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 二年级苏教版教案(通用12篇)

最新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 二年级苏教版教案(通用12篇)

ID:4695184

时间:2023-10-15 02:17:37

上传者:笔舞 最新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 二年级苏教版教案(通用12篇)

梦想是一个人心灵深处的种子,只有用努力和坚持来浇灌,才能长成参天大树。梦想的实现需要有恒心和毅力,不怕失败和困难。在以下的梦想实现范文中,你会发现许多共同之处和启发。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一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准字音,记住字形,初步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和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请小朋友们看图片。(放大海的图片欣赏)说说你感觉大海怎么样?是啊 ,有只小青蛙它呀也很想去看看大海,可是它碰到了一座高高的大山(老师板画高山),那么它是怎样登上这么高的山,看到大海的呢?今天老师带小朋友走进《青蛙看海》这个童话故事。学生齐读课题。

2.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3.学生边说教师边在题目旁打问号。

二、初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读后讨论:青蛙看到大海了吗?怎么看到的?

2.自由练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添字,不漏字,不回读。

3.检查自读效果。

(1)自己读词。

(2)你在字音上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双”、“展”、“失”、“善”:都读翘舌音,不读平舌音。

“苍”;读平舌音。

(3)带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4)去掉拼音齐读词语。

(5)给生字找朋友。

三、 再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正确、流利,遇到长句子多读几遍。

四、初步理解内容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这篇课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读后讨论、补充。

五、教学生字

1.(出示词卡)读读生字。

2.在字形上,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

“登”:“ ”字头的三、四笔都是短撒,不要写错。

“吸”、“级”:右边的横折折撤是一笔,不要写成两笔。

“善”:中间两点不要出头。“展”:下面部分不能多一撇。

3.看课后笔顺表,自学生字并描红。

4.反馈检查。

5.指导写字。

6.教师范写生字。

7.学生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8.反馈,评析。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三

学习目标

1.培养良好的听说习惯,学会倾听、交流、互动。

2.通过交流,感受童年的美好、纯真,使学生珍惜童年,热爱生活。

3.指导学生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真情实感。

4.围绕是否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是否表达了童年生活的有趣,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课前准备

1.有关童年的音乐磁带。

2.收集有关童年的碟片及照片。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回顾课文,激发情趣

1.回顾本组内容,说一说《冬阳·童年·骆驼队》、《祖父的园子》、《童年的发现》等课文中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场景。

2.想一想为什么这些场景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趣、天真、可爱)

二、打开记忆,回忆童年

1.我们的童年生活也有很多有趣、天真、可爱的故事,静静地回忆一下,自己轻轻地说一说。

2.请同学们来说一说自己童年难忘的故事。

课堂评价:(1)有没有把事情说清楚。(2)有没有把事情说具体。

3.学习小组内相互说说自己最难忘的事情,把事情说清楚,说具体。

三、课堂交流,分享童年

1.每个学习小组评选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2.各个学习小组轮流在班内交流最难忘的童年故事。

要求:一位同学讲述自己的童年故事,其他的同学说说推荐的理由。

3.师生共同评议说得是否清楚、具体,并提出具体的修改建议。

四、修改提高,难忘童年

1.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进行修改,把童年故事说得更清楚更具体。

2.尝试把学习小组内各个同学的童年故事,连起来,变成一个有趣的童年历程。

3.班内交流。

(杭州市滨江区长河小学冯琛莉)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品味了《童年》这优美的歌曲。听了这样的歌曲,我们想到很多,好像也看到了很多。现在让我们一起分享同学们和老师所收集的童年影集吧!这些都是我们童年时代捕捉的特别镜头,里面珍藏着大家的美好回忆。

2.学生交流翻看影集。

4.指名发言。

5.听完同学的有趣事,大家一定会发现,在我们的童年时代里,有许多有趣的、值得回忆的事情,今天老师要大家把自己认为最有意思、最有趣的童年往事说出来,让大家彼此分享。(同时亮出小黑板,上面写着:童年趣事)

二、自由交流,拓展思路

1.过渡:现在,咱们四人一小组进行交流,说说你们在童年时代的有趣的'事情。所说内容不限,可以写童年时代发生在学校的趣事,也可以写发生在家里的趣事,等。只要是觉得有趣的事情就行。一位同学发言时,其他同学同学们可要听仔细了,他的童年趣事,到底有趣在哪里。(老师随时参与各小组中,分享大家的趣事,并认真观察,适当、及时地给予必要的点评。)

三、大组交流,评价指导

1.让四人小组推荐代表,说说他那有趣的童年往事。要求把故事的过程说具体清楚。

2.组织评价。教师可以用以下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评价:他说的童年往事是不是有趣?他是不是把故事发生的过程说具体清楚?或者你说的什么地方你最欣赏?你还有哪些地方没有听清楚?你对怎样说得更好有什么建议?等。

四、草拟片断,渗透写法

让学生把的童年故事写下来,让老师和更多的同学分享。先让学生写一个自己认为最有把握写好的片断。教师巡视,发现典型。

写好之后,同学之间互相交换着看。教师选择典型的例子,组织全体学生展开评价,可以欣赏写得好的地方,也可以指出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

五、小结谈话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的眼前呈现出许许多多有趣的童年往事,如梦如画,丰富多采,充满着天真无比的童趣。由于时间关系,大家还没有把全文写完,下课后继续写完,完成一篇完整的文章,让老师分享你们的童年趣事。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展示典型,组织讲评

1.教师事先从学生的初稿中发现典型。

2.导语:同学们,老师阅读了同学们的作文,就好像走进了你们的童年,感受到大家童年的纯真和美好。

3.用投影仪展示优秀习作,让作者朗读。

4.生共同评议。

5.展示中等的习作,让组织学生评价。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注意不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6.展示教师杜撰而学生习作中普遍存在同样问题的病文(也可以从外引进),组织评价。

二、小组交流,互评互改

四人小组互相交流。让学生在小组内读自己的习作,先指出自己习作的优点和不足,然后让其他同学评一评优缺点,提出修改建议。

三、总结谈话

通过这节课的讲评,大家的思路应该更加宽阔了吧!为了使大家的童年趣事更加生动,更加精彩,请大家根据同学们的修改意见,回去把文章认真改一改,把童年趣事写得具体,更生动,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文档为doc格式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四

教 学 计 划

一、 教学大纲对本年级本学科的基本要求:

1. 学习习惯。

(1) 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朗读方法,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

(2) 培养写日记的习惯;能够做到爱护图书,并养成习惯。

(3) 培养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学会搜集材料并养成习惯。

(4) 培养学生不懂就问的习惯,通过多种渠道学习语文。

2. 汉语拼音。

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 继续练习钢笔字、毛笔字。

4. 口语交际。

(1) 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和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 能当众说话,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有礼貌。

(3) 讨论问题能主动发言,说清楚自己的意思,养成先想后说的习惯。

5. 阅读。

(1) 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 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

(3) 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 继续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疑难问题,初步养成预习的习惯。

6. 习作。

(1) 学习有顺序、比较细致地观察图画和事物,写出文从字顺的短文。

(2) 能修改有明显错误的句子。

(3) 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叹号、冒号、引号、顿号、书名号、省略号,认识破折号。从内容、词句、标点等方面修改自己的作文。

二、对教材体系和内容的简要分析:

1. 关于阅读。

本册教材大体上按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应用文等组织单元,根据课文特点相机安排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

本册教材所编选的课文内容风富,体裁多样。既有反映历史人物的,又有颂扬现代英雄人物的;既有描写著名自然景观的,又有蕴含人生哲理的。

本册课文安排生字时继续采用了“识写分流”的办法。全册共安排生字222个,其中要求写得为165个,其余的57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三、对本班学生学习情况的基本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7人,其中男生26人,女生21人。

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学习成绩稳定、优异的,还属女生居多。但男孩子相对而言,脑子比较灵活,接受知识、掌握知识比较迅速,课上思维活跃,发言积极且质量较高。但也有个别男孩子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态度也不够端正,有待于进一步加强教育。

学习习惯很好,学习成绩稳定、优异的学生有:宁天畅、倪梦雪、陈雪、孙梦、高婷婷、徐俊锋、何明星、赵雅文、郭招娣等,共计10人。

学习习惯不错,但学习成绩不够稳定的学生有:李杨、李森、王诗睿、姜涛、王顶尚、王纯、王厚栋、姜衍坤、陈雪、阎雪等。共计10人。

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学习习惯不好,而且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有:肖芳芳、杨杨、孔芮、孟晓清、刘欣雨、张伟龙、袁苑、俞亚楠、朱桂君、王力群、汤宇等,共计11人。这些学生还有待于老师和家长的进一步加强管理。

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针对本班孩子的整体情况,特提出一些改进教法提高质量的设想:

1.要坚持不懈的抓好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一方面,我要认真抓好本册所安排的关于读书做笔记和不懂就问的习惯培养;另一方面,对本套教材以往所提的各项学习习惯也要常抓不懈,始终抓紧、抓实,务求达到预定的目标。

2.要坚定不移的引导学生进行语言的积累与运用。

我在教学中坚持“以读为主,以讲助读,以各种教辅手段促读”,指导学生原原本本地把书读好;注重感受、领悟、积累、运用,让他们能“读得进,记得住,用得出”,从而达到提高语文水平的目的。在平时,多开展读书、摘抄活动,增强他们的竞争意识,从而促进他们多读书,读好书。

3.要明确本册课本的编写意图,注重读写结合,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教学。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五

1. 给“也”字找朋友,并口头组词。

2. 读生字新词。

3. 诵读字谜歌。

1. 析记字形。

(1) 认读生字:行、千、庄。

(2) 教学新偏旁。

(3) 说说怎么记住这几个字。

2. 指导书写。

(1)小许交流:怎样才能把“千、行、庄”写规范,写漂亮?

(2) 教师范写生字并重点指导。

(3) 学生随着音乐描、仿、临写生字。

1. 加偏旁组词。

也------( ) ------( ) -----( ) -------( )

2. 扩词。

行( ) ( ) ( )

奔( ) ( ) ( )

3. 选字填空。

池 驰

(1)鱼儿在( )塘里游来游去。

(2)骏马在草原上奔( )。

4.游戏猜字谜

教学后记:学生还是有些会将多音字认错。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六

教学准备:闹钟一只

教学过程

2、好,时间已到,谈谈你们的感受好吗?

3、你们觉得一分钟长吗?

6刚才大家提出的问题都很有价值,现在还是个谜,为了揭开这个谜底,我们快来读读课文吧!

二朗读理解课文

1、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此时此刻的元元,内心一定非常后悔。请大家齐读最后一段。

4、元元后悔什么呢?元元是不是迟到了以后进教室才后悔的?请大家读1—4自然段,找出能表现元元后悔的句子,读一读。同桌合作交流。

(三)实践活动、深入感悟

1 那么,一分钟究竟有多重要呢?下面我们亲自体验一下一分钟究竟能做什么,好不好?第一组学生读书;第二组学生写字;第三组学生口算;第四组学生绘画。一分钟过后交流汇报。

2你知道一分钟还能做些什么?学生畅所欲言。

(一分钟可以做很多事情,人们驾驶着汽车一分钟可以行驶11公里,印刷厂的工人叔叔借助先进的机器,一分钟可以印刷133张报纸,在北方农民伯伯能用收割机一分钟完成一百平方的麦地收割 )

4.汇报演出(在演中议一议)。

做一个永远和时间赛跑的人,这样你一定会成功

1.齐读课文。

2.作业 :(1)抄写生字词。(2)收集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七

1、 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3个字只识不写。认识5个偏旁。

2、 初步了解一些基本字加个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其他字的知识,激发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3、 诵读谜语,理解谜语(字谜),体验猜字谜的乐趣。

1、 学会本课的生字,并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生字。

1、同学们,今天老师来和大家做个小游戏。

2、首先,我们来看图,出示(字盘)。

1、图上有什么?这叫“字盘”。

2、我们可以给“也”加上不同的偏旁部首,变成不同的字。有趣吗?

3、这些都是一个族的字,叫字族。因为他们都有相同的部分,是什么?

4、要想做好游戏,我们首先来跟转盘上的这些偏旁交朋友。

1、 复习已学过的偏旁。

(1) 在这4个偏旁中,有的以前已经跟我们见过面了,你们能认出来吗?

(2) 学生认读,你还能说出带有这些偏旁的字吗?

(3) 学生说一个字,老师相机用电脑课件展示。

(4) 说了这么多的字,看一看,想一想,“单人旁”和“三点水”分别代表什么呢?

(5) 老师小结。

2、 认读新偏旁“马”“土”。

(1) 这两个新偏旁跟什么很相似?

(2) 想一想,这两个新偏旁会代表什么呢?

(3) 怎么记住这两个新偏旁?

(4) 学生认读两个新偏旁。

1、“也”与四个偏旁都是好朋友,看,它们手拉手,变成了这些字,出示转盘一一转出生字。

3、学生自读生字词,老师巡视指导。

4、检查字音:

(1)出示生字词

(2)这些生字在读音上要注意什么?

(3)指名读词,齐读。

5、这几个字字形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小结:这四个字都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表示字音,叫声旁,另一部分表示字的意思,叫形旁。像这样的字,我们就叫形声字。

6、做游戏,巩固识字。

(2)学生自转自读。

1、学习“奔”的偏旁。

2、看看练习1中生字笔顺表,自学生字笔顺。

3、反馈检查。(驰、奔、池、塘)该怎么写?

4、找朋友,你能给哪个字找朋友?

1、怎样才能把这四个字写美观呢?

2、学生说,老师做适当点拨。

3、老师范写生字,学生描红。

4、学生仿影,临写,老师巡视指导,放轻音乐。教学后记 :学生会学乱多音字“驰”和“池”。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八

1、学生对新知识点大纲要求的教学目标是如何进行意义建构的?学生通过小组自学,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讨论狐狸的表情,使学生的表情读得以发展,并且练习“得意极了,直流口水”等词的用法培养逆向思维。

2、认知目标理解课文中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进行说话练习,练习有感情地读课文,进行创造性想象说话。

3、技能目标初步具有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准确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协作能力。

4、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勇于表现自我。师生间平等、民主;学生间团结、合作、友好、竞争。

教育技术手段

1、电脑动画:利用电脑动画便于学生讨论狐狸的表情与语气。

2、投影仪:利用投影集中归纳问题,练习说话。

教与学过程步骤

课前活动(用词造句)

板书课题:6、狐狸和乌鸦

交代目的:感情读课文,学习词语练习说话。

一、指名读一段

师:从这一段你读懂了什么? 

二、指名读二段

师:这时乌鸦会想些什么?(想象说)

三、学习第三段

狐狸看见乌鸦嘴里的肉有什么反应?

词语‘直流口水’---说话练习

四、狐狸为了骗肉怎么做的?乌鸦有什么反应?

生:在书上划出相应的句子。

投影:学生到前面演示自己画的句子。(读)

动画:观察狐狸的表情

分组讨论:狐狸的话应该怎么读?

指名汇报

表情读训练:狐狸的三次话

1、您好!亲爱的乌鸦!

2、亲爱的乌鸦,您的孩子好吗? 

3、亲爱的乌鸦,您的羽毛真漂亮,您的嗓子真好,谁都爱听您唱歌,您唱几句吧!

指名读---》讨论优缺点---》指名读加动作练习

分组:(练习表演狐狸和乌鸦——》指名表演)

词语‘得意极了’——》

说话练习 分角色读课文

五、想象说话(续尾)

师:狐狸钻到洞里之后,会发生什么故事?(小组讨论) 

小结作业

1、学习这篇课文知道了什么道理?

2、把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设计 6、狐狸和乌鸦

问候乌鸦不做声

问候孩子看了一眼 

夸羽毛嗓子 得意极了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九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7页例2,第68页课堂活动第2题及练习十五3~5题。

教学目标:

1.联系生活情境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2.体会数据对决策的作用,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

教学重点:

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特点,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获取相关的数据和有用的信息。

教学难点:

会根据扇形统计图前后的变化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准备: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教师:扇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今天我们将在以前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来进一步研究扇形统计图。

板书课题:扇形统计图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1)先后出示两个统计图。

先出示第一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能获得哪些信息?

根据学生的回答在课件中点出相关部分。

教师:这些都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再出示第二幅扇形统计图。

教师:从这幅图中我们又能获得哪些信息?这些又是什么时候的数据?

教师:耕地、森林、果园的面积各是多少平方千米呢?没有改造的荒山还有多少平方千米?请你们算一算。

将两幅图放在一块观察。

教师:看了这两幅扇形统计图,你想说些什么?看看谁的发现最多,最有价值。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内部交流自己的发现(“退耕还林”前与2006年底相比土地的变化情况)。

(2)进一步了解扇形统计图的作用。

请一两位同学相互补充,找到统计图中发生变化的项目。

小结:对比两幅扇形统计图,同学们强调最多的是有许多项目发生了变化。有没有没发生变化的量呢?(课件重点强调:土地总面积没发生改变)也就是两个圆所代表的都是靠山村的土地总面积。

(3)根据扇形统计图解决问题。

教师:观察扇形统计图,你还能提出并解决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先独立思考并解答,教师巡视找出典型的问题并进行解析。

2.课堂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扇形统计图)你又有什么收获?

三、课堂活动

教师:仔细观察这些统计图,你有哪些发现?

教师引导:重点分析中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

教师:面对我国人口多耕地少的局面,你会做哪些思考?

四、练习应用,促进发展

1.完成练习十五第3题

出示题中的两幅扇形统计图,引导学生对比。

(1)从两幅统计图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学生独立计算,教师巡视,抽几个学生上台板演,集体评议。

(3)议一议:你对这种变化有什么看法?

2.完成练习十五第4,5题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十

一、教材分析:

《三顾茅庐》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茅庐”改写的。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写刘备三顾茅庐,一次比一次详细,尤其是第三次拜访,突出刘备虚心求教礼贤下士的精神。课文用张飞的莽撞、无礼,反衬刘备求贤若渴的态度。

二、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按事情发展的顺序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4、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三、教学重难点:

1、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喻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学习用“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物。

2、初步认识刘备访求贤才的虔诚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十一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的一生需要不断从外界获得营养物质,维持生存。

2、生物能进行呼吸。绝大多数生物需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还具有其他特征。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二、判断下列哪些是生物,哪些不是生物?

机器人钟乳石珊瑚珊瑚虫太阳水树人动物

第二节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一、调查的一般方法:

1、明确调查目的。2、选择材料用具。3、方法步骤:

(1)选择调查范围。(2)分组。(3)设计调查路线。(4)调查记录。(5)归类整理分析。

二、生物的分类。

1、按形态结构分:植物、动物、其他生物;2、按生活环境分: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3、按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

第一节生物圈

一、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是指地球上有生命活动的领域及其居住环境的整体,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生物共同的一个家。

二、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

三、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和水、适宜的温度、一定的生存空间。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一、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两类:1、光、温度、水、空气等非生物因素。2、生物因素。

二、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所有生物的生活都会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当环境中一个或几个因素发生急剧变化时,就会影响生物的生活,甚至导致生物死亡。

三、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物因素是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自然界中的每一种生物都受到周围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有: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等。

四、探究实验的步骤:

1、提出问题2、作出假设3、制定计划4、实施计划5、得出结论6、表达和交流

五、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的实验方法是:对照实验。

在研究一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所进行的除了这种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叫做对照实验。

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如:蚯蚓松土。沙地植物防风固沙等。

三、在自然环境中,各种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影响着生物的生存,生物在生存和发展中不断地适应环境和影响环境。在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漫长过程中,环境在不断改变;生物也在不断进化,适应环境。生物和环境的相互作用造就了今天欣欣向荣的生物圈。

第四节生态系统

一、定义: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主要指绿色植物)

1、生物成分:消费者(主要指动物)2、非生物成分:阳光、空气、水等。

分解者(主要指细菌和真菌等微生物)

构成生态系统的各种生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三、食物链的定义: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四、食物网的定义:一个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接,构成了食物网。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

五、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使得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保持相对的稳定,但是这种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过该限度,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

第五节生物圈是的生态系统

一、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1、森林生态系统2、草原生态系统3、海洋生态系统4、淡水生态系统5、湿地生态系统6、农田生态系统7、城市生态系统8、河流生态系统等。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1、生物圈中的各种生态系统,由于地域相隔,表面看来好像毫不相干,但实际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2、整个生物圈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一个整体,它是地球上的生态系统。

3、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园.保护生物圈,人人有责!

苏教版分与合教学反思篇十二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生词,教师正音。

"孜",平舌音;"吆喝"中的"喝"读轻声。

3、提醒字的写法。

"奈"上半部分要写得扁而宽,撇与捺向两边伸展。下半部分的"示"要尽量上靠。"陋"的最后一笔是"l"。"吆"的右边不能与"么"混淆。

4、交流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案《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酷爱:非常爱好。

揣摩:反复思考推究。

烙印:烙铁烫下的印记,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孜孜不倦:非常勤勉。

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指话多)。

5、这篇课文写了件什么事?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第2-9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第10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