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最弱小教案 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18篇)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 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18篇)

ID:4713118

时间:2023-10-15 12:17:08

上传者:飞雪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 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文教学反思(汇总18篇)

初中教案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而编写的一种教学参考资料。下面是一些大班教案的案例,供教师们参考、借鉴和改进自己的教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一

课文讲了萨沙与家人出外度假,突然遭遇暴风雨,父母亲很自然地把雨衣让给了年龄最小的萨沙。在他们的影响下,萨沙也不甘于做弱小者,并学会了保护弱小者。尽管说的是一件简单的生活小事,却阐明了深刻的做人道理,渗透了培养自信自强人格的思想。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萨沙和妈妈之间的对话。教学本课时我把重点放在了引导学生朗读感悟上了:

对于课文的理解应建立在熟练的朗读之上,因此在教学时我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去熟悉课文,并通过明确朗读要求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对课文所蕴涵道理有初步的感知。

在初读的基础上,重点首先应放在“妈妈”的动作及与萨沙的对话的理解上。从“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它给了我”。从找重点词及动作理解到妈妈对孩子的爱;妈妈所说的话是在教育萨沙要懂得同情弱者,保护弱者;而萨沙的话又时我们理解到他对妈妈的爱,同时也让我们感受到了萨沙不甘当弱者的'心情。学生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读出了萨沙不甘为弱、也想保护弱者的想法;特别是在萨沙把身上的雨衣盖在蔷薇花上之后说的话,“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这一句要指导学生体会萨沙的自豪感,因为他已经不是最弱小的了,能够保护比他弱小的蔷薇花了。这样,通过学生不断深入地朗读,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语感,也使学生受到了保护弱小者的良好思想教育。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七课。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课文,课文围绕爱的主线,演绎一出动人的故事:妈妈把雨衣递给哥哥托利亚,托利亚把雨衣递给了弟弟萨沙,这件寓意就是一份关爱。也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五岁的男孩萨沙心底的爱,他不仅感受到了被爱的幸福,更感受到了施爱的快乐和美好,所以他去保护更弱小的蔷薇花。弱小的萨沙以为有爱而变得勇敢、变得坚强。

本节课我注重了以下两点:

一、抓准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

“弱小”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时时传递着保护弱小的心声,使“弱小”一词发挥了超出它本身的作用。首先,我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认读“弱小”,通过生生举例理解“弱小”一词的意思,赋予它形象感和质感;接着我请学生结合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什么?”一生说:“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一生说:“我不是最‘弱小’的,那谁是最‘弱小’的呢?”句句疑问不离开“弱小”,让“弱小”牵动学生的心灵,指引学生读书的视线;当学生通过读书对疑问有新解答时,我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带有“弱小”的句子,想想分别是谁、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出关于保护弱小的对话,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在深入读书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感悟,思考萨沙为什么想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继而体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二、抓关键句引导学生读书

本节课,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课的始终,且都是兴致盎然的,富有实效的。初读是在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时开始的,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不仅把文章读正确了,还结合疑问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任务和信息。接着,我结合学生对疑问的解答,提出再读的要求:把文中带有“弱小”一词的句子找出来,想想每句话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学生探究的兴趣再度激起。然后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悟结合,步步接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萨沙和妈妈的三次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里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你得到过保护吗,你保护过弱小的吗?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三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是课文中萨沙所说的一句话,萨沙通过自己的努力,证明给妈妈看,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我更弱小的蔷薇花。这篇课文语言浅近却喻理深刻。课文中的几处对话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感悟。

在教学这篇课文时,首先从生字“弱”入手,让学生用“弱”组词,引出“弱小”一词,让学生理解“弱小”和“最弱小”的意思,再引入课文。我让学生在初读以后,说说课文描写了几个人物和几种花,再根据以上问题的答案,通过填空的形式来说一说这篇课文的`主要故事,有了老师的提醒,通过填空的形式,学生很快就能将课文的主要内容说出来了,对于低段的小孩子概括能力不强的这一弱点,填空的形式很适合他们。在学习课文中妈妈与萨沙的对话时,我先让学生找出妈妈和萨沙说的话,在让他们读一读萨沙说的话,有什么特点。他们想了一下后就发现了,萨沙说的话都是问话。同时这三句话是萨沙不同心情下所说出来的,我就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读,来感受当时萨沙说话的心情,首先是疑惑的,接着是不甘心,最后是高兴的自豪的,同时让他们说一说疑惑什么,为什么不甘心,最后又为什么会觉得很自豪,这样自然而然的他们读懂了对话的内容,同时在教学妈妈说的话时,让他们感受到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之情。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你保护过弱小的吗?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四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是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这一课的课题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激励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来骄傲地说出的话。

在教学时,我就从课题的题眼着手,设置悬念,为什么我不是最弱小的呢?从而深究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后,我总觉得对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只是从认识上,情感上,让学生明白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看似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理解到位,表达很清晰,教学思路也清楚,可是教过后总觉得学生就单从情感上认识上体会文章,感悟内涵,似乎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缺少什么,在这样浅显易懂的文章背后该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个值得我们教者去深思。

教学相长,在教学后反思,对促进今后的教学真是受益匪浅。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后多多反思,多多思考自己做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样对今后的工作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五

这篇课文讲的是萨沙在家人的影响下,学会了保护弱小者的故事,赞扬了萨沙一家人自觉保护弱小者的高尚品质。课文并没有难理解的词语,在教学中,我主要通过朗读,体会妈妈的话,实际上是加教育萨沙要有爱心,要把保护弱小者当做是自己的职责。再让学生结合实际情况,谈谈自己平时有没有像萨沙一样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若有则应该继续保持;若没有,则应该学会保护弱小者。

另外,我抓住了文中两个描写大雨的词语“滂沱大雨”和“大雨如注”,然后让学生再说一些其他的描写大雨的词语,结果学生联想很丰富,说了许多。在此基础上,我又让他们进行联想,有哪些描写雨小的词语,学生又说了许多。我觉得这样举一反三的效果很好。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六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师与其教会学生一篇课文的内容,不如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是十分重要的,而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不失为使学生获得这种能力的主要方法之一。课标和三年级年段目标都提出了要让学生在读书思考的基础上,能对文中不理解的地方,初步提出疑问。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选择合适的课文让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交流,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甚至还可以对知识本身进行怀疑、研究。学生的疑惑、争论是求学质疑的最大原动力。质疑,最能调动学生读书、思索答问的积极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真正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质疑,也最能发现学生真正不懂的知识点、空白处,以便老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指导。

本课是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一个小故事。故事的情节简单,作者的语言浅显,学生不难看懂。但文章要揭示的道理并不是直白的、显露的,而是隐藏在人物纯真质朴的言语和行动之中,需要学生去细细品味和体会。在教学中,我没有按着课文的顺序一步一步地牵着学生往前走,用不停地提问,来获取学生的回答,而是将思考的主动权还给了学生。先让学生划出大雨中一家人在做什么的句子,在熟读句子的基础上,依据文本进行质疑,再读文和通过小组讨论,从文中寻找答案。在设计这个环节的时候,我也曾犹豫过。怕学生的思维像“野马脱缰”,难以驾驭;怕学生的问题琐碎而不到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但我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通过学生的提问,才能真正地了解学生的疑惑之处,发现学生真正的问题所在,才能把力气花在“刀刃”上,把教学的主要时间集中难点上,“教其不知,释其所疑”。

课堂实践证明,学生是有一定的质疑的能力的,关键的问题“为什么妈妈和托利亚都不需要雨衣却将雨衣互相推让?”“萨沙为什么把雨衣的下部盖在了蔷薇花上?”学生基本都能提出。当然,也有的学生会提出一些不那么切题的问题。我认为这就需要老师的归纳和引导,学生的质疑要有质量,就需要平时多练多问。教师要做到让学生有疑就问,不懂就问,不要怕打乱原来的教学程序,做到“骤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不乱”。这也是我要努力的方向。

不足与困惑:

虽然,让学生在这一板块中自主学习,但有时,我还是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牵”的痕迹,按预设的教学过程去进行。要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仍需提高自身的素养以及对教材更深入地钻研和更全面的把握。如果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学生的特点加以引导,那么,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将有很大的发展。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七

《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讲的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托利亚,弟弟萨沙)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爸爸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把雨衣给了托利亚,托利亚又把雨衣给了五岁的弟弟萨沙,妈妈还告诉萨沙: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可萨沙不这样认为,他以自己的行动(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这篇课文中内容比较浅显,因此我首先把读通读顺课文作为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自读自悟,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抓住萨沙的几句话感悟人物心理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关键,我通过预习、范读、指读等方法完成此教学环节,然后抓重点语句,体会萨沙的心理,从而深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中心。

在本节课中,我还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从找句子、读句子再到悟句子,去体会人物不一样的心理变化,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并通过指名表演,小组表演,男女生分组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角色体验。最后,我参与到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演得一次比一次成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在平时,你都保护过谁?为什么?学了这篇课文后,今后你打算怎样做?使学和说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这篇课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段真实感人的雨中情。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培养学生保护弱小的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弄明白文章所写的事情。在学生了解本文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对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其次重视引导学生读好萨沙和妈妈的话,通过学生不断深入地朗读,不仅培养了语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回想课堂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课文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这个道理,因此如果设计交流“你是如何保护弱小”的例子,这一点会使学生更深刻地加深印象,将好的道德习惯延伸下去。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八

《我不是最弱小的》讲的是国外的一个故事:一个四口之家(爸爸,妈妈,哥哥托利亚,弟弟萨沙)来到森林中的一片空地玩,突然一场大雨袭来,妈妈和托利亚都把雨衣给了五岁的萨沙,妈妈还告诉萨沙:如果你谁也保护不了,那你就是最弱小的。可萨沙不这样认为,他以自己的行动(保护比自己更弱小的蔷薇花)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

教案设计中最主要是理清了两条主线,一是萨沙和妈妈的对话,二是风雨前后蔷薇花的对比。通过提问“你们认为课文中谁是最弱小的?”来引发学生的争议:萨沙和蔷薇花,从而深入到课文中去,把这两条主线落到实处。

一、个别环节显得粗犷,不够精细

在教学设计中,由师生合作对对子来引入“弱小”,从而学习“弱”这一生字,但我只是请学生读了读这一词语,这样认为是在教授生字了,其实不然,关于字音的准确读法也应该教给学生,因为它是翘舌音,不容易读好!

课题出示时,虽然也是指名读,但读得还不够多元化,在教学时,完全可以让学生大声地读,自信地读。

蔷薇花风雨前后的对比是课文中精彩的部分,强烈的对比能让学生也产生共鸣,有保护弱小的冲动。所以即使认为在设计时较为全面,可在实际教学中,却还是疏忽了换位思考,角色体验的作用,降低了教学效率。比如,在学生充分了解了风雨中的蔷薇花是那么无力和脆弱时,我却没有及时地抓住这一情感线再往上提升,要是当时能问一句:假如是你,看到这样让人心疼的蔷薇花时,你心里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那么我想学生的体验就更深入了!然后再从这个问题引发到:萨沙又是怎么想怎么做的呢?进入萨沙为蔷薇花所做的那句句子,显得更顺理成章,结构更条理了!

二、语言文化以及细节问题

语文课其实就是语言的一种多元的训练。教师在课堂上的导语、问题的提出至关重要,说得恰当,会让学生思路开拓,开出一朵朵思维的火花。在教学蔷薇花和萨沙谁是最弱小的问题中,一个问题我是这样提的:为什么你们说萨沙是最弱小的?请你好好读读3……6自然段。其实这样问不怎么恰当,应改成:你为什么认为萨沙是最弱小的?请你好好读读3……6自然段,找到有关的句子,体会体会。因为这样问,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也能让学生在找句子时更有实际的行动,因为后一问题提出要找到有关的句子并体会。

另一个问题就是体会萨沙问妈妈“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这一问句,其实我的用意是在于学生能体会出萨沙在问时那种语气和感情,有种不服气的感觉。所以问题比较直接:你认为萨沙此时又是用什么样的语气在问?你能试着问一问吗?可是,这样问,学生一下子都答不上来,这里就没有充分地去备学生了。后来杨老师一提醒,果然感觉这样处理会更好:在课件中这样出示――萨沙又()地问: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直观地呈现出来,教师只需指向这句子,说“小朋友们,你们觉得此时萨沙又是怎么样地问呢?你能读一读吗?”这时,学生的答案会比较多,像不甘心、不明白、有点伤心这些感情都是合理的。

在引导学生时,我也没有明显地给出提示,假使在学生理解了在妈妈和托利亚的眼里,萨沙是最弱小的时,就这样小结到:是啊,在妈妈和托利亚的眼里,萨沙是最弱小的,可萨沙自己这样认为吗?我们再来读读他和妈妈的对话,自己体会一下。那么学生在阅读对话时,更能把握萨沙的心理。

三、忽视了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

在听了沈老师的第一磨之后,大家都觉得这篇课文用于公开课其实很不错的,它有自己足够引人的亮点,特别是风雨前后蔷薇花的比照这一部分。学生的感悟和渗透是最主要的,语文中基本上也是以读悟情的,可在执教中,我忽视了学生之间的互评,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评一评他(她)读地怎么样,并比一比。在“你追我赶”的学习氛围中增强对朗读的兴趣,学习语文的兴趣!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九

在本节课中,我还注重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萨沙和妈妈的一段对话,我先让学生从找句子、读句子再到悟句子,去体会人物不一样的心理变化,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并通过指名表演,小组表演,男女生分组表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朗读中进行角色体验。

最后,我参与到他们中间,和他们一起表演,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表演得一次比一次成功,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我让学生说说在平时,你都保护过谁?为什么?学了这篇课文后,今后你打算怎样做?使学和说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让学生知道在生活中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和物,而且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一举两得。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十

教学时,我让学生分两部分感悟学文。1、感受野蔷薇的美丽弱小;2、萨沙是否弱小。教学效果不错。

1.以读为主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本课教学时,我让学生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边读边做记号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2.想象体验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我让学生对比两处写野蔷薇,让学生通过看图,想象,实践来理解其中词语的意思,从而感受到蔷薇从美丽动人到可怜无助的变化。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及创编故事的遐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

3.联系生活

我还让学生说说什么又是最弱小,你又会怎么做呢?

凭借教材中的萨沙这个同龄人的形象,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来感受、体验萨沙的话,就能让学生和萨沙产生心灵的共鸣,满怀和萨沙同样的感情走出教材。

但是,教学时或许是我没有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或许是我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不够,没有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所以课堂气氛不够热烈,只有少数几位同学举手发言,没有达到我预想的教育效果,这需要我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继续努力。

《我不是最弱小的》一课是国标版四年级下册的课文,这一课的课题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想说的一句话,也是苏霍姆林斯基激励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来骄傲地说出的话。

在教学时,我就从课题的题眼着手,设置悬念,为什么我不是最弱小的呢?从而深究课文,体会文章的内涵。在常规性的课堂教学后,我总觉得对一个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只是从认识上,情感上,让学生明白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顺理成章地完成教学,看似热热闹闹,课堂上学生理解到位,表达很清晰,教学思路也清楚,可是教过后总觉得学生就单从情感上认识上体会文章,感悟内涵,似乎对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缺少什么,在这样浅显易懂的文章背后该让学生学会什么?这个值得我们教者去深思。

教学相长,在教学后反思,对促进今后的教学真是受益匪浅。我想我们每一位教师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后多多反思,多多思考自己做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这样对今后的工作一定会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我不是最弱小的》是人教版第三册第七课。这是一篇耐人寻味的课文,课文围绕爱的主线,演绎一出动人的故事:妈妈把雨衣递给哥哥托利亚,托利亚把雨衣递给了弟弟萨沙,这件寓意就是一份关爱。也正是这份爱,唤醒了五岁的男孩萨沙心底的爱,他不仅感受到了被爱的幸福,更感受到了施爱的快乐和美好,所以他去保护更弱小的蔷薇花。弱小的萨沙以为有爱而变得 勇敢、变得坚强。

本节课我注重了 以下两点:

一、抓准关键词引导学生理解

“弱小”一词在文中反复出现,时时传递着保护弱小的心声,使“弱小”一词发挥了超出它本身的作用。首先,我在板书课题时,引导学生认读“弱小”,通过生生举例理解“弱小”一词的意思,赋予它形象感和质感;接着我请学生结合课题质疑,“读了课题后,你想问什么?”一生说:“为什么说我不是最‘弱小’的?”一生说:“我不是最‘弱小’的,那谁是最‘弱小’的呢?”句句疑问不离开“弱小”,让“弱小”牵动学生的心灵,指引学生读书的视线;当学生通过读书对疑问有新解答时,我请学生默读课文,找出带有“弱小”的句子,想想分别是谁、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引出关于保护弱小的对话,帮助学生了解故事的内容;在深入读书时,引导学生通过交流感悟,思考萨沙为什么想证明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继而体会文章的深层意蕴。

二、抓关键句引导学生读书

本节课,学生的读书活动贯穿课的始终,且都是兴致盎然的,富有实效的。初读是在学生心中产生了疑问、有了强烈的阅读期待时开始的 ,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不仅把文章读正确了,还结合疑问抓住了文章的主要任务和信息。接着,我结合学生对疑问的解答,提出再读的要求:把文中带有“弱小” 一词的句子找出来,想想每句话是谁说的,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把学生探究的 兴趣再度激起。然后我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悟结合,步步接近人物的内心世界。如萨沙和妈妈的三次对话,我先让学生体会说话人的语气、心里活动,逐句训练。在整体感知整段对话后,让学生自由练读,分角色表演。随后,我又让学生反复朗读课题,在读中再次体验小萨沙的心声,从而使小萨沙的心声成为我的心声,他的心声,所有人的心声。

最后,学生们在交流生活中你得到过保护吗,你保护过弱小的吗?的事例的时候,展现了一幅幅温馨的画面,使学生保护弱小的品质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十一

“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牛顿

“猜想”,是保证学生顺利完成假设活动的心理特征,是一种极富跳跃性的创造性思维。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有性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更深入透彻。更为重要的是,在“猜想—求证(验证)—讨论(争论)—肯定(否定)—新的猜想”这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中,学生思维的逻辑性与严密性能得到培养,遇到问题努力求证的品质能得以初步形成,而且,在与学习伙伴的交流与碰撞中,学会倾听与合作。

在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14课《我不是最弱小的》的教学中,我几次运用了“猜想教学法”,现撷取几个片断:

猜想一:“一家四口的关系?”

文章开头第一句话是这样的:“假日里,天气闷热,一家人到森林里去:父亲、母亲、五年级的学生托利亚和四年级的学生萨沙。”

教学中,我故意将托利亚说成是萨沙的妹妹。有学生指出我说错了,托利亚应是萨沙的姐姐。我不解地问:“凭什么这样说?文中可没有说明白。”有些学生竟然赞同我的意见(出乎我的预料,可见有些学生还是没有认真地思考,也没有观察文中的图)。于是,我就让学生猜一猜,托利亚到底是萨沙的妹妹还是姐姐。结果很明了:1、文中的画面能清楚地反映,雨衣是披在那个小男孩(萨沙)身上的;2、文中“爸爸赶忙把雨衣给了妈妈,妈妈接过雨衣没有穿,却把她给了萨沙”一句也能说明。

我及时地表扬了找出根据的同学,并请他们说说“秘诀”,从面得出:“碰到问题时,应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有时,文中的画面也会告诉我们答案。”这是一种学习方法的引导,我所做的是让他们经历这一过程,尝试一次成功的快乐。

猜想二:“他们知道天会下雨吗?”

教学中,在指导学生对两次大雨的描写进行朗读后,我问:“他们出门时知道天会下雨吗?”这下炸开了锅。学生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在说理由时,持“知道”意见的学生理由为:1、天气闷热,应该判断会下雨;2、爸爸带了雨衣,说明早有准备。持“不知道”意见的学生理由为:1、天气闷热,不代表就一定会下雨;2、如果知道下雨,不会只带一件雨衣;3、如果知道下雨,就不会到森林里玩了(有学生反对:就算知道下雨,也要出来玩,因为假期是难得的)。

这个问题似乎有些不着边际,面对这样的情况,我作了疏导,肯定了学生的独到见解,并鼓励他们坚持自己的意见。接着,我问道:“这如注的大雨,在他们一家四口看来是‘强大’的还是‘弱小’的?”又一次引发了学生的争论……从而得出“强大”与“弱小”不能一概而论,是相比较而言的,正如他们一空四口相比较,爸爸最“强大”,萨沙最“弱小”。

课堂,有时需要争论。这“争论”的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情绪会达到最高点。在互相说理的过程中,无形中培养了学生倾听、思维、表达、合作的能力,更是展现学生个人风采,呵护学生个性的过程。“争论不休”的课堂,与“静默无声”的课堂相映成趣,才使课堂如此多姿!

猜想三:“他们会怎么做?”

[感想]

学生在知识基础、个性、思维习惯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导致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上存在差异,这是客观事实。这更是一种丰富的、不断生成的教育资源。教师应敏锐地捕捉这些资源,巧妙地利用这些资源(如采用“猜想教学法”),就能使课堂思维激荡,个性飞扬。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十二

师:出示课文中的一句话:林中矿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想象画面,说说是怎样的野蔷薇?

生1:粉红的野蔷薇

生2:娇艳多姿的野蔷薇

生3:含苞欲放的野蔷薇

……

师:很好。你们已经学会睁大眼睛读“野蔷薇”这个词了;如果再试着用你的鼻子闻一闻,用心感受,那会更感受到野蔷薇的美。

生:1沁人心脾的野蔷薇

2香气袭人的野蔷薇

3芳香扑鼻的野蔷薇

4花香醉人的野蔷薇

……

(生读,因为前面情感的铺垫,孩子们读这段话读得很投入。)

感悟: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十三

《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这篇课文的课题是主人公萨沙说的一句话,同时也是作者激励我们每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地想说出的一句话。这句话是文章的题眼,课所要叙述的故事就落脚在这句话上:我不是最弱小的,因为我可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和物。课题中“弱小”一词的理解既是本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不应仅拘泥在课文内容的分析上、教学重点难点的突破上,还应注重孩子良好情感的培养,同时也要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体验。每个孩子的内心感受因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对“弱小”的理解也不同,如果一味地要求统一答案,那就抑制了孩子发展想像的空间。我们应当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同时也要对学生进行适时的、正确的引导,使他们都能在学得开心快乐的同时,得到知识并深化情感体验。

(一)想象体验,发展个性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学生在读书时的联想、对生活的回想、转换角色时的畅想中,不但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加深了对人物内心的体验,更重要的是将课堂与生活“链接”,感受到了今后怎样做人,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健康发展。虽然,我有很好的设计,但是在激发学生进行这种角色体验的兴趣上,有所欠缺,因为这需要教师富有感染力的导语,语言要有亲和力,才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这一点上,我做的还不够。还有学生想象说话的范围也比较局限,大家说的内容差不多,这时候,我就应该及时引导学生从其他方面来组织话语。

(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在教学完5-11节后,让学生进行多种多样的读,来消化课文内容。“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范读及学生自由读、默读、对比着读等形式,让学生更多地接触语文材料,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丰富的情感体验中、在由读至写的倾吐中发展语言、陶冶情操。

(三)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本课文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这个道理,因此设计交流你是如何保护弱小的例子,这一点能使学生更深刻地加深印象,将好的道德习惯延伸下去。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十四

昨晚看到了石头的反思,今天依葫芦画瓢,从题目入手,引出的主题:萨沙保护野蔷薇。让学生找出证据:为什么穿雨衣的是萨沙。学生找出了六条:

1.穿黄色雨衣的就是,因为妈妈哥哥把雨衣给了弟弟。

2.萨沙正和妈妈谈话,课文里写了萨沙和妈妈的三次对话。我让学生标出这三次对话,并指导学生读问句与感叹句。当读到萨沙的第三次问话时,让学生体会他保护野蔷薇后的心情,读出自豪的语气。

3.萨沙掀起雨衣遮住了野蔷薇。

4.妈妈摸了摸萨沙的脑袋。

5.最矮的那个就是萨沙,因为文中说他是最弱小的。

6.他离野蔷薇最近,因为是他首先发现的野蔷薇。

除此之外,还有几处进行了重点处理:

读课题时,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去读。学生重读&ldqu最&rdqu,我总结:我不是最弱小的,说明还有比我弱小的。你还想怎么读?于是,学生这样读:我不是最弱小的,我不是最弱小的。

对好词好句的处理:

课题中学生找出最弱小的是野蔷薇。让学生找出描写它的句子,读一读。找出好词:随风舞动,倾盆大雨。抓住簇拥,娇嫩进行理解。了解了学生的预习情况,能够做到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的学生只有张瑜颖一人,可见预习课文不能只是布置,也要及时检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找出描写森林景色的句子,了解树木对空气的作用,懂得爱护花草树木。

找出描写夏天天气的词语:雷声大作,倾盆大雨。你还知道哪些?学生能想到的有: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雷电交加,炎热,闷热,还很不错呢。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十五

师:出示课文中的一句话:林中矿地附近长着一丛丛野蔷薇,一朵花刚刚开放,粉红粉红的芳香扑鼻。

师;请你读读这句话,想象画面,说说是怎样的野蔷薇?

生1:粉红的野蔷薇

生2:娇艳多姿的野蔷薇

生3:含苞欲放的野蔷薇

……

师:很好。你们已经学会睁大眼睛读“野蔷薇”这个词了;如果再试着用你的鼻子闻一闻,用心感受,那会更感受到野蔷薇的美。

生:1沁人心脾的野蔷薇

2香气袭人的`野蔷薇

3芳香扑鼻的野蔷薇

4花香醉人的野蔷薇

……

(生读,因为前面情感的铺垫,孩子们读这段话读得很投入。)

感悟: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十六

这篇课文的课题是萨沙带着自信、坚强和自豪说的一句话,也是激励每一个孩子挺起腰板自豪的说出的一句话。课文中的三个问句都是萨沙的问话,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通过读萨沙和妈妈的对话,明白“应该保护比自己弱小的这一道理。

教学中,我注重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并重视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以培养学生保护弱小的意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教学中首先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进而弄明白文章所写的事情。在学生了解本文所写内容的基础上再读课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重点内容,使学生在读书中对课文所揭示的道理有所感知。其次重视引导学生读好萨沙和妈妈的话,通过学生不断深入地朗读,不仅培养了语感,也受到了健全人格的教育。回想课堂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本课文要让学生懂得“每个人都应该保护更弱小的人。”这个道理,因此如果设计交流“你是如何保护弱小”的例子,这一点会使学生更深刻地加深印象,将好的道德习惯延伸下去。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十七

师:请代萨沙说这三次话,自己想想萨沙是怎么想的。(生自由读)

师:(指名读第一句话后)说这句话时,你是怎么想的?(生答)

师:你们的父母、萨沙的父母为什么这样做?

生:他们疼爱我们。因为我们弱小,所以要保护我们。(板书:每个人都要保护比自己弱小的人)

师:(出示句子)妈妈怎样说这句话的?

生:语重心长。(齐读)

师:请小朋友们代萨沙说第二次说的话。(生自由读)

师:(指名读后)请问萨沙说这句话时,你是怎么想的?(生答)

师:萨沙是怎么做的?表现得怎样?

师:请代作者介绍萨沙是怎么做的。(指名读)这时,萨沙的心情怎样?

生:萨沙感到很自豪,甚至比父亲还强大。

师:谁愿意代萨沙说最后一句话。(指名读第9自然段)请连贯地介绍萨沙和妈妈的对话。(生自由读第3~8自然段,分角色读,表演。)

师:(复现导入阶段读题“三要求”,生读板书)这仅仅是萨沙的心声吗?

生:这也是父亲、母亲、托利亚和蔷薇的心声。

生:这是我们全班同学的心声。

生:这也是外国人的心声。

师:这是全人类的心声。

教师给予引导和恰到好处的评价,融入学生的身心,他们代萨沙说话,体会人物三次讲话时的内心活动,感受人物由“奇怪”到“倔强”,再到“自豪”的心理变化过程;代妈妈说话,体会长辈的语重心长;分角色朗读,同学间分组表演,通过角色转换,进一步体验到人类自身的内在力量。

在相互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薄老师与学生以语言等符号为文本,以代作者、代文中人物介绍为手段,进行了精神层面上的多向交流与沟通、理解。学生披文入境,在与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中,不仅锻炼了读书、习字等语文能力,也经历了愉快的精神旅行。教学终了时,学生发自肺腑地齐声说:“我不是最弱小的!”同学们,不,课堂内所有人的心都震撼了。

我不是最弱小教案篇十八

关键词:能上课,上好课,上好每一节课。

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老师的教学生涯只有在课堂中才能得以延伸。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一直将“能上课、上好课,上好每一节课”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即使这一目标相对于我仍显得那么遥远,但我一直在为此而努力。

能上课,就要求我们必须具备扎实过硬的基本功,要求我们要具备驾驭教材,直至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的能力。能上课,是教师革命的本钱,教师只有不断地锤炼自己的教学基本功,不断地总结经验与教训,提升教学技能,才能使自己沉着地走上讲台,并最终立于讲台。

“上好课”是教师赢得学生信赖与尊敬的资本。学生走进课堂的目的首先是学习知识,如果让学生在愉悦与享受中学知、明理,学生自然会对你投出信任之票。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要善于反思自己每一节课中的成败得失,哪怕只是一个词语的教学;要乐于接受别人课堂中智慧的灵动,哪怕只是短暂的一瞬。要始终以“扬长而不避短”的学习心态,修正自己,扬弃自己;充实自己,丰满自己;发展自己,提升自己。曾经给自己写过这样一句话:不要甘于做教书匠,即使一辈子只做教书匠;要敢于做教育家,即使一辈子做不了教育家。

能上课,上好课,是青年教师成长的前提。但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一直在提醒自己:去掉浮躁,丢弃自大,努力上好每一节课。俗话说: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做一辈好事。我想做一名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上一节好课不难,难的是上好每一节课。课堂是教师生命的舞台,上好每一节课,是一名优秀的教师对自己最高的要求,也是最负责任的要求。作为一名青年教师,必须以高度的责任心去面对课堂,因为,你的每一个40分钟均是五十余位同学生命成长历程中宝贵的40分钟,你的一言一行均在构筑学生成长的历程。

记得省教科院成尚荣院长讲过这样一段话:语文,语文教学,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她展示着语文和语文教学的魅力,展示着语文教师独特的风采。作为一名年青的语文教师,理应抢抓机遇而不坐失机遇,在这一舞台上尽显华章。

关键词: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

语文教师,文化的传承者和文化的创造者。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应该努力提升自己的品位。我思故我在。语文教师引领学生学习语文,就是在为学生选择人类优秀的文化,就是在为学生锻造新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质量。但是只有当教师引领学生在学习语文时进行反思、批判、建设时,语文才是一种发展着的文化,语文教师才是文化的传承者和文化的创造者。近年来,作为一名年青的语文教师,作为一名年青的并且期待发展的教师,我一直将“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实践中不断思考”作为自己追求的另一目标。

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就要求自己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并努力地体现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就要求自己要积极投身于语文课程改革之中去,以新课标的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就要求自己始终以冷静的心态反思自己的教学,借鉴别人的课堂。勤于思考、善于思考,更要求青年教师必须以科研的精神对待自己的教学,不断地以“旁观者清”的目光审视自己的教学与实践。

近年来,新课程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了,课改春风吹满校园,语文课程标准的践行已经成为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倡导、大语文学习环境的创设、三维目标的落实,均要求每一位语文教师,尤其是青年语文教师不断学习,深入思考,勇于实践,大胆创新。在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同时,我也在不断地思考,思考如何做一名新课标指导下的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开放的视野,要有深厚的积淀,要有人格的魅力,要有包容的胸怀,这均应成为新时期年青教师的基本要求,这更是我努力的方向。今后,我仍将以此为目标,把握课改契机,努力塑造全新自我。

关键词: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三年来,我曾认为:在小学校园内,科研与教学是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组平行线,作为一名教师只需在教学这条线上不断领跑,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三年后,我又在想:科研与教学只是一条线,对于一名教师当你不断反思你的教学工作时,你就在进行着教育科研;当你再以一定的思想或理念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时,你一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甚至会成为一名出类拔萃的优秀教师。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深感受到教学工作的繁杂,感受到对于“再学习,不断学习”这一渴求的望洋兴叹。但作为一名年青的教师,我又无法摆脱繁杂的教学,更不能放弃学习给自己带来的压力,因为压力就是动力。因此,我努力尝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教学的研究,把科研根植于自己的每一节课。关于教育科研,我的想法是:源于教学,高于教学,服务于教学。

“源于教学”要求自己不要把科研与教学截然分开,研究那些“高、大、深”等与教学脱节的专题,一没有时间,二未必有能力。“高于教学”要求自己不能总是沉于教学之中,要能够游刃于课堂内外;要有专题,要有思考,要勤于动笔,要善于提炼。“服务于教学”要求自己一定要明白“为什么而教”,时时问一问自己“为什么这样教”。使每一节课既要让学生学有所得,更要让自己教有所获,真正达到“与生共进”的状态。

近年来,我在学校课题组的带领下,进行“小学语文自主探究性阅读教学的研究”,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自主地发现问题,自主地解决问题。在教学每篇文章之前,我均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在教学之中留意学生探究问题的状态。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寻找问题的答案。我还尽量地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生带至课外,让学生在生活中顿悟问题的答案,拓展语文学习的外延。我认为一节优秀的语文课不是看教师帮助学生解决多少个知识点,而在于你让学生学习亢奋的状态达到何种程度,并持续多久。

在做好专题性研究的同时,我一直在尝试着进行“微型课题研究”。即每上一篇课文之前,我均针对该篇文章的特点以及本班学生的特点去想:这篇文章我该留给学生什么?这一节课我应该让学生做些什么?并围绕这些问题去设计属于我的、属于这篇文章的、更属于这个班级的教学方案。实践之中我深深感到这一做法对自己帮助很大。这就要求自己课前要钻研教材:教材特点是什么?可以给学生什么?钻研学生:学生最需要什么?要求自己课堂教学要紧扣目标,有的放矢,有所为更要有所不为。要求自己要关注文章与文章之间的联系,关注教材的编排体系,更要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的状态。当然,还要要求自己每一篇文章结束均要思考:自己的预设目标有没有达成?效果如何?课堂教学过程中又生成哪些目标?生成的目标说明什么?在我认为,这才是属于我们的一线教师的最有价值的科研。

朱永新教授:教育的伟大使命是让人们从无知走向睿智,从幼稚走向成熟。教师在完成这一使命的进程中也在不断地自我发展。面对各位同行与专家,我可能是无知的,但我一直在追求睿智;我可能是幼稚的,但我期待成熟。今天的不成熟发言,带给各位的可能是稚嫩甚至肤浅,但对于我必将产生“不索何获”的动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