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大全8篇)

最新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大全8篇)

ID:4703026

时间:2023-10-15 05:18:28

上传者:笔砚 最新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 语文雷雨教学反思(大全8篇)

标语可以通过简洁的语言激发读者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制作标语要遵循简洁明了、容易理解的原则,不要过于拗口和难懂。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些成功品牌使用的经典标语。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一

今天学习了第18课《雷雨》,尽管窗外还是春寒料峭的春天。

为了让孩子们找找感觉,上课前先放了一段雷雨交加的flash视频,形象的动画加上逼真的声音,应该能唤起孩子们小小记忆中的这样的场面吧!

这一课只有四个生字,还全部包括在了一类字当中,所以只读了几遍就算过,节约出很多时间品读课文。

铺垫之后,大屏幕上出示问题:默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这个问题有点难度,没有给孩子们太高的期望。很快就有几个孩子举起了手,挨个小声问问探探底。海鲁说:“先写了刮大风,又写了雷声,写了下大大雨,最后写雨停下来了。”加昊的思路跟海鲁大体一样。润泽说:“写了下大雨的景色和下雨后的景色。”林旭说:“写了下雨前的情景、下雨时的情景和下雨后的情景。”让几个孩子起来回答,大家一致认为湛林旭的总结最完整最准备,没想到这个问题解决得这样顺利。

这篇课文内容短小,语言精炼,适合朗读,采用了指名读、开火车读等各种方法,效果都不错,读得有滋不味,能看得出,好多孩子达到了当堂背诵的程度。

通过对比的方法,让孩子们理解了“越来越”的作用,体会到准确用词可以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课文。

今天大体看了周末孩子们写的《好书推荐》日记,初选出孙祎玮、湛林旭、李震海、王润泽、董珊珊五名同学参加角逐,两名优胜者代表班级参加比赛。这五名同学日记内容写得生动,符合要求,而且都还没参加过学校级别的比赛。一直遵循的理念是:尽可能让更多的孩子去参与、去经历,先不管最后的结果如何,精心准备和层层选拔的过程就是一次很好的.锻炼,孩子们,加油吧!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二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在学习“雷雨后”这一部分时,让学生自由读一读课文,并说说通过朗读知道了什么,学生们都认真读书,课文中所描写的雷雨后的景色全找了出来。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再追问:“你们觉得这部分课文中哪些字词用得好呢?为什么?”这实际上就是引导学生自己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纷纷举手发言,说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有的说:“我认为‘挂’字用得好,这个字让我们感受到彩虹像一条五颜六色的绸带挂在美丽极了。”还有的说:“我觉得‘坐’字用得好,坐着是很舒服、很快乐的,这个字让我感觉到蜘蛛很悠闲、很自在。学生不仅理解了词意,而且懂得了用法。有的学生还能将前后文对照着说,比如“坐”一字,学生对比前文的“垂”字,自然就理解了雷雨前后的不同,不用老师说,就能很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了学生自读自悟、通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的能力,又提高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为今后的写作打下基础。

在本节课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训练能力用“ 越 越 ”、“ 渐渐地 ”说一句话。这两个句式都是学生以前学过的知识,在这里既是对学生知识点的复习巩固,也是增强学生自信心的最佳时机。在体会雨后景象后,让学生说说假如你是那只鸣叫的蝉,是那只坐在网上的蜘蛛或是那只快乐的青蛙,你会说些什么呢?学生通过看动画等活动,有了深刻的体会,说起句子来就不会显得苍白无力了。这样一方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给学生想象的空间,抒发出自己的情感体验;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将阅读文本与说话训练相结合,实现了语文学科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

在指导朗读教学雷雨前这一部分时,我通过让学生感受动画,做“压”“垂”的动作进行指导,学生兴趣浓厚。在指导雷雨中这一部分时,我抓住了重点句子:“哗、哗、哗,雨下起来了。”在这一环节中,我提倡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如:有的学生用拍手打节奏或小手轻拍桌子等通过不同的声音来体会雨下得很大。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引导学生说下大雨时,还有哪些东西也看不清了,学生说的范围较窄,而我又没有及时地进行引导,使得这一环节有点脱节。在请同学们与老师看板书复述课文时,语言不够精炼,随意性较大,使这一环节没有达到我所预设的效果,这主要是教师本身的随机教育能力欠缺的问题。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三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雷雨》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在执教《雷雨》一课时,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这一课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学会本课生字及其词语。在教学设计上,我主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独立地获取领悟知识这样一种新理念。首先我让学生在预习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学生们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后,再让他们自己找出难写的字,并说出理由。(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去思考和发现问题,在说理由的同时,也再次强化了这些字需要注意的地方,便于学生的记忆)。

学生们先自学容易学或自己已经掌握了的字,因为每个字都有其不同的侧重点,因此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们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将本课的8个生字的重点进行归类后,再到前面来自己讲解,在讲解过程中,其他同学认真倾听为他补充。(这种学习方式不仅仅是训练学生们的组织语言和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培养学生们倾听的好习惯。同时这种合作学习也是为了使得他们在今后与人交流时做到认真倾听、尊重别人。)学生在讲解词义时,他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表述、朗读、结合生活实际等等方式,(他们的表演述能力得到提高,同时也能激起低年级学生的求知兴趣)。然后学生们开始在小组长的带领下讨论课前提出的难学的字应怎样写好,讨论过后,学生们在黑板上边写边讲解几个字怎样写好。其他学生再来点评。(学生们对这几个字的间架结构、占格位置进行非常仔细的观察过后,再在小组内发表合理的见解,这不仅是训练学生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同时也是加强合作意识,及重点、难点也在互学、汇报的.过程中得以突破,同时也为日后自学生字打下了基础,而且学生们在写字的过程中也加强了他们写字的基本功。

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感触,接下来我从这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方面我感觉到学生们现在能自主地到前面来抓重点讲解生字,但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来说的时候,却表达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练习,就象李校长说的,要想上出一节成功的识字课,首先教师的字要漂亮,针对这个情况,我想每天抽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粉笔字和钢笔字,每天鼓励学生也抽半个小时的时间练习铅笔字和粉笔字。而且每天无论是上课的板书,还是平时的小事记在黑板上,我在书写时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细,让学生平时就意识到字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训练过后,学生们和我的字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我还认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他们的倾听能力比以前加强了,而且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所以他们也愿意以这种形式来学习,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四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所以,《雷雨》这节课的教学,我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课前布置他们去收集关于雨的资料,因而在拓展时学生十分进取。初读课文,自学生字的设计,我体现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学习思想。在识字、写字的环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习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经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把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学生按“雷雨前”的学习方法学习“雷雨中”和“雷雨后”两部分资料,体现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学生理解了课文资料,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欢乐,使学生理解了课文资料,体验到了自主、合作学习带来的欢乐。

新课标强调“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雷雨》一课的教学中体现了:1.自读感知资料。上课前一天,正好下了一场雷雨,我布置学生认真观察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景象,然后让学生讲述观察到的情景,这样在学生头脑中初步勾画出雷雨的情景。2.表演读深化感知。我在学生对课文资料、情感基本了解后,相信学生,指导他们从语气、表情、动作方面,把自我的`感受读出来。3.紧扣重点,读中感悟。我从图入手,经过画面、音乐、观察比较,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雷雨前特有的“静”,雷雨中的“猛”和雷雨后“美”。我抓住文中重点句、关键词让学生反复读,在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再读。如学习雷雨中的“猛”,我问为什么“往窗外看去,树哇,房子啊,都看不清了”学生经过感悟读后,纷纷发言,有的说是雨打在窗子上了,有的说是雨太大天都黑了,有的说是雨象帘子一样挡住了人的目光,让我感到十分惊讶。

经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也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自我的不足,如有些学生的表达本事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我想在今后我能够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我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经过这样的训练,不仅仅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锻炼他们的用词造句本事,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本事。其次,我还要加强自我范读的本事,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取得更好的课堂效果。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五

本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

首先,我让学生默读课文,能边读边想象,并把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可问问周围的同学,老师,或者查字典。并把生字词解决掉。出示生字,让学生观察这些字的特点,然后用不同的方法识字。如,用动作记“压”、“垂”;用联想法记“乱”。联系自己观察的情景,想象狂风中的小树乱摆的样子从而记住“乱”字;用换偏旁识字法记“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阅读实践巩固识字。

在朗读感悟上,我积极挖掘教材,抓住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感悟课文,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出示课文的两幅插图,比较两幅图有什么不一样,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用自己的语言描绘途中的不同景象。同桌互读互评,培养合作精神。朗读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勾画描写这些景象的词句,按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归类整理词语。在提问学生们哪一个字用得好时,学生们都积极回答问题,王树基说:“老师,“压”用得好,我能感觉到乌云来势很猛。成志认为“垂”用得好,能感觉到风特别大,蜘蛛特别害怕。气氛很活跃。

写字指导,重点讲解“彩、蜘、垂”,彩的三撇是上下排列的,起笔处要在一条垂线上,蜘字的虫字旁要写的瘦长;垂字上边的撇要写的短而平,下面的横长短不同。

这节课课堂气氛很活跃,达到了所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六

曹禺的《雷雨》,被誉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经典戏剧”。大凡经典,人物复杂,主题多元,意蕴丰厚,难以读透。我教《雷雨》,就有这种感觉,什么都想讲,好像什么也没有讲透彻,讲精彩。

《雷雨》备课,我很用心,读多种资料,五次修改教案。授课得与失,感悟深与浅,记录如下。

一、授课节数,超标了。

学校给的授课计划为4课时,我上了6课时,超标了。

第一课时,讲《雷雨》这出戏的故事梗概。《雷雨》是四幕剧,课文节选的是第二幕。第二幕之前的内容,我讲了,学生听得津津有味;第二幕之后的内容,没讲,留下悬念,让学生读课文。

第二课时,分析剧中(节选部分)第一个矛盾冲突——情人冲突,归纳周朴园和鲁侍萍的形象。

第三课时,分析第二个矛盾冲突——父子冲突,总结周朴园和鲁大海的形象。

第四课时,分析场景描写在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方面的作用,鼓励学生猜测课文节选部分之后的人物命运。学生猜得不全,我讲了大结局。

第六课时,演课本剧。学生表演,积极,活泼,像模像样,他们喜不自胜,有成就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较为客观、全面。

“对待爱情,周朴园是一个很虚伪的人”,这是部分读者的解读,我不认同。

周朴园和鲁侍萍相爱,为什么没有走进婚姻殿堂?三十年时光荏苒,周朴园为什么对鲁侍萍念念不忘?讲课中,我倾向于把周朴园看做一个“好人”——有情义、软弱、内疚、真诚;鲁侍萍,我更愿意把她看做一个“女汉子”——有自尊、刚烈、沉稳、清高。

当然,鲁侍萍也有“隐忍”一面,她与鲁贵这个猥琐的男人生活了二十多年,备受屈辱和痛苦,太压抑自己了。一个宁死也不做妾的刚烈女子,一个生活贫寒却撕掉五千元支票的清高女子,她与鲁贵在一起,委屈了自己。

当然,在父子矛盾(实际是阶级矛盾)中,周朴园“恶”的一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冷酷无情、圆滑世故、贪婪凶残。

依着文本走,就事论事,我似乎做得了“客观”“全面”。

三、语言品析,有的到位,有的生涩。

《雷雨》中,有很多对话语言,言简义丰,有嚼头。

鲁侍萍:不敢说。

鲁侍萍为什么“不敢说”,我一点拨,学生懂了,这是“激将法”,故意激起周朴园打听真相的欲望。

鲁侍萍:她不是小姐,她是无锡周公馆的梅妈的女儿,她叫侍萍。

周朴园:你姓什么?

鲁侍萍: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认识了。

这句话,有言外之意。

以前,鲁侍萍抱着一种宁死不屈的刚烈态度离开周家,随着时间的推移,多年以后,她对周朴园的恨慢慢减少了。但她发现周朴园还在想念她,她就忍不住把自己的身份亮出来了。没有想到,一个女人,相隔30年,人世沧桑,做了多年的打工生活,已经变成了一个老太婆了。可是站在周朴园的面前,她心疼的,是自己已经那么衰老了,甚至连你曾经是我最亲最爱的男人,也认不出来了。当年的鲁侍萍一定是以漂亮吸引了周家少爷!

这个言外之意,我讲了,可学生一脸茫然。为什么讲得学生一脸茫然呢?我得承认,我的讲解“生涩”了,没有与学生的生活阅历“挂上钩”。

鲁侍萍:你是萍,……凭——凭什么打我的儿子?

这句话,历来被人称道,它妙在何处?我讲了,讲得很清楚:妙在用同音字来表现特定情境下人物思维的急转弯。

但接下来的这句话——“鲁侍萍:我是你的——你打的这个人的妈”,我对自己的讲解,不满意。

我是这样讲的:

这句话,妙在写出了鲁侍萍欲言又止的复杂心绪:事先有约——后悔;周萍可能不认自己——委屈;不能直接说——痛苦;鲁大海不但被开除,还挨打——愤怒。

其实,鲁侍萍的这两句话,各有一个破折号,破折号都有话题转换的意思;也就是说,这两句的妙处,应该是有共同点的。但它们的侧重点各不相同,一个侧重于“你是周萍啊”,一个侧重于“我是你的妈”。

答案的交叉重叠和相异之处,我没有厘清,更没有讲到位。

四、主题分析,做到了细致化。

曹禺曾这样谈创作《雷雨》的体会:“刚开始创作时,并没有明显地意识到我要讽刺或攻击什么。写到后来,仿佛有一种汹涌澎湃的感情激流来推我,我在发泄着被压抑的愤懑,揭露与批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

怎样理解“揭露与批判中国的家庭和社会”?这句话,我没有轻轻滑过,逮住它,做了如下解释:

家庭方面——

倾斜的门第观念。当年的周朴园和鲁侍萍相爱,为什么不能结婚?因为门不当,户不对。

森严的家庭秩序。周朴园很专横,要求他人无条件地服从自己,他不惜运用一切手段来维护自己追求的家庭秩序——等级森严。周朴园的专横,伤害了亲人的感情,特别是蘩漪,让她感到了人格的屈辱。

乱伦的人际关系。周萍和蘩漪,是乱伦。四凤和周萍,也是乱伦。畸形的'恋爱,必然失败。

社会方面——

罪恶的阶级压迫。周朴园是煤炭公司的董事长,拥有很多财富。他的财富从哪里来?工人们的血汗,工人们的生命。所以,他不只是一个普通的老板,他是资产阶级的代表人物。一个阶级的兴盛,如果是建立在他人的血汗和性命基础之上,那么这个阶级就是罪恶的!

这样的分析,似乎有条有理,很细致;但我又不满意于自己的分析,因为它是单一的、说教的。

怎样提炼主题,找到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我忽然觉得,这是一个谜,难解。

五、两位老师的创新教法,让我自愧不如。

戏剧中的场景描写有什么作用?如果你这样回答——交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形象……就有些“程式化”了,不好。刘小苗老师(焦作一中)的回答,别具一格,特别精彩。

他认为,课文节选部分的场景有两个,一个是卧室,一个是客厅。卧室,是私人空间,不想让外人进来,它所展现的就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即周朴园的内心世界,他对鲁侍萍的爱恋和忏悔是真诚的。而客厅,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是一个社交场所,它展现的是周朴园的外部形象——资本家。两个场景(卧室与客厅)有机结合,完整地展现了周朴园的性格特征;同时还很自然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场景不同,人物的心理不同,其性格特征也迥异。这一点,刘小苗的解读,新颖别致,言之成理,我钦佩!

另一个老师——特级教师程翔的教法,也让我大开眼界。他的课堂实录中,有这样一个片段:

学生:非常漂亮。

老师:请同学们假设他们当年的一个生活场景:周朴园看着侍萍说——

学生:“你真好看,我爱你!”

老师:这时候,侍萍最关心的是什么?

学生:侍萍说:“要是我老了,你还会爱我吗?”

老师:周怎么回答?

学生:周说:“你不会老,你永远都年轻美丽!”

这真是神来之笔!简单的句子,生涩的含义,被程翔老师与生活“对接”,一下子,呼之欲出,活灵活现,大放异彩,既感动了老师,也感动了学生,更让学生深深体会到这句话的微言大义。

生活中卧室和客厅,我见过,熟视无睹;剧本中的卧室和客厅,我读过,有何作用,从未像刘小苗老师那样深究过。鲁侍萍的这句话——“你自然不会想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会老得连你都认识了”,我讲过,讲得“高高在上”,没有像程翔老师讲得这样“接地气”,入耳入心。

这是我与高手的差距,观察的差距,思维的差距,书本联系生活的差距。

一场《雷雨》,气势磅礴,摧枯拉朽,它砸碎了什么,历史已经有了答案。

一场《雷雨》,震天巨响,犹在耳畔,它跨越百年的时光,滚滚而来,将会重建什么,你和我,请不要无动于衷,一笑了之。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七

《雷雨》是小学语文课标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一篇文章,课文用精炼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感受到了天气的变化和大自然的神奇。

1、指导学习雷雨前景象时,我让学生先想象一下平时生活中的雷雨前的天气,然后再熟读的基础上画出文中雨前的景象。

在指导朗读描写雷雨中的语言片段时,了解雨很大,雨是由大到小慢慢停下来。再引导学生理解“哗,哗,哗”的声音,表明雨下得急,下得大,要读得声音重一点,停顿短一点。“渐渐地、渐渐地”,表明雷雨由大到小、由急到缓有一段时间,要读得稍慢一些。而描写雨过天晴的自然景色的语言片段非常美,我让学生仔细读雨后初晴的段落,再把雨后美景画出来,再出示图片,真切感受雨后的美。

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课的几个动作字词“垂、挂、压、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这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会这几个词。

都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上完本节课时,总觉得有许多令人不满意的地方。如:在学习雷雨前的段落时候,没有说明为什么是1到3自然段,另外语速较快,在这一点上我一定要注意,还有因为学生字用的时间有一点长,导致有两个短语练习没有讲到。

以上是我在教完本课后的教学反思。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应该更加地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更富有生机和活力!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6

《雷雨》是部编版第四册的一篇看图学文。本文用精练的文字,为我们描绘了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自然景象。下面谈谈自己教学后的一些想法。

在这篇课文中,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写得较具体,而雷雨中的景象相对来说写的简单了些。因此,在教学时,雷雨中的景象我讲得比较少。重点讲的是雷雨前和雷雨后的景象。为了体现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我在每一段课文引入上下了功夫。教学“雷雨前”时,我让学生听雷声,看闪电,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教学“雷雨中”时,我让学生看课件,听大雨哗哗的声音,并不时穿插轰隆隆的雷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雷雨后”时,我请学生欣赏课件,听蛙鸣、蝉叫、鸟啼等各种自然界的声音,并配以优美动听的音乐,看精美的图片,彩虹,太阳……感受“雷雨后”的美丽。就这样,我把学生带进文本,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引领他们感受大自然的变化,激起他们探究自然奥秘的欲望。“雷雨中”这一段我用请学生欣赏课件的方法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雷雨后”这一段我采用的引入方法是:请学生闭上眼睛,听老师配乐朗读,引领学生展开想像。

在本文中,有些句子用词非常精炼。于是,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品词析句。如理解句子:“满天的乌云,黑沉沉地压下来。”我出示图片让学生看(画面上厚厚的黑云笼罩着整个天空,天色十分昏暗),随即引导学生:在这个句子里,你觉得哪个词语用得好?为什么?满天的乌云压下来,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然后又引导学生把这种害怕的感觉方到句子里读,充分感受雷雨前的紧张气氛。再如理解句子:“一只蜘蛛从网上垂下来,逃走了。”我先请学生欣赏课件,理解蜘蛛为什么要垂下来。然后请学生来当当这只害怕的小蜘蛛,读读这句话,体会“雷雨前”小动物的不同反应,从而进一步理解雷雨真的要来了。……现在想想,学生那天的朗读真的很精彩,他们对文本的理解也是精彩绝伦。

二年级语文雷雨教学反思篇八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强调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强调了语文学习是个性化的'行为,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个性化学习方式。我在执教《雷雨》一课时,改变传统的单纯接受性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策略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经过这一节课的锻炼,我觉得自己有了很大提高。为了上好这节课,我对学生做了充分的训练,在训练学生的过程中,不仅他们掌握了一定的识字方法,拥有了识字能力,而且他们的反馈对我的教学方法也有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学生们喜欢的,就是我们正要教学的。通过这节课,我有几点感触,接下来我从这几方面来谈一谈:

一方面我感觉到学生们现在能自主地到前面来抓重点讲解生字,但有些学生的表达能力还有待于我今后再进行训练。有几个学生的想法很好,可一到前面来说的时候,却表达不清。我想在今后我可以鼓励他们多读一些自己喜欢的课外书,读的方式最好是大声地朗读,通过这样的训练,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锻炼了他们的用词造句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灵活巧妙地掌握了所学知识,可谓一举多得。

另一方面我看到了自己基本功仍需要练习,就象李校长说的,要想上出一节成功的识字课,首先教师的字要漂亮,针对这个情况,我想每天抽半小时的时间来练习自己的粉笔字和钢笔字,每天鼓励学生也抽半个小时的时间练习铅笔字和粉笔字。而且每天无论是上课的板书,还是平时的小事记在黑板上,我在书写时首先要做到工整、仔细,让学生平时就意识到字应该怎样写,怎样写才能写好。我想日久天常的训练过后,学生们和我的字都会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另外我还认为学生们在小组合作这方面有很大的进步,我觉得他们的倾听能力比以前加强了,而且他们在小组合作中相互配合得也越来越好了。因为在小组合作中,他们体会到了合作的乐趣,所以他们也愿意以这种形式来学习,并收到了很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学习方式。无论今后上每一节课,我们老师都应充分尊重学生们的选择,满足不同的学习需要。这样,学生真正感受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便能积极地参与教学过程;同时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交流,既使学生认识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又可使学生注意学习方式的优化,也让老师从学生的多角度思考中受到启迪,得到提高,从而使教学的过程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提高的过程。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