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8篇)

2023年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8篇)

ID:4695424

时间:2023-10-15 02:21:25

上传者:FS文字使者 2023年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实用8篇)

紧急情况勇敢迎面而上,冷静应对才能化危机为机遇。深入人心: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让人们深刻记忆和牢记。安全是责任,事故是违法。

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一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第四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新课《动手做做看》。这篇课文讲了一个引人深思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告诉小朋友装满水的杯子放进别的东西,水会漫出来,放进一条金鱼却不会。伊琳娜动手一做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朗志万告诉她——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要用心听,用心想,懂得动手实践的道理,并感受到动手做的乐趣,明白动手做的意义,唤起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为了达到教学目的,让学生从故事中受到启发,我主要从“用心品读,读中感悟”这方面来进行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针对本课的教学,我进行了再三反思,觉得有以下的收获:

我觉得首先要使自己的教学环节尽量简洁化。环节简单了,就避免了多余的繁琐的分析,取而代之是孩子自主的阅读实践。在自主感悟中,孩子才有机会,有足够的时间通过倾听,观察,阅读去了解学习内容,明白其中的意思,以及倾听来自他人的声音,来自思想的声音。自主学习,也意味着让孩子直面精美的短文,就意味着多与作者交流美好的事物,多感悟作者美好的品质。

《新课标》中指出:“阅读是学生进行文本对话的主要途径,是学生与文本进行情感交流的主要方式。”所以,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课文,让学生从读中感悟并体会人物的情感变化,与文中主人一起苦恼、一起快乐。如在伊琳娜发现朗志万的话错了时,读出她生气的心情是很重要的'。我先让学生体会伊琳娜受骗后的感受,再说说读这句话时应用什么语气。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学生很快就从读中体会到了伊琳娜生气的心情,并感受到了伊琳娜敢于向科学家提出错误的勇气。

最后理解朗志万说的那段话,这样,学生不会脱离文本,能牢牢地把握住整篇课文来思考问题了。正是有了这些不同形式的朗读,才让学生紧紧地围绕着文本进行学习,让学生在读中升华了情感,深化了对课文的理解,也让课堂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在教学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在问学生一些问题时,学生并没有像我所预设的那样回答,我在引导他们时,显得有所牵强,课堂上还没能实现收放自如。

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二

上完公开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觉得自己注重了以下几个方面:

1、情景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前谈话时,出示郎志万和伊琳娜图片,让学生喊喊他们的名字,接着交流搜集的有关伊琳娜、郎志万、居里夫人的资料,不仅有助于理解课文,而且拓展了学生知识面,这时老师顺势而导:“法国科学家郎志万经常喜欢问小朋友们一些奇怪的问题,今天他又提出了什么问题呢?”使学生在创设的情境中自然而然进入到了文本。

2、在课堂上,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朗读,体现了“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理念,在生生这间的朗读评价中,在老师对重点语句朗读的指导中,让学生的朗读水平得到提高。

3、为了激发学生学生探究的兴趣,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培养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大胆质疑、动手实践的能力,有效突破教学重难点,在本课教学中设计了两个实验:一是亲手做金鱼实验,将一玻璃缸放在高凳上,当场装满水,再把一条金鱼放进钢中,观察实验结果;二是在初步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基础上进行拓展,出示亚里士多德的著名论断:“两个铁球,一个十磅重,一个一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十磅重的一定先着地”,学生众说纷纭,但基本上都认为亚里士多德说的是正确的,这时做了一个类似的实验,让学生将轻重不同的两本书举到同一高度,然后让两本书同时从高处落下来,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惊奇地发现:两本书同时调到讲台上。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发现:哲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推而广之,其他人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可以说,两个实验,让学生亲眼所见,亲手操作,既能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能有效轻松地突破教学重点,使学生较为深刻地体会到在学习和生活中听到别人表达自己的意见时,要通过思考去判断,敢于大胆质疑,遇到有疑问的地方,要动手做做看。

4、在课堂上引进课外阅读《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不仅仅引导学生对“科学家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哲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而且将扩大学生阅读面的理念由课外直接带到了课堂上。

5、注重语言文字训练。如抓住“不能光想,你动手做做看”进行了给“光”找近义词、给这个句子换一种说法联系,促进学生语言内化。

6、注重课外拓展。在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之后,引导学生想象说话: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可能会说些什么?这是对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有利实践。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同时,阅读教学也是丰富学生语言的积累、培养学生语感的主阵地,“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回顾我的教学,老师们认为本课的教学设计切中单元主题“无论学生和生活,都离不开动手和动脑。”设计中充分关注到学生学情,教学步骤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引导学生一步步明白“动手做做看”的意义,但也有不少瑕疵和不足,主要在以下方面::

1、动手实验部分如果在预习时,让学生自己在家亲手做做,然后在课堂上说说自己看到的现象。这样会更加激发其他同学想动手做做的欲望和兴趣。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现阶段是个难点。常训练学生可以得到好的训练。

3、思考—动手—结论,缺一不可,首先关键在于学会思考。动手做的前提是“怀疑”也就是思考的过程,对这个过程的阐述不是很多,以致拓展时,学生拘泥于“动手”。

4、朗读教学扎实有效,教师激情昂扬,换词教学使学生思维开阔,但是板书设计稍有些滞后。

5、师生之间的语言(朗读等)互动做得比较好,如果能做到师生之间能做到情绪(学生参与激情与态度)互动达到一致,这节课将更完美。

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三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由科学家郎志万提出的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装满水的盆子,如果在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而开始了一次有趣的经历。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

在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随文识字上,基本解决了孩子的识字,写字的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布置了回家自己动手做做看,验证伊琳娜说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根据一课时的已有的基础,我把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会写2个“题”“提”字,并能根据两个字不同的部首来区别两个同音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

3、能结合实际生活,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为了提高了孩子们写字的效率,于是我就把写字这个部分提到了最前面。再由伊琳娜的情绪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出示两幅表情不同的图片,设问“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和“伊琳娜又为什么笑了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孩子们积极朗读相关的段落然后进行交流,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再用照样子写句子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注重实践,不要迷信权威。 最后再用《小马过河》这个视频,进一步让孩子明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动脑筋,动手做做看,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

本节课在引读人物对话时一个亮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题”“提”的教学中,字的有些知识落实得不够,对于偏旁和部首的概念不够清晰。

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四

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由科学家郎志万提出的一个奇怪的问题:一个装满水的盆子,如果在放进别的东西,水就会漫出来。放进一条金鱼却不是这样的。而开始了一次有趣的经历。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亲自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朗志万和伊琳娜的妈妈都非常重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科学思维方法和实践能力。这样的教育环境,是非常有利于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素养的。

在一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随文识字上,基本解决了孩子的识字,写字的问题。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并布置了回家自己动手做做看,验证伊琳娜说的话到底是不是真的。根据一课时的已有的基础,我把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1、会写2个“题”“提”字,并能根据两个字不同的部首来区别两个同音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中人物的对话。

3、能结合实际生活,明白“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为了提高了孩子们写字的效率,于是我就把写字这个部分提到了最前面。再由伊琳娜的情绪变化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朗读感悟,出示两幅表情不同的图片,设问“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和“伊琳娜又为什么笑了呢?”这一问题引导学生自主读书、主动探究,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读书探究的积极性。孩子们积极朗读相关的段落然后进行交流,交流“伊琳娜为什么生气”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读好小朋友、妈妈说的话。小朋友说的话要用肯定、想当然的语气。妈妈说的话要用鼓励的语气来读。在交流“伊琳娜为什么又笑了”的问题时,引导学生练读科学家说的话,了解他这样做的用意。再用照样子写句子的方式,使学生懂得在生活和学习中要善于质疑,注重实践,不要迷信权威。最后再用《小马过河》这个视频,进一步让孩子明白不管遇到什么事情,都应该动脑筋,动手做做看,才能明白事情的真相。

本节课在引读人物对话时一个亮点。但也有很多不足之处,在“题”“提”的教学中,字的有些知识落实得不够,对于偏旁和部首的概念不够清晰。

文档为doc格式

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五

《动手做做看》是一篇很有趣的课文,通过小朋友伊琳娜在科学家朗万志的引导启发下,动手做做看,悟出了"科学家讲的不一定都是对的,动手做做看。"在孩子读完课问题目后,我让孩子带着两个问题自由读课文,“动手做做看是谁说的?课文讲了哪些人?你喜欢谁?为什么?”孩子们读开了,有孩子边读边和同桌谈论着。三五分钟后很多孩子举手了,第一个问题很好回答,大多数孩子说出“动手做做看”是朗志万说的,个别孩子说是妈妈说的。我让孩子们在书上找答案,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重要学习朗志万的话。他为什么这样说?你读懂了什么?让孩子自己再读全文,在四人小组中议论交流。

孩子开始说了,有人说:“朗志万是故意提出这个问题的,他很会教孩子。”

“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也可能有错误,我们要动手做做看,看看他说的是不是正确。”“我想到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这是明说的,这孩子真的是看书看多了,语言的感觉特别敏锐。我把他说的这成语写在黑板上,让孩子说说记记。

“我想到了我们上学期学的《酸的和甜的》,里面的松鼠和兔子就没有动手试试看,小猴子才是动手做做看的。”呵,孩子还会联系旧文,联系得真是到位。我表演了发言的泽,说他真会读书,想得真好。小家伙高兴得红了脸蛋。

……

趁热打铁,在孩子的议论中,再让孩子读书。

了解了朗志万,我开始引导孩子说说伊琳娜,你认为她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要让孩子说出来,也从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孩子有的说她是个好问的人。有的说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人。有的说伊琳娜不随便相信科学家,敢和科学家对质。有的说她是个爱动手做做看,善于实践的人。还有的说她是个懂礼貌的孩子。在孩子的议论中还是找课文句子读,一次一次的读课文。

最后全班一起再读读课文,读完了,我拿书上合作伙伴的话问孩子:“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吗?她会对朗志万说什么?”唯说:“她会说,朗志万先生,我懂得了不要都相信科学家的话,要相信自己亲手做的。”彬说:“她会说,谢谢您,朗志万先生。”书说:“她会说我误会了,对不起,朗志万先生。”……听学生这么说,我知道他们都能够理解课文了,可是课文中主要告诉我们了什么?我问孩子说:“读到这里,你有什么话想说吗?”教室里沉默了一会儿,终于有只小手举起来,“我知道了科学家说的话不一定都是对的,我们要动手做做看。”这是课文中的,能够延伸到我们实际的生活吗?终于我们的炜说他看百科全书时好象看到书上有错,就和妈妈一起做做看,验证对吗。“这是说,书上的东西不一定都是对的,如果我们有问题一定要多请教别人,动手实验来判断是不是正确的。”玉说到她妈妈,她妈妈教她很多知识,可是有时侯妈妈也会有错误,我们应该找实际来说明。终于听到了,我赶紧接着说是呀,我们的爸爸妈妈都很会教我们,可是爸爸妈妈说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我们可以试着实践来判断。我把话锋一转,“老师也一样,我觉得我虽然教你们,可是也一样会有错误,同学们就经常帮助老师,如果有错误,我们很多同学都曾经帮助过我了。所以,我们小朋友对长辈说的话要学会思考,学会用实践来证明,不要都全部相信。”后面的.道理好象深了点,我有灌输之嫌,可是也只能够这样了。最后留有个问题,朗志万到底是哪方面的科学家?让孩子回家查找资料。

我自己回家找一下,我才知道伊琳娜原来是居里夫人的大女儿,同样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而朗志万,是个物理学家,是爱因斯坦很要好的朋友。明天不知道孩子能够查出来吗?这个故事对于伊琳娜来说,妈妈和朗志万对事的态度给她留下了深深的影响。

晚上自己细想,我这堂课上是不是话多了,让孩子读的时间不够。问题是就那四个大问题,分在课堂的不同时间,可是沉浸下来让孩子读,品的余地不够?这么说过去,如果孩子没有倾听,真的只是走过场罢了。因此不管是什么时候,倾听是很重要的,倾听是学会学习的一个很重要的途径。

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六

这篇文章主要是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在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上,可谓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在这些孩子中,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伊琳娜的妈妈也很会教育孩子,她不是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而是让孩子自己去实践,从实践中获得正确答案。

本文的教学目标是会认10个生字,会写9个字,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不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我的教学设计过程大致是这样的:

1认识要求会认的10个生字,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两个人物的名字,使他们认识“朗志伊琳娜”这几个生字,在带领学生认识其他的几个生字,分别用了拼拼音读,教师领读,开火车读,学生领读,分男女生竞赛读等方式,然后有分别介绍了一些字的识记方法,如“哎”“哄”“磷”“慢”“曼”“漫”等。

2理解课文,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后,指名读课文,在读的过程中,适当讲解课文内容,把学生带入到课文的故事情境中去。此过程中指导朗读,并设置一些问题,例如朗志万是否真的哄骗了他们呢?伊琳娜为什么生气,后来又为什么笑了,逐步让学生理解课文。

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在吸取了各听课老师的意见之后总结如下:

1在导入环节中,我的两个问题应该调换以下顺序会更好,即先提问:“把一个生鸡蛋和一个熟鸡蛋同时用同样大的力在相同的地方旋转起来,那个会先停下来?”再提问“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应该怎样做?”这样会更舒畅一些。

2自己在讲课过程中语言的运用应该更加注重使用儿童化的语言,这样会使学生产生亲近感,能与学生拉近距离,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自己在课堂中语言速度过快,有的学生可能会听不清楚,应该放慢语速,而且,在提问题时应有重复,提有效问题,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够听懂,基本都能够做到。

4语调要抑扬顿挫,这样更能激起学生的注意力,及时把不注意听讲的学生拉回到课堂上来。

5在学习生字这一环节时,应先领学生读一到两遍,再分别给字组词,否则学生的思路可能会很杂乱,没有秩序,听课效果也会下降。

6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注意细节,带着感情朗读,应该带出什么样的感情,教师应该让学生进入到文章的情境中,只有体会了文中任务的心情,才会自然而然读出感情。

7在开始学习生字,让学生找课文中人物名字是应顺便提一下两人身份应该效果会更好些,单指出找名字会显的目的性有点过强。

8在评价学生回答的问题时应注意不要伤害到学生的自尊心,做到多表扬少批评,多用鼓励性的话,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进步。

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七

本单元的教育专题是“用心思考,勇于创造’。《动手做做看》是本单元的首篇课文。它讲述了这样一个有趣的故事:一次,科学家郎志万故意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小朋友,再问为什么。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目的是为了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伊琳娜是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她不迷信权威,在妈妈的启发下动手实践,获得了正确的答案,并明白了科学家郎志万的真正目的。

我讲的是 第一课时,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我会写”九个生字,并明白: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的道理。为了突破重、难点,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如下四个问题:

(1)本文的主要人物有哪些?

(2)科学家郎志万提出的一个奇怪的问题是什么?

(3)小朋友对他提出的问题有什么反应?

(4)伊琳娜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样?因为课后让学生预习了课文,课堂上,我采用教师范读课文的形式,要求学生认真听,边听边在课文中找出以上四个问题的答案,在寻找答案的同时,穿插学习了生字,这样有机地把课文与生字的学习结合起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联系起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得课堂更加生动,有趣。

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思维主要凭借具体形象的材料进行,分析,

推理等抽象思维较差,为了让孩子们真正明白:科学家的话,也都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的道理,我紧紧抓住他们身心发展的特点,精心设置了三个小实验。实验一:往盛满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石块,让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取出石块,观察水位有何变化?实验二:往盛满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木块,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取出木块,观察水位有何变化?实验三:往盛满水的玻璃杯里放入一条金鱼,学生仔细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取出金鱼,观察水位又有何变化?实验过程中,孩子们的积极性很高,注意力也非常集中,他们目不转睛的盯着我的一举一动,生怕自己漏看了任何一个步骤。

通过实验,学生明白了动手做做看的道理,同时,对课题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美中不足的是,金鱼太小,实验效果不及前两个实验效果明显,其次,学生没能亲手做做这个实验。同时,由于课堂时间有限,知识容量较大,没能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朗读课文。

在有限的40分钟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全部完成,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不够精炼,以后,我会更加注重这方面,让自己在教学中不断成长。

动手做一教学设计及反思篇八

导课,利用歌谣《人有两件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导出本课,衔接自然。最后一段的说话练习,不着痕迹地结合了本课所含的道理,避免拨高难度,让学生很顺利地体会到不盲从,要学会思考和动手的道理。要让学生读懂课文内容不是很难,但要让学生通过课文体会动手操作的乐趣,明白“动手做做看”

的实际意义,就一定要真正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操作。课上,我先准备了一条金鱼和一个杯子。在读完伊琳娜的疑惑后,带领学生和我一起操作朗志万的实验,让学生亲身经历实验的过程,并说说看到实验结果时的心情。通过这个环节,学生很快就体会到了伊琳娜的心情,明白了“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的含义。在学完课文后,我再一次将一个有趣的话题抛给学生:有一个杯子装满了水,在杯子上面放一张纸,再把杯子倒过来,请问会出现什么情况?a、水会全部倒出来。b、水不会倒出来。学生看完后,争议纷纷,在老师的引导下,他们选择要动手做做看来证实自己的答案。从而唤起了学生勇于实践的意识,将内容进行了拓展,也突破了教学难点。

整堂课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效果还不错。但也出现了几个不和谐的地方,值得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与改进。如,在引导学生读出伊琳娜生气的语气时,我提醒学生可以想想平时生气时会做什么动作,用表演的形式来朗读这句话。有的学生就加上了一些粗鲁的动作或不文明的语言,这样反而过火地强调了伊琳娜的生气,也教给了学生不好的行为习惯,起到适得其反的结果。在引导学生理解朗志万最后说的那段话后,我出了“()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这样一句话让学生仿照“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的学生说:“小偷说的话也不一定是对的,要自己试试看。”我当时没有及时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与正确的引导,导致后面几个同学也出现说偏题的现象。如果我及时引导说:“朗志万是一个了不起的科学家,是有一定权威性的人物,他说的话一般人都会相信的。小偷的话当然不可信,他是一个坏人,没有人会相信他的话。要在括号里填有一定权威性的人物才行。”我想学生听了后,也一定能够及时明白题意,就不会这样的课堂尴尬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