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心得体会(模板8篇)

2023年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心得体会(模板8篇)

ID:4709518

时间:2023-10-15 07:51:09

上传者:曼珠 2023年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 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心得体会(模板8篇)

实习心得可以总结出实习中的成功经验和失误教训,对自己今后的发展有所启示。接下来是一些年轻人的工作心得体会,希望能够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考和借鉴的方向。

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篇一

一本好书总会给我受益匪浅的地方。今天我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篇文章,我拿起这本书时,没想到这么薄的一本书会对我产生那么大的影响,使我感触很深。我觉得这本书的形式和内容都很出色。

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刚刚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门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的大背景下,过着浑浑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改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确实有些相像。社会不断进步,人门的思想观念也在发生变化,很多人开始迷茫,消沉,他们逐渐遗忘了自己的理想,没有了最初的热情,开始坠入平庸。我们应该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是的,有了理想就有希望。读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篇文章我受益匪浅。

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篇二

这是我第一次读《麦田里的守望者》。

老实说,我不喜欢里面的霍尔顿,他不只上进,反以堕落为荣,满口脏话。他也没有什么优点,我所能看到的都是他的缺点,像个不学无术的社会小流氓,在纽约两夜一天的生活也是荒唐至极,完全的个人主义,以自我为中心,满满地都是负面情绪,有些逃避现实的意味,或者说这两夜一天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逃离,一种应对现实不满的抵抗,然而,故事胡最后他并没有逃离完全,还是回到了原来的生活。

看完后又觉得霍尔顿其实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孩子,叛逆,固执,偏激,谁的话听不进,只想去远方,一个没有人认识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这一点又让我觉得他离我很近,他像我高中的时候,那个偏执的自己一次逃学的经历,并不喜欢那个时候的样子,那时候所认为的现在也不想追究。算是一个阶段吧,他是一个犯了错想逃却又没有彻底逃离的孩子,他还不懂要学会面对,去承担责任,去改变。他还在惴惴不安地成长着。

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篇三

还有一种敌意,是实用主义文明对霍尔顿心中美好事物的敌意。猎人帽,霍尔顿因为喜欢所以喜欢,而阿克莱说,逻辑上,这顶帽子可以带着打猎,所以不错。霍尔顿想和桑妮聊聊天,在感情上有所突破,桑妮却完全不能理解。处男的天真烂漫在冰冷的易面前丢尽颜面。他对所谓信用的执着最后给了他一拳。而他深爱(不知道怎么描述他的感情)的琴在stradlater看来只是一个偶然获得的社交猎物。

霍尔顿的理想完全是儿童式的纤尘不染,现实世界的变态又让他无处可逃(“×你”、旅馆怪人等)。

霍尔顿的诸多失败被他的咒骂掩饰起来,好像他一直是胜利者一样,有些人因而以霍尔顿自我标榜。

霍尔顿和其他人的交流可以说都失败了,舍友、女友、卡尔·路斯、可怜的詹姆士·海瑟尔、社会人士等。他和修女交流都感到困难。他无法想象修女们阅读游苔莎·斐依。他通过捐款也就是钱表达了自己的感情,最后又不慎吐了一丝烟到对方脸上,心里十分沮丧。另一方面,别人对他的关心也使他难受。菲苾给他戴上帽子、妈妈给他买的冰鞋。他也受到环境影响,只是更加敏感。

心灵深处有那种自然的与人交流的本能,但他又与社会格格不入,所以很难获得或多或少已经融入社会的人的理解。交织而成失败感深深扎根于他的性格和自我认知。

霍尔顿对梦想的追求是否成功了?这关系到对标题和结尾的理解,lz先分析chapter16:

开始时,霍尔顿听见小孩唱的“如果你在麦田里捉住了我”,心里变得不那么沮丧了。他爱护纯洁的儿童并且有所表达(他刚给菲苾买了一张唱片),那个孩子的歌声有传达了对霍尔顿的呼唤。霍尔顿此时可以和儿童交流(最简单的交流),也有了一种归属感(这个说法不准确)。

章末,霍尔顿“自作多情”地去帮玩跷跷板的孩子保持平衡时不受欢迎了(他几乎是怕这些孩子,像你怕你喜欢的人一样)。他因而失去了去博物馆的心情。

这是霍尔顿的梦想第一次明确出现。可见霍尔顿心中的美好回忆、孩子的天真无邪和他的荒唐理想一起组成了他精神世界中美好的一面,这些是不能分开看待的。

25章末,霍尔顿在雨中欣赏旋转木马上的菲苾时,获得了顿悟般的喜悦。

lz觉得这一场景与霍尔顿的理想奇妙地契合了。大雨让大人们都离开了,除了他。他此时所充当的正是守望者(翻译得准确)这一角色,不是孩子,而是对孩子们负责任的人。他有义务在孩子们奔向悬崖时捉住他们,也就有权利允许他们去抓金圈儿。对霍尔顿来说,这一意象除了纯洁、交流外,还有一个关键词就是责任。他像是接受洗礼似的感受到一种狂喜。

霍尔顿这样的理想和他一直以来的精神状态有关。本书的一种叙述是:霍尔顿被学校开除,与同学打架后在外游荡,幻想去西部,最终回到家中,向我们讲述这一切。也可以叙述成:年幼时,d.b.和艾里的影响塑造了霍尔顿最初的性格,使他难以容忍高中里习得成人世界虚伪功利的人。在社会中发现自己无法和社会相容,有无法与人沟通找到精神上的共鸣。决心遁世,无法做到。他回顾自己荒唐的生活感到其他人和自己一样空虚、彷徨。

霍最初的性格是怎样的?这和他的喜恶、他最终的追求是一致的。lz读《香蕉鱼的完美一天》,感觉到两者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对机械主义的深恶痛绝。

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篇四

明媚的鹅黄色封面,正中间写着——thecatcherinthekey麦田里的守望者,简单、明了、干净的封面深深地吸引了我的眼球。带着这部书的好奇和对封面的喜爱,我选择了《麦田里的守望者》这部书。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唯一的一部长篇小说。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1.27)享年91岁,出生于美国纽约城,家境相当富裕。赛格林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洲一个军事学校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关于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这篇长篇小说是在1951年出版的,塞林格还有些短篇小说在著名刊物上发表。

《麦田里的守望者》这本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出生于一个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是一名中学生,经常穿着风雨衣和戴着猎帽,不喜欢读书,游手好闲,学校里的老师和他自己的父母让他好好读书,以后出人头地,好买辆凯迪拉克的车。

可是他就是不愿意听,经常吸烟、喝酒、开口闭口都是脏话“他妈的”“混账”等,与同学打架。在他眼中基本上没有值得他高兴的事和值得他尊敬的人,他看不惯他身边的所有一切人和事,以至于没有心思去读书,总是被挨罚。4次被学校开除,第4次被开除是在快学期结束的时候,因为5门功课中,他有4门功课不及格。这次的被学校开除,他没有被父母发现,不敢回家,就回到了纽约城游荡。

霍尔顿是在晚上离开学校,深夜住进了一家小旅馆,在旅馆里看见了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人,让他感到恶心反胃。因无聊,他去了夜总会一趟回来路上糊涂答应叫妓女。妓女到后,他又感到紧张而且害怕,就把妓女打发走了。接着约朋友去看电影、酒吧等地方。

后来溜回家里找妹妹菲比丫头,向她诉说自己的理想和苦闷。他对妹妹菲比说:“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有人,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就是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到最后,霍尔顿回家不久,生了一场大病,病好了又被送到了某所学校,是不是想好好学习,霍尔顿对一切一点也不感兴趣。

像霍尔顿一样年龄的青春期孩子,在我们身边随时可见,这样的年龄应该是天真纯洁的,可是作为一名中学生的霍尔顿却是一个吸烟、喝酒都会,满口脏话的孩子。他的思想中,都是人与人的倾轧和猜忌,别人认为高尚的东西在他眼中统统都是一种低俗的东西。他的口中谈论最多的都是酗酒、女人和性。他的心中都是迷惑,在纽约城游荡的那几天里,还与自己不能接受的女子交往、脑子都是颓废灰冷的态度。

“不管怎么样,我老是想象一大群小孩儿在一大块麦田里玩一种游戏,有几千个,旁边没有人——我是说没有岁数大一点儿的——我只是说我。我会站在一道破悬崖边上。我要做的就是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我是说要是他们跑起来不看方向,我就得从哪儿过来抓他们。我整天就干那种事,就是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得了。”

表面上霍尔顿是个玩世不恭的坏孩子,但实际上他是有颗善良的心的孩子。从他的美好的幻想中可以看出他是希望所有的孩子都是快乐的。之所以会被看似坏孩子是因为社会风气,他讨厌所有的一切,以至于处于青春期的他用叛逆来反抗这一切。

《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塞林格是通过第一人称生动地描述了霍尔顿青少年的苦闷,彷徨的精神世界,从主人公这一侧面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追求物质生活精神荒芜的社会风气,写出了资本主义的实质。主人公霍尔顿是文学作品中反面形象之一,他的性格深受资本主义社会的耳濡目染,既有丑恶的一面,也有反抗现实,追求自己理想的纯洁的一面。

我想:从霍尔顿的身上应该就是折射了作者自己的一面吧!内心孤独而又一直想坚守理想。

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篇五

每一个人都有一段无法忘却的岁月,太多的敏感、偏执、荒唐、颓废、甜蜜与欢乐,使日子变得寂寞又温暖。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以前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光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悲哀欲绝。之后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貌,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十分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之后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取了逃离,戴着自我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我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最之后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下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下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以前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下,放下掉有过的完美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之后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是的,有理想就有期望,期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完美!把握好自我的生活吧!

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篇六

站在一望无际的碧绿色麦田中,我想起了一个以前的坏孩子——霍尔顿。

我有段时光总是那么烦躁,会因父母一句话而暴跳如雷,会因朋友的一个动作而悲哀欲绝。之后我渐渐明白,那段时光,叫做青春。霍尔顿就是在那个时候突然闯进我的世界。他剪一个干净的水兵发型,却满头褐色乱发,邪邪的样貌,有些迷人。

霍尔顿读书的地方叫潘西,一个私立的贵族学校。在这之前他还上过艾尔敦·希尔斯学校。那儿有一个十分势力的校长名叫哈斯先生。到了星期天,哈斯先生见到开了汽车来接孩子的家长就跑来跑去和他们握手,要是学生的父母穿的粗俗又朴素,那老哈斯就只和他们握一下手,然后假惺惺一笑,之后就和别的父母去讲话。青春的日子里,快乐和痛苦很容易被放大,刺激着我们敏感的神经,我们总是会因为这点或那点而不满或愤怒。霍尔顿受不了这样的环境,于是选取了逃离,戴着自我的猎人帽拎着行李想要去往西部。

在临走前,他想要再见见自我的妹妹菲苾。于是托人送去一张便条,约在博物馆旁边。过了好一会儿,菲苾最之后了,她拖着霍尔顿在胡敦读书时用的旧箱子装满了行李决心与哥哥一同离开。霍尔顿没办法,只好放下了去西部。青春就是这样,充满了叛逆霸道却一心想要离开,最后在种种的牵绊下放下了目的。

文中有一段让人印象深刻的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诶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我们可能很难相信这句话出自一个老师之口,但的的确确是这样,那时候学校里的老师大部分都是势力的伪君子,他们认为为了苟延残喘地活着不惜一切的人是成熟的,为了某种精神或理想的人是可笑的。就连孩子们读书,也是为了日后能买辆凯迪拉克之类的东西。霍尔顿以前同妹妹说,他想要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护一群小孩子。相信也有很多人拥有过类似的理想,只是那个理想太过遥远,来不及努力就已经长大。长大意味着放下,放下掉有过的完美理想,成为所谓的“成熟男人”,为了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这是种痛苦的生活方式,但绝大多数人会为了生活背叛心灵。

最后霍尔顿生了场大病进了医院,至于之后的事,无人知晓。于是留在书中的霍尔顿再也没有长大,我想他依然是那个天真的,单纯的“坏”孩子。

成长似乎是个永恒的话题,有时候,懵懂的我们选取把自我的不满和内心的小叛逆藏匿于心中;有时候,为了迎合社会,我们学会了伪装,学会了恭维,学会了欺骗,学会了送给别人一个个假笑;有时候,为了追逐名利,我们麻痹了自我的内心,封锁住心中真实的想法,用一份份赤裸裸的假模假式包裹自我,竭尽全力不让真实的内心显露于外。我们越是这样做,越是会发现——其实别人都在这么做。

天啊!我们是一群生活在新时代的新生力量,自然已经习惯了困惑和烦恼,但是我们就应集中精神看准我们的前方,我们的路,我们就应是一群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从小我们就对自我的未来充满憧憬,想当科学家、医生、护士、老师……假如霍尔顿没有他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来。难道我们年轻人就该让生活变得如此混沌?是的,理想是人的指路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但是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是的,有理想就有期望,期望就在明天,明天会更完美!把握好自我的生活吧!

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篇七

这几天,我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书中的每一句话,每个情节都把我深深吸引住了。

美国的20世纪50年代,是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刚刚散去,冷战的硝烟又起了。美国虽然一方面科技在飞速发展,但另外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大背景下,过着昏昏噩噩的生活,于是人们口中“垮掉”的一代,出现了。

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有着一个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有人说这本书抨击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和人们精神世界的残缺,我对于这个评价不敢苟同,毕竟他并没有把矛头过多的指向资本主义的精神文明,也没有那么浓重明显的政治色彩,如果说得更准确些,它应该是一部青少年心灵的成长史,适合我们每个人细细品读。

我们生活的这个国度,这个时代正处于巨大的变革之中,一切都在日新月异的发展着,从某种意义上说,和那时的美国有些相仿:社会不断进步,人们的思想逐渐改变,但有些人开始迷茫,甚至走向了平庸、堕落。但我们这些青少年坚决不能这样,我们要有理想,有志向,我们要集中精力看准未来的路,为我们精彩的人生而努力奋斗!

抬头看看蓝天,它很宽广;低头看看大地,它很坚实;感受一下周围的环境,它很温暖。我们就是在这样美好与宽容的怀抱中长大,难道不应该珍惜吗?(赵宇轩)

麦田的守望者读书心得篇八

第二次把《麦田里的守望者》看完了,上次看的时候我15岁,正处于对这个世界激烈地不满企求能从别人的口中寻求一点厌恶世界的理由那个阶段,所以我的读书笔记充斥着愤青一样激烈的措辞,只要是文章里出现的霍尔顿骂人的部分我都便是强烈的赞同,恨不能打个电话为他加油。

可是这次的感觉真的不一样了,我感觉鼻子酸酸的,不想成为霍尔顿的粉丝,只想走到纽约跟他握握手拥抱一下然后告诉他,就像书里安多里尼说的那样,不止你一个人对曾经对人类的行为感到恐惧和恶心,也不只是你一个人在道德和精神上感到彷徨。可我们却不能永远骑在马上瞎跑,因为对这个世界,唯有卑微地顺从和违心的伪装才是所谓“最聪明”的处事之道,尽管我们恨透了这样做。

有时候觉得自己像是女版的霍尔顿,至少某些时刻在思维上像是。疲于看见学校里的伪君子,讨厌面前的人做出表演的样子,无数次痛恨眼前的世界做着该怎样避世的打算,对自己做出“不好接触”“很少有人能谈得来”的评价,往往又不断地被善良之人所感动,在彷徨之中流泪。我一直难以理解的事情,为什么有人在翻了这本书的头几页以后就故作一种类似于看了一部下流禁书的样子对这本书里中文翻译出来的“他妈的”嗤之以鼻,对于施咸荣“尽了最大努力”翻译出来的译本,其实我觉得就那个年代的开放程度来说已经很棒了,至少我看的时候沉迷其中。也许这些自诩不说脏话也可能是看不得别人说脏话而不是自己的这些人正是那些走向虚伪的准伪君子们。

但是我远没有霍尔顿勇敢,对于那些浮华的向往没有勇气走进喧闹的都市一醉方休,牢牢把握着读书和受教育的机会就如同抱紧最后一根稻草,生怕教育的缺失让自己在这个本已经谈不上教育的世界里没有立足之地而对自己的兴趣却充满怀疑,也没有勇气直面自己的欲望,用道德的锁链紧紧捆绑住躯体尽最大的努力让脚下迈出的每一步都是无可非议循规蹈矩的,对那些善良的人怀着警惕性的敬畏,却告诫自己唯有变得越来越精明才是有价值的成长,直面亲情的时候我最脆弱,不过也目睹了人们因利益的纷争将亲情踩在脚下的悲剧。说白了这其实就是我的生活,霍尔顿的勇敢就在于他有勇气努力地避开着一切,尽管在结果中他似乎比悲剧还要不堪。

有人说霍尔顿是真善美的化身,这种形容真的很恰当,即使他脏话连篇可他却比任何一位谈吐优雅的伪君子要更善良纯洁。四次被学校开除终究还是因为他不愿意改掉那些真实的地方,因为他恨透潘西中学为了提高名声开除有损声誉学生的行为,厌恶老师们在校长面前展露的殷勤的面貌,还有口头表达课里的教条主义,宿舍学生之间的攀比作秀等等,为此他不在乎是否成绩是f也无所谓自己是否被学校四次开除,仅是从他个人的角度不在乎。可他却努力学好曾经答应安多里尼要学好的英文,为离开潘西中学而伤感,因为老斯宾塞的一张便签登门拜访,因为不愿自己被开除的消息打扰到父母而苦恼,想起母亲为他挑选手套的场景充满歉意,室友们品德恶劣甚至还与自己喜爱的女孩子约过会,可霍尔顿还是在一段时间的分别以后想念起他们,把自己制作优良的牛皮手提箱一同塞进床底下只为了不激起同学的自卑感……人们总是相信一个人表面所表现出来的假象即是全部,可是霍尔顿是一个比任何人都善良的男孩子,只不过在此以外他依然不愿意背叛自己而已,从什么时候开始是否为了未来为了家人背叛自己成了评判一个人的准则呢。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