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精选8篇)

2023年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精选8篇)

ID:4707174

时间:2023-10-15 06:50:14

上传者:紫薇儿 2023年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精选8篇)

环保宣传语是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激发人们保护环境的热情和动力。撰写环保宣传语时,可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等方面展开思考和表达。以下是一些关于环保宣传的前沿理论和实践案例,非常值得阅读。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一

上个月有幸拜读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看完这本书之后,我直接将它列为我在上半年最值得读得几本书之一。这是一本有关阿德勒心理学方面的书,正如标题一样,是一本给人勇气的书。它采用对话体的写作格式。我们正如书中的青年一般,20多岁的年纪,有一大堆困惑。书中的哲人用阿德勒的勇气心理学一步步循循善诱,给人改变,做自己的勇气。全书的内容一共有五夜的探讨,一步一步由外入内深入人的内心世界,给人以启发,直面自己内心世界的勇气。第一夜是探讨过去,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很重要;第二夜是探讨烦恼的根源—人际关系;第三夜是理清人际关系,课题分离。第四夜是要有被讨厌的勇气,终点是共同体感觉。第五夜是活在当下,赋予自己人生意义。

我最喜欢书中第三夜里的一段话:“在人际关系上,别人如何评价你,那是别人的.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太在意别人的视线和评价,才会不断寻求别人的认可。对认可的追求,才扼杀了自由。由于不想被任何人讨厌,才选择了不自由的生活方式。换言之,自由就是不再寻求认可。”这本书与我而言,最大的感触是:我可以选择自己想要的人生,面对别人的干涉,要有被讨厌的勇气,这也是我在追逐自己人生中需要付出的代价。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涌流勇进,找寻属于自己对人生意义的定义。另一方面,也给我想要改变的勇气,不能因为害怕不被接受就停滞不前,坚定做那些自己原本就一直想做的事情,告别拖延,凡事都更坚定一些、自信乐观一些。你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精彩,天自安排。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二

阅读哲学或传记书籍的目的不是为了提升思想境界,也不是为了复制别人的成功,而是为了学习别人对待事物和人的态度、做事的逻辑、分析问题的.角度。以后有迹可循,才能更加豁达从容。

大部分的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伤害了别人或者被别人伤害了。离开人际关系,我们无法独立生活,但只要处理得当,我们就能改变并获得幸福。问题不在于能力,而在于勇气。

在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关心的不是如何对待别人,而是我们如何被对待,如何变得更有价值。得到别人的认可可以增加我们的自信心,但是如果我们太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就会按照别人的期望生活,就会抛弃真实的自己,活在别人的生活中。

有了被讨厌的勇气,人际关系就会变得轻松自在。你不会在两个人的关系中看重自己的价值,被人称赞你也不会感到喜悦。如果你想获得贡献感,你可以将自己置身于更大的社区,在一个团队、部门或公司中看到你的价值。不要局限于两个人的人际关系;也可以与他人建立平等的横向关系。对他人的关心和鼓励是横向的关系,而最大限度地减少被称赞的喜悦的纵向关系是有能力的人对无能的人的评价。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三

一切不幸都是咎由自取。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在阿德勒看来,人的不幸与烦恼,并非因为自身经历中的刺激而感到痛苦。决定我们自身的烦恼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人生不是由别人或者过去赋予的,而是由自己选择的,是自己选择自己如何生活。

打个比方,有人陷入了某种不幸,会把这些都归结于自己出生在某种国家、某个时代、某个家庭等等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但是问题并不仅仅于此。因为问题不在于过去或者外部环境,而在于现在,在于你面对这些生活方式接下来自己所采取的行动。你可以选择继续之前一样的生活方式还是重新选择新的生活方式,这完全取决于你自己。

大多数人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潜意识里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现状意味着打破现有的条件或规则,意味着旧的问题或烦恼未必解决,新的问题或挑战的不断产生让人陷入不安和恐慌。在这种两难的选择下,人们往往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容易的那条道路,也因此陷入了想改变又害怕改变的死循环中,周而复始,烦恼不断。

阿德勒指出:这种矛盾的心理源自于缺乏勇气,想改变生活方式需要很大的“勇气”。面对变化产生的“不安”与不变带来的“不满”,我们选择了后者。归根结底,人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他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一切的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我们会自卑,是我们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我们会因此讨厌或者不喜欢自己,把自己放在一个很低的位置,这样说不定就可以避免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受伤。

我们会孤独,体会孤独也需要有他人的存在,只有在社会关系中才会体会到人的孤独,如果一开始全宇宙就你一个人,孤独根本就不存在。

我们会骄傲自大,有时候会表现出虚假的优越感,以超越别人为荣。但是人生不是与他人比赛,在同一个平面上永远都是有人走在前面也有人走在后面,走在前面不代表高人一等,走在后面也不需要自卑。

最重要的是不与其他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你所在的位置不是客观存在的,而是你如何看待自己的位置以及赋予它什么样的意义。

学会课题分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课题要完成。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别人妄加干涉。作者的建议是:首先思考一下“这是谁的课题”,然后进行课题分离,区分清楚到底是自己的课题还是别人的课题,并冷静地划清界限,同时做到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说白了,所谓的课题分离,就是能够分清楚别人的事和我的事,别人的情感和我的情感。也就是说对自己负责,而不是对别人的事或者情感负责。

如果你的孩子没那么爱读书,不认真听课不做作业,作为家长的你会怎么做呢?你可能会说,我让孩子学习是为了他好,为了他将来怎么怎么样。但从课题分离的角度出发,要不要好好学习,这是孩子自己的课题。家长命令孩子要好好学习,事实上是对孩子课题妄加干涉。家长的这种行为实际上是为了满足自己目的、面子或者是自己的支配欲望。也正是因为洞察了这种谎言和欺骗,孩子们才变得叛逆。所以面对孩子不学习的情况,家长在一旁看着就好,告诉孩子这是他自己的人生课题,选择怎么做,由他自己决定就行,并且要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相应的结果。

所谓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大部分人都不想被任何人讨厌。如果你不想被人讨厌,你会怎么做呢?是否会时常看别人脸色并发誓忠诚于任何人呢?是否会做不到的事情也承诺“能做到”,负不起的责任也一起包揽?是否会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显然,这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行为是一种多么大的“不自由”!

招人讨厌是件痛苦的事。我们都想不被讨厌,但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是最大的不自由。要想自由,代价就是被别人讨厌。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如果做不到上述这些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也就不能获得所谓的自由。

“是否怕被别人讨厌”是我自己的课题,我有权利自己选择;“别人是否讨厌我”是别人的课题,我没办法左右。即使有人讨厌我,这是别人的事,我不能干涉,也不用干涉。如果你看清了这一点,相信你的人际关系会一下子变得轻松起来。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最后送大家一句阿德勒的话:必须有人开始。即使别人不合作,那也与你无关。我的意见就是这样。应该由你开始,不用去考虑别人是否合作。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四

初看《被讨厌的勇气》的书名,我觉得这个书名就是一个噱头,就像很多鸡汤式的畅销书,给你罗列很多观点,却对于生活的改变并没有什么意义。幸而最近在一次咨询中被推荐了这本书,认真拿起这本书开始阅读时,才看到其副标题是阿德勒的哲学课。阅读最大的感受是相见恨晚,通过以下文字梳理内容,记录感受。

本书是由哲学家岸见一郎和自由作家古贺史健合著的,内容以青年和哲人对话形式呈现。阿德勒生于1870年,逝于1937年,是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与弗洛伊德、荣格并称心理学三巨头,阿德勒代表作是《自卑与超越》。

1.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

这里介绍了阿德勒哲学的基本立场,即否认弗洛伊德的“原因论”,提出如何认识现在的“目的论”。

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这样的我,即某种生活方式——狭义上称为性格,广义上是世界观或人生观,但是我们了解到生活方式这个概念的时候,我们有责任选择继续原来的生活方式或者重新选择生活方式。

人在无论什么时候都是可以改变的,之所以不能改变是我们下了“不改变”的决心,改变是需要勇气的。

人之所以不幸,不是过去或环境影响的,也不是能力不足造成的,而是缺乏获得幸福的勇气。

2.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

这里探讨了自卑感、追求优越、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自卑感是感觉目前有所欠缺的状态,要通过努力和成长,如刻苦学习、勤奋练习和努力工作等补齐;追求优越则是与过去的自己相比,不断朝前迈进,而不是比别人高一等;自卑情结则是因为我没有a所以做不到b,是一种逃避和借口;而优越情结则是表现的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

阿德勒提出人在行为和心理方面的目标,行为方面——自立、与社会共处,心理方面——我有能力、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而我们要通过克服工作、交友、爱这三大课题去实现以上目标。

阿德勒的心理学是勇气心理学,是使用心理学,使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我们用自己的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和生活方式。

3.让干涉你生活的人见鬼去。

这里主要介绍了课题分离——这是阿德勒心理学给出的具体且能改变人际关系烦恼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观念。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是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必须从“这是谁的课题”这一观念出发,把自己的课题和别人的课题分离开来,不干涉他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如何判定谁的课题?只需要考虑一下“某种选择带来的结果最终由谁来承担?”

阿德勒否定追求认可,“不想被人讨厌”是我的课题,但“是否讨厌我”却是别人的课题,即使有人不喜欢我,我也不能去干涉,获得幸福的勇气包括“被讨厌的勇气”——毫不在意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人讨厌、不追求他人认可。

最后,书中哲人以自己与父亲关系的例子阐述了“人际关系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里。

认为按照原因论认为“因为被打所以才与父亲不和”,那么现在的自己就只能束手无策了。但是,如果认为“因为不想与父亲和好所以才搬出被打的记忆”,那“关系修复之卡”就会握在自己手中。因为只要自己改变“目的”,事情就能解决。

这里还涉及“课题分离”,当哲人下定修复关系之“决心”的时候,父亲拥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怎么看自己、对自己主动靠近他这件事持什么态度等,这些与哲人都毫无关系了。即使对方根本不想修复关系也无所谓。问题是自己有没有下定决心,“人际关系之卡”总是掌握在自己手中。

4.要有被讨厌的勇气。

这里谈论了阿德勒心理学是如何看待整个人际关系,以及我们应该与他人缔结怎样的人际关系。

上一章的课题分离是人际关系的出发点,终点在于共同体感觉——把他人看作伙伴并且能够从中感到“自己有位置”的状态。要理解共同体感觉,首先可以从“我和你”为起点,把对自己的执著变成对他人的关心。

阿德勒心理学认为归属感不仅仅是靠在那里就可以得到,必要要积极参与到共同体中去才能够得到,就是积极主动去面对工作、交友和爱的课题。

课题分离带来了良好的关系,而“横向关系”则是形成互相协调与合作的关系。横向关系是平等的;纵向关系是支配与被支配,操纵与被操纵,不平等的。横向关系不是说将任何人都变成朋友或者像朋友一样求对待每一个人,而是意识上的平等以及坚持自己应有的主张。

人只有在能够感觉到自己有价值的时候才可以获得勇气,只有在体会到我对共同体有用的时候才能够感觉到自己的价值。

5.认真的人生“活在当下”。

进一步阐释“共同体感觉”,引申到“幸福是什么”这一主题。建立起共同体感觉需要从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等三点做起。

自我接纳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诚实地接受这个“做不到的自己”,然后尽量朝着能够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对自己撒谎。信赖是无条件的相信。他者贡献是体验到我的存在对别人有用的主观感受。

幸福就是“贡献感”。如果你能够拥有“甘于平凡的勇气”,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不同,拒绝普通的你也许把“普通”理解成了“无能”,普通并不等于无能,我们没有必要特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性。

人生实际是点的连续、是连续的刹那,我们只能活在“此时此刻”,要聚焦“此时此刻”认真而谨慎地做好现在能做的事情。没有目标也无妨,认真过好此时此刻,本身就是跳舞,不要把人生弄得太深刻,不要把认真和深刻混为一谈。人生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我们要像跳舞一样认真过好作为刹那的此时此刻,即不看过去也不看未来,只要过好每一个完结的刹那。没必要与谁竞争,也不需要目的地,只要跳着,就一定会到达某一个地方。对你而言人生的意义在于认真跳好“此时此刻”的时候就会逐渐明确。如果我改变了世界也会改变。

人言知易行难,这本书的内容对我而言是知难行亦难。中间还涉及很多概念没有一一理清,更说不上对照自己去反思总结,但是确实在思想上受到了冲击。以后我还会多去了解阿德勒的思想,拆开思维的墙,生命体验路上不止步。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五

这本书让我还挺撕扯的,撕扯的原因并不是它的内容有多精辟,一如我对大部分哲学,心理学,社会学读物的评价一样,谁要是觉得这书里说的特别触动你,或者特别感同身受,只能说明你这人白活了那么些年。真正让我撕扯的是,这本书陈述的为人准则确实是当下好多人缺失的,我也认为这一部分应该得到肯定。但是它表达自身观点时,有一种为了这么说而必须这么说的偏执感。

与弗洛伊德原因论相对的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是决定论。举个例子,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你对别人发火,是因为别人做了让你发火的事。而阿德勒却认为这是因为你的目的就是对别人发火,所以你才发了火。我觉得什么理论要是被诠释到这地步,那这人段位也高不到哪去。

书之所以叫“被讨厌的勇气”(这也是我买它的最大原因)是因为在阿德勒眼中,自由,意味着不在意他人的眼光,不追求他人的表扬,也不接受他人的批评。因为无论是表扬还是批评,你内心本质的想法都是为自己争取他人的关注。所以不在意这些,你才能活得像自己,也因此一定会被一些人讨厌。这就叫被讨厌的勇气。

我觉得,万事皆有度,我不太喜欢就一个本就公婆各有理的事情,矫情个没完没了。这是我讨厌哲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的最大原因。人最重要是达成自己内心的平静,至于哪种理论工具能办成这事,似乎不是特重要。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六

读前面赞誉和推荐序部分的时候,会不知不觉的觉得这是一本很厉害的书,阿德勒这个人本身也应该具有很大的能量。

当读到第一夜的故事,说实话,前几篇让我没有什么读下去的兴致。我也有点不认可前面推荐篇所说的,这不是一本浓厚的心灵鸡汤。我总觉得这个哲人说话的鸡汤味道很重,自己的理论太深了,反而有一种像邪教的执念的感觉。

对于哲人说的很多话,我的情绪变动其实和青年是很相似的,青年在每一篇故事结尾的反应和内心活动在我的身上也都有发生。

前两夜的讨论一直都局限于文字学术层面,学者只是一直在呼唤要有勇气去做真实的自己,而没有给出具体的对策,所以让我读起来味同嚼蜡,也没有什么具体的真正帮助。

从第三夜的讨论开始,我有一点摸到了阿德勒思想的雏形,大致了解了这种学说想要表达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但其实对于我自身来说,这是很难付诸行动和实践的,或者说其实在我的心里,以及自己已经形成不易改变的根深蒂固的思想前提下,是很难接受的。

事实上不得不承认,以我的粗鄙之见来看,我还是不能够完全理解到这一种思想的高尚性,或者说在这一本书中,我并没有读懂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只是我会明白到,要有勇气去做自己,多关注自身,不要太关注身边的他人,和自己认为这个世界对自己的看法,还有就是要懂得为身边的人做贡献。我想今后有时间,我还会再将这本书拿来读一读,想看一看能否得到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在后记中,岸见一郎先生写道:“如果有人认为难以接纳阿德勒思想,那是因为这种思想是反常识观点的集大成者,而且要想理解它也需要日常生活中的实践;即使没有语言方面的难度,或许也会有像在严冬里想象酷暑一样的困难。但我还是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解开人际关系问题的关键。”

最后,我想被讨厌的勇气告诉我的是——在还记得它的内容的日子里,保持勇气做真实的自己。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七

?被讨厌的勇气》是一本介绍关于“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心理学书籍。该书以青年与哲人对话的形式,探讨了一系列问题,如“我们的不幸在自哪里”、“要不要活在别人的期待里”、“如何获得幸福”、“如何处理人生的课题”,给出了阿德勒对于这些问题的回答。

不同于弗洛伊德与荣格的“原因论”(通俗来说,是指一切的结果都是过去的原因导致的),阿德勒则认为一切的行为都是基于我们的目的产生的,我们的不幸都是我们自己选择的。真正对我们有影响的,不是过去所发生的客观事实,而是对客观事实我们所投射的主观看法。井水的温度是恒定的,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都是10摄氏度,可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得它清凉,冬天觉得它温暖。它的温度没变,可是我们的主观感受变了。所以当事情发生已经成为既定事实,如何看待它,就成了将会影响我们行为的主观问题。要去温暖地拥抱它,还是冷漠地疏远它,这就成了我们自己人生的课题。“重要的不是被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我们总是不可避免地对他人抱有期待的。我们希望自己受到他人的喜欢,受到他人的认可,也因此,我们逐渐地在他人的王国里沦落。阿德勒则告诉我们,追求别人的认可欲求是我们烦恼的来源,我们把别人的认可这个别人的议题,误当作了自己人生的议题。我们为自己没有达到别人的期待感到不幸,为自己没有做到别人理想中的自己感到痛苦。因此,我们在别人的王国里小心翼翼地乞讨,并以此为荣耀。

如何获得幸福?阿德勒的答案是首先进行课题分离,搞清楚哪些是自己的事情,哪些是他人的事情。这不是在疏远人际关系,相反,这是在寻找人际关系新的入口。在完成课题分离的基础上,做到“他者信赖”,把别人当作是自己的伙伴,不去干涉别人的决定,只要给出中肯的意见即可。最后,做到“他者贡献”,当你把自己和别人建立起共同体的感觉,为这个共同体做出自己的贡献,便可以从中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感不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而是纯粹基于自我内心,因此就能够获得真正的幸福。

回过头来,这本书为什么会取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是因为作者认为阿德勒的哲学是基于勇气的哲学。怀抱勇气去面对过去的不幸与痛苦,拥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的平凡,不去追求别人的认可,即使这份勇气被讨厌。因为人生就应该是这样,人生没有地图,我们一路走,一路被辜负,一路点燃希望,一路寻找答案。

你要搞清楚自己人生的剧本——不是你父母的续集,不是你子女的前传,更不是你朋友的外篇。希望每个人,都能够拥有那一份被讨厌的勇气,珍惜当下的力量,在每个日子里起舞。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篇八

读心理学的动机首先其实都是替自己疗伤。这本书是关于勇者的哲学,你需要对生活心怀希望,你需要攒足够的勇气,去面对伤害,失望。但保持你的热忱,因为你想要的是幸福,而幸福一定来自于和人的联结。

心理学这个东西其实和哲学一样,无所谓对错,不同哲学家的思想各不一样,是他们性格的展现,不同的人的看法不仅不一样,甚至是对立的。但你要做的,其实是选择一个你认同的,并且认为会带给你幸福感的价值观,坚持下去。相见恨晚,余生我决定抱着这本书的生活哲学,好好生活下去了。

过去是沉疴,这本书是一本关于勇气的哲学,所以它完全否定过去带给你的影响。你不能因为过去的创伤找借口,来逃避你应该过好当下的生活的责任。不论这个说法正确与否,其实只要你相信,它就会给你带来正面的影响,提升对生活的掌控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