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汇总8篇)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汇总8篇)

ID:4717281

时间:2023-10-15 14:20:31

上传者:HT书生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汇总8篇)

教案的编写应注重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需求进行个性化教学。这里有一些小学教案的典型案例,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教材。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篇一

依据《纲要》语言领域的内容与要求第4条: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第3条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达到语言领域的目标第2条: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第三条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并乐意用不同的方式模仿散文中角色的语言。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篇二

1、初步感知歌曲的节奏。

2、大胆用动作表情表演歌曲,学会用肢体动作表现歌曲。

3、幼儿喜欢音乐并感受到音乐带来的愉快体验。

4、鼓励幼儿与同伴合作绘画,体验合作绘画的乐趣。

5、会用它们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与创造,喜欢装饰。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篇三

1.学习将收集的种子分类,排列,并做记录。

2.积极探索,分析讨论,感知物体的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3.培养幼儿比较和判断的能力。

4.发展幼儿逻辑思维能力。

5.引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1.幼儿人手一份种子(蚕豆、黄豆、红豆各十颗)。

2.纸板。

3.海洋球、乒乓球各一个。

1.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师:看看桌上有什么?

幼:蚕豆、黄豆、红豆。

师: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什么?

幼:种子。

2.第一次探索活动:感知数量相同,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不一样。

(1)讲解操作要领。

幼:红豆,因为有红豆标记。

师:那第二、第三条线呢?

幼:黄豆、蚕豆。

师:排队的时候要从红线开始,一个靠着一个,让它们站在线上。三个全排完了,不要收,数一数,把数字记到后面的格子中。

(2)幼儿操作,用种子在纸板上排队。

(3)请幼儿讲述排列结果。

师:红豆有几颗?(幼:十颗),黄豆有几颗?(幼:十颗),蚕豆呢?(幼:十颗)它们都是十颗啊?那它们排的队伍一样长吗?(幼:不一样)

(4)讨论为什么都是十颗,队伍不一样长呢?

幼儿a:因为红豆小,所以排得最短。

幼b:因为蚕豆大,所以排得最长。

幼c:因为黄豆不大也不小,所以排的队伍不长也不短。

(5)师:相同数量的种子,颗粒越小,排列越短,颗粒越大,排列越长。

3.第二次探索活动:感知大小不一的种子,排列长短相同时,数量不同。

(1)请幼儿把纸板翻过来,观察另一面。

师:看看纸板上有什么?

幼:种子标记,线。

师:这三条线怎么样?

幼:一样长。

(2)设疑、引导幼儿思考。

师:如果在这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

(3)队,想想,它们用的数量会不会一样多?

幼a:一样,幼b:不一样。

(4)交代探索要求,幼儿操作。

师:请你们用不同的种子分别

(5)在三条一样长的线上排列,看看它们用的数量到底会不会一样多呢?

(6)讲述操作结果。

幼a:不一样多。幼b:红豆用得最多,

(7)蚕豆最少。

(8)讨论“为什么排一样长的队伍时,红豆用得最多,蚕豆用得最少呢?”

(9)小结:队伍一样长时,小种子用得多,大种子用得少。

4.结合生活实际,进一步感知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关系。

(1)师手拿海洋球、乒乓球。

提问a:如果用相同数量的海洋球和乒乓球排队,谁的队伍长,谁的队伍短,为什么?

幼:乒乓球小,排的队伍短;海洋球大,排的队伍长。

提问b:让它们排一样长的队伍,海洋球和乒乓球谁用得多?为什么?

幼:队伍一样长时,大的海洋球用得少;小的乒乓球用得多。

(2)游戏:过小桥。师:老师和幼儿一起走独木桥从起点处脚跟

(3)对脚尖走到终点线,数数你用了几步?(师生游戏)

师:为什么老师用的'步子小,你们用的多呢?(老师脚大,用的步子少;幼儿脚小,用的步子多)

5.游戏结束

师:小朋友们今天学得都很认真,也很爱动脑筋,现在我们一起去完过小桥的游戏吧!

幼儿园数学教学是一门系统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密切联系幼儿和生活,利用幼儿平常接触到的、熟悉的事物来设计数学活动,是解决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这一矛盾的最好方法。

操作法是幼儿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我们投放幼儿自己收集、非常熟悉的大小不一的种子材料,创设问题情景,让幼儿带着问题去操作、思考、探索。通过种子排队、层层递进的环节,感知物体大小、数量与排列长短的一种互逆关系。本次活动,发展了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幼儿的学习习惯。活动中,幼儿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看法,说出自己的理解,让每位幼儿都有自己的操作空间,让幼儿对数学活动充满兴趣,并为入学前增添了兴趣。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篇四

1、能利用种子进行粘贴作画,根据种子不同的外形特征表现一定的物体形象。

2、发现自然材料的美,体验成功的乐趣。

3、能在活动中耐心、细心完成作品。

4、在创作时体验色彩和图案对称带来的均衡美感。

5、能理解底色,会注意底色和纹样之间的冷暖对比。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篇五

2、教师操作切开苹果、桃取出种子,引导幼儿发现果实里都有种子。

3、教师讲解种子的用途。提问:你还见过那些种子?

二、观察种子

1、幼儿操作,观察种子。

2、讲一讲自己认识的种子。如:玉米、水稻、花生种子等。

三、认识种子

1、了解四种种子的外形特征:蒲公英宝宝像一把小伞,苍耳宝宝身上有刺,葡萄宝宝小小的黑黑的、葫芦宝宝白白的像瓜子。

2、幼儿通过观察操作,发现这四种种子的特征,请幼儿挑选出这四种种子。

四、种子的传播

1、解释传播

2、操作课件,幼儿观察种子的传播方法及过程。

五:分辨种子

观察其他的种子,分辨哪些种子可以吃,哪些种子不可以吃

六;游戏:播种种子。

幼儿是葫芦种子宝宝,教师来播种。

小百科:种子(seed),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特有的繁殖体,它由胚珠经过传粉受精形成。种子一般由种皮、胚和胚乳3部分组成,有的植物成熟的种子只有种皮和胚两部分。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篇六

1、出示图片,通过教师语言直接引出《神奇的种子》这一话题。

(二)、理解歌词

1、播放音乐,引导幼儿完整感受歌曲的旋律并理解歌词内容。

第一遍:引导幼儿初步感受歌曲的旋律。

师:歌曲里有谁?小种子在干嘛呢?为什么会说种子神奇呢?

第二遍范唱:操作教具,让幼儿理解歌词内容和情绪。

师:小种子喜欢干什么?(爱喝雨水,晒太阳)喝了雨水感觉怎么样?(饱饱的,不渴了)晒太阳了他感觉怎么样(真温暖,暖暖的)晒了太阳喝了雨水,小种子还是小种子么?它有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发芽了)小种子长大了,它又有什么样的变化呢?(长大开花)小种子真神奇,那我们来当颗小种子,现在小朋友们扭动下身体,像小种子一样快乐。

2、朗读歌词,教师有感情的带动幼儿进行歌词朗诵。

(三)、操作教具,学唱歌曲

1、教师操作教具,放慢速度弹琴并大声范唱,幼儿小声跟唱。

师:小朋友们先听老师唱一遍,然后给小种子们一个小要求,怎么样用肢体动作来表现歌词内容(老师可以先示范一两个动作)然后教师可以先一句一句的弹琴,让幼儿自由发挥,最后来综合动作。

2、教师放慢速度弹琴并小声范唱,幼儿带情绪唱。

(四)、结束部分

小种子们累了么?累了的话,我们就安静下,小种子累了一天要睡觉了。趴在桌子上做睡觉状,活动结束。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篇七

1、鼓励幼儿尝试用各种容器来种植种子,了解种子只要有适宜的环境就能生长。

2、引导幼儿在操作、观察中主动探索,大胆提出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实践。

幼儿画册人手一本

1、游戏:摸摸是什么

2、老师和种子进行情景对话,引导幼儿猜测,请幼儿设想种子种在什么地方可以生长

3、幼儿亲自操作,探索种子种植所需要的环境

(1)师生共同讨论种植种子必须要有什么材料

本次活动通过揣测——讨论——实验——观察一系列活动让幼儿在好奇、新鲜的过程了解了许多知识和本领,这样幼儿更加自主的`融入到活动中。形式的变化很重要。

安的种子幼儿园教案篇八

由于原来的“豆豆艺术”是区域化活动,给相片做相框、种子贴画,在提供的材料上没有兼顾到能力差的幼儿,所以在粘贴时豆豆是挤在一起,看不出所贴的物体形象;黄豆太大,粘上去后,当作品拿起来时,却掉了下去,而重新设计、组织的活动,有了较好的效果,当作品贴到柜面上时,孩子们看到了一幅幅形象逼真的“轮船、小熊、房子、火箭、蜡笔。真正体验到了创作带来的快乐,同时也提醒我们所提供的材料的难度要与孩子日常经验相结合,对幼儿的技能要求也要作出正确的评估。观察、了解孩子的需要是一个前提条件,只有通过细心的观察,知道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才能为他们提供适合的材料,让他们积累学习的经验和方法,从而不断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原来的粘贴相框的活动只是单一的技能要求以直线条为主,这一操作任务对孩子已经不再具有挑战性了,这就向我们发出信号,提醒我们要调整材料,作出应答。这正是《纲要》中提倡的教师在组织实施教育活动时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的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应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关闭