭示的形式与方法,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提高文献资源利用率,是图书馆充分认识地方文献作用的前提。深入发掘文献信息的内涵,进行地方文献整序,围绕实际认真选题立项,主动开展各种课题研究,整理、研究、出版各种书刊资料。[11]这项工作搞得好,不但能满足社会用户需要,还能为图书馆增加收入,增强图书馆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如建立地方名人文库、编制地方文献书目、发掘整理馆藏地方文献等等。在这方面湖南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就搞得很有特色。湖南图书馆于八十年代中期先后开设了“徐特立同志赠书藏阅室”、“毛主席著作藏阅室”,并在以上基础上筹办了,“湖南名人文库”,专门收集各界湖南名人著述与藏书。在地方文献书目编制方面,近十年湖南图书馆先后编印了揭示馆藏的《馆藏湖南地方志目录》、《湖南家谱・族谱目录》、《馆藏湖南地方文献资料目录》等等多项地方文献信息开发工作。

2.5广泛宣传地方文献,使其独立成长

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具有非常鲜明的特色的,基于这种特殊性,有必要对地方文献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利用,使其得到长足的发展。至今一部分未设专室的图书馆如条件允许,应尽可能建立专门的地方文献工作部(室),让读者充分利用到这方面的资料。

广泛开展社会宣传是做好地方文献工作的基础,要通过各种舆论宣传让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都能充分认识到地方文献在弘扬优秀文化传统。促进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地方文献部门应主动和电视、广播、报刊等现代传媒合作。主动为其提供有关资料,让深藏在书库的宝贵资料通过声、光、电等途径,走向千家万户。近10年来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组积极为各电影厂摄制组,电视台节目组,剧团、报刊、电台等单位提供了大量文字和图片资料,直接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建设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过去利用地方文献的读者主要是一些社会科学方面的专业研究人员,尤其是以历史研究工作者为主。今天的地方文献应主动扩大读者群、把目标扩大,面向广大市民。应该把地方文献阅览室办成不需任何证明,让读者自由进入的阅览室,我馆新设立的广州地方文献阅览室,就向社会各界发出宣传资料,例如,向领导机关发出征集函,题为“我馆成立广州地方文献室,它将成为传播政府信息的窗口”;向一般单位发出的征集函,题为“我馆成立广州地方文献室,期待着你们的支持和利用”;向一般读者发出宣传品,题为“我馆成立广州地方文献室,要知广州事,到广州图书馆”等。又如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组在广州今年举办“庆祝广州建城2210周年庆典”活动中,主动向羊城交通广播电台提议台办“广州地名知多少”等栏目,为电台提供广州地名知识资料,既开发利用了广・州地方文献,又打响了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知名度。

实践证明,不少图书馆正是由于广泛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宣传,得到了领导的重视和社会各界的协作和支持,才使地方文献工作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2.6提倡多路思维,防止认识僵化

所谓多路思维,就是对原来思考问题的方法、得出的结论提出怀疑,然后变换思维路向,对同一问题进行再研究。因此,地方文献工作的理论研究必须结合实际,面向现实,不但要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更要结合地方文献工作的实践和变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向和可行办法。例如对地方文献的范围、地方文献中非正式出版物的定义、种类、范围、特点、征集、加工、利用;市场经济中地方文献的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工作方式的变化等应该有新的理论去总结和指导。

2.7培养新时代人材

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专业人才,是有效地开发和利用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的重要保证。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在今天社会激烈变革的现实中,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应该积极变革,从封闭、被动、走向开放、走向社会,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勇于探索,大胆创新。

注:

[1]卢一民.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3)

[2]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1992.10

[4]“广州セ都有段古”意思是说:广州什么东西都有一段故事。

[5]吴宁.谈地方文献工作.中南、西南省级图书馆业务研讨会会议资料,1995

[6]卢一民.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7]秦铁辉.情报研究概论,1991.8

[8]秦铁辉.情报研究概论,1991.8

[9]秦铁辉.情报研究概论,1991.8

[10]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1992.10

[11]吴宁.谈地方文献工作.中南、西南省级图书馆业务研讨会会议资料,1995

[12]朱露霞.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13]沈志根.开发行业信息适应市场需求.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参考文献:

[1]韩朴.首都图书馆北京地方文献部的市场经营组合.图书馆工作与研究,1995(6)

[2]韩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1992.10

[5]卢一民.做好地方文献的征集工作.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6]骆伟.地方文献工作概论,1993

[7]秦铁辉.情报研究概论,1991.8

[8]沈志根.开发行业信息适应市场需求.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9]首都图书馆.首都图书馆馆史.第七章.北京地方文献工作,1995

[10]吴宁.谈地方文献工作.中南、西南省级图书馆业务研讨会会议资料,1995

[11]朱露霞.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996(3)

〔出处〕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三

地方文献事业与图书馆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在众多类型的图书馆中,为何公共图书馆要把开展地方文献事业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义务?公共图书馆开展地方文献资源建设的原则与方法是否与本馆常规资源建设完全相同?以上就是本文尝试探讨的问题。

1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概念

从广义上说,凡涉及到地方文献的生产、传播和开发利用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工作,都可纳入地方文献工作的范围。如围绕地方事物所进行的科学研究、艺术创作,地方性文物的考古发掘、保管、研究、展览,以及对于地方信息的采访、编辑、制作、出版、播放等等,都属于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由此角度看来,地方文献事业是一项跨行业的社会事业,尤其是地方档案馆、博物馆、文物保护部门,以及地方报刊、广播电视部门,地方社科研究和文艺创作者,都在不同程度地从事着地方文献工作。

但是对于图书馆界而言,地方文献的狭义范围只包括地方文献传播过程和开发利用过程中的部分环节,或者说是地方文献的情报过程。具体说,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通过地方文献的收集、整理、典藏、流通、校勘、纂集以及书目索引和参考咨询等工作,向社会各界用户提供适用的地方社会信息和地方史料。这实际上和图书馆常规工作的内容是完全相通的。

2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其他类型地方文献工作的关系

2.1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档案工作的关系

档案工作与图书馆工作是姊妹行业,它们同样要收集、整理、保管,并向社会提供有关信息,只不过处理的文献形式、服务对象的范围、以及具体工作的手法略有不同而已。什么是档案?“档案是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查考利用价值的,归档集中保存起来的文件材料”。所谓地方档案,不过是在档案的内容方面加以地域的限定,而这一限定与地方文献的地域限定是基本一致的。从理论上讲,地方档案可以纳入地方文献的范畴,而且还应该是地方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行的档案工作,大体上分为文书档案和技术档案两大部分,与地方文献关系密切的主要是文书档案这一部分。在实际工作中,因各地都有专业的档案工作系统,并由政府及有关部门颁布了档案的收缴和管理制度,所以地方档案的收集和保存,主要由专业档案部门来完成。但无论从档案工作的实践还是从相关的档案法规来看,对于全部地方档案,尤其是产生于民间的大批历史档案材料(如日记、账簿、个人或家庭影集、手稿、法律文书等)的收集,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因此,地方博物馆和地方图书馆各自从文献和文物的角度去收集地方档案,尤其是分散在社会各个方面的民间档案,还是大有必要的。

地方档案馆和地方图书馆同样从事收集、整理、保存并向社会提供地方文献的工作,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表现为分工协作的关系。

2.2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文物、博物、考古事业的关系

地方博物馆是陈列、研究、保藏本地方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实物以及自然标本的一种文化教育事业机构。各种不同性质的博物馆根据各自不同的性质、方针、任务,有系统地陈列文物、模型、标本等展品,对人民进行爱国教育和乡土教育,丰富人民的科学知识和文化生活,并为促进生产、科研以及艺术创作提供资料和借鉴。

地方考古事业是通过考古发掘的手段去发现古代的遗迹和遗物,并对这些实物史料进行研究,阐明本地方古代的政治、经济状况和物质文化面貌,进而探讨人类社会的历史。

在经过考古工作者发掘,并由博物馆收藏、陈列的实物史料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文字、符号、形象为主要方式,并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写、刻、印、制等),记录有知识的各类载体,完全符合关于文献的国家标准。这些载体上的知识具有鲜明的地方性,并具有明显的重复使用价值,从而使我们可以肯定地确认它们属于地方文献的范畴。除古籍善本、金石拓片、书画照片和文书档案这些传统类型的文献外,文物中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刻石(碑、碣、幢、摩崖以及画像石、画像砖等)、镌铸文字的钟鼎、甲骨、简策、壁画、雕塑等,按照上述标准,同样可以称之为文献。但这一部分实物史料由于不易采集、不易流通,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是由地方文博机关来收集、保管、研究和陈列。对于这一部分文献,图书馆的地方文献部门以拓片或照片的复制形式投入流通。

在地方文献工作的范畴内,文博机关的任务主要是收集、研究、保管和陈列那些具有文物价值的地方文献。对于文献内容的传播,也只采用实物陈列的方式,其工作内容与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是一种局部交叉的关系。

2.3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社科情报工作的关系

这里所说的地方社会科学情报工作,主要指地方专业情报机构(如社会科学院情报研究所等)所从事的二、三次文献的编制与报导。

广义上的地方社科情报工作并非地方专业情报机构一家所能够独立完成,而需由地方档案工作、图书文献工作、专业情报工作三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合力完成。因而1974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关于全面规划国家文献、图书馆和档案基础的世界科技情报系统大会和政府间会议认为:“必需把服务规划设想为国家情报系统,这个所谓国家情报系统主要是涉及全部学科领域里的文献,图书馆和档案的服务工作。”而地方社科情报系统同样如此。

地方社科研究和地方政府决策的需求,决定了地方情报工作必须具有地方特色。“各地区的社科机构的研究对象和各地区党政领导部门所采取的种种对策无不受本地区的民族、政治、经济、地理、文化、人口、教育、能源、生态和历史等因素的制约。这就决定各地区的社科情报工作必须立足于对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了解的基础上,研究分析出与其它地区不同的又有开发意义的问题,进行情报资料的搜集整理分析和研究,直接为社科研究服务,为当地党政领导部门的决策服务。”而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社科情报工作的基础,则是收集有地方特色的情报资料。在这一方面,公共图书馆内的地方文献工作是绝对不可忽视的。

地方文献工作是一项跨行业的社会事业,但从情报工作的角度看来,所有的地方文献都是开展地方情报事业的基础资料。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情报所等社会机构都应是地方社科情报服务系统的子系统。

从社科情报工作的领域来看,地方文献工作是地方社科情报工作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却多了保存地方史料和开展乡土教育的职能;从地方文献工作的角度看,地方社科情报工作也是地方文献工作的一个组成部分,但其工作范围却超越了图书馆、档案馆等相对固定的社会机构,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功能也更强一些,二者的关系大部分是交叉的。

2.4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与地方志编修工作的关系

方志,或称地方志,是记载一定地区(或行政区划)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历史与现状的综合性著述。按其涉及的行政区域,可划为全国性的总志和地区性的通志、省府州县志和乡镇志;按其涉及的内容,可分为综合性的志书和专业性的志书。

地方志是有关地方事物的百科全书。它“具有地方性、连续性、广泛性、资料性、可靠性等特征”。这和地方文献所具有的特征几乎是完全一致的。实际上,方志就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且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种。但它仅仅是地方文献中的一个品种,而不是全部的地方文献。修志时所使用的原材料完全是地方文献,当然,这其中也包括相当一部分口头采访的零次文献。方志的编修是连续的,一部方志修成,若干年后又进行续修。编制新方志时,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要提供尽可能全面的原材料;一部方志修成,便是一部新的地方信息汇编,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者又将其收入地方文献专藏,如此循环往复。二者之间,是一种相生相助的关系。

方志的编修虽然是连续的,但每一次编修却集中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期之内。而地方文献的收藏却需要采用持续不断的积累方式。因此,清代著名的目录学家章学诚极力主张各州县设立志科以收集和保管地方文献,以便“异日开局纂修”,并提出了收集和保管的范围、方法等。今日的图书馆地方文献机构,便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四

(1)举办馆藏地方文献陈列或展览,宣传揭示地方文献。图书馆可配合形势以及各时期社会热点举办馆藏地方文献陈列或专题展览,展示本地区的历史、文化、科技、名人、民俗,让社会各界了解本地历史,了解本馆的地方文献收藏情况,以充分发挥馆藏地方文献的作用。如珠海市图书馆曾举办过本市作者的著作及生平事迹展览,珠海历史名人资料展览,使当地群众更了解珠海的作家和历史名人事迹,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2)积极配合本地区编史修志工作。图书馆可以利用馆藏地方文献,为编史修志的单位和个人提供服务;也可以和编史修志的单位合作,共同编辑出版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如珠海市图书馆与《信息时报》记者合作编写出版工具书《珠海市生活办事指南》,为群众提供日常办事指引。

(3)向读者提供地方文献信息咨询。图书馆不但要努力为前来查阅地方文献的读者提供方便,还应积极主动向读者提供各种地方文献信息,解答读者咨询,尽力满足读者对地方文献的需求。

(4)整理、开发地方文献。通过整理馆藏地方文献,将有价值的地方文献和信息开发出来,供读者利用。

(5)依据馆藏优势进行开发利用。根据图书馆的馆藏优势编制专题书目、索引,建立专题书库、阅览室,供读者查找利用。如山西省淄博市图书馆根据本地历史,在全面收集、整理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齐文化、聊斋学的书库和阅览室,为繁荣文化、振兴经济发挥了积极作用。

(6)配合地方经济建设。地方文献反映了当地历史与现实状况,对领导的规划、决策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以为本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如山东枣庄市齐村区北庆乡过去出产一种会咬人的怪树,被视为“不祥之物”,砍伐殆尽。1981年当地政府从地方文献中查出这是当地古来就有的一种优质漆树,经精心培育,现已发展到20多万株,成为当地发展经济的重要财源。

(7)建立地方文献数据库。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已进入图书馆。图书馆可将地方文献整理加工成专题数据库,对独家收藏的珍贵地方文献也可开发全文数据库;已联网的图书馆还可上网,让社会了解、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1986年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广东地方文献数据库子系统”,该数据库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

〔出处〕图书馆论坛2002年12月

文档为doc格式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五

新中国成立后,在以杜定友先生为代表的老一辈图书馆学家的大力倡导下,我国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有很大的发展,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形成了一套较为传统的理论和工作的方式方法。

地方文献的征集范围是以出版物或文献资料所反映的内容是否具有地方特点为唯一标准。它只受文献资料涉及的某一地域限制,不受文献所涉及的时代的远近和其载体形式的限制。关于地方文献收集的范围的论述,传统上一直参考以杜定友先生提出的“地方史料、地方人物著述、地方出版物”三部分论,为最具影响力和代表性。这种主张,在40~6o年代,地方著述和出版物都数量有限,亦即信息量有限,在当时的情况下以这个范围收集地方文献是切实可行的,但在改革开放后,著述和出版物空前繁荣,信息量激增,这种收集的方法就值得商榷了。一些地方文献工作者主张“宁精勿滥”,即以地方史料为主,对于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也适当地予以收录,并从地方文献的定义、作用,以及地方文献工作的目的和社会对它的需求出发,将凡是文献的具体内容不具备地域特征的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一般不予收录。他们认为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固然反映了地方文化及地方出版事业的发展水平,但这完全可以用地方人士著述目录和地方出版物书目等揭示予以反映。全部纳入专藏必然造成地方文献藏书范围的混乱。而且,图书馆地方文献部门一般都设在公共图书馆内,根据文化部图书馆局1982年12月颁发的《省(自治区、市)图书馆工作条例》,尽量收集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任务已由母馆承担,地方文献部门没有必要扩大这一范围。对此,一些图书馆在提出地方文献的收录原则时,除强调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的地方特征外,特别规定,不具备地方特征的地方人士著述和地方出版物,不予收录。[2]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就是运用这一观点来制订其收藏标准。他们针对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广州地方志馆、广州市档案局、广州博物馆、情报所等有关单位的地方文献的收藏情况,制订出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的收集范围是“凡是内容上反映广州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一切有研究、保存、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都予以收集”。对这个范围还特别制定了限定原则:

1)图书资料中包括广州地方信息密度小(约低于50%)不收。如《广东省地图集》不收。

2)广州人物的著述,收其反映广州地方信息部分。其余,在辅助文献目录上反映。广州人物的传记不论是自传还是他人作传都收。

3)不是广州人物或广州的机构,但曾在广州有影响较大的活动者,收其在广州活动内容的资料。例:收《纪念广州、福冈友好城市一周年》,《福冈县的历史》不收;收《鲁迅在广州》,《鲁迅全集》不收。

4)在整套书中含广州地方信息的个别书,为保持整套书的完整入藏不收,但在地方文献室目录上作反映,例:《岭海名胜志》共17卷,其中,第二卷为《白云山》,不收;但内容独立的丛书中含广州地方信息的单本可入藏。

5)在广州发生的重大事件,对广州影响较大的事件、广州开展的活动、驻广州机构的志书等都收。如:《第六届全运会资料》、《广东省纺织品公司简志》(该公司地址在广州)。

6)一些虽含广州地方信息的密度少,但资料性强或文献的绝对数量大也酌情收藏。如《京津沪穗人口资料比较》。

7)志书是地方信息密度较大的地方史料,因此可收广东整体的志书,但不收广东属下各地方的志书(除广州地区),如《广东通志水利志》收,《潮汕志》不收。

8)古籍中属广州府的志书收,如《香山县志》。

9)兼有地方文献属性和其他属性的图书优先按地方文献属性收藏。如:既是地方文献又是工具书,优先入地方文献室。既是地方文献又是港台书,优先入地方文献室。例如《广州电话簿》、《广州市产业信息大典》入地方文献室。香港出版的《红线女传》、《香港穗郊同乡会纪念专刊》入地方文献室;但属个人赠书专室的地方文献为尊重赠书者,仍存赠书室并在地方文献室的目录反映。例:石景室赠书室的书,如《一代艺人――任白戏曲艺术画册》、《香港粤剧口述史》、《昨夜星光》等有关粤剧粤曲著述不收。

上述规定,既突出了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特色,又防止与省馆在收藏上的重复。

1.2地方文献资源服务工作的重点发生转移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后,在这个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都必须转变观念适应形势发展需要:

1.2.1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转变

1.2.2地方文献采购工作的转变

地方文献的采购对象主要是正式出版物中的地方文献。以前出版发行渠道单一,采购工作主要是从新华书店和各出版社的发行预订书目中圈选预订,实际上是对书目中的地方文献实行鉴别和选择。那时的地方性图书多由地方出版社组织出版,加上有书目呈缴制度,购齐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问题不大。近年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图书出版发行市场已逐步走向多元化,新华书店垄断的单一发行渠道被打破,出版和发行呈现空前的繁荣和混乱。对于一些在试销时销售情况不佳的图书,在新华书店就很难买到。笔者近年来发现许多地方文献的出书信息多数来自于报纸杂志,而不是征订目录。例如:《冼玉清文集》、《在改革开放中的广州满族》、《香港富豪与广州》、《广州大事记》、《英雄花照越台》等等。因此,坐在办公室圈选书目已无法保障公开出版的地方文献的入藏,采购方法必须有所改变。地方文献采购工作已由简单变为复杂,由单一渠道预订转为订购和现购相结合。

1、2、3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的转变

由于传统地方文献工作中一直存在着重藏轻用的倾向,不少人认为地方文献,尤其是内部非公开出版物,只要征集回来,加工整理、保存好就可以了,利用是几十年后,待它们成为史料之后的事。但在今天图书馆所收藏的地方文献中尤其是地方年鉴、统计资料、企业名录、企业经济资料、房地产信息、市府信息等都是读者参考咨询的热门资料,在社会上有强着烈的需求;另外,由于地方文献藏书基本上是闭架的,加上目录体系不完备,只有分类和书名目录,无主题目录和著者目录。而分类目录已不能适应读者特性检索的需求。作为科研人员总希望节约时间,一次性能检索到自己科研课题的全面资料。因此,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不但要有较完善的检索系统,还要开展各种方式为读者服务,例如:广州电视台经常有记者、节目主持到我馆地方文献室,给出课题要我们协助提供资料,如:为《悠扬粤韵几沧桑》栏目,查找有关反映粤剧、广东音乐的起源、兴衰的资料,目的是对粤剧戏曲、广东音乐作品作一纵向描述,从侧面反映广东近几百年的历史巨变,沧海桑田。又如:为制作系列节目《寻觅广州》,要求提供广州有关旧照片等等。因此,如何处理好藏与用的关系,开发与利用这些资料,并使其朝着研究型图书馆方向发展,是地方文献工作中一个重要的课题。

1.2.4地方文献参考咨询工作的转变

地方文献咨询服务是图书馆工作人员根据读者提出的问题,有针对性地为读者提供文献、文献知识、文献检索途径的一项服务。也是地方文献工作者将经过选择的地方文献或地方文献信息适时地传递给有需要的读者的过程。它包括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所谓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是指读者提出的问题工作人员只需作馆藏地点、类目或者具体的书名的指引服务。所谓高层次服务是指工作人员必须深入到文献的内容,根据读者提出的特定问题对文献信息中的信息进行搜集、筛选、分析、综合,所看这些服务以往在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咨询工作中都是被动的、无偿的服务,所谓被动服务是指由读者首先提出要求,然后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提供相应的服务。这种图书馆缺乏自我宣传所藏文献知识的主动性,也不去主动了解当今形势的发展、读者需求的变化,这种观念不改变是难以做好工作的。例如: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主动与“广州红绿灯报”联系,提出开辟一个“闻街知巷”专栏宣传广州地名、路名、街名、巷名知识,由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工作人员撰文,落款标明: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从而提高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室的社会知名度。所谓无偿服务是指以往的所有咨询服务包括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和高层次咨询服务都是无偿的。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一般指引性咨询服务已不能满足大部分读者的需求,更多读者希望图书馆能够提供高层次、高质量、高效率的咨询服务,他们甚至主动要求图书馆提供有偿服务。例如,广州某文物景点根据市文物管理委员会的要求要建立该景点的历史档案,急需找该景点的历史文字图片资料。该景点一位同志花了3天时间,曾派人到处奔跑一无所获。最后来到广州图书馆咨询部门就要求开展有偿服务,希望能尽快得到这些文字图片资料。又如,广州电视台为广州城庆开设了“广州セ都有段古”[4]节目。需要查阅大量有关广州人物的文字及图片资料。广州图书馆地方文献组工作人员为之提供有关资料,并收取合理的咨询费用。因此,我们必须根据不同类型的读者需求。处理好有偿和无偿服务的关系。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地方文献部门提供高层次咨询服务的要求将越来越突出。

1.2.5地方文献宣传工作的转变

以往的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其工作方法上一直处于封闭、半封闭的环境中,不要说社会上对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认识不多,就是连图书馆其它部门的同志对地方文献工作内容也知之甚少,甚至连关系到地方文献采购来源的采编部的采购和编目人员对地方文献知识的了解也相当肤浅,地方文献的重要作用和它特有的价值还远未为人们普遍认识,再加上领导部门的不重视,认识不到地方文献工作的重要性,直接影响到地方文献工作的开展,使地方文献资源本身所具有巨大潜能不能释放出来。虽然有部分图书馆设置了地方文献室,但因人员配备不足,工作亦未完全展开,更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就是过去没有做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以致未能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所以,很有必要做好地方文献宣传工作。

1.2.6地方文献理论研究方面的转变

传统的地方文献理论研究偏重于对地方著述、历史、地方人物等范围定义研究,而对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等缺少研究。面对在信息时代,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中遇到新问题、发生的变化,地方文献理论研究也应跟上形势要求。

1.2.7地方文献业务人员素质的有待培养和加强

现实中,由于图书馆地位和图书馆工作人员待遇低,以及由于书价猛涨,购书经费紧缺,藏书减少,造成读者人数下降等状况下,一种安于现状,不思进取,不进行知识更新的思想,知识单一和老化,传统观念的束缚,却普遍存在于图书馆业务人员之中。[5]地方文献工作不仅要求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还要求工作人员能解决用户(读者)的实际需要。因此,培养和加强业务人员的思想素质、学识水平、业务能力,正确的工作心态,应是当前地方文献工作的重点之一。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六

“地方文献”顾名思义,就是指一定地区直接或间接有关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或其它方面的文献资料。针对地方文献这一特性,如何将这把金钥匙送到读者手中,将“草”变为宝,使其发挥使用价值,成为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是当前图书馆工作改革的一大课题,近年来,我馆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这方面,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和尝试。通过实践,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和做法。

1.领导上的重视,是搜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关键。我馆能够在建馆不久,即重视地方文献的搜集、利用工作,是与市委、市府、宣传部、文化局领导分不开的,如我市原宣传部部长陈士杰同志将地方文献(二次文献)列入部委编印的《参考资料》,引起了各部门的兴趣和重视。由此原县府办公室发出龙政办(83)52号《关于加强县图书馆地方文献资料收藏工作的通知》给各局、县属厂矿、企事业单位,要求各有关单位在印发《工作简报(通讯)》、《商业行情》、《科研论文》、《生产经验总结》、《先进人物事迹》、《产品介绍》等资料时,送我馆一份,这样不仅形成共同遵循的制度,而且吸引了全市人民都来关心和支持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征集工作,并且使“地方文献”这一概念在他们的脑子中打下了烙印。

2.正确的指导思想,是搜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前提。毛泽东同志曾说过:“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同样,如果地方文献资料在两个文明建设中不起作用,那么开发利用地方文献不也是一句空话么?所以,我馆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当中,因地制宜地在“用”字上下功夫。变藏为用,用中促藏,藏用结合。

3.选拔能人负责地方文献资料工作,是搞好征集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基础。我们认为负责这项工作的同志,一定要有事业心、责任感,并有广博的知识。如果没有人才,地方文献资料再多再好,也难充分利用,有了人才有了丰富的地方文献资料,就如虎添翼,开展工作也就如鱼得水,我馆负责搞这项工作的同志,被人们称为“活资料”“龙泉通”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

以上是我们的一点体会,至于具体做法,众所周知,地方文献资料不同于一般图书馆资料,其特点是针对性强,对于一般读者来说,这类资料并不需要,而对特定的读者来说,则往往为此东查西访,踏破铁鞋无觅处,一旦获得,如获至宝。因此,我们在具体工作中,就要改变以往“为读者找书”的工作方法,而是要“为书找读者”。我馆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当中,着重抓了三条:一是对口,二是主动,三是定员。具体做法是:

1.主动上门服务。我市作为一个县级市,范围不大,有哪些单位,有哪些读者,在研究哪些地方史料课题,情况一般是比较清楚的。因此,我们根据不同材料,派专人主动上门,分别向县志编纂办公室及各系统编写专志办公室(如交通志、邮电志、水利志等)提供了大量的.原始资料,受到纂写人员的好评,同时,还向县地名办公室提供了《龙泉县志》和《重修浙江通志稿》龙泉部分,并和他们一起探讨龙泉历史地(村)名。这样做我们不仅充分利用了地方文献,而且给广大读者上了怎样利用地方文献这一课,同时又丰富了馆藏。有的资料,由于及时用在刀口上,收到很大的效益。如我市万字号宝剑厂为了提高产品质量,除了改善钢剑的合金配方和锻工技术外,还想仿制一些传统龙泉剑的规格和纹饰。当我们得知这一情况后,就给他们提供了安徽巢湖文物管理所发掘收藏的清代龙泉宝剑(千字号)的七仙纹饰照片和香港《武道》杂志刊登《万剑山庄的藏剑》一文中的龙泉宝剑型号和纹饰图片,帮助他们很快打造出新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打开了销路,并成为亚运会指定产品;市政协办、市城乡建设局搞城镇规划,要摸清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水患)情况,我们提供了八百年来龙泉水旱灾害的二次文献,帮助他们充实了数据。

2.跟踪服务。在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料当中,我们不应以简单的沟通读者,你借我给,你问我答的方式进行,应努力调动各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供应读者充分利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这样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料才有无限的生命力。所以,我馆在进行跟踪服务时,对国计民生和科学研究具有重要价值的为主要目标,抓住这些主要目标,集中力量,重点服务,做出成效。如我们通过《龙泉县志》、《土壤志》等地方文献资料,分析得出结论,魔竽这种农植物很适合我市屏南林区种植,就建议屏南区公所在屏南林区宣传推广种植这种农植物,经过我们双方努力,屏南林区现已成为我市魔竽生产主要基地,当他们需半成品加工技术资料时,我们从《星火专刊》、《养殖业信息》、《食品信息》等刊物中,查出他们所需的半成品加工技术资料提供给他们;松阳酒厂想恢复生产处州传统名酒“金盘露”,苦于没有配方与根据,派人来我馆查阅资料时,我们利用清光绪《龙泉县志・物产编》解决了他们这一难题。

这样做不但读者欢迎,而且还能从读者那里得到很多新的情况,发现新的资料线索,丰富和扩大了地方资料的来源。如我市在编写新县志“人口编”这部分时,对于龙泉历代人口迁徙状况缺乏资料,来我馆咨询时,我们从《浙江地理简志》丽水地区宋、元、明人口记载当中推算出龙泉历代人口,以馆藏章氏、叶氏、巫氏等宋谱中分析研究出龙泉历代人口迁徙状况,从而使他们顺利地完成了“龙泉县志人口编”这部分工作。我市青年诗人陈欣永,经常来我馆咨询查找诗歌方面的文献资料,经我们多方帮助,他获得了丰收,在历年诗歌大奖赛中,共荣获二十多个奖,有代表性的:在国际诗、书、画大联赛中,荣获“苏东坡杯诗书画大联赛”优秀奖;在全国诗歌大奖赛中,荣获二等奖;在中国“刘三姐”诗歌大奖赛中,荣获优秀奖。另外,他的创作传记还被载入国际广播出版社出版的《中国中青年诗人传略》一书。

3.研究性服务。我们不仅要把馆藏的地方文献资料传送给读者,被读者利用吸收,成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源泉”,而且还要和读者一起探讨研究学术课题,以利于读者写出著作、论文。作家董秉弟同志要创作《剑・瓷・石》这部著作,我馆给他提供了大量有关宝剑、青瓷方面的地方文献资料,并和他一起进行了探讨,使其著作得以顺利出版。我馆还利用现有561种报纸杂志,96种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配合大专生、副局级以上干部理论学习时撰写论文,并推荐了280种文献资料。

目前,我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工作尚处于初创阶段,需要进一步努力,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以适应新的形势发展的需要,更充分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作用。

〔出处〕图书馆研究与工作(1)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七

摘要:文章介绍了中牟县图书馆开发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具体做法和今后的工作目标。

中牟县图书馆从1986年首届地方文献展览到第二届地方文献展出,共收集到地方文献5600余册(件、幅),平时以馆长为主要负责人,组织专门人员,会同县科委、科协、档案局、党史办、县志总编室和县政协文史委等部门,经常收集整理,定期集中展览。充分发挥了地方文献“人在身边,事在眼前,便于学习,容易把人们引入竞争之地”的作用,给图书馆培添了无限活力,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他们说:“中牟县地方文献,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中牟县各项事业的发展,而且证明中牟有人才,中牟有成绩,中牟有潜力,中牟有希望。”县委书记王锦屏,副书记李和平,宣传部长祁来庆都为地方文献展览提词祝贺,并发文号召人们把自己的成果送县图书馆珍藏。

下面谈谈作者几年来在地方文献开发利用方面的工作情况。

一、经常收集,定期展览,多种形式的宣传。

我们根据县教委每年高招录取人员名单按学科分类或工作地区建立采访档案,与他们保持经常联系,发现成果立即收集,对86年以前,没建档的部分人员,通过各种渠道了解记录详细通讯地址及电话号码,几年来访遍了全县201个乡镇600多个村庄及省内有关人员,采访数千人,行程数万里,记录下很多收集线索。

我们还根据领导和读者以及合作单位的建议,专门设立了“中牟县地方文献征集研究室”,每年组织各学校新生,机关新职工参观学习,进行“住在中牟,建设中牟”的思想教育,还组织驻居全国各地和侨居国外回乡探亲的中牟籍人参观指导。

二、积极为领导决策服务。

1、把中牟籍在外地工作人员名单,编印成册,还把他们的事迹汇集成《当代中牟人》一书,专供县乡领导招商引资之用,县领导根据我们提供的资料分别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了招商引资盛会,在郑州举行了中牟老乡会,在全国各地工作的中牟人,表示一定为振兴家乡经济而努力,几年来引资近亿元,引进项目20余个,对繁荣中牟经济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1983年县领导决定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但一时找不准项目,我们把馆藏县志所记载的资料提供给专家,对中牟的气温、光照、水量、土壤结构等进行测试分析,古今对照,发现大蒜、西瓜对中牟地理环境非常适宜,最后决定大面积种植,使其成为商品生产,当年分别种植20万亩获得成功,并走俏国际市场,成为中牟经济的两大支柱产业。

3、我们不但利用馆藏文献整理出《中牟古代名人――潘岳》一书,还把有关资料推荐给县和城关镇领导,他们根据有关资料,兴建了“潘安故里游乐园”,于5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吸引了中外游客,年收入近1000万元,不但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也繁荣了本地经济。

三、举办形式多样的专题展览

1、中牟人科技成果展览,掀起了中牟人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潮。

高俊山、吴敬需、马新但、郭武备、胡玉岭等14人的《西瓜嫁接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果树技术》、《水稻》、《大蒜》和《中牟县东亚飞蝗蝗区勘查技术报告》等农林科技专著和专题报告及杜安平等22人的141册医学论著的展出,对中牟县农林业和医学事业的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人们一时间纷纷到图书馆咨询问题和借阅资料。他们说:“中牟人研究出的成果对中牟人最实用。”特别是《西瓜嫁接优质高产栽培新技术》指导瓜农解决了因重茬而导致的'枯萎病和蔓枯病等土传病害的困扰,提高了西瓜的抗病性和产量,增强耐寒性,提早成熟,节省肥料,减少了农药施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2、中牟文人著书展览,繁荣了中牟文化

张起的散文集《你也能成功》,胡云林的杂文《人生成熟的色调》,张振军的《传统小说与中国文化》和张学忠的全国“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彭雪枫的故事》等600余册(篇)文学作品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激励和鼓舞着中牟一代文学新人,韩寺乡政府李志岭同志感概他说:“我也是个文学爱好者,可工作了30多年没发表过作品,参观了展览坚定了我写作的信心。”一年就发表故事、小说和人物通讯36篇。元旦他给图书馆送来了热情洋溢的感谢信。

3、教育成果展览,推动了中牟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

96年5月18日至6月18日,我们举办了“中牟县教育成果展览”,展出中牟籍从事教育工作65人的成果事迹346件,在全县教育战线拉开了比、学、赶、帮、超的“听说读写”基本功比赛的维幕,离县图书馆最近的县直一小98年1月参加全国小学语文教师范文比赛,选送的37篇文章获奖的就有34篇,其中9篇荣获国家级大奖,25篇分别获省级一等奖和二等奖(我们又把这些范文珍藏于地方文献研究室,让她激励后来者)。在当今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另外,在每年的三八节还举办中牟女劳模、女强人、女能人、好婆婆、好媳妇事迹展览,积极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很多读者都在意见薄上写道:“同是中牟人,他们能创出伟绩,我也要力争为中牟建设写出新篇章”。

由于目前图书馆经费不足,人员少,地方文献的征集和开发利用工作有一定的难度,但全体工作人员表示,一定要把中牟县图书馆办出地方特色,办到中牟人的心里。

〔出处〕地方文献理论与实践研讨会论文()

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与利用论文篇八

〔摘要〕本文阐述地方文献的涵义、特征,分析了图书馆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利用地方文献的对策。

〔中图分类号〕g253

〔文献标识码〕a

由于地方文献的地方特色以及在整个藏书体系中的惟一性,使之在当今图书馆的特色服务工作中显得特别重要。随着各个领域学术研究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借助地方文献从事各学科研究,特别是各条战线编史修志以来,对地方文献需求与日俱增,可见地方文献工作对于研究当地人文、经济和地方发展情况,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永久的历史价值。那么如何开发利用地方文献,更好地为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

1地方文献的涵义、特征

11地方文献的涵义

地方文献是记录某一地域知识的一切载体,是反映特定区域内一切自然现象以及人们社会活动的记录,其内容涵盖极广,是地方资源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一部分。

12地方文献的特征

地方文献主要记述某一地域的地方史料,内容丰富,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为:(1)鲜明的地域性。翔实地记录一个地方的政治、经济、文教、历史等情况,并兼顾反映与本地相关联的有关内容,体现出较强的区域性特征,是研究建设发展的重要依据。(2)突出的时代性。信息鲜明、内容可靠、针对性强,主要是针对当时的情况而言,文献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非正式出版的灰色文献(包括各种快报、手册、资料汇报、档案、手稿、拓片等第一手资料),具有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3)载体多样性。地方文献除包括传统的印刷品之外,还包括其它记录知识的符号与相应的物质载体。如图像、音像制品、复印品、多媒体等。(4)内容的广泛性。文献所反映的内容跨学科、跨行业、跨时代,层次复杂,来源分散,说明地方文献涉及范围广,记录综合,从而使地方文献造成不易管理的无序性与不规范性。

2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21地方文献收藏目的不明确

地方文献是为地方的经济、政治建设服务的特殊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其根本目的是为用户提供使用,虽然许多图书馆认识到了这一点,重视了对地方文献的收集,但对收集到的地方文献的使用却存在问题,出现了仅为收集而收集的状况,根本谈不上对文献的利用。

22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缺乏统一管理

目前地方文献工作一般各自为政,互不合作,无统一规划。从事地方文献工作不仅有图书馆,还有一些部门和个人也收集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如地方档案馆、政府的地方志办公室、各部门的档案室等,在他们那里保存的地方文献甚至要超过图书馆,图书馆根本无法收集到这一部分。同时还有与图书馆性质相近的文物保护部门,他们收集了大量的古代文献,都作为文物登记造册,又由于地方文献的收集各部门之间关系互不隶属,目的各异,从而造成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处于无政府状态,缺乏统一的管理和协调。

23地方文献开发利用手段落后

随着网络化的发展,地方文献的载体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数字化的地方文献资源大大增加。而在经济较落后的西部地区,受制于人财务的限制,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还停留在手工加工上,95%的信息资源尚未电子化,这样使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受到很大的局限。

24图书馆员的情报意识不强

由于地方文献中蕴藏着大量的有价值的信息,且地方文献又悖离老化,有反复提供使用的价值,所以在地方的各项建设事业中发挥着积极作用,而不仅仅在于保存。在此前提下,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做好地方文献的收藏工作,而更加需要做好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工作,如巴州图书馆近几年来开展地方文献工作建设,收集整理了大量的地方文献,包括《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民间歌曲》、《巴州文史资料》、《巴音塔拉之春》、《和硕文史资料》、《卫拉特历史文献》、《卫拉特历史纪念》、《土尔扈特部落史》、《和硕特历史研究》、《土尔扈特史略》、《巴音郭楞年鉴》(汉)等有价值的地方文献资料,从中使我们了解了生活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蒙古族人民是1771年从伏尔加河回归祖国的和硕特部落和土尔扈特部落,在回归祖国后和其他兄弟民族一起保卫边疆的历史,这支蒙古部落的历史文献在本地区具有极其重要的社会价值,值得我们开发。但因馆员对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缺乏重视,服务方式落后,服务意识淡化,无法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整理和研究,造成了地方文献资源的浪费。

3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办法与措施

31更新观念、转换机制

地方文献工作的地域特征,决定了地方政府成为了开展此项工作最合适的组织者。首先,争取当地政府的支持,利用政府的管理体制来掌握地方文献的出版信息,兼顾社会各界的捐赠,使收集到的地方文献更为全面系统。如新疆自治区图书馆积极争取当地政府及自治区文化厅的支持,由文化厅直接向各地、各企业、事业单位下发征集地方文献的文件,明确规定凡新出版的地方文献均有义务向图书馆免费提供,并设有专人负责此工作,上下关系理顺,保证了该馆地方文献的来源。第二,打破传统的运作模式,是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向经营服务型转变,逐步形成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的经营机制,开发自身和发展自身,实现图书馆自身价值。第三,根据用户需求特点,加大对馆内地方文献信息资源的开发力度,开拓新渠道,使文献开发利用工作贴近用户,反映社会各界的需要。如《渭南县志》1987年6月出版后很快就将5000册书卖完,《渭南县志》成了每人必备之物,就连图书馆保存的几本也被上百人翻破,连中学生写作文都查县志,充分说明地方文献开发利用的有效性,是值得借鉴的。

32确定目标,科学定位

目标定位是关系到地方文献资源建设格局和服务方向的问题,开发利用地方文献资源既是怎样为本区域用户提供当地有关信息,通过了解西部,热爱西部,达到共同开发西部地区的目的,又是一个如何为本地区各级党政领导提供信息服务的问题。因此各图书馆的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首先应定位在建设一个地方文献信息的综合利用和研究基地这一格局上。

33建立地方文献保障体系

完善地方文献保障体系是图书馆开展信息服务的基础。首先,除了政府支持外,还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向社会各界进行宣传,尤其是与当地宣传部建立合作关系,由宣传部定期向图书馆提供地方文献的出版动向和目录,使图书馆在第一时间内全面了解地方文献的'出版动向,开展有的放矢的收集。第二,以征集为主,逐步建立地方文献征集网络,保障地方文献的广泛性和连续性。地方文献随时代的发展和地域的变迁而演变,相邻地区图书馆、同一地方的各级图书馆、同一图书馆的馆员在收集地方文献的过程中都应加强联系和沟通,这样才能使地方文献的收集保障体系和网络得以形成,收集渠道畅通,减少盲目性,避免重复建设。如甘肃省图书馆从1947年以来,竭80年之力,收集西北五省地方文献14000余种,使之成为享誉海内外的西北地方文献研究中心。第三,关于地方文献的分类。要根据本馆服务及馆藏需要建立分类体系,只有形成文献的有序,才能从时代发展的高度审视文献的生产,保证社会生活各领域的文献的集合,提供适销对路的服务,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34建立地方文献目录数据库,开发地方文献数据库

地方文献馆藏信息的网络化,是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图书馆为用户提供文献信息服务的前提,要实现馆藏信息的网络化,先要实现馆藏文献信息的数字化。其具体表现为:第一,对地方文献馆藏信息进行数字化加工处理。我们可以根据文献类型、文献使用频率、文献出版时间,有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地方文献书目数据库的建设,建立完整而规范的文献目录数据库,为系统管理地方文献创造条件。第二,在建库时,主要采取三种方案。套录标准数据源、回溯馆藏目录卡、对文献资料本身进行原始编目。第三,地方文献的著录严格按照《中国文献编目规则》、《中国机读目录格式》等标准,分类标引依据《中国图书馆分类法》,主题标引依据《汉语主题词表》。第四,做好数据库的日常维护工作。总之,要充分利用文献资源数字化技术,统一地方文献的内容揭示格式,建立统一规范的地方文献数据库,利用现代化的网络手段,实现资源共享。

地方文献资源管理的基本任务就是地方文献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网络环境下,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开发的内容是:(1)基础开发。主要是指图书馆对地方文献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工作,包括对文献内容特征的揭示与利用,对文献资源的科学分类编目、科学排列及编制馆藏目录索引等二次文献检索工具来满足用户的一般阅读需要。(2)深层次开发。即有针对性的利用一、二次文献加以分析研究,综合编写出浓缩后的精华成果,满足特定用户的需求。精选原始文献的主题和专业内容,按门类需要编制专题参考资料等检索工具,重视电子出版物和网上地方文献开发利用。这样不仅能发挥地方文献资源的效益,也有利于地方文献的保存和保护。

35全方位开发利用地方文献的途径

351完善技术开发。编制各种目录、索引,充分揭示馆藏,方便用户检索。

352拓展深层次地方文献信息服务,开展专题咨询和定题服务,指导用户掌握各类地方文献检索技巧方法,调动其利用馆藏地方文献资源的能力。

353开展特色服务。地方文献特色越鲜明,越能提高信息的利用率,越能吸引用户,另外,地方文献反映的内容要全,只有全才有优势,要做到人无我有,人缺我全,这样日积月累,馆藏丰富,才能体现本馆的独特优势。如1992年李鹏总理访问越南前夕,为准备参加中越边境的会谈,需要关于疆界划分的历史资料。国家外事部工作人员经过多方查访,最后在海南师院图书馆找到了清代出版的《檐州志》,从中取得了原始依据,使这次谈判取得成功。由此可见,海南师院图书馆的馆藏就很有特色。

354开展剪报服务。及时将有关信息按专题分类编印成有关信息资料为用户服务。

355成立地方文献部,使地方文献尽可能在最大范围内保存和利用。如甘肃省图书馆在40年代就建立了西北地方文献专库,是附设在历史文献部的,到90年代,建立了西北地方文献部。

参考文献

[1]乔红霞.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4).

[2]邹荫生等.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j].中国图书馆学报,,(2).

[3]关中兴.《渭南县志》社会效益调查[j].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

[4]陆建芳,韩莉莉.构建地方文献数据库的思考[j].图书馆论坛,,(2).

[5]李静.网络环境下地方文献工作模式的探讨[j].图书馆论坛,2001,(4).

〔出处〕现代情报5月第5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