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优质8篇)

最新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优质8篇)

ID:4696983

时间:2023-10-15 02:52:22

上传者:曼珠 最新将进酒教案 将进酒的一等奖教案(优质8篇)

在五年级教案的编写中,教师应当充分考虑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给予个别化的指导和支持,帮助他们取得优异的学习成果。小班教案范文的分享可以促进教师们之间的教学交流和经验共享。

将进酒教案篇一

1.诵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2.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理解其思想感情的复杂性;

3.理清诗歌中诗人情感变化的线索,背诵全诗。

领悟诗人“狂歌痛饮”豪放外表下的愤激之情。

诵读、讨论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中国有很多特色文化,而“酒”文化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诗人与酒之间似乎有一种不解之缘。古来文人骚客,凭酒赋诗,留下多少名篇佳句。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王维:“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李白:“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刘禹锡:“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然而,其中饮酒诗做得最好,也是最多的,恐怕要推诗仙李太白了。

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在其《不见》中,杜甫还用“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来概括李白的一生。

可见,酒似乎与李白的一生紧密相连。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这首劝酒诗《将进酒》。

二、整体感知

过渡:学习诗歌的方法,重在诵读。通过诵读,我们才能感受到诗歌的音乐美和节奏美;通过诵读,我们才能用我们的情感和心声去感受诗人的情感和心声。

下面,我们就来听听著名演员濮存昕是如何用他的声音来诠释李白含蕴于《将进酒》一诗中的情感的。

播放录音。(点评:濮存昕的朗诵,带有明显的表演性质,虽非尽善尽美,但他对诗歌的节奏与情感的把握还是很不错的)

在我们刚才的听读过程中,濮存昕的朗诵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什么特点?

明确:在节奏和语调上有一个快慢高低的变化起伏过程。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与起伏?

明确:源于情感的变化与起伏。

那么,诗人的情感又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发展变化过程呢?

板书:情感发展

下面请大家把你们的音腔打开,把你们的情感释放出来,我们一起来把《将进酒》朗诵一遍。在诵读的过程中,请大家用你们敏锐的直觉感知一下,诗人的情感经历了一个怎样的变化过程。

如果不能,学生自由诵读,然后可以同桌之间讨论,拟出作者情感发展线索。(3分钟)

三、课文分析

悲伤

包括哪些句子?(前四句)

诗人“悲伤”什么?(韶光易逝,人生短暂)

这种“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悲伤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黄河水的“不复回”,表现韶光易逝。

以水来表现时光短暂。(《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头发“朝如青丝暮成雪”,表现人生短暂。

在表现“悲”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呢?(夸张、比喻、对比)

还有一种手法。诗人通过对黄河这一自然景物的描写,渲染出一种悲伤的气氛,寄寓了诗人的情思。这样的手法是?(起兴。《孔雀东南飞》:“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

小结:诗歌前四句,综合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对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感伤。那么,诵读时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如课后诵读提示所言:前两句有挟天风海雨而来之势,故慷慨有之。但诗人这里是慷慨生悲——沉郁)(单读,点评)

那么,作者在文中一直感伤下去了吗?

欢悦(洒脱)

你是怎么看出诗人并没有把对人生短暂的感伤继续下去的?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这一句表现的是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及时行乐。

过渡:有诗云:“一杯清酒聚知音,半生相知有几人。”如今,三位挚友相聚在一起,正好开怀畅饮,故而要“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夸张,表现友人相聚之乐)所以,这一个小节,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关键词)

板书:欢悦(或洒脱或欢乐)

那么,这一小节应该以怎样的语调来读?(慷慨激昂,读出欢悦与洒脱劲)(齐读)

不经意中,哪一个句子被大家重读了?(“天生我材必有用”)

“天生我材必有用”是什么意思?你认为这一句包含哪些含义?

1.表现出诗人充分的自信,从“必”可以看出。表现出诗人儒家的那种渴望积极用世的心情。正所谓:“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那么,又为何不为这样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而举杯痛饮呢?即使破费千金又算得了什么——“千金散尽还复来”!这又是一个高度自信的惊人之句,能驱使金钱却又不被金钱所驱使,足令天下的凡夫俗子咋舌啊。

2.结合当时诗人的生活背景,词句也暗示了诗人的怀才不遇。

小结:但无论是自信,还是自伤怀才不遇。我想,这也许都会是李白饮酒的一个诱因吧。

过渡:(教师读劝酒过程)中间是劝酒的过程,引出劝酒辞。(学生齐读劝酒辞的内容)

将进酒教案篇二

教学目的:

背诵全篇,了解文意

教学手段:

介绍背景及相关知识,学生自己理解掌握

一、解析文题

二、文化背景

大诗人李白(701———762)出生于四川,自称汉将李广之后(一说与大唐皇族同宗),继承了先祖的豪迈狂放,加上先天的聪慧(文才),以及后天的勤奋(阅历)——“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他成了“诗圣”。725年辞亲远游,乘船经三峡出蜀,经历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742天宝元年赴长安求官,贺之章见《蜀道难》等诗,惊呼太白为“谪仙人”,并说“此诗可以泣鬼神矣!”后受诏入朝,供奉翰林。醉酒使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再加遭奸佞谗毁,被“赐金放还”。744李白与杜甫在洛阳相遇,同游同咏,亲如弟兄。750漫游复漫游,南北飘流,隐居或修炼,作《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759蒙冤流放,行至白帝城遇赦。作《早发白帝城》。晚年写出《秋浦歌》、《赠汪伦》。762太白逝世。

书上交代,到写这首诗为止,李白已经被“赐金放还”八年,仕途是没指望了,所以他索性隐居或修炼。可最要命的是他还嗜酒,常常酩酊大醉,这说明他“有情”,他是一个性情中人。那么他的情是什么情呢?学习这首诗我们或许可以略知一二。

三、解读全诗

(一)朗读课文(正音)(结合课后练习一)

1、开头两联均用“君不见”领出,“君”,按岑夫子、丹丘生。要读得从容、亲切。“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发源于昆仑山,地势极高),“不复回”——不再返回,均须重读。“不复回”隐含何意?——韶光易逝之意。类似还有: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高堂”一联系承“不复回”而来,说及人生。“悲白发”,我们头脑中应出现了这样一幅图景:高堂之上,人们对镜自视,“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秋浦歌十五》),犹言人生苦短,“悲”字当重读。韶光易逝和人生苦短本是一回事,所以第一联用的是古代民歌中的比兴手法,即用眼前景物起兴,引出所咏之词,而又具有比喻的作用。类似还有: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桑之落矣,其黄而陨。女也不爽,士贰其行。《诗经氓》这两联把天地人生都说到了,境界极其阔大,应当读得很有声势。

2、以下节奏逐渐加快。“人生”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正因为韶光易逝、人生苦短,所以要及时行乐。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因而立即转悲为欢。尽管诗人在政治上并不“得意”,但此时兴致高涨,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也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把希望寄托在未来,“天生”一联更追加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宜作一顿(这里的潜台词是“既如此,那就……”),为诗中策一个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第一个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这句上,应当读得豪气十足,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加以渲染。以上是诗的铺垫部分,读后可作稍长停顿。

为了让自己“长醉不醒”的愿望名正言顺,他还援引“古来圣贤”来证明,比如孔子、孟子,屈原、贾生一类人,他们有经天纬地的才能而不为统治者所用。诗人说他们“寂寞”,实际是说他们被世人冷落,是为他们惋惜乃至抱不平。这是从反面来论证,“皆”体现了愤激。更有曹植——这是他十分景仰的人,他赞扬曹植的豪华酒宴,其实是为曹植的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叹惋,而不平,同时兼以自况。这就加深了诗人的愤激之情。

(二)内容感知

《将进酒》是汉乐府曲名,李白这首诗虽用了旧题,却能跳出前人窠臼,自创新意,把饮酒和对黑暗现实的批判结合起来,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这个历来被许多诗人歌唱过的诗题以积极的内容,这是值得重视的。

台北学者散文家颜昆阳《想醉》中有一句话:“非醉不可的理由尽管很多,但眼泪与笑声便可以说明一切,因此人们非醉不可的理由其实只有一个:有情。”

那么请问这首诗中诗人的情到底包含那些呢?

首先对国家有情:忠君报国之情,不满失望之情,

其次对自己有情:自我肯定之情,快意身心之情,也有志不得伸的苦痛。

四、艺术手法

1.夸张的写法

诗中的有些夸张写法是凭借数字来表现的,例如用“一饮三百杯”表现豪饮,用“斗酒十千”表现酒价的昂贵,用“万古愁”表现愁的深广;有些则属于感觉的夸大,如“黄河之水天上来”极言黄河源头之高,“朝如青丝葛成雪”极言人生短促。诸如此类的夸张句都有力地说明诗人横放杰出,用辞大胆,他人莫及,也表现了他那豪放飘逸的诗风。

2.起兴(略)

五、板书

将进酒教案篇三

1、通过李白“借酒浇愁”的虚无消沉的消极反抗,以及他自信和对现实的忧患思想,了解“酒”在中国文化中的特殊涵义。

2、鉴赏“将进酒”的意境及在矛盾中展示内心的诗歌特色。

3、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大胆的夸张和丰富的想象。

1、了解李白的生平事迹及其人格魅力,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本诗的题旨。。

2、把握本体意境张扬、夸张大胆、想象丰富的浪漫主义的手法。

体会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诗美特点并对其内涵有所了解。

赏析与讨论

一课时

一、导入

1、在中国文学史上,诗与酒相从相随,几乎有一种天然的缘分。中国诗人大多爱喝酒,且多半是因为“愁”了才喝酒,为何愁?多得很,仕途失意、功业未成、思妻念子,一言概之,就是生活不如意。多少诗人因酒忘却人生的痛苦忧愁,因酒在自由的时空尽情翱翔、因酒而丢掉面具口吐真言、因酒而成就传世佳作。

唐代的天才诗人李白尤为突出,他是“诗仙”,有自称是“酒中仙”,时人也号之为“酒圣”。古时酒店都爱挂上“太白遗风”、“太白世家”的招牌直至现在。

杜甫的《饮中八仙歌》中说: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二、写作背景

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此时距李白被唐玄宗“赐金放还”已有八年之久。此时,诗人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发抒。

《将进酒》,乐府旧题,内容多写饮酒放歌时的情感。

三。诵读感知

全篇大起大落,诗情忽翕忽张,由悲转喜、转狂放、转激愤、再转狂放,最后归结于“万古愁”,回应篇首,如大河奔流,纵横捭阖,力能扛鼎。于豪放不羁之中深蕴情才不遇、时光易逝之深沉悲哀。所以读的时候要于狂饮纵歌之中把握好诗人深沉的愁绪。

深沉悲怆,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要有气势。

这几句是李白自信、狂放的体现,于深沉的悲绪中洋溢着暂时的欢乐,应读得充满喜悦,而且是稍带夸张的'喜悦。其中“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四个三字句,酒酣之时,喜悦之至,短句叠用,喜悦之情溢于言表,要读得充满喜悦之情,节奏要快,声音有力。

将进酒教案篇四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课后练习第二题。

将进酒

李白

将进酒教案篇五

观看“动画片”对每个孩子来说都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他们常常会被动画片里生动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的故事情节所吸引,会情不自禁的模仿动作。孩子自发的兴趣多属于浅层兴趣,往往带有情绪体验,容易停留在“好玩”“好看“的水平上。针对一情况,我从孩子的兴趣出发,结合新《纲要》艺术领域的总目标以及幼儿的实际情况,运用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育手段设计了本次舞蹈活动。

本次活动我主要从两个方面制定活动目标:第一是从幼儿的能力方面出发,熟悉音乐旋律,根据故事情节大胆模仿并创编舞蹈动作,第二是从幼儿情感方面出发,培养幼儿积极与同伴进行合作表演。

本次活动打破了传统的舞蹈教育方式:“老师教、幼儿学”。结合新《纲要》的人本观念,以幼儿为主体。活动中,我时刻关注孩子,注重给每个幼儿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在整个活动中还给幼儿营造了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氛围,让孩子在轻松、愉悦中参加获得进步。

活动目标:

1.能根据音乐故事情节大胆模仿并创编舞蹈动作。

2.体验与同伴合作表演的乐趣。

活动准备:

材料:

1.教学多媒体、故事课件。

2.道具、场景。

经验:已欣赏过乐曲《小老鼠和啤酒桶》

活动过程:

一、感知欣赏音乐动画片

二、体验创编舞蹈

1.讨论:小老鼠有哪些动作?自己跟着音乐学跳小老鼠的动作。

2.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看后边有这么多啤酒桶,你会想到哪些动作来表现啤酒桶?

三、合作表现舞蹈

1.自由表演:幼儿自己商量,选择一个角色一个伙伴。

2.创造性表演:选择一个角色多个伙伴。

3.交换角色表演。

四、结束部分

1.活动。

2.幼儿和老师一起收拾表演道具及场地。

文档为doc格式

将进酒教案篇六

从来都没有见过流星,想象中的流星是那么华丽与美好。

人们都说对着流星许愿可以实现愿望,我常伏在桌上想:可以实现理想吗?

现在啊,知道了这是童话,不再异想天开,只是我常想着实现理想有多么美好。我的愿望就是能够实现理想。

有理想的人内心是纯粹的毫无杂质,像是透明干净的玻璃杯,装满了梦想,承载着希望。

现在啊,对!就是现在,学习为了什么,老师说是为自己挣一个前程我在下面偷偷对老师持否定态度,我自我认为学习是为了实现理想,不然学习用来干嘛呢?是吧!

我现在认为,学校是一个大玻璃杯,闪着水晶般的光芒,里面盛满了一切美好的理想,我听到动人的歌唱,从里面传出来,最动听的音律,吟唱着理想之歌。

阳高五中初一:钱露露

将进酒教案篇七

《将进酒》是李白的咏酒名篇,意蕴深厚,风格鲜明,传诵千古。为能更好地理解诗篇,

应让学生大致了解李白的生平思想,理解李白因怀才不遇,而在诗中流露出的貌似主张及时

行乐实则渴望用世上进的心态。而且不能简单地就诗学诗,应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学习了解

相关咏酒诗篇及酒文化,对学生进行“诗化”教育,感受、培养诗人气质,一举多得。同时

注重对诗篇的诵读、背诵及比较阅读。

一、导入新课

唐诗是中国诗歌的顶峰。在灿若群星的诗人中,李白恰如夜空中的太白金星,尤为耀眼

夺目。李白一生诗酒相依,杜甫赞叹:“李白斗酒诗百篇”。杜康造酒,真是对人类的一大

贡献,否则,生活将缺多少情趣,诗人将缺多少灵感,人类将缺多少美文诗篇。酒与诗,好

像天生就结缘,酒催诗生,诗随酒发,相伴而留香千古。同学们都知道哪些咏酒的诗句?

二、学习目标

1.诵读、背诵全诗。

2.理清情感变化线索,理解貌似消极行乐实则渴望用世的复杂情感。

3.了解相关的咏酒诗篇及酒文化。

三、学习步骤

1.解题并简介李白生平思想。(见《中国文学史》)

2.整体感知。教师充满激情地诵读全诗(提醒学生注意节奏、语调、情感)。李白的诗

感情充沛,语句通俗,音节响亮,节奏明快。王安石说李白的诗“词语迅快”,准确地概括

了李白淋漓畅快的诗风。其他人的诗(如杜甫、王维的诗)可以不读或默读低吟,朗读反可

畅快读,不必计较、识辨个别词句、意象,需整体感知、把握。

学生齐读全诗。

3.讨论与点拨

问:开篇两句“君不见”连用有何作用?

明确:这是李白的独创,别人多是在诗的开头或结尾偶然用一句(如岑参《走马川行奉

送出师西征》的开头和杜甫《兵车行》的结尾)。后人评价:“此种格调,太白从心化出。”

这就增加了诗的气势和力度,阔大了境界,先声夺人,令人震撼。

问:两句“君不见”的重心在哪一句?

明确:后一句。而其中的“悲”又是全诗的“诗眼”,给全诗奠定了悲怆苍凉的基调。

写“悲”是李白诗歌常见的主题,如他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

镜里,何处得秋霜?”

问:后一句“君不见”即是主旨重心所在,首句为何要从黄河写起?

明确:这是古诗中常用的“比兴”手法。古人常以流水比年逝,一去不返,如李煜

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又以黄河的伟大永恒兴起对生命渺小短暂的喟叹,抒发

其浩大的声势,令古今文人震撼激动。李白写黄河的诗句还有:“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

里触龙门”“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

这其中尤以“黄河之水天上来”最为脍炙人口,成为赞美黄河的千古名句。

问:自哪一句开始点酒入题?

明确:“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句中虽没有用一“酒”字,但诗人用

“金樽”“对月”这样的形象语言,更把饮酒行乐诗意化了。诗中的李白“悲感”但并不

“悲观”,他认为人生只要能开怀畅饮,便无所遗憾,情绪由“悲伤”转为“乐观”。

问:有人说诗、酒、月是李白生活中的“三要素”,同学们能举出李白哪些饮酒赏月的

诗句?

明确:李白一生寄情山水,诗酒漂零,写了大量的饮酒诗篇。民间传说李白醉后“捉月

骑鲸”而终,连死都要与酒、月为伴,多么浪漫富有诗意。他还与善酿的村民结下了真挚友

谊。他在《哭宣城善酿纪叟》中写道:“纪叟黄泉里,还应酿老春(酒)。夜台(阴间)无

李白,沽酒与何人?”寥寥几语真情感人。《赠汪伦》中的“汪伦”也是一位善酿村民。

问:李白是抱着“奋其智能,愿为辅弼”的宏愿来长安入仕的,但从以上诗句看,李白

在政治理想破灭后,好像很安于这种颓废享乐、放浪形骸的生活,怎样理解这种现象?

明确:这其实是一种假象,是李白借酒来消释自己怀才不遇的苦闷。李白的骨子里是希

望积极入世、建功立业的,这也是儒家的一贯主张,但苦于奸臣挡道,报国无门。他在《行

路难》中哀叹:“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他的人生理想是像

范蠡、张良那样“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

问:如何评价李白在失意的暮年还唱出“天生我材必有用”这高度自信的豪迈诗句?对

后世有何影响?

明确:说“必有用”,可见“此材”未被用。但李白从没有真正悲观消沉过,心中始终

不惭世上英”。在《行路难》的最后也坚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海。”这才

是真正的李白,从貌似消沉中透露出的是坚定向上的信念,渴望用世的乐观精神。即使在他

读李白的诗篇,不会让人萎靡不振,而是在激愤中涌动着奋进的豪情。“有用”且“必”,

何等自信,何等乐观,肯定人生,肯定自我,这既是李白愈挫愈奋的性格写照,更是其人生

价值的宣言与呐喊,成为全诗中最精彩夺目的诗句,传诵千古,影响深远,已化为民族的宝

贵精神财富。

问:酒逢知己千杯少,李白痛饮狂歌,对朋友愤言“钟鼓馔玉不足贵”,是由衷之言吗?

为何“但愿长醉不复醒”?

明确:李白怀用世之才,本当位列卿相,治国安邦,却“抱利器而无所施”,而碌碌之

辈反窃居高位,安享富贵,“骅骝拳跼不能食,蹇驴得意鸣春风”,心理怎能平衡?说“富

贵不足贵”决不是李白的由衷之言,而是他失望忧愤之极的反语。他在《江上吟》中说:

“功名富贵若长在,江水也应西北流。”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怒喊:“安能摧眉折腰事

“钟鼓”句曲达略消沉。所以“钟鼓”“但愿”两句,可看做统摄全诗的中心句。正因为其

人生目标不能实现,厌见污浊的现实,他才借酒麻醉自己,以减轻愁苦。闻一多在其长篇叙

事诗《李白之死》中写道:“若不是你们(酒)的爱护,我这生活可不还要百倍地痛苦?啊!

可爱的酒!自然赐给伊的骄子——诗人的恩俸!神奇的射愁的弓矢!……”

问:李白为什么说“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

明确:做济世有为的“圣贤”还不如当颓唐堕落的“酒徒”更能“留名”,多么荒唐不

可思议的社会现实,这是李白由自身的境遇,联想古今,对荒唐社会的愤怒嘲讽和痛彻总结。

历史上“圣贤寂寞,饮者留名”的首推辞官归隐的陶渊明,他在《五柳先生传》中说:“性

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他经常是“杯尽壶自倾”“悠

悠迷所之”,深感“酒中有深味”,著有《饮酒》诗二十首。晋代的“竹林七贤”大多是隐

居山林的好饮名士。其中刘伶更为典型,著有《酒德颂》。据说他外出,常带把铁锹,告诉

别人:“如果我醉死,就挖坑埋掉。”杜甫的《饮中八仙歌》就是为“饮者”留名的最好明

证。

问:历史上有那么多寂寞的“圣贤”,留名的“饮者”,李白为何单说曹植呢?

明确:因为李白与曹植有很多相似之处,同样诗才敏捷,才华横溢,遭受排挤和压抑而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问:李白不过是元丹丘、岑勋招饮的客人,而他却高踞一席,反客为主,颐指气使,怪

责主人少钱缺酒,缺乏“千金散尽”的豪气,提议“典裘当马”换取美酒,一醉方休;而且

“呼儿”“与尔”口气甚大,狂放无礼,让人简直搞不清谁是“主人”,这说明了什么?

明确:李白本性狂放洒脱,加之“他乡遇故知”的兴奋和已酩酊大醉,以至“忘形至尔

汝”。最主要的是诗人与朋友的关系非同一般,非“尔汝相称”的豪迈知交不能如此。

问:李白自称“我本楚狂人”,杜甫说他“痛饮狂歌空度日”,如何理解李白的“狂放”?

明确:这一方面是李白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本性使然;同时李白用这种让世人难以

理解的“狂放不羁”,表达他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不合理秩序的蔑视挑战。他在长安时即以

“戏万乘若僚友,视俦列如草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等玩世不恭的狂态

表达不被重用的不满。杜甫在怀念李白的《不见》一诗中写道:“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只有像杜甫这样的伟大诗人,才

能对另一个伟大诗人有如此深刻的理解和爱惜。

问:诗的最后一句“与尔同销万古愁”,与开篇的“高堂明镜悲白发”首尾照应,有何

作用?

明确:一“悲”一“愁”遥为呼应,余韵深远,强化了整首诗的悲愁愤激的氛围。李白

本欲借酒浇愁,但“斗酒难消块垒愁”,正像他自己所说“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

愁”,无奈之下只得“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潜藏在酒话底下的郁怒不平之气,如黄河之水,奔涌迭宕,一泻千里。

学生齐读全诗;分角色诵读;背诵全诗。

四、比较阅读。提供李贺的《将进酒》和歌剧《茶花女》中的《饮酒歌》,比较体会不

同诗人和不同民族写同一题材所表现出的不同风格。

五、书面作业。学生联系生活和自身实际,谈谈对“天生我材必有用”的理解和认识。

附板书设计:(见附图)

(作者单位:山东兖州市一中272100)

作者邮箱:

将进酒教案篇八

1.体会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风格

2.了解李白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苦闷和激愤之情

3.把握全诗的感情基调

教学难点

1.把握全诗由悲而欢而激愤而狂放的感情基调

2.鉴赏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杜甫有一首诗为《饮中八仙歌》,内容如下:

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提问:读过诗后,你能通过这四句诗感受到李白的形象吗?

明确:诗酒同李白结了不解之缘,李白自己曾说过“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兴酣落笔摇五岳”。杜甫描写李白的几句诗,笑出了李白的嗜好和诗才。李白嗜酒,醉中往往在“长安市上酒家眠”。李白醉后,豪气纵横,狂放不羁,即使天子召见,也不是那么毕恭毕敬,诚惶诚恐,而是自豪地说:“臣是酒中仙!”而这首《将进酒》正是李白所作的一首劝酒歌。

二、写作背景介绍

本诗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年)李白“赐金还山”之后。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这首诗可能是三人饮酒宴上的祝酒辞。

三、分析鉴赏

提问:李白的诗歌风格一向是豪迈不羁的,你认为这首诗和他的一贯风格有区别吗?

明确:这首诗有豪放之情,但又不只于豪放之情。这首诗中诗人的感情变化极快。

(参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152页)

提问:你能简单总结一下这首诗感情的起伏变化吗?

明确:诗的开头悲叹人生短促,转眼即是百年。接着因悲寻欢,想要痛饮一场。然后转入正题,联系自己遭遇,借酒抒发愤世嫉俗之情。结尾变得狂放,要将这种种复杂的心绪统一为“万古愁”,一同消除、忘却。

四、写作特点

提问:本诗你读来有何感觉?

明确:略

提问:以往我们学习的古诗多以七言为主,那么这首诗有什么特点呢?

明确:通篇以七言为主,而以三、五、十言句“破”之,参差错落。且诗句以散行为主,又以短小的对仗语点染、节奏疾徐多变,奔放而流畅。

五、学生诵读全诗

六、作业

课后练习第二题。

板书设计

将进酒

李白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