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老人与苹果树课文 西师大版老人与苹果树教案(优秀8篇)

最新老人与苹果树课文 西师大版老人与苹果树教案(优秀8篇)

ID:4711514

时间:2023-10-15 08:47:34

上传者:JQ文豪 最新老人与苹果树课文 西师大版老人与苹果树教案(优秀8篇)

竞聘是指为了争取某一职位或荣誉,通过比赛或选拔环节展示个人能力和才华。对于竞聘的要求,我们需要提前了解清楚,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准备。下面是一些经典竞聘面试问题的答案范例,供大家参考。

老人与苹果树课文篇一

教学目的:

1.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与勇气。

2.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阅读的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在故事情节中理解词句的含义,在具体细节中体会人物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课文的能力。

教学难点:

对人物有自己的评价,并能从中感受到课文中人物在危险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机智和勇气。

教学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6周年,70多年前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请看屏幕。(播放二战战事录像)

二、整体感知

2.那关乎生死的是不是这根蜡烛呢?

3.伯瑙德夫人一家是干什么的,怎么会跟情报有关呢?原来,伯瑙德夫人明里是旅馆的老板,暗里却是秘密情报站的工作者。

4.她把情报藏在哪里呢?

意想不到。教师点拨:这个绝妙的主意凝聚了伯瑙德夫人的智慧。

三、分析感悟

尽管伯瑙德夫人想出了如此绝妙的方法,但危险还是降临了。当危险一次又一次逼近时,伯瑙德夫人一家人与德军展开了紧张而巧妙的周旋。

默读课文4---7自然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伯瑙德夫人一家动作、语言的句子,并体会当时的那种紧张气氛。(出示课件)

当德军把蜡烛点燃,第一次危机来临,当时情况怎样?

(出示课件)带着自己的理解读这一段,孩子们的表情怎样?为什么?

1.危机是什么意思?这儿有什么危险?

2.除了会危及到一家三口的性命外,想象一下还会危及到什么?

3.(出示课件)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4.伯瑙德夫人面对危机是怎么做的?(出示感悟)全班齐读这段话,去掉“急忙、轻轻”再读,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去掉这两个词可不可以。请学生读,注意读出伯瑙德夫人内心焦急但外表平静的语气。

5.一场危机似乎过去了,对不对?似乎说明了什么?

当德军把吹熄的蜡烛重新点燃,第二次危机来临。

(出示课件)此时房间里的气氛怎样?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

1.读这一段,感悟房子里的恐怖气氛。

2.这关系到生死存亡的烛光,课文里是如何描述的?

3.听老师配乐读这段,再感悟。

4.学着配乐读,说说你的感受。

5.在这千钧一发的危急时刻,十二岁的雅克是怎么做的?

6.厄运是什么意思?现在他们一家人有什么困苦的遭遇?

7.他现在还害怕吗?又是怎么做的?(出示从容地)

8.最后时刻的到来是什么意思?

当端走的蜡烛被德军夺回

此时,蜡烛越烧越短,危险越来越近,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十岁的杰奎琳挺身而出,她明白,不能这样坐以待毙,得想个法子。

1.她想了个什么办法?

2.(出示课件)全班齐读

3.为什么要娇声娇气

4.谁来用娇声娇气的语气来读一读?

5.如果你是那个德军,听了这么可爱的女孩的话,你给她吗?

6.最后,杰奎琳成功的端走了蜡烛。她表现怎样?请你夸夸她。

全班齐读最后一句话

1.如果杰奎琳没有想出办法,再耽误一会儿,会出现什么情况?

2.杰奎琳走快了会引起怀疑,走慢了蜡烛会熄灭,这的确是什么样的烛光啊?

四、文章有着如此曲折的变化,你可以用哪些成语来形容呢?

五、拓展

1.是谁保住了秘密,是谁保住了情报站、挽救了一家人?

2.你喜欢他们中的哪个人,为什么?

3.分组讨论,再汇报。

六、总结

七、课外作业

1.想象一下,敌人走后,母子三人会说些什么?写下来。

2.《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的故事》、《小兵张嘎》、《鸡毛信》这几本书。希望同学们课外去阅读。

西师大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老人与苹果树课文篇二

1、学会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赞美雷棣发愤立志,聪明懂事,自立自强,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来感悟文字、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切入点:体会作者赞美雷棣发愤立志,聪明懂事,自立自强,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的情感。

阅读切入点:理解课文内容,抓住重点语句体会作者赞美雷棣发愤立志,聪明懂事,自立自强,刻苦学习的优秀品质的情感。

课时安排:1

板书设计:24、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教学过程:

一、引言导入,揭示课题。

1、师:在8月的第八届国际科学与和平周的开幕式上,有一个中国男孩宣读了他个联合国秘书长的一封感人肺腑的信。这个男孩名叫雷棣,我们今天就来讲讲他的故事。

2、板书课题:24企盼世界和平的孩子

3、齐读课题,质疑:

为什么企盼世界和平?他是怎样做的?你认为他是个怎样的孩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认读情况。

3、默读思考: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

4、讨论交流,理清文章的条理。

三、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课文第一部分(第1—4自然段)。

(1)指名读一读,说说: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

(2)理解词语:“凯旋”、“覆盖着国旗的遗体”从这些词句中你体会到什么?

(3)读句子,体会小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我大声呼喊……仿佛在呼唤着什么”

(这段话,把一个年仅11岁就失去父亲的小雷棣趴在父亲遗体上泪流满面地大声呼喊的情景展现在读者面前。)

(4)指导感情朗读。

2、讲读课文第二部分(第5—6自然段)。

(1)默读,思考:雷棣是怎样做的?用横线勾画出有关的句子,再读一读,体会一下雷棣的情感,作好批注。

(2)小组交流,全班反馈。(学生读文字说体会)

抓住重点词句了解雷棣的变化。体会雷棣化悲痛为力量,将对父亲的爱和怀念深藏心中,并为实现父亲遗志而发奋努力的心情。

指导朗读有关的句子。

(3)抓住事例中雷棣说的话来体会他的品质。

(4)划出句子,指名朗读,说说: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抓住“一定”“会去”“凭自己的努力”等词来体会。

(5)教师小结:同学们,面对如此盛情而真诚的邀请和诱惑,雷棣牢记父亲的教导,不为所动,这对于还在读书的学生来说,是那么不容易啊!他平静的话语后面,是一颗坚定的决心,是一种自强自立,发奋学习的可贵精神。难怪教授会激动地称赞他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男孩。来,让我们也来赞美一下雷棣吧。

(6)齐读:“你是一位优秀的中国男孩,我相信今后会在中国驻丹麦大使馆见到你。”

3、讲读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1)指名朗读,思考:雷棣为了完成父亲未竟的事业,他是怎样做的?

(2)理解:“未竟的事业”。

(3)指导有感情朗读。

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2、拓展:你想对雷棣说些什么?

西师大版五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老人与苹果树课文篇三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音乐卡片、实物图片,沙滩图。

四、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认识三种笔画“竖、撇、捺”和一个偏旁“角子头”。

二、教学重点:

1、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难点:会写“十、木、禾”3个字。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在识字王国里,小朋友认识的字可真不少,还记得这几位老朋友的名字吗?学生认读。

鱼飞雨风土云马牛山水下大田

2、导入新课:现在,识字王国里几位有趣的新“朋友”正等着和大家见面。(出示12个生字彩图)

(二)、图文结合,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观察,各抒己见(学生对象形字的特点只须意会即可)

2、了解学情:在这些新朋友中,有没有你已经认识的?你是怎么认识的?

(如:在前面的课文中读过;在电视上、书报上、广告上、路牌上见过)

3、小结:小朋友们既懂得观察,又会自己识字,真不错,这节课我们要把这些字记得更牢。

(三)、揭示课题,教学“目”

1、出示课题:学生试读,教师范读,带读。

2、图字对照,认记“目”字。

(1)看图读字。

出示生字卡片和实物图片,学生看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指导学生说完整话,并学习用数量词“一只”。

借助拼音认读“目”,并知道“目”是“眼睛”。

(2)比形认字。

比一比:图画、图画右下角的古象形字和图下的现代字“目”有什么相象的地方?

(教师随学生的发言,相机作简笔画辅助教学,形象直观地展示象形字的演化)

(3)识记生字:学生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方法。

3、师生共同小结学习“目”的方法:看图识字―比形认字―识记生字。

(四)、学习生字

小组合作,自学其余的11个生字。教师巡视。、,点拨指导。

(五)、汇报交流

1、各组选择一个字,再派出一个小老师上台教全班小朋友学习这个字。

2、台上台下之间、师生之间互相补充交流。

3、小老师没有教的字,教师重点指导。

4、引导学生编顺口溜记住容易忽略的笔画。

6、学生看图说话时,引导他们学习用“一张、一只、一轮、一团、一个、一棵”等数量词。

(六)、巩固生字

1、出示生字卡,带拼音开火车读,去掉拼音指名读、齐读。

2、做“开火车”游戏,复习12个生字。

(七)、指导书写“十”

1、认识新笔画“竖”。

(1)出示“竖”的笔画卡片,介绍笔画名称。

(2)教师示范写,并介绍两种写法。

悬针竖(像吊着的一根针)垂露竖(尾部像吊着一滴小露珠)

(3)学生书空。

2、书写“十”。

(1)分析笔画。

(2)介绍笔顺规则:先横后竖。

(3)学生观察课本上的范字。

(4)教师范写,并提醒学生:注意两笔的交接处,横笔左右较均匀,竖笔的上部短,下部长。

(5)学生描一个、写一个;评议;继续练写。

五、作业布置:“十、木、禾”3个字每个写两行。

六、板书设计:田字格中写“十、木、禾”3个字。

七、课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十、木、禾”三个字。

2、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认记生字,会写“十、木、禾”3个字。

三、教学难点:培养观察能力,激发热爱祖国文字的情感。

四、教学过程:

(一)、游戏引路,复习巩固

1、“给字宝宝戴帽子”。

(1)出示12个“字宝宝”和12顶“帽子”(12张制成娃娃状的字卡和张制成帽子状的音节卡片)字卡与音节卡各自打乱顺序排列。

(2)指名给“字宝宝”戴“帽子”。

(3)开火车认读上述带拼音的生字(以与音节一一对应)。

2、“拾贝壳”。

(1)出示沙滩图(沙滩上有12个贝壳,贝壳背面为本课生字;贝壳按课本中生字的分类,有四种颜色)

(2)指名“拾贝壳”,拾到“贝壳”后要领读背面的生字。

(3)指名给“贝壳”分成四类,并说说为什么这样分。(按器官、动物、天体与现象、植物这四类分)

(4)齐读生字。

3、猜字谜、编字谜。

(1)教师出谜面,学生猜谜底。

如:有时挂在天边,有时落在树梢,有时像个圆盘,有时像把镰刀。(月)

东边升,西边落。看时圆,写时方。(日)

(2)学生围绕本课生字试编字谜让大家猜。

4、加一加,变一变。

如:“口”加一笔变成什么字?(中、日)加两笔呢?(目、田、白、右)

(1)同桌互相考一考。

(2)师生互相考一考。

(二)、指导书写“木”、“禾”

1、认识新笔画“撇、捺”。

(1)出示“撇”的笔画卡片,介绍其笔画名称。

(2)教师范写,讲述书写要领。

(3)学生书空。

(4)同样的方法学习“捺”。

2、书写“木、禾”。

(1)学生观察田字格里的范字,说说它们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2)教师示范写。

(3)学生描一个、写一个。

(4)评议。

(5)练写。

(三)、练习

1、读拼音,写笔画。

heng()shu()

pie()na()

2、读一读,照样子口头组词。

火(火车)(火苗)(火星)

竹()()()

目()()()

五、作业布置:正确书写“十、木、禾”3个字。

六、板书设计:heng()shu()

pie()na()

七、课后反思:

老人与苹果树课文篇四

一、教学内容:

凡卡的信文内容

二、预设目标:

1、通过反复朗诵,自读自感自悟,体会凡卡所遭受的非人折磨。

2、学会质疑问难的本领,养成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以及与他人辩论的好习惯。

三、教前准备:

文字投影

四、教学过程:

(二)现在我们先来学习信文的内容,信文的内容是文章的3、8、10、11、15小节

自读信文的内容,想想你读懂了什么?哪一小节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划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语句,反复读几遍,想想,为什么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1、自己读

2、同桌互说

3、交流

(三)学习3

这一小节讲了什么?你从中明白了什么?该用怎样的语气读出凡卡的文明有礼?反复读。

(四)还有哪一段也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学习8

学生自己分配任务读

交流你们是怎样分配任务读的,为什么?

这段内容是讲了凡卡所受的苦:挨打挨饿睡不好觉哀求爷爷带他回家

(五)学习挨打

1、凡卡为什么挨打?请你圈划一下哪些词语把你的心揪得紧紧的?

2、交流

不知不觉说明了什么?随手捞起的家伙可能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3、读好圈划出来的词语

同样的方法学习挨饿和睡不好觉

4、确实,凡卡的学徒生活惨不忍睹,他从心底发出了声声呼唤——学生读

只要能回家,只要能摆脱悲惨的学徒生活,凡卡愿意干任何事情。他说,我会——(引读)

7、凡卡的信真是字字血,声声泪,那么凡卡到底有没有回到乡下,凡卡的乡下又是怎样的呢?我们下节课再学。

老人与苹果树课文篇五

爱的定格

对家乡的思念,对父母的牵挂是我们一生的无法替代的责任。

――题记

在我五六的时候很爱听故事,每天晚上妈妈就会讲个故事给我听,从小到大我听的故事很多,但记得最清楚的就是:

从前有一棵高大的苹果树和一个小男孩生活在一起,小男孩渐渐长大,他的要求也就越来越多。

有一天,小男孩想要玩具,可是苹果树没有钱,就把自己的果实给了小男孩,(小男孩把果实换了钱,买了玩具,不在理会苹果树)。

小男孩长大后,成为有事业的男人。有一天他带着妻子来到苹果树面前(这时的苹果树已经到中年了)男人对苹果树说:他要盖房子,苹果树回答到:我没有钱,你可以把我的枝干砍下来。男人把苹果树的枝干全部砍了下来。走了,没有在回来。

当男人再一次回来的时候,他和苹果树都老了。老苹果树对男人说:“经过这么多年的风风雨雨,我在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只剩下这堆枯老的根了。”男人哭着说:“这么多年过去了,我累了,老根就是我最好休息的地方。”男人依偎着老苹果树坐下了,老苹果树泪流满面。

妈妈讲完故事问我有什么感受,小时候的我天真回答:“没什么的呀!就像你对我一样。”

妈妈只是笑着对我说:“你还小,等长大以后就会明白的。”

长大以后我不再让妈妈给我讲故事,因为我自己可以博览群书。回想起妈妈给我讲的这个故事,我明白了老苹果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小男孩就是我们自己,我们对他们提出的要求,他们都会努力地实现,毫无索求,父母的爱是伟大的爱,支撑这种爱的砥柱,是超常的镇定和无畏的牺牲精神,这种顽强的精神和意志,是人类得以繁衍、进步、净化的原动力。

但,儿女们常常意识不到这个简单的'道理。

当我们不再拉着父母的衣襟时,我们学会了自己勇敢地前奔;当我们自己可以梳新潮的“马尾”时,我们从不懂得注意母亲因为不在有嚷着要帮忙而生出的那份无奈;当我们在饭桌上边吃读者香喷喷的饭菜边大谈“代沟”时,我们也不会去留心双亲那掩饰不住的悲哀与惆怅。

当我们终于有一天真得要离开父母到异地去求学,这才发现父母的爱是那么的不可被替代。

父母的爱是我们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父母永远是矗立在子女面前的里程碑。

――后记

低下是两篇三百字的读后感

1.读《树的故事》有感

我在翻阅一本课外书时,读到了一篇文章。文章讲了一位小男孩每天都在苹果树的身边玩,爬到树上吃苹果,在树阴下打盹……他爱那棵树,那棵树更爱他。一段时间过去了,小男孩长大后没钱买玩具,树让他摘苹果去卖。又过了一段时间,长成青年的男孩要盖房子,向树求助。树让他把树枝砍下,盖房。再过了一段时间,长成中年男子想划船,树让他把树干锯了造船。后来,已成老年的男子回来了,树却只剩下一个树根了。树便让老头坐下来歇歇。

读到这里,我真想把那个男孩揍一顿,苹果树一直爱他,而他只有在有求于苹果树时才回来。他是多么忘恩负义呀,他应该受到社会和良心的谴责!

继续读下去,当我读到那句: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树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最后一句:你可能觉得男孩太无情,然而我们谁又不是那般对待我们的父母呢?的时候,觉得心里像大海掀起的波澜一般,久久不能平静。是啊,父母含辛茹苦的工作,为的是什么?名?利?还不是为了我们。父母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他们爱我们,无论如何都在我们最困难,最绝望时帮助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不管是父爱还是母爱,都是这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可怜天下父母心,父母把一生的心血都倾注在了我们的身上。我们绝不能辜负父母对我们的期望。

2.那棵树,就好像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就好像那个小男孩,小时候,我们总是围绕在爸爸妈妈的周围玩耍,渐渐地长大后,我们会离开父母的身边,而且不常回来。每次回来,就是不快乐的时候,不然就是有什么需要的时候。而父母都会把他们身上最好的最符合我们需要的东西交给我们,这时我们总是拿了东西,转身就走,留下了渴望我们留在他们身旁的父母,凝视着渐小的背影。

虽然如此,他们在心中,却是不断地说着:“希望孩子会快乐,祝福孩子一路顺利、平安。”当我们累时,他们就伸出双手怀抱着我们,让我们安稳地在他们怀中休息,不受吵闹。

为人父母者,想的都是无怨无悔的给予;天下间再也不会有任何人给予我们如此盛大、永无休止的爱和恩慈;再也不会有这样的心甘情愿,只为我们笑逐颜开而不计得失辛苦的劳作。

爸爸妈妈的笑容,是世间温暖和煦的春风,爸爸妈妈的皱纹,是辛苦岁月霜雪雨的刻痕,而爸爸妈妈的爱在这世间便另有天地。仿佛有一扇门,推开它便会看到万丈光芒。这光,给孩子指引,给孩子保护,给孩子温暖,给孩子希望!!

爸爸妈妈的爱是心甘情愿,是永无止境!!

而为人子女,是不是真的体会到这一片苦心?是否想到一份回报?那就让我们张开双臂,拥抱我们的爸爸妈妈!告诉我们的爸爸妈妈,我们懂得他们的爱,懂得他们的付出,让我们怀有一颗感恩的心,对我们的爸爸妈妈说:“谢谢你们,亲爱的爸爸妈妈!让我们不断的成长和进步回报你们无私的爱!”

[1][2]

文档为doc格式

老人与苹果树课文篇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认识本课4个生字,能力目标: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重点:体会绿色所带来的生机及其美。

难点:感悟绿色的美妙。

教法:读中感悟。学法:自主探究。

教具:搜集有关描写绿色的语句。

流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导入阅读,激发兴趣

直接板书向往绿色,齐读课题,简介、顺势引入课文。

三、初读课文,读顺课文。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画出生字新词,画出课文中不理解的词语和句子。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

2.默读课文,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

五、精读课文,领悟绿色的美妙。

1.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

2.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

3.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

六、领悟写法,学习表达。

1.作者在表现绿色的美妙时,运用的是什么写法?明白作者运用引用与抒情的方法。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二、积累内化: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三、迁移练习:

1.识字写字,认识本课中的4个生字。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一缕缕阳光透过(),给清新的树干投下()的光影,给绿荫()添几道光线。我抬头望去,天空(),阳光明媚。

3.造句:

不是……也不是……但是……

四、实践活动:

请你选择一种春景,用自己话描绘它。

老人与苹果树课文篇七

《向往绿色》是一篇略读课文,文章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即通过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并体会作者对绿色的描写方法。课上完了,我结合学校提出的“立足实效,”课堂的精神,反思自己这节课的得与失。

一、目标明确,重点突出

我紧紧抓住课文的三个问题: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整个课堂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且层层深入,感受感受绿色的韵味,体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教学过程清晰,流畅,重点突出。

二、课堂动静结合,学生自主学习

课堂以大问题统领,“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些什么?每段文字分别写了什么”,“课文是怎样具体介绍绿色的美妙的”,“站在作者的角度看,绿色的哪些“妙处”引起了作者的喜爱”,“站在自己的角度,你心中对绿色是怎样的感受”,“读了课文,你也更喜欢绿色了吧?为什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学生通过默读走进文本,思考问题,通过有感情地读、悟,领会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积极完成了学习任务。

三、巧设铺垫,难点突破水到渠成

这篇课文的难点是理解感悟绿色的美妙,从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感受绿色的韵味,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学生马上能理解作者对绿色的迷恋和喜爱之情,紧接着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呢,通过默读相关的语段,学生也能快速地理解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感受绿色的韵味。在此基础上,说说为什么作者如此迷恋绿色,就水到渠成了。

四、重视学生概括能力的培养

选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用一个词概括大、小环境的特点等设计,是让学生在充分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概括,既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体现了语文的工具行。

五、课堂教学不足之处

1、语文教学中应在师生平等对话过程中进行,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

2、本次教学教学预设还没有完全达到,还应该充分体现学生、教师的互动,灵活运用教学平台,缺少课堂生成。

3、学生还没有切实参与到评价当中,教师的评价也是以知识评价与操作技能评价为主,对情感与价值的评价还体现不够,评价内容只是以结果性评价为主,而对过程和方法评价少。

4、语文教学味不浓,情感、价值观的目标达成不够,学生的朗读缺少个人体验。对文中的重点佳句指导不够。

六、新的教学设计

要以学生为中心,提供多种媒体给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象这样的写景文章最后能有多媒体辅助教学,让学生感受绿色的韵味。初读课文,紧抓绿色的美妙。突出绿和人的和谐统一,提供相关的学习提示。利用网络论坛,提出自己所感兴趣及所要了解的问题,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在学习汇报中后完成相关的习题。

西师大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老人与苹果树课文篇八

设计理念

识字是一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本课设计利用学生自制的苹果形生字词卡片,开展合作学习,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积累识字方法,感受识字乐趣,鼓励学生在生活中识字,培养主动识字的好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热情,从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到读懂意思、读出感情,体现读的层次性、拓展性,让学生更好地接受语言美、人性美的熏陶。

教学目标

1、能借助拼音自主认识本课生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体会课文中的道理,明白做人不能只为自己,要为他人着想,要有奉献精神。

教学重难点

正确识记本课生字,体会课文中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插图。

学生:动手制作苹果形生字词卡片,苹果实物。

教学时间

1~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引入新课

师:孩子们真爱动脑筋,真会提问题。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的学习,在课文中去找找答案。

二、自主识字,初读课文

1、请同学们一边读课文,一边勾出课文中的生字,再自由地读课文,遇到难读的生字多读几遍。

2、学生用自制的生字卡片,当小老师教读。

3、读了这些生字,你有没有要提醒大家注意的读音?

通过同学们的提醒,相信我们这次会读得更好,更准确,全班一起来试试吧。全班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把字音读得可真标准,你们闯过了读音关,还能闯过字形关吗?

4、分小组讨论记字形。可以采用学过的方法记,也可以用多种方法记一个字。

你们这组的记字情况。

5、全班汇报交流记字的情况。

6、课堂及时检测。

出示不带拼音的生词卡片(苹果形状的卡片),抽读,读得好的就赠送苹果形的生词卡片。

7.同学们真聪明,不仅读音正确还记住了字形,在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就会记住很多的字,成为生活的有心人。

三、朗读课文,体会老人话中的意思

1、自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好,首先要把字音读准,再把句子读通。给小朋友们3分钟时间,看谁读得又快又好。读后分段抽读,正音。

2、读了课文,谁能告诉大家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3、老师也想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老人,在自己家门前的小路旁边种了许多小树苗。他每天都给树苗浇水,施肥。等到老人去世的时候,树苗已经长成了小树。老人的儿子在父亲去世之后仍然细心地照顾那一排小树。儿子去世了,老人的孙子又照顾小树。小树终于长成了参天的大树,茂密的枝叶就像一把撑开的大雨伞。人们路过这里总喜欢在树下停留,休息,说说笑笑。老人的孙子看到这样的情景说,爷爷栽种的不仅是给后人乘凉的树,也给大家带来了欢乐!

同学们,听了这个故事,你想说些什么?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顺势小结:这位老人栽种的树让大家乘凉休息,给大家带来了欢笑,老人自己却没有享受到大树带来的好处,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4、回到课文当中,同样是个老人,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1)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三段吧。说说你们读懂了什么。

(3)抽同学读第二段。

果来呢(读出担忧的语气),恐怕您吃不着它们的苹果啦!(读出惊叹、遗憾的语气,这里的感叹号表惊叹。)

(4)你认为老大爷会不会因为吃不到苹果而难过呢?为什么?全班齐读最后一段。

(5)你喜欢老大爷吗?为什么?

5、老师讲的故事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你觉得课文的故事和老师讲的故事有没有相同的地方?说说你的看法。

四、文本对话,升华情感

1、出示句子补充完整。

老大爷种了。

高兴地吃苹果。

2、当你吃着老大爷种的苹果时,你想对老大爷说点什么呢?

五、联系实际,拓展学习

在你的身上或者你的周围有没有发生过帮助他人、为他人做奉献的事呢?

小组讨论交流,全班汇报。

六、写字练习

1、请学生先描红一个字,然后观察这个字的结构,观察字与横竖中线的位置关系,请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与体会。

2、请同学找出你认为这个字应该注意的关键笔画。

3、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范写。

4、学生动笔练习写字。

5、老师辅导,点评,指正。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